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辽沈战役,范汉杰突围行不行?

回答
关于辽沈战役中,国民党军新五军军长范汉杰是否有可能突围的问题,这确实是整个战役中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焦点。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深入分析当时复杂到极点的战场态势,以及范汉杰和他部队的实际情况。

首先,我们得明确范汉杰当时被围困的地点和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范汉杰的新五军,再加上一些杂牌部队和宪兵,总共大概有三万多人,被围困在锦州城内。这个数字听起来不少,但考虑到锦州是个省会城市,城防工事需要守卫的范围很大,而且部队的编制、士气、装备等方面,已经无法和巅峰时期相比。

而围困他们的解放军,是东北野战军(东北人民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人数上是绝对占优势的,而且拥有强大的炮火支援和压倒性的数量优势。更重要的是,解放军在战役初期就做好了“关门打狗”的准备,对锦州进行了严密的合围,并且随着战役的推进,包围圈还在不断缩小和收紧。

其次,锦州城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决定了它必须被坚守,但也成为了最后的牢笼。

锦州是连接关内和东北的重要枢纽,是东北国民党军的“咽喉”。谁能守住锦州,谁就能控制东北的交通命脉。国民党军高层,特别是杜聿明和范汉杰本人,都非常清楚这一点。守住锦州,就能给北宁线带来牵制,为其他地区的国民党军争取时间,甚至有机会扭转战局。因此,上面给了范汉杰坚守的命令,并且许诺了援军。

然而,正是这种战略上的重要性,使得解放军势在必得,也使得对锦州的围攻异常凶猛。一旦锦州失守,就意味着整个东北的国民党军都将面临被分割、被歼灭的命运。

那么,范汉杰在锦州被围之后,有没有突围的可能性呢?咱们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

援军的问题: 这是最核心的一个环节。国民党军最高指挥官杜聿明计划从沈阳和长春方向派出援军,打通“西进兵团”和“东进兵团”的联系,形成一个“围魏救赵”或者说是“内外夹击”的局面,以解锦州之围。
廖耀湘的西进兵团(新一军、新三军等精锐部队): 他们确实曾试图西进,但被解放军在塔山地区顽强阻击。塔山阻击战异常惨烈,解放军以劣势兵力(几个纵队)抵挡住了国民党军一个兵团的猛攻,这在解放战争中是少有的以弱胜强的战例。廖耀湘的部队在塔山受阻,损失惨重,再也无力前进,更不用说支援锦州了。
孙立人的新一军和新六军: 本来是国民党军的王牌部队,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能及时投入作战,而且被派往沈阳和长春方向后,也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特别是新一军,因为一些政治原因和内部摩擦,其参战的力度也受到影响。
黄百韬兵团: 这是支援锦州的主要力量,但他们被解放军在塔山另一侧包围并歼灭(即辽沈战役第一个阶段,解放军攻克锦州,然后全歼黄百韬兵团)。这个阶段的成功,直接断绝了国民党军从东面支援锦州的可能。

结论: 国民党军的援军计划,从一开始就受到了解放军精确的战役部署和顽强阻击,最终未能形成对锦州的有效支援。范汉杰所依赖的外部力量,根本没有到位。

突围的时机和方向: 如果范汉杰真的要突围,理论上是有几个可能的方向,例如向西,或者向南。
向西(西进): 这是国民党军的战略设想,但如前所述,解放军在锦州以西,已经部署了重兵,包括新改编的第十二纵队等部队,对西进的国民党军形成了严密的拦截和打击。范汉杰的部队如果向西突围,很可能直接撞上这些解放军的预设战场。
向南(海路): 这是锦州唯一的陆路通道被切断后,理论上最后的希望。锦州有港口,可以考虑通过海路撤退。然而,解放军在锦州附近的渤海沿岸也进行了严密的封锁和部署。海军力量薄弱的国民党军,要组织大规模的海上撤退,难度极大,而且很容易在沿海地区被解放军的陆地炮火和兵力打击。更重要的是,即使能撤退,也可能只是小股人员的逃生,无法保证主力部队的完整。

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围困,锦州城内的国民党军士气已经非常低落。弹药、粮食等物资也开始匮乏。在装备和兵力都处于劣势,士气低落的情况下,即便发起突围,也极有可能在解放军的严密包围下被逐一消灭。

范汉杰本人的判断: 根据一些资料显示,范汉杰本人在战役后期也曾考虑过突围,甚至一度做了一些准备。但是,他也清楚突围的巨大风险。他一方面要执行上级死守锦州的命令,另一方面也要为部下的生命负责。他的犹豫,也反映了当时情况的复杂性。

那么,如果范汉杰真的“孤注一掷”地发起突围,有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呢?

