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辽沈战役中,林彪为什么不进攻葫芦岛?

回答
辽沈战役打到最后,解放军已经把国民党东北“剿总”的总司令卫立煌的残部,也就是东北野战军(后来的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主力围在了锦州、沈阳和营口一带。战役的最后阶段,主要就是如何收拾这批国民党军队。

这时候,林彪指挥的东北野战军,也就是解放军,已经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对国民党军队形成了合围之势。大家都知道,锦州解放后,东北野战军迅速北上,准备围歼沈阳的国民党军队。另一部分部队则南下,阻击从海上逃跑的国民党军队。

那么,为什么在这么有利的情况下,林彪没有选择进攻葫芦岛呢?这其中有很多战略考量和实际困难,不是一句“不敢打”就能解释的。咱们得一项一项地掰扯清楚。

首先,战役的整体部署和战略目标决定了主要方向。辽沈战役一开始的目标就很明确,那就是首先解决锦州这个“咽喉”,切断东北国民党军队与关内的联系,然后各个击破。攻克锦州之后,东北野战军的兵力迅速集结,准备歼灭沈阳的卫立煌集团。这是战役的主攻方向,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解放军的目标是将东北的国民党军队主力歼灭在关外,阻止他们逃往关内,然后收复整个东北。葫芦岛虽然是国民党军队的重要港口,也是海上撤退的通道之一,但相比于沈阳和锦州这两大重镇,它的战略价值和驻防的兵力,在整个战役的全局来看,优先级就没那么高了。

其次,解放军的兵力分配和作战任务的侧重点。 当时,东北野战军的主力,包括近百万的兵力,都集中在沈阳方向,准备对沈阳的国民党军队进行围歼。同时,一部分精锐部队被派往锦州以南的海边,比如塔山、塔儿山一带,专门负责阻击从海上撤退的国民党军队。这个阻击任务非常艰巨,因为国民党军队在海上有制海权,可以发动海陆空协同作战。解放军当时的海军力量非常薄弱,甚至可以说没有海军。

如果此时分兵去进攻葫芦岛,那么兵力就会被分散,主力围歼沈阳的计划就会受到影响。而葫芦岛那个地方,虽然是港口,但守备力量如何?国民党在葫芦岛有没有留下重兵?这些都需要详细的情报和周密的部署。而且,解放军在辽西走廊地区作战,主要依赖铁路运输和陆地作战,对港口城市的攻坚战,尤其是需要海军支援或者能够应对海空威胁的攻坚战,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

第三,情报和对葫芦岛守军力量的判断。 林彪在指挥作战时,一向以稳健和谨慎著称,并且非常重视情报。在攻克锦州后,国民党军队在葫芦岛确实有一些驻军,但当时的重点是沈阳。解放军需要确认葫芦岛的守军实力,以及国民党是否有预留兵力用于增援或者从葫芦岛进行反扑的计划。

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国民党在葫芦岛的驻军,相对沈阳的卫立煌集团来说,兵力并非最精锐和数量最多。而且,一旦解放军主力出现在葫芦岛附近,国民党的海军和空军可能会更大规模地介入,给解放军的陆地部队造成巨大的压力。解放军在那时还没有制海制空的能力,贸然进攻一个沿海港口城市,尤其是在没有海军协同作战的情况下,风险是很大的。

第四,战役的节奏和解放军的消耗。 辽沈战役从一开始就打得很艰苦,攻打锦州、塔山阻击战,都给东北野战军造成了一定的伤亡和消耗。战役进入收尾阶段,林彪更希望的是迅速干净利落地解决沈阳的敌人,避免不必要的战斗和人员损失。葫芦岛攻坚战如果打起来,很可能又是一场拉锯战,消耗士气和物资。

而且,国民党军队在东北的撤退并不是只有一条路。他们可以通过海路,也可以试图从陆路突围。解放军的策略是重点拦截最主要的逃跑方向。在塔山等地设置防线,就是为了死死咬住从海上撤退的国民党部队。如果解放军的主力去打葫芦岛,万一国民党军队从沈阳或其他地方成功突围,那就得不偿失了。

