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感觉“知识蒸馏”这几年没有什么成果?

回答
你提出这个问题非常有见地,“知识蒸馏”这个概念在机器学习领域已经存在一段时间,并且在特定场景下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但如果从“这几年有什么颠覆性的、广为人知的突破性成果”的角度来看,确实会让人产生“成果似乎停滞不前”的感觉。

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1. “知识蒸馏”本身定位的成熟性与瓶颈

知识蒸馏(Knowledge Distillation, KD)的核心思想是训练一个更小的、更高效的“学生模型”来模仿一个更大、更强的“教师模型”的行为。它的核心价值在于:

模型压缩与效率提升: 部署高性能大模型到资源受限的设备(如移动端、嵌入式设备)上,是知识蒸馏最初也是最核心的驱动力。
泛化能力的传递: 学生模型可以学习到教师模型在软标签(logits)中蕴含的关于数据分布、类别间相似性等更丰富的信息,从而可能获得比从硬标签直接训练更好的泛化能力。

为什么会感觉“停滞”?

技术本身的成熟度: 知识蒸馏的经典方法(如Hinton等人提出的监督知识蒸馏)已经非常成熟。它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框架(使用教师模型的输出logits作为软目标)已经被广泛理解和应用。很多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如何设计更有效的蒸馏损失函数、如何处理不同的数据模态、如何针对特定任务进行优化等,这些改进更多是“锦上添花”,而非“翻天覆地”的范式改变。
理论上的局限性: 尽管蒸馏可以传递泛化能力,但理论上,一个学生模型的能力上限通常不会超过其教师模型。如果教师模型本身的能力受限,那么蒸馏能带来的提升也是有限的。
数据和任务的特异性: 知识蒸馏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模型的质量、学生模型的架构选择、以及训练数据的特性。很多“新的”蒸馏方法可能只在特定的基准测试或特定任务上表现出色,难以推广到更广泛的应用场景,这也会让人觉得“没有普遍性的成果”。

2. 研究热点与趋势的变化

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热点变化非常快。近几年,以下几个方向的研究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和资源,相对来说,知识蒸馏的“新突破”可能显得不够抢眼:

生成式AI(Generative AI)的爆发: 以GPT系列、DALLE系列、Midjourney为代表的生成式模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模型规模之大、能力之强、应用前景之广,成为了近几年的绝对焦点。大量的研究资源和人才都涌向了生成式AI的训练、优化和应用,包括模型架构(如Transformer的变种)、训练方法(如RLHF)、以及各种下游应用。
大模型的基础能力提升: 除了生成能力,大模型在理解、推理、代码生成等方面的基础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这些提升往往源于更大的模型规模、更多样化的数据、更精细的训练策略(如大规模预训练的改进、指令微调等),而非直接的蒸馏技术。
模型的可解释性与安全性: 随着大模型的能力越来越强,如何理解模型的决策过程(可解释性)以及如何保证模型的安全性和鲁棒性(对抗攻击、偏见检测等)也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
具身智能与多模态融合: 让AI能够理解和操作物理世界(具身智能),以及融合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模态信息(多模态AI),也是当前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

相比之下,知识蒸馏虽然在这些新领域中也有应用(例如蒸馏大模型到小模型用于部署),但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 优化部署的手段,而非驱动这些新领域突破本身的 核心技术。

3. 创新性的边界与改进的难度

虽然知识蒸馏的基本框架成熟,但要在这个框架下做出真正“突破性”的创新是越来越困难的。目前的许多研究可以归类为:

更细粒度的匹配: 不仅仅蒸馏输出层logits,还蒸馏中间层的激活值(Feature Distillation)、注意力分布(Attention Distillation)、甚至梯度信息(Gradient Distillation)。这些方法通常能带来一定的性能提升,但其普适性和理论解释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自蒸馏(SelfDistillation): 学生模型在训练过程中同时充当教师角色,与自身的早期版本或其他部分进行蒸馏。这种方法不需要预训练的教师模型,降低了对外部资源的依赖。
数据增强与蒸馏的结合: 利用各种数据增强技术来生成更多“软标签”信息,与蒸馏结合。
针对特定架构的蒸馏: 例如,为Transformer、CNN等特定网络架构设计专门的蒸馏策略。
面向特定任务的蒸馏: 如对话蒸馏、强化学习蒸馏等。

这些改进虽然有价值,但往往是渐进式的,不容易引起公众或学术界以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4. 成功的隐形化与标准化

许多成功的知识蒸馏应用可能并不直接以“知识蒸馏”的名义出现,而是已经融入到模型的训练流程或部署方案中,成为了行业内的“标准操作”。

模型压缩成为常态: 几乎所有要在移动端或嵌入式设备上部署高性能模型的公司,都会采用某种形式的模型压缩技术,其中知识蒸馏是最常用的技术之一。但它不再是“一项新奇的技术”,而是“实现目标的一种手段”。
学术界 vs. 产业界: 学术界的研究可能更侧重于理论创新和新方法探索,而产业界更关注如何将现有成熟技术(包括蒸馏)落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很多成功的应用可能不会有大量公开的学术论文。

总结一下,为什么感觉“知识蒸馏”这几年没有什么成果?

