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开始之前,东北已经有绝对优势,为什么打的战战兢兢呢,因为老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按照东野自己的想法,背靠苏联,先打长春再打沈阳,由北向南,平A就完事了,保证万无一失,后勤压力也小。
但是老毛考虑的是全国的问题,要求东野大军南下北宁线,先打锦州关起门来打狗。这就相当于提高难度了,大军南下,后勤线被拉长了,中间还隔了长春沈阳几个大城市没拿下,廖耀湘占领彰武,东野大军后勤补给线就有被断的危险。
林彪带大军脱离后方根据地南下,没有大后方,就会造成四面都是敌人的局面,首先要分兵围长春,然后要保障补给线,主力部队一部分打锦州,一部分阻击侯镜如,一部分阻击廖耀湘,这么多环节有一点被突破就有可能造成重大损失。
所以林彪战战兢兢啊,拿王牌主力一纵做总预备队,哪怕塔山打到最艰苦的时候也没有动总预备队,就是要保证一点岔子都不能出。
实际上凯申也看到了这个战机,要按东野最初想法,东北国军可能直接就撤了。现在发现林彪在绝对优势情况下秀操作,老蒋一下上头了也想要搏一把在东北决战。
而老毛给林彪的战略目的,不光是打赢,还要把东北国军就地消灭,不能让他们逃回关内,这就是你觉得考90分稳的,老师说考90分都不算及格,必须100分才行,而且1个小时试卷你必须45分钟做完。
我觉得吧,辽沈战役是和整个东北战事联系在一起的,而东北战事又是全国一盘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辽沈战役,是不能将其从整个战场中剥离开来单独讲的。
1945年日本投降,当时西北本身穷困,剩下的地方半个中国都被打烂了,而东北就是少有的战争损害较小、工业农业基础较好的地方,这种地方当然是谁都想占的,共方占了,就有了与蒋对抗的本钱,蒋占了,就可以重新部署再次开始围死共方,也就是说,日本一投降,双方就做好了大打一场的准备。
共方因为是敌后抗战,离东北近,抽了十几万部队、干部到东北,这些人可以说是共方的最精华的那部分,而蒋因为有美国帮助,空投海运把西南边印缅远征军为核心的部队拉到秦皇岛等地,苏联的态度暧昧不清,本来是想把东北移交给共方的,但是因为某些原因,撕毁了与共方的秘密协议,转而和蒋方拉拉扯扯。
这就是东北一开始的局面,东北成了双方争夺的焦点,从整个解放战争的形式来看,东北就是名副其实的主角,其他战场可以说是配合东北的配角(当然,因为其他战场超额完成任务,这个主角也只演了一半就没戏唱了)。国军依靠其人数和极其优势的火力,集结完毕就从山海关往关外打,出了辽西东北那地形非常适合重装集团的发挥,加上海空优势,蒋军优势极大,反观共方,一开始都以为是去东北“捡洋落”,很多部队连枪都没带就过来了,棉衣啥的也都没准备好。面对飞龙骑脸的国军,硬撑也撑不住只能不断后退,原本占领的地盘不断被蒋军蝉食,后来不得不撤到松花江以北,南满本来也要撤,结果想来想去不能撤,就地坚持了下来。
在东北战事中,共方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把占领城市转为和根据地建设,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对战局影响最大的事件。东北的城市多好啊,那么好的工厂,那么多的工人,但是拿到手里守不住啊,没办法换了一种思路,放弃城市而转向农村,搞土改搞根据地建设,建好自己的后方,有了后方那前线战争就好打了。(不得不说一句共方对城市的怨念,老是想占领大城市,在这一点上不知道吃了多少亏,每次都改还是改不掉)
