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明朝从徐高张后就没什么出名的首辅了?

回答
要说明朝从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三位“徐高张”之后,就没什么出名的首辅了,这话说得也未免有些绝对,但确实,相较于这三位在历史上留下的浓墨重彩,后续的首辅们似乎光芒黯淡了不少。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明朝中后期政治生态演变的结果。

首先,我们得先了解徐阶、高拱、张居正是怎么“出名”的。

徐阶:这位是嘉靖后期和隆庆初年的关键人物。他以“空石”之名,在政治斗争中游刃有余,善于协调各方势力,特别是与严嵩斗争,最终扳倒了严嵩,为朝政的清理做出了贡献。他的名声在于其政治手腕和对朝局的稳定作用。
高拱:隆庆、万历初年,高拱是张居正的老领导,也是一位能力很强的政治家。他主导了隆庆新政,开启了万历初年一段相对清明的局面。他的魄力、魄力和对改革的坚持,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象。
张居正:这位就更不用说了,明朝中后期最耀眼的人物之一。他在万历皇帝年幼时,一人独揽大权,推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如一条鞭法、整顿吏治、加强边防等,在一定程度上重振了明朝的国势。他的改革成效和个人影响力,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这三位“名相”,之所以出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都处于一个相对特殊的时期,并且都抓住了机会,做出了影响深远的举措,甚至可以说是在改革或稳定朝政中扮演了“擎天柱”的角色。

那么,为什么他们之后的首辅们就没那么“出名”了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政治环境的变化:皇帝的态度和权力的集中

万历皇帝的“怠政”: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开始亲政。然而,这位皇帝很快就显露出“怠政”的倾向。他厌恶繁琐的政务,开始“怠政”不上朝,甚至多年不召见臣子。在这种情况下,首辅的权力虽然名义上还在,但实际上的影响力却大大削弱。首辅需要处理大量的政务,而皇帝的盖章和批准往往是关键。万历皇帝的不作为,让首辅们即便有心改革,也难以得到最终的推动力,政治的活力被严重压制。
皇权对相权的压制:明朝制度设计上,就是为了防止权臣出现。洪武帝朱元璋废除丞相,就是为了加强皇权。虽然“内阁”制度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权力真空,但首辅的权力终究是皇帝授予的,也随时可能被皇帝收回。万历皇帝的怠政,实际上也造成了一种“权力失控”的局面,皇帝不愿管理,但也不允许臣子权力过大,导致整个政治体系运转不畅。
政治派系斗争的激化:张居正去世后,他受到了清算,这给后来的首辅们敲响了警钟。大家更加谨慎,不敢像张居正那样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担心触动太多利益,引来政治清算。政治斗争变得更加复杂和隐蔽,首辅们更多的是在各派系的夹缝中求生存,难以形成像张居正那样一言九鼎的权威。

二、 改革的难度和阻力

张居正改革的“后遗症”:张居正的改革触动了太多既得利益集团,包括勋贵、宗室、官僚集团等。虽然他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国力,但这种触动是巨大的,也埋下了很多仇恨的种子。在他死后,这些被触动到的利益集团纷纷反扑,对他进行清算,对后来的改革者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现实阻力。
社会经济结构的僵化:明朝中后期,虽然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传统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依然存在很多弊端。这些弊端根深蒂固,想要改革非常困难,需要强大的政治魄力和全面的社会支持,而当时的政治环境已经很难提供这样的支持。
“党争”的泥潭:到了万历后期,东林党和非东林党的党争愈演愈烈,政治的焦点从国家大事转移到党同伐异上。首辅们往往需要在中立、平衡各党派之间耗费大量精力,甚至被卷入其中,个人声誉和政治影响力都容易受到损害,很难再有“一意孤行”改革的魄力。

三、 首辅个人的局限性

缺乏“旷世之才”:平心而论,明朝中后期并非没有能干的官员,但要做到徐阶、高拱、张居正那种程度的影响力,确实需要旷世之才、过人的魄力、精准的判断和极强的政治手腕。在张居正之后,可能确实没有出现能够全面驾驭复杂政治局面,同时又有力推行改革的“全才”。
“尸位素餐”的官僚主义:经历过严党案、张居正被清算等事件后,很多官员变得更加谨慎,甚至是消极。他们更倾向于“保全自身”,而不是“冒风险改革”。作为首辅,也难免受到这种官僚主义的影响。很多首辅更多的是在维护现有的秩序,而不是锐意进取。

