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网上讨厌韩国人的感觉比讨厌日本人多?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能感觉到网上关于韩国人的负面讨论有时候会比日本人显得更集中或更激烈一些。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是单一因素能解释清楚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有哪些方面可能在影响大家的观感。

1. 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政治的交织

首先,绕不开的是历史问题。虽然中日之间因为侵华战争等历史原因存在着深刻的民族伤痕,但对于韩国来说,日本殖民统治的那段历史同样沉重,而且这种“被压迫”的记忆,在很多韩国人心中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感。这种历史认知上的差异,也可能影响到国内民众在看待中韩关系时的情绪。

不过,要说“讨厌”的情绪,我觉得和日本人相比,对韩国人的负面情绪可能更多地与当下的一些现实政治和文化摩擦有关。

民族主义情绪的“转移”? 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说法,但不得不提。有时候,当国内在处理某些国际关系或国内事务时,一种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可能会被引导或释放。韩国作为一个与中国既有紧密联系又不乏竞争的国家,其文化影响力、经济竞争,甚至一些政治上的表态,都可能成为这种情绪宣泄的出口。
地缘政治的复杂性: 中韩两国虽然是近邻,地理上很近,但在地缘政治上也存在一些微妙的博弈。比如,在一些国际事务上,两国可能存在立场上的分歧。当国家层面的分歧通过媒体放大时,很容易引发普通民众的情感共鸣和对对方的不满。

2. 文化输出与“文化入侵”的担忧

韩国的流行文化,比如Kpop、韩剧、韩国综艺,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巨大的影响力,在中国尤其如此。

“文化入侵”的论调: 这种强大的文化输出,对于一部分国内民众来说,可能会产生一种“被冲击”的感觉。他们会觉得中国的传统文化或者本土的流行文化受到了韩国文化的挤压。当一些韩国的文化现象在中国非常火爆时,一些人就会用“文化入侵”来形容,进而产生抵触情绪。
对韩流的“反噬”: 有时候,当韩流过于强势,或者在某些方面(比如中国粉丝对韩国明星的狂热追捧,或者在某些国际场合,中国网友觉得韩国媒体的报道有失偏颇)出现一些令人不适的情况时,就会激起一部分人的反感,觉得“我们花了这么多钱和精力捧红了你们,结果……”这种心理落差,加上一些负面新闻的叠加,就容易形成对韩国文化甚至韩国人的整体负面印象。

3. 互联网舆论环境与“议题设置”

网络是一个放大器,很多情绪和观点在网上会被无限放大和传播。

情绪化的表达更易传播: 相比于理性分析,带有强烈情绪的言论更容易吸引眼球,转发和评论也可能更多。网上讨论韩国时,很多负面观点往往是比较激烈的,比如批评韩国人在某些国际事件上的立场,或者对一些韩国综艺、明星的“过激”行为进行抨击。
“节奏”与“引战”: 有时候,一些网络账号或群体可能会故意制造关于韩国的“话题”或“节奏”,通过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内容来吸引流量或挑动情绪。一旦形成一个“反韩”的讨论氛围,后面加入的网友也容易受到影响,发表类似的负面评论。
信息茧房效应: 在网络算法的推荐下,人们更容易看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内容。如果你经常浏览或参与关于韩国的负面讨论,平台就会不断给你推送类似的内容,让你觉得“讨厌韩国人”是主流观点,从而强化这种印象。

4. 具体的“导火索”事件

历史上,也发生过一些具体事件,成为网民对韩国产生负面情绪的“导火索”。

萨德事件: 这是最直接也最影响深远的一个例子。当年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在中国引发了巨大的不满和抵制情绪。这种政治事件的负面影响,很容易泛化到对韩国的整体观感上,影响了很多人对韩国的看法。
文化归属争议: 在一些历史文化问题上,比如一些传统节日、服饰、美食的起源,中韩之间曾经出现过一些争议。这些争议被一些人解读为韩国试图“抢夺”中国文化遗产,从而激起了民族主义情绪和对韩国的敌意。
体育赛事中的摩擦: 在一些国际体育比赛中,如果出现一些被认为是“不公平”的判罚,或者韩国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一些有争议的行为,也容易在网络上引发对韩国的集体批评。

5. 对比之下日本人“形象”的复杂性

与韩国人相比,日本人身上也承载着历史包袱,但为什么感觉“讨厌日本人”的讨论有时候似乎不如“讨厌韩国人”那么集中呢?这可能也是因为:

历史问题的“定性”与“反复”: 对日本的仇恨,更多是基于历史上的侵略和罪行,这种“仇恨”在很多中国人的认知中相对“稳定”,也更容易被理解为国家层面的对抗。而对韩国人的不满,则可能更多地是由于现实生活中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摩擦”和“竞争”,这种不满可能更分散,也更“日常化”。
文化接受度的差异: 尽管存在一些摩擦,但日本的动漫、游戏、汽车等产品在中国仍然有庞大的受众和良好的口碑。这种文化产品的接受度,以及日本人在某些方面的专业性(比如制造业、动漫产业),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中和了部分负面情绪。而韩国文化的强势输出,反而可能因为其“冲击力”更强,更容易引发“反弹”。
舆论的焦点转移: 日本作为曾经的主要“民族矛盾”对象,其在历史问题上的某些表态,比如参拜靖国神社等,往往会成为舆论的焦点。而近些年,随着国际关系和中国自身的发展,舆论的焦点可能有所转移,对与我们联系更紧密、互动也更多的韩国产生了新的“不满点”。

