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辽沈战役为什么打的战战兢兢?

回答
辽沈战役,在中国解放战争的宏伟画卷中,无疑是最为浓墨重彩、也最显艰辛的一笔。说它“战战兢兢”,绝非夸张,而是对当时东北战场复杂严峻局势的真实写照。这场规模空前、战略意义重大的决战,从筹划到执行,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谨慎,充满着风险与挑战。

要理解为何辽沈战役打得如此“战战兢兢”,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

一、 战略决策的审慎与博弈

解放战争进入1948年,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已显颓势,但其在东北的力量依然不容小觑。驻守东北的国民党军队,以“剿总”司令卫立煌为首,拥有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王牌”部队,即新一军、新六军、十三军等。这支军队不仅拥有美式装备,还经历过抗日战争的洗礼,战斗力在当时国民党军队中首屈一指。

我军在东北的总兵力虽然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但武器装备、后勤补给与国民党军存在差距,尤其是在重炮、坦克等优势装备上。因此,如何以相对劣势的装备,去战胜拥有优势装备且士气未完全崩溃的敌人,这本身就是一场巨大的考验。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辽沈战役的战略部署,体现了极度的审慎。在战役发起前,中央反复权衡利弊。是否在东北一举消灭国民党主力?一旦失利,对整个解放战争的进程会造成多大的影响?这些都是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最关键的是,在战役初期,中央和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对于如何“关门打狗”,即是先打沈阳还是先打锦州,有过激烈的讨论和犹豫。

打锦州: 这是最终的选择,其战略意义在于切断东北国民党军与关内的陆地联系,将东北的国民党军“围歼于关外”。然而,锦州作为东北的西大门,防守坚固,国民党军在此集结重兵,一旦久攻不下,关内的国民党援军就有可能抵达,我军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攻坚战本身就伴随着巨大的伤亡和漫长的消耗,稍有不慎,就会陷入泥潭。
打沈阳: 这是另一种选择。沈阳是东北的政治经济中心,兵力集中,但一旦先打沈阳,锦州和海城的国民党军就有可能南撤,与关内的部队汇合,导致我军无法实现全歼东北国民党军的战略目标,甚至会迫使国民党军继续固守东北,战局可能需要更漫长的时间来解决。

这种战略上的选择,犹如走钢丝,每一步都关系着全局。最终拍板“先打锦州”,更是冒着巨大的风险,充分体现了中央和东北野战军领导层的胆略与魄力,但同时,这种选择也意味着战役的每一步都必须谨慎推进。

二、 战场形势的复杂与变化莫测

辽沈战役之所以打得“战战兢兢”,很大程度上源于战场形势的复杂性和国民党军的应对能力。

国民党军的坚守与反击: 尽管国民党军士气在整体战略上有所下降,但其在东北的部队,尤其是被围困在锦州、沈阳等地的部队,并非束手就擒。他们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并且在局部地区发动了反击。例如,在塔山阻击战中,国民党军为了打通锦州至沈阳的陆地交通线,组织了数次猛烈的进攻,企图增援锦州。我军的塔山守军,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才守住了阵地。这场战役的惨烈程度,足以让任何指挥官都感受到死亡的威胁和战争的残酷。
国民党军的“守而不撤”与“西撤”企图: 国民党军在东北的战略,在战役初期是“守”和“守待援”。当战役展开后,国民党高层对于卫立煌的“守”和“西撤”的指示也存在摇摆。卫立煌在锦州被围后,一方面奉命“守”,另一方面也对大规模的“西撤”有所准备。这使得我军在围歼锦州国民党军的同时,还要时刻警惕国民党军向西或向沈阳方向的机动和逃跑。
天气因素的影响: 辽沈战役的发生时期,正值中国北方严寒的冬季。恶劣的天气条件,如大雪、严寒,不仅给部队的行军、作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给后勤补给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部队常常要冒着严寒在雪地里行军作战,士兵们的装备难以抵御刺骨的寒风,冻伤减员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非战斗减员的压力,也让指挥官们在制定计划时更加小心翼翼。

