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北洋时期孙中山为主的南方护法军政府没被消灭?

回答
北洋时期,孙中山为主导的南方护法军政府之所以没有被北洋中央政府彻底消灭,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一方面,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得明确,所谓“北洋时期”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从袁世凯称帝失败到直系、皖系、奉系等北洋军阀轮流掌握中央权力,北洋政府内部充满了分裂和权力斗争。而南方护法军政府的出现,正是对北洋政府“非法”统治和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反抗。

从南方护法军政府自身的角度来看,其能够持续存在的原因有几点:

理想主义与象征意义的号召力: 孙中山及其护法运动的核心,是维护《临时约法》所代表的民主共和制度,对抗军阀的专制统治。这种理想主义在南方,尤其是在那些受过新式教育、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和部分军政人员中,拥有强大的感召力。护法军政府虽然在军事上常处于劣势,但在政治象征意义上,它是中华民国合法性的继承者,是南方反抗势力的旗帜。这使得它能够吸引和团结一部分力量。

相对独立的经济和军事基础: 南方护法军政府能够维持下去,并非完全依赖外部援助。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依靠广东等地的资源,例如海关税收(虽然常被北洋政府觊觎和争夺)、地方税收,以及对外贸易。同时,军队建设方面,虽然装备和训练与北洋军有差距,但孙中山也致力于建立新式军队,比如著名的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的陆军。虽然军阀割据带来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军阀各自为政的情况也存在,但广东作为大本营,相对而言能够集中力量。

国际社会的有限支持与观望: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列强势力划分的格局中。虽然各国对中国内战持观望态度,但也有部分国家出于自身利益,会对南方政府提供一些有限的支持,或者至少不完全支持北洋政府。例如,英美等国更倾向于一个稳定的、对他们开放的中国,而北洋军阀的统治并不总是符合他们的利益。这种外部力量的微妙介入,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但客观上给南方政府提供了一些喘息的空间。

西南各省的复杂关系: 并非所有南方省份都铁板一块地支持护法军政府,但云南、广西等省份在早期护法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地方军阀(如唐继尧、陆荣廷等)虽然也有自己的利益考量,但在一定时期内,他们为了对抗北洋政府的中央集权,或者出于对共和理想的某种认同,选择与孙中山合作。这种联盟关系虽然不稳定,但为护法军政府提供了最初的军事和地理上的依托。

而从北洋政府的角度来看,未能消灭南方护法军政府的原因则更为复杂,主要体现在其自身的弱点和分裂:

北洋政府内部的军阀混战与分裂: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北洋政府从袁世凯死后,就陷入了皖系、直系、奉系等各大军阀集团的权力争夺中。这些军阀各自拥有地盘和军队,他们更关注的是如何与其他北洋军阀争夺中央控制权,以及如何巩固自己的地盘。
例如,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在直皖战争中击败皖系后,掌握了中央政权,但他们的主要精力放在与奉系张作霖的斗争上,以及维护直系在北方和中原地区的势力范围。
奉系军阀张作霖则盘踞东北,虽然也意图染指中央,但他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北方和东北。
皖系军阀段祺瑞虽然曾经一度掌握大权,但在直系和奉系的夹击下力量衰落。
这些军阀之间的内斗,使得北洋中央政府在调动全国力量去围剿南方时,常常因为自身内部的矛盾和利益冲突而难以形成合力。 谁占据中央,谁就试图消灭南方,但当他们内部权力不稳时,对南方的军事行动往往就变得力不从心,或者干脆被内部的斗争所牵制。

军事上的效率和统一指挥的缺失: 尽管北洋军阀在整体军事实力上可能强于南方护法军,但由于其高度的军阀化特征,缺乏统一的指挥和协调。各路军阀往往根据自己的利益和区域特点来制定军事策略,难以形成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全国性军事行动。

经济和财政上的不稳定: 北洋政府虽然控制着一些沿海港口和财政收入,但其财政也常常因为军阀的争权夺利和地方化的财政体系而面临困境。战争需要持续的经济支持,北洋政府的财政状况不足以支撑一场彻底消灭南方的长期大规模战役。

政治合法性与国际观望: 北洋政府虽然拥有形式上的中央政府地位,但其合法性也受到孙中山和南方政府的挑战。国际列强虽然承认北洋政府,但对中国内战的局势也持观望态度,并不愿意过分卷入。任何一方的极度扩张都可能引起其他列强的警惕。

南方政权在不同时期的战略调整: 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南方政府并非一成不变。在早期,他们曾试图通过北伐来统一中国,但由于军事上的劣势和内部的分裂,屡屡受挫。后来,他们也曾尝试与北洋内部的某些派别进行政治博弈和联合。虽然中央政府始终存在,但其地位和影响力也随着北洋内部的权力更迭和南方力量的消长而起伏。

