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辽沈战役时我军围攻锦州时,卫立煌为何掣肘廖耀湘驰援锦州?

回答
辽沈战役,特别是锦州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决定东北归属的关键一役。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中,围绕着国民党军是否能有效增援锦州,以及卫立煌为何未能全力支持廖耀湘,存在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细节。

首先,我们要明白当时国民党军在东北的整体战略态势。在辽沈战役爆发前,东北的国民党军兵力部署已经呈现出被分割包围的危险。锦州作为连接关内与东北的战略要地,其得失直接关系到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手中剩余部队的命运。而廖耀湘率领的“西进兵团”则驻扎在沈阳,是国民党军在东北最后的战略机动力量之一。

卫立煌的顾虑与困境

作为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身负重任,但他也面临着极为复杂的局面和两难的选择。他的顾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身安全与部队的保存: 卫立煌最根本的顾虑是保护好自己以及他能够直接掌握的部队。锦州战役初期,解放军就已经展现出了强大的攻势和决心。一旦锦州失守,且不说廖耀湘的西进兵团能否顺利抵达,就连卫立煌自己集结在沈阳的部队,也面临着被分割包围的风险。他需要为自己和大部分部队留一条后路,而不是孤注一掷地将所有希望寄托在廖耀湘的冒险行动上。

2. 情报的不确定性与解放军的战略意图误判: 国民党军在辽沈战役中,在对解放军兵力、部署和真实意图的判断上,屡屡出现失误。卫立煌可能并未完全相信或准确把握解放军在锦州投入了压倒性的优势兵力,也没有充分认识到林彪决心拿下锦州的坚定。他或许认为解放军的攻势只是“围点打援”中的一个环节,如果贸然派遣主力去增援锦州,反而可能被解放军主力围歼。

3. 廖耀湘兵团的实际能力与潜在风险: 虽然廖耀湘的西进兵团是国民党军在东北的精锐力量,但其整体战力也并非不可撼动。卫立煌可能对廖耀湘兵团的作战能力和后勤保障存在疑虑。他担心如果派遣廖耀湘兵团去锦州,一旦战事不利,这支精锐部队可能就会在运动中被解放军消灭,这将是东北国民党军无法承受的损失。而且,廖耀湘的兵团一旦离开沈阳,沈阳自身的防御将变得空虚,也可能引来解放军的攻击。

4. 来自蒋介石的压力与中央的指令不明确: 当时的国民党高层,尤其是蒋介石,对于东北战场的局势判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蒋介石虽然要求卫立煌“坚守锦州”,并命令廖耀湘驰援,但这种指令往往是笼统的,没有考虑到东北战场瞬息万变的实际情况以及卫立煌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卫立煌在执行命令时,既要考虑战场实际,又要顾及中央的压力,这使得他的决策更加谨慎。

廖耀湘的处境与行动

廖耀湘本人在辽沈战役中,虽然名义上是“西进兵团”的指挥官,但他与卫立煌之间的指挥关系并非完全顺畅。廖耀湘的行动和意图,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1. 指挥体系的不统一与矛盾: 国民党军在东北的指挥体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各部队之间协同作战的能力较弱,且各部队的指挥官之间也存在着个人的派系和利益考量。卫立煌作为“剿总”司令,其权力并非能够完全约束住所有部队的指挥官。

2. 廖耀湘自身的军事思想与行动: 廖耀湘在战役中也展现出了一些个人的军事思想,例如他更倾向于凭借机械化部队的优势进行机动作战,而非在不利地形进行大规模的阵地消耗战。他后来也抱怨卫立煌未能给予足够的支持,导致其部队未能及时抵达锦州,甚至错失了战机。

3. “西进”而非“东进”的战略困惑: 蒋介石命令廖耀湘“西进”解锦州之围,但解放军的战略意图是包围锦州并歼灭国民党军。在实际作战中,廖耀湘的部队必须穿越解放军重重封锁,其“西进”实际上是进入一个极度危险的区域。

卫立煌“掣肘”廖耀湘驰援锦州的具体表现:

“掣肘”这个词,在当时可能更多地体现在一种“不作为”或“行动迟缓”上,而非直接的命令阻止。卫立煌的“掣肘”可能包括:

迟迟不批准或未能有效组织大规模部队的调动: 当廖耀湘提出增援计划时,卫立煌可能在审批程序上设置障碍,或者在部队集结、兵力分配、作战方案的细节上进行拖延,导致廖耀湘的部队无法迅速而有组织地出发。
未能提供充足的后勤支援或战场信息: 如果卫立煌对廖耀湘的行动没有十足把握,他可能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源去支持。例如,在弹药、油料、通讯以及侦察情报等方面,可能无法为廖耀湘的部队提供有效的支持。
将自身部队的防御置于优先地位: 卫立煌可能担心一旦大规模调动部队支援锦州,沈阳的防御就会出现漏洞,他会优先考虑确保沈阳的安全,以及保留自己手头的实力,以便在万一锦州失守后,能够组织部队撤退,避免全军覆没。

总结来看,卫立煌之所以在锦州战役中未能全力支持廖耀湘驰援,并非是简单的“不愿出兵”或“故意为难”,而是基于当时复杂严峻的战场形势、对解放军战略意图的误判、对自身部队安全和能力的担忧,以及国民党军内部指挥不畅等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他更倾向于保守和自保,试图在极度不利的情况下为自己留一条退路,而廖耀湘的增援行动,在他看来,更像是一场风险极高的豪赌。最终,锦州战役的失利,也使得廖耀湘的西进兵团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被解放军各个击破,成为了辽沈战役中国民党军失败的又一个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国军从来就不是一支进攻性的军队,和士兵来源和缺乏信仰有关,给壮丁发把枪让他在碉堡里朝外乱放枪,因为怕长官责罚或枪毙,还是能打一下的,国军打的所有的好仗基本都是死守仗,无论抗日还是解放战争时都是如此。而行军、进攻是不一样的,除了训练有素、待遇有保障、上层军官对中下层军官控制有力的几个所谓王牌部队(五大主力、13军、52军、71军、7军、35军等)外,剩下大部分军队都是上层拿军队当本钱,士兵扛枪只为了混口饭吃的,大家伙都聚在一团时还能勉强维持不乱套,真要是急行军起来,别说愿不愿意玩命跑,单是逃兵太多就能把部队搞散架,从抗日到解放战争,国军打了败仗之后大溃败,把枪炮扔了一路的战例还少吗?杜聿明带着3个兵团即使不拐弯去救黄维,就按刚出发时的速度就算跑到永城也得损失一半人员和装备,就像2个导游各带一个50人的团出去玩,导游A带的是军校的一个班级,导游B带的是散客拼团,带队难度能一样吗?为啥国军在野战中跑也跑不过,打也打不过呢?

首先,国军的战场侦查能力极其低下,空军侦查不靠谱,而派出去一些排、班级别的小部队去侦察,没准都把枪一卖跑路回老家了,于是干脆都呼在一起走,不知道前面有没有埋伏,又怕突出于友邻部队被围殴,所以只能小心翼翼的往前摸,白天都能跑散了,晚上更不可能行军了,所以除非溃败跑路时,有组织的行军速度根本快不起来。而共军这边情报来源多样且可靠,很多时候战场几乎是单向透明,就像LOL,共军开着全图,国军只有自己英雄周围1厘米是亮的,这还怎么玩?山西阎长官的王牌师以行军队形直接走到离共军几百挺机枪只有一二百米的包围圈里,距离徐帅指挥部也只有1公里时还不知道自己中了埋伏,一个师顷刻报销却只造成共军几十人伤亡;孟良崮战役时华野6纵就在眼皮子底下藏着也不知道,直接被6纵断了74师后路;淮海战役时华野上去就要围着黄伯韬7兵团开打,这时徐州剿总还以为共军要打徐州,催命似的把李弥、孙元良调到徐州,不仅顾不上接应黄伯韬撤退,连宿县也送给中野了。

孟良崮战役前态势图,注意华野6纵的位置,魔幻吗?


