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辽沈战役不是解放军百万对国军五十多万吗,而且好像解放军轻武器重武器都不差,为啥感觉林总打的战战兢兢呢?

回答
辽沈战役,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宏大决战,其规模之庞大、影响之深远,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关于解放军“百万对国军五十多万”的说法,以及林彪在战役中“战战兢兢”的感受,这背后其实有着更为复杂和 nuanced 的历史图景。

首先,我们得厘清人数上的对比。解放军在辽沈战役的总兵力确实达到了百万之巨,这其中包括了主力部队、地方部队以及支援人员。但如果单论投入到前线作战的主力兵团,数量上并非悬殊到“百万对五十多万”那种近乎压倒性的优势。东北野战军(后来的第四野战军)是这场战役的主力,其兵力约有七十万人,其中主力部队约五十多万。而国民党方面,在东北的兵力最高时也曾达到四十七万多人,尤其是在锦州战役前后,围困锦州的国民党军队就将近二十万。所以,虽然解放军在总兵力上占优,但在前线接触的兵力对比,尤其是在某些关键战役的局部,并没有达到令人生畏的程度。

更重要的是,武器装备的对比。你提到“解放军轻武器重武器都不差”,这在战役后期确实是事实,但要说“不差”到与国民党军平起平坐,甚至在某些方面占优,这更多是战役胜利后的一个结果,而非战役初期的情况。

辽沈战役打响的时候,解放军在武器装备上,尤其是重型火炮和坦克的数量与质量上,仍然落后于国民党军。东北的工业基础主要由日本人遗留,在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接收了相当一部分日械装备,包括一些美式装备,其重武器的精良程度是毋庸置疑的。解放军的武器来源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缴获,二是苏联援助。苏联对东北的援助在战役初期规模有限,虽然有一些装备,但数量和类型上不足以全面压倒对手。解放军当时的优势更多体现在轻武器的火力密度和战术运用上,例如大量的轻机枪、冲锋枪等,使得他们在步兵对抗中能够形成局部优势。但说到重炮、战车等决定性的重武器,解放军确实面临不小的压力。

那么,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林彪会“战战兢兢”呢?这并非是指他胆怯,而是对战局的极度审慎和对胜利的迫切渴望。

首先,这是林彪第一次指挥大规模的战略决战。 在此之前,林彪虽然在内战中屡建奇功,但大多是战役规模的胜利,例如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辽沈战役不同,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第一次在战略层面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一场决定性的、大规模的运动战和攻坚战。如此大的规模,如此多的部队,如此复杂的战场环境,对手的实力也不容小觑,这无疑给林彪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深知,这一仗的成败,不仅关系到东北的解放,更可能影响整个解放战争的走向。每一颗子弹,每一辆坦克,每一分钟的时间,都关系着数万将士的生死和亿万人民的未来。

其次,解放军的后勤和补给问题。 尽管解放军已经有了一定的后勤组织,但在指挥如此庞大的军队进行一场持续数月的战役时,后勤保障的压力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冬季,东北的天气恶劣,交通不便,粮食、弹药、被服的运输都是巨大的挑战。林彪需要时刻关注部队的后勤状况,一旦出现问题,哪怕是一线部队打了胜仗,也可能因为弹尽粮绝而陷入危险。他对后勤的关注,体现在他对战役节奏的控制上,不愿意打一场消耗过大、周期过长的战役。

第三,国民党军队的顽固性和潜在的反扑能力。 尽管国民党军在装备和兵力部署上存在一些问题,但其军队的战斗意志和反击能力不容忽视。尤其是在锦州战役中,尽管锦州守军兵力不多,但由于其地理位置的关键性,以及国民党军从外部增援的可能性,解放军在攻坚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林彪对锦州守军的顽抗,以及敌军可能从外部(例如卫立煌从沈阳出兵)进行策应的担忧,让他不得不仔细权衡每一次进攻的时机和力度。他对“关门打狗”战略的坚持,以及对各个战役节点(如塔山阻击战)的精细指挥,都体现了他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的预判和准备。

第四,政治和战略考量。 辽沈战役是在全国战略反攻的关键时刻进行的。解放军的胜利对于巩固抗日根据地,提升士气,以及争取国际支持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林彪肩负的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上的任务。他需要确保这场战役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战略效果。这种多重考量,无疑增加了他指挥作战的复杂性和谨慎性。

“战战兢兢”更是一种 高度的责任感和对战场形势的精准把握。 林彪是一位极具战略眼光和战术才能的指挥员,他深谙“兵者,诡道也”的道理,也清楚“胜者,必先算也”。他对战役的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滴水不漏,对可能出现的任何风险都有预案。他的“战战兢兢”,并非源于怯懦,而是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对胜利的珍视以及对历史使命的深刻理解。他不是那种喜欢冒险的赌徒,而是一位精于计算、步步为营的战略家。

