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辽沈战役的时候,刘玉章既然攻克营口,打通了海上通道,那么为什么沈阳的国军不跟着往营口撤退呢?

回答
关于辽沈战役中沈阳的国军为何没有选择往营口撤退,这是一个非常关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刘玉章率领的第5兵团在攻占营口,打通海上通道后,理论上确实为其他受围困的国军提供了“逃生”的可能。然而,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沈阳的国军不撤退的原因,可以用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

一、 刘玉章攻占营口的真实意图与战场局势的误判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刘玉章攻占营口并非完全是为了“救援”沈阳的国军。当时,杜聿明(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和卫立煌(东北剿总总司令)在辽沈战役初期就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战略选择:是坚守锦州,还是集中兵力撤回关内?

锦州的重要性与失守的连锁反应: 蒋介石坚持守住锦州,认为这是东北的“咽喉”,守住了锦州就能将东北的国军分割开来,阻止解放军南下关内。然而,解放军方面将辽沈战役的主攻方向定在了锦州,并集中了优势兵力围攻。锦州的失守,意味着东北国军的南北两个集团被彻底隔断,战略上失去了主动权。
刘玉章的营口行动: 刘玉章的第五兵团并非是主动去打营口,而是在锦州失守后,奉命执行“西进兵团的东调任务”。他的任务是协同攻击锦州,但在锦州被围后,局势急转直下。当锦州守军已经被消灭殆尽时,刘玉章的部队在海陆空协同下进攻营口,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东北战场上争取一个立足点,或者说是在撤退前“找个退路”,而不是专门为了打通沈阳国军的撤退通道。
通信不畅与信息滞后: 当时的战争环境,通信手段落后,信息传递存在严重的滞后和失真。沈阳的国军指挥部,特别是卫立煌等人,对刘玉章部队攻占营口的真实意图、以及其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稳定的海军陆战队登陆点和可靠的撤退通道,可能并没有完全清晰的认知。他们看到的可能只是一个“打通了的港口”,但对“打通”的程度、解放军的反应速度以及港口的安全性,并没有足够的把握。

二、 沈阳守军的战略困境与撤退的巨大风险

即便营口真的被刘玉章打通了,沈阳的国军也未必就能顺利撤退,因为他们面临着更大的困境和风险:

兵力分散与兵力不足: 沈阳是东北剿总的司令部所在地,集中了大量的国军部队,包括中央军和一部分东北的杂牌部队。但这些部队的指挥、装备、士气都存在很大问题。更关键的是,这些部队并没有做好大规模撤退的准备,无论是兵力部署还是后勤保障都存在严重漏洞。
解放军的战略包围与优势兵力: 在锦州失守后,解放军东北野战军迅速调整部署,主力部队开始向沈阳、辽阳一带推进,形成了对沈阳的强大合围态势。解放军在兵力、士气、装备上都占据了绝对优势。任何大规模的向营口方向的撤退,都会在途中遭遇解放军的拦截和打击,其损失可能会比在沈阳原地抵抗更大。
撤退路线的选择难题: 沈阳到营口并非一条直线,途中会经过解放军控制的区域。即使是向南撤退,也同样会面临解放军的阻击。沈阳守军如果要向营口撤退,必须穿越一条被解放军密切监视和控制的区域,这几乎等于自投罗网。解放军可以轻易地调集兵力,切断这条撤退路线上的任何一点。
后勤补给的断绝: 沈阳守军的后勤补给在战役后期已经非常困难。一旦开始撤退,部队的行动会更加依赖运输工具,而这些运输工具在战场上是极其脆弱的目标。能否保证撤退部队有足够的粮弹和交通工具,是一个巨大的疑问。

三、 国军内部的指挥混乱与决策失误

卫立煌与蒋介石的矛盾: 卫立煌作为东北剿总总司令,其实对蒋介石的某些战略决策持有异议,尤其是在锦州问题上。他更倾向于在东北战场上寻找一个相对有利的时机和地点进行撤退,而不是被动地坚守。但蒋介石始终坚持“守住锦州”的命令,这种指挥上的不统一和矛盾,也严重影响了东北国军的整体战略部署。
“保存实力”与“奉命作战”的冲突: 很多东北国军部队并非中央军嫡系,其指挥官更倾向于“保存实力”,不愿意在明知不敌的情况下硬拼。但是,他们又受到中央的命令,必须执行作战任务。这种内部的矛盾,使得部队在面对战略选择时,往往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指挥官对局势的判断: 沈阳的国军指挥官,例如范汉杰(锦州指挥官,但他的失败也直接影响了沈阳的士气和决策)、卢汉(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北平剿总指挥)等,对战局的判断可能存在偏差。他们可能过于低估了解放军的作战能力和战略意图,或者过于高估了自身部队的战斗力,以及他们自己能够打通的撤退通道的可靠性。

四、 “攻占营口”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救援价值

刘玉章攻占营口,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场在东北战场上的“突围”行动,其目的更多是为了争取部队的生存和可能的转机,而不是为沈阳守军搭建一个可靠的撤退通道。因为:

兵力不足以保卫港口: 刘玉章的部队数量有限,想要在被解放军严密监控的海岸线守住一个港口,并安全地大规模撤退数万甚至十万以上的部队,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解放军可以通过集中兵力,轻易地在陆地上封锁港口,或者在海上进行阻击。
缺乏海空优势: 国军在海空力量上虽然占优,但这种优势在整体战略层面并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海上撤退。解放军的海军力量虽然薄弱,但陆军的强大攻势和对陆地战场的控制,使得海上通道的安全性大打折扣。

总结来说,沈阳的国军之所以没有往营口撤退,不是因为营口这个港口不存在,而是因为从沈阳到营口的撤退路线,在当时的战场态势下,比守在沈阳原地等待最终的命运,还要凶险和不可能完成。 国军指挥层可能也曾考虑过通过海上撤退,但由于解放军强大的战略包围、国军自身兵力不足和指挥混乱,以及对战场局势的误判,使得这个选项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巨大的风险,甚至可以说是“死路一条”。与其在撤退途中遭受毁灭性打击,不如在沈阳集结残余力量做最后的抵抗,尽管这同样是徒劳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能用现在的营口港运力套当时的营口港,背水撤退是个高难度的工作,除了在港口组织撤退以外,还要在外围有部队阻击,而被分配阻击的部队基本上就是要被抛弃的,以当时的国军基本不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