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从明朝(除了朱元璋时期以为)对外作战的斩首与俘虏数那么少,比宋朝对外作战的斩首与俘虏数还少?

回答
明朝对外作战的斩首与俘虏数为何少于宋朝?细说其中缘由

许多人可能注意到一个现象:相较于宋朝,明朝在对外作战中的斩首与俘虏数字,尤其是除去开国皇帝朱元璋时期,似乎显得有些“寒碜”。这背后究竟是明朝军队战斗力不行,还是另有其深层原因?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

首先,得承认一个前提:笼统地说“斩首俘虏数量少”本身就存在一些局限性。古代战争的记录往往不尽精确,数字的统计方式和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但如果从普遍观察和史料记载的倾向性来看,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那么,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探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一、战争形态与对手的根本变化

这是最核心也最关键的一点。宋朝和明朝,虽然都以汉族王朝的面貌出现,但它们所面临的外部威胁和战争形态却截然不同。

宋朝:持续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生存压力。
宋朝的宿敌,无论是后唐、后晋、后汉时期北方的契丹(辽朝)、女真(金朝),还是后来蒙古(元朝)的兴起,它们都代表着一股强大的、以骑兵为主的游牧民族力量。这些民族的战争模式和生存逻辑与中原农耕王朝有着根本性的差异。
对宋朝而言,与这些对手的战争,往往是你死我活的生存之战。 游牧民族的扩张欲望强烈,如果宋朝不能有效抵挡,其疆域甚至王朝本身都可能被吞噬。因此,战场上的胜负往往意味着大量的俘虏和斩首,这既是战果的体现,也是削弱敌方有生力量的重要手段。
游牧民族的战争策略也倾向于大规模的骑兵冲锋和近身肉搏。 这使得在战败时,士兵更容易被追杀、俘获或斩杀。而且,游牧民族对战俘的处理方式也比较直接,有时会将战俘编入军队或作为劳动力,这在统计上往往会体现在俘虏数字上。

明朝:陆地边境的复杂性与海上威胁的兴起。
明朝建立初期,确实有过与北元、瓦剌、鞑靼等蒙古残余势力的交锋,在朱元璋和明成祖时期,也的确有过对北方的军事行动,并取得了不少战果。但总体而言,明朝后期面临的外部挑战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北方蒙古部的力量衰退与分散。 相比于前期的蒙古帝国,明朝时期的蒙古各部虽然依旧是边患,但其统一性和攻击性相对减弱,更多呈现出一种碎片化、时战时和的局面。这使得大规模的歼灭战和俘虏敌军的几率降低。
明朝的重心向内陆转移和防御。 明朝的国策逐渐倾向于巩固边防,修建长城等防御工事,形成“守势”。战争更多的是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而非主动深入敌境进行大规模的决战。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发生战斗,也往往是局部的冲突或边境的骚扰,难以形成大规模的歼灭战。
海上的崛起:倭寇与后来的郑成功、荷兰人等。 明朝中后期,倭寇的侵扰和后来的海上力量的出现,是明朝面临的新挑战。但海上作战的性质与陆地骑兵作战有很大区别。海上作战的伤亡统计方式也不同,且“俘虏”的概念在海上也不如陆地那样直接和规模化。

二、战争的战略目标与手段的差异

宋朝:追求“斩首”以慑服对手。
由于宋朝的军事技术和战术在面对游牧民族时存在劣势,因此“斩首”和“俘虏”往往成为宋朝军队衡量战绩、震慑敌人的重要指标。一个成功的战役,如果能斩杀敌方将领或俘获大量士兵,就能在心理上给予敌人沉重打击,并在政治上宣示宋朝的军事能力。