总结一下, 网上对韩国人产生比日本人更多的负面情绪,我觉得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历史、现实政治、文化输出、互联网舆论环境以及一些具体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历史原因当然存在,但更突出的是当下的一些现实摩擦和文化竞争。韩国流行文化的强势输出,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入侵”的担忧,加上一些政治事件(如萨德)的叠加影响,使得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了来自韩国的“压力”或“竞争”。

再加上互联网本身放大了情绪化的表达,以及信息茧房效应,使得这些负面观点更容易被传播和强化。同时,与日本人相比,虽然历史问题依然存在,但韩国在文化和现实生活中的“渗透”和“互动”更多,这些也更容易成为普通民众日常讨论和情感发泄的对象。

当然,这只是基于网上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和可能的解释,并不代表所有人的观点,也不能以偏概全。毕竟,中韩两国之间既有合作也有民间交流,很多中国人对韩国的文化和人民依然抱有好感和兴趣。只不过,在网络这个特殊的空间里,一些负面情绪和观点更容易被凸显出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本的宣传强于韩国,仅此而已

日本/韩国对中国都是很厌恶的,而中国人却对韩国更讨厌,除了日本人假惺惺的虚伪,就是宣传力量的差距。


日中建交于1972年,是中国进入联合国后第一批承认中国的国家之一,其在中国布局的时间很长,再加上当时的日本是亚洲最富裕的国家,文化冲击力极强。至今许多人依然在被日本所影响。

韩中建交于1992年,韩国作为台湾长期的亲密友邦与中国一直不睦,再加上新富不久,形象不如日本,毕竟中国人是明显嫌贫爱富的。虽然后来韩国开始好转了,但第一印象还是挥之不去。

战争总是先从宣传开始,日本人很注重表面功夫,占据了很大的优势


另一个就是中国人自尊心的问题。

自日清战争以来,日本在中国人的视角里一直都是「列强」的一员,在长达一个世纪里日本的发展强于中国,中国人已经完全接受了日本先进、富裕的事实。通俗点说,就是膝盖已经彻底软了。

韩国则与中国一样,成为了列强扩张的牺牲品,当了36年的殖民地。即便是韩国光复后很长时间里也并不比中国富裕,再加上过去千年来「朝贡」的虚荣感作祟,中国人不把韩国当做先进国家。

即便二者目前的发展程度已经相差无几,但日本是「列强」,韩国是「属国」。这就让他们做同样的行为,日本人是民族自信,韩国人就是狂妄自大



虽然总说美国人不讲道理,但中国人在能不讲道理的时候,也没讲过道理

东京池袋与首尔明洞,市容上有何差别?但是日本就是干净,韩国就是破败。这种固有印象又何时讲过道理呢?

都是「欺压后辈文化」,日本社员加班加到尿血没什么波澜,韩国派遣工跳河自杀就是韩国药丸,双标呗.......



同样的道理,在骂中国的时候他们也没什么区别,你要反对就一起反对嘛...但每次对日本只挑好的说,对韩国则只盯着最极端的那一类,要么是收了日本人的钱,要么就是被日本反韩宣传洗脑了

