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辽沈战役为什么蒋介石要命令国军主力都去锦州作战?

回答
辽沈战役:为何国民党主力精锐尽丧锦州?

辽沈战役,这无疑是解放战争时期最关键、也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在这场决定东北命运的巨战中,国民党军队之所以会犯下将主力几乎全部压在锦州,最终导致全军覆没的战略性错误,其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考量和决策失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从蒋介石的战略意图、东北国军的实际情况以及解放军的攻势等多个维度来剖析。

一、 蒋介石的战略考量:守住东北,拒共于山海关外

国民党在辽沈战役前,对东北的战略方针可以说是摇摆不定,但最终的核心目标是“保住沈阳、营口,借以牵制东北解放军,并为主力向关内转移争取时间。” 蒋介石虽然也知道东北全境难以守住,但他对东北的战略价值有着极高的期望。

1. 东北的工业基础和战略纵深: 东北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特别是重工业,对于国民党政府而言,丢失东北就等于失去了战争机器的“心脏”。同时,东北广阔的地域和战略纵深,理论上可以迟滞解放军的进攻,为国民党在其他战场的部署争取时间。
2. “以守待援”的幻想: 蒋介石始终相信,只要能守住东北的主要城市,特别是交通枢纽,就能获得美国的援助,并且能利用东北作为反攻的基地。他过于高估了美国的支援力度和速度,也低估了共产党军队的实力和决心。
3. 对解放军攻势的误判: 国民党高层,包括蒋介石本人,在早期对解放军在东北的攻势规模和推进速度都有严重的误判。他们认为解放军的攻势是以消耗战为主,难以形成强大的合围态势。

二、 锦州的核心地位:东北的“咽喉”

那么,为什么最终将战略重点放在了锦州?这并非仅仅是蒋介石的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对当时东北战场地理和交通枢纽的判断:

1. 连接关内外的交通枢纽: 锦州位于辽西走廊的东端,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的咽喉要道。铁路(京奉铁路)和公路在此交汇,是东北国军撤退到关内的唯一陆路通道。如果锦州被解放军占领,那么东北的国民党主力将被完全隔绝在关外。
2. “围点打援”的战场逻辑: 蒋介石和林彪(解放军一方)都深谙“围点打援”的战术。蒋介石认为,守住锦州,东北解放军必然会来攻打,届时国民党在锦州和沈阳、长春的军队可以形成呼应,并借机在锦州附近歼灭解放军的一部分兵力,从而减轻对沈阳的压力。
3. 防止解放军南下: 占领锦州,对于解放军而言,意味着可以打开南下通道,直接威胁华北。因此,蒋介石将守住锦州视为阻止解放军向全国蔓延的关键一环。

三、 国民党主力集结锦州的过程与失误

在“守锦州”的战略指导下,国民党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奉命调集主力,特别是新调整的由“五大主力”改编的部队,向锦州收缩。然而,这一系列的操作伴随着一系列的致命失误:

1. 错失主动权,被动应战: 国民党军队在东北本来拥有相对优势,但由于政策的失误、部队的腐败以及士气的低落,未能形成有效的攻势,反而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步步后退。当战略重心转移到锦州时,主动权早已落入解放军手中。
2. “先守锦州,后撤沈阳”的矛盾: 蒋介石的命令是“先守锦州”,而卫立煌则更倾向于“先撤兵”。这种战略上的矛盾导致部队集结过程中的迟疑和混乱。国民党高层对“何时撤兵”、“如何撤兵”没有清晰一致的方案,卫立煌请求先行撤离部分部队,却屡遭蒋介石拒绝。
3. 东北国军的离心离德: 东北的国军部队,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和失败,士气低落,部队番号混乱,很多部队战斗力不强。更重要的是,部队中存在严重的离心离德现象,投诚、起义的事件时有发生。将这些部队集中到锦州,并不能有效提升其战斗力,反而更容易形成连锁反应。
4. 对解放军战略部署的轻视: 林彪指挥的东北野战军(后来的东北人民解放军)在攻占锦州之前,已经通过“围而不打”等战术,成功分割了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在攻打锦州的同时,还布置了强大的兵力对付前来增援的国军,并切断了东北野战军南撤的陆路和海路。国民党方面虽然有所警觉,但并未完全认识到解放军“关门打狗”的战略决心和军事实力。

四、 锦州战役的终结与国民党主力的覆灭

当解放军发起对锦州的进攻时,国民党军队虽然在锦州及其周边集结了重兵,包括新一军、新六军、第十三军等精锐部队,但在解放军精确的炮火、强大的攻势以及周密的包围下,锦州最终于1948年10月15日被解放军攻克。

锦州的失守,意味着:

