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感觉古代中国(宋、明、清)都很腐败,同一时间段的国外王朝(特别是欧州)的情况如何?

回答
提起古代中国的宋、明、清三朝,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腐败”二字。这并非空穴来风,史书中关于官员贪污受贿、裙带关系、效率低下等等的记载确实不少。但如果我们就此断定中国古代王朝就是腐败的代名词,那未免过于片面。而且,将中国放在一个全球的视野下观察,特别是与同一时期的欧洲王朝进行对比,或许能勾勒出更丰富、更 nuanced 的画面。

中国古代的“腐败”:成因与表现

首先,要理解中国古代王朝的“腐败”,我们需要先认识到其社会和政治结构的一些特点。

高度集权的官僚体系: 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强调君臣父子,国家机器高度集中于皇帝一人。科举制度虽然为底层民众打开了上升通道,但也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层层负责的官僚阶层。这个体系的优势在于能够快速有效地传递政令,动员资源,但也意味着一旦出现问题,比如皇帝昏聩或者大官操纵,整个体系就可能陷入僵化或被滥用。
人情社会与恩荫: 尽管有科举,但人情、关系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官员提拔、资源分配,很难完全摆脱“熟人”的影响。此外,一些显贵子弟可以凭借父辈的功劳或地位获得特权,这种“恩荫”制度,虽然一定程度上能维持统治集团的稳定,但也为腐败提供了温床。
物质利益的驱动: 任何社会,尤其是缺乏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古代社会,物质利益的诱惑都是巨大的。官员的俸禄相对不高,而权力往往意味着接触和支配大量资源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贪污受贿、中饱私囊就成为一些官员的“不二法门”。
监察体系的局限性: 中国古代有监察御史制度,但其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的信任和支持,以及监察官自身的廉洁。当皇帝自身就有私心,或者被蒙蔽时,监察体系就可能形同虚设。

具体到宋、明、清三朝,腐败的表现形式也各有侧重:

宋朝: 相对而言,宋朝在许多历史研究者眼中,政治相对清明,官员待遇也比较优厚,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腐败。但宋朝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冗官现象,官僚主义抬头,以及一些文官集团内部的党争,虽然不一定是直接的贪污,但可能导致决策效率低下、资源错配。
明朝: 明朝的腐败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中后期。宦官干政、特务机构(如锦衣卫、东西厂)的滥用职权,以及官员之间的结党营私,都加剧了腐败。明朝的“党争”也很激烈,往往伴随着对政治对手的构陷,也催生了各种形式的权力寻租。
清朝: 清朝初期相对较为励精图治,但随着时间推移,腐败也逐渐滋生。尤其到了晚清,官员贪污、鸦片泛滥、官场交易等现象层出不穷,成为国家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也不能忽略一些清官(如于成龙)的出现,以及一些改革举措(如“养廉银”制度的尝试),虽然效果有限。

那么,同一时期的欧洲情况又如何呢?

将中国与欧洲进行比较,需要我们认识到欧洲内部的多样性和发展阶段的差异。欧洲在宋、明、清的漫长历史时期(大约10世纪到20世纪初)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向近代国家的转型,其中充满了动荡、变革和不同模式的治理。

中世纪欧洲(大致对应中国的宋朝前期,到明朝前期):

封建割据与领主权力: 这个时期,欧洲大陆尚未形成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权力分散在国王、贵族、教会手中。领主在其领地内拥有相当大的自治权,包括征税、司法、军事等。这种权力分散的结构,虽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单一权力滥用的可能,但领主对自己的臣民进行剥削和压榨,可以视为另一种形式的“腐败”或权力滥用。
教会的影响力: 教会在中世纪欧洲拥有巨大的财富和政治影响力。教皇的任命、神职人员的晋升,往往伴随着金钱交易(例如“销售赎罪券”),这是教会内部系统性的腐败。此外,教会的财富积累,也成为一些世俗君主觊觎的对象,引发了不少冲突。
王室与贵族的利益勾结: 国王需要贵族的军事支持,而贵族则通过效忠国王获得土地和特权。这种相互依存关系,也容易形成利益集团,利用权力谋取私利。例如,国王为了筹集军费,可能会向特定贵族出让特许经营权,而贵族则利用这些特许权进行垄断,加剧普通民众的负担。

近代早期欧洲(大致对应中国的明朝中期,到清朝中期):

