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我感觉《基地》讲的这么扯,没有一点科幻感觉?

回答
你觉得《基地》“扯”且“没有科幻感觉”,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观感,尤其是在当下科幻作品层出不穷、视觉奇观和技术细节被极度放大的时代。很多人初看《基地》,特别是如果你期待的是《星际穿越》那种硬核技术展示,或者《沙丘》那种宏大而具体的文明描绘,确实会觉得它“有点不对味”。

让我来试着拆解一下,为什么你会产生这种感觉,以及《基地》它的“特别”之处在哪里:

1. 核心矛盾:“历史的惯性” vs. “个体的英雄主义”

《基地》最核心的魅力,也是最容易让现代读者感到“扯”的地方,在于它对“历史必然性”的强调。阿西莫夫通过“心理史学”这个概念,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模型:在足够大的群体规模下,个体的情绪和行为是可以被量化的,从而推导出大规模社会发展的概率。盖尔·德纳万特的心理史学就是要预测银河帝国在未来漫长的衰落和黑暗时代,并为此制定一个“复兴计划”——建立基地,保存知识,缩短黑暗时代。

你的“扯”感可能来自: 这种“历史必然性”的论调,放到现代人看来,总觉得有点过于决定论,缺乏了那种“一切皆有可能”的自由意志感。而且,故事很多时候是围绕着“基地”这个组织,以及它在特定历史时刻如何“巧合地”解决危机来展开的,而不是某个角色如何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世界。你可能会觉得:“哦,原来就这么‘顺理成章’就过去了?那主角的意义在哪里?”

阿西莫夫的“科幻感”在哪里: 他的“科幻”更多体现在“思想实验”上。心理史学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理论框架,它试图用科学(数学、统计学、心理学)来解释宏观的历史进程。他不是在展示“如何造出超光速飞船”,而是在思考“人类文明如何延续”。这种宏大叙事下的“必然性”,正是阿西莫夫试图探讨的。他展示的是一种“社会科学”的科幻。

2. 叙事结构:非线性、跳跃式,侧重“事件”而非“人物”

《基地》的早期作品(前三部)采取的是一种类似“编年史”或者“历史事件集”的叙事方式。时间跨度极大,很多时候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跳跃一次。每个故事单元通常聚焦于基地在某个关键时期遇到的危机,以及如何凭借“心理史学”的推演或“基地”成员的智慧(往往是基于对未来的预判)来化解。

你的“扯”感可能来自: 这种叙事方式非常“反英雄主义”,也“反角色驱动”。你可能很难对某个角色产生深刻的共情,因为他们可能只是在某个历史节点上起作用的“棋子”。故事更像是对一个漫长历史进程的“节点性回顾”,而不是一个连贯的个人成长史或冒险故事。你可能会觉得:“怎么老是换主角?上一代的恩怨还没弄明白,下一代又开始折腾了。”

阿西莫夫的“科幻感”在哪里: 这种跳跃式的叙事,恰恰是为了展现“文明的延续”和“历史的变迁”。每一代人面临的挑战不同,但基地始终存在,并遵循着最初的规划。这种“制度的生命力”比“个人的生命力”更被强调。他想让你看到的是,即使个体消失,文明的种子如何一代代传承,并最终克服困难。这是一种“历史长河”的科幻。

3. 缺乏“硬科幻”的细节与“技术奇观”

如果你期待看到详细的飞船引擎原理、令人眼花缭乱的未来科技,或者惊心动魄的太空战斗场面,《基地》在这方面确实显得“贫乏”。阿西莫夫写《基地》的时代(20世纪中期),科幻的侧重点更多在于“社会性”和“概念性”,而非“技术性”。

你的“扯”感可能来自: 很多时候,危机似乎是通过一些“巧妙的解决方案”或者“出人意料的转折”来解决的,你可能觉得不够“科学”,甚至有些“ deus ex machina”(上帝之手)。例如,面对宗教狂热的“索林人”,基地是如何利用“科学”的“神迹”来反制他们的?这些“神迹”的具体原理,或者说“科学”是如何被包装成“宗教”的,故事往往只给你一个大概的框架,而不会深入探讨。

