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傅作义在干嘛?

回答
辽沈、淮海战役进行时,傅作义的“京畿之困”与“和平解放”谋划

解放战争的最后几年,中国大地硝烟弥漫,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在这决定中国命运的几大战役中,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无疑是两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而在这些决定性的战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之时,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这位曾被寄予厚望的“北方王”,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并暗中酝酿着一项更为深远的计划——“和平解放”北平。

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11月2日):傅作义的“远水不救近火”

当东北野战军(后来的第四野战军)雷霆万钧地拉开辽沈战役的序幕时,傅作义的部队尚且盘踞在锦州、沈阳、长春等地。此时的傅作义,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东北战场态势的严峻,但他手中的牌并不足以力挽狂澜。

兵力部署与局限: 傅作义当时掌握的兵力,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在东北,他拥有一部分精锐部队,如新编五军、新编三军、第9兵团等,但整体数量和装备上与解放军相比,处于劣势。更重要的是,这些部队分布相对分散,尤其是长春守军,与锦州、沈阳等地相隔遥远,难以形成有效的协同作战。
战略上的被动: 辽沈战役的战略核心是“关门打狗”。解放军的意图是通过控制锦州,切断东北国民党军的陆上退路,然后各个击破。傅作义虽然也意识到锦州的重要性,但他在兵力调动上显得犹豫不决,且受到蒋介石“守住锦州”的命令束缚。他内心深处,其实已经在盘算如何保全自身实力,而不是不计代价地去为蒋家王朝殉葬。
“锦州之战”的绝望: 当解放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时,傅作义虽然派出了部分援军,但这些援军要么被阻击,要么在战场上损兵折将,根本无法改变锦州城被围困的命运。锦州的失守,标志着东北国民党军的覆灭。傅作义此时已经成为“光杆司令”,在东北的军事力量几乎丧失殆尽。
对华北的忧虑: 辽沈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军,也让傅作义更加清楚华北战场的未来。他深知,一旦解放军将战略重心南移,华北将成为下一个目标,而他手中仅存的兵力,难以抵挡解放军的攻势。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1949年1月10日):傅作义的“旁观者清”与“暗度陈仓”

淮海战役,这场规模宏大、举世瞩目的战役,几乎囊括了国民党在华东战场的主力。然而,此时的傅作义,尽管身处北平,却似乎置身事外,但这并不代表他无所作为,而是他的目标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

地理位置的“安全”与战略的“疏离”: 傅作义的部队主要驻扎在华北,距离淮海战场的直接交锋地带有相当的距离。虽然名义上是国民党军的一员,但他的部队并未被大规模调入淮海战场,也没有承担关键的支援任务。这并非是因为他忠心耿耿,而是因为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小算盘”。
对国民党政权的绝望: 随着辽沈战役的失败和淮海战役的胶着,傅作义对国民党政权的腐败和无能已经彻底失望。他目睹了蒋介石政府的摇摇欲坠,看到了国民党军队的士气低落和指挥失灵。他清楚,继续为这个政权卖命,最终只会落得与东北野战军一样的下场。
“保全实力”的考量: 傅作义并非一个简单的军人,他有他的政治头脑和对局势的判断。他深知,如果他的部队被消耗在淮海战场,那么他将失去在未来政治格局中“谈判”的筹码。他更希望将手中的兵力,也就是那数十万的华北守军,作为自己未来政治地位的保证。
暗中进行的“和平解放”谈判: 傅作义在淮海战役进行的同时,并没有闲着。他开始利用自己华北剿总司令的身份,通过秘密渠道与解放军进行接触。他看到了国民党政权覆灭的必然性,与其成为“反动派”的殉葬品,不如抓住机会,为自己和华北的局势寻求一条“和平过渡”的出路。他知道,一旦解放军攻占华北,他将是首当其冲的“战犯”,而“和平解放”则是他规避这一命运的最佳选择。
利用“保定会议”等机会: 在淮海战役的关键时刻,国民党内部也曾召开一些会议,讨论华北的局势。傅作义在这些会议上,常常表现得消极、推诿,甚至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方案,以此来掩盖自己与解放军的接触,并争取时间。

总结:

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是解放军摧毁国民党主力、奠定全国胜利基础的关键战役。而身处其中的傅作义,虽然没有直接指挥部队参与这两场战役的主战场,但他并非一个被动的旁观者。

在辽沈战役的节骨眼上,他面对的是东北战场的溃败,一种“远水不救近火”的无力感,以及对自身部队前途的忧虑。而当淮海战役打响之时,他已经开始将目光从“战”转向“和”。他对国民党政权的失望,对解放军势不可挡的认识,以及对自身政治前途的考量,促使他开始了他的“和平解放”的谋划。

可以说,当解放军在辽沈和淮海战场浴血奋战时,傅作义正在为自己的“北平之路”精心布局,试图在历史的洪流中,为自己和华北地区寻找一条相对平稳的过渡。他的“不作为”,并非源于无能,而是源于一种更为深远的、以“保全”为核心的战略选择,最终,他也成功地实现了“和平解放”北平,避免了这座文化古城遭受战火的洗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新华社华北31日电)当国民党军队的将军们都像一些死狗,咬不动人民解放军一根毫毛而被人民解放军赶打得走投无路的时候,白匪崇禧、傅匪作义似乎还有一点生命力,就被美国帝国主义者所选中,成了国民党的宝贝了。蒋匪介石已经是一具僵尸,没有灵魂了。什么人也不相信他,包括他的所谓“学生”和“干部”在内。在美国指令之下,蒋匪介石提拔了白崇禧、傅作义。白崇禧现在已是徐州、汉口两个“剿总”的统帅,傅作义则是北线的统帅,美国人和蒋介石现在就是依靠他们挡一挡人民解放军。但是究竟白崇禧、傅作义还有几个月的寿命,连他们的主人和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蒋匪介石最近时期是住在北平。在两个星期里,由他经手送掉了范汉杰、郑洞国、廖耀湘三支大军。他的任务已经完毕,他在北平已经无事可做,昨日业已溜回南京。蒋介石不是项羽,并无“无面目见江东父老”那种羞耻心理。他还想活下去,还想弄一点花样去刺激一下已经离散的军心和人心。亏他挖空心思,想出了偷袭石家庄这样一条妙计。蒋介石原先是要傅作义组一支轻兵去偷袭济南的,傅作义不干。偷袭石家庄,傅作义答应了,但要出本钱。傅作义出骑兵,蒋介石出步兵,附上些坦克和爆炸队,从北平南下了。真是异常勇敢,一个星期到达了望都地区;指挥官是郑挺锋。从这几天的情报看来,这位郑将军似乎感觉有些什么不妥之处,叫北平派援军。又是两家合股,傅作义派的是三十五军,蒋介石派的是十六军,正经琢州南下。这里发生一个问题:究竟他们要不要北平?现在北平是这样的空虚,只有一个青年军二零七师在那里。通州也空了,平绥东段也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兵了。总之,整个蒋介石的北方战线,整个傅作义系统,大概只有几个月就要完蛋,他们却还在那里做石家庄的梦!