三、 作战手段的创新与风险承担

为了打破国民党军的优势装备和坚固防御,东北野战军在作战手段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但这些创新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这是我军一贯的战术,但在辽沈战役中,如何快速集中兵力围歼被分割的国民党军,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攻打锦州时,如何迅速突破坚固的工事,并将国民党军主力就地歼灭,都需要精确的计算和果断的指挥。
政治攻势与兵员瓦解: 除了军事打击,我军还积极发动政治攻势,争取和平改编和策反。许多国民党部队在巨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宣传下,发生了动摇和起义。然而,这种策略的成功与否,也存在不确定性,并且一旦被敌人利用,反而可能暴露我军的意图。
攻坚战的惨烈: 攻打锦州是一场典型的攻坚战。国民党军利用坚固的工事,构筑了多层防御体系。我军的步兵在没有绝对制空权和压倒性炮火支援的情况下,需要用血肉之躯去突破。每一处据点,每一次冲锋,都可能是成百上千士兵的生命代价。这种高昂的伤亡率,使得指挥员在下达进攻命令时,必然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和责任。塔山阻击战的惨烈就是最好的证明。

四、 后勤保障的巨大压力

这场战役牵涉到数百万军队的行动,如何在战争的间隙,在极度恶劣的交通条件下,为前线提供充足的弹药、粮食、医疗等物资,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东北野战军的后勤部门,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们需要克服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敌机袭扰等困难,确保前线的供给不中断。每一次物资的调运,都可能面临风险,这种后勤的压力也直接影响着前线部队的士气和作战能力,使得指挥员在发动攻势前,必须充分考虑后勤的承载能力。

总结来说,“战战兢兢”并不是说我军指挥员缺乏胆略,而是对当时复杂严峻的战场形势、巨大的战略风险、以及对人民生命负责的深刻体现。

战略决策层: 在“关门打狗”的全局战略下,如何选择突破口、如何应对敌人可能出现的调动,每一步都需要极度的审慎和周密的计算。
战役指挥层: 在具体的战役执行中,如何以优势兵力对劣势装备的敌人进行各个击破?如何应对敌人的顽强抵抗和可能的援军?如何在保障后勤的同时发动强有力的攻势?每一个命令都凝聚着经验的积累和风险的评估。
基层指战员: 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面对坚固的工事和顽强的敌人,每一次冲锋都可能是生死考验。他们为了完成任务,冒着巨大的风险,用生命和鲜血铺就前进的道路。

辽沈战役的最终胜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凭借其高昂的政治觉悟、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以及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取得的。但回望这场伟大的战役,那些在战壕中度过的严寒日子,那些在攻坚战中付出的巨大牺牲,以及那些在战略决策中承受的巨大压力,都深刻地说明了这场战役的“战战兢兢”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历史留下的真实印记。它告诉我们,伟大的胜利,往往是建立在无数艰辛、风险和审慎之上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辽沈开始之前,东北已经有绝对优势,为什么打的战战兢兢呢,因为老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按照东野自己的想法,背靠苏联,先打长春再打沈阳,由北向南,平A就完事了,保证万无一失,后勤压力也小。

但是老毛考虑的是全国的问题,要求东野大军南下北宁线,先打锦州关起门来打狗。这就相当于提高难度了,大军南下,后勤线被拉长了,中间还隔了长春沈阳几个大城市没拿下,廖耀湘占领彰武,东野大军后勤补给线就有被断的危险。

林彪带大军脱离后方根据地南下,没有大后方,就会造成四面都是敌人的局面,首先要分兵围长春,然后要保障补给线,主力部队一部分打锦州,一部分阻击侯镜如,一部分阻击廖耀湘,这么多环节有一点被突破就有可能造成重大损失。

所以林彪战战兢兢啊,拿王牌主力一纵做总预备队,哪怕塔山打到最艰苦的时候也没有动总预备队,就是要保证一点岔子都不能出。

实际上凯申也看到了这个战机,要按东野最初想法,东北国军可能直接就撤了。现在发现林彪在绝对优势情况下秀操作,老蒋一下上头了也想要搏一把在东北决战。

而老毛给林彪的战略目的,不光是打赢,还要把东北国军就地消灭,不能让他们逃回关内,这就是你觉得考90分稳的,老师说考90分都不算及格,必须100分才行,而且1个小时试卷你必须45分钟做完。

user avatar

我觉得吧,辽沈战役是和整个东北战事联系在一起的,而东北战事又是全国一盘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辽沈战役,是不能将其从整个战场中剥离开来单独讲的。