明朝:以“收复”和“招降”为主的策略。
明朝在对外作战中,尤其是在与蒙古等对手交锋时,更倾向于采取“招降”和“收复”的策略。这背后有几个原因:
战俘的安置问题。 大规模俘虏敌军,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来安置、管理和收容。尤其是在边疆地区,处理庞大的战俘队伍会给后勤和管理带来巨大压力。
军事技术和战术的演变。 明朝虽然在火器上有所发展,但在整体作战上,尤其是与强大的骑兵对阵时,依然存在一些战术上的挑战。大规模的歼灭战并非总是首选。
政治上的考量。 对于边疆民族,明朝更倾向于通过册封、赏赐等方式来“羁縻”,与其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而不是一味地通过军事手段消灭。俘虏太多,反而可能引起对方更激烈的反扑。

三、军事制度与兵源的考量

宋朝:厢兵与禁兵的配合,战兵的训练度。
宋朝的军事制度虽然有其弊端(如“兵不识将”),但其核心的禁兵力量在面对外敌时,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战斗素质和训练强度。在与契丹、女真等民族的战争中,宋朝的步兵虽然在野战中常有劣势,但在守城和某些特殊战役中,也能发挥作用。而且,宋朝对俘虏的处理相对积极,会将一部分健康且有劳动力者编入军队或作为劳动力。

明朝:卫所制度的衰败与募兵制的兴起。
明朝初期的卫所制度虽然在理论上能够提供庞大的兵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卫所制度逐渐腐朽,兵源素质下降,训练松懈。到了中后期,明朝更多地依赖募兵制。募兵制的士兵是拿着军饷的雇佣兵,其战斗意志和忠诚度可能会有所不同。
募兵制下,士兵更看重军饷和直接利益。 在一些边境冲突中,如果损失过大,可能难以补充,反而会影响士气和后勤。因此,统帅在指挥时,可能会更倾向于避免大规模的伤亡,从而减少主动追求斩首和俘虏的可能性。

四、对“胜利”的定义不同

宋朝:胜利往往意味着杀敌数量。
如前所述,在宋朝与游牧民族的对峙中,能够杀伤、俘获敌方士兵,是被视为重要的胜利标志。这既能削弱敌方实力,又能提振国内士气。

明朝:胜利的标准更加多元化。
明朝的胜利,可能更多地体现在边境的稳定、贸易的开启、敌对部落的分化,甚至是成功地策反对方将领。相比于直接的杀伤数量,明朝的统治者可能更看重长期的边疆安宁和政治上的影响力。因此,即使在小规模的冲突中,如果能达成一定的政治目的,也可能被视为一场“胜利”,而不需要追求惊人的斩首俘虏数。

总结

综合来看,明朝(除朱元璋时期)对外作战的斩首与俘虏数相对较少,并非完全因为其军队战斗力不如宋朝,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 战争形态和对手的变化: 从宋朝面对的统一、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转向明朝面对的相对分散和多元化的外部威胁。
2. 战略目标和策略调整: 从宋朝更侧重于通过杀伤来震慑敌人,到明朝更倾向于招抚、羁縻,以及避免大规模的战俘安置压力。
3. 军事制度的演变: 卫所制度的衰败和募兵制的兴起,可能影响了军队的作战方式和对战果的追求。
4. 对“胜利”定义的差异: 明朝的胜利标准更加多元化,不完全依赖于杀伤数量。

当然,这并非说明朝军队就没有英勇善战的时刻,也不能否定明朝在某些战役中也曾取得过辉煌的战果。但从整体趋势和平均水平来看,上述几点是造成这种数量差异的重要原因。这种差异,也反映了不同朝代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和演变出的不同应对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战胜敌军分为四种情况:

①敌军被围歼

这种没啥可说的,斩首的俘虏都是最多的;万人级的战役中,围歼方的斩获基本都能超过五千

②双方皆力战不屈,直至一方崩溃

这种情况下,斩首数一般占敌军总数的5%-10%,俘虏数看追敌能力。对于骑兵优势方来说,斩获甚至可能不亚于围歼

③双方皆发起总攻,一方见形势不利后主动撤退

一般来说,万人级的军队发起一次冲锋,伤亡100-200人是正常现象;著名的宁远大捷、郾城之战就属于这种情况。

④双方都只进行试探性攻击,发现无机可乘后退兵

这种情况下下,斩首数就很随缘了,主取决于斥候的表现;