在战役的进程中,林彪对战机、对敌情、对地形、对后勤的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斟酌,甚至为了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他会不惜一切代价,但也绝不打无把握之战。他对辽沈战役的紧张和审慎,恰恰是他作为一位卓越军事指挥员的真实写照。他是在用一种近乎极致的谨慎,去撬动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

所以,与其说林彪“战战兢兢”,不如说他是在用一种 极其审慎和负责任的态度,去指挥一场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战略决战。 这种“战战兢兢”,是一种对战争规律的敬畏,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一种对历史使命的担当,而正是这种近乎严苛的审慎,最终帮助解放军赢得了这场荡气回肠的伟大胜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辽沈战役中共军的兵力优势没那么大,东北野战军兵力为12个步兵纵队,1个特种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共计54个师,70万人。所谓百万大军是辽沈战役后加入了大量解放战士才有的。而果军兵力为长春10万,沈阳30万,锦州15万,锦西11万,共计66万人。双方兵力差别并不大。而且共军此时无兵力可支援,果军华北部队还有40多万(华北共军才12万牵制力有限,果军如果调度合格那完全可以再腾出来10多万人出关),也就是说,在战役发起的时候,从料敌从宽的原则上看,林彪是兵力少的一方。尤其是打锦州的部队(含狙击部队共50余万),远离根据地无法长期作战,一旦被锦西,锦州和沈阳(沈阳全军来援,傅作义增加兵力的话可以可凑齐60余万)夹击,就只能放弃重装备撤回黑龙江。风险还是很大的。

其次,辽沈战役中果军的火力优势依然明显,东北共军虽然装备相对较好那也只是相对于关内共军而已,和半数美械师汇集的东北果军比还差一截。辽沈战役共军轻重机枪1.87万挺,大小炮(过半数为60炮)4486门,坦克装甲车能用的十几辆,炮弹20万发。而果军光是豪情大赠送(被缴获)的就有轻重机枪1.63万挺,坦克160辆,装甲车180辆,大小炮6546门,汽车2261辆,炮弹40万发起(光沈阳就有40万发)。