其次,国军把日军那一套沿重要交通线推进攻城掠地的打法学了个十足,原因和日军一样,发动不了民工帮忙扛着装备弹药和辎重走小路,所以只能用车拉着走大路,于是行军路线又被共军算的死死的。共军除非被彻底围死,否则想和你打就和你打,不想和你打就往后退,根本追不上,什么齐头并进、东西对进,一拳下去全是风。无论是塔山、黑山、徐东,共军只要在交通线上的坚固据点等着,就能卡住几倍的国军,包抄、穿插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只能正面硬推,原因很简单,战场情况未知,小部队派出去被围了怎么办?“徐东大捷”时邱清泉派出去包抄侧翼的74军在潘塘和华野的3个纵队撞了个正着,幸亏战场狭小只有几公里宽,华野无法展开优势兵力,邱清泉又反应迅速及时的派出援军,否则包抄的就先被灭了,再看看上图孟良崮战役前态势图中右上角第8军的位置,估计连军长李弥都不知道自己在那干嘛呢?放风筝?

再次,国军本质上是军阀联盟,手底下有多少兵直接关系到自己的话语权和能吃多少空饷捞多少钱,除了损失能很快得到补充的嫡系之外,赔本的买卖谁也不爱做,被包围了没办法,被全歼就啥都没了,所以还能打一打,但说到进攻嘛,哪有什么好处?反正攻不下来时死的又不是贫道,为什么还要替别人卖命?上次我被围时你没来救我,这次你被围了指望我去救你?你想得可真美。攻塔山那几个长官的原话:打进去有可能出不来,退回去还能多维持几天,就这心态,能打得过下定决心玩命的东野4纵?你说平时苦练野战行军?壮丁练死几百又趁机跑路几千,武器丢了一批,连粮食都比平时多吃了不少,你来给我补?

综上所述,到48年的时候,东北、华东战场的国军已经失去了在野战中击败越来越强的东野华野的能力了,新1、新6、52、71曾经都是响当当的国军大主力,但在东北几年下来,要么被歼灭了好几遍重建的,要么团营级被吃掉了不少,早就不是刚到东北那个战力水平了,不依托强大防御工事的情况下根本打不过强大的东北野战军,卫立煌对此心知肚明。

实际结果如何?东北国军5个最精锐的军被一个东野末流纵队挡在黑山大虎山整整3天,打不过就是打不过,没什么可说的,把国军1个军放在黑山,调东野5个纵队来,国军能坚持住1天吗?实际上东野9个纵队吃干抹净9兵团的5个军不也只花了3天?46年初四平保卫战时东野3纵被新6军一个团打穿防线,直接造成局势恶化无法挽回于是放弃四平,48年底时黑山阻击战5个军打不穿东野10纵+1纵的第3师,这是谁来指挥的问题吗?

如果我是卫立煌,我也把部队都堆在沈阳周边靠着坚固工事硬挺着,出门打野战那就是送人头,之前共军打长春摆明了是在围城打援,摆了8个纵队等着廖耀湘出来,这次打锦州没准还是老套路。退一万步讲,哪怕长春、锦州都丢了,只要沈阳还在,东野就不敢全力入关,再熬一段时间,万一国际局势有什么大变化呢(美苏之间爆发三战),如果美国赢了还能跟抗日一样坐顺风车跟着躺赢,这是唯一能翻盘的可能了。当然把沈阳部队都拉到锦州对党国来说是更上策,但丢失沈阳和放弃长春友军的锅是不是就背在我卫立煌身上了?那我肯定不干啊。

其实卫立煌再对党国忠心耿耿,指挥能力再强也白扯,国军打不过共军的本质在于共军已经是一支组织能力强大的现代化军队了,国军和中原大战时的军阀武装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当共军有了大兵团作战经验和基本相当的武器装备时,对国军已经形成降维打击,两年后抗美援朝时东野大主力38军、39军1V1面对美帝的师级单位都不虚,39军上来就在元山把美骑1师干了个乌眼青,三所里38军1个师就能抗住几倍的美军夹击,就国军那两下子够共军打的?国军打小日本时还能凭着民族精神拼一下,打内战又是为了啥啊?共军冲过来我把枪一举,好吃好喝然后发路费让我回家不香吗?

user avatar

第一个问题:卫立煌为什么反对廖耀湘兵团出沈阳驰援锦州?

