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辽沈战役的时候,刘玉章既然攻克营口,打通了海上通道,那么为什么沈阳的国军不跟着往营口撤退呢?

回答
关于辽沈战役中沈阳的国军为何没有选择往营口撤退,这是一个非常关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刘玉章率领的第5兵团在攻占营口,打通海上通道后,理论上确实为其他受围困的国军提供了“逃生”的可能。然而,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沈阳的国军不撤退的原因,可以用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

一、 刘玉章攻占营口的真实意图与战场局势的误判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刘玉章攻占营口并非完全是为了“救援”沈阳的国军。当时,杜聿明(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和卫立煌(东北剿总总司令)在辽沈战役初期就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战略选择:是坚守锦州,还是集中兵力撤回关内?

锦州的重要性与失守的连锁反应: 蒋介石坚持守住锦州,认为这是东北的“咽喉”,守住了锦州就能将东北的国军分割开来,阻止解放军南下关内。然而,解放军方面将辽沈战役的主攻方向定在了锦州,并集中了优势兵力围攻。锦州的失守,意味着东北国军的南北两个集团被彻底隔断,战略上失去了主动权。
刘玉章的营口行动: 刘玉章的第五兵团并非是主动去打营口,而是在锦州失守后,奉命执行“西进兵团的东调任务”。他的任务是协同攻击锦州,但在锦州被围后,局势急转直下。当锦州守军已经被消灭殆尽时,刘玉章的部队在海陆空协同下进攻营口,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东北战场上争取一个立足点,或者说是在撤退前“找个退路”,而不是专门为了打通沈阳国军的撤退通道。
通信不畅与信息滞后: 当时的战争环境,通信手段落后,信息传递存在严重的滞后和失真。沈阳的国军指挥部,特别是卫立煌等人,对刘玉章部队攻占营口的真实意图、以及其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稳定的海军陆战队登陆点和可靠的撤退通道,可能并没有完全清晰的认知。他们看到的可能只是一个“打通了的港口”,但对“打通”的程度、解放军的反应速度以及港口的安全性,并没有足够的把握。

二、 沈阳守军的战略困境与撤退的巨大风险

即便营口真的被刘玉章打通了,沈阳的国军也未必就能顺利撤退,因为他们面临着更大的困境和风险:

兵力分散与兵力不足: 沈阳是东北剿总的司令部所在地,集中了大量的国军部队,包括中央军和一部分东北的杂牌部队。但这些部队的指挥、装备、士气都存在很大问题。更关键的是,这些部队并没有做好大规模撤退的准备,无论是兵力部署还是后勤保障都存在严重漏洞。
解放军的战略包围与优势兵力: 在锦州失守后,解放军东北野战军迅速调整部署,主力部队开始向沈阳、辽阳一带推进,形成了对沈阳的强大合围态势。解放军在兵力、士气、装备上都占据了绝对优势。任何大规模的向营口方向的撤退,都会在途中遭遇解放军的拦截和打击,其损失可能会比在沈阳原地抵抗更大。
撤退路线的选择难题: 沈阳到营口并非一条直线,途中会经过解放军控制的区域。即使是向南撤退,也同样会面临解放军的阻击。沈阳守军如果要向营口撤退,必须穿越一条被解放军密切监视和控制的区域,这几乎等于自投罗网。解放军可以轻易地调集兵力,切断这条撤退路线上的任何一点。
后勤补给的断绝: 沈阳守军的后勤补给在战役后期已经非常困难。一旦开始撤退,部队的行动会更加依赖运输工具,而这些运输工具在战场上是极其脆弱的目标。能否保证撤退部队有足够的粮弹和交通工具,是一个巨大的疑问。

三、 国军内部的指挥混乱与决策失误

卫立煌与蒋介石的矛盾: 卫立煌作为东北剿总总司令,其实对蒋介石的某些战略决策持有异议,尤其是在锦州问题上。他更倾向于在东北战场上寻找一个相对有利的时机和地点进行撤退,而不是被动地坚守。但蒋介石始终坚持“守住锦州”的命令,这种指挥上的不统一和矛盾,也严重影响了东北国军的整体战略部署。
“保存实力”与“奉命作战”的冲突: 很多东北国军部队并非中央军嫡系,其指挥官更倾向于“保存实力”,不愿意在明知不敌的情况下硬拼。但是,他们又受到中央的命令,必须执行作战任务。这种内部的矛盾,使得部队在面对战略选择时,往往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指挥官对局势的判断: 沈阳的国军指挥官,例如范汉杰(锦州指挥官,但他的失败也直接影响了沈阳的士气和决策)、卢汉(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北平剿总指挥)等,对战局的判断可能存在偏差。他们可能过于低估了解放军的作战能力和战略意图,或者过于高估了自身部队的战斗力,以及他们自己能够打通的撤退通道的可靠性。