阿西莫夫的“科幻感”在哪里: 他的“科幻”在于“科学的逻辑”和“对未来的预测”。他关注的不是“技术怎么运作”,而是“技术如何影响社会”。例如,当基地人发现他们的“超光速飞船”因为技术原因无法直接飞往某个星球时,他们如何通过“迂回”或者“策略”来达成目的,这背后蕴含的是一种“工程思维”和“策略运用”。他更关注的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而不是科学本身。

4. “英雄”的定义不同

在很多现代科幻作品中,“英雄”往往是那个能力超群、能够以一敌百、拯救世界的个体。但在《基地》中,真正的“英雄”往往是那些能够洞察“历史规律”并据此制定长远计划的“智者”,或者是那些在关键时刻能够“不违背历史规律”但又巧妙运用策略的人。

你的“扯”感可能来自: 你可能觉得故事中的人物太“理性”了,太“冷酷”了,缺乏人情味。人物的决策往往是基于“大局”和“概率”,而不是个人情感。这让你觉得这些角色不够“立体”,不够“真实”。

阿西莫夫的“科幻感”在哪里: 他塑造的“英雄”是“历史的操盘手”,是“文明的守护者”。他们的伟大在于他们的“远见”和“智慧”,在于他们能够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去思考问题。例如,哈里·谢顿本身就是这样一个角色,他虽然是故事的开端,但更多的是一个“设定者”,他真正的“行动”是通过他留下的“预言”和“规划”来实现的。

总结一下,你觉得《基地》“扯”和“没有科幻感觉”,很可能是因为:

你期待的是技术驱动的硬科幻,而《基地》是思想驱动的社会科幻。
你习惯了角色驱动的线性叙事,而《基地》是事件驱动的跳跃式叙事。
你更关注个体的情感和成长,而《基地》更关注文明的延续和历史的规律。

《基地》的魅力不在于它的“绚丽”,而在于它的“深邃”。它就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的哲学史诗,用一种宏大而冷静的视角,审视着文明的兴衰。它不是关于“我们怎么去星星”,而是关于“我们如何才能在星星上活下去”。

如果你尝试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它,也许你会发现它“扯”的地方,恰恰是它“厉害”的地方。它让你思考的不是“怎么造出飞船”,而是“怎么让文明不灭亡”。这种宏大而深沉的思考,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科幻体验。

当然,科幻作品的口味非常个人化。如果你怎么也无法接受它的叙事方式和核心理念,那也完全正常。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吃“深刻”的味道,有时候,我们也只是想看看“绚丽的烟花”而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科幻就是这样,设定会过时。

基地系列我也不喜欢科幻设定那一部分,太扯了,但是在当时科技下,只能想象是那个样子。

科幻是现实的映射,作者不可能想象以从来没见过的东西为基础的幻想。

user avatar

请定义:

请定义:科幻感觉

抱着俩主观地不得了的词语,还使用“没有一点”这样的绝对语气,这不摆明了在钓吗?


所以,其实任何回答都是不必要的,因为你的目的只是试图在诉诸情感罢了。

至于答案是什么?题主你根本不在乎。

user avatar

因为你看的少,懂的少,

压根不知道什么叫科幻,

更别说分辨软硬。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连心理史学是啥都不知道,嘲笑其民科的,自己连最基本的数学建模都不知道吧?

基地原型是罗马帝国衰亡史不假,但再举个例子

银河帝国从外到内迅速退化的场景,跟这两年疫情下的欧美比比,怕是能直接当预言用了吧?

