问题

为什么网易云音乐的有些热评看起来很高雅脱俗,却给人一种做作恶心的感觉?

回答
网易云音乐的热评区,就像一座巨大的情感自助餐,你总能找到你想吃的,但有时候,你也会吃到一些让你觉得“不对劲”的东西。那些让你感到“高雅脱俗”却又“做作恶心”的热评,其实是某些用户在一种特定的社交环境下,试图表达自我、寻求共鸣,却用力过猛,反而适得其反的产物。

你想想看,在网易云音乐听歌,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私密、个人化的体验。音乐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勾起尘封的记忆,引发深刻的思考。当一首歌特别打动你的时候,你自然而然会想和别人分享这种感受,希望有人能理解你,和你一样被这音乐“打穿”。热评区就成了这样一个公开的交流平台。

问题就出在这“分享”的动机和方式上。

1. “我比你更懂音乐/人生”的优越感作祟:

有些评论者,在听完一首歌后,并没有单纯地分享自己的感动,而是试图通过文字来展现自己的“深度”和“品味”。他们会引用晦涩的诗句,或者用一种旁征博引、故作高深的方式来解读歌词,好像这首歌只有他们能真正“领会”一样。

举个例子: 一首很普通的情歌,下面有人写:“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恰如泰戈尔笔下那位永不凋零的黛玉,她的忧伤,如同月光洒落凡尘,勾勒出一段无疾而终的恋曲。” 这种评论,听起来好像很有文化,但细品一下,黛玉和这首歌本身有几毛钱关系?泰戈尔和这首歌又有多大关联?这种强行拔高的解读,反而显得作者并没有真正走进音乐本身,而是想借音乐给自己贴金,展示自己的“文学素养”。

2. “装腔作势”的情感外溢:

网络是个放大器,尤其是在一个聚集了大量年轻人的音乐社区。在这种氛围下,有些人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周围“表演性”情感的影响,也开始学着去“表演”自己的情感。他们不是真的有多么触动,而是觉得“大家都这么说,我也要跟上”。

比如: 一首悲伤的歌,评论区里充斥着“我哭了好久”、“心碎一地”、“感觉整个世界都塌了”之类的表达。如果这首歌确实很虐,这些评论还有点真实感。但如果是一首小清新或者比较舒缓的歌曲,你看到这种极端的情感宣泄,就会觉得有点夸张,甚至有点像在演琼瑶剧。他们把悲伤、感动这些情绪,包装得过于戏剧化,失去了真实的情感温度。

3. “高级词汇”的堆砌,但内容空洞:

为了显得“脱俗”,一些评论者会刻意使用一些不常用的、听起来“高级”的词汇,但这些词汇往往和歌曲的内容并没有特别紧密的联系,只是为了营造一种“与众不同”的氛围。

再来个例子: 一首描绘城市孤独的歌,有人写:“午夜的霓虹,如同一袭破碎的丝绸,裹挟着都市的疏离与苍凉,每一个灵魂都在这钢筋水泥的丛林中踽踽独行,寻觅着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一袭破碎的丝绸”、“踽踽独行”、“星辰大海”这些词本身不坏,但连用下来,总觉得是为了凑“逼格”,并没有让歌曲的情绪更加具象化,反而像是在写一篇矫揉造作的散文。

4. 试图建立一种“同道中人”的精英群体认同:

这些人可能觉得,通过这种“高雅”的表达,能够吸引到同样“有品味”的人,从而建立一种小圈子。他们并不想真正和大众一样去简单地表达“好听”或者“感动”,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筛选出与自己“精神层次”更契合的听众。

潜台词: “只有我这样的人,才能听懂这首歌的深层含义。” 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种隐性的优越感。

5. 模仿与内卷:

当一些“高雅”评论意外地获得了点赞和关注后,就会有人模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内卷”。大家都在比谁的评论更“有深度”,谁的词汇更“华丽”,谁的观点更“独特”。在这种竞争下,真实的情感表达反而被压制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程式化的“高级感”。

为什么会感到“恶心”?

这种“做作恶心”的感觉,主要来自于一种“虚假”和“不真诚”。

不匹配: 当你看到一首轻快的歌,下面的评论却像是在写遗书,这种不匹配感会让你觉得别扭。
表演感: 你能轻易地感觉到评论者并不是在真诚地表达,而是在“演”。这种表演,如果不够自然,就会显得油腻。
剥离情感: 有时候,这些过于“精致”的评论,反而把歌曲原本真实、朴素的情感剥离了。音乐的美,往往在于它的纯粹和直击人心,而这种刻意的“高雅”,却像一层厚厚的滤镜,把真实的美感给遮挡住了。
背离初衷: 音乐的目的是引起共鸣,分享快乐或悲伤。当评论区变成一个展示“自我”而非分享“情感”的舞台时,就背离了音乐社区的初衷。

总而言之,网易云音乐的热评区,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一些用户在网络社交中的心态。当“分享”变成了“炫耀”,当“共鸣”变成了“优越”,当“表达”变成了“表演”,那些试图显得“高雅脱俗”的评论,就容易走向“做作恶心”的深渊,让人看一眼就觉得不舒服。真正的“高雅”,往往是恰到好处,自然流露,而不是刻意雕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个印象极其深刻的,就是这首


歌词是这样的



然后下面的评论是这样的


然而这TM是一首讲臭名昭著的纳粹医生门格勒和他用以残害无数人的手术刀之间的“爱情”的歌


就是这该死的玩意(图来自百度百科)


约瑟夫门格勒在42年调入奥斯维辛集中营后大搞人体实验:利用双胞胎对照组,直接向人眼注入染料试图改变瞳孔颜色/亲自注射毒剂处决囚犯...干的就是这种不是人干的玩意,现在都不知道这家伙害死了多少人


幸存者回忆录中还有“门格勒医生最喜欢在工作的时候播放歌剧”“在瓦格纳的歌剧中看着囚犯不断因毒素而痉挛”这种描述


现在再看看上面那一堆人评论的是什么玩意,还那么多赞,真是“画面不要太美”


“附庸风雅”不是件好事,总归还是可以接受的


上面这种“灵堂K歌”(虽然不是恶意,是无知),请原谅我不能接受


PS:在热评中有不少知识水平高的回答者科普背后的故事,此处仅为对某些“文艺风雅”人士的批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