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最有利”的场景来分析:

假设在战役初期,解放军在围困锦州时出现了一点疏漏,或者国民党军的援军来得比历史上要快一些,比如廖耀湘的部队能够突破塔山的阻击。在这种情况下,范汉杰的部队在解放军主力尚未完全就位,或者在援军吸引了部分解放军兵力的时候,选择一个突围窗口,拼死一搏。

理论上,如果能在解放军包围圈上打开一个缺口,然后依靠锦州周边的地形和自身的机动性,以及可能存在的微弱援军接应,确实有可能让一部分部队逃脱。但这更像是一种“赌博”,成功率非常低。

然而,历史的现实是:

解放军的战役部署非常出色,对锦州的围困是全方位的、滴水不漏的。塔山阻击战的胜利,以及随后对黄百韬兵团的歼灭,使得国民党军丧失了最有力的支援部队,也彻底锁死了锦州的生路。

因此,从最实际的战场情况来看,范汉杰的部队在锦州被围后,突围成功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解放军通过周密的计划、强大的兵力优势和高超的战术指挥,几乎是将锦州变成了一个“铁桶”。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大规模的突围行动,都将面临解放军的强大反扑,最终可能只会加速部队的覆灭,甚至比坚守到最后、被围歼的结局还要糟糕。

所以,与其说范汉杰“突围行不行”,不如说在那个几乎没有可能性的情况下,他所面临的选择已经非常有限了。最终,随着解放军发起总攻,锦州城破,范汉杰本人也成为了俘虏。这更像是那个时代大势所趋的一个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侯镜如全力进攻塔山,吸引林彪注意,范汉杰在廖耀湘接应下向锦州东北突围,一起撤退到营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辽沈战役中,国民党军新五军军长范汉杰是否有可能突围的问题,这确实是整个战役中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焦点。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深入分析当时复杂到极点的战场态势,以及范汉杰和他部队的实际情况。首先,我们得明确范汉杰当时被围困的地点和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范汉杰的新五军,再.............
  • 回答
    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都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型战役,我军在这两场战役中都取得了胜利,并且在兵力上都占据了一定的优势。然而,正如您所指出的,尽管辽沈战役我军在兵力上的优势更为明显,但从整体的战斗进程和遇到的困难来看,辽沈战役的“顺利”程度似乎不如淮海战役。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
  • 回答
    辽沈战役,在中国解放战争的宏伟画卷中,无疑是最为浓墨重彩、也最显艰辛的一笔。说它“战战兢兢”,绝非夸张,而是对当时东北战场复杂严峻局势的真实写照。这场规模空前、战略意义重大的决战,从筹划到执行,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谨慎,充满着风险与挑战。要理解为何辽沈战役打得如此“战战兢兢”,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 回答
    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如三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论哪一场战役最为重要和关键,这其实是个颇为复杂的问题,因为它们各自在不同的维度上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共同构成了新中国诞生的坚实基石。不过,如果非要选取一个在战略全局和政治影响上具有压倒性优势的,那么.............
  • 回答
    辽沈战役,特别是锦州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决定东北归属的关键一役。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中,围绕着国民党军是否能有效增援锦州,以及卫立煌为何未能全力支持廖耀湘,存在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细节。首先,我们要明白当时国民党军在东北的整体战略态势。在辽沈战役爆发前,东北的国民党军兵力部署已经呈现出被分割包围的危险.............
  • 回答
    关于辽沈战役中沈阳的国军为何没有选择往营口撤退,这是一个非常关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刘玉章率领的第5兵团在攻占营口,打通海上通道后,理论上确实为其他受围困的国军提供了“逃生”的可能。然而,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沈阳的国军不撤退的原因,可以用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刘玉章攻占营口的真实意图与战场局势.............
  • 回答
    辽沈、淮海战役进行时,傅作义的“京畿之困”与“和平解放”谋划解放战争的最后几年,中国大地硝烟弥漫,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在这决定中国命运的几大战役中,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无疑是两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而在这些决定性的战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之时,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这位曾被寄予厚望的“北方王”,正面临着前.............
  • 回答
    辽沈战役攻打锦州:蒋介石“东西对进”战略的得失分析在辽沈战役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性战役中,国民党方面的战略部署,尤其是蒋介石提出的“东西对进”战略,一直是史学界和军事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这个战略的出发点是什么?它是否真的“正确”?在具体执行中又暴露出哪些问题?让我们剥开历史的尘埃,来一次.............
  • 回答