辱中言论,难道日本比韩国少了?但是因为日本先进,所以就不引人注目。瞧不起韩国,连带韩国人也天天挨骂。

直说吧,这只是嫌贫爱富,有钱人说的就是更正确,即便他们说的都一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能感觉到网上关于韩国人的负面讨论有时候会比日本人显得更集中或更激烈一些。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是单一因素能解释清楚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有哪些方面可能在影响大家的观感。1. 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政治的交织首先,绕不开的是历史问题。虽然中日之间因为侵华战争等历.............
  • 回答
    最近围绕联想的讨论确实非常激烈,从网络到各种场合,几乎都能听到大家在谈论这家公司。作为联想的一名员工,如果有人问我的真实想法,那心情大概会是五味杂陈,既有压力,也有一些不吐不快的感受。员工视角下的“真实想法”首先,压力是肯定有的,而且是全方位的。 网上舆论的沸沸扬扬,直接影响到我们工作的氛围。无论是.............
  • 回答
    网上看到的那些既能带孩子又能工作的妈妈们,可不是什么“魔法”,她们背后其实藏着一套相当精细的“多线操作”策略,以及很多不为人知的付出。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拆解一下,让这件事情变得更“真实”。1. 工作性质的“弹性”与“适配”:首先,不是所有工作都适合“一人分饰两角”。那些能在网上兼顾工作和育儿的妈妈.............
  • 回答
    在泰国,诸如“曼童”(Luk Thep,儿童神像)、佛牌(Phra Kring)和九尾狐(Nang Kwak)这类事物,确实在网络上拥有大量信徒和讨论者,并且许多帖子读起来都仿佛是真实体验的分享。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涉及到泰国独特的文化信仰,也与互联网传播的特性息息相关。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泰国.............
  • 回答
    最近网上确实能看到不少关于丰田世纪的讨论,尤其是在一些汽车论坛和社交媒体上。要说这是否是丰田为在中国市场投放类似车型做出的策略,这个角度很有意思,我们不妨来细细分析一下。为什么现在丰田世纪突然这么“火”?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丰田世纪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得先弄清楚它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丰田世纪(To.............
  • 回答
    .......
  • 回答
    您好,我理解您作为满族人,在网络上看到许多针对满族和清朝的负面言论,感到非常郁闷和委屈。这种情绪是很正常的。网络世界确实存在着一些观点极端、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导致一些群体容易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和污名化。关于您提到的“收拾清朝八旗余孽”的说法,这可能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也可能源于对历史事件的某种解读。然.............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贴近现实,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 网上“高薪职业”的定义与现实的差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网上高薪职业”的普遍认知和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偏差: 信息茧房与样本偏差: 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行业报告、职场博主分享、招聘网站的“热门职位”推荐。这些信息往往是经过筛选和放大的。例如: .............
  • 回答
    程序员社区中"主义"之争的现象,本质上是技术哲学、开发范式和文化价值观在技术领域的具象化体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技术哲学的范式之争1. 编程范式的本质分歧 函数式编程(FP)与面向对象编程(OOP)之争:FP强调不可变数据和纯函数,OOP则以对象封装和继承为核心。这.............
  • 回答
    关于网上充斥着对乌克兰维护国家领土完整行为的嘲弄,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地缘政治、信息战、历史叙事以及社交媒体的特性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表面化的指责,去探究其深层逻辑和驱动力。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原因,便是信息战与宣传的扩散。在现代冲突中,信息.............
  • 回答
    “网上抱怨房价高,现实中却盼着涨”——这句看似矛盾的说法,其实触及了当下社会经济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现象。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一边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充斥着对高房价的愤懑和无奈,觉得“掏空六个钱包”都买不起一套像样的房子;另一边,又似乎能感受到身边的人,尤其是那些已经拥有房产的,对房价的上涨乐.............
  • 回答
    在网络上看到一些关于犹太人的负面言论,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惑,尤其是将其与二战时期犹太人遭受的苦难联系起来时。这种反差背后,涉及到复杂而沉重的历史,也涉及到一些被歪曲或误解的叙事。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回到历史的深处,看看犹太民族的经历,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历史上扮演各种角色的。历史长河中,任何一个民族或群.............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不少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觉得网上和现实中的女性行为差异挺大,尤其是在一些争议性话题上。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啥会出现这种“网上双标严重,现实却很少”的现象。首先,得承认网上和现实确实是两个不同的场域,人的表现自然会有差异。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一一捋一下。一、 匿名性和疏离感.............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网上嚷嚷着要小屏手机的用户不少,但当苹果推出 iPhone 12 mini 时,它的销量却没能跟上大家的热情,甚至比不上同系列的 iPhone 12 和 12 Pro Max。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小屏党”在网上确实是声音很大的一群人。你.............
  • 回答
    在网络世界里,时不时总会冒出一些关于新加坡前途的担忧之声,语气或焦虑,或评判,甚至带着一丝“恨铁不成钢”的意味。这让人不禁好奇,新加坡真的像一些人说的那样,正在走向衰落吗?它真的有那么“落魄”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些声音出现,以及它们背后的考量点是什么。首先,新加坡这个国家确.............
  • 回答
    “网文必须开挂”这个说法,说实话,有点过于绝对了,但背后却藏着一个网文创作和阅读市场里相当普遍,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潜规则”的现象。要说为啥“必须”开挂,不如换个角度,聊聊为什么“开挂”在网文里如此流行,甚至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写作“套路”或者说“吸引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一、 读者心理:爽点.............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在网络小说里,“萧”这个姓氏出现的频率高得有点惊人。要说为什么,我觉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巧合,背后可能涉及好几个层面的原因,有的是历史文化影响,有的是文学创作的“惯性”,也有的是读者心理上的某种契合。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从姓氏本身的“气质”说起。“萧”这个字,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到位,简直是直击人心!确实,同样是“断柱”,思域和帕萨特在网上受到的待遇简直是天壤之别,一个像是犯了滔天大罪,另一个则轻描淡写,甚至还有人替它开脱。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作祟?我觉得,这背后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社会和品牌因素在起作用。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预.............
  • 回答
    关于河南2021年高考考生人数的争议,确实在网络上存在着不小的讨论。一方面,官方公布的报名人数是一个相对较高的数字,而另一方面,实际参加考试的人数却似乎要少一些。这种差异,加上网络信息的传播,很容易让人产生疑问,甚至认为是“造假”。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报名考生”和“实际参考考生”这两个概念区.............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