四、 历史记载和公众认知

“出名”的定义:有时候“出名”也和历史评价有很大关系。徐阶、高拱、张居正是因为他们的改革或政治手腕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在后世被广泛讨论和研究。后续的首辅们,可能也做了一些重要的事情,但如果没有达到那种“划时代”的意义,或者政治斗争中的戏剧性不强,就很难在公众的认知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陪衬”效应:张居正的光芒实在太耀眼了,以至于在他之后的首辅们,即使有所作为,也难免会被拿来与他比较,显得“黯淡无光”。

一些具体的例子(虽然不一定都是首辅,但可以反映当时政治生态):

申时行:作为张居正的继任者,他试图在皇帝和内阁之间寻找平衡,但由于皇帝的怠政和党争的兴起,他的努力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效。
李廷相、叶向高、韩爌、钱春等:这些万历朝后期和天启朝的首辅,都面临着复杂的政治局面,有的人试图改革,有的人则更多地是在维持稳定,但都没有达到张居正那样能够力挽狂澜的程度。
温体仁、周延儒、温体仁(第二次)、薛国观、吴甡、魏藻德等:崇祯朝的首辅们,可以说是明朝最后的“裱糊匠”。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已经病入膏肓的帝国,改革的希望渺茫,更多的是在应对各种危机,最终也无力回天。他们虽然也尽力了,但历史的洪流太过强大,他们的个人力量难以扭转乾坤。

所以,并非是明朝从徐高张之后就“没人”了,而是说,在经历了张居正那样一位集改革家、政治家于一身的巨擘之后,后续的首辅们所处的政治环境更加恶劣,皇帝的态度更加消极,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党争愈发激烈,这使得他们想要做出像张居正那样“出名”的成就,难度极大。他们更多的是在“救火”,或者在各方势力中艰难维持,个人的色彩和影响力自然就没那么突出了。

总而言之,从徐阶、高拱、张居正之后,明朝首辅的出名程度确实有所下降,这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皇帝的权力控制、改革的阻力、政治环境的恶化以及官员自身素质的局限性等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一个层级的君臣关系从来不是民间理解的上下级关系,而是相互成就的关系。