答:解放战争时,国民党军喜欢在哪里被包围的呢?我们来看下地图就知道了。

1.莱芜战役,李仙洲兵团在莱芜被包围,无法退回济南,从济南到莱芜约60公里。


2,淮海战役中的黄百韬兵团,从新安镇出发回撤徐州,新安镇距离徐州东郊约90公里,黄佰韬兵团在碾庄被围,距新安镇50公里,距徐州东郊约40公里。

3,淮海战役中的黄维兵团,该兵团在双堆集被围,徐州和蚌埠两部国军均不能与之汇合。双堆集距离徐州约90公里,距离蚌埠约60公里

4,淮海战役中的杜聿明集团,从徐州撤退,在陈官庄被围,陈官庄距徐州约60公里。

5,平津战役中的新保安之战,35军从石家庄回撤北平,在距离张家口50公里、距北平85公里的新保安被包围。


以上国民党军被歼灭的战役中,其大兵团被围地点距离其出发地或目的地在40-80公里之间。


那么,辽沈战役中,廖耀湘兵团离锦州多远呢?

答案是:从集结地新民到锦州外围约165公里,从新民到葫芦岛约215公里。这个距离已经远远超过了国民党军大兵团在解放战争中的机动能力了,做不到的事就是做不到,极大概率要被围歼的。

廖耀湘兵团出沈阳驰援锦州从字面上看是最好的方案,却没有实现的可能性。这是卫立煌反对该方案的直接原因。可能后世会猜测卫立煌的用心,无论其用心如何,实际用兵难点确实是存在的。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从9月7日我军围攻锦州,到10月14日锦州解放,廖耀湘都没有赶到?”

答:该问题分两点

1.题主的印象有误。题主显然是把围攻锦州的时间和锦州被围的时间给提前了。

实际中,解放军9月中旬开始围攻义县,10月1日义县解放,开始围攻锦州的时间是10月4日,锦州解放的时间是10月15日。

而锦州之外的情况,国民党军10月3日确定锦州救援方案,10月10日葫芦岛国民党军开始发起攻击,沈阳方面10月9日开始攻击彰武,10月11日占领彰武。整个救援作战从10月9日展开,到10月15日为止,只有6天,并非题主映像中的超过1个月。

可能在固有印象里有“国民党军会坐视友军被歼灭”的观念,因此为了强化这一固有观念,也存在主动修改自身记忆的可能吧。

2.通过5天的援锦作战,廖耀湘兵团距离锦州反而更远了

根据10月3日计划,廖耀湘兵团从新民向彰武进攻,彰武在新民以北50公里,而锦州在新民之西南方向165公里。真.南辕北辙,通过5天的作战,廖耀湘兵团距离锦州反而更远了。廖耀湘兵团既然没有向锦州进攻,那么无论有没有解放军阻击都无法到达锦州。

按常理是无法理解该计划,意义不明,充满迷惑行为。这个计划本身已经超过了“掣肘”的范围。

第三个问题:谁“掣肘”了廖耀湘驰援锦州?

从这里开始,本回答将“国民党军”改称为“蒋匪军”。

这里援引蒋匪方面出版的《戡乱战争全史》,10月3日沈阳蒋匪军援锦作战计划共有四案,分别为蒋匪案,卫立煌案,廖耀湘案,以及最后一个伪国防部高级幕僚折衷案,引用如下:

继再令第三厅厅长郭汝瑰随参谋总长顾祝同将军飞沈阳重申前令,卫立煌仍抗不听命。八日最高统帅率国防部高级幕僚由北平再度飞沈阳,召集卫立煌,东北剿总高级幕僚、兵团司令、各军长等,召开紧急军事会议,研讨沈阳附近国军增援锦州之作战方案,当时所提之各案如左:

1. 第一案(为最高统帅案):仍维持原作战方针不变,即沈阳附近国军举全力(仅留极少部队守沈阳)取捷径南下锦州,乘围攻锦州之匪军正伤亡惨重及已陷入胶著之际,与锦州兵团及北进兵国合力围歼林匪。

  2. 第二案(为卫立煌案):沈阳兵团仍固守沈阳不动,待匪来攻,利用沈阳坚强工事迎战匪军。沈阳兵团南下之时机,须待葫芦岛方面之北进兵团与锦州兵团会师,并继续向北进出大凌河之後,此际沈阳兵团开始南下,合力围歼林彪匪军。