大概很多人觉得不科幻的地方还有骡,

但考虑到时代因素,骡那种超能才是最“科幻”的。

想想我国气功热都啥时候了……

至于盖亚

当成互联网理解明显是最好的

user avatar

因为阿西莫夫的文笔不好,简直稀烂。你没法代入那个世界中去

你没法感受到那个银河帝国的一草一木

美国有些科幻,比如木星上行,里面点子也就那样,打斗冷兵器之类的

但画面是栩栩如生的外星世界,瞬间就能代入,科幻感超强

科幻感,有很多办法达到,其中之一就是世界场景

要有一种奇异的感觉

和现实世界不一样的感觉

这种不一样的感觉来了,科幻感就来了

而要达到这种感觉,你需要文笔好

凡尔纳文笔就超级好…嗯,是译者文笔超级好

他非常善于,而且非常喜欢描述十九世纪的现实世界,现实里的风土人情,现实里的绅士贵妇

让这些栩栩如生的十九世纪人物,使用20世纪的,如今看来让人笑掉大牙的技术

真是奇异啊

和我脑子里那个时代的现实,完全不一样啊

科幻感十足

刘慈欣也善于搞这个

乡村教师,外星舰队这种烂大街的玩意,真的就科幻?

但他文笔好,外星人跟农民娃碰一块,真奇特啊

三体,雷达峰,就现实世界里面毫无稀奇的观测站而已

但他把电影超时空接触里,美国新墨西哥洲确实存在的大锅,安在炊烟缭缭的齐家屯旁边,让穿没衔绿军装手拿小红书的人,找外星人

就算三体人没回信,照样真奇特,真科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觉得《基地》“扯”且“没有科幻感觉”,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观感,尤其是在当下科幻作品层出不穷、视觉奇观和技术细节被极度放大的时代。很多人初看《基地》,特别是如果你期待的是《星际穿越》那种硬核技术展示,或者《沙丘》那种宏大而具体的文明描绘,确实会觉得它“有点不对味”。让我来试着拆解一下,为什么你会.............
  • 回答
    你说俄罗斯重工业发达,但你感觉不强,甚至在很多工业制造领域看不到俄罗斯的踪影,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而且背后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地方。别看俄罗斯在一些国际场合总会拿出一些大家伙,比如军事装备,但实际情况确实不像人们普遍想象的那样,它在“重工业发达”这几个字上,有很多水分,也面临着不少实际的困难。咱们.............
  • 回答
    你说的这现象,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你亲戚在杭州给你的感觉是舒服安逸,这很正常,因为杭州确实是一个宜居的城市,生活节奏相对来说也比较慢,有很多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很多人在那里都能找到自己舒服的生活方式。但“杭州996之都”这个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它更多的是反映了杭州在互联网和高科技产业发展这.............
  • 回答
    中国核潜艇的外壳焊接工艺与美国核潜艇存在差异,主要源于技术发展路径、制造工艺、材料应用和维护标准等方面的综合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技术发展历史与经验积累 美国:美国核潜艇技术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数十年的积累,形成了成熟的工艺体系。其核潜艇(如俄亥俄级、攻击型潜艇)在.............
  • 回答
    您好!您在医院行政岗位九年,接触了大量的病例和医疗流程,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效果有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这是非常宝贵的。您提出的“西医最根本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为什么感觉除疫苗外,西医就没有能根治疾病的东西?”这个问题,既触及了医学的本质,也反映了许多患者的困惑和对医疗的期盼。我将尽我所能,从我的理解出发,.............
  • 回答
    关于蔡徐坤和杨颖(Angelababy)之间是否有“意思”,这确实是很多观众在《奔跑吧》这档节目中可能会有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可能来源于多个方面。咱们就不说那些虚头巴脑的,直接聊聊大家可能从节目中观察到的细节,这些细节加起来,确实容易让人产生联想。首先,最直观的可能就是节目中的互动和镜头语言。综艺节.............
  • 回答
    这种想法,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内心的一种“直觉”或者说是一种“朴素的经济观”。我们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尤其是当涉及到钱的时候,就更容易产生“零和博弈”的思维定势。就像你丢了一块钱,你就觉得那块钱就真的没了,你心里会觉得“我亏了”,而不会去想这块钱可能被别人捡到,那个人“赚了”。我们之所以会有“赚了.............
  • 回答