东北国民党军的陆路退路被完全切断。
沈阳的国民党守军孤立无援,士气彻底崩溃。
长春的国民党守军(在郑洞国率领下)也面临绝境,最终于10月21日投降。

随后,解放军调转枪口,迅速围歼了试图从海路撤退的沈阳守军,东北战场的国民党军队全军覆没。

总结来说,蒋介石命令国民党主力都去锦州作战,是基于对东北战略价值的过度重视、对解放军攻势的误判、以及对锦州作为东北“咽喉”地位的战略考量。然而,这一决策却是在国民党军队已经丧失主动权、部队士气低落、内部矛盾重重的情况下进行的,并且忽视了林彪指挥的解放军强大的战略部署和歼灭东北国民党军的决心。最终,将主力部队集中于一个被解放军重重包围的地点,无异于“自投罗网”,导致了辽沈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的惨败。

这场战役的失败,不仅仅是战术上的失误,更是战略指导上的根本性错误,也为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最终覆灭埋下了沉重的伏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辽沈战役亲历记》《锦州战役经过.范汉杰》原文如下:

P70 八月下旬,南京国防部和东北剿总对于东北解放军的动向和估计,认为还是十个纵队,每个纵队兵力相当于一个独立师或加强师,每个支队相当于一个旅或加强团,地方部队民兵数目弄不清,判断人数可能很多但没有好的装备,更没有强大的战斗力。

《辽沈战役亲历记》《塔山战役纪要.林伟俦》原文如下:

P255 当我见蒋时,他说:“此次敌人攻打锦州,最多有七个纵队,约等于七个师兵力,我沈阳出五个军,华北出两个军,烟台来一个军,原驻葫芦岛有一个军,共有九个军兵力,足够援锦之用。如若不够,还可抽兵来。” P256 蒋走后阙汉骞对我吹牛说:“总统亲来葫芦岛,比增加十万大兵还强。”罗奇也得意忘形地说:“东北共军共有十一个纵队,除留守监视长春、沈阳各地区的三分之一兵力外,我们足够两倍以上的兵力对付他们。”

----------------------------------------------------------------------------------------------------------------------

国民党军兵多将广,林彪所部仅区区几个纵队,你给个不打的理由先。

----------------------------------------------------------------------------------------------------------------------

《辽沈战役亲历记》《辽沈战役概述.杜聿明》原文如下:

P21-22 这时赵家骧站起摊开两张敌我态势图,判断:“ 敌人在东北约有80万。目前使用于锦州、锦西、黑山、大虎山一带的有十一个纵队及若干独立师约六、七十万人;长春敌人的两个纵队(实际人民解放军是一个纵队及七个独立师)近10万人,不久可能南下威胁沈阳。现沈阳附近仅有我第六军的二○七师(三个旅,欠一九五师),第五十二军的第二师、第二十五师,第五十三军的一一六师、一三○师,共计六个师。廖耀湘兵团所属新一军三个师(新三十师、第五十师、暂五十 三师);新六军两个师附步兵一团(新二十二师、第一六九师、新六十二师一个团,该师主力在葫芦岛整补),新三军三个师(第十四师、第五十四师、暂五十九师);第四十九军两个师一个步兵团(第一○五师、指挥第六军第一九五师,第七十九师一个团,该师主力空运锦州);七十一军两个师(第八十七师,第九十一师);共十二个师及骑兵师、炮兵团、战车营等。加上葫芦岛集中不完整的四个军(计第三十七军两个师、第五十四军三个师、第六十二军两个师、第九十二军一个师及独立第九十五师)。 两相比较,敌军兵力超过我军将近两倍多,而且敌军无后顾之虞,可以集中兵力同我决战。而我军既要保卫沈阳,又要收复锦州,南北分进,既不能合击,有被敌军各个击破之虞。所以,继续向锦州攻击,是值得慎重考虑的。”蒋介石听了似乎不符合他的主观愿望,把胡须吹了一吹,愤怒地说:“我们空军优势,炮兵优势,为什么不能打?”蒋又问:“罗参军(泽闿)看怎么样?”罗是完全仰承蒋的意志的,他说:“委员长的看法对的,我们空军、炮兵都占优势,可以南北夹攻一举收复锦州。”蒋听到了合乎他的主张,接着连说嗯嗯,表露出一点笑容。又问“光亭的看法?”我说:“赵参谋长的判断可能符合实际状况,目前敌我兵力悬殊,还是以守为攻,相机收复锦州为好。”蒋见我未迎合他的主张,虽然怏怏不乐,但并未作硬性的决定,只说:“你们研究研究再说。”当日又急忙飞北平。