其实,关于辽沈淮海战役时的傅作义集团的活动,这一篇文章已足够说明其实际的所有可能了。

一直觉得老人家伟大就伟大在这里,洞悉人心与情理,却从来不操纵人心,也不颠倒情理以图个人名利,而是实践一道,再加上实实在在的真心真意。

人们呼他万岁,他说人民万岁。

以上。

user avatar

其实傅作义在这期间真的干了不少事。

首先必须强调两点的是,傅作义看着手下部队多,但真听他话的主要就是绥远系统的那几个军,中央军李文石觉这二位他是调不动的,中央军系统里他真敢信任的可能也就一个16军。所以你看到大规模的机动作战基本也就是这些部队上了,你要让别的那帮中央军上说真的还不够裹乱的。第二,你得考虑一下他那队部队从绥远、察哈尔、热河到河北以及山西北部(山西总体还是阎锡山自己管)这一大片都得防守,这是比东北剿总管辖范围小多了,但东北剿总你看看那实际控制区域才多大点。因此实际上傅作义能够调动的机动兵团一直是不够用的。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前期傅作义的机动部队基本也没剩下多少了。塔山拉过去了一批,援晋兵团打石家庄又拉过去了一批,而他手里最后那点机动力量也投入到了北平北部与华北军区的交战中,似乎解放军还吃了点亏,总体而言这一阶段为了牵制住他,华北军区也是下了血本的,当然了如果不搞援晋兵团,他手里的力量还是足够去再支持一波东北的。但就东北这局势,塔山展不开,走陆路就算真过去了就以东北剿总这状态备不住也得折在那里。

至于说陆路援助徐州剿总那就更没戏了。实际上在济南战役结束后,所谓的华北大规模南下支援的客观条件就不具备了,你这等于要求国军大规模打过解放区去增援,如果傅作义手里面都是他的嫡系兴许还可以试试,但就这一大堆中央军那基本不用考虑,基本就是给华野一个大战机不解决南边先把华北的问题解决了。

实际上比较靠谱的方案,也就是海运撤走保卫江南了。但这又面临一个问题,在东野入关以前,华北的局势根本没到那个地步,从蒋委员长到傅作义都认为还是有的可打的,而且美国方面还同意给他直接提供援助,手里有钱有兵有枪。况且就算海运,绥远系统基本很难跟你一起走,光撤了中央军顺便放弃华北一大块也不像是个多好的方案,因此当时也没必要执行。至于等东野真的入关了,这时候也不具备撤退的客观条件了,相反傅作义这时候让部队依托防区死守倒是个非常理智的选择,至少还给他讨价还价做了本钱。要么都跟东北剿总廖耀湘武装大游行、徐州剿总弃城跑路半路被围这个玩法,那基本就是往人家嘴里送部队了。而你要明白,从华北局势看起来还有的可打,到不具备撤退的客观条件,这中间也就隔了那么一周,你咋有可能完成大规模战略撤退的准备工作。

基本上一点点去梳理平津战役以及之前两个月的过程,傅作义失误的地方肯定是有,但总体都是比较合理的部署判断,没啥可以被指责的,相较东北徐州这俩颇具讽刺意味的悲剧打的真是强太多了。而如果你再把跨度放到辽沈战役爆发前,那傅作义几乎扭转了整个华北自从清风店石家庄以后的被动局势,让华北军区弄成了以牵制为主少打大仗的玩法。这也是为啥委员长当年破格让他就任华北剿总司令,而且不断的给放军政大权的原因。但说到底全国形势都变成这样了,他自己能起到的作用还是太有限。

PS:就知友提出来的傅作义军阀身份与平津战役结果,我这里论述下。

1、傅作义的军阀,或者叫国府解放战争一方诸侯的身份,是否是他决定死守华北的决定性因素。

首先,傅作义肯定算是国军的一方诸侯,从抗战到解放战争崛起的一路新军阀,这一点没啥问题。但是他决定死守华北跟这一点不能说一点关系没有,但肯定也不是决定性关系。一定要注意到一点的是,虽然傅作义任华北剿总司令,但是他的基本盘或者叫地盘,不包括华北平津保地区,而是在绥远和部分察哈尔。在平津保地区,依然还是中央军占有极大优势的,这种优势自傅作义就任华北剿总司令期间,虽然是逐步被弱化,但是直到北平和平解放,都依然存在。因此他的地位其实类似于白崇禧在华中剿总,虽然是剿总司令,但是并没有绝对的控制权,他如果放弃平津保地区拉着绥远系统回老家,让中央军自己走海路撤退,并非不能作为一个选择,因此决定死守华北,保地盘其实不是一个核心的要素,他作为军阀的身份,也与此并没有决定性的关系。

2、傅作义是否跟蒋介石离心离德。

这一点很难说是如此,傅作义跟蒋介石肯定不是啥同心同德,但也没发展到离心离德的地步。实际要看到一点,虽然绥远系统膨胀的很快,一度多达14个野战师的编制甚至超过了新桂系的基本部队规模,装备在傅作义主政华北期间也是得到了质的飞跃,总体战斗力甚至可能超过了新桂系,但是政治影响力来说,绥远系统比新桂系还是差的太多太多,恐怕也就比已经半死不活的晋系阎锡山稍微强那么一点。毕竟说到底,傅作义的身份在抗战以前还是晋绥军系统的,抗战期间自立乃至后来的发展,实际上也是依托蒋委员长分化瓦解晋绥军系统有关,因此傅作义在很多问题上,就算与蒋介石有矛盾,也是一直避免矛盾公开化的,这也是为啥蒋介石在北平起义以前对他的态度一直还是不错的。

辽沈战役期间,他实际上已经派出了相当规模的兵力支持辽沈战场,而当时的情况,海运再多派部队过去意义也不是太大,九十二军三个师实际就只有一个师过去了。毕竟同期华北军区各野战部队也算是下了大本钱牵制傅作义。一直以来的争议也无非就是偷袭石家庄是不是糊弄蒋介石,但必须强调一点的是,主席的那份广播稿并不是逼退国军的关键,关键在于当时华北军区的两个纵队已经挡在了援晋兵团前面,而且一路各种破交弄得援晋兵团推进缓慢,还有个问题要强调的是,其实援晋兵团主力基本还是中央军系统的部队,而以当时中央军整体的状态,对于这类风险较大的进攻性战役都是极其消极的,所以真要从陆路让其援助东北,多半也没啥意义。