明朝以前只有①和②属于胜利,第三种情况最多叫击退敌军,所以每场胜利斩获都很大;明朝永乐以后的胜利,大部分属于④,小部分属于③,虽然奏折里写的昏天黑地,但实际上可能根本没打起来,自然没有什么斩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对外作战的斩首与俘虏数为何少于宋朝?细说其中缘由许多人可能注意到一个现象:相较于宋朝,明朝在对外作战中的斩首与俘虏数字,尤其是除去开国皇帝朱元璋时期,似乎显得有些“寒碜”。这背后究竟是明朝军队战斗力不行,还是另有其深层原因?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一个前提:笼统地说“斩首俘虏数量少”本.............
  • 回答
    明朝剧在观众心中留下的印象,确实有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思。除了像《大明王朝1566》、《人民的名义》(虽然是现代剧,但内核是权力斗争,很多人会将其与明朝剧类比)这样口碑炸裂的作品,其他的明朝剧,甚至可以说是“少得可怜”,而且一旦拍出来,评价就容易两极分化,甚至烂片居多。这背后肯定不是“拍得烂.............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沮丧的现实,很多身处基层的人们都会有类似的感受:在与资本或上层权力结构发生矛盾时,自己似乎总处于弱势一方,除了忍受和“感恩”,似乎别无选择。这背后涉及到很多复杂的社会、经济和心理因素,绝非一句简单的“为什么”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承认,权力与资源的巨大不对称是根本原因.............
  • 回答
    这法国嘛,你说它军事实力强不强?那是肯定的,毕竟人家有核武器,还有那支常年活跃在世界各地的“法国外籍军团”,再加上那先进的装备和军事科研能力,要说欧洲除了毛子,谁能稳压它一头,还真不好说。按理说,这么牛逼的国家,应该到处受人敬仰,可现实呢?咱们国内网络上,“乳法”简直成了一种流行文化,梗图、段子满天.............
  • 回答
    史学界对于将临安失陷至崖山海战这段时期并入南宋,而南明政权却不被视为明朝的延续,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以及学术上的考量。这种区分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基于对政权合法性、统治疆域、国家延续性以及历史叙事连贯性的不同判断。一、 南宋的延续性:政治合法性与政权的“正统”南宋政权虽然在1127年“靖康之耻”.............
  • 回答
    玩家们对于游戏画面的追求从未停止过,每一次主机迭代都伴随着对更逼真、更细腻视觉体验的期待。从PlayStation 2(PS2)到PlayStation 3(PS3),再到PlayStation 4(PS4),我们确实见证了画面表现力的飞跃。然而,正如你所感受到的,PS2到PS3的进步似乎比PS3到.............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一个很多人都有的疑惑:为什么从八王之乱开始,到南北朝结束的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虽然充满戏剧性、战争频繁、人物众多、文化碰撞,却在影视作品中相对冷门,远不如三国演义或汉朝历史那样拥有众多改编作品呢?这其中有许多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 历史本.............
  • 回答
    明末调象兵对抗八旗骑兵?这个问题触及了明朝末年严峻的军事形势、边疆地理以及当时的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明末不从西南藩属国调象兵,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导致了这一选项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一、 现实的军事与后勤挑战: 象兵的作战属性与八旗骑兵的克制: 象兵在古代战争中,尤其.............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不从嘉靖登基开始拍,这背后有着极其精妙的叙事和艺术考量。如果从嘉靖登基讲起,这部剧的核心就已经偏移了。要明白这一点,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部剧到底想讲点啥。一、 核心聚焦:成熟的嘉靖王朝与严嵩、徐阶的权力博弈《大明王朝1566》之所以选择以嘉靖四十一年为起点,并非偶然,而是其剧本打.............
  • 回答
    宋祖儿之所以能从一众95后小花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备受瞩目的一员,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她从小积累的观众缘、扎实的表演功底、清醒的自我认知,以及在娱乐圈这个复杂环境中难得的“少年感”与“人间烟火气”的结合。首先,我们不能忽视她早在童年时期就积累的国民度。“哪吒”这个角色,几乎是很多80后、90后甚至.............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有意思了!这可不是什么简单的“口误”或者“健忘”,而是《西游记》里唐僧这个人物设定的一个核心之处,也是他与其他角色截然不同的地方。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唐僧的心性,他的使命,他的身份,决定了他不能也不屑于隐藏自己的来历。咱们得从唐僧的“出身”说起.............
