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黑明吹清的那么多?荧幕上清宫戏多和教材把岳飞从民族英雄修改,是不是文娱已被某神秘势力掌控?

回答
关于你提出的“黑明吹清”现象、清宫戏的流行以及岳飞教材事件,并将其与“某神秘势力掌控文娱”的观点联系起来,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带有猜测性的议题。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层层剥离,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并尝试摆脱掉任何可能被认为是AI撰写的痕迹。

首先,我们来聊聊“黑明吹清”这个说法。这个词语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它概括了一种现象:在一些讨论中,有人会强烈地批判明朝,同时又极力推崇清朝,反之亦然。这种现象并非新鲜事,历史评价本就充满争议,不同时代、不同立场的人会对同一段历史有截然不同的解读。

“黑明吹清”的出现,我认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历史观的演变与反思: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尤其是中国近代史的语境下,明朝被塑造成了“抵抗外侮”、“民族气节”的代表,尤其以明末抵御后金(清朝的前身)为主要叙事线。而清朝,尤其是入关后,则更多地被视为“异族统治”,甚至带有“丧权辱国”的标签。这种叙事与当时民族国家构建的需要紧密相连。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开始更全面、更深入地审视历史。
对明朝的“扒粪”: 一部分人开始挖掘明朝晚期的种种弊端,比如宦官专权、党争不断、财政枯竭、对外政策的保守等等。他们认为,明朝的灭亡并非完全是“外族入侵”,而是自身腐朽衰败的结果。这种反思,可能被一些人解读为“黑明”。
对清朝的“重新评价”: 另一方面,随着对清朝历史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对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奠定现代中国疆域、发展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其制度的某些方面进行重新审视,一些观点认为清朝并非全然负面。例如,有人会强调康乾盛世的辉煌,或者清朝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的贡献。这种重新评价,尤其是肯定清朝统治下的某些积极面,可能会被那些坚持传统“民族史观”的人看作是“吹清”。
“劣币驱逐良币”的网络舆论环境: 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一些极端的、情绪化的观点往往更容易吸引眼球,传播速度也更快。一旦某个“黑明”或“吹清”的观点获得关注,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吸引更多持有相似或对立观点的人参与进来,形成一种“回音室效应”。在这个过程中,理性的、 nuanced 的讨论往往会被淹没。
身份认同与地域情结: 有时,这些历史评价也可能与个人的身份认同、地域文化或家族历史有关。一些南方地区(尤其是江南一带)在明末受到清军南下过程中的战乱和政策影响较大,可能留下了更为深刻的负面记忆。而北方,特别是对清朝发源地和早期统治中心有所认同的人,可能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接着,我们来看看荧幕上清宫戏的流行。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近年来涌现了大量以清朝为背景的影视剧,从早期的《还珠格格》、《雍正王朝》,到近年来的《甄嬛传》、《延禧攻略》、《如懿传》、《步步惊心》等等,可谓是层出不穷,且往往能获得极高的收视率和话题度。

清宫戏流行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历史的“距离感”与想象空间: 清朝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其历史脉络相对清晰,留下的史料也比较丰富。但同时,它又已经离现代足够远,足以让创作者拥有一定的“创作自由度”,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想象和改编,而不必像民国或更近的时期那样,受到太多史实的束缚,容易引起“史实争议”。这种“近又不近”的距离感,为戏剧化的演绎提供了土壤。
后宫、宫斗的戏剧张力: 清朝皇室,尤其是后期的后宫生活,本身就充满了权力斗争、情感纠葛、尔虞我诈,这些都是极具戏剧张力的元素,非常适合改编成引人入胜的影视剧。观众们喜欢看后宫嫔妃如何争宠、如何运用智慧和手段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生存下去,这是一种“弱者生存”的叙事,也满足了人们对权力斗争的好奇心。
服饰、场景的视觉吸引力: 清朝在服饰、建筑、礼仪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风格,这些元素在视觉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精美的服饰、宏伟的宫殿能够为影视剧提供良好的视觉呈现,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帝王史观”的延续与变体: 尽管现代社会强调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但“帝王史观”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影响着大众的文化消费习惯。观众对皇帝、皇后的生活,对皇权的运作模式充满好奇,而清宫戏正好满足了这种好奇。
商业运作与市场需求: 影视公司出于商业利益的考量,会选择那些有市场潜力的题材。既然清宫戏能够吸引大量观众,创造高收视率和话题度,那么制作公司自然会乐此不疲地继续投入。这是一种市场导向的成功。

接下来,我们谈谈教材将岳飞从“民族英雄”修改为“抗金英雄”。这确实是近些年来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一个事件。