其实总结来说,傅作义跟蒋的关系还是不错的。在其就任华北剿总期间,各种军政财权就不断交给他,甚至允许其直接接受美援跟美国人打交道,对于其试图控制中央军的一些人事调动也是睁一眼闭一眼不点破了。实际上,如果蒋真的跟傅作义离心离德了,他完全可以越过傅作义让中央军系统自行行动。典型的例子就是东北剿总越过卫立煌直接指挥机动兵团,华中剿总越过白崇禧让黄维带着十二兵团参加淮海战役(白崇禧还死劝黄维别去)。华北剿总他要是想的话,也可以找侯镜如或者李文带着部队走,但他一直没有这样做,甚至到天津失守以后,塘沽撤兵的兵力都是转到了傅作义手里让他下令,保留了相当的尊重。因此傅作义本身并没有很强的坐观成败的想法,蒋跟他虽然在诸多问题上有矛盾,但谈不上离心离德,傅作义的很多方案,实际上是蒋介石也同意了的。

3、关于东野入关的判断是否有致命问题

平津战役打成这样,本质是东野入关导致力量迅速失衡,进而全面崩盘。傅作义在判断东野入关的问题上有失误,但其判断本身谈不上有致命问题。首先要明白一点的是,战略集团相互间的交战,必然带来比较重大的人员损失,弹药、油料、粮食等物资的消耗。部队需要整补,同时下次大规模战役的物资也需要准备筹措,因此东野入关需要三个月的准备时间是符合军事逻辑的,实际也与一开始东野的休整计划差不多,傅作义的判断本身并没有致命的问题,当然我们知道主席为了迅速解决华北问题也是让东野再努力一把,东野先遣兵团甚至是直接到蓟县就地休整的。以至于达成了战役的突然性。

但是傅作义没就此事采取措施吗?并非如此,实际上傅作义在能力范围内采取了诸多措施。首先在辽沈战役进入尾声之时就下令空军加强对东野入关的监视,因为他也担心东野不进行休整直接入关,因此通过空军侦查的方式为自己提供预警以便采取措施。第二放弃热河,让石觉的十三军(后来的华北剿总九兵团)撤到北平附近加强防御,后来还下令放弃保定。第三在12月4日飞张家口召开会议,最后确定了逐步放弃张家口以便加强绥远跟平津防御(实际等于放弃了从北上交通线的控制权)。因此其部署可以说是尽可能的防备东野入关的情况了。

但比较搞笑的是,空军侦查了半天,甚至我军记录都有入关时被轰炸的事情,结果结论是东野没有大规模入关迹象,只有小规模部队运动(要知道之前东野小规模入关,以及傅作义部队出关支援的事情还是不少)。第二石觉倒是撤到了北平附近,其中从古北口过来的时候跟东野先遣兵团遭遇,一个师在密云打了一天就给丢了,然后石觉带着部队一阵风跑回了北平,导致北平以北到察哈尔的交通线直接暴露在了东野先遣兵团面前。这一系列搞笑情况的结果就是他的所有措施基本全部失效,弄得慌乱中应对东野入关,直接导致后来没得可打。可以这么说,如果东北剿总或者徐州剿总能有这么统一的部署措施,绝不至于打成历史上那个结果。因此傅作义在东野入关问题上本质其实没啥致命失误,说白了还是国府的系统性问题弄得很多措施压根失效了。

因此总体而言,傅作义在平津战役的部署上,有失误,也有私心。但弄成这样总体而言还是客观情况导致的。实际上他明显比东北、徐州情况好的一点就是及时把部队收拢死守北平、天津、塘沽三个防御区。因为那种情况下,国军根本不可能沿着交通线开展大规模机动
,主力撤到塘沽基本没戏,最后无非是交通线上让人家分割包围最后没怎么正经打全完,北平弄成沈阳、徐州那结果,压根连谈的资格都没有

user avatar

辽沈战役的时候,傅作义的作为用郭汝瑰的评价就是:

我认为他【指 蒋公】身为全国统帅,还不如傅作义在全国战略决战的关键时刻,知关照战略全局,有战略预见。

而傅作义华北王的地位,也正是辽沈期间全力配合大局,不惜牺牲绥察地盘最终落地的

傅作义、陈继承斗法

辽沈开始的时候,华北中央军傅作义是控制不了的,陈继承才是实际说话算数的人。

时任独立九十五师师长的张伯权在《我在北平和平解放中的一段经历》中回忆:

虽赋予傅作义以“华北剿匪总司令”的名义,让他统辖所有在华北的蒋军,以执行其反共反人民的肮脏战争,但实际上一点都不信任他,除了派陈继承做他的副总司令兼北平警备总司令以资牵制外,还密令其在华北的嫡系部队,凡团长以上军官去见傅作义,必须经陈继承批准,而且事后还须将同傅作义晤谈详情迅即向陈继承汇报。我当时对此甚感不满,觉得蒋介石对人太缺乏诚意,并未按照其规定去做。此外,我对陈继承吃八百名空额(九十五师占一百五十名)之事,也甚表不满,曾两次表示应该取消。这样一来,就触怒了陈继承。但他又不能说我不对,明里不好整我,就向蒋介石密告,说我思想左倾。
不久,蒋介石果然来了两道命令:第一道,撤掉我独立第九十五师师长的职务,派朱致一接替;第二道,要我即刻到北平去见他。

傅、陈二人的斗争在九十二军军长人选一事上白热化。

1948年8月27日,顾祝同转呈傅作义意见,建议以刘春岭为九十二军军长, 蒋公批示【如拟】。一日之后,侯镜如上书反对该任命,推荐黄翔。而早在5月12日,陈继承即保举黄翔任九十二军军长。9月6日,陈继承上书 蒋公,反对傅作义任命,仍主张以黄翔出任。此时, 蒋公竟批示:

应电傅总司令问其……军长遗缺黄翔与刘春岭二人以何人为宜。

傅作义接电后,不得不于9月16日无奈表示:

以黄翔为宜。

傅作义对此事相当不满,于9月23日托王叔铭上亲笔函请辞。24日, 蒋公不得不做出抉择,拒绝傅作义辞呈,并决心撤换陈继承:

傅总司令,兄托叔铭副司令带来函件刻始接阅,所请之事绝不可能,但对于警备人事早在考虑中。稍后当与兄详商也。

9月30日, 蒋公、徐永昌等飞抵北平。当日傅作义拜会徐永昌,请其向 蒋公进言,进一步施压。据徐永昌日记记载:

宜生来请代陈蒋先生。谓:
感到局势之严重,无论彼此如何信与忠,恐不能达到总统要求此非普通问题,如能大刀阔斧,扩张力量,改革弱点做去,但亦未必有把握,且恐阻碍业生;如果维持现状,则绝对不看好。关于陈武鸣【按即陈继承】事,渠等感情未坏,亦未冲突,不过遇事观念上有距离,尤其人事权限不清(如九十五师换师长及陈召开会议而军师长感苦二苦【?】)。结论渠觉条件不如陈,即请陈替代为佳。云云。