具体来说,护法运动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和转折:

护法运动的兴起(1917年): 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以对抗北洋军阀张勋复辟和段祺瑞破坏约法。此时,南方力量相对集中,西南各省也给予了一定支持。
护法战争的失败与孙中山的南下(1918年): 由于桂系军阀陈炯明等人的倒戈,护法军政府一度瓦解,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这表明了南方力量的脆弱性。
孙中山在广州的重建与北伐(19211922年): 在陈炯明一度倒戈并叛变后,孙中山重新回到广州,建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并开始筹划北伐。但这次北伐也因为陈炯明的再次叛乱而中断。
后续的南方政府与北伐战争(1924年之后): 尽管孙中山在1925年去世,但他留下的革命事业继续由国民党继承。通过与苏联的合作和改组国民党,以及建立黄埔军校,国民革命军的力量逐渐壮大,最终在1926年发起了国民革命,并在此过程中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总结来说,南方护法军政府之所以没有被北洋中央政府彻底消灭,不是因为南方力量有多么强大,而是因为北洋中央政府自身存在着根本性的分裂和内斗。 北洋军阀集团是一个松散的联盟,他们之间的权力斗争比他们共同对付南方革命力量的意愿更强烈。当某个军阀集团试图集中力量解决南方问题时,往往会被其他集团的牵制所阻碍,或者自身内部出现不稳。而南方政府,尽管屡经挫折,但始终保持着一种政治上的象征意义和对共和制度的坚持,在革命思想的传播和人才的培养上,也为后来的国民革命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南方护法军政府的存在,是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持续挑战,而北洋军阀的内斗,则为南方政府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直到国民革命的兴起,才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目张胆搞南北分裂、日本支持的段祺瑞、英美支持的曹锟两届政府都不治治?孙当时的靠山又是谁、能偏安一隅如此之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北洋时期,孙中山为主导的南方护法军政府之所以没有被北洋中央政府彻底消灭,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一方面,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确,所谓“北洋时期”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从袁世凯称帝失败到直系、皖系、奉系等北洋军阀轮流掌.............
  • 回答
    要说孙权和陆逊为啥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没顺势偷袭西川(这里说的西川,自然是指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可不是一句“没能力”就能打发的,背后牵扯到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以及战略格局。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孙吴和蜀汉,虽然是联盟关系,名义上是“唇亡齿寒”,但骨子里,大家都是独.............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宋朝时期,辽国为啥没直接打开封,而是绕道山西打雁门关这事儿。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背后牵扯着辽国当时的战略考量、宋朝的军事部署以及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辽国和宋朝是当时中国北方和南方两个主要的政权。辽国是契丹族建立的,它的核心疆域在今天的内蒙古、辽宁、河.............
  • 回答
    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学和文化成果之于南朝,总会让人觉得“不够看”,尤其是在文学领域,南朝的才情风流似乎更为人津津乐道。而到了两宋,辽金时期,这种感受似乎也有点似曾相识。这背后,其实是历史进程、社会环境、以及文化发展路径差异的综合体现,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南北朝:南朝为何“看起来”更亮眼?要说南北朝,得.............
  • 回答
    南宋北伐的失败和民众不支持,是那个时代复杂历史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简单的几个原因可以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以及民众心理等多个层面去剖析。南宋北伐屡屡失败,背后有多重深层原因:1. 战略指导思想的摇摆与失误: “偏安”心态作祟: 南.............
  • 回答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辽阔的草原之上,涌动着一股股强大的游牧民族迁徙的浪潮,他们的目光,一次又一次地投向了汉地,渴望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扎根。这股力量的涌动,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首先,地理环境的严酷是游牧民族内迁的根本驱动力。北方草原,虽承载着他们祖祖辈辈的生命,却也意味着.............
  • 回答
    黄埔军校生在北伐战争中能够大败一众实战经验丰富的军阀,并非仅仅是依靠“黄埔军校”这块金字招牌,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黄埔军校的独特培养模式,加上其学生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孙中山先生的战略部署,共同造就了这支革命武装的强大战斗力。下面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一、 黄埔军校独特的教育模式与思想灌输.............