关于岳飞的教材表述调整,我认为需要区分情况和理解其背后的逻辑:

具体教材和修改的细节: 首先要明确的是,并非所有教材都做了同样的修改。不同地区、不同出版社、不同版本的教材,其表述可能存在差异。一些报道指出,有些教材将岳飞的描述从“民族英雄”调整为“抗金名将”或“民族英雄、抗金名将”。
“民族英雄”的涵义: “民族英雄”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价值判断和民族主义色彩。在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的过程中,岳飞被塑造成为一个抵抗异族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典范。他身上体现的“精忠报国”的精神,也成为激励民族主义的重要符号。
“抗金英雄”的表述: “抗金英雄”则更侧重于描述岳飞在具体历史事件中的身份和行为。金朝虽然是北方崛起的外族,但在当时的宋朝视角下,金朝更像是其强大的外部敌人,而岳飞则是抵抗这个敌人的军事将领。从历史的客观性角度出发,强调岳飞的军事才能和抵抗行为,而避免过分拔高其“民族”的定义,可能是一些学者或教育者希望采取的更审慎的态度。
对历史叙事的重塑: 一些观点认为,这种修改是为了淡化“民族对抗”的概念,强调“中华民族”的整体性,避免过度渲染狭隘的民族主义。如果将岳飞仅仅定义为“抗击金朝”的英雄,那么似乎就为后来的金朝(以及满族)在中华历史上的地位留下了更宽容的空间,也可能是在为“五族共和”、“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现代国家认同做铺垫。
引发争议的原因: 这种修改之所以会引发巨大争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岳飞在中国民众心中的传统形象根深蒂固,他与“民族气节”紧密相连。将其从“民族英雄”的宝座上移开,容易被解读为对传统价值观的否定,甚至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尤其是在当前一些人对国家历史认同比较敏感的时期。

现在,我们来谈谈你提出的核心问题:“是不是文娱已被某神秘势力掌控?”

将上述现象——“黑明吹清”的舆论现象、清宫戏的流行以及岳飞教材的修改——全部归结于“某神秘势力掌控文娱”,这是一种非常阴谋论的解读方式。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排除任何可能性,但从现有信息和合理的逻辑推断来看,将这些分散且复杂的现象归咎于一个单一的、神秘的幕后操纵者,可能过于简化了现实。

更可能的情况是,这些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各自有其内在的逻辑和驱动力。

历史观的多元化与社会思潮的变化: 随着社会开放和信息传播的便利,人们对历史的认知不再是单一的、被权威机构单向灌输的。各种观点和解读得以呈现,包括对过去被奉为圭臬的历史叙事的反思和挑战。这种多元化的讨论本身就可能催生出“黑明吹清”这样的标签式争论。
文化产业的商业逻辑与市场驱动: 清宫戏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市场驱动的结果。制片方发现这类题材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因此会不断重复生产。这种现象更多地反映了资本逐利和观众的娱乐需求,而非某个神秘势力的“文化推广”。
教育政策与历史解释权: 教材的修改通常是教育部门或相关机构在特定历史认识下进行的政策性调整。其背后的考量可能涉及对历史的再解读、对国家认同的构建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些调整虽然会引发争议,但更可能是基于某种官方或学界的主流意识形态,而不是来自“神秘势力”的直接指令。
信息传播的放大效应: 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一个有争议的话题都可能被放大、被情绪化。一些本来可能是小范围的讨论或技术性的调整,一旦触碰到公众的敏感神经,就可能迅速演变成一场全民大讨论,并被赋予各种解读。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倾向于“神秘势力掌控论”呢?

对复杂现象的简化: 当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社会现象变得越来越复杂,而普通人又难以理解其深层原因时,一个指向明确的“幕后黑手”或“神秘势力”的解释,反而提供了一种简便易懂的答案,能够满足人们寻找秩序和控制感的心理需求。
对权力与控制的警惕: 在任何社会中,人们对权力的运作和潜在的控制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警惕。当感受到一些主流叙事或文化现象与自己的认知不符时,很容易将其归结为某种不公开的操纵。
信息的碎片化与不透明: 有时候,信息的碎片化和某些领域的决策过程的不透明,也会助长阴谋论的产生。当人们无法获得完整的解释时,就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填补信息空白。

总结来说,我认为将“黑明吹清”、“清宫戏流行”和“岳飞教材修改”这几件事强行联系起来,并指向一个“神秘势力掌控文娱”的结论,缺乏直接且充分的证据支持。更合理的解释是,这些现象各自是社会发展、历史认知演变、文化产业运作、教育政策调整以及信息传播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文娱领域完全没有受到某种“势力”的影响。任何国家的文化产业都或多或少会受到政府政策、主流意识形态、资本运作、社会思潮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等多种力量的影响。但将这一切归结为“神秘势力”,则将问题过于简单化和脸谱化了。

