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低龄儒黑越来越多?

回答
近年来,“低龄儒黑”现象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而且观察下来,这种现象似乎呈现出一种愈演愈烈的趋势。要说清楚为什么会这样,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首先,得说说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现在大家获取信息的渠道实在是太广了,尤其是网络平台,从短视频到各种论坛、社交媒体,内容爆炸。过去,大家了解历史、了解文化,很大程度上依赖学校教育和正规出版物,信息相对单一且经过筛选。现在不同了,任何人都可以发声,很多观点,不论是否准确,都有机会被放大。

在这种环境下,一些片面化、极端化的解读就很容易流行起来。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几千年来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都有不同的阐释和应用。但网络上的讨论往往追求“快餐式”的理解,容易把复杂的思想简化成几个标签。比如,“三纲五常”被直接解读为压迫女性、维护等级制度,而忽视了其历史背景、内在的伦理考量,以及对社会秩序稳定性的贡献。再比如,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可能被放大为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独立和反抗精神。

其次,社会变迁和价值观的碰撞是重要原因。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很多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正在被重塑。市场经济、全球化、个体主义思潮的兴起,都对过去那种集体主义、等级森严的社会模式提出了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人会觉得儒家思想中的某些方面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甚至成为阻碍进步的因素。他们可能认为,儒家强调的“礼”、“序”、“孝”等,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个人自由和创新。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身份认同”的焦虑。当一个社会经历快速转型,人们对自己的文化根源和身份认同会产生不确定感。一部分年轻人,尤其是那些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社会压力、阶层固化,或者对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负面因素(例如某些历史上的弊端)有过切身体会的人,可能会通过“黑”化传统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疏离感。他们可能觉得,拥抱所谓的“西方先进文化”更能带来某种优越感或解决问题的办法。

再者,网络舆论的“跟风”效应也不容忽视。当某个观点开始流行,尤其是在年轻人中形成一种“酷”的标签时,很多人会不加思辨地跟随。这种“跟风”可能源于对社会现象的不满,也可能仅仅是因为看到了别人这样做,觉得这样能获得关注或共鸣。一旦“儒黑”成为一种网络流行语或者一种“反叛”的姿态,就很容易吸引那些渴望表达自我、寻求群体认同的年轻人。

同时,我们也不能排除有组织的、别有用心的推广。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某些势力可能会出于各种目的,比如文化输出、意识形态竞争,或者单纯地挑拨离间,来放大和传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解读,甚至是污名化。这种传播往往会抓住年轻人容易接受的传播方式,用更具煽动性的语言和更偏激的论调来吸引眼球。

最后,教育的失焦也可能是一个因素。虽然学校一直在教授儒家思想,但如果教育方式过于枯燥、脱离实际,未能有效引导学生理解思想的精髓和时代意义,学生们就容易对之产生疏离感。当他们在网络上看到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性”解读时,如果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辨别能力,就可能被带偏。

总而言之,低龄儒黑现象的出现,是信息时代特有的传播逻辑、社会变迁带来的价值观碰撞、个体身份认同的焦虑、网络舆论的生态,甚至是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产物。它反映出我们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面临着如何更好地与现代社会对接、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沟通和教育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呵呵,为啥要强调“低龄”?你有证据吗就说这话?无非就是想把“批判儒家”和“幼稚”,“不成熟”这类贬义词挂钩而已,正面辩论不过就攻击质疑者本身,儒家的传统了。

user avatar

是越来越少。早四十年年是所有年轻人都黑儒。而不是只有一部分。

但时候是社会大形势如此。

而如今的所谓的儒黑,基本上都是反智。

user avatar

孔子这一辈子干的事,不就是把土豪暴发户(新兴地主)子弟,教育的有文化有礼仪吗?

这是好事。现在我们国家也突然有钱了,暴发户也多了,富二代也多了,但是文化跟不上,所以00后经常以天朝上国自居,看不起别的国家。也不懂得尊重教师了,动不动就打小报道举报老师。这种小学生就缺乏孔子去教育。

你就是到了3020年,你也得尊重老师、孝敬父母、文明一些。你就是美利坚,他也得讲文明啊。黑人把商店砸了,这是好事?现在的问题是,2000年了,文明程度还赶不上孔子。好家伙,你们倒是整老师、批判原生家庭起来了。

再者人家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多流弊啊。比你们这些上了大学天天想着怎么骗倆钱花,怎么挣达不溜的年轻人,强多了。