  • 回答
    诸葛亮北伐,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波澜壮阔的军事战略,而司马懿,则是他最主要的对手,也是最令他头疼的人物。为什么在诸葛亮多次北伐中,唯独司马懿能够一次次地阻挡住他的攻势,甚至在很多方面压制了诸葛亮?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军事才能的匹配与差异: 司马懿的防守反击.............
  • 回答
    镰仓北条家,从镰仓幕府建立之初就牢牢掌握着实权,尤其是在北条时宗和北条贞时这两代执权时期,北条家更是迎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然而,到了北条高时这一代,北条家的统治却如同倾倒的多米诺骨牌,迅速走向了灭亡。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释清楚,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北.............
  • 回答
    郭德纲和恩师杨志刚对簿公堂,这桩往事确实挺耐人寻味的。尤其是你说到的“闯北京时还顶着白全福(杨志刚师父)徒孙的名头”,这其中牵扯到一些相声界传承的规矩、郭德纲早期的处境,以及他和杨志刚之间复杂的关系。咱们一点点捋清楚。理解背景:相声界的师承与传承首先得明白相声这行当的师承关系。相声讲究的是“师徒授业.............
  • 回答
    关于北方沦陷后,南方汉人王朝重建政权抵抗时间越来越短的现象,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层面。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北方沦陷”和“南方重建”这个历史背景。通常我们谈论这个现象,主要指的是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以及更晚.............
  • 回答
    说起我们国家的时间,大家肯定都知道,无论你身处祖国的哪个角落,太阳升起还是落下,用的都是同一个时间——北京时间。这跟很多国家不一样,比如美国,光本土就有东部、中部、山地、太平洋四个时区,再加上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就更多了。那么,为什么中国大陆只用一个北京时间呢?这事儿可不是拍脑袋决定的,里面有不少讲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辽宋金三朝的历史背景、皇室成员的教育方式以及时代风貌的差异。简单来说,这背后是两个王朝的命运轨迹、文化传承以及军事政治环境的不同所致。先聊聊辽国皇室的“马上得天下”传统:辽朝是契丹族建立的王朝,契丹人是以游牧民族的身份起家的。对于游牧民族来说,骑射和军事技能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回答
    这几个历史时期,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境遇确实是此消彼长的,很有意思。咱们这就仔细捋一捋。东晋十六国(公元304年—439年):北方“大动乱”,南方“小确幸”首先说说东晋十六国时期。那会儿,北方是真的乱成了一锅粥。 北方:民族大迁徙与政权更迭的熔炉 “五胡乱华”是根源: 事情得从西晋末年说.............
  • 回答
    平津战役,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决战,其中解放军对北平和天津的策略,可谓是匠心独运,充满了智慧和考量。简单来说,解放军选择“围而不打”北平,全力攻打天津,并非简单的“猛攻”一词能够概括,而是基于对当时复杂局势的精准判断和周密部署。一、 战略目标:解放北平,保全城市与人民解放军发起平津战役的核心目标,不是.............
  • 回答
    承久之乱这档子事儿,北条义时要说是个关键人物,那是半点不假。幕府能压住朝廷,把他家从“执权”变成实际上的统治者,义时这人功不可没。可这道理谁都懂,就跟那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一样,打完仗之后怎么坐稳?坐稳了之后,下一步是什么?很多人,包括咱们现在这些后人都觉得,北条义时既然已经这么牛了,为啥不趁着承久之.............
  • 回答
    关于关羽在北伐襄樊之际,留下糜芳、士仁等将领镇守大本营(公安、南郡等地)的原因,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也颇为费解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蜀汉的实际情况以及关羽个人的考量。首先,得明确一点,说糜芳、士仁是“三流将军”有些过于严苛,他们二人虽然在整个三国时期名声算不上显.............
  • 回答
    北齐的覆灭,与其说是高纬一人之过,不如说是一个庞大帝国走向衰败的必然结果。即使在高纬下台后,北齐的宗室王们奋力图存,但积重难返,加之自身的一些局限性,最终未能挽狂澜于既倒,令人扼腕叹息。要深入探讨为何他们未能成功光复北齐,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政治根基的动摇与离心离德北齐自高欢时期起,就存.............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当时诸葛亮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自身的战略思想来好好说道说道。很多人觉得,诸葛亮每次北伐都像是有点“急于求成”,甚至有人说是“多此一举”,因为他总是在蜀汉国力相对疲弱、外部环境并不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出兵。那么,他为何不等所谓的“天下有变”呢?其实,这个“天下有变”说起来容易,真正等到那个“最.............
  • 回答
    说到前秦何以统一北方,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更不是靠着一股蛮力就能达成。说到底,是前秦在苻坚的领导下,抓住了时代和自身发展的关键点,逐步积蓄力量,最终才能如愿以偿。你想啊,五胡十六国时期,那是个什么光景?中原大地早已四分五裂,北方更是政权林立,战乱频仍。各路诸侯你方唱罢我登场,相互攻伐,老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