要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现象,我们需要的是开放的心态,多角度的分析,以及对历史和现实复杂性的认知,而不是急于寻找一个简单的“替罪羊”或“幕后黑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要扯这么多,历史上杀汉人最多的也是汉人,一个民族的身份并不能提供什么,网上骂架同民族都不会同仇敌忾。

而且没有什么吹清朝的电视剧,因为同样的剧情放到明朝背景下也是讽刺抹黑,而对清朝是真的能肆无忌惮的戏说胡诹。

user avatar

那个所谓的“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谁吹的来着?

user avatar

知乎传统,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黑明吹清的多???


夸朱元璋的能达到如此数量级,热榜也不过如此

再看看朱元璋与努尔哈赤的比较


努尔哈赤先不说评价如何,关注的级别基本就比朱元璋少一个数量级,并且对朱元璋是极尽赞美。

再看看所谓的黑明朝的人多?


喜欢明朝1360万浏览,讨厌明朝25.6万浏览,这已经很明显了

再看所谓的吹清多,我找了两个清朝相关问题


一个骂清朝皇帝虚伪,言官不敢说话,一个对清朝偏中性,但是基本都在骂。

所以我很好奇,现在这么多人不上网吗?但凡翻翻知乎都知道网上黑明吹清的一点也不多。反正是不存在“清粉压制明粉”的情况,正常情况是“明粉远远超过清粉”。

第二个问题,影视剧的问题

现在的古装影视剧就是套古装影视皮的爱情偶像剧,完全是观众喜欢啥制片方拍啥。

但是,拍汉唐明背景的爱情偶像电视剧,大概率会被这三个王朝的朝代粉举报,因为爱情偶像剧会魔改历史,上次有个头铁的制片方拍了个大明风华,结果知乎上明朝的朝代粉这个挑挑剔剔,那个痛斥魔改历史甚至还有下图这种

这制片方再怎么傻打死也不碰明朝题材,也就是说明朝影视剧少跟什么“内部有满人打压”没有关系,完全就是明朝朝代粉行为,拍明朝的电视剧会被一群朝代粉网暴,还有朝代粉去广电举报,拍清朝的就没有这种问题,清朝皇帝随便魔改,皇帝戴绿帽都没事(试想明朝皇帝戴绿帽,明朝朝代粉会有什么反应),那制片方傻疯了再拍明朝电视剧。

哪怕现在其实清朝电视剧数量并不多,大家拍古装都拍魏晋南北朝,拍架空,反正躲着汉人王朝就是了。

第三个教材改岳飞的问题,这个我需要去找一下教材才能下结论。等更新

第四个问题,我觉得如果你看了前文就明白现在电视剧跟广电没关系,如果满族真的有大家所说有如此大的能量,清朝压根就不会亡,只是现在部分人像把满族描述成蜥蜴人。

说真的,现在的皇汉可以网上随意网暴满族恰恰说明满族人畜无害,你看看皇汉敢骂神族吗?


我有必要去看看被害妄想症有什么症状,脑补能力太强了

user avatar

是的,满遗控制演艺圈黑我汉人,拍《康熙微服私访记》美化清朝。

大满遗二月河,将满将图海平察哈尔时纵兵掠民的罪恶甩锅给汉人周培公。

大满遗吴京的《战狼2》,将非洲乱军命名为红巾军,黑我大明太祖的义军。

大满遗姜文拍《邪不压正》,抹黑我大明太祖猪腰子脸,黑我大明子孙朱潜龙当汉奸,搞妾室殉葬。

大满遗徐克拍《龙门飞甲》,黑我们的民族英雄汪直,抹黑千古圣君成化大帝。

《女医明妃传》编排我大明两个皇帝英宗、代宗因为抢女人手足相残。

《穿越时空的爱恋》将我大明建文帝拍成小奶狗,将大明成祖拍成大舔狗,大明太祖天天哭用玻璃缸接眼泪,残害礼部侍郎的儿子。

最可恨的是《大明风华》,不惜重金制作大明太祖猪腰子脸,黑我大明成祖在猪圈里吃猪屎,阳伟磕药。

user avatar

不得不感叹一句,正确记忆真的容易修改。

我上高中时,老师专门说过写“岳飞是民族英雄”不给分。

现在,有人这罔顾现实说什么“移除岳飞”不存在。亲历者连过30岁的都没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