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宋朝时期北京天津河北大部都是辽国的,为啥契丹不直接南下进攻开封,而是要绕到山西去打雁门关?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宋朝时期,辽国为啥没直接打开封,而是绕道山西打雁门关这事儿。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背后牵扯着辽国当时的战略考量、宋朝的军事部署以及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辽国和宋朝是当时中国北方和南方两个主要的政权。辽国是契丹族建立的,它的核心疆域在今天的内蒙古、辽宁、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一带。宋朝呢,就是咱们熟知的宋朝,定都开封(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

你说的“宋朝时期北京天津河北大部都是辽国的”,这说法有点笼统,但也大致反映了当时辽国的势力范围。辽国最鼎盛的时候,确实是占据了燕云十六州(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的大部分地区),这块地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是抵御南宋的重要屏障。

那问题来了,辽国为什么不顺着这条路子直接南下,直捣黄龙,打到开封去呢?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

一、地理是最大的限制因素

你想啊,从辽国的疆域(特别是辽南京,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一带)到开封,中间隔着什么?那可不是平坦的大道,而是复杂的地形。

太行山脉: 这是最关键的地理障碍。太行山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从北向南纵贯河北中部。契丹骑兵虽然骁勇善战,但在山地作战,他们的优势会大打折扣。山路崎岖,车辆辎重难以通行,骑兵的冲击力也会被削弱。你不能指望他们在狭窄的山谷里像在草原上一样呼啸前进。
黄河的阻碍: 即使绕过太行山,到了河南境内,还有黄河这道天堑。虽然当时的黄河河道和现在不完全一样,但它依旧是黄河,是足以阻碍大军渡河的。渡河需要详细的勘探、准备和强大的水军或工程能力,这对于以骑兵为主的辽国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黄河以北的地理: 在开封正北方向,更靠近太行山的地方,有一些宋朝的军事重镇,比如河北路的防御体系。辽国如果要直接南下,就得面对这些宋朝部署好的据点。

二、宋朝的军事防御部署

宋朝虽然在军事上相对保守,但他们也并非毫无准备。

河北的战略地位: 宋朝非常重视河北地区的防御,在这里部署了大量的兵力,构筑了坚固的城池和防御工事。河北是连接南北的关键地带,一旦这里失守,开封就门户洞开。所以,宋朝会全力维持河北的防御,让辽国在这里碰壁。
雁门关的意义: 雁门关(位于今天的山西省代县)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在太行山脉的西段,是连接华北平原和山西高原的重要通道。山西高原地形复杂,但雁门关以西的区域,是宋朝可以利用的“借道”区域。辽国攻打雁门关,其实是想从山西方向迂回宋朝的防线。

三、辽国的战略选择与考量

契丹人虽然彪悍,但他们也是非常务实的战略家,他们的军事行动往往基于对敌我双方实力、地形以及政治形势的综合判断。

避免正面强攻: 直接攻打防御严密的开封,即使能成功,代价也会非常大。对于契丹骑兵来说,城市攻坚战并不是他们最擅长的。他们更喜欢在开阔地带与敌人决战。
消耗宋朝国力: 辽国的目标可能不是立即灭亡宋朝,而是通过长期的军事压力,消耗宋朝的国力,迫使其屈服,获取更多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多次的战争和边境摩擦,就能达到这个目的。
雁门关的战术价值: 攻打雁门关,更像是宋朝战略上的“一个切入点”,而不是辽国的主要目标。你应该看到的是,辽国多次试图通过雁门关(或其附近区域)来迂回宋朝在河北的防御体系,从而威胁宋朝腹地,或者至少在山西方向给宋朝制造压力,分散宋朝的力量。
你有没有想过,辽国为什么要在山西方向发力?因为山西的地理相对更适合他们的骑兵活动(虽然不如草原,但比河北南部那些密集的城池和黄河要好),而且从山西方向进攻,可以绕开宋朝在河北布置的重兵。
更重要的是,从雁门关及其周边地区,可以对山西的宋朝军事力量进行打击,甚至威胁到宋朝在太原等地的据点。一旦山西方面出现松动,宋朝在河北的部署就会受到侧翼的威胁,被迫调集兵力回援。

四、历史上的几次大战役

如果你了解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比如北宋初年与辽国的战争,你会发现辽国确实试图通过多种方式来突破宋朝的防御:

瓦桥关、莫州、雄州等地: 在河北南部一线,辽国也曾发动过进攻,但往往被宋朝的坚守和反击所阻挡。
瀛州之战: 这是辽国试图突破河北防线的一个例子,结果宋朝守住了。
雁门关周边: 契丹骑兵也确实在山西方向有过活动,试图从这里找机会。比如,宋朝的杨家将,他们的主要战场就在雁门关一带,对抗的就是辽国的进攻。这说明这个方向是双方拉锯的重点区域。