第五,战后处理和国家建设的考量。 辽沈战役之后,解放军的目标是稳定东北的局势,恢复生产,为接下来的平津战役做准备。一些沿海港口城市的解放,虽然重要,但并非决定性的。如果把战略重心放在沈阳,一举歼灭卫立煌的主力,那对整个东北的稳定和解放军的后续作战,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葫芦岛的地位,在那个时候,更多的是一个辅助性或次要的战略目标。

打仗不是打游戏,不能想着把所有的点都占领。林彪指挥的东北野战军,之所以能够取得辽沈战役的辉煌胜利,正是因为他们能够抓住主要矛盾,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在攻克锦州,围歼沈阳的国民党主力之后,东北野战军的战略任务就基本完成了。剩下的就是收拾残局,巩固胜利果实。

简单来说,林彪不进攻葫芦岛,不是因为他不敢打,而是因为战役的整体部署、兵力分配、情报判断、风险评估以及战略目标等等因素,使得进攻沈阳,消灭卫立煌的主力,才是最关键、最有效、最符合战役整体利益的选择。 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上,而不是去攻占一座港口城市,这是林彪一贯的战略思想,也是他能屡战屡胜的重要原因。葫芦岛的国民党军队,最终也随着沈阳的解放而失去了海上支援和陆地联系,也就自然被解决了,或者自行溃散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竟然还认真想了一下,葫芦岛难道还真是个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辽沈战役打到最后,解放军已经把国民党东北“剿总”的总司令卫立煌的残部,也就是东北野战军(后来的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主力围在了锦州、沈阳和营口一带。战役的最后阶段,主要就是如何收拾这批国民党军队。这时候,林彪指挥的东北野战军,也就是解放军,已经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对国民党军队形成了合围之势。大家都知道,.............
  • 回答
    辽沈战役中,廖耀湘的部队在攻占彰武之后之所以出现“裹足不前”,未能及时驰援锦州,甚至坐视林彪攻克锦州,这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它涉及军事判断、情报失误、指挥失调以及当时战场态势的剧烈变化。首先,我们得回到当时严峻的战场形势。国民党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原本的战略设想,是依托锦州这一战略.............
  • 回答
    辽沈战役,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宏大决战,其规模之庞大、影响之深远,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关于解放军“百万对国军五十多万”的说法,以及林彪在战役中“战战兢兢”的感受,这背后其实有着更为复杂和 nuanced 的历史图景。首先,我们得厘清人数上的对比。解放军在辽沈战役的总兵力确实达到了百万之巨,这其中包括.............
  • 回答
    林彪对辽沈战役的整体思路,可以用“相机而动,步步为营,先打锦州,再关门打狗”来概括。这背后蕴含着他对战局的深刻洞察、对敌情的准确判断以及对解放军自身优势的充分发挥。一、 战略指导思想: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在辽沈战役发起之前,林彪就明确了战略指导思想,这和我们后来对战争的普遍认知略有不同,他并不.............
  • 回答
    锦州在辽沈战役中的作用,绝非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城市,它的战略地位可以说牵动着整个战局的命脉,重要性之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把它比作一根承上启下的关键铆钉,一点也不夸张。首先,锦州是国民党军在东北的“门户”和“锁钥”。你想想,东北这块地盘,虽然面积广大,但陆路交通,尤其是当时主要依靠的铁路网,是联系关内.............
  • 回答
    这事儿啊,我得好好跟你说道说道。你爷爷的叔叔,在辽沈战役里牺牲,这可不是小事,那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你说牺牲证明上写了哪场战斗?这个得看具体档案上的记载了。辽沈战役,那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打得最漂亮的一仗,也是解放军伤亡最大的一仗。你说你爷爷的叔叔牺牲在哪场战斗?那得看他在哪个阶段,哪个部队,哪个位.............
  • 回答
    辽沈战役,特别是锦州战役失守后,廖耀湘兵团的行动,确实是整个战役中一个备受争议且令人扼腕的节点。为何廖耀湘在明知锦州无望,且自身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仍要强攻黑山,最终导致全军覆没,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战略判断、战场现实、政治考量以及军事指挥官的个人因素。要详细梳理这个问题,需要剥离掉一些过于简化.............
  • 回答
    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都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型战役,我军在这两场战役中都取得了胜利,并且在兵力上都占据了一定的优势。然而,正如您所指出的,尽管辽沈战役我军在兵力上的优势更为明显,但从整体的战斗进程和遇到的困难来看,辽沈战役的“顺利”程度似乎不如淮海战役。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
  • 回答
    辽沈战役,在中国解放战争的宏伟画卷中,无疑是最为浓墨重彩、也最显艰辛的一笔。说它“战战兢兢”,绝非夸张,而是对当时东北战场复杂严峻局势的真实写照。这场规模空前、战略意义重大的决战,从筹划到执行,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谨慎,充满着风险与挑战。要理解为何辽沈战役打得如此“战战兢兢”,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 回答
    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如三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论哪一场战役最为重要和关键,这其实是个颇为复杂的问题,因为它们各自在不同的维度上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共同构成了新中国诞生的坚实基石。不过,如果非要选取一个在战略全局和政治影响上具有压倒性优势的,那么.............