你们不就是想往上爬挣两个达不溜吗?爬不上去就不满。你们也配批判孔子?苍蝇再完美也是苍蝇,伟大的人物虽然有缺点但仍然是伟大的人物。

越年轻,越反动。

user avatar

知乎传统,先问是不是。

越来越多的,是你的感官所感受到的。你一直关注儒家问题,所看到的和儒家有关的文章越来越多,你所见到的儒黑的言论越来越多,而这部分人里你能感受到有不少青少年,所以你得到了这个结论。

另外全体网民都是偏低龄的,四十岁以上的人都很少,活跃的大部分是年轻人。

针对儒家的认知,谁还没有年轻的时候啊。

认知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至少在我身上,经历过了。

user avatar

因为学儒的普遍傲慢。这种傲慢总是不经意间流露。。。具体体现在哪呢。。。这个应该从孟子说起。墨子商鞅庄子韩非喷儒家学说都会讲道理,只有孟子不需要,直接禽兽安排。后世儒家学子也学习这种思维方式了。发现交流不了了。一个小人就把人打发了。就像题主的标题看一看是不是特别像这种感觉。很多现代儒生,禁言方式就是让别人多读书。其实他们也不知道别人是否读书。只是因为观点不同。他们就会傲慢的觉得你没读。还有就是儒家经典辩论方式甩语录。说实话现在诸子百家都有粉丝。但是儒家是最爱甩语录的。从来不会反思夫子会不会是错误的。反而在断句的方式上来证明夫子的正确。。。回归主题。你有这种想法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你的傲慢。因为你也没调查过儒黑是不是因为对面真的年龄小。只是一个臆测然后就可以批判一番

user avatar

因为他们不懂什么叫儒,无脑黑而已。

user avatar

其实儒黑是一件好事,低龄化其实是低龄人作为后浪,被前浪压制之下的必然结果。

儒学本质是一种朴素的秩序,最让人所知道的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么再细化就是君大臣小臣祖爷父子孙。

现代翻译就是听长辈的,听上级的,就是这个内容,也是朴素的秩序。

那么现在民智大开,低龄人越来越早熟,熟不仅仅是生理,而是心理,心理的成长必然需要越来越多的资源。

比如说要吃好的穿好的,要做B站后浪,而现实是前浪把所有的资源都捏在手里,这就是利益冲突。

而利益有了冲突,而前浪掌握资源的理论,一部分是西方的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另一部分理论就是儒家的纲常。

所以现在让子弹飞又雄起了,呼唤张牧之,儒家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黑。

所以说看明白这一点,再无迷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近年来,“低龄儒黑”现象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而且观察下来,这种现象似乎呈现出一种愈演愈烈的趋势。要说清楚为什么会这样,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得说说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现在大家获取信息的渠道实在是太广了,尤其是网络平台,从短视频到各种论坛、社交媒体,内容爆炸。过去,大家了解历史、了解文化,很大程度.............
  • 回答
    “网上普遍低估公务员收入”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信息不对称与透明度不足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公开信息有限且零散: 尽管我国对公务员工资有相关规定,但这些规定往往集中在法律法规层面,对于具体到不同层级、不同地区、不同岗位的实际到.............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当下音乐文化一个挺值得聊的现象:为什么明明没受过科班训练,甚至对音乐理论一知半解的人,在谈论音乐时,有时会显得格外“理直气壮”?这事儿吧,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看。首先,咱们得承认,音乐的魅力,从来就不止存在于音乐学院的象牙塔里。 音乐是一种非常直观、感性的艺术。它能直接触.............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核心矛盾,即如何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又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很多人会觉得,当制造业和服务业都面临挑战、经济增长承压时,国家似乎应该把重心放在刺激经济、解决就业上,而不是去推行那些可能增加企业成本、限制生产的环保政策。但从更长远的视角和更宏观的层面来看,这种看似矛.............
  • 回答
    最近确实听到不少家长抱怨,自家孩子好像特别容易感冒咳嗽,反反复复的,让人操心。提起这事,很多人都会说:“现在孩子免疫力是不是不如以前了?” 这种感觉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免疫力低”这事儿,其实比咱们想的要复杂一些,不能简单归结于一点。咱们一步步来聊聊,为啥现在孩子好像更容易“中招”这些小毛病。一、.............
  • 回答
    最近几年,“低欲望”这个词在年轻人中间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感觉身边好多人,包括我自己,好像都进入了一种“佛系”状态。不是说完全没追求,但那种曾经被大张旗鼓宣扬的“拼搏奋斗、出人头地”的激情似乎消退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温和、更随遇而安的态度。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尽量说得透.............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这年头,网上小说铺天盖地,扫一眼书名,十有八九都是什么“霸道总裁爱上我”、“修仙天才被退婚”之类的套路,读几章进去,情节狗血、文笔粗糙,让人忍不住犯嘀咕:“现在