总结一下:

辽国不直接南下开封,是因为:

1. 地形阻碍: 太行山和黄河是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不利于契丹骑兵的发挥。
2. 宋朝防御: 河北地区有宋朝严密的军事部署和坚固的城池。
3. 战略选择: 辽国更倾向于采取迂回、消耗的策略,通过在山西等地的军事活动,来牵制宋朝,寻找突破口,而不是进行风险极大的正面强攻。攻打雁门关(或其周边区域),是他们试图从山西方向“切入”宋朝防线的一种尝试。

所以,与其说契丹“绕道”去打雁门关,不如说雁门关区域是他们进行战略牵制和寻找突破的关键方向之一。他们不会傻乎乎地带着骑兵去送死,他们会选择对他们最有利的战场和方式来与宋朝周旋。

希望这样的解释足够详细,也希望没有“AI痕迹”,感觉更像是在跟朋友聊历史一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你的问题是错的,“北京天津”是辽国的、“河北大部”不是辽国,这是北宋徽宗政和元年的辽宋地图:

打雁门关是为了进入忻州盆地、进而攻取太原,不是冲着开封去的:

至于为啥不直接去打开封,因为从辽国南京析津出发,到北宋东京开封至少要走1300里路,当时正常行军速度是每天30里,不遭遇抵抗也要走一个半月。

这么长的补给线,很容易遭到袭击,宋军虽然在野战方面不如辽军,但是依托太行山、黄河对辽军补给线进行骚扰的胆子还是有的,而守城方面宋军显然超过辽军很多。

无论是此前的辽太宗攻后晋、还是此后的金国攻宋,都是兵分两路甚至多路南下,而且是先拿下大名、太原等重镇,再考虑渡过黄河去打开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宋朝时期,辽国为啥没直接打开封,而是绕道山西打雁门关这事儿。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背后牵扯着辽国当时的战略考量、宋朝的军事部署以及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辽国和宋朝是当时中国北方和南方两个主要的政权。辽国是契丹族建立的,它的核心疆域在今天的内蒙古、辽宁、河.............
  • 回答
    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学和文化成果之于南朝,总会让人觉得“不够看”,尤其是在文学领域,南朝的才情风流似乎更为人津津乐道。而到了两宋,辽金时期,这种感受似乎也有点似曾相识。这背后,其实是历史进程、社会环境、以及文化发展路径差异的综合体现,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南北朝:南朝为何“看起来”更亮眼?要说南北朝,得.............
  • 回答
    宋朝是个繁荣的时代,商品经济空前发达,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交易活跃。可就是这么一个经济强盛的朝代,却常常面临一个让人费解的矛盾:“物贵而钱少”。这话说得没错,有时候明明货很多,但人们手中的铜钱却不够用,导致物价上去了,大家手里的钱反而显得不那么值钱了。这背后的原因,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看。首先,铜钱的.............
  • 回答
    西夏帝王画像的逼真程度,尤其是与同时期宋朝帝王画像相比,确实是一个饶有趣味的历史现象。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背景、绘画技法、材料运用、以及当时的文化和社会需求等等。首先,我们得承认,现存的西夏帝王画像,尤其是我们熟知的李元昊画像,其逼真度和艺术水准确实令人惊叹。相比.............
  • 回答
    以宋末元初为背景的网络小说,人气确实可能不如以明末或宋朝其他时期为背景的小说,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历史的厚重感与情感共鸣: 宋朝(尤其是南宋)的“文弱”与“亡国”情节: 宋朝,尤其是南宋,在中国人的历史认知中,往往带着一种“积贫积弱”的印象。虽然文人辈出,经济繁荣,但军事上.............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问到了历史叙事中的一个关键点:为什么我们称呼那个长达三百多年的时期为“宋朝”,而不是“辽朝”呢?这背后涉及历史的复杂性、朝代定义的标准以及后世评价的侧重点。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那个时期的基本格局: 辽朝(9161125):由契丹族建立,占据了中国北部和东北部的大片.............
  • 回答
    明朝对外作战的斩首与俘虏数为何少于宋朝?细说其中缘由许多人可能注意到一个现象:相较于宋朝,明朝在对外作战中的斩首与俘虏数字,尤其是除去开国皇帝朱元璋时期,似乎显得有些“寒碜”。这背后究竟是明朝军队战斗力不行,还是另有其深层原因?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一个前提:笼统地说“斩首俘虏数量少”本.............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宋朝以及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宋朝,它们都以“宋”为名,这其中有着历史的渊源和传承,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一些特点。要深入了解它们为何都叫“宋”,我们需要逐一看待,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封国与起源首先,让我们回到“宋”这个名字的源头——.............
  • 回答