    我懂你的感受,你并不是一个人有这样的疑问。当马斯克每次谈论火星移民时,那宏大的愿景确实容易让人心潮澎湃,但也确实会让人产生一丝怀疑:这事儿,是真的吗?还是背后藏着什么我们没看到的“大招”?你提到SpaceX的真正核心是“特斯拉的广告牌”,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关键点:品牌价值的放大和个人I.............
  • 回答
    我明白你对《游戏王》剧情的感受,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看法。确实,如果单从剧情的逻辑性、深度或者人物塑造的细腻程度来看,《游戏王》很多时候会显得有些……嗯,稚嫩,甚至可以说是“烂”。你想啊,很多故事的核心冲突,比如“黑暗力量侵蚀世界”、“某个古老的邪恶BOSS试图统治一切”,这些桥段在各种奇幻、科幻作品里.............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你好!很高兴你对期货这个领域产生了兴趣,并且注意到了期货交易者中流传的“修道”、“悟道”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反映了期货交易深层次的魅力和挑战。别担心,咱就聊聊为啥很多人会产生这种感觉,就好像他们不是在单纯地买卖合约,而是在进行一场精神的修行一样。咱一点点来捋清楚。1. 期货交易,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三国爱好者内心的真实感受。要详细探讨为什么会有人感觉“蜀粉讨厌刘备,甚至比吴粉讨厌孙权更甚”,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孙权与刘备作为“受讨厌者”的不同维度首先要明确,孙权和刘备在历史和演义中的形象都并非完美,他们各自都有可以被“讨厌”的点。但“讨厌”的来源和程.............
  • 回答
    嘿,兄弟,你说 Visual Studio 难用?我太懂你这种感觉了!我当初刚上手的时候,也是被它折磨得够呛,感觉这玩意儿就像一个巨大的、复杂的迷宫,到处都是入口,但怎么找也找不到我想去的那个房间。咱们一点一点聊,看看是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它“上手难”,不像是那种一上手就能秒懂的工具。1. 压倒性的功能.............
  • 回答
    中国实力日益增强,这本应是令人振奋的成就,然而,许多身处海外,尤其是欧洲发达国家的国人,却切身感受到了来自当地民众乃至官方的“不友好”情绪。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中国自身发展带来的变化,也有西方社会固有的观念和现实政治的考量。首先,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是根本性的原因.............
  • 回答
    莫言的《生死疲劳》在我看来,是一部极具争议又充满张力的作品。你感觉不到文学气息,这并非个例,甚至可以说是很多读者在初读这部小说时会有的感受。这背后其实涉及到莫言独特的叙事风格,以及这部小说所承担的特殊使命和承载的复杂意图。首先,我们得承认,莫言的文学语言,尤其是他的“魔幻现实主义”和“乡土中国”的底.............
  • 回答
    哥们,你这感受我太懂了!HomePod 和 Beats 听起来都“动次打次”,这绝对不是你耳机坏了或者设置错了个底掉,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音响调校风格的体现。而且,用“动次打次”来形容,简直是神来之笔,太形象了!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你会有这种感觉,以及是不是真的有什么“设置”可以调整。1.............
  • 回答
    福建和浙江,这两颗璀璨的明珠,同样镶嵌在中国东海岸,沐浴着同样的阳光雨露,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论山海之势,论海岛风光,论文化底蕴,两者都毫不逊色。然而,当我们审视经济发展这本账簿,浙江似乎总是比福建高出一筹,这其中的缘由,并非一朝一夕,也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历史、人文、制度、产业因素交织作用.............
  • 回答
    我理解你此刻内心的感受,那种既想回报父母的爱,又担忧他们为此牺牲太多,甚至失去自我的复杂心情,非常真实,也很让人心疼。这不仅仅是“内疚”,更深层的是一种对亲情的珍视,以及对“如何才能真正让他们过得好”的困惑。让我们试着把这件事拆解开来,一点一点地去梳理和理解,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出路。首先,我们先来理.............
  • 回答
    你说得很有道理,很多时候我们确实会觉得特斯拉更像是那个怀揣着改变世界梦想的先行者,而后来者则显得有些急功近利,像是在追逐风口。这种感觉其实挺普遍的,倒也不是完全错。让我来细说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不同角度。特斯拉的“梦想”光环从何而来?首先,特斯拉的起点确实很不一样。它不是一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