四、 “攻占营口”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救援价值

刘玉章攻占营口,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场在东北战场上的“突围”行动,其目的更多是为了争取部队的生存和可能的转机,而不是为沈阳守军搭建一个可靠的撤退通道。因为:

兵力不足以保卫港口: 刘玉章的部队数量有限,想要在被解放军严密监控的海岸线守住一个港口,并安全地大规模撤退数万甚至十万以上的部队,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解放军可以通过集中兵力,轻易地在陆地上封锁港口,或者在海上进行阻击。
缺乏海空优势: 国军在海空力量上虽然占优,但这种优势在整体战略层面并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海上撤退。解放军的海军力量虽然薄弱,但陆军的强大攻势和对陆地战场的控制,使得海上通道的安全性大打折扣。

总结来说,沈阳的国军之所以没有往营口撤退,不是因为营口这个港口不存在,而是因为从沈阳到营口的撤退路线,在当时的战场态势下,比守在沈阳原地等待最终的命运,还要凶险和不可能完成。 国军指挥层可能也曾考虑过通过海上撤退,但由于解放军强大的战略包围、国军自身兵力不足和指挥混乱,以及对战场局势的误判,使得这个选项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巨大的风险,甚至可以说是“死路一条”。与其在撤退途中遭受毁灭性打击,不如在沈阳集结残余力量做最后的抵抗,尽管这同样是徒劳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能用现在的营口港运力套当时的营口港,背水撤退是个高难度的工作,除了在港口组织撤退以外,还要在外围有部队阻击,而被分配阻击的部队基本上就是要被抛弃的,以当时的国军基本不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辽沈战役中沈阳的国军为何没有选择往营口撤退,这是一个非常关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刘玉章率领的第5兵团在攻占营口,打通海上通道后,理论上确实为其他受围困的国军提供了“逃生”的可能。然而,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沈阳的国军不撤退的原因,可以用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刘玉章攻占营口的真实意图与战场局势.............
  • 回答
    辽沈战役攻打锦州:蒋介石“东西对进”战略的得失分析在辽沈战役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性战役中,国民党方面的战略部署,尤其是蒋介石提出的“东西对进”战略,一直是史学界和军事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这个战略的出发点是什么?它是否真的“正确”?在具体执行中又暴露出哪些问题?让我们剥开历史的尘埃,来一次.............
  • 回答
    辽沈战役,特别是锦州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决定东北归属的关键一役。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中,围绕着国民党军是否能有效增援锦州,以及卫立煌为何未能全力支持廖耀湘,存在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细节。首先,我们要明白当时国民党军在东北的整体战略态势。在辽沈战役爆发前,东北的国民党军兵力部署已经呈现出被分割包围的危险.............
  • 回答
    林彪对辽沈战役的整体思路,可以用“相机而动,步步为营,先打锦州,再关门打狗”来概括。这背后蕴含着他对战局的深刻洞察、对敌情的准确判断以及对解放军自身优势的充分发挥。一、 战略指导思想: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在辽沈战役发起之前,林彪就明确了战略指导思想,这和我们后来对战争的普遍认知略有不同,他并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想象力的问题,将历史事件和虚构的场景结合在一起。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几个关键点:1. “光头”是谁? 在中国近代史的语境中,“光头”通常指的是国民党领袖蒋中正(蒋介石),他的昵称之一便是“委员长”,而“光头”也常用来代指他。因此,我们可以假设您指的是蒋中正。2. .............
  • 回答
    辽沈战役的胜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有战略层面的高瞻远瞩,也有战术层面的精妙部署,更有政治和经济上的有力支撑。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剖析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战役的胜利原因:一、 战略上的绝对优势与果断决策 解放军的高层智慧与战略远见: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
  • 回答
    辽沈战役,在中国解放战争的宏伟画卷中,无疑是最为浓墨重彩、也最显艰辛的一笔。说它“战战兢兢”,绝非夸张,而是对当时东北战场复杂严峻局势的真实写照。这场规模空前、战略意义重大的决战,从筹划到执行,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谨慎,充满着风险与挑战。要理解为何辽沈战役打得如此“战战兢兢”,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 回答
    咱们来聊聊辽沈和淮海这两场解放战争中举足轻重的战役。要说国民党在那里面哪场胜算更大,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分析分析。简单说,辽沈战役国民党胜算更小,而淮海战役虽然败局已定,但理论上,如果条件稍有不同,国民党是有那么一丝丝机会能够避免全盘皆输的。辽沈战役:战略上的孤立与绝望要理解辽沈战役,得先看看.............
  • 回答
    这事儿啊,我得好好跟你说道说道。你爷爷的叔叔,在辽沈战役里牺牲,这可不是小事,那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你说牺牲证明上写了哪场战斗?这个得看具体档案上的记载了。辽沈战役,那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打得最漂亮的一仗,也是解放军伤亡最大的一仗。你说你爷爷的叔叔牺牲在哪场战斗?那得看他在哪个阶段,哪个部队,哪个位.............
