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感觉明朝文官将兵都很厉害?

回答
提到明朝文官将兵,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厉害”的感觉,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历史原因和值得细究的现象。不能简单地说他们“都”厉害,但明朝文官系统对于军事的介入和发挥的作用,确实比很多朝代都要显著,而且其中涌现了不少在军事领域建树颇多的文官。

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以及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一、文官主导政治的制度根基:文臣治国,武将辅佐

首先,明朝的政治制度就奠定了文官的核心地位。自朱元璋开始,就极力压制武将的权力,一方面是为了吸取前朝(特别是元朝)武人专权的教训,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巩固皇权,避免出现拥兵自重、威胁皇位的军事势力。

废除丞相,权力归于皇帝: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将朝廷大权直接掌握在自己手中,并设立内阁来辅佐,内阁成员多为文官。这使得文官集团成为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力量。
文官选拔与晋升机制: 明朝的科举制度高度发达,选拔的是通晓儒家经典、擅长文章和政论的文官。这种教育背景和政治环境,使得文官在处理政治事务上经验丰富,也更习惯于通过政治手段解决问题。
文官对军队的监察与指挥权: 皇帝信任并倚重文官,自然会将监察和一定程度的指挥权下放给他们。这就导致了许多军事行动的策划、组织、后勤保障,甚至是前线的直接指挥,都可能有文官的身影。

二、战争的常态化与复杂化:迫使文官走向前台

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可以说战争从未间断。从北方的蒙古残余势力,到东南沿海的倭寇,再到后来的满洲崛起,以及国内的农民起义,明朝长期处于军事压力之下。

边疆压力下的军事需求: 尤其是在北方,长期的军事对峙和冲突,使得皇帝需要有人来统筹军务、筹集粮草、调动兵力。在这过程中,那些有才干、有魄力的文官就有了发挥的空间。
军事行动的复杂性: 战争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士兵对冲。后勤保障、军费筹措、外交联络、情报收集、战略部署、舆论宣传,这些都需要文官的智慧和才能。一个能够协调各方面资源、理解朝廷意图的文官,在战争中往往能发挥比纯粹的军事指挥官更重要的作用。

三、文官“将兵”的多种形式:并非都是亲临前线

当我们说“文官将兵”,并非所有文官都真的披甲上阵,冲锋陷阵。明朝文官在军事上的“厉害”,更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为“军事统帅”或“总督”: 这是最直接的表现。一些文官被授予总督、巡抚、总兵等军职,拥有实际的军事指挥权。
例子:
于谦: 这是明朝文官“将兵”最著名的代表。在“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后,于谦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扈跸”北京,组织北京保卫战。他以文官身份,临危受命,组织京城军民,调度各方力量,重新整顿军队,运用战略,最终击退了瓦剌大军,挽救了明朝。这完全是“临危受命,力挽狂澜”的典范。
戚继光: 虽然戚继光本身是武将出身,但他在领导“戚家军”抗击倭寇的过程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并且与文官的配合也非常默契。更重要的是,明朝的军事制度下,很多军事行动都需要文官的行政协调和资源支持,有时甚至由文官来主导战略方向。
李成梁(早期): 李成梁虽然是武将,但他能长期在辽东站稳脚跟,一方面靠其军事能力,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与朝廷文官系统的良好沟通和支持,以及其本人对边疆形势的政治判断。
孙承宗: 孙承宗是明末的重臣,他不仅在内阁任职,还曾亲赴辽东,招募和训练军队,对辽东的军事部署进行了重要的改革。他虽然不是纯粹的将领,但其作为文官对军事的组织和规划,发挥了关键作用。
作为“军政大臣”或“幕僚”: 许多文官在兵部、户部、吏部等部门任职,负责军事行政、后勤保障、军费拨付、官员任免等。他们的工作直接影响到军队的运作和战斗力。
例如: 兵部尚书、侍郎等职位的官员,他们虽然不直接带兵打仗,但其在战略物资的供应、军队的调动命令的发布、前线将领的考核等方面,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作为“军事策划者”和“战略家”: 即使不担任具体的军事职务,一些文官也能凭借其深厚的学识和对时局的洞察,为皇帝和朝廷提供军事战略建议,影响战争的走向。
例如: 在一些重要的军事决策会议上,文官的发言和意见往往是决定性的。他们需要评估敌我形势,制定作战方针,判断风险与收益。