民族国家的兴起与中央集权: 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欧洲各国国王开始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贵族和教会的权力。为了维持庞大的官僚体系和军队,国王需要高效的财政收入。
官职的买卖与恩赐: 在一些国家,官职的买卖(patronage)非常普遍。国王或大臣为了笼络人心、筹集资金,会将官职授予有能力或有关系的个人,而这些人则需要付出金钱或提供效忠。这与中国的科举制度不同,更像是直接的权力交易。例如,英国在都铎王朝时期,国王会将一些重要的官职作为回报,授予支持自己的贵族或新贵。
殖民扩张与全球贸易中的腐败: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欧洲国家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扩张。殖民地的官员往往拥有巨大的权力,对当地资源进行掠夺,并与当地商人勾结,形成腐败网络。例如,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统治,就充斥着官员的贪婪和腐败。
商业革命与新富阶层的兴起: 随着商业的发展,新的富裕阶层(商人、金融家)开始进入政治领域,他们利用金钱影响政治决策,购买议员席位,成为新的权力寻租者。
政治妥协与权力制衡的早期形态: 尽管存在腐败,但近代早期欧洲也开始出现限制权力滥用的尝试。例如,英国议会的权力逐渐增强,对王权形成制约。在法国,国王也需要依靠三级会议来批准税收,虽然最终国王权力更大,但也存在一定的协商机制。

近代欧洲(大致对应中国的晚清):

文官制度的建立与改革: 许多欧洲国家开始建立现代文官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提高官员的专业性和廉洁性。例如,普鲁士和法国在19世纪都进行了重要的文官制度改革。
政党政治与监督: 政党政治的兴起,使得反对党对执政党进行监督成为可能。媒体的自由化也为揭露腐败提供了平台。
法律与监管体系的完善: 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反腐败机构的建立,也对腐败行为起到了威慑作用。
依然存在的腐败: 然而,即使在近代欧洲,腐败也并未完全消失。政治献金、利益集团的游说、官员的灰色收入等问题依然存在,只是表现形式和监管方式有所不同。例如,20世纪初,美国也经历过“镀金时代”的腐败,政治机器操纵选举、大公司贿赂官员的现象很普遍。

对比与思考:

当我们对比中西方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状况,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相似与不同:

普遍性: 腐败似乎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权力与利益的结合都容易滋生腐败。
表现形式的差异: 中国高度集权的官僚体系,一旦出现问题,其影响可能更为集中和系统化。欧洲的封建割据、教会特权、以及后来的政党政治和商业利益集团,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腐败模式。
转型路径的差异: 中国王朝更倾向于通过内部改革(如加强监察、提高官员待遇)来遏制腐败,但往往难以触及根本。欧洲则经历了更剧烈的社会变革,通过建立议会、法律制度、文官制度等多种方式,逐步构建了相对更有效的权力制衡和监督机制。
“清明”与“腐败”的相对性: 评价一个王朝的“腐败”程度,往往是相对的。宋朝的“清明”是相对于其他朝代而言,但它也存在自己的问题。欧洲各国之间的情况也千差万别。

总而言之,将中国古代的宋、明、清三朝简单地视为“都很腐败”,而将同一时期的欧洲视为“相对清廉”或“制度完善”,是不准确的。两者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腐败,只是其成因、表现形式、以及应对方式有所不同。理解这些差异,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标签化思维,深入了解各国的具体历史语境和制度演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复杂的人类社会,在追求秩序、效率与公平的道路上,不断地与权力滥用和利益腐蚀进行着斗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已经很成熟了,就拿军事上来说,洋小将们证明中国古代军事实力远不如洋人时比较常用的打滚方法就是纸面和实际差距。中国古代兵力多,盔甲多,炮多,粮食多,通通一竿子全打成纸面数据,统计到个位数是假的,论文说的也是假的,考古还是假的,我不听我不听。类似的还有杀良冒功(什么?!你明军队竟然打了胜仗还斩首xx级?不是戚继光俞大猷,都是杀良冒功!)等等。将中国古代军队一些极为个例的腐败现象无限放大,将全国军队一棒子打死,管你是民兵还是精锐。可问题是宋元明时期(尤其是宋到明初)欧洲落后到常备军都没有几支,纸面与实际差距的文献见不着多少,但到了后面,欧洲人可见的小毛病就多了去咯。