10月2日, 蒋公请徐永昌向傅作义带话,从三个候选人中选定一人接替陈继承。据徐永昌10月4日日记记载:

前日为北平警备司令事,蒋先生曾谓:“陈继承必更换,但以平中讹言繁兴,代之者必须与中央接近者为宜,今提出三人王东原、黄述、李文令宜生自择之。”余以告之。宜生曰:我于前二者皆不熟稔。遂定为李云。

10月4日, 蒋公由沈阳飞返北平,当晚约徐永昌请其向傅作义带话。据徐永昌日记记载:

晚间宜生约在勤政殿餐叙。是晚蒋先生亦邀饭,饭时蒋先生一再嘱致意宜生,望其一切负责到底,人事亦然。并谓:“闻有人谓我办事有两套者,此殊非实。”并即指某事曰:君等观此即可知矣。

虽然大方向已定,但陈继承正式免职、李文接替已经到了10月30日辽沈大局落下之时,当日陈继承转任首都卫戍总司令。

顾全大局,不惜牺牲绥察根基

虽然有陈继承不停上眼药,但傅作义在辽沈战役期间,一直全力以赴、顾全大局,不惜牺牲绥察老巢。固然华北局面相较其他地方为好,不过也仅小康,能够有来有回而已。而在辽沈决战期间,为了保证辽沈战役顺利进行,华北解放军发起对傅作义根据地察哈尔、绥远的大规模进攻。为了支援东北,傅作义不惜让出绥察十六座县城,包括重镇包头,整个平绥路一度只剩归绥、张家口两座孤城。

1948年10月25日,新华社刊发消息《平绥前线我军秋季攻势一个月 歼敌万余克城十六座 武川萨县均告解放归绥成孤岛》:

杨德志、罗瑞卿、杨成武、李井泉诸将军指挥的人民解放军,以占领平绥路歼灭傅作义匪军为目标的秋季作战,开始于九月间。一个月内,歼灭和俘虏傅部一万余人,破毁平张段多处,攻占察北之沽源、崇礼、商都、尚义,察南之涿鹿,绥东之集宁、丰镇、兴和、陶林,绥南之凉城、和林、清水河、托克托,绥西之武川、萨拉齐、包头等处由张家口至包头除大同、归绥两点外,全部为我占领。包头守敌为由榆林撤退之新十一旅等部,惧歼西窜,我正追剿中。包头商业重镇为我所占领,对于整个绥远的解放,意义甚大。傅匪作义的主力现集中于平张段,傅匪本人,每日与现在北平之蒋匪介石筹议如何挽救危局的方法,徒见其心劳日拙而已。
绥蒙前线解放军,在向傅作义后方的进军中,于十九日至二十三日,先后解放县城四座,即托县(托克托)城、归绥以北的武川城、归绥以西平绥线上的萨县(萨拉齐)城和包头城。绥远境内的平绥铁路及大青山地区,除归绥孤城外,已全部为解放军所控制。

同日,中共中央委员会电贺平绥前线胜利:

杨德志、罗瑞卿、杨成武、李井泉诸同志及华北、晋绥、冀热察人民解放军全体同志们:
庆贺你们秋季攻势开始后一个月内歼敌万余、解放包头及其他城市十六座、控制平绥路大部的巨大胜利。
中共中央委员会
一九四八年十月二十五日

全力推动、支持东进

按照郭汝瑰的回忆,傅作义在辽沈期间配合锦州作战有三个例子:

1、主动建议海陆并进援锦

郭汝瑰回忆:

【九月】二十九日下午作战会报,我根据傅作义的建议,主张由海上运一个军去葫芦岛,以稳定该方面的战局,然后以三、四个军由陆上北宁路东进,与锦州守军内外协力,击破当面敌军,然后配合东北国军,于辽西作战。

2、同意抽调三十五军援锦

郭汝瑰回忆,对于 蒋公一度意欲调三十五军援锦,傅作义虽不情愿,仍然答应:

当天下午【十一月二日】,得范汉杰主张“死守待援”的复电暗号,蒋急往见傅作义,商量放弃承德,抽调第十三、三十五军等援救锦州事。第三十五军是傅的基本队伍,最怕其遭受损失或脱离掌握,所以傅虽口头上勉强答应,但面有难色。我回报,蒋介石即变更决心,不放弃承德,不抽第十三军和第三十五军,只调第九十二军及烟台的第三十九军(王伯勋)赴葫芦岛援锦。

3、请求召开作战会议而不得

郭汝瑰回忆,10月8日傅作义本建议召开作战会议,然 蒋公奔赴上海释放孔令侃:

十月八日上午蒋介石的侍卫长俞济时向我说:“郭厅长,先生有事要到上海,然后回南京主持国庆。你无须到上海,请搭另外的飞机回南京。”
“是的”。我莫名其妙,只好“唱个大诺”。
接着傅作义来对向我说:“希望总统能注意太原方面的作战,希望对东北、华北都采取主动,请求总统下午召开作战会议,研究太原和承德应如何作战。尤其依辽西作战可能的推移,应早做准备,以免以后又居被动”。
我觉得他所说有理,就去告诉俞济时。俞请示后出来对我说:“先生要去上海接夫人。”
我觉得奇怪,不知蒋介石闷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只好于九日携赖成梁另机飞回南京。这天蒋介石也带宋美龄、孔令侃回到了南京。我这才明白,……蒋介石借故回南京参加双十国庆节,实际是去为宋美龄解围的。我认为他身为全国统帅,还不如傅作义在全国战略决战的关键时刻,知关照战略全局,有战略预见

另外,杜聿明回忆,10月3日 蒋公左右(或为俞济时)对其说:

原来东北这次想要傅作义统一指挥,以后又感到去年冬季傅的军队在东北出了一次大风头,再让傅指挥下去,将来尾大不掉,无法控制。所以,老头子亲来指挥。

偷袭西柏坡是应付 蒋公之举吗?