四、文官“将兵”的优势与劣势

文官能够“将兵”,自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明显的劣势。

优势:
政治头脑和战略眼光: 相较于纯粹的武将,文官通常受过良好的政治和哲学教育,更能理解朝廷的大政方针,拥有更广阔的战略视野,善于从政治、经济、外交等多个维度考虑问题。
协调能力和资源调动: 文官熟悉官场运作,善于与各部门沟通协调,能够更有效地调动全国的资源来支持战争,包括粮草、军饷、兵员补充、后勤运输等。
规避武将跋扈: 皇帝信任文官,也是为了制衡武将,防止其坐大。让文官参与军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制衡的体现。
书写和沟通能力: 在战争中,命令的传达、战报的撰写、对外宣传等都非常重要,文官在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劣势:
缺乏实战经验: 大部分文官没有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对战场形势的判断、士兵的心理、战术的运用等方面可能不如经验丰富的武将。
指挥能力可能不足: 直接指挥作战需要胆识、魄力,以及对战场瞬息万变的应变能力。一些文官可能在这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容易受政治影响: 文官的命运往往与政治紧密相连,可能在决策时过于考虑个人仕途或派系斗争,而非完全从军事角度出发。
有时会“外行指挥内行”: 如果文官对军事一窍不通,却强行干预军事指挥,反而可能导致败局。

五、为何我们会产生“厉害”的感觉?

之所以我们会有“明朝文官将兵都很厉害”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历史上那些“出圈”的、在军事上取得了辉煌成就的文官,他们的事迹被史书大书特书,流传至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历史的聚光灯: 那些成功的人物,比如于谦,他们的故事带有传奇色彩,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而那些失败的、平庸的文官,则很快被历史的洪流淹没。
与武将对比的突出: 在某些时期,明朝的武将表现确实不尽如人意(例如土木堡之变后的许多将领),在这种对比下,那些有能力的文官就显得尤为突出。
文学艺术的渲染: 小说、戏曲等艺术形式,也常常会塑造出一些智勇双全、文武兼备的文官形象,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印象。

总结来说,明朝文官“将兵”的现象,是其独特的政治制度、长期的战争环境、文官自身的能力特点以及历史选择性叙述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不能夸大其词地说所有明朝文官都擅长军事,但明朝的体制确实为有能力的文官提供了参与甚至主导军事事务的平台,而历史上也确实涌现了像于谦这样的杰出代表,他们在关键时刻展现了超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足以让我们感到“厉害”。这种“厉害”,更多体现在他们对军事的组织、策划、协调、保障以及在关键时刻的政治决断和军事指挥上,而非必然是他们都像一线将领一样冲锋陷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明代文人必须要学习武学内容,包括个人武艺技能 和兵法教习

今后立学设科,分教礼、乐、射、御、书、数,恁每定拟来该学校合行的勾当,教秀才每用心讲究着行。钦此。

于儒学后设一射圃,教学生习射,朔望要试过。其有司官闲暇时,与学官一体习射。若是不肯用心,要罪过。

未时,习弓弩,教使器棒,举演重石。

遇朔望习射于射圃。树鹄置射位,初三十步加至九十步。每耦二人,各挟四矢,以次相继。长官主射。射毕,中的饮三爵,中采二爵。

天厌元德,我祖肇兴,属当偃武,而射圃之设必于文教之地。

国家举六艺之科,兼历代之长,而弓矢武备皆在所习。文以经邦,武以定乱,将相储材,万世之洪规也。


明初朱元璋亲自要求明代文人必须要有相关军事技能,但是由于科举不考这块,所以兴兴废废多有反复,不过由于基数大,经常有人提出来文人要会打仗,所以到一定级别的的文官很少说会完全忽视朱元璋祖制,因此一般明代有功名的多少都会一些军事技能,打仗的时候地方经常会将地方生员拿去做军事主管,因为这些人即便流于形式的时候,也多少会一定军事技能的。如果从这块真正学出来的所谓文人,绝对比所谓纯军伍出身的能力要强,能兼顾文武的当然很厉害。