  • 回答
    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都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型战役,我军在这两场战役中都取得了胜利,并且在兵力上都占据了一定的优势。然而,正如您所指出的,尽管辽沈战役我军在兵力上的优势更为明显,但从整体的战斗进程和遇到的困难来看,辽沈战役的“顺利”程度似乎不如淮海战役。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
  • 回答
    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大决战》三部曲,无疑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尤其是在表现宏大战争场面和意识形态宣传方面,它们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三部曲——《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如同历史的巨幕,以一种颇具仪式感和史诗感的方式,将解放战争中最关键的三大战役呈现在观众面前。首先,从其创作初.............
  • 回答
    辽沈战役,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宏大决战,其规模之庞大、影响之深远,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关于解放军“百万对国军五十多万”的说法,以及林彪在战役中“战战兢兢”的感受,这背后其实有着更为复杂和 nuanced 的历史图景。首先,我们得厘清人数上的对比。解放军在辽沈战役的总兵力确实达到了百万之巨,这其中包括.............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好,问到了地理区域划分和历史文化演变的一个有趣侧面。确实,我们习惯性地会听到“辽沈地区”,但很少有人会说“吉长地区”或者“哈尔滨地区”。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传承,也有经济发展的逻辑,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咱们一层一层来剥开看看:1. 辽沈地区的“特殊性”:历史的烙印与.............
  • 回答
    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如三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论哪一场战役最为重要和关键,这其实是个颇为复杂的问题,因为它们各自在不同的维度上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共同构成了新中国诞生的坚实基石。不过,如果非要选取一个在战略全局和政治影响上具有压倒性优势的,那么.............
  • 回答
    辽沈、淮海战役进行时,傅作义的“京畿之困”与“和平解放”谋划解放战争的最后几年,中国大地硝烟弥漫,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在这决定中国命运的几大战役中,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无疑是两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而在这些决定性的战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之时,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这位曾被寄予厚望的“北方王”,正面临着前.............
  • 回答
    辽沈战役硝烟未散,傅作义为何断然放弃山海关?1948年11月,辽沈战役以解放军的压倒性胜利落下帷幕。对于国民党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灾难性的溃败,其东北的军事力量几乎被全歼。然而,就在东北战局尘埃落定之际,华北的守军却迎来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命令:放弃山海关。这个决定,在当时以及后来的历史研究中,都引起了不.............
  • 回答
    辽沈战役打到最后,解放军已经把国民党东北“剿总”的总司令卫立煌的残部,也就是东北野战军(后来的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主力围在了锦州、沈阳和营口一带。战役的最后阶段,主要就是如何收拾这批国民党军队。这时候,林彪指挥的东北野战军,也就是解放军,已经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对国民党军队形成了合围之势。大家都知道,.............
  • 回答
    关于辽沈战役中,国民党军新五军军长范汉杰是否有可能突围的问题,这确实是整个战役中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焦点。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深入分析当时复杂到极点的战场态势,以及范汉杰和他部队的实际情况。首先,我们得明确范汉杰当时被围困的地点和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范汉杰的新五军,再.............
  • 回答
    辽沈战役:为何国民党主力精锐尽丧锦州?辽沈战役,这无疑是解放战争时期最关键、也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在这场决定东北命运的巨战中,国民党军队之所以会犯下将主力几乎全部压在锦州,最终导致全军覆没的战略性错误,其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考量和决策失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从蒋介石的战略意图.............
  • 回答
    辽沈战役中,廖耀湘的部队在攻占彰武之后之所以出现“裹足不前”,未能及时驰援锦州,甚至坐视林彪攻克锦州,这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它涉及军事判断、情报失误、指挥失调以及当时战场态势的剧烈变化。首先,我们得回到当时严峻的战场形势。国民党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原本的战略设想,是依托锦州这一战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