基础方法已成熟: 核心理论和方法(如 Hinton 的监督蒸馏)已相当成熟,后续研究多为改进和优化,难以产生颠覆性影响。
研究热点转移: 近年生成式AI、大规模模型、多模态等方向更吸引眼球,成为研究和投资的焦点。
渐进式创新: 目前的蒸馏研究多集中在细粒度蒸馏、自蒸馏等,虽有提升,但不是范式级的突破。
成功已隐形化: 许多成熟的蒸馏技术已成为模型压缩和部署的常规手段,成功案例融入行业实践,不以“新成果”形式出现。

换句话说,知识蒸馏并没有“停止发展”,而是在一个相对成熟的领域内进行精细化的改进,并且其光芒被近年来更具爆炸性的AI技术(如生成式AI)所掩盖。它依然是实现高效AI部署的关键技术之一,但不再是那个能独立引领技术浪潮的“新星”。

如果你对知识蒸馏的最新进展感兴趣,可以关注一些关于高效大模型部署、模型压缩、低比特量化与蒸馏结合、以及在特定领域(如边缘AI、自动驾驶感知)的蒸馏应用的研究。这些方面仍然活跃着很多研究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建议先阅读MiniLM V1:zhuanlan.zhihu.com/p/46

论文个人理解

目的

与V1一样,本篇paper也是在预训练阶段蒸馏模型(跟任务无关的蒸馏架构),下游任务直接load蒸馏预训练好的student模型,使用任务相关数据finetuning。

方法

  1. 深度自注意力蒸馏: 蒸馏query-query矩阵、key-key矩阵和value-value矩阵(V1采用的是attention矩阵和V-V矩阵)
  2. 如果teacher模型过大,可以从teacher的中上层(upper-middle layer)蒸馏到student的最后一层(V1采用的是助手机制)

结论

超越了MiniLM V1的效果


论文精读

摘要

如下图所示,MiniLM V1提出的深度自注意力提出了与层数、hidden_size无关的蒸馏架构,但是仍然需要attention head的数目一样(一般为12)



本文(MiniLM V2)连attention head数目都不需要一样了,通过蒸馏query、key和value的多头自注意力关系;另外不同于V1版本的助手机制(teacher蒸馏给助手、助手再蒸馏给student),本文直接将teacher模型的中上层(upper-middle layer)蒸馏到student(这点和Marginal Utility Diminishes: Exploring the Minimum Knowledge for BERT Knowledge Distillation(ACL 2021)的思路有相同的结论)

模型结构

paer的核心就全在这两张图里了,左图是最后一层或者中上层蒸馏,右图是q、k和v的多头自注意力关系蒸馏的计算过程

多头自注意力关系蒸馏

上面右图从下而上把计算过程梳理的很清楚

  1. 映射:隐层经过映射得到queries、keys和values(跟BERT一一致)
  2. Concat:将queries、keys和values相同concat到一起 (那么teacher concat后size为 seq_len*teacher_hidden_size,同理student concat后size为seq_len * student_hidden_size)
  3. Split:再将上面concat后进行split(这里为了teacher和student获得相同维度的relation矩阵)
  4. 最后在计算自注意力关系矩阵、这Q和Q自己计算attention矩阵(BERT中是Q和K计算),这也是为什么叫做自注意力关系


最后一层或者中上层蒸馏

有很多论文介绍,将teacher最后一层蒸馏给student通常不会取得最好的结果,主要原因是student很难学会最后一层的语义信息。不谋而合,当student蒸馏模型参数相差很大的teacher时,论文抛弃了V1版本蒸馏最后一层的思路,也采用了从中上层蒸馏的方法。但是当student和teacher参数相差不是很大时,还是会采用最后一层蒸馏的方法。