1945年日本投降,当时西北本身穷困,剩下的地方半个中国都被打烂了,而东北就是少有的战争损害较小、工业农业基础较好的地方,这种地方当然是谁都想占的,共方占了,就有了与蒋对抗的本钱,蒋占了,就可以重新部署再次开始围死共方,也就是说,日本一投降,双方就做好了大打一场的准备。

共方因为是敌后抗战,离东北近,抽了十几万部队、干部到东北,这些人可以说是共方的最精华的那部分,而蒋因为有美国帮助,空投海运把西南边印缅远征军为核心的部队拉到秦皇岛等地,苏联的态度暧昧不清,本来是想把东北移交给共方的,但是因为某些原因,撕毁了与共方的秘密协议,转而和蒋方拉拉扯扯。

这就是东北一开始的局面,东北成了双方争夺的焦点,从整个解放战争的形式来看,东北就是名副其实的主角,其他战场可以说是配合东北的配角(当然,因为其他战场超额完成任务,这个主角也只演了一半就没戏唱了)。国军依靠其人数和极其优势的火力,集结完毕就从山海关往关外打,出了辽西东北那地形非常适合重装集团的发挥,加上海空优势,蒋军优势极大,反观共方,一开始都以为是去东北“捡洋落”,很多部队连枪都没带就过来了,棉衣啥的也都没准备好。面对飞龙骑脸的国军,硬撑也撑不住只能不断后退,原本占领的地盘不断被蒋军蝉食,后来不得不撤到松花江以北,南满本来也要撤,结果想来想去不能撤,就地坚持了下来。

在东北战事中,共方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把占领城市转为和根据地建设,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对战局影响最大的事件。东北的城市多好啊,那么好的工厂,那么多的工人,但是拿到手里守不住啊,没办法换了一种思路,放弃城市而转向农村,搞土改搞根据地建设,建好自己的后方,有了后方那前线战争就好打了。(不得不说一句共方对城市的怨念,老是想占领大城市,在这一点上不知道吃了多少亏,每次都改还是改不掉)

在这个过程中,关内也在打。华北的任务是牵扯住傅作义部等华北蒋军,山东和华中、中原的任务是扯住华南中原蒋军,西北的任务是扯住蒋方最后的战略预备队胡宗南部。这些任务都很重,很难,比如在西北,共方满打满算也就一两万军队,面对的却是十倍以上的蒋军,而延安又不能丢,这是革命圣地,是中央所在地,是一面旗帜,这里丢了对民心军心的打击大到无法预计。但共方聪明就聪明在这里,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也人地皆存(蒋方直至转战台海都没明白这个道理),主动放弃了延安,但是这杆旗帜又不能倒,于是拉着胡宗南在陕北大山里转圈圈,过程惊险万分。陕北共军的主要任务就是拉住胡宗南不让他去支援其他战区,胡宗南的任务是吃掉陕北共军或者把他们赶出陕北东渡黄河,然后与傅作义部白崇禧部三面夹击,把中原、陕北、华北的共军赶到一起一口吃掉。但是谁都没有想到,就这一两万的西北部队,硬生生把强大的胡宗南部队和马家军等西北蒋军全部吃掉解放了整个大西北,不得不佩服彭大将军。

在关内牵制住蒋军部队后,东北的共军依托后方根据地,从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到春季攻势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共军把蒋军各个击破,形式逆转,蒋军被困在了各个城市出不来。而蒋军因为一路拿下大城市,就得不断分兵把守,从一个拳头变成了一根根手指,因此不断被共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到辽沈战役发起时,东北国军被围困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城市,整个东北90%以上的地盘为共军所有。

辽沈战役的关键,也就是当时共方内部的分歧点在于,是把这些蒋军在东北就地歼灭,还是把他们赶出东北,在其他地方歼灭,也就是说东北共军已经必胜了,是打成一个歼灭战还是追击战东北和中央各执己见。追击战的好处是对不对损伤小,还可以保持这几个城市的完整,但是这几十万蒋军精锐一旦入关,会对其他战场的战略平衡造成极大影响,而且当时中央的考虑是东北那几个城市打烂无所谓,华北就可以和平解放了,所以必须把东北蒋军就地歼灭。当然,如果先打锦州,长春沈阳守军打出来,切断共军后路,华北蒋军再从山海关打出来,那就成了中心开花的反包围,这一仗就有失败的危险,那东北的局势就会有一定的转变,但是这种程度的转变并不会对大局造成太大影响,东北还是会解放,只是损失会更大而已。这样的损失,共方是承担得起的,反观蒋方,一旦锦州被拿下,就形成了关门打狗的态势,最后必被围歼,东北丢了,华北必失,华北没了中原的压力大增可能必须退守长江(但是谁也没想到华野和中野联手把中原蒋军几乎全部吃掉)这样的损失他们是承担不起的。