在这个过程中,关内也在打。华北的任务是牵扯住傅作义部等华北蒋军,山东和华中、中原的任务是扯住华南中原蒋军,西北的任务是扯住蒋方最后的战略预备队胡宗南部。这些任务都很重,很难,比如在西北,共方满打满算也就一两万军队,面对的却是十倍以上的蒋军,而延安又不能丢,这是革命圣地,是中央所在地,是一面旗帜,这里丢了对民心军心的打击大到无法预计。但共方聪明就聪明在这里,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也人地皆存(蒋方直至转战台海都没明白这个道理),主动放弃了延安,但是这杆旗帜又不能倒,于是拉着胡宗南在陕北大山里转圈圈,过程惊险万分。陕北共军的主要任务就是拉住胡宗南不让他去支援其他战区,胡宗南的任务是吃掉陕北共军或者把他们赶出陕北东渡黄河,然后与傅作义部白崇禧部三面夹击,把中原、陕北、华北的共军赶到一起一口吃掉。但是谁都没有想到,就这一两万的西北部队,硬生生把强大的胡宗南部队和马家军等西北蒋军全部吃掉解放了整个大西北,不得不佩服彭大将军。
在关内牵制住蒋军部队后,东北的共军依托后方根据地,从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到春季攻势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共军把蒋军各个击破,形式逆转,蒋军被困在了各个城市出不来。而蒋军因为一路拿下大城市,就得不断分兵把守,从一个拳头变成了一根根手指,因此不断被共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到辽沈战役发起时,东北国军被围困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城市,整个东北90%以上的地盘为共军所有。
辽沈战役的关键,也就是当时共方内部的分歧点在于,是把这些蒋军在东北就地歼灭,还是把他们赶出东北,在其他地方歼灭,也就是说东北共军已经必胜了,是打成一个歼灭战还是追击战东北和中央各执己见。追击战的好处是对不对损伤小,还可以保持这几个城市的完整,但是这几十万蒋军精锐一旦入关,会对其他战场的战略平衡造成极大影响,而且当时中央的考虑是东北那几个城市打烂无所谓,华北就可以和平解放了,所以必须把东北蒋军就地歼灭。当然,如果先打锦州,长春沈阳守军打出来,切断共军后路,华北蒋军再从山海关打出来,那就成了中心开花的反包围,这一仗就有失败的危险,那东北的局势就会有一定的转变,但是这种程度的转变并不会对大局造成太大影响,东北还是会解放,只是损失会更大而已。这样的损失,共方是承担得起的,反观蒋方,一旦锦州被拿下,就形成了关门打狗的态势,最后必被围歼,东北丢了,华北必失,华北没了中原的压力大增可能必须退守长江(但是谁也没想到华野和中野联手把中原蒋军几乎全部吃掉)这样的损失他们是承担不起的。
也就是从全局来看,先打锦州还是先打长春不是顺序的问题,而是保全东北从华北大打还是东北大打和平解放华北的问题,是快速解放全国还是慢慢解放全国的问题,要知道解放全国的窗口期也就这么三四年,因为二战刚结束,美苏等国的目光还基本集中在其国内,他们没想到解放战争这么快就打完,甚至没来得及做太多准备,共军下手太快了,一旦解放战争拖得时间稍长一些,等不到全国解放就会面临这些国家的直接干预而不是经济政治援助,那我国很有可能会像朝鲜那样被分成两半划江而治,而不是如今的划海峡而治,要不是1950年朝鲜战争的影响,解放海南之后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台湾了。