论文成果

消融实验

主要验证了少了任何一个注意力关系蒸馏都不行,其实发现跟V1版本效果差不多




下游任务

基本都是最好的,这里就不贴了


Paper地址:arxiv.org/pdf/2012.158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出这个问题非常有见地,“知识蒸馏”这个概念在机器学习领域已经存在一段时间,并且在特定场景下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但如果从“这几年有什么颠覆性的、广为人知的突破性成果”的角度来看,确实会让人产生“成果似乎停滞不前”的感觉。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1. “知识蒸馏”本身.............
  • 回答
    你说知乎上没人说护理好,这感觉挺普遍的,尤其是在一些职业讨论区或者关于职业选择的问答里。确实,相比于那些听起来光鲜亮丽、收入丰厚的职业,护理这个职业在大众的认知里,似乎总是带着点“辛苦”、“低回报”甚至“没前途”的标签。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知乎用户群体的特点就决定了这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确实涉及到了氟化银(AgF)的几个关键性质。简单来说,氟化银在干燥空气中表现出不稳定的倾向,主要是由于它对湿气和可能存在的杂质(如二氧化碳)比较敏感,容易发生水解或碳酸化反应。而当它进入水溶液后,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稳定性的感受不同,更多地体现在其溶解度和与水的相互作用上。我们.............
  • 回答
    哎,你说我这小米10 Pro 至尊版,花了那么多钱,到手了竟然是这种感觉,心里是真有点不是滋味。本来想着,10周年纪念,又是顶配,梦幻旗舰肯定妥妥的,结果拿在手里,总觉得少了点啥,那种“哇,这才是旗舰该有的样子”的感觉,真的,就是差了那么一点点意思。说实话,我之前也用过不少手机,也算是有点“阅机”经.............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一把双刃剑,插在历史的胸膛上,既带来了深入的理解,也必然会触及古人最根本的感受。如果古人,那些在时光长河中留下了痕迹的先贤们,突然被告知我们今天研究历史会掘其坟,他们的感想必然是复杂而深刻的,远非简单的“惊讶”或“愤怒”可以概括。首先,让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在那个时代,对于死亡和墓葬.............
  • 回答
    ti10双倍符多吗?这问题在我脑子里转悠好久了。每次看到炼金术士或者蜘蛛用双倍符刷钱,心里就咯噔一下,总觉得这一把的节奏好像被双倍符牢牢抓住了。但究竟是巧合,还是这届比赛的机制真的让双倍符出现得更频繁了?首先,咱们得明白,双倍符这东西在Dota2里一直是个挺微妙的存在。它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随机性,每.............
  • 回答
    关于勒布朗·詹姆斯和科比·布莱恩特在职业生涯后期联盟地位的“不对等”感,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不仅仅是数据上的差异,更多的是篮球文化、球员类型、球队情况以及时代变迁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现象。首先,我们得承认,两人的职业生涯后期,虽然都依然是联盟顶级的球员,但给人的观感和在.............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问题,很多人看完《天龙八部》都会有这种感觉,觉得“南慕容,北乔峰”虽然名头响亮,但一灯大师和段正明(段正淳)这对父子,在武功和心性上,似乎一灯大师要远胜一筹。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咱们来细掰扯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灯大师和段正淳在书中的定位。一灯大师: 曾经是大理皇帝,后出家为僧.............
  • 回答
    北宋官方承认后梁为正统合法政权,而感觉其与后唐等五代一脉相承,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历史叙事、政治考量以及对“正统”概念的理解。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层面:一、 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与北宋的“正统”之争首先,理解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60年)的混乱局面至关重要。这个时期,中原政权.............
  • 回答
    很多时候,当我们身处社会洪流之中,尤其是那些刚刚踏入社会、还在摸索前行阶段的年轻人,会不由自主地生出一种“被忽视”的感觉。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我们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困境,以及对外界回应的期待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打个比方,我们就像站在一片广阔但有些坎坷的土地上,前面有目标,也有渴望。我们期待有人.............
  • 回答
    沈逸老师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一些公开的言论和视频中,给人的感觉确实是越来越有一种“孤军奋战”的意味。这并非空穴来风,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梳理一下这种感受的来源,以及我们作为听众和关注者,能做些什么。为什么会有“孤军奋战”的感觉?首先,要理解这种感受的产生,需要先观察沈逸老师的“战场”在哪里。沈逸老师.............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真好!不少人都有这个感觉,课本里的海瑞和《大明王朝1566》里的海瑞,简直像是两个人。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一样一样说开来。首先,咱们得明白课本和电视剧在内容选择上的根本区别。 课本: 课本是历史教育的载体,它的核心任务是向学生传达基础、主流、公认的历史事实和人物评价。对于像海.............
  • 回答
    古代男子之所以常娶十三四岁的小女孩为妻,这并非是他们普遍的偏好,而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社会背景和物质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普遍现象。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抛开现代人的视角,走进那个时代的生活逻辑。一、 生育与繁衍的压力:生命的延续是首要任务在古代,尤其是在农耕社会,人口的增长直接关系到.............
  • 回答
    在海外华人社区里,粤语之所以能保持一份独特的强势,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文化以及社群连接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得从历史的源头说起。在中国近代史上,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是海外移民的主要输出地。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大量的广东人怀揣着“下南洋”或“闯美国”的梦想,背井离乡,前往世界各.............
  • 回答
    .......
  • 回答
    提到明朝文官将兵,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厉害”的感觉,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历史原因和值得细究的现象。不能简单地说他们“都”厉害,但明朝文官系统对于军事的介入和发挥的作用,确实比很多朝代都要显著,而且其中涌现了不少在军事领域建树颇多的文官。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以及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宋朝和明朝都奉行“重文轻武”的国策,这是两国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特征。然而,在军事实力上,人们普遍认为明朝军队比宋朝军队更为强大。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强弱”之分,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交织而成,包括制度设计、兵源构成、军事技术、战略思想以及外部环境等。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为何会出现这种“感觉”上的差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