也就是从全局来看,先打锦州还是先打长春不是顺序的问题,而是保全东北从华北大打还是东北大打和平解放华北的问题,是快速解放全国还是慢慢解放全国的问题,要知道解放全国的窗口期也就这么三四年,因为二战刚结束,美苏等国的目光还基本集中在其国内,他们没想到解放战争这么快就打完,甚至没来得及做太多准备,共军下手太快了,一旦解放战争拖得时间稍长一些,等不到全国解放就会面临这些国家的直接干预而不是经济政治援助,那我国很有可能会像朝鲜那样被分成两半划江而治,而不是如今的划海峡而治,要不是1950年朝鲜战争的影响,解放海南之后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台湾了。

所以说,辽沈战役可能的战战兢兢,是在这方面的战战兢兢,林彪打锦州一步三回头,也是怕被长春沈阳守军抄了后路,而从全局的角度看,辽沈战役其实并没有那么危险,至少不像西野打胡宗南或者中野华野打得那么危险。

user avatar

历史上关于东北地区的战争,最著名的有明末辽东的明金战争和民末东北的辽沈战役。

这两场战争对于锦州一带的军事地位,都有军事家进行了准确的战略分析。

王在晋分析说:“东事离披,一坏于清、抚,再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捐弃全辽,则无局之可布矣!逐步退缩之于山海,此后再无一步可退。”

毛泽东的分析则简单明了:夺取锦州,瓮中捉鳖,关门打狗。

历史甚至更进一步,去吻合了王在晋的分析:

辽沈战役夺取锦州以后,解放军开始席卷辽沈。蒋介石到了这个时候才发现东北已经输定了。然而恰恰在这个时候我们注意到,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要等到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结束以后,才正式开始。

看王在晋怎么说的:

“至于四坏(四坏于广宁,广宁在今天的锦州北镇市,在锦州东部),捐弃全辽,则无局之可布矣!”——辽沈战役。攻取锦州,则对东北之敌形成包围之势,可以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逐步退缩之于山海,此后再无一步可退。”——平津战役。关内关外,为两个战场。关外战场失败之后,退入关内,可以继续进行新的大战。

历史上,蒋介石由于玩弄权术、压制人才,导致不得人心。再加上他只会利用金钱优势(掌握海关税收)收买军队,但却缺乏驾驭人才的能力、不得军心,所以在辽沈战役失败后的平津战役中,依旧输光了一切。

可以说,蒋介石的表现,甚至不如明朝末年的封建君主。要知道,明熹宗朱由校继位时年仅16岁,明信王朱由检继位时也只有16岁。蒋介石连两个16岁的封建皇帝都不如。有人说蒋介石到了封建时代会是一个杰出的帝王。这话说给谁听呢?怎么?朱由校朱由检这样的皇帝已经很杰出了吗?还是说明朝末年的封建政府都比蒋介石政府优秀?不知道多少人都说明朝到了末年已经必死无疑了。怎么,蒋介石的能力,要比封建王朝末期的必死无疑还要低劣一些?这厮就是放在封建时代,也谈不上什么杰出。

一个儿皇帝罢了!