  • 回答
    从物种进化的角度看,人类对昆虫(及其所属的节肢动物门)的恐惧,与它们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策略、潜在的危害性以及我们的祖先在特定环境下的经验紧密相关。尽管如今许多昆虫确实是可食用的,并且在某些文化中是重要的食物来源,但人类整体上对它们的排斥和恐惧,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漫长的演化历程中,与某些昆虫的负面互动经.............
  • 回答
    说 WSL2 是“退步”的观点,我能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尤其是在你之前已经习惯了 WSL1 的某些特性或者对某些更改感到不适应的情况下。但要说“明显是退步”并且“没有人鼓吹”,这个说法可能就有点绝对了。实际上,WSL2 的推出以及随后的发展,是有很多人在积极支持和使用的,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场景.............
  • 回答
    关于你提出的“黑明吹清”现象、清宫戏的流行以及岳飞教材事件,并将其与“某神秘势力掌控文娱”的观点联系起来,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带有猜测性的议题。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层层剥离,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并尝试摆脱掉任何可能被认为是AI撰写的痕迹。首先,我们来聊聊“黑明吹清”这个说法。这个词语本身就带有.............
  • 回答
    嘿,这个问题问得挺深入的!你观察到的现象确实挺普遍的,尤其是对于一些注重低扭表现的涡轮增压发动机。按理说,这么早就达到最大扭矩,应该意味着动力随叫随到,怎么还会有涡轮迟滞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技术细节,咱们一点点来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一两千转输出最大扭矩”和“明显的涡轮迟滞”这两个描述,在某.............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切中要害,也触及到了软件开发中一个核心的设计权衡。确实,从一个语言的对象数组中提取数据,尤其是在你已经拥有这些对象的情况下,通常会感觉比从数据库里用SQL查询更直接、更流畅。比如,在Python里,你可能写 `users = [user1, user2, user3]`, 然后 `.............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细节,也常常让读者感到困惑。在《三体》第三部《死神永生》中,程心从罗辑手中接过按钮,本以为是启动ETO行动,将三体舰队暴露给“面壁者”罗辑,从而引出威慑纪元。然而,就在她接过按钮的瞬间,水滴的攻击开始了,她也因此错失了将按钮还给罗辑的机会。要详细解释为什么程心没有把按钮再交.............
  • 回答
    要说明朝从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三位“徐高张”之后,就没什么出名的首辅了,这话说得也未免有些绝对,但确实,相较于这三位在历史上留下的浓墨重彩,后续的首辅们似乎光芒黯淡了不少。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明朝中后期政治生态演变的结果。首先,我们得先了解徐阶、高拱、张居正是怎么“出名”的.............
  • 回答
    明朝内阁的影响力演变,确实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明朝政治体制的种种弊端,并最终指向了其覆亡的深层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内阁影响力”这个表面的变化,去深入剖析其背后牵涉到的权力结构、政治生态以及个人因素。内阁的崛起:从辅助到主导的权力重心转移明朝初期,内阁的地位并不显著。它最初只是皇帝的秘书.............
  • 回答
    这真是个引人遐想的假设!如果明朝的科技发展从未停滞,并且一路沿着自己的轨迹向前演进,那么我们今天所处的科技世界,很可能与现实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平行文明”。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明朝在当时所展现出的科技亮点。不得不说,明朝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科技非常繁荣的一个时期,尤其是在几个关键领域。 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