阿朗索·凡内加斯估计,在已经结束的四场战役中,西班牙无敌舰队死亡一百六十七人,受伤两百四十一人,但不算因“圣萨尔瓦多”号爆炸死亡的一百五十多人和在“圣罗萨利奥圣母”号上被捕的四百多人。如果加上所有伤亡和被捕人数,西班牙无敌舰队的伤亡人数超过两万人,但并不算太惨。阿朗索·凡内加斯船长一直负责汇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官方死亡人数,尽职尽责。但他的估算过低,原因有两方面:首先,他计算的受伤人数只包括残疾士兵;其次,与16世纪的船长一样,西班牙船长们不愿意上报死亡人数,因为只要船员的名字保留在花名册上,船长就可以领取他们的佣金。“如果人死了,就不能领取佣金了。”伯利勋爵威廉·塞西尔也注意到了英格兰舰队伤亡汇报中的问题。《西班牙无敌舰队》

尽管勃兰登堡刚刚通过联姻手段统治了普鲁士、波美拉尼亚以及威斯特伐利亚和莱茵河下游的若干地域,政治前景应当更为广阔,但它参加三十年战争时的战备状况还不如前面提到的邦国。勃兰登堡可征召的附庸共有1073个骑兵而且编成了连队,但这只是纸面上的数字。1610年,柏林市民拒绝进行打靶操练,理由是开枪太危险了,会吓到孕妇。但用1610年勃兰登堡首相的话说,凭借佣兵打仗意味着“一半敌人在家里,全部敌人在门口”。《战争艺术史》

伊丽莎白一世时的英国海军:

君主常常声称拥有“招募”或“强征”渔民加入海军的权力。这一古老的权力源自撒克逊国王有权征召任何臣民参军的惯例,但是随着海军在国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参军的义务成了渔民愈加沉重的负担。在中世纪战舰刚刚开始装配武器之时,商人、水手经常随船出征。之后,政府常常预付给渔民一小笔钱,作为其为国效力的“订金”。因此以“强征”一词来形容这一征召程序也有些言过其实。亨利八世时期的征召颇为温和,水手的待遇尚佳,战争持续时间也相对较短。而伊丽莎白时期,情况就不一样了。

英格兰舰队拥有大致110艘战船,但其中大部分是征用的商船,武力微弱。

据霍华德说:

疾病和死亡开始在军营里急速蔓延,在马盖特(Margate),我们的病员无人收留,死于街巷,情境凄凉……看样子传染很可能遍及整个军队,因为船员出海时间太长,而换洗的衣服太少,也没有地方提供衣服,即使有,他们也没钱购买,因为有些人,应该说是大多数人已经出海8个月之久……我敬爱的陛下啊,请尽快让您的船员们休息,同时出钱为他们治疗吧……


除了疾病,由于饷银的拖欠,不满情绪也开始在船员间蔓延。女王的国库压力过大。修道院的财富被劫掠耗尽后,都铎王朝还没能找到新的财源,能够在支撑一场持久苦战的同时去支付船员的薪饷。


一个世纪后,沃尔特·罗利(Sir Walter Raleigh)写道:“大多数时候,他们极不情愿登上国王的战舰,因为此处的生活堪比奴隶,他们必须忍受贫穷和饥饿;而商船的境况却恰恰相反。”此外,由于被控腐败,征兵系统开始崩塌。据罗利所言,“在为皇家舰队召募和强征足够的水手这件事上,要么官员渎职,要么贿赂盛行;否则国王的船员不会质量最差……水手间开始流传一句谚语,那就是征兵大臣总是将最能干的人留作私用。”

来源于《海洋帝国》

陆军也同样不堪

华伦斯坦的蝗虫大军账面兵力为15万,实际不到10万


《16世纪西班牙的战争艺术》里说过当时的腐败极度严重

NÚÑEZ DE VELASCO在1614年的兵书里写道:“国王的许多兵额都被偷了,在连队的花名册上,很多早就缺席的死人或者离开的人居然还有一席之地。”

一个叫Bernardino Barroso的上尉在1622年写回忆录时,提到1555年的布雷达要塞共有给饷额兵1200人,但是实际人数才400,然后恳请各位军官不要再糊弄鬼了