我们看后金取辽东的战争进程。后金是一步一步击败明军,逐渐打到了锦州的。按照王在晋的分析,是走了四步。这样逐步扩张,凶险程度自然是比较低的。

但是我军取辽宁,打法就激进多了。一上手,就连长春都不打,而是直接攻击锦州。

值得一提的是,长春仅仅是包围。然后国民党军担心被歼,就夺取了长春老百姓的口粮,逼迫他们出城。然后解放军突然遇到大批人员出城,为了防止国民党军反攻以及国民党特务乘机出逃、潜伏,要求所有人员经过审查才能出城。然而解放军做梦也想不到,国民党军赶长春居民出城时,居然剥夺了他们的口粮!结果很多人就饿死在出城的路上。而且国民党军为了守城需要,将城内的老弱妇孺都赶了出去,把青壮年留下给他们修工事。也就是说:长春的居民不但要让自己的老婆孩子饿死在外面,自己还要给饿死他们的坏蛋修房子。最后解放军发现情况异常,立即放弃了对国民党特务和国民党军的搜检,将被驱赶出来的长春居民收容起来。自古以来只有驱民蚁附登城的事情,因为很多进攻方是加害者,防守方是保卫者。这一次出现了罕见的颠倒:进攻方是保卫者,防守方是加害者。于是出现了“驱民蚁附出城”的离奇景象!

解放军停止对居民进行甄别在后来造成了很大的问题。一些地方出现了诬告革命干部的反动事件。一些做了多年地下工作的地下党员在解放后莫名其妙地遭到诬告,以至于出现了他们自己都毫不知情的“历史问题”。

由于我军直接攻取锦州,战役在极短时间内就达到了最高潮。双方爆发了空前决战。等到决战结束,东北各地的敌军就彻底失去了翻盘希望。

毛泽东用最快的速度解决了东北问题。

整场战役的要点,就是锦州。这一个局部战役是在双方东北战场整体实力对比没有真正转折的时候就发起的决战。此战一旦爆发,立即就遭到了关内外敌人的全力反扑。

开局就是决战。

反过来我们可以对比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此战诸葛亮出兵十余万,以魏延等各位名将老将宿将纠缠于祁山等陇西各处城池,而以马谡出击街亭。曹魏则恰恰相反,出兵五万,以张郃出击街亭。然后街亭一失,诸葛亮立即放弃北伐,率军撤回山南。

这一仗里面,街亭(略阳)的地位就近似于锦州,祁山等陇西各处城池就好像长春沈阳等城池。和辽沈相似,这也是一个大口袋。街亭就是袋口。

然后诸葛亮重点不在陇西门户而在陇西各地,曹魏重点在于陇西门户而贯通陇西各地。主次轻重截然相反,然后一战定乾坤。

等到街亭丢了,诸葛亮的表现就如同辽沈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马上就绝望了,直接撤军。葫芦岛成功逃走了一万多人。诸葛亮则带领全军撤退,并“拔西县千余家”。怎么说呢,就是在可以对敌人关门打狗的形势下打出了一个成功的撤退。

毛泽东同志说初战亮宜自临阵。这话其实很委婉。这话说的就有点打锦州不让林彪上而让 上的意思。

辽沈战役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个战战兢兢的战役。因为无法对自己的部队有着充分地信任。我们的部队经常说,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那么我们的指挥员,也要同样有信心。我们的组织者,就要在平时打好基础。

出自你手,必定可靠!

这样就不会战战兢兢。

这种打法上手就是决战,非常激烈。面对这样激烈的做法,很多人会很自然地产生一个杠精式的反问:

决战打不赢怎么办?

这种问题总是让我产生很强的无力感。谁愿意回答谁回答去吧。

我们建设军队,组织军队,就是为了打赢决战。

打不赢?打不赢滚回去重建。

user avatar

辽沈难在绝对不能失败。绝对这两字你细品。

中央把自己当诱饵,让彭老总和胡宗南玩猫捉老鼠。

刘邓挺进大别山,损失惨重,拿战斗力换时间。

粟裕且战且退,山东经济区大半沦陷,甚至一度要让粟裕渡淮河再来一次中野的剧本。

这么做,就是为了让东北军能在黑龙江安全的动员和建设,为的就是辽沈战役绝不能输。

淮海战役虽然难打,但是经过豫东战役摸底,济南战役实验,小淮海的目标是比较有把握的,打成了大淮海是超出预期的,但总归是一次次战役是递进的,经验是有迹可循的,战斗过程是不断迭代的。