在辽沈战役大局将定之时,傅作义发起偷袭石家庄、西柏坡的所谓“穿心战术”,此次作战,被不少人附会成傅作义地盘观念作祟,应付 蒋公支援东北或华东的要求。事实上,傅作义这一动作,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利用仅有的机动部队围魏救赵解太原和绥远危局之举,并且达到战略目的(解放军攻绥兵团回撤,太原危机暂时缓解),同东北或华东战局无关。

在辽沈决战前夕, 蒋公最担心的是太原的战局,因为彼时济南尚未解放,局势最危急的重要城市是太原。传说一旦太原失守,中共将正式成立政府。

1948年9月11日,徐永昌在日记中记载:

蒋先生述:最近共党在平山县开所谓华北人民大会,其决议之华北人民政府名单第一名未列出,迨留俟冯焕章者,第二名为林祖涵。又该处已经突予轰炸,确实命中。判断“匪”不久必攻太原,因该地极适合其建立伪政府云云。

在辽沈战役同期,太原局势日坏,阎锡山日日告急。国府虽加强空运,却无力由大同派兵解围。最终,傅作义决心偷袭石家庄,以围魏救赵之法,“一松”太原局面。

10月25日,徐永昌在日记中记载:

前日下机进城途中,见运兵汽车若干,士兵体气都好。宜生密谓将准备袭石庄,或能一松太原围

奉命全面主持华北,固守平津

平津和淮海差不多同时展开,因此此时傅作义在干什么就很简单了。同传说不同,傅作义并非有“二心”才拒绝南下支援淮海,而是 蒋公坚持固守平津,并委以傅作义全权。《事略稿本》记载,1948年11月5日 蒋公单独召见傅作义,要求固守平津,为坚定傅作义决心,给予傅华北全权。(如前述,之前傅作义事实上指挥不动华北中央系部队)。

朝课后,召见傅作义总司令,告以今兹之事实与戡乱之意志,则华北必须固守。当授以交理华北全权,一切由其决定也,并面予鼓励为慰问之。

关于固守平津决策过程,参见:

user avatar

《评蒋傅匪军梦想偷袭石家庄》

(新华社华北1948年10月31日电)当国民党军队的将军们都像一些死狗,咬不动人民解放军一根毫毛,而被人民解放军赶打得走投无路的时候,白匪崇禧、傅匪作义这两匹似乎还有一点生命力的狗子,就被美国帝国主义者所选中,成了国民党的宝贝了。蒋匪介石已经是一具僵尸,没有灵魂了,什么人也不相信他,包括他的所谓“学生”和“干部”在内。在美国指令之下,蒋匪介石提拔了白崇禧、傅作义。白崇禧已是徐州、汉口两个“剿总”的统帅,傅作义则是北线的统帅,美国人和蒋介石就是依靠他们挡一挡人民解放军。但是究竟白崇禧、傅作义还有几个月的寿命,连他们的主人和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蒋匪介石最近时期是住在北平,在两个星期里,由他经手送掉了范汉杰、郑洞国、廖耀湘三支大军。他的任务已经完毕。他在北平已经无事可做,业已溜回南京。蒋介石不是项羽 并无“无面目见江东父老”那种羞耻心理。他还想活下去,还想弄一点花样去刺激一下已经离散的军心和人心。亏他挖空心,想出了偷袭石家庄这样一条妙计。蒋介石原先是要傅作义组一支轻兵去偷袭济南的,傅作义不干。偷袭石家庄,傅作义答应了,但要两家出本钱。傅作义出骑兵,蒋介石出步兵,附上些坦克和爆炸队,从北平南下了。真是异常勇敢,一个星期到达了望都地区;指挥官是郑挺锋。从这几天的情报看来,这位郑将军似乎感觉有些什么不妥之处,叫北平派援军。又是两家合股,傅作义派的是三十五军,蒋介石派的是十六军,正经琢州南下。这里发生一个问题:究竟他们要不要北平?北平是这样的空虚,只有一个青年军二零七师在那里。通州也空了,平绥东段也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兵了。总之,整个蒋介石的北方战线,整个傅作义系统,大概只有几个月就要完蛋,他们却还在那里做石家庄的梦!

user avatar

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大致时间是1948年9月到1949年初,傅作义集团还真没闲着,事情挺多的。

首先,傅作义在争夺华北军权

傅作义名义上指挥几十万华北国军,实际上自己的晋绥军嫡系只有四个步兵军(其中一个军其实是吃掉孙连仲的华北保安部队)和若干骑兵师旅,充其量不过十几万人,剩下几十万大军基本上都是中央军嫡系,由委座安排的影子司令,华北剿总副总司令陈继承实际指挥,傅作义只是名义上的华北最高军政长官,实际上除了自己嫡系的几个军外,一个也指挥不动。

比如傅作义刚刚上任华北剿总总司令时,其最精锐的第35军便在涞水战役中遭到重创,军长鲁英麟自杀身亡,所部新32师遭到歼灭性打击,师长李铭鼎被击毙。中央军第16军、94军都有部队在附近,傅作义几次下令中央军迅速支援,但是这几个军却磨磨蹭蹭,不动如山。

当时,华北的中央军第3军、第16军,是胡宗南系统的部队,第94军是陈诚的部队;第62军是中央军化的粤军;热河那边的13军属于汤恩伯系统;秦皇岛的新5军是东北中央军重建的;另外就是青年军系统,这个更掌控不着;就连独立第95师,其也有自己的老长官。

其实不光是傅作义,华北剿总成立前,华北军政理论上最高负责人,应该是北平行辕主任李宗仁,一样指挥不动中央军,李宗仁说他任北平行辕主任三年,实在是吊在空中,上不沾天,下不着地呢。当时华北没有桂系的军队,没有枪自然没有权,所以李宗仁更加没有发言权,实际只有象征性存在的意义,傅作义再能行,跟李宗仁比差太远。

而委座在华北的军政实际总负责陈继承,资历极老,此人早年曾参加同盟会,参与反清活动;国民党成立后又为之积极活动,后就读于保定军校第二期步兵科;之后又在建国赣军中任职,并担任黄埔军校教官及教导团营长;北伐时,陈继承历任团长、师长等职,1932年又任第1军军长;抗战胜利后,陈继承作为委座的心腹又任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北平前进指挥所主任,赴北平受降,后又任北平警备司令部总司令。1947年华北“剿总”成立后,陈继承为第一副总司令。

而傅作义才是保定军校五期步兵科的学生,在陈继承面前就是个小几届的小学弟,陈继承又是同盟会老革命,国民党元老,论资排辈,傅作义在陈继承面前说话硬气不起来,加之陈继承把华北军权抓得极紧,华北中央军将校也都是黄埔学生,自然听校长心腹陈老师的。

1948年初,傅作义刚到任几个月,就提出有权使用华北“剿总”战斗序列整个部队的问题,陈继承即坚决反对,陈继承认为,中央军的行动必须经过他许可,而且像青年军208师这样的部队,只有他才能使用。陈继承不光死死把着中央军,还要过问傅作义察绥军系统的人事安排。傅作义对此极为愤怒,但陈继承资历甚高,傅作义也无可奈何,并以辞职为由向老蒋施压。