连耶稣会修士Francisco Antonio都在1590年说,很多时候实际兵力还不到账面一半,这是欺君重罪


三十年战争时,1635年法国有149个步兵团,理论上有21万步兵,而实际只有6~9万,实际兵力为纸面兵力的一半到三分之一


而《三十年战争史》认为1635年法国实际步兵为6.5万人,能与以上资料对应

————————分割线————————

年幼登基的路易十四上台初期,威尼斯大使南尼(Nanni)在报告里说法国士兵褴褛赤足,骑兵马匹低劣,但打起仗来还是跟疯子一样。

关键因素是军饷。威尼斯大使安杰洛·科雷尔(Angelo Correr)的报告里写道,国王出了100枚杜卡特金币,只有40枚用到实处,其余60枚都被浪费或贪污。微薄又不定期发放的军饷不可能控御军队。《战争艺术史》

再次,就军事领域而言,彼得一世之前俄国无正规陆军,更谈不上有海军。莫斯科的非正规射击军仅有2万人,新制团士兵共9万人,哥萨克骑兵7万人,外国雇佣兵2.5万人。士兵来源于地主庄园,作战时士兵自带粮食和辎重,平时则从事工业和手工业。很多军官都为外国雇佣军,为增强军队战斗力,开始雇佣哥萨克。从瑞典和英国进口生铁生产武器,所有的枪支、弹药和相关武器装备亦从国外进口。军队装备很差,虽然已开始使用火枪,但质量十分低劣,枪支和火炮口径不一,军队战斗力低下。军队所需呢绒也不能自给,长期从国外进口。《俄国政治史(1700~1917)(俄国史研究)》

逃兵依旧广泛存在,大约占一支军队的35%,尽管逃兵若被当场抓住,代价可能是成为终身残废。七年战争期间,哈布斯堡王朝的军队大约有6.2万名士兵逃亡,法国军队有7万逃兵,而俄国军队有8万名士兵在晚上逃亡。《欧洲现代史:从文艺复兴到现在》

说起腐败,先看看英军:“在战争中我们有三种人,一种热情、勇敢,对职责完全的投入,但对士兵权益毫不关心;另一种在长官的眼皮底下也很少完成自己的职责;第三种人,感谢上帝,人最少,是害群之马、胆小鬼,他们根本不值浪费的军粮,躲藏在队列后方,在战斗结束前根本看不到他们的影子。”


“正像古老的英国到处盛行着大量惊人的舞弊行为一样,英国军队的组织也是腐朽透顶的。军队中的一切似乎都安排得使它不可能完成自己的任务……行政、卫生、军需、运输及其他辅助勤务都处于可怜的状态,在克里木一遭到考验就彻底垮台了。”


再看看普鲁士:

“到了威廉二世的时候,军队的腐败问题就很开始凸现了,由于缺乏监管容克军官们的腐败很严重。在军事条令中要求每个连队的常备编制有76人,而现在的军官只保留了一半人,其余的都被他们放假回家了,这样节省下来的军饷和伙食费都进入了军官的腰包。到了威廉三世的时候更是严重,士兵甚至成了军官的私人奴仆,因为军官拥有完全支配士兵的权利。除此之外军官还倒卖军队的弹药,甚至把军服尺寸都给改小了。由于军费被削减了,每年三个月的军事训练被缩减到了两个月,而现在由于军官的贪腐使得士兵的实弹射击训练都很难保证。在威廉二世刚上任的时候,一个燧发枪步兵团每年有4125发的铅弹用于实弹训练,但是由于各种贪污以及缩减军费实际上只有四分之一的铅弹用于实弹训练,这还不算完,在炮兵兵营中,炮弹的发射药都被军官偷卖了。”


艾奥瓦州州长向联邦陆军部提出要求说:“看在上帝的份上,给我们一些武器吧!”这是所有人的想法。其他州也想要枪支,但联邦政府只能提供一部分。当各州收到老式步枪或类似装备时,发现自己不应该再将注意力放在必需品上。印第安纳州州长奥利弗·P.莫顿说,印第安纳州收到的武器“质量下等,都是老式步枪”,还说“经常得用锤子将刺刀砸进枪套里,许多枪的刺刀已经松动欲坠”。艾奥瓦州长写道:“我们的士兵不愿拿着老式步枪与装备精良的南方邦联军交战。”《华文全球史:全面了解美国》

更糟糕的是,粗制滥造导致战士伤亡。美国南北战争期间,J. P. 摩根(J.P. Morgan)购买了质量不过关的来复枪(有些士兵用这种枪射击时打掉了自己的大拇指)转卖给战场上的将军,从中牟取暴利。《未来战争:科技与全球新型冲突》