  3. 第三案(为以第九兵团司令廖耀湘为首之各部队长案):沈阳兵团采间接路线,举全力沿中长路附近南下营口(该方面匪军已向锦州彻底集中,匪军於此正陷入兵力空虚状态),先行取得海上为後方,经海运至葫芦岛,与该岛附近之北进兵团协力,向北攻击解锦州之围;或依托海面为後方,由营口经盘山迳由陆路向锦州攻击前进。

  4. 第四案(为国防部高级作战幕僚所提之折衷案):沈阳兵团一面固守沈阳,一面分兵(为总兵力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向彰武攻击,截断攻锦州之匪军後方连络线,间接解锦州之围。

在四案计划中,

第一案(蒋匪案)是看起来最美妙的,但是如前所述,沈阳距离锦州距离过远,远远超出蒋匪军所能进行的支援距离。该案是以蒋匪高估其匪军能力为前提的。

第二案(卫立煌案)是死守案,实际是放弃沈阳守军出击,该案是最缺乏想象力的,但一定是能让蒋匪军在东北坚持最久的。

第三案(廖耀湘案)实际是逃跑案,廖匪从沈阳到营口的时间,东北解放军是不会受到来自沈阳的压力的,这样就可以从容选择攻击方案。而一旦锦州解放,那么廖匪就可以卸下援锦负担,直接从营口坐船逃跑。廖匪逃跑以后,解放军主力可以从容出击锦西和葫芦岛。这一案可以保住的仅有廖匪兵团,但保不住葫芦岛和沈阳蒋匪军。

第四案(折衷案)是最终被蒋匪军采纳的计划,该案是对以上三案的折衷——往差的方向。美其名曰:“间接战略”,进不能援助锦州,退不能保沈阳,逃不能提前占据营口,进退失据,完全不知其意义所在。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荒谬绝伦的计划居然就被通过了。

卫立煌所提计划并没有进占彰武的内容,被采纳的折衷案也非卫立煌提出,因此,要卫立煌担负起“掣肘”廖耀湘的责任是不公正的。最起码卫立煌不能单独负责,即便没有卫立煌的第二案计划,那么蒋匪军依然要在第一案和第三案之间做出折衷。

真正要对此负责的另有其人,也就是折衷案制定者——伪国防部高级作战幕僚,这里引用一下《郭汝瑰回忆》,因内容与国民党方面的《戡乱战争全史》高度契合,可信度较高,就不做辨析了。

从中可见,伪国防部高级作战幕僚功劳不小,就是他和他们,制定了一个比卫立煌案更糟糕的计划。

user avatar

首先要知道一点,不看好增援锦州是沈阳全体国军将领的意见,不是卫立煌个人的,廖耀湘自己也从没想过积极的去锦州。

原因很简单,沈阳这帮国军和林彪打交道的时间长,知道东北野战军的兵力和机动能力,一个兵团出去结果那是没悬念的。

而南京国防部和委员长则相信根据关内共军编制套用的的情报,认为林彪一个纵队一万多人,打锦州后已经没兵力对付锦西和沈阳的两个兵团了。

而实际上东北野战军一个总队三四万人,对付锦西有两个纵队加一纵一个师兵力不吃亏。

廖耀湘那边更是有五六(少17师)十三个纵队加一纵一个师加若干独立师看着,兵力和九兵团比只多不少,廖耀湘出沈阳后就被战略包围了。

user avatar

根本原因所谓决战辽西是赌徒玩法,失败几率很高,一但失败,不但东北不保,全国战局也将动摇。而卫立煌的思路就是以拖待变,自然不会同意这种孤独一掷的行为。

虽然普遍认为等待三战是一厢情愿,但当时支持拖有一个很现实的时间里程碑:美国大选。既然国府从上到下都热切企盼主张大力援助的杜威能够上台,显然不宜在杜威选情略微领先的情况下在大选前夕进行赌博式战略性决战,否则一旦失败,对杜威选情必有冲击。而事实恰恰如此,美国大选同沈阳完全解放、东北大局落定都在11月2日。在辽西决战失利后,美国国内各界对援助国府的有效性和必要性怀疑增加,在沈阳、长春大量部队缴械后,不少人以为“美援等于援共”,对杜威路线发生怀疑。杜威10月31日对沈阳解放拒绝发表评论,同其一直在竞选中高调宣传援助国民党形成剧烈反差。鉴于杜鲁门逆转胜的戏剧性,辽沈失利可能是压垮杜威选情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这一点说,卫立煌反对在大局上也是正确的。

