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说来话长,国军从来就不是一支进攻性的军队,和士兵来源和缺乏信仰有关,给壮丁发把枪让他在碉堡里朝外乱放枪,因为怕长官责罚或枪毙,还是能打一下的,国军打的所有的好仗基本都是死守仗,无论抗日还是解放战争时都是如此。而行军、进攻是不一样的,除了训练有素、待遇有保障、上层军官对中下层军官控制有力的几个所谓王牌部队(五大主力、13军、52军、71军、7军、35军等)外,剩下大部分军队都是上层拿军队当本钱,士兵扛枪只为了混口饭吃的,大家伙都聚在一团时还能勉强维持不乱套,真要是急行军起来,别说愿不愿意玩命跑,单是逃兵太多就能把部队搞散架,从抗日到解放战争,国军打了败仗之后大溃败,把枪炮扔了一路的战例还少吗?杜聿明带着3个兵团即使不拐弯去救黄维,就按刚出发时的速度就算跑到永城也得损失一半人员和装备,就像2个导游各带一个50人的团出去玩,导游A带的是军校的一个班级,导游B带的是散客拼团,带队难度能一样吗?为啥国军在野战中跑也跑不过,打也打不过呢?
首先,国军的战场侦查能力极其低下,空军侦查不靠谱,而派出去一些排、班级别的小部队去侦察,没准都把枪一卖跑路回老家了,于是干脆都呼在一起走,不知道前面有没有埋伏,又怕突出于友邻部队被围殴,所以只能小心翼翼的往前摸,白天都能跑散了,晚上更不可能行军了,所以除非溃败跑路时,有组织的行军速度根本快不起来。而共军这边情报来源多样且可靠,很多时候战场几乎是单向透明,就像LOL,共军开着全图,国军只有自己英雄周围1厘米是亮的,这还怎么玩?山西阎长官的王牌师以行军队形直接走到离共军几百挺机枪只有一二百米的包围圈里,距离徐帅指挥部也只有1公里时还不知道自己中了埋伏,一个师顷刻报销却只造成共军几十人伤亡;孟良崮战役时华野6纵就在眼皮子底下藏着也不知道,直接被6纵断了74师后路;淮海战役时华野上去就要围着黄伯韬7兵团开打,这时徐州剿总还以为共军要打徐州,催命似的把李弥、孙元良调到徐州,不仅顾不上接应黄伯韬撤退,连宿县也送给中野了。
孟良崮战役前态势图,注意华野6纵的位置,魔幻吗?
其次,国军把日军那一套沿重要交通线推进攻城掠地的打法学了个十足,原因和日军一样,发动不了民工帮忙扛着装备弹药和辎重走小路,所以只能用车拉着走大路,于是行军路线又被共军算的死死的。共军除非被彻底围死,否则想和你打就和你打,不想和你打就往后退,根本追不上,什么齐头并进、东西对进,一拳下去全是风。无论是塔山、黑山、徐东,共军只要在交通线上的坚固据点等着,就能卡住几倍的国军,包抄、穿插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只能正面硬推,原因很简单,战场情况未知,小部队派出去被围了怎么办?“徐东大捷”时邱清泉派出去包抄侧翼的74军在潘塘和华野的3个纵队撞了个正着,幸亏战场狭小只有几公里宽,华野无法展开优势兵力,邱清泉又反应迅速及时的派出援军,否则包抄的就先被灭了,再看看上图孟良崮战役前态势图中右上角第8军的位置,估计连军长李弥都不知道自己在那干嘛呢?放风筝?
再次,国军本质上是军阀联盟,手底下有多少兵直接关系到自己的话语权和能吃多少空饷捞多少钱,除了损失能很快得到补充的嫡系之外,赔本的买卖谁也不爱做,被包围了没办法,被全歼就啥都没了,所以还能打一打,但说到进攻嘛,哪有什么好处?反正攻不下来时死的又不是贫道,为什么还要替别人卖命?上次我被围时你没来救我,这次你被围了指望我去救你?你想得可真美。攻塔山那几个长官的原话:打进去有可能出不来,退回去还能多维持几天,就这心态,能打得过下定决心玩命的东野4纵?你说平时苦练野战行军?壮丁练死几百又趁机跑路几千,武器丢了一批,连粮食都比平时多吃了不少,你来给我补?