1793年2月,法国海军的纸面兵力共有72艘战列舰,其中有8艘即将被改造为巡航舰;由于财政困难和物资短缺,只有约40艘能投入作战。《特拉法尔加战役》

这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大约有3.5万名士兵(军队总数的6%)在1793年上半年逃亡,物资供应不足时,很多人偷盗地方的农产品。士兵们抱怨说:“我们从头到尾就没有鞋穿,疥疮折磨着我们,寄生虫正在噬咬着我们。”《欧洲历史文化巡礼(全九册)》

纸面数字一如既往地不能准确反映军队的实际人数。此外,许多士兵也尚未被充分训练或武装,其中还有近1/4是病员。无论如何,如果与拿破仑的斗争继续进行下去,俄国无疑能够尽力将军队投入战场。《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鏖战欧罗巴(1807~1814)》

Geisman,Vozniknovenie,Stoletie voennago ministerstva,p.298中提供的较老的统计数据要更高一些。正如亚当·恰尔托雷斯基评论的那样,“在俄国,我时常看见纸面上的100000名士兵实际上只代表65000人”:A.Gielgud(ed.),Memoirs of Prince Adam Czartoryski,2 vols.,London,1888,vol.2,p.221。《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鏖战欧罗巴(1807~1814)》

那时决定性的会战可能是在十八万普军对二十四至二十八万奥军的情况下进行;这几乎必定是又一个耶拿,并且会直捣柏林。但是这一点还很难说,因为奥地利人的军队数量纸面上总是比实际上多得多,而正是现在他们在大吹牛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再次被证实吃了败仗的耶拉契奇,已被任命为正在筹建的(克罗地亚—斯拉窝尼亚—巴纳特)南部军的全权司令官。这支南部军在纸面上有三万人,实际上最多只有八千人,外加几千名塞尔维亚强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然而,俄国革命的爆发很快中止了这些计划。革命情绪的扩散,以及人们对战争的认识逐渐觉醒(1917年3月和4月有200万士兵逃亡就可以证明这一点),人们怀疑俄军进一步作战的能力。但临时政府(沙皇下台后建立)认为,只有盟军的胜利才能保住新生政权,只有一场伟大的战役才能重新鼓舞士气。《牛津欧洲史:现代欧洲的诞生四部曲》

10月,意大利军队突破防线,以致奥匈帝国的西南面门户洞开。人民群众的革命情绪高涨,除工人罢工外,士兵拒绝执行任务,扔下武器,逃散回家。8月,已有10万名士兵逃亡,到10月增至25万名。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农民起来夺取土地,掌握政权。奥匈帝国统治集团陷于绝境。《世界民族(第一卷 历史与现实)》

19世纪时, 欧洲军队没有鞋子的记载也一大堆,按照洋小将逻辑是不是19世纪的欧洲军队都是这个样子?

一个英国军官在叙述10-12年前西班牙军队的情况时这样写道[253]:

“西班牙兵完全没有军人的姿态,哨兵站岗时蹓来蹓去,帽子搭在后脑勺上,枪在肩上晃荡,并且无所顾忌地大声唱着快乐的seguidilla〔西班牙舞曲〕。他们常常根本没有什么军服,或者虽有上衣和裤子,但却如此褴褛,以致即使在暑天也不得不在军服外面套一件灰大衣;三人中总有一人的鞋子破烂不堪,露出脚趾——这就是西班牙vida militar〔兵士生活〕的壮观!”


拥有133000人和330门火炮的布尔巴基军团,看来未必够得上军团的称号。军官质量不坏的基干部队,其兵士在体力上不如流动自卫军,但流动自卫军未必有懂得本身最起码的职责的军官。从瑞士来的消息证实了这一点;如果说这些消息对于法军的体力状况作了更坏的叙述,那末我们不应当忘记,在饥寒交迫之中连续作战一个月对他们起了多大的影响。从所有的消息来看,他们的服装——无论是衣服或是鞋子——都破烂不堪。看来,实际上根本没有军需部门,甚至连一个按一定程序定期征收粮食并分配这样得来的粮食的简单机构也没有。