user avatar

老卫和廖耀湘都明白,救长春林彪会在四平等着他,救锦州,要过数条大河,侧敌行军,凶多吉少,一个月后,黄维就是这么完的,要不是中野没有重武器,黄维可能一个周就没了。去营口半路也不安全,一旦被侧击,即便跑到营口,一个内河小港,能跑出来多少也很玄,万一营口共军超常发挥,被内外夹击,那画面太美,不敢想。如果想撤,就用飞机把长春沈阳的骨干接到锦州,但一则卫立煌和范汉杰不是一般的不对付,二则,这么干军心士气就会散掉,而且重武器都带不走,结果必然是既丢了沈阳又让九兵团伤筋动骨。对卫立煌来说,沈阳就是最大的本钱,本钱丢了,怎么翻盘?对廖耀湘来说,九兵团就是最大的本钱,丢了也翻不了身,所以,二人虽然各怀私心不在一条路上,但在保本钱这个方面确是心照不宣,默契非常。只是老蒋非得横插一刀,让俩人拿本钱去赌命,自然二人都视老蒋为仇雠,阳奉阴违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辽沈战役,特别是锦州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决定东北归属的关键一役。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中,围绕着国民党军是否能有效增援锦州,以及卫立煌为何未能全力支持廖耀湘,存在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细节。首先,我们要明白当时国民党军在东北的整体战略态势。在辽沈战役爆发前,东北的国民党军兵力部署已经呈现出被分割包围的危险.............
  • 回答
    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都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型战役,我军在这两场战役中都取得了胜利,并且在兵力上都占据了一定的优势。然而,正如您所指出的,尽管辽沈战役我军在兵力上的优势更为明显,但从整体的战斗进程和遇到的困难来看,辽沈战役的“顺利”程度似乎不如淮海战役。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
  • 回答
    这事儿啊,我得好好跟你说道说道。你爷爷的叔叔,在辽沈战役里牺牲,这可不是小事,那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你说牺牲证明上写了哪场战斗?这个得看具体档案上的记载了。辽沈战役,那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打得最漂亮的一仗,也是解放军伤亡最大的一仗。你说你爷爷的叔叔牺牲在哪场战斗?那得看他在哪个阶段,哪个部队,哪个位.............
  • 回答
    辽沈战役攻打锦州:蒋介石“东西对进”战略的得失分析在辽沈战役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性战役中,国民党方面的战略部署,尤其是蒋介石提出的“东西对进”战略,一直是史学界和军事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这个战略的出发点是什么?它是否真的“正确”?在具体执行中又暴露出哪些问题?让我们剥开历史的尘埃,来一次.............
  • 回答
    辽沈战役,在中国解放战争的宏伟画卷中,无疑是最为浓墨重彩、也最显艰辛的一笔。说它“战战兢兢”,绝非夸张,而是对当时东北战场复杂严峻局势的真实写照。这场规模空前、战略意义重大的决战,从筹划到执行,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谨慎,充满着风险与挑战。要理解为何辽沈战役打得如此“战战兢兢”,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 回答
    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如三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论哪一场战役最为重要和关键,这其实是个颇为复杂的问题,因为它们各自在不同的维度上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共同构成了新中国诞生的坚实基石。不过,如果非要选取一个在战略全局和政治影响上具有压倒性优势的,那么.............
  • 回答
    关于辽沈战役中沈阳的国军为何没有选择往营口撤退,这是一个非常关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刘玉章率领的第5兵团在攻占营口,打通海上通道后,理论上确实为其他受围困的国军提供了“逃生”的可能。然而,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沈阳的国军不撤退的原因,可以用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刘玉章攻占营口的真实意图与战场局势.............
  • 回答
    辽沈、淮海战役进行时,傅作义的“京畿之困”与“和平解放”谋划解放战争的最后几年,中国大地硝烟弥漫,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在这决定中国命运的几大战役中,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无疑是两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而在这些决定性的战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之时,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这位曾被寄予厚望的“北方王”,正面临着前.............
  • 回答
    咱们来聊聊辽沈和淮海这两场解放战争中举足轻重的战役。要说国民党在那里面哪场胜算更大,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分析分析。简单说,辽沈战役国民党胜算更小,而淮海战役虽然败局已定,但理论上,如果条件稍有不同,国民党是有那么一丝丝机会能够避免全盘皆输的。辽沈战役:战略上的孤立与绝望要理解辽沈战役,得先看看.............
  • 回答