P23-24 18日晚或者是19日早晨,蒋介石来电要我同卫立煌一 齐到北平开会。我当时在飞机上同卫商议,两人共同的意见是决不同意马上攻锦州,两人商定建议蒋介石迅将廖耀湘兵团撤回新民,待将东北部队补充足额,整训完成后,再相机收复锦州,打通北宁路。万一蒋介石坚决要放弃东北的话,也只有从营口撤退,而不能照蒋介石的意志强攻锦州,让东北国军全军覆灭。前一个意见卫极同意,而后一个意见卫说见了蒋看情形再说。约在中午前到北平,我们两人各回家休息。午后5时蒋介石即召集傅作义、卫立煌和我在东城圆恩寺蒋介石行邸开会。会议开了4、5个小时,蒋、卫之间仍然是两个对立的无法统一的意见。卫坚持要集中兵力守沈阳,而蒋则非收复锦州不可。我先同意卫的意见。蒋介石问:“宜生兄的意见如何?”傅说:“关系国家大事要好好地考虑。”蒋见没有人附和他的意见,急得头胀眼红,从沙发上起来拍桌瞪眼大骂卫一顿。然后又举起拳头来说:“马歇尔害了我们的国家。原来在抗战胜利后,我决定国军到锦州后再不向东北前进。以后马歇尔一定要接收东北,把我们所有的精锐部队都调到东北。现在连守南京的部队也没有了。真害死人!”蒋介石坚持收复锦州之谜由此揭穿了。原来蒋介石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灵机”一动,决定在东北的劫收只到锦州为止,再不打算前进。的确在1945年11月20日前后我到锦州后,蒋介石接连电令我:“非有命令再不准前进”,并指定东北行营也设在锦州。当时我不了解,蒋介石也未明白告诉他的企图,我还怪蒋介石不让国军乘胜前进是失策。以后到1946年2月间,他完全听美国人的命令,将劫收东北的军队由两个军(第十三军及第五十二军)增加到七个军(增调新一军、新六军、六十军、九十三军、七十一军)。现在蒋介石的反人民战争在人民面前整个失败了,他又回想起当时的“灵机”,有了锦州就是他的胜利。所以他一意孤行,定要反攻锦州;任何人的意见不符合他的主观意图的话,他是不可能接受的。蒋卫双方的争执从两点钟一直争到5点钟左右,仍无法解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辽沈战役:为何国民党主力精锐尽丧锦州?辽沈战役,这无疑是解放战争时期最关键、也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在这场决定东北命运的巨战中,国民党军队之所以会犯下将主力几乎全部压在锦州,最终导致全军覆没的战略性错误,其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考量和决策失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从蒋介石的战略意图.............
  • 回答
    辽沈战役,在中国解放战争的宏伟画卷中,无疑是最为浓墨重彩、也最显艰辛的一笔。说它“战战兢兢”,绝非夸张,而是对当时东北战场复杂严峻局势的真实写照。这场规模空前、战略意义重大的决战,从筹划到执行,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谨慎,充满着风险与挑战。要理解为何辽沈战役打得如此“战战兢兢”,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 回答
    辽沈战役打到最后,解放军已经把国民党东北“剿总”的总司令卫立煌的残部,也就是东北野战军(后来的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主力围在了锦州、沈阳和营口一带。战役的最后阶段,主要就是如何收拾这批国民党军队。这时候,林彪指挥的东北野战军,也就是解放军,已经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对国民党军队形成了合围之势。大家都知道,.............
  • 回答
    辽沈战役中,廖耀湘的部队在攻占彰武之后之所以出现“裹足不前”,未能及时驰援锦州,甚至坐视林彪攻克锦州,这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它涉及军事判断、情报失误、指挥失调以及当时战场态势的剧烈变化。首先,我们得回到当时严峻的战场形势。国民党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原本的战略设想,是依托锦州这一战略.............
  • 回答
    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都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型战役,我军在这两场战役中都取得了胜利,并且在兵力上都占据了一定的优势。然而,正如您所指出的,尽管辽沈战役我军在兵力上的优势更为明显,但从整体的战斗进程和遇到的困难来看,辽沈战役的“顺利”程度似乎不如淮海战役。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
  • 回答
    关于辽沈战役中沈阳的国军为何没有选择往营口撤退,这是一个非常关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刘玉章率领的第5兵团在攻占营口,打通海上通道后,理论上确实为其他受围困的国军提供了“逃生”的可能。然而,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沈阳的国军不撤退的原因,可以用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刘玉章攻占营口的真实意图与战场局势.............
  • 回答
    辽沈战役硝烟未散,傅作义为何断然放弃山海关?1948年11月,辽沈战役以解放军的压倒性胜利落下帷幕。对于国民党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灾难性的溃败,其东北的军事力量几乎被全歼。然而,就在东北战局尘埃落定之际,华北的守军却迎来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命令:放弃山海关。这个决定,在当时以及后来的历史研究中,都引起了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好,问到了地理区域划分和历史文化演变的一个有趣侧面。确实,我们习惯性地会听到“辽沈地区”,但很少有人会说“吉长地区”或者“哈尔滨地区”。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传承,也有经济发展的逻辑,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咱们一层一层来剥开看看:1. 辽沈地区的“特殊性”:历史的烙印与.............
  • 回答
    辽沈战役,特别是锦州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决定东北归属的关键一役。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中,围绕着国民党军是否能有效增援锦州,以及卫立煌为何未能全力支持廖耀湘,存在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细节。首先,我们要明白当时国民党军在东北的整体战略态势。在辽沈战役爆发前,东北的国民党军兵力部署已经呈现出被分割包围的危险.............