陈继承跟陈诚、顾祝同、刘峙一样资历很老,但是论指挥大兵团作战,显然都不在行,黄埔学生里头资历都太浅,能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人更是寥寥(也就杜聿明一人,论指挥能力胡宗南都渣);而傅作义资历比较老,而且还是当时少有的没怎么吃过亏的国军将领,指挥上还是有办法的,加之其所部的战斗力也比较强,所以委座是既指望傅作义能发挥其军事能力,拿出本部的精锐与解放军作战,试图扭转战局;又不希望中央军的军权被傅掌控。所以便让陈继承退步,让王叔铭到北平向中央军将校传达精神:在军令上听傅老总的,在政治上听陈老师(即陈继承)的。

直到1948年7月,因陈继承下令青年军208师向学生开枪,造成流血事件。傅作义借此机会赶走陈继承,另外调走了青年军208师,这才基本掌控了华北的大权。

当然,陈继承被赶走后,傅作义想要有效指挥到各中央军部队,还没那么简单。傅作义采用的方式是软硬兼施,多管齐下。当时委座给了傅作义4个军的番号,傅作义认为委座的编制拿的烫手,于是除了把孙连仲留下的保安部队整编为一个军后,将其余番号平均分给各军,建立新师。中央军各军普遍增编了部队,大家都得了好处,自然吃人的嘴短,还是要听傅老总的指挥。

除了拉拢之外,傅作义实际控制中央军的另外一个套路是分割使用。比如中央军92军,其下属的3个主力师曾被分调三处,军长都成了光杆司令。另外傅作义以本部兵力摆在平张线上,守后路;另以亲信陈长捷任天津警备司令,把住海口;然后中央军被夹起来,只能由傅作义分别掌控。

第二,傅作义在华北大肆扩军

前面说了委座给傅作义四个军的番号,1948年11月又给了傅作义1600万美元的美械装备(主要是轻武器及弹药),傅作义用这批武器装备补充了华北各军装备缺额,还组建了3个美械师。

傅作义就任华北剿总总司令前,除了第35军外,便只有暂3军、骑4军(后缩编为新骑第4师)等少数力量了,估计嫡系正规军力量约4到5万人。到了华北后,傅作义部力量开始逐渐扩充,除35军和暂3军外,又再建了暂4军,此外还有数量不少的骑兵和独立部队,后面吃掉了孙连仲在华北成立的三个保安师,将其合编成新2军,主要军官也换成了自己的嫡系,加上留守绥远的部队,其实力也扩充到了二十万人之众,其中第35军和104军号称是美械军,35军更是配备了一个美制榴弹炮营(只有3-4门榴弹炮),95辆美制汽车,后来又加强了辎重汽车第一团(420辆道奇十轮卡车),傅作义所部装备还是不差的。

当时傅作义系的军级作战部队有:第35军、第101军(原华北保安部队改编的新2军)、第104军(原暂3军)、第105军(原暂4军)。

其中第35军辖第101师、第262师、第267师;

第101军辖第263师、第272师、第273师;

第104军辖第250师、第258师、第269师;

第105军辖第210师、第251师、第259师;

除了101师是老部队,其他部队大多数是新编师、暂编师改编。

此外傅作义系的部队还有新骑第4师、整骑第5旅、第11旅、第12旅。还新建了第309师、310师、311师,并重建了35军被歼的2个师、101军被歼的1个师、104军被歼的2个师。

当时在华北中央军的军级番号有:

第13军、第16军、第31军(青年军)、第62军、第86军(新5军)、第87军(青年军)、第92军、第94军,(第3军在清风店和石门被解放军全歼了,后胡宗南在陕西重建),其中第31军只有1个师,其余各军为3个师或者4个师,第13军则有5个师。前面说了华北中央军,除了青年军31军和87军外,大部分军都新建了1个师,像16军在康庄被全歼了2个师,傅作义也给重建了,各军除了扩编和重建以外,傅作义基本上也给补足了兵员和装备的缺额。

综上所述傅作义在华北的扩军还是有成果的,平津战役前,傅系本部有20个师的兵力,其中在平津地区有16个师;而中央军有24个师。当然虽然国军力量进一步扩充,但扩军质量不佳,实际战力还是下滑的。

第三,傅作义在华北跟华北解放军作战及抽调部队支援东北

就当时华北国军的作战动作来说,大体为北平以西的驻军基本是与华野在进行交战,天津以东的兵力抽调生力军5个师援锦,热河的13军和保定的101军保持不动;天津和北平的机动兵力在搞偷袭石家庄的行动。

实际上当时三大战役各大战场之间都有着紧密联系,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是东北战局,实际上与华北战场密切相连。当然了,由于华野实力远不及东北,因此很多时候是华野的影响力不如其他战场那么明显。在东北决战正式发起前,实际上太祖就已经在考虑华北傅作义集团抽调援军的问题了,所以太祖给华野的任务是尽可能阻止傅作义派出大量兵力援助东北国军,如无法阻止也要牵制其精力,迫使其不能以大军来援,避免对东北战局造成大的影响。

当时在华北战场上,华野兵力一共编组为了3个兵团,其中徐向前所率的第1兵团,主要是在山西战场跟阎锡山部作战。由于阎锡山曾是傅作义的老长官,因此傅作义指挥不动阎锡山,晋阎军实际上是独立于华北“剿总”序列之外的。

在辽沈战役发起后,华野第1兵团发起了太原战役,因此实际上牵制傅作义集团的任务是落在了华野第2兵团和第3兵团头上。而且由于山西战场相对独立,事实上华北解放军在平津唱主角的也是这两个兵团。

1948年7月23日,杨成武所部3个纵队7个旅组成西兵团,经半月休整后即向绥远开进,任务是吸引国军至少1个军回援;而以杨罗耿部也立即结束现任务,休整到8月15日后再执行新任务。另外在平保线以南只留7纵和6纵1个旅,归华北军区直接指挥。

1948年8月,杨得志部编为华北第2兵团,杨成武部编为华北第3兵团,但是由于华北部队编制较小,因此虽说是兵团建制但兵力不多,比如杨成武第3兵团全部兵力只有5.24万人,也就是东北野战军一个军,国军两个军的兵力。

杨成武所率的第3兵团率先进攻傅作义的老巢绥远,傅作义随即以5个步兵师、4个骑兵旅寻求与杨成武决战;杨得志所率的第2兵团原本要赶赴绥东配合杨成武作战的,但是101建议中央让杨得志兵团最好能向山海关到天津一线进军,牵制东北国军。

而当时中央方面的意见是杨成武兵团压力很大,杨得志兵团暂时抵达不了绥东,但必须在平张线上开打,以策应杨成武,这里也可抓住傅作义1个军和北平中央军1个军,而天津到山海关一线之国军还得101自己对付。