综上所述,到48年的时候,东北、华东战场的国军已经失去了在野战中击败越来越强的东野华野的能力了,新1、新6、52、71曾经都是响当当的国军大主力,但在东北几年下来,要么被歼灭了好几遍重建的,要么团营级被吃掉了不少,早就不是刚到东北那个战力水平了,不依托强大防御工事的情况下根本打不过强大的东北野战军,卫立煌对此心知肚明。
实际结果如何?东北国军5个最精锐的军被一个东野末流纵队挡在黑山大虎山整整3天,打不过就是打不过,没什么可说的,把国军1个军放在黑山,调东野5个纵队来,国军能坚持住1天吗?实际上东野9个纵队吃干抹净9兵团的5个军不也只花了3天?46年初四平保卫战时东野3纵被新6军一个团打穿防线,直接造成局势恶化无法挽回于是放弃四平,48年底时黑山阻击战5个军打不穿东野10纵+1纵的第3师,这是谁来指挥的问题吗?
如果我是卫立煌,我也把部队都堆在沈阳周边靠着坚固工事硬挺着,出门打野战那就是送人头,之前共军打长春摆明了是在围城打援,摆了8个纵队等着廖耀湘出来,这次打锦州没准还是老套路。退一万步讲,哪怕长春、锦州都丢了,只要沈阳还在,东野就不敢全力入关,再熬一段时间,万一国际局势有什么大变化呢(美苏之间爆发三战),如果美国赢了还能跟抗日一样坐顺风车跟着躺赢,这是唯一能翻盘的可能了。当然把沈阳部队都拉到锦州对党国来说是更上策,但丢失沈阳和放弃长春友军的锅是不是就背在我卫立煌身上了?那我肯定不干啊。
其实卫立煌再对党国忠心耿耿,指挥能力再强也白扯,国军打不过共军的本质在于共军已经是一支组织能力强大的现代化军队了,国军和中原大战时的军阀武装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当共军有了大兵团作战经验和基本相当的武器装备时,对国军已经形成降维打击,两年后抗美援朝时东野大主力38军、39军1V1面对美帝的师级单位都不虚,39军上来就在元山把美骑1师干了个乌眼青,三所里38军1个师就能抗住几倍的美军夹击,就国军那两下子够共军打的?国军打小日本时还能凭着民族精神拼一下,打内战又是为了啥啊?共军冲过来我把枪一举,好吃好喝然后发路费让我回家不香吗?
第一个问题:卫立煌为什么反对廖耀湘兵团出沈阳驰援锦州?
答:解放战争时,国民党军喜欢在哪里被包围的呢?我们来看下地图就知道了。
1.莱芜战役,李仙洲兵团在莱芜被包围,无法退回济南,从济南到莱芜约60公里。
2,淮海战役中的黄百韬兵团,从新安镇出发回撤徐州,新安镇距离徐州东郊约90公里,黄佰韬兵团在碾庄被围,距新安镇50公里,距徐州东郊约40公里。
3,淮海战役中的黄维兵团,该兵团在双堆集被围,徐州和蚌埠两部国军均不能与之汇合。双堆集距离徐州约90公里,距离蚌埠约60公里
4,淮海战役中的杜聿明集团,从徐州撤退,在陈官庄被围,陈官庄距徐州约60公里。
5,平津战役中的新保安之战,35军从石家庄回撤北平,在距离张家口50公里、距北平85公里的新保安被包围。
以上国民党军被歼灭的战役中,其大兵团被围地点距离其出发地或目的地在40-80公里之间。
那么,辽沈战役中,廖耀湘兵团离锦州多远呢?
答案是:从集结地新民到锦州外围约165公里,从新民到葫芦岛约215公里。这个距离已经远远超过了国民党军大兵团在解放战争中的机动能力了,做不到的事就是做不到,极大概率要被围歼的。
廖耀湘兵团出沈阳驰援锦州从字面上看是最好的方案,却没有实现的可能性。这是卫立煌反对该方案的直接原因。可能后世会猜测卫立煌的用心,无论其用心如何,实际用兵难点确实是存在的。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从9月7日我军围攻锦州,到10月14日锦州解放,廖耀湘都没有赶到?”