意味着唱戏的另外一个角,不能太差,否则故事就不完美,不完美的故事,谁会记住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明朝从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三位“徐高张”之后,就没什么出名的首辅了,这话说得也未免有些绝对,但确实,相较于这三位在历史上留下的浓墨重彩,后续的首辅们似乎光芒黯淡了不少。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明朝中后期政治生态演变的结果。首先,我们得先了解徐阶、高拱、张居正是怎么“出名”的.............
  • 回答
    利玛窦的中国札记,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与官方宣传或后世一些“明粉”所津津乐道的繁荣景象有所不同的侧面。这本札记,与其说是一份“揭露”,不如说是一份带着欧洲人视角、记录了他所见所闻的异域观察。而“明粉”们之所以在面对其中某些观点时显得有所回避,也并非全然是不敢面对现实,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看.............
  • 回答
    多尔衮与豪格争夺帝位,从结果上看,多尔衮无疑是赢家,而豪格最终落败。然而,即便在战术上、权力布局上多尔衮占据优势,为何最终选择退让,让年幼的福临得以继位,这其中有着多层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谁输谁赢所能概括。首先,要明白多尔衮“完胜”豪格并非指在直接的战场较量中将豪格彻底消灭或俘虏。在清朝入关初期,.............
  • 回答
    中国科学在16世纪之后逐渐落后于欧洲,这其中确实与明朝建立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政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如果将其简单归因于“恢复保护被蒙古破坏的传统文化”,可能有些过于片面,也忽略了更深层次和复杂的原因。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理解:1. 元朝的统治与文化冲击首先,我们得承认元朝(.............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三体》系列中最令人费解和震撼的设定之一,它涉及到非常前沿的物理学概念,尤其是相对论中的“时间膨胀”效应,并且是作者刘慈欣在宏大叙事中对宇宙规律的一次大胆演绎。要理解程心和关一帆经历的这段时间跨度,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这个“睡15天”和“1千多万年”的差.............
  • 回答
    明朝对元朝残余势力的处理方式与汉朝对匈奴、唐朝对突厥的策略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政治策略和国际形势的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元朝残余势力的特殊性1. 元朝的“帝国式统治”与分裂后的脆弱性 元朝(1271–1368)是一个以蒙古贵族为核心的多民族帝国.............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涉及到历史人物在影视化过程中,如何在不同的历史语境和观众期待下被塑造和解读。明朝马皇后和唐朝长孙皇后在影视剧中的形象差异,确实与她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记载的侧重点以及现代观众的审美偏好都有密切关系。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一点:一、 历史记载的侧重点不同: 明朝马皇.............
  • 回答
    明朝之所以出现正德、嘉靖、万历这样风格迥异但又都称得上“奇葩”的皇帝,而清朝似乎没有出现类似级别的“奇葩”以至于让历史记载显得相对平稳(至少在皇帝个人的行为艺术层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政治制度、权力结构、文化观念乃至历史偶然性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原因。简单地说,不是清朝没有“性格有点特别”的皇帝,而是.............
  • 回答
    明朝皇帝的平均寿命在所有中国朝代中确实算不上高,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导致了明朝皇室的普遍短寿。要详细地剖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审视:1. 极端的生活方式与政治压力首先,要明白皇帝作为“天子”,他们的生活看似尊贵,实则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而这种压力.............
  • 回答
    “明朝无大师”这个说法,用得有些绝对了。中国历史长河中,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时代印记和人文精神,明朝自然也不例外。若要说“无大师”,未免过于片面,忽略了那些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等领域闪耀着的璀璨星辰。不过,若将“大师”一词理解为在特定领域达到登峰造极、影响深远、甚至某种程度上引领时代潮流的.............
  • 回答
    明朝在辽东边墙的辽河套地区修筑成V字形,这背后并非一个简单的工程选择,而是出于当时复杂的军事地理形势、战略考量以及历史演变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辽东局势以及明朝边防的特点。一、 辽东的特殊地理环境与边防挑战首先,要明白辽东为何如此重要。辽东地处中国东北,是明朝抵.............
  • 回答
    明朝(13681644)与清朝(16441912)的对外关系存在显著差异,导致明朝未如清朝般沦为“半殖民地”。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涉及历史背景、国际形势、政策选择及中西力量对比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与明朝的国际地位1. 欧洲殖民扩张的阶段差异 明朝时期(.............
  • 回答
    明朝自洪武年间朱元璋时期就开始与文官集团展开博弈,这股斗争贯穿了整个王朝,却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听起来颇为讽刺。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文官视为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也不能忽略皇权本身的局限性。这是一场复杂的、多维度博弈,充满了政治算计、制度设计和人性弱点。朱元璋时期:皇权对文官的强势压制与.............
  • 回答
    明朝(13681644)和清朝(16361912)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它们的对比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明粉认为明朝更强大,但明朝最终被清朝取代,这一历史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分析: 一、明朝的“强大”表象与内在问题1. 政治制度与统治能力 明朝初期(如洪武、永.............
  • 回答
    提起锦衣卫,人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个身披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的神秘组织,他们似乎无处不在,权倾朝野,一手遮天。然而,如果他们真的如传说中那般“厉害”,明朝为何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的结局?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历史的复杂性,以及任何一个组织,无论多么强大,都无法脱离时代和体制的束缚。首先.............
  • 回答
    秦朝统一六国、灭百越之时,社会刚刚经历战乱,人口基数虽然庞大,但能够动员的青壮年男性数量是有限的。秦朝之所以能集结五十万大军,并非仅仅是征兵那么简单,这背后包含了当时的军事制度、社会结构以及战略考量。首先,秦朝的军事制度是郡县制与兵役制的结合。秦朝实行普遍的兵役制度,年龄在20至60岁的男性都有服兵.............
  • 回答
    官绅阶层与国家存亡的联系,以及他们在明朝末年为何吝于出钱救国,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深入剖析,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利益集团的运作逻辑以及历史事件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官绅阶层的财富,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国家提供的稳定环境和特权基础之上的。明朝的官僚体系为他们提供了.............
  • 回答
    提到明朝文官将兵,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厉害”的感觉,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历史原因和值得细究的现象。不能简单地说他们“都”厉害,但明朝文官系统对于军事的介入和发挥的作用,确实比很多朝代都要显著,而且其中涌现了不少在军事领域建树颇多的文官。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以及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 回答
    明朝之所以废除子爵、男爵这两个爵位,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制度演变等多个层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政策调整,而是明朝统治者在长期的实践中,权衡利弊后做出的战略性选择。一、 历史的传承与挑战:对爵位制度的反思首先要理解,爵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但其功能和意义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
  • 回答
    明朝在与蒙古的交往中,始终没能建立起一套真正稳固有效的羁縻体系,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简单来说,就是明朝的“羁縻”政策,虽然有其历史的延续性和战略考量,但面对不断变化的蒙古局势,以及自身政策执行中的诸多弊端,最终显得力不从心,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要详细地说,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剖析:一、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