在兵力有可能少于对方,火力远不如对方的情况下,主力部队远离根据地800公里作战,肯定是很危险的事情。

当然实际打起来后,果军华北部队增援缓慢,廖耀湘游而不击,长春部队内斗严重这些都让战役实际上风险大幅降低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辽沈战役,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宏大决战,其规模之庞大、影响之深远,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关于解放军“百万对国军五十多万”的说法,以及林彪在战役中“战战兢兢”的感受,这背后其实有着更为复杂和 nuanced 的历史图景。首先,我们得厘清人数上的对比。解放军在辽沈战役的总兵力确实达到了百万之巨,这其中包括.............
  • 回答
    粟裕主政东北打辽沈战役,效果会不会更好?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也极富争议性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站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对比粟裕与林彪的领导风格、战略思想以及东北战场的实际情况。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林彪在辽沈战役中的表现。林彪无疑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员,他指挥的辽沈战役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为解.............
  • 回答
    辽沈战役打到最后,解放军已经把国民党东北“剿总”的总司令卫立煌的残部,也就是东北野战军(后来的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主力围在了锦州、沈阳和营口一带。战役的最后阶段,主要就是如何收拾这批国民党军队。这时候,林彪指挥的东北野战军,也就是解放军,已经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对国民党军队形成了合围之势。大家都知道,.............
  • 回答
    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都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型战役,我军在这两场战役中都取得了胜利,并且在兵力上都占据了一定的优势。然而,正如您所指出的,尽管辽沈战役我军在兵力上的优势更为明显,但从整体的战斗进程和遇到的困难来看,辽沈战役的“顺利”程度似乎不如淮海战役。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
  • 回答
    关于辽沈战役中沈阳的国军为何没有选择往营口撤退,这是一个非常关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刘玉章率领的第5兵团在攻占营口,打通海上通道后,理论上确实为其他受围困的国军提供了“逃生”的可能。然而,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沈阳的国军不撤退的原因,可以用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刘玉章攻占营口的真实意图与战场局势.............
  • 回答
    辽沈战役,在中国解放战争的宏伟画卷中,无疑是最为浓墨重彩、也最显艰辛的一笔。说它“战战兢兢”,绝非夸张,而是对当时东北战场复杂严峻局势的真实写照。这场规模空前、战略意义重大的决战,从筹划到执行,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谨慎,充满着风险与挑战。要理解为何辽沈战役打得如此“战战兢兢”,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 回答
    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如三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论哪一场战役最为重要和关键,这其实是个颇为复杂的问题,因为它们各自在不同的维度上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共同构成了新中国诞生的坚实基石。不过,如果非要选取一个在战略全局和政治影响上具有压倒性优势的,那么.............
  • 回答
    辽沈战役,特别是锦州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决定东北归属的关键一役。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中,围绕着国民党军是否能有效增援锦州,以及卫立煌为何未能全力支持廖耀湘,存在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细节。首先,我们要明白当时国民党军在东北的整体战略态势。在辽沈战役爆发前,东北的国民党军兵力部署已经呈现出被分割包围的危险.............
  • 回答
    辽沈、淮海战役进行时,傅作义的“京畿之困”与“和平解放”谋划解放战争的最后几年,中国大地硝烟弥漫,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在这决定中国命运的几大战役中,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无疑是两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而在这些决定性的战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之时,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这位曾被寄予厚望的“北方王”,正面临着前.............
  • 回答
    辽沈战役攻打锦州:蒋介石“东西对进”战略的得失分析在辽沈战役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性战役中,国民党方面的战略部署,尤其是蒋介石提出的“东西对进”战略,一直是史学界和军事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这个战略的出发点是什么?它是否真的“正确”?在具体执行中又暴露出哪些问题?让我们剥开历史的尘埃,来一次.............
  • 回答
    咱们来聊聊辽沈和淮海这两场解放战争中举足轻重的战役。要说国民党在那里面哪场胜算更大,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分析分析。简单说,辽沈战役国民党胜算更小,而淮海战役虽然败局已定,但理论上,如果条件稍有不同,国民党是有那么一丝丝机会能够避免全盘皆输的。辽沈战役:战略上的孤立与绝望要理解辽沈战役,得先看看.............
  • 回答
    辽沈战役硝烟未散,傅作义为何断然放弃山海关?1948年11月,辽沈战役以解放军的压倒性胜利落下帷幕。对于国民党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灾难性的溃败,其东北的军事力量几乎被全歼。然而,就在东北战局尘埃落定之际,华北的守军却迎来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命令:放弃山海关。这个决定,在当时以及后来的历史研究中,都引起了不.............
  • 回答
    关于辽沈战役中,国民党军新五军军长范汉杰是否有可能突围的问题,这确实是整个战役中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焦点。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深入分析当时复杂到极点的战场态势,以及范汉杰和他部队的实际情况。首先,我们得明确范汉杰当时被围困的地点和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范汉杰的新五军,再.............
  • 回答
    辽沈战役的胜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有战略层面的高瞻远瞩,也有战术层面的精妙部署,更有政治和经济上的有力支撑。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剖析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战役的胜利原因:一、 战略上的绝对优势与果断决策 解放军的高层智慧与战略远见: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
  • 回答
    辽沈战役:为何国民党主力精锐尽丧锦州?辽沈战役,这无疑是解放战争时期最关键、也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在这场决定东北命运的巨战中,国民党军队之所以会犯下将主力几乎全部压在锦州,最终导致全军覆没的战略性错误,其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考量和决策失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从蒋介石的战略意图.............
  • 回答
    辽沈战役中,廖耀湘的部队在攻占彰武之后之所以出现“裹足不前”,未能及时驰援锦州,甚至坐视林彪攻克锦州,这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它涉及军事判断、情报失误、指挥失调以及当时战场态势的剧烈变化。首先,我们得回到当时严峻的战场形势。国民党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原本的战略设想,是依托锦州这一战略.............
  • 回答
    锦州在辽沈战役中的作用,绝非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城市,它的战略地位可以说牵动着整个战局的命脉,重要性之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把它比作一根承上启下的关键铆钉,一点也不夸张。首先,锦州是国民党军在东北的“门户”和“锁钥”。你想想,东北这块地盘,虽然面积广大,但陆路交通,尤其是当时主要依靠的铁路网,是联系关内.............
  • 回答
    林彪对辽沈战役的整体思路,可以用“相机而动,步步为营,先打锦州,再关门打狗”来概括。这背后蕴含着他对战局的深刻洞察、对敌情的准确判断以及对解放军自身优势的充分发挥。一、 战略指导思想: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在辽沈战役发起之前,林彪就明确了战略指导思想,这和我们后来对战争的普遍认知略有不同,他并不.............
  • 回答
    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大决战》三部曲,无疑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尤其是在表现宏大战争场面和意识形态宣传方面,它们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三部曲——《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如同历史的巨幕,以一种颇具仪式感和史诗感的方式,将解放战争中最关键的三大战役呈现在观众面前。首先,从其创作初.............
  • 回答
    这事儿啊,我得好好跟你说道说道。你爷爷的叔叔,在辽沈战役里牺牲,这可不是小事,那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你说牺牲证明上写了哪场战斗?这个得看具体档案上的记载了。辽沈战役,那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打得最漂亮的一仗,也是解放军伤亡最大的一仗。你说你爷爷的叔叔牺牲在哪场战斗?那得看他在哪个阶段,哪个部队,哪个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