辽沈没有迭代的机会,一次打赢,不许失败。

user avatar

也不算很难,从电报分析林彪一共犹豫了11个小时。

林彪也没想到

一,林彪最初预计,拿下锦州,义县两个点的时间是20天

军委要求争取十天

结果是6天

林彪实际上已经做好了打的时间太长,拖不住,把两面援军放进锦州再打一次的准备。上面10月3日电已经注明

15日锦州战役结束,塔山阻击战国军打不下来走了,廖耀湘兵团走到彰武新立屯不走了……

林彪从15日-19日猜了好几天,沈阳,锦州,营口,你到底想去哪儿。

20日决定,我不玩诱敌了,廖耀湘你别想跑。

后面的战战兢兢都是,你要跑了给别人送人头我的面子在哪里

user avatar

其他不说。塔山无险可守,主力部队在打锦州。国民党背靠海运,有数倍人数优势。要是打过去,东野就腹背受敌了。塔山英雄团这个荣誉称号,不是那么容易得到。

虽然当时还有预备队没用,但是锦州攻克只是关门打狗的关门完成。后面还要与敌机动兵团决战,还要打沈阳。

林彪担心是符合常理的。如果不是大元帅后勤部长常凯申同志给力。最起码廖耀湘从营口跑路是比较有把握的。这样等于毛主席交给的战略任务没有完全完成。

所以林彪怕付出较大代价,关不了门还被狗咬,或者关了门,但是狗跳水游泳跑了,两头空,是可以理解的。

他和毛往复电报的争论,其实是稳稳的以较小代价完成有限的战略目标,还是博一把,不但要解放东北,还要不放跑当时国军最精干的机动兵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辽沈战役,在中国解放战争的宏伟画卷中,无疑是最为浓墨重彩、也最显艰辛的一笔。说它“战战兢兢”,绝非夸张,而是对当时东北战场复杂严峻局势的真实写照。这场规模空前、战略意义重大的决战,从筹划到执行,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谨慎,充满着风险与挑战。要理解为何辽沈战役打得如此“战战兢兢”,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 回答
    辽沈战役,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宏大决战,其规模之庞大、影响之深远,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关于解放军“百万对国军五十多万”的说法,以及林彪在战役中“战战兢兢”的感受,这背后其实有着更为复杂和 nuanced 的历史图景。首先,我们得厘清人数上的对比。解放军在辽沈战役的总兵力确实达到了百万之巨,这其中包括.............
  • 回答
    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都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型战役,我军在这两场战役中都取得了胜利,并且在兵力上都占据了一定的优势。然而,正如您所指出的,尽管辽沈战役我军在兵力上的优势更为明显,但从整体的战斗进程和遇到的困难来看,辽沈战役的“顺利”程度似乎不如淮海战役。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
  • 回答
    关于辽沈战役中沈阳的国军为何没有选择往营口撤退,这是一个非常关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刘玉章率领的第5兵团在攻占营口,打通海上通道后,理论上确实为其他受围困的国军提供了“逃生”的可能。然而,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沈阳的国军不撤退的原因,可以用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刘玉章攻占营口的真实意图与战场局势.............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好,问到了地理区域划分和历史文化演变的一个有趣侧面。确实,我们习惯性地会听到“辽沈地区”,但很少有人会说“吉长地区”或者“哈尔滨地区”。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传承,也有经济发展的逻辑,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咱们一层一层来剥开看看:1. 辽沈地区的“特殊性”:历史的烙印与.............
  • 回答
    辽沈战役:为何国民党主力精锐尽丧锦州?辽沈战役,这无疑是解放战争时期最关键、也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在这场决定东北命运的巨战中,国民党军队之所以会犯下将主力几乎全部压在锦州,最终导致全军覆没的战略性错误,其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考量和决策失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从蒋介石的战略意图.............
  • 回答
    辽沈战役打到最后,解放军已经把国民党东北“剿总”的总司令卫立煌的残部,也就是东北野战军(后来的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主力围在了锦州、沈阳和营口一带。战役的最后阶段,主要就是如何收拾这批国民党军队。这时候,林彪指挥的东北野战军,也就是解放军,已经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对国民党军队形成了合围之势。大家都知道,.............
  • 回答
    辽沈战役中,廖耀湘的部队在攻占彰武之后之所以出现“裹足不前”,未能及时驰援锦州,甚至坐视林彪攻克锦州,这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它涉及军事判断、情报失误、指挥失调以及当时战场态势的剧烈变化。首先,我们得回到当时严峻的战场形势。国民党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原本的战略设想,是依托锦州这一战略.............
  • 回答
    辽沈战役硝烟未散,傅作义为何断然放弃山海关?1948年11月,辽沈战役以解放军的压倒性胜利落下帷幕。对于国民党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灾难性的溃败,其东北的军事力量几乎被全歼。然而,就在东北战局尘埃落定之际,华北的守军却迎来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命令:放弃山海关。这个决定,在当时以及后来的历史研究中,都引起了不.............
  • 回答