答:该问题分两点
1.题主的印象有误。题主显然是把围攻锦州的时间和锦州被围的时间给提前了。
实际中,解放军9月中旬开始围攻义县,10月1日义县解放,开始围攻锦州的时间是10月4日,锦州解放的时间是10月15日。
而锦州之外的情况,国民党军10月3日确定锦州救援方案,10月10日葫芦岛国民党军开始发起攻击,沈阳方面10月9日开始攻击彰武,10月11日占领彰武。整个救援作战从10月9日展开,到10月15日为止,只有6天,并非题主映像中的超过1个月。
可能在固有印象里有“国民党军会坐视友军被歼灭”的观念,因此为了强化这一固有观念,也存在主动修改自身记忆的可能吧。
2.通过5天的援锦作战,廖耀湘兵团距离锦州反而更远了
根据10月3日计划,廖耀湘兵团从新民向彰武进攻,彰武在新民以北50公里,而锦州在新民之西南方向165公里。真.南辕北辙,通过5天的作战,廖耀湘兵团距离锦州反而更远了。廖耀湘兵团既然没有向锦州进攻,那么无论有没有解放军阻击都无法到达锦州。
按常理是无法理解该计划,意义不明,充满迷惑行为。这个计划本身已经超过了“掣肘”的范围。
第三个问题:谁“掣肘”了廖耀湘驰援锦州?
从这里开始,本回答将“国民党军”改称为“蒋匪军”。
这里援引蒋匪方面出版的《戡乱战争全史》,10月3日沈阳蒋匪军援锦作战计划共有四案,分别为蒋匪案,卫立煌案,廖耀湘案,以及最后一个伪国防部高级幕僚折衷案,引用如下:
继再令第三厅厅长郭汝瑰随参谋总长顾祝同将军飞沈阳重申前令,卫立煌仍抗不听命。八日最高统帅率国防部高级幕僚由北平再度飞沈阳,召集卫立煌,东北剿总高级幕僚、兵团司令、各军长等,召开紧急军事会议,研讨沈阳附近国军增援锦州之作战方案,当时所提之各案如左:
1. 第一案(为最高统帅案):仍维持原作战方针不变,即沈阳附近国军举全力(仅留极少部队守沈阳)取捷径南下锦州,乘围攻锦州之匪军正伤亡惨重及已陷入胶著之际,与锦州兵团及北进兵国合力围歼林匪。
2. 第二案(为卫立煌案):沈阳兵团仍固守沈阳不动,待匪来攻,利用沈阳坚强工事迎战匪军。沈阳兵团南下之时机,须待葫芦岛方面之北进兵团与锦州兵团会师,并继续向北进出大凌河之後,此际沈阳兵团开始南下,合力围歼林彪匪军。
3. 第三案(为以第九兵团司令廖耀湘为首之各部队长案):沈阳兵团采间接路线,举全力沿中长路附近南下营口(该方面匪军已向锦州彻底集中,匪军於此正陷入兵力空虚状态),先行取得海上为後方,经海运至葫芦岛,与该岛附近之北进兵团协力,向北攻击解锦州之围;或依托海面为後方,由营口经盘山迳由陆路向锦州攻击前进。
4. 第四案(为国防部高级作战幕僚所提之折衷案):沈阳兵团一面固守沈阳,一面分兵(为总兵力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向彰武攻击,截断攻锦州之匪军後方连络线,间接解锦州之围。
在四案计划中,
第一案(蒋匪案)是看起来最美妙的,但是如前所述,沈阳距离锦州距离过远,远远超出蒋匪军所能进行的支援距离。该案是以蒋匪高估其匪军能力为前提的。
第二案(卫立煌案)是死守案,实际是放弃沈阳守军出击,该案是最缺乏想象力的,但一定是能让蒋匪军在东北坚持最久的。
第三案(廖耀湘案)实际是逃跑案,廖匪从沈阳到营口的时间,东北解放军是不会受到来自沈阳的压力的,这样就可以从容选择攻击方案。而一旦锦州解放,那么廖匪就可以卸下援锦负担,直接从营口坐船逃跑。廖匪逃跑以后,解放军主力可以从容出击锦西和葫芦岛。这一案可以保住的仅有廖匪兵团,但保不住葫芦岛和沈阳蒋匪军。