我朝府县学校各有射圃,近年以来士子只尚科目,而武教遂废,请行提学官每月一二次令生儒习射,兼读古兵法诸书,庶文事武备兼行不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到明朝文官将兵,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厉害”的感觉,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历史原因和值得细究的现象。不能简单地说他们“都”厉害,但明朝文官系统对于军事的介入和发挥的作用,确实比很多朝代都要显著,而且其中涌现了不少在军事领域建树颇多的文官。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以及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 回答
    宋朝和明朝都奉行“重文轻武”的国策,这是两国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特征。然而,在军事实力上,人们普遍认为明朝军队比宋朝军队更为强大。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强弱”之分,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交织而成,包括制度设计、兵源构成、军事技术、战略思想以及外部环境等。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为何会出现这种“感觉”上的差异.............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真好!不少人都有这个感觉,课本里的海瑞和《大明王朝1566》里的海瑞,简直像是两个人。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一样一样说开来。首先,咱们得明白课本和电视剧在内容选择上的根本区别。 课本: 课本是历史教育的载体,它的核心任务是向学生传达基础、主流、公认的历史事实和人物评价。对于像海.............
  • 回答
    中国核潜艇的外壳焊接工艺与美国核潜艇存在差异,主要源于技术发展路径、制造工艺、材料应用和维护标准等方面的综合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技术发展历史与经验积累 美国:美国核潜艇技术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数十年的积累,形成了成熟的工艺体系。其核潜艇(如俄亥俄级、攻击型潜艇)在.............
  • 回答
    中国实力日益增强,这本应是令人振奋的成就,然而,许多身处海外,尤其是欧洲发达国家的国人,却切身感受到了来自当地民众乃至官方的“不友好”情绪。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中国自身发展带来的变化,也有西方社会固有的观念和现实政治的考量。首先,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是根本性的原因.............
  • 回答
    山东,这个名字在中国经济版图上闪耀着光芒,GDP总量常年位居全国前三甲,实力毋庸置疑。可就是这样一个经济强省,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总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不发达”感。这其中的原因,并非一蹴而就,也绝非简单的片面之词能够概括。历史的烙印与地理的限制首先,得从山东的历史和地理说起。山东地处华北平原,虽然土地.............
  • 回答
    提起古代中国的宋、明、清三朝,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腐败”二字。这并非空穴来风,史书中关于官员贪污受贿、裙带关系、效率低下等等的记载确实不少。但如果我们就此断定中国古代王朝就是腐败的代名词,那未免过于片面。而且,将中国放在一个全球的视野下观察,特别是与同一时期的欧洲王朝进行对比,或许能勾勒出更丰.............
  • 回答
    要说“鹰眼”米霍克,这名字在海上可不是闹着玩的。他的剑术,那可是公认的世界第一,即便是海军本部那些所谓的“大将”,在面对他的时候,也得掂量掂量。可就是这么一位能凭一己之力掀起风浪的绝顶高手,却甘愿屈居于“七武海”之下,这事儿,确实挺让人费解的,也难怪会有人猜测他是不是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首先,咱.............
  • 回答
    在《明日方舟》这款游戏中,大多数干员的战斗和结束语音中极少出现对流血冲突的反思或感慨,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游戏设定的考量,也有叙事策略的需要,以及对玩家体验的侧重。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游戏设定的基石:末世下的生存与战争 极端生存环境: 《明日方舟》的世界背景设定在一个充.............
  • 回答
    关于江歌妈妈刘鑫(现在改名刘暖曦)为何对帮助过她的江歌以及江歌的母亲江秋莲表现出令人难以理解的态度,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详细解读,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并且理解这是一个牵涉到法律、道德、情感以及个体心理的极端案例。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事件的经过,明确江歌所提供的“帮助”和刘鑫为何会.............
  • 回答