所以说,辽沈战役可能的战战兢兢,是在这方面的战战兢兢,林彪打锦州一步三回头,也是怕被长春沈阳守军抄了后路,而从全局的角度看,辽沈战役其实并没有那么危险,至少不像西野打胡宗南或者中野华野打得那么危险。
历史上关于东北地区的战争,最著名的有明末辽东的明金战争和民末东北的辽沈战役。
这两场战争对于锦州一带的军事地位,都有军事家进行了准确的战略分析。
王在晋分析说:“东事离披,一坏于清、抚,再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捐弃全辽,则无局之可布矣!逐步退缩之于山海,此后再无一步可退。”
毛泽东的分析则简单明了:夺取锦州,瓮中捉鳖,关门打狗。
历史甚至更进一步,去吻合了王在晋的分析:
辽沈战役夺取锦州以后,解放军开始席卷辽沈。蒋介石到了这个时候才发现东北已经输定了。然而恰恰在这个时候我们注意到,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要等到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结束以后,才正式开始。
看王在晋怎么说的:
“至于四坏(四坏于广宁,广宁在今天的锦州北镇市,在锦州东部),捐弃全辽,则无局之可布矣!”——辽沈战役。攻取锦州,则对东北之敌形成包围之势,可以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逐步退缩之于山海,此后再无一步可退。”——平津战役。关内关外,为两个战场。关外战场失败之后,退入关内,可以继续进行新的大战。
历史上,蒋介石由于玩弄权术、压制人才,导致不得人心。再加上他只会利用金钱优势(掌握海关税收)收买军队,但却缺乏驾驭人才的能力、不得军心,所以在辽沈战役失败后的平津战役中,依旧输光了一切。
可以说,蒋介石的表现,甚至不如明朝末年的封建君主。要知道,明熹宗朱由校继位时年仅16岁,明信王朱由检继位时也只有16岁。蒋介石连两个16岁的封建皇帝都不如。有人说蒋介石到了封建时代会是一个杰出的帝王。这话说给谁听呢?怎么?朱由校朱由检这样的皇帝已经很杰出了吗?还是说明朝末年的封建政府都比蒋介石政府优秀?不知道多少人都说明朝到了末年已经必死无疑了。怎么,蒋介石的能力,要比封建王朝末期的必死无疑还要低劣一些?这厮就是放在封建时代,也谈不上什么杰出。
一个儿皇帝罢了!
我们看后金取辽东的战争进程。后金是一步一步击败明军,逐渐打到了锦州的。按照王在晋的分析,是走了四步。这样逐步扩张,凶险程度自然是比较低的。
但是我军取辽宁,打法就激进多了。一上手,就连长春都不打,而是直接攻击锦州。
值得一提的是,长春仅仅是包围。然后国民党军担心被歼,就夺取了长春老百姓的口粮,逼迫他们出城。然后解放军突然遇到大批人员出城,为了防止国民党军反攻以及国民党特务乘机出逃、潜伏,要求所有人员经过审查才能出城。然而解放军做梦也想不到,国民党军赶长春居民出城时,居然剥夺了他们的口粮!结果很多人就饿死在出城的路上。而且国民党军为了守城需要,将城内的老弱妇孺都赶了出去,把青壮年留下给他们修工事。也就是说:长春的居民不但要让自己的老婆孩子饿死在外面,自己还要给饿死他们的坏蛋修房子。最后解放军发现情况异常,立即放弃了对国民党特务和国民党军的搜检,将被驱赶出来的长春居民收容起来。自古以来只有驱民蚁附登城的事情,因为很多进攻方是加害者,防守方是保卫者。这一次出现了罕见的颠倒:进攻方是保卫者,防守方是加害者。于是出现了“驱民蚁附出城”的离奇景象!