第四案(折衷案)是最终被蒋匪军采纳的计划,该案是对以上三案的折衷——往差的方向。美其名曰:“间接战略”,进不能援助锦州,退不能保沈阳,逃不能提前占据营口,进退失据,完全不知其意义所在。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荒谬绝伦的计划居然就被通过了。
卫立煌所提计划并没有进占彰武的内容,被采纳的折衷案也非卫立煌提出,因此,要卫立煌担负起“掣肘”廖耀湘的责任是不公正的。最起码卫立煌不能单独负责,即便没有卫立煌的第二案计划,那么蒋匪军依然要在第一案和第三案之间做出折衷。
真正要对此负责的另有其人,也就是折衷案制定者——伪国防部高级作战幕僚,这里引用一下《郭汝瑰回忆》,因内容与国民党方面的《戡乱战争全史》高度契合,可信度较高,就不做辨析了。
从中可见,伪国防部高级作战幕僚功劳不小,就是他和他们,制定了一个比卫立煌案更糟糕的计划。
首先要知道一点,不看好增援锦州是沈阳全体国军将领的意见,不是卫立煌个人的,廖耀湘自己也从没想过积极的去锦州。
原因很简单,沈阳这帮国军和林彪打交道的时间长,知道东北野战军的兵力和机动能力,一个兵团出去结果那是没悬念的。
而南京国防部和委员长则相信根据关内共军编制套用的的情报,认为林彪一个纵队一万多人,打锦州后已经没兵力对付锦西和沈阳的两个兵团了。
而实际上东北野战军一个总队三四万人,对付锦西有两个纵队加一纵一个师兵力不吃亏。
廖耀湘那边更是有五六(少17师)十三个纵队加一纵一个师加若干独立师看着,兵力和九兵团比只多不少,廖耀湘出沈阳后就被战略包围了。
根本原因所谓决战辽西是赌徒玩法,失败几率很高,一但失败,不但东北不保,全国战局也将动摇。而卫立煌的思路就是以拖待变,自然不会同意这种孤独一掷的行为。
虽然普遍认为等待三战是一厢情愿,但当时支持拖有一个很现实的时间里程碑:美国大选。既然国府从上到下都热切企盼主张大力援助的杜威能够上台,显然不宜在杜威选情略微领先的情况下在大选前夕进行赌博式战略性决战,否则一旦失败,对杜威选情必有冲击。而事实恰恰如此,美国大选同沈阳完全解放、东北大局落定都在11月2日。在辽西决战失利后,美国国内各界对援助国府的有效性和必要性怀疑增加,在沈阳、长春大量部队缴械后,不少人以为“美援等于援共”,对杜威路线发生怀疑。杜威10月31日对沈阳解放拒绝发表评论,同其一直在竞选中高调宣传援助国民党形成剧烈反差。鉴于杜鲁门逆转胜的戏剧性,辽沈失利可能是压垮杜威选情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这一点说,卫立煌反对在大局上也是正确的。
老卫和廖耀湘都明白,救长春林彪会在四平等着他,救锦州,要过数条大河,侧敌行军,凶多吉少,一个月后,黄维就是这么完的,要不是中野没有重武器,黄维可能一个周就没了。去营口半路也不安全,一旦被侧击,即便跑到营口,一个内河小港,能跑出来多少也很玄,万一营口共军超常发挥,被内外夹击,那画面太美,不敢想。如果想撤,就用飞机把长春沈阳的骨干接到锦州,但一则卫立煌和范汉杰不是一般的不对付,二则,这么干军心士气就会散掉,而且重武器都带不走,结果必然是既丢了沈阳又让九兵团伤筋动骨。对卫立煌来说,沈阳就是最大的本钱,本钱丢了,怎么翻盘?对廖耀湘来说,九兵团就是最大的本钱,丢了也翻不了身,所以,二人虽然各怀私心不在一条路上,但在保本钱这个方面确是心照不宣,默契非常。只是老蒋非得横插一刀,让俩人拿本钱去赌命,自然二人都视老蒋为仇雠,阳奉阴违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