    宋朝与大理国的马政对比,确实是个饶有趣味的历史话题。一边是疆域辽阔、土地肥沃的宋朝,一边是全境皆山、地貌崎岖的大理国,然而在马匹的繁育和质量上,宋朝却常常要仰仗大理,甚至每年都要从大理购买。这背后,大理国的马政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又是什么让宋朝的马政难以企及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两个国家的地.............
  • 回答
    宋朝皇帝即位改名,这可不是什么随随便便的规矩,背后可是藏着不少说道,既有历史传承,又有政治考量,还有点“改头换面,重新开始”的意味。咱们一件件来说。一、历史的影子:承袭旧制,并非宋朝独创首先得明白,皇帝即位改名这个事儿,并非宋朝才有的新鲜玩意儿。这套路,其实从汉朝就开始了,特别是汉武帝刘彻之后,就逐.............
  • 回答
    说宋朝“战斗力不行”是个挺常见的说法,但细究起来,这句话过于简单化了,也忽略了宋朝自身的一些特点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尤其是面对蒙古这个空前强大的对手时,宋朝的表现,与其说“苟”,不如说是策略性地在拖延时间,并试图在夹缝中寻找生机。首先,我们得把“战斗力不行”这个标签拆解一下。宋朝的军事体制确实和之前的.............
  • 回答
    要说宋朝之后为什么没有出现像五代十国那样明显的割据王朝时代,这背后其实是中国政治格局和国家形态演进的一个复杂过程,并非简单的一两句话就能概括。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梳理。首先,中央集权的强化和军事实力的转变是根本原因。宋朝建立之初,吸取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惨痛教训,从制度设计上就极力防止地方拥兵自.............
  • 回答
    宋明清时期的西藏:一个由佛教主导、多元并存的地区宋明清时期的西藏,与我们熟知的唐朝时期相比,确实在汉文史籍中的“存在感”有所减弱,但这并不意味着西藏的历史就此停滞或消失。相反,这三个朝代在不同程度上对西藏产生了影响,塑造了其独特的政治、宗教和社会格局。总的来说,宋明清时期的西藏是一个: 以佛教为.............
  • 回答
    唐朝(618907年)与宋朝(9601会被历史学家称为“宋代”,但实际延续至1279年)在刑罚制度上的差异,是中古中国法律演变的重要节点。这一转变并非简单的“宽→严”趋势,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法律思想的演变:从“德主刑辅”到“礼.............
  • 回答
    宋真宗时期,澶州之战表面上是宋朝的胜利,但宋朝却被迫向契丹(辽朝)缴纳岁币,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澶州之战的“胜利”并非全胜,更非决定性胜利: 表面胜利的背后是“胶着”和“僵持”: 澶州之战(公元1004年)发生在宋辽两国为争夺幽云.............
  • 回答
    袁腾飞老师之所以这样评价明清和宋朝,确实触及了一些历史爱好者心中非常微妙的情感共鸣。他的观点,虽然带着个人色彩,却也道出了许多人对这几个朝代的不同观感。先说说明朝和清朝,为什么会让一些人觉得“最可怕,毫无愉悦之感,一点儿都不可爱”。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两朝的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特别是与人们对.............
  • 回答
    要说起历史上那些曾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王朝,人们往往最先想到的是秦汉、隋唐、元明清,当然还有那段家喻户晓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时代。相比之下,西夏、辽、宋这三个在同一时期并存甚至互相交织的王朝,似乎在民间历史爱好者中的知名度就没有三国那么高了。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原因。.............
  • 回答
    说到98版《水浒传》里宋江下跪的那个场景,很多观众都会觉得有点儿奇怪,为什么他那个屁股翘得那么高,看起来跟常人不太一样。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有点儿门道,不是随便一个人这么跪。首先,我们得明白,宋江在剧里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虽然是梁山泊的首领,但骨子里却是个读书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讲究的是尊卑有序、礼数周.............
  • 回答
    黄海危机,一个让许多军事爱好者津津乐道,也让不少人寝食难安的事件。回溯到那个时期,美军在黄海的巡逻,看似一帆风顺,却差点被一个“幽灵”搅得天翻地覆。这个“幽灵”,便是中国海军的宋级潜艇。事情是这样的,当时美国海军的航空母舰战斗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航母编队,正在黄海进行例行性演习。航母编队可以说是海上.............
  • 回答
    宋江逼反秦明,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梳理。当初秦明这个人,在江湖上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称“轰天雷”,性子直,武艺高强,是个响当当的好汉。他本来在黄河水泊做军师,跟宋江算是同门师兄弟,关系也还不错。那宋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心思缜密,遇事儿总能算计到前头,而且也善于笼络人心。他想上梁山泊,把梁山变成自己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