此时东野兵力虽达百万之众,但南下作战的毕竟只有野战军,而且还要同时应对多方敌军,因此101的自感压力也很大。尤其由于山海关到天津段之敌难以由华北方面牵制,因此其更担忧这一线的援军。

而当时在整个华北范围内,除了困守太原的晋阎军外,其余部队名义上都归傅作义来指挥。傅作义在绥远除留有部分兵力留守,其他以第35军、暂3军(104军)、暂4军(105军)、骑兵部队为机动兵力,布置在北平以及以西的平绥线上,另外其控制的新2军(101军)在保定。

此外在北平部署“剿总”直属部队、第16军、青年军208师;在天津有第94军、在热河有第13军,在冀东、北宁线有第62军、92军、青年军205师以及属于东北国军作战序列的新5军。

简单来说就是北平以西的基本是傅作义系统的部队,北平以东的基本是中央军部队。这个阶段傅作义还不能掌握华北的全部军政大权,华北中央军的实权实际上掌控在副司令兼北平警备司令的陈继承手中。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时,傅陈二人尚因为92军军长人选问题而正面交锋,陈继承根本不买傅作义的账,而傅作义此时也无可奈何。虽然后来傅作义和陈继承几经斗法,终于赶走了陈,但是宝贵的时间耽误了。

这一时间段正是辽沈战役的关键时刻,而委座关于抽调华北国军增援东北的事宜在同步进行中,此时华野1兵团在紧围太原;华野2兵团在平张线出击;华野3兵团在绥东攻城略地,傅作义本部主力及北平主力已被牵制住,实际能够增援东北的便只有冀东、天津、热河的中央军。

在国军方面最早拟定的作战方案是,新5军除以一部留守秦皇岛外,主力跟独立95师率先船运葫芦岛,直接加入锦州作战。第13军放弃热河、北平的第16军、冀东的第62军、92军迅速集结,在李文率领下从陆路向锦州攻击前进。傅作义的2个主力军转至平津,并抽出一个军转至辽西方面作战。按照这个计划,华北国军的一半野战部队将投入到增援作战中,如果再加上从山东调来的第39军,国军在这一方向投入的兵力之多可想而知。

但是一方面华野牵制着华北国军大量兵力,另一方面傅作义也开始搞怪了。

首先,傅作义表示本部力量难以抽出,另外强调第13军不应放弃承德,北平这边的第16军也抽不出来,实际能用的只有冀东方面的部队。

结果最先调用的新5军表示自己刚改编不久,人员武器缺乏,请求暂不调动,实际能去的就只剩下第62军、92军和独立95师了。

由于前不久在争92军军长任命时傅作义落败,因此他又不给92军换防部队,最终92军只去了一个第21师。

最终由于上述因素,导致在东北决战之时,华北国军从原计划动用一半野战兵力,就这么缩水到了只有5个师,即第62军的3个师、第92军的1个师和独立95师。

这5个师加上葫芦岛、锦西原有的4个师,还有从山东调来的39军2个师共计11个师最后组成了东进兵团。而东北野战军负责阻击该敌的有6个正规师和2个独立师,后面还有总预备队第1纵队主力。

所以在总的兵力对比上,国军东进兵团所占优势不大。在东野主力猛攻锦州时,国军主要动用5个师兵力攻击,解放军与之交战的兵力主要是2个师,但是东进兵团寸土未进,直到锦州被解放军主力攻克。

而在锦州被攻克后,国军东西对进的计划依然存在,既然这个计划存在,那么就有从华北进一步抽调兵力的可能。而由于陈继承的去职,傅作义在此时已经逐渐掌握华北各军的实权,并在积极扩充新部队,在关外大战仍在进行,华北解放军在察绥不断攻击之时,傅作义决定以机动兵力去搞什么“偷袭石家庄”,转移委座的注意力。

这次出兵是打着“援晋兵团”的名义,实则是趁解放军指挥中枢兵力不足的奇袭之举,它的意图有很多。

一则给困守太原的阎锡山打打气;

二则调动察绥解放军回援;

三则万一打到石家庄或可有所收获;

四则能向委座交代华北动作;

五则进一步抽走机动兵力,以使华北不必再向东北投兵。

傅作义的计划是,驻扎天津的中央军第94军,全美械装备,战斗力比较强,负责主攻,另外傅作义出新编骑兵第4师、整编骑兵第12旅等本部机动部队,在保定的新2军(101军)也配合出动。这一次出兵,最直接的目的当然不可能达到,但它确实在糊弄委座这边达到了目的,也进一步抓紧了中央军的指挥权。不过太祖玩了一处空城计,傅作义马上配合演了一把,大家合起伙来把委座耍了个团团转,石家庄也没有奇袭成,东北派兵也不了了之,傅作义进一步抓牢了军权,101也不用担心华北国军来东北捣乱,华北中央军将校也免去东北送肉,大家皆大欢喜,唯独骗惨了校长。

至于傅作义还有一个算盘打的乒乓响,他认为东北野战军大战之后需要休整较长时间,而冬季又不便大军行军,因此他认为东野入关将在1949年之后,预计大战会在春季才能开始,他刚好在这个时间段,利用美援武器再武装几十万人,这样到明春其手中的实力将足够多,是战是和都好说话。

不过太祖用兵向来不走常规路,没有给傅作义想象的时间,待东北的国军被解决后不久,东北野战军大军入关,随即打响了平津战役,傅作义集团尽管在此过程中虽扩充了兵力,但最终也只能落得了全军覆没的结局了。

user avatar

首先。以老蒋的前科,傅作义的部队无论是在东北损失了,还是在淮海损失了,老蒋不但不会奖励他为党国效力,可能还会趁机缩小他的编制,架空他。

所以傅作义干嘛要去管?

包括后来,老蒋一直盛情邀请傅作义带兵去南方。从事后来看,这时候老蒋有几分真诚了 。

但是想想老蒋怎么对付客军张学良的,你让傅作义怎么放心?

战亦死,投蒋亦死,投共未必死,投共可乎?