解放军停止对居民进行甄别在后来造成了很大的问题。一些地方出现了诬告革命干部的反动事件。一些做了多年地下工作的地下党员在解放后莫名其妙地遭到诬告,以至于出现了他们自己都毫不知情的“历史问题”。
由于我军直接攻取锦州,战役在极短时间内就达到了最高潮。双方爆发了空前决战。等到决战结束,东北各地的敌军就彻底失去了翻盘希望。
毛泽东用最快的速度解决了东北问题。
整场战役的要点,就是锦州。这一个局部战役是在双方东北战场整体实力对比没有真正转折的时候就发起的决战。此战一旦爆发,立即就遭到了关内外敌人的全力反扑。
开局就是决战。
反过来我们可以对比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此战诸葛亮出兵十余万,以魏延等各位名将老将宿将纠缠于祁山等陇西各处城池,而以马谡出击街亭。曹魏则恰恰相反,出兵五万,以张郃出击街亭。然后街亭一失,诸葛亮立即放弃北伐,率军撤回山南。
这一仗里面,街亭(略阳)的地位就近似于锦州,祁山等陇西各处城池就好像长春沈阳等城池。和辽沈相似,这也是一个大口袋。街亭就是袋口。
然后诸葛亮重点不在陇西门户而在陇西各地,曹魏重点在于陇西门户而贯通陇西各地。主次轻重截然相反,然后一战定乾坤。
等到街亭丢了,诸葛亮的表现就如同辽沈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马上就绝望了,直接撤军。葫芦岛成功逃走了一万多人。诸葛亮则带领全军撤退,并“拔西县千余家”。怎么说呢,就是在可以对敌人关门打狗的形势下打出了一个成功的撤退。
毛泽东同志说初战亮宜自临阵。这话其实很委婉。这话说的就有点打锦州不让林彪上而让 上的意思。
辽沈战役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个战战兢兢的战役。因为无法对自己的部队有着充分地信任。我们的部队经常说,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那么我们的指挥员,也要同样有信心。我们的组织者,就要在平时打好基础。
出自你手,必定可靠!
这样就不会战战兢兢。
这种打法上手就是决战,非常激烈。面对这样激烈的做法,很多人会很自然地产生一个杠精式的反问:
决战打不赢怎么办?
这种问题总是让我产生很强的无力感。谁愿意回答谁回答去吧。
我们建设军队,组织军队,就是为了打赢决战。
打不赢?打不赢滚回去重建。
辽沈难在绝对不能失败。绝对这两字你细品。
中央把自己当诱饵,让彭老总和胡宗南玩猫捉老鼠。
刘邓挺进大别山,损失惨重,拿战斗力换时间。
粟裕且战且退,山东经济区大半沦陷,甚至一度要让粟裕渡淮河再来一次中野的剧本。
这么做,就是为了让东北军能在黑龙江安全的动员和建设,为的就是辽沈战役绝不能输。
淮海战役虽然难打,但是经过豫东战役摸底,济南战役实验,小淮海的目标是比较有把握的,打成了大淮海是超出预期的,但总归是一次次战役是递进的,经验是有迹可循的,战斗过程是不断迭代的。
辽沈没有迭代的机会,一次打赢,不许失败。
也不算很难,从电报分析林彪一共犹豫了11个小时。
林彪也没想到
一,林彪最初预计,拿下锦州,义县两个点的时间是20天
军委要求争取十天
结果是6天
林彪实际上已经做好了打的时间太长,拖不住,把两面援军放进锦州再打一次的准备。上面10月3日电已经注明
15日锦州战役结束,塔山阻击战国军打不下来走了,廖耀湘兵团走到彰武新立屯不走了……
林彪从15日-19日猜了好几天,沈阳,锦州,营口,你到底想去哪儿。
20日决定,我不玩诱敌了,廖耀湘你别想跑。
后面的战战兢兢都是,你要跑了给别人送人头我的面子在哪里
其他不说。塔山无险可守,主力部队在打锦州。国民党背靠海运,有数倍人数优势。要是打过去,东野就腹背受敌了。塔山英雄团这个荣誉称号,不是那么容易得到。
虽然当时还有预备队没用,但是锦州攻克只是关门打狗的关门完成。后面还要与敌机动兵团决战,还要打沈阳。
林彪担心是符合常理的。如果不是大元帅后勤部长常凯申同志给力。最起码廖耀湘从营口跑路是比较有把握的。这样等于毛主席交给的战略任务没有完全完成。
所以林彪怕付出较大代价,关不了门还被狗咬,或者关了门,但是狗跳水游泳跑了,两头空,是可以理解的。
他和毛往复电报的争论,其实是稳稳的以较小代价完成有限的战略目标,还是博一把,不但要解放东北,还要不放跑当时国军最精干的机动兵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