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宋朝时期北京天津河北大部都是辽国的,为啥契丹不直接南下进攻开封,而是要绕到山西去打雁门关?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宋朝时期,辽国为啥没直接打开封,而是绕道山西打雁门关这事儿。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背后牵扯着辽国当时的战略考量、宋朝的军事部署以及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辽国和宋朝是当时中国北方和南方两个主要的政权。辽国是契丹族建立的,它的核心疆域在今天的内蒙古、辽宁、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一带。宋朝呢,就是咱们熟知的宋朝,定都开封(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

你说的“宋朝时期北京天津河北大部都是辽国的”,这说法有点笼统,但也大致反映了当时辽国的势力范围。辽国最鼎盛的时候,确实是占据了燕云十六州(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的大部分地区),这块地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是抵御南宋的重要屏障。

那问题来了,辽国为什么不顺着这条路子直接南下,直捣黄龙,打到开封去呢?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

一、地理是最大的限制因素

你想啊,从辽国的疆域(特别是辽南京,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一带)到开封,中间隔着什么?那可不是平坦的大道,而是复杂的地形。

太行山脉: 这是最关键的地理障碍。太行山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从北向南纵贯河北中部。契丹骑兵虽然骁勇善战,但在山地作战,他们的优势会大打折扣。山路崎岖,车辆辎重难以通行,骑兵的冲击力也会被削弱。你不能指望他们在狭窄的山谷里像在草原上一样呼啸前进。
黄河的阻碍: 即使绕过太行山,到了河南境内,还有黄河这道天堑。虽然当时的黄河河道和现在不完全一样,但它依旧是黄河,是足以阻碍大军渡河的。渡河需要详细的勘探、准备和强大的水军或工程能力,这对于以骑兵为主的辽国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黄河以北的地理: 在开封正北方向,更靠近太行山的地方,有一些宋朝的军事重镇,比如河北路的防御体系。辽国如果要直接南下,就得面对这些宋朝部署好的据点。

二、宋朝的军事防御部署

宋朝虽然在军事上相对保守,但他们也并非毫无准备。

河北的战略地位: 宋朝非常重视河北地区的防御,在这里部署了大量的兵力,构筑了坚固的城池和防御工事。河北是连接南北的关键地带,一旦这里失守,开封就门户洞开。所以,宋朝会全力维持河北的防御,让辽国在这里碰壁。
雁门关的意义: 雁门关(位于今天的山西省代县)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在太行山脉的西段,是连接华北平原和山西高原的重要通道。山西高原地形复杂,但雁门关以西的区域,是宋朝可以利用的“借道”区域。辽国攻打雁门关,其实是想从山西方向迂回宋朝的防线。

三、辽国的战略选择与考量

契丹人虽然彪悍,但他们也是非常务实的战略家,他们的军事行动往往基于对敌我双方实力、地形以及政治形势的综合判断。

避免正面强攻: 直接攻打防御严密的开封,即使能成功,代价也会非常大。对于契丹骑兵来说,城市攻坚战并不是他们最擅长的。他们更喜欢在开阔地带与敌人决战。
消耗宋朝国力: 辽国的目标可能不是立即灭亡宋朝,而是通过长期的军事压力,消耗宋朝的国力,迫使其屈服,获取更多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多次的战争和边境摩擦,就能达到这个目的。
雁门关的战术价值: 攻打雁门关,更像是宋朝战略上的“一个切入点”,而不是辽国的主要目标。你应该看到的是,辽国多次试图通过雁门关(或其附近区域)来迂回宋朝在河北的防御体系,从而威胁宋朝腹地,或者至少在山西方向给宋朝制造压力,分散宋朝的力量。
你有没有想过,辽国为什么要在山西方向发力?因为山西的地理相对更适合他们的骑兵活动(虽然不如草原,但比河北南部那些密集的城池和黄河要好),而且从山西方向进攻,可以绕开宋朝在河北布置的重兵。
更重要的是,从雁门关及其周边地区,可以对山西的宋朝军事力量进行打击,甚至威胁到宋朝在太原等地的据点。一旦山西方面出现松动,宋朝在河北的部署就会受到侧翼的威胁,被迫调集兵力回援。

四、历史上的几次大战役

如果你了解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比如北宋初年与辽国的战争,你会发现辽国确实试图通过多种方式来突破宋朝的防御:

瓦桥关、莫州、雄州等地: 在河北南部一线,辽国也曾发动过进攻,但往往被宋朝的坚守和反击所阻挡。
瀛州之战: 这是辽国试图突破河北防线的一个例子,结果宋朝守住了。
雁门关周边: 契丹骑兵也确实在山西方向有过活动,试图从这里找机会。比如,宋朝的杨家将,他们的主要战场就在雁门关一带,对抗的就是辽国的进攻。这说明这个方向是双方拉锯的重点区域。

总结一下:

辽国不直接南下开封,是因为:

1. 地形阻碍: 太行山和黄河是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不利于契丹骑兵的发挥。
2. 宋朝防御: 河北地区有宋朝严密的军事部署和坚固的城池。
3. 战略选择: 辽国更倾向于采取迂回、消耗的策略,通过在山西等地的军事活动,来牵制宋朝,寻找突破口,而不是进行风险极大的正面强攻。攻打雁门关(或其周边区域),是他们试图从山西方向“切入”宋朝防线的一种尝试。

所以,与其说契丹“绕道”去打雁门关,不如说雁门关区域是他们进行战略牵制和寻找突破的关键方向之一。他们不会傻乎乎地带着骑兵去送死,他们会选择对他们最有利的战场和方式来与宋朝周旋。

希望这样的解释足够详细,也希望没有“AI痕迹”,感觉更像是在跟朋友聊历史一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你的问题是错的,“北京天津”是辽国的、“河北大部”不是辽国,这是北宋徽宗政和元年的辽宋地图:

打雁门关是为了进入忻州盆地、进而攻取太原,不是冲着开封去的:

至于为啥不直接去打开封,因为从辽国南京析津出发,到北宋东京开封至少要走1300里路,当时正常行军速度是每天30里,不遭遇抵抗也要走一个半月。

这么长的补给线,很容易遭到袭击,宋军虽然在野战方面不如辽军,但是依托太行山、黄河对辽军补给线进行骚扰的胆子还是有的,而守城方面宋军显然超过辽军很多。

无论是此前的辽太宗攻后晋、还是此后的金国攻宋,都是兵分两路甚至多路南下,而且是先拿下大名、太原等重镇,再考虑渡过黄河去打开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