另外傅作义对部队有政工系统,有一定运动战能力。国军内号称七路半。

对自己的实力有一定自信,更重要的是不舍得放弃自己苦心经营的地盘。这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对傅作义来说,能够稳固住战线,像过去和中央谈判一样和共产党谈判。搞个独立王国是最好的。

次优的下场就是历史上这样,投共。被解除兵权当个政治符号。

最次最次是投蒋,被蒋拿捏。

可笑蒋公还想不通为何诸将不努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辽沈、淮海战役进行时,傅作义的“京畿之困”与“和平解放”谋划解放战争的最后几年,中国大地硝烟弥漫,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在这决定中国命运的几大战役中,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无疑是两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而在这些决定性的战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之时,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这位曾被寄予厚望的“北方王”,正面临着前.............
  • 回答
    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大决战》三部曲,无疑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尤其是在表现宏大战争场面和意识形态宣传方面,它们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三部曲——《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如同历史的巨幕,以一种颇具仪式感和史诗感的方式,将解放战争中最关键的三大战役呈现在观众面前。首先,从其创作初.............
  • 回答
    咱们来聊聊辽沈和淮海这两场解放战争中举足轻重的战役。要说国民党在那里面哪场胜算更大,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分析分析。简单说,辽沈战役国民党胜算更小,而淮海战役虽然败局已定,但理论上,如果条件稍有不同,国民党是有那么一丝丝机会能够避免全盘皆输的。辽沈战役:战略上的孤立与绝望要理解辽沈战役,得先看看.............
  • 回答
    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如三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论哪一场战役最为重要和关键,这其实是个颇为复杂的问题,因为它们各自在不同的维度上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共同构成了新中国诞生的坚实基石。不过,如果非要选取一个在战略全局和政治影响上具有压倒性优势的,那么.............
  • 回答
    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都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型战役,我军在这两场战役中都取得了胜利,并且在兵力上都占据了一定的优势。然而,正如您所指出的,尽管辽沈战役我军在兵力上的优势更为明显,但从整体的战斗进程和遇到的困难来看,辽沈战役的“顺利”程度似乎不如淮海战役。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
  • 回答
    辽沈战役,在中国解放战争的宏伟画卷中,无疑是最为浓墨重彩、也最显艰辛的一笔。说它“战战兢兢”,绝非夸张,而是对当时东北战场复杂严峻局势的真实写照。这场规模空前、战略意义重大的决战,从筹划到执行,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谨慎,充满着风险与挑战。要理解为何辽沈战役打得如此“战战兢兢”,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 回答
    辽沈战役,特别是锦州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决定东北归属的关键一役。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中,围绕着国民党军是否能有效增援锦州,以及卫立煌为何未能全力支持廖耀湘,存在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细节。首先,我们要明白当时国民党军在东北的整体战略态势。在辽沈战役爆发前,东北的国民党军兵力部署已经呈现出被分割包围的危险.............
  • 回答
    关于辽沈战役中沈阳的国军为何没有选择往营口撤退,这是一个非常关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刘玉章率领的第5兵团在攻占营口,打通海上通道后,理论上确实为其他受围困的国军提供了“逃生”的可能。然而,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沈阳的国军不撤退的原因,可以用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刘玉章攻占营口的真实意图与战场局势.............
  • 回答
    辽沈战役攻打锦州:蒋介石“东西对进”战略的得失分析在辽沈战役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性战役中,国民党方面的战略部署,尤其是蒋介石提出的“东西对进”战略,一直是史学界和军事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这个战略的出发点是什么?它是否真的“正确”?在具体执行中又暴露出哪些问题?让我们剥开历史的尘埃,来一次.............
  • 回答
    辽沈战役,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宏大决战,其规模之庞大、影响之深远,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关于解放军“百万对国军五十多万”的说法,以及林彪在战役中“战战兢兢”的感受,这背后其实有着更为复杂和 nuanced 的历史图景。首先,我们得厘清人数上的对比。解放军在辽沈战役的总兵力确实达到了百万之巨,这其中包括.............
  • 回答
    辽沈战役硝烟未散,傅作义为何断然放弃山海关?1948年11月,辽沈战役以解放军的压倒性胜利落下帷幕。对于国民党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灾难性的溃败,其东北的军事力量几乎被全歼。然而,就在东北战局尘埃落定之际,华北的守军却迎来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命令:放弃山海关。这个决定,在当时以及后来的历史研究中,都引起了不.............
  • 回答
    辽沈战役打到最后,解放军已经把国民党东北“剿总”的总司令卫立煌的残部,也就是东北野战军(后来的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主力围在了锦州、沈阳和营口一带。战役的最后阶段,主要就是如何收拾这批国民党军队。这时候,林彪指挥的东北野战军,也就是解放军,已经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对国民党军队形成了合围之势。大家都知道,.............
  • 回答
    关于辽沈战役中,国民党军新五军军长范汉杰是否有可能突围的问题,这确实是整个战役中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焦点。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深入分析当时复杂到极点的战场态势,以及范汉杰和他部队的实际情况。首先,我们得明确范汉杰当时被围困的地点和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范汉杰的新五军,再.............
  • 回答
    辽沈战役的胜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有战略层面的高瞻远瞩,也有战术层面的精妙部署,更有政治和经济上的有力支撑。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剖析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战役的胜利原因:一、 战略上的绝对优势与果断决策 解放军的高层智慧与战略远见: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
  • 回答
    辽沈战役:为何国民党主力精锐尽丧锦州?辽沈战役,这无疑是解放战争时期最关键、也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在这场决定东北命运的巨战中,国民党军队之所以会犯下将主力几乎全部压在锦州,最终导致全军覆没的战略性错误,其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考量和决策失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从蒋介石的战略意图.............
  • 回答
    辽沈战役中,廖耀湘的部队在攻占彰武之后之所以出现“裹足不前”,未能及时驰援锦州,甚至坐视林彪攻克锦州,这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它涉及军事判断、情报失误、指挥失调以及当时战场态势的剧烈变化。首先,我们得回到当时严峻的战场形势。国民党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原本的战略设想,是依托锦州这一战略.............
  • 回答
    锦州在辽沈战役中的作用,绝非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城市,它的战略地位可以说牵动着整个战局的命脉,重要性之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把它比作一根承上启下的关键铆钉,一点也不夸张。首先,锦州是国民党军在东北的“门户”和“锁钥”。你想想,东北这块地盘,虽然面积广大,但陆路交通,尤其是当时主要依靠的铁路网,是联系关内.............
  • 回答
    林彪对辽沈战役的整体思路,可以用“相机而动,步步为营,先打锦州,再关门打狗”来概括。这背后蕴含着他对战局的深刻洞察、对敌情的准确判断以及对解放军自身优势的充分发挥。一、 战略指导思想: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在辽沈战役发起之前,林彪就明确了战略指导思想,这和我们后来对战争的普遍认知略有不同,他并不.............
  • 回答
    粟裕主政东北打辽沈战役,效果会不会更好?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也极富争议性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站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对比粟裕与林彪的领导风格、战略思想以及东北战场的实际情况。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林彪在辽沈战役中的表现。林彪无疑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员,他指挥的辽沈战役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为解.............
  • 回答
    这事儿啊,我得好好跟你说道说道。你爷爷的叔叔,在辽沈战役里牺牲,这可不是小事,那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你说牺牲证明上写了哪场战斗?这个得看具体档案上的记载了。辽沈战役,那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打得最漂亮的一仗,也是解放军伤亡最大的一仗。你说你爷爷的叔叔牺牲在哪场战斗?那得看他在哪个阶段,哪个部队,哪个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