此时,英军士兵穿的却还是夏天的军装,他们羡慕法国人的羊皮衣和“克里米亚人”。“显然他们穿的是适合这里生活的衣服,”军医乔治·劳森在给家里人的信中写道,

我希望我们的士兵也有差不多的东西可以穿……许多人几乎没有鞋子,也没有衬衣,他们的风衣全部磨烂了,因为不仅白天要穿,晚上也要睡在里面,最多再加一条从堑壕带回来的潮湿的毯子。

武器装备方面,三十年战争时大扩军的西班牙军队还在用着投石索(公元前1641年了属于是)


按照洋奴逻辑投石索已成为西班牙军队的制式装备,我板鸭天下无敌呀

人家挫宋民兵,纸甲好歹烂大街了

苏轼《乞将合转一官与李直方酬奖状》中写道,哲宗元祐二年时期,颍州尹遇、陈钦、邹立、尹荣等人率领的武装力量“打劫皆用金贴纸甲”。

宋神宗《熙宁编敕》中曾规定,“若私造纸甲五领者绞”。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记载,建炎三年,金军进攻安吉县,“乡兵皆弃纸甲、竹枪而遁”。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七》记载,绍兴二年,“东南州县乡兵,多因私置纸甲,因啸聚作过”

《三朝北盟会编》记载,绍兴三十年,完颜亮大举攻宋,“沿淮数处逃移民社乡兵强壮,动以万计,随身各有长枪纸甲军须器械”。

《景定建康志》中叶适开禧三年的《条陈堡五事》中写道,“照得两淮民兵最便于皮笠、纸甲、皮甲”