    辽沈战役,特别是锦州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决定东北归属的关键一役。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中,围绕着国民党军是否能有效增援锦州,以及卫立煌为何未能全力支持廖耀湘,存在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细节。首先,我们要明白当时国民党军在东北的整体战略态势。在辽沈战役爆发前,东北的国民党军兵力部署已经呈现出被分割包围的危险.............
  • 回答
    林彪对辽沈战役的整体思路,可以用“相机而动,步步为营,先打锦州,再关门打狗”来概括。这背后蕴含着他对战局的深刻洞察、对敌情的准确判断以及对解放军自身优势的充分发挥。一、 战略指导思想: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在辽沈战役发起之前,林彪就明确了战略指导思想,这和我们后来对战争的普遍认知略有不同,他并不.............
  • 回答
    辽沈战役,特别是锦州战役失守后,廖耀湘兵团的行动,确实是整个战役中一个备受争议且令人扼腕的节点。为何廖耀湘在明知锦州无望,且自身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仍要强攻黑山,最终导致全军覆没,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战略判断、战场现实、政治考量以及军事指挥官的个人因素。要详细梳理这个问题,需要剥离掉一些过于简化.............
  • 回答
    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如三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论哪一场战役最为重要和关键,这其实是个颇为复杂的问题,因为它们各自在不同的维度上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共同构成了新中国诞生的坚实基石。不过,如果非要选取一个在战略全局和政治影响上具有压倒性优势的,那么.............
  • 回答
    辽沈、淮海战役进行时,傅作义的“京畿之困”与“和平解放”谋划解放战争的最后几年,中国大地硝烟弥漫,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在这决定中国命运的几大战役中,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无疑是两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而在这些决定性的战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之时,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这位曾被寄予厚望的“北方王”,正面临着前.............
  • 回答
    辽沈战役攻打锦州:蒋介石“东西对进”战略的得失分析在辽沈战役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性战役中,国民党方面的战略部署,尤其是蒋介石提出的“东西对进”战略,一直是史学界和军事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这个战略的出发点是什么?它是否真的“正确”?在具体执行中又暴露出哪些问题?让我们剥开历史的尘埃,来一次.............
  • 回答
    咱们来聊聊辽沈和淮海这两场解放战争中举足轻重的战役。要说国民党在那里面哪场胜算更大,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分析分析。简单说,辽沈战役国民党胜算更小,而淮海战役虽然败局已定,但理论上,如果条件稍有不同,国民党是有那么一丝丝机会能够避免全盘皆输的。辽沈战役:战略上的孤立与绝望要理解辽沈战役,得先看看.............
  • 回答
    关于辽沈战役中,国民党军新五军军长范汉杰是否有可能突围的问题,这确实是整个战役中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焦点。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深入分析当时复杂到极点的战场态势,以及范汉杰和他部队的实际情况。首先,我们得明确范汉杰当时被围困的地点和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范汉杰的新五军,再.............
  • 回答
    辽沈战役的胜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有战略层面的高瞻远瞩,也有战术层面的精妙部署,更有政治和经济上的有力支撑。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剖析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战役的胜利原因:一、 战略上的绝对优势与果断决策 解放军的高层智慧与战略远见: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
  • 回答
    锦州在辽沈战役中的作用,绝非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城市,它的战略地位可以说牵动着整个战局的命脉,重要性之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把它比作一根承上启下的关键铆钉,一点也不夸张。首先,锦州是国民党军在东北的“门户”和“锁钥”。你想想,东北这块地盘,虽然面积广大,但陆路交通,尤其是当时主要依靠的铁路网,是联系关内.............
  • 回答
    粟裕主政东北打辽沈战役,效果会不会更好?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也极富争议性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站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对比粟裕与林彪的领导风格、战略思想以及东北战场的实际情况。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林彪在辽沈战役中的表现。林彪无疑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员,他指挥的辽沈战役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为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