    辽沈战役,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宏大决战,其规模之庞大、影响之深远,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关于解放军“百万对国军五十多万”的说法,以及林彪在战役中“战战兢兢”的感受,这背后其实有着更为复杂和 nuanced 的历史图景。首先,我们得厘清人数上的对比。解放军在辽沈战役的总兵力确实达到了百万之巨,这其中包括.............
  • 回答
    辽沈战役硝烟未散,傅作义为何断然放弃山海关?1948年11月,辽沈战役以解放军的压倒性胜利落下帷幕。对于国民党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灾难性的溃败,其东北的军事力量几乎被全歼。然而,就在东北战局尘埃落定之际,华北的守军却迎来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命令:放弃山海关。这个决定,在当时以及后来的历史研究中,都引起了不.............
  • 回答
    辽沈战役打到最后,解放军已经把国民党东北“剿总”的总司令卫立煌的残部,也就是东北野战军(后来的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主力围在了锦州、沈阳和营口一带。战役的最后阶段,主要就是如何收拾这批国民党军队。这时候,林彪指挥的东北野战军,也就是解放军,已经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对国民党军队形成了合围之势。大家都知道,.............
  • 回答
    关于辽沈战役中,国民党军新五军军长范汉杰是否有可能突围的问题,这确实是整个战役中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焦点。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深入分析当时复杂到极点的战场态势,以及范汉杰和他部队的实际情况。首先,我们得明确范汉杰当时被围困的地点和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范汉杰的新五军,再.............
  • 回答
    辽沈战役的胜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有战略层面的高瞻远瞩,也有战术层面的精妙部署,更有政治和经济上的有力支撑。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剖析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战役的胜利原因:一、 战略上的绝对优势与果断决策 解放军的高层智慧与战略远见: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
  • 回答
    辽沈战役:为何国民党主力精锐尽丧锦州?辽沈战役,这无疑是解放战争时期最关键、也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在这场决定东北命运的巨战中,国民党军队之所以会犯下将主力几乎全部压在锦州,最终导致全军覆没的战略性错误,其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考量和决策失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从蒋介石的战略意图.............
  • 回答
    辽沈战役中,廖耀湘的部队在攻占彰武之后之所以出现“裹足不前”,未能及时驰援锦州,甚至坐视林彪攻克锦州,这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它涉及军事判断、情报失误、指挥失调以及当时战场态势的剧烈变化。首先,我们得回到当时严峻的战场形势。国民党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原本的战略设想,是依托锦州这一战略.............
  • 回答
    锦州在辽沈战役中的作用,绝非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城市,它的战略地位可以说牵动着整个战局的命脉,重要性之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把它比作一根承上启下的关键铆钉,一点也不夸张。首先,锦州是国民党军在东北的“门户”和“锁钥”。你想想,东北这块地盘,虽然面积广大,但陆路交通,尤其是当时主要依靠的铁路网,是联系关内.............
  • 回答
    林彪对辽沈战役的整体思路,可以用“相机而动,步步为营,先打锦州,再关门打狗”来概括。这背后蕴含着他对战局的深刻洞察、对敌情的准确判断以及对解放军自身优势的充分发挥。一、 战略指导思想: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在辽沈战役发起之前,林彪就明确了战略指导思想,这和我们后来对战争的普遍认知略有不同,他并不.............
  • 回答
    粟裕主政东北打辽沈战役,效果会不会更好?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也极富争议性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站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对比粟裕与林彪的领导风格、战略思想以及东北战场的实际情况。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林彪在辽沈战役中的表现。林彪无疑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员,他指挥的辽沈战役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为解.............
  • 回答
    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大决战》三部曲,无疑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尤其是在表现宏大战争场面和意识形态宣传方面,它们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三部曲——《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如同历史的巨幕,以一种颇具仪式感和史诗感的方式,将解放战争中最关键的三大战役呈现在观众面前。首先,从其创作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