    你提出这个问题非常有见地,“知识蒸馏”这个概念在机器学习领域已经存在一段时间,并且在特定场景下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但如果从“这几年有什么颠覆性的、广为人知的突破性成果”的角度来看,确实会让人产生“成果似乎停滞不前”的感觉。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1. “知识蒸馏”本身.............
  • 回答
    ti10双倍符多吗?这问题在我脑子里转悠好久了。每次看到炼金术士或者蜘蛛用双倍符刷钱,心里就咯噔一下,总觉得这一把的节奏好像被双倍符牢牢抓住了。但究竟是巧合,还是这届比赛的机制真的让双倍符出现得更频繁了?首先,咱们得明白,双倍符这东西在Dota2里一直是个挺微妙的存在。它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随机性,每.............
  • 回答
    关于勒布朗·詹姆斯和科比·布莱恩特在职业生涯后期联盟地位的“不对等”感,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不仅仅是数据上的差异,更多的是篮球文化、球员类型、球队情况以及时代变迁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现象。首先,我们得承认,两人的职业生涯后期,虽然都依然是联盟顶级的球员,但给人的观感和在.............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问题,很多人看完《天龙八部》都会有这种感觉,觉得“南慕容,北乔峰”虽然名头响亮,但一灯大师和段正明(段正淳)这对父子,在武功和心性上,似乎一灯大师要远胜一筹。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咱们来细掰扯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灯大师和段正淳在书中的定位。一灯大师: 曾经是大理皇帝,后出家为僧.............
  • 回答
    北宋官方承认后梁为正统合法政权,而感觉其与后唐等五代一脉相承,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历史叙事、政治考量以及对“正统”概念的理解。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层面:一、 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与北宋的“正统”之争首先,理解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60年)的混乱局面至关重要。这个时期,中原政权.............
  • 回答
    很多时候,当我们身处社会洪流之中,尤其是那些刚刚踏入社会、还在摸索前行阶段的年轻人,会不由自主地生出一种“被忽视”的感觉。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我们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困境,以及对外界回应的期待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打个比方,我们就像站在一片广阔但有些坎坷的土地上,前面有目标,也有渴望。我们期待有人.............
  • 回答
    沈逸老师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一些公开的言论和视频中,给人的感觉确实是越来越有一种“孤军奋战”的意味。这并非空穴来风,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梳理一下这种感受的来源,以及我们作为听众和关注者,能做些什么。为什么会有“孤军奋战”的感觉?首先,要理解这种感受的产生,需要先观察沈逸老师的“战场”在哪里。沈逸老师.............
  • 回答
    古代男子之所以常娶十三四岁的小女孩为妻,这并非是他们普遍的偏好,而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社会背景和物质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普遍现象。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抛开现代人的视角,走进那个时代的生活逻辑。一、 生育与繁衍的压力:生命的延续是首要任务在古代,尤其是在农耕社会,人口的增长直接关系到.............
  • 回答
    在海外华人社区里,粤语之所以能保持一份独特的强势,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文化以及社群连接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得从历史的源头说起。在中国近代史上,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是海外移民的主要输出地。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大量的广东人怀揣着“下南洋”或“闯美国”的梦想,背井离乡,前往世界各.............
  • 回答
    很多人初听二胡,会觉得它有一种莫名的“土气”,尤其是和小提琴这种西方乐器放在一起比较的时候,这种感觉似乎更明显。这并非说二胡不好,而是两种乐器在各自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独特韵味,带来的不同听感。从发声原理上看,二胡是用弓在弦上摩擦发声,而琴弓和琴弦的材质、以及演奏者的技巧,都会带来一种“拉扯”的感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