  • 回答
    辽沈战役,特别是锦州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决定东北归属的关键一役。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中,围绕着国民党军是否能有效增援锦州,以及卫立煌为何未能全力支持廖耀湘,存在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细节。首先,我们要明白当时国民党军在东北的整体战略态势。在辽沈战役爆发前,东北的国民党军兵力部署已经呈现出被分割包围的危险.............
  • 回答
    关于辽沈战役中沈阳的国军为何没有选择往营口撤退,这是一个非常关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刘玉章率领的第5兵团在攻占营口,打通海上通道后,理论上确实为其他受围困的国军提供了“逃生”的可能。然而,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沈阳的国军不撤退的原因,可以用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刘玉章攻占营口的真实意图与战场局势.............
  • 回答
    辽沈、淮海战役进行时,傅作义的“京畿之困”与“和平解放”谋划解放战争的最后几年,中国大地硝烟弥漫,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在这决定中国命运的几大战役中,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无疑是两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而在这些决定性的战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之时,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这位曾被寄予厚望的“北方王”,正面临着前.............
  • 回答
    辽沈战役攻打锦州:蒋介石“东西对进”战略的得失分析在辽沈战役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性战役中,国民党方面的战略部署,尤其是蒋介石提出的“东西对进”战略,一直是史学界和军事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这个战略的出发点是什么?它是否真的“正确”?在具体执行中又暴露出哪些问题?让我们剥开历史的尘埃,来一次.............
  • 回答
    咱们来聊聊辽沈和淮海这两场解放战争中举足轻重的战役。要说国民党在那里面哪场胜算更大,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分析分析。简单说,辽沈战役国民党胜算更小,而淮海战役虽然败局已定,但理论上,如果条件稍有不同,国民党是有那么一丝丝机会能够避免全盘皆输的。辽沈战役:战略上的孤立与绝望要理解辽沈战役,得先看看.............
  • 回答
    辽沈战役硝烟未散,傅作义为何断然放弃山海关?1948年11月,辽沈战役以解放军的压倒性胜利落下帷幕。对于国民党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灾难性的溃败,其东北的军事力量几乎被全歼。然而,就在东北战局尘埃落定之际,华北的守军却迎来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命令:放弃山海关。这个决定,在当时以及后来的历史研究中,都引起了不.............
  • 回答
    关于辽沈战役中,国民党军新五军军长范汉杰是否有可能突围的问题,这确实是整个战役中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焦点。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深入分析当时复杂到极点的战场态势,以及范汉杰和他部队的实际情况。首先,我们得明确范汉杰当时被围困的地点和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范汉杰的新五军,再.............
  • 回答
    辽沈战役的胜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有战略层面的高瞻远瞩,也有战术层面的精妙部署,更有政治和经济上的有力支撑。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剖析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战役的胜利原因:一、 战略上的绝对优势与果断决策 解放军的高层智慧与战略远见: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
  • 回答
    辽沈战役:为何国民党主力精锐尽丧锦州?辽沈战役,这无疑是解放战争时期最关键、也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在这场决定东北命运的巨战中,国民党军队之所以会犯下将主力几乎全部压在锦州,最终导致全军覆没的战略性错误,其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考量和决策失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从蒋介石的战略意图.............
  • 回答
    粟裕主政东北打辽沈战役,效果会不会更好?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也极富争议性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站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对比粟裕与林彪的领导风格、战略思想以及东北战场的实际情况。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林彪在辽沈战役中的表现。林彪无疑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员,他指挥的辽沈战役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为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