    咱们来聊聊辽沈和淮海这两场解放战争中举足轻重的战役。要说国民党在那里面哪场胜算更大,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分析分析。简单说,辽沈战役国民党胜算更小,而淮海战役虽然败局已定,但理论上,如果条件稍有不同,国民党是有那么一丝丝机会能够避免全盘皆输的。辽沈战役:战略上的孤立与绝望要理解辽沈战役,得先看看.............
  • 回答
    辽沈战役,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宏大决战,其规模之庞大、影响之深远,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关于解放军“百万对国军五十多万”的说法,以及林彪在战役中“战战兢兢”的感受,这背后其实有着更为复杂和 nuanced 的历史图景。首先,我们得厘清人数上的对比。解放军在辽沈战役的总兵力确实达到了百万之巨,这其中包括.............
  • 回答
    辽沈战役硝烟未散,傅作义为何断然放弃山海关?1948年11月,辽沈战役以解放军的压倒性胜利落下帷幕。对于国民党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灾难性的溃败,其东北的军事力量几乎被全歼。然而,就在东北战局尘埃落定之际,华北的守军却迎来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命令:放弃山海关。这个决定,在当时以及后来的历史研究中,都引起了不.............
  • 回答
    辽沈战役打到最后,解放军已经把国民党东北“剿总”的总司令卫立煌的残部,也就是东北野战军(后来的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主力围在了锦州、沈阳和营口一带。战役的最后阶段,主要就是如何收拾这批国民党军队。这时候,林彪指挥的东北野战军,也就是解放军,已经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对国民党军队形成了合围之势。大家都知道,.............
  • 回答
    辽沈战役的胜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有战略层面的高瞻远瞩,也有战术层面的精妙部署,更有政治和经济上的有力支撑。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剖析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战役的胜利原因:一、 战略上的绝对优势与果断决策 解放军的高层智慧与战略远见: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
  • 回答
    辽沈战役:为何国民党主力精锐尽丧锦州?辽沈战役,这无疑是解放战争时期最关键、也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在这场决定东北命运的巨战中,国民党军队之所以会犯下将主力几乎全部压在锦州,最终导致全军覆没的战略性错误,其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考量和决策失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从蒋介石的战略意图.............
  • 回答
    辽沈战役中,廖耀湘的部队在攻占彰武之后之所以出现“裹足不前”,未能及时驰援锦州,甚至坐视林彪攻克锦州,这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它涉及军事判断、情报失误、指挥失调以及当时战场态势的剧烈变化。首先,我们得回到当时严峻的战场形势。国民党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原本的战略设想,是依托锦州这一战略.............
  • 回答
    锦州在辽沈战役中的作用,绝非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城市,它的战略地位可以说牵动着整个战局的命脉,重要性之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把它比作一根承上启下的关键铆钉,一点也不夸张。首先,锦州是国民党军在东北的“门户”和“锁钥”。你想想,东北这块地盘,虽然面积广大,但陆路交通,尤其是当时主要依靠的铁路网,是联系关内.............
  • 回答
    林彪对辽沈战役的整体思路,可以用“相机而动,步步为营,先打锦州,再关门打狗”来概括。这背后蕴含着他对战局的深刻洞察、对敌情的准确判断以及对解放军自身优势的充分发挥。一、 战略指导思想: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在辽沈战役发起之前,林彪就明确了战略指导思想,这和我们后来对战争的普遍认知略有不同,他并不.............
  • 回答
    粟裕主政东北打辽沈战役,效果会不会更好?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也极富争议性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站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对比粟裕与林彪的领导风格、战略思想以及东北战场的实际情况。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林彪在辽沈战役中的表现。林彪无疑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员,他指挥的辽沈战役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为解.............
  • 回答
    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大决战》三部曲,无疑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尤其是在表现宏大战争场面和意识形态宣传方面,它们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三部曲——《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如同历史的巨幕,以一种颇具仪式感和史诗感的方式,将解放战争中最关键的三大战役呈现在观众面前。首先,从其创作初.............
  • 回答
    这事儿啊,我得好好跟你说道说道。你爷爷的叔叔,在辽沈战役里牺牲,这可不是小事,那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你说牺牲证明上写了哪场战斗?这个得看具体档案上的记载了。辽沈战役,那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打得最漂亮的一仗,也是解放军伤亡最大的一仗。你说你爷爷的叔叔牺牲在哪场战斗?那得看他在哪个阶段,哪个部队,哪个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