  • 回答
    林彪对辽沈战役的整体思路,可以用“相机而动,步步为营,先打锦州,再关门打狗”来概括。这背后蕴含着他对战局的深刻洞察、对敌情的准确判断以及对解放军自身优势的充分发挥。一、 战略指导思想: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在辽沈战役发起之前,林彪就明确了战略指导思想,这和我们后来对战争的普遍认知略有不同,他并不.............
  • 回答
    辽沈战役,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宏大决战,其规模之庞大、影响之深远,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关于解放军“百万对国军五十多万”的说法,以及林彪在战役中“战战兢兢”的感受,这背后其实有着更为复杂和 nuanced 的历史图景。首先,我们得厘清人数上的对比。解放军在辽沈战役的总兵力确实达到了百万之巨,这其中包括.............
  • 回答
    辽沈战役,特别是锦州战役失守后,廖耀湘兵团的行动,确实是整个战役中一个备受争议且令人扼腕的节点。为何廖耀湘在明知锦州无望,且自身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仍要强攻黑山,最终导致全军覆没,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战略判断、战场现实、政治考量以及军事指挥官的个人因素。要详细梳理这个问题,需要剥离掉一些过于简化.............
  • 回答
    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如三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论哪一场战役最为重要和关键,这其实是个颇为复杂的问题,因为它们各自在不同的维度上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共同构成了新中国诞生的坚实基石。不过,如果非要选取一个在战略全局和政治影响上具有压倒性优势的,那么.............
  • 回答
    辽沈、淮海战役进行时,傅作义的“京畿之困”与“和平解放”谋划解放战争的最后几年,中国大地硝烟弥漫,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在这决定中国命运的几大战役中,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无疑是两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而在这些决定性的战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之时,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这位曾被寄予厚望的“北方王”,正面临着前.............
  • 回答
    辽沈战役攻打锦州:蒋介石“东西对进”战略的得失分析在辽沈战役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性战役中,国民党方面的战略部署,尤其是蒋介石提出的“东西对进”战略,一直是史学界和军事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这个战略的出发点是什么?它是否真的“正确”?在具体执行中又暴露出哪些问题?让我们剥开历史的尘埃,来一次.............
  • 回答
    咱们来聊聊辽沈和淮海这两场解放战争中举足轻重的战役。要说国民党在那里面哪场胜算更大,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分析分析。简单说,辽沈战役国民党胜算更小,而淮海战役虽然败局已定,但理论上,如果条件稍有不同,国民党是有那么一丝丝机会能够避免全盘皆输的。辽沈战役:战略上的孤立与绝望要理解辽沈战役,得先看看.............
  • 回答
    关于辽沈战役中,国民党军新五军军长范汉杰是否有可能突围的问题,这确实是整个战役中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焦点。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深入分析当时复杂到极点的战场态势,以及范汉杰和他部队的实际情况。首先,我们得明确范汉杰当时被围困的地点和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范汉杰的新五军,再.............
  • 回答
    辽沈战役的胜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有战略层面的高瞻远瞩,也有战术层面的精妙部署,更有政治和经济上的有力支撑。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剖析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战役的胜利原因:一、 战略上的绝对优势与果断决策 解放军的高层智慧与战略远见: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
  • 回答
    锦州在辽沈战役中的作用,绝非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城市,它的战略地位可以说牵动着整个战局的命脉,重要性之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把它比作一根承上启下的关键铆钉,一点也不夸张。首先,锦州是国民党军在东北的“门户”和“锁钥”。你想想,东北这块地盘,虽然面积广大,但陆路交通,尤其是当时主要依靠的铁路网,是联系关内.............
  • 回答
    粟裕主政东北打辽沈战役,效果会不会更好?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也极富争议性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站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对比粟裕与林彪的领导风格、战略思想以及东北战场的实际情况。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林彪在辽沈战役中的表现。林彪无疑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员,他指挥的辽沈战役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为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