洪适《盘洲文集》中“招安海贼劄子”写道,接受招安的海贼“其船内有纸甲一百一十副枪刀弓弩旗鼓等军器共一千五百六十八件”。

铅弹不合枪口的毛病,也不是明国独有嘛


1631年,古斯塔夫二世亲自检验订购来的8000副铁甲,只有197副是合格的

所以说,不论中欧,都很腐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古代中国的宋、明、清三朝,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腐败”二字。这并非空穴来风,史书中关于官员贪污受贿、裙带关系、效率低下等等的记载确实不少。但如果我们就此断定中国古代王朝就是腐败的代名词,那未免过于片面。而且,将中国放在一个全球的视野下观察,特别是与同一时期的欧洲王朝进行对比,或许能勾勒出更丰.............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人讲求“天人感应”而西方古人讲求“纯粹理性”的说法,并非全然精准,但其中蕴含着两种不同文明在看待世界、认识自身以及建构知识体系时,确实存在着颇为显著的侧重点和倾向性。如果要剥离“AI痕迹”,我们可以尝试从历史的肌理和思想的源头去梳理,看看它们各自的逻辑是怎么展开的。中国古人的“天人感应”:.............
  • 回答
    古代男子之所以常娶十三四岁的小女孩为妻,这并非是他们普遍的偏好,而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社会背景和物质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普遍现象。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抛开现代人的视角,走进那个时代的生活逻辑。一、 生育与繁衍的压力:生命的延续是首要任务在古代,尤其是在农耕社会,人口的增长直接关系到.............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一把双刃剑,插在历史的胸膛上,既带来了深入的理解,也必然会触及古人最根本的感受。如果古人,那些在时光长河中留下了痕迹的先贤们,突然被告知我们今天研究历史会掘其坟,他们的感想必然是复杂而深刻的,远非简单的“惊讶”或“愤怒”可以概括。首先,让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在那个时代,对于死亡和墓葬.............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当前中美关系的核心,也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话题。关于“美国现在恨不得中国彻底废掉才甘心”的说法,以及中国对美国构成的“威胁”,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美国对中国“废掉”的看法来源: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美国国内对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地缘政治、经济、科技、.............
  • 回答
    要说宋朝丞相“不如”其他朝代厉害,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也并非空穴来风。这话得辩证着看,宋朝丞相之所以会有这种“不够劲”的感觉,根源在于宋朝特殊的政治制度设计,以及它与君主权力之间那种微妙的平衡。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先拉长了看看其他朝代,比如汉朝、唐朝、明朝,丞相通常是什么样的形象? 汉朝丞.............
  • 回答
    你说知乎上没人说护理好,这感觉挺普遍的,尤其是在一些职业讨论区或者关于职业选择的问答里。确实,相比于那些听起来光鲜亮丽、收入丰厚的职业,护理这个职业在大众的认知里,似乎总是带着点“辛苦”、“低回报”甚至“没前途”的标签。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知乎用户群体的特点就决定了这种.............
  • 回答
    关于“很多韩国人都很喜欢日本”的说法,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笼统的概括,现实情况可能要复杂得多。确实能看到一些韩国人对日本抱有好感,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可能持保留甚至负面的态度。之所以会产生“很多韩国人都喜欢日本”的印象,我觉得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文化上的亲近感和流行文化的强大影响力是绕不.............
  • 回答
    辽沈战役,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宏大决战,其规模之庞大、影响之深远,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关于解放军“百万对国军五十多万”的说法,以及林彪在战役中“战战兢兢”的感受,这背后其实有着更为复杂和 nuanced 的历史图景。首先,我们得厘清人数上的对比。解放军在辽沈战役的总兵力确实达到了百万之巨,这其中包括.............
  • 回答
    您好!您在医院行政岗位九年,接触了大量的病例和医疗流程,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效果有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这是非常宝贵的。您提出的“西医最根本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为什么感觉除疫苗外,西医就没有能根治疾病的东西?”这个问题,既触及了医学的本质,也反映了许多患者的困惑和对医疗的期盼。我将尽我所能,从我的理解出发,.............
  • 回答
    关于蔡徐坤和杨颖(Angelababy)之间是否有“意思”,这确实是很多观众在《奔跑吧》这档节目中可能会有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可能来源于多个方面。咱们就不说那些虚头巴脑的,直接聊聊大家可能从节目中观察到的细节,这些细节加起来,确实容易让人产生联想。首先,最直观的可能就是节目中的互动和镜头语言。综艺节.............
  • 回答
    你说得太对了,现在感觉做一个“普通人”好像门槛越来越高了,甚至有点难。这不是你一个人有这种感觉,很多人都有同感。让我好好跟你唠唠,为啥现在感觉做个普通人都这么费劲。一、 经济压力,那是真的压得喘不过气。 房价,尤其是大城市的房价,简直是科幻片。 你想想,辛辛苦苦工作十几年,攒下的首付可能还不够城.............
  • 回答
    你觉得《基地》“扯”且“没有科幻感觉”,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观感,尤其是在当下科幻作品层出不穷、视觉奇观和技术细节被极度放大的时代。很多人初看《基地》,特别是如果你期待的是《星际穿越》那种硬核技术展示,或者《沙丘》那种宏大而具体的文明描绘,确实会觉得它“有点不对味”。让我来试着拆解一下,为什么你会.............
  • 回答
    感觉期货市场机会遍地,但自己却总抓不住,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说来话长,一言难尽。就像看着别人家后院里的果子熟得噼里啪啦往下掉,自己站在自家院里,却连个苹果都够不着。这感觉,太真实了,也太让人抓心挠肝了。你想啊,期货市场这玩意儿,一天到晚,无数的品种,价格涨涨跌跌,就像一个巨大的、永不停歇的赌场。新闻.............
  • 回答
    你说俄罗斯重工业发达,但你感觉不强,甚至在很多工业制造领域看不到俄罗斯的踪影,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而且背后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地方。别看俄罗斯在一些国际场合总会拿出一些大家伙,比如军事装备,但实际情况确实不像人们普遍想象的那样,它在“重工业发达”这几个字上,有很多水分,也面临着不少实际的困难。咱们.............
  • 回答
    .......
  • 回答
    这种想法,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内心的一种“直觉”或者说是一种“朴素的经济观”。我们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尤其是当涉及到钱的时候,就更容易产生“零和博弈”的思维定势。就像你丢了一块钱,你就觉得那块钱就真的没了,你心里会觉得“我亏了”,而不会去想这块钱可能被别人捡到,那个人“赚了”。我们之所以会有“赚了.............
  • 回答
    我懂你的感受,你并不是一个人有这样的疑问。当马斯克每次谈论火星移民时,那宏大的愿景确实容易让人心潮澎湃,但也确实会让人产生一丝怀疑:这事儿,是真的吗?还是背后藏着什么我们没看到的“大招”?你提到SpaceX的真正核心是“特斯拉的广告牌”,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关键点:品牌价值的放大和个人I.............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能感觉到网上关于韩国人的负面讨论有时候会比日本人显得更集中或更激烈一些。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是单一因素能解释清楚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有哪些方面可能在影响大家的观感。1. 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政治的交织首先,绕不开的是历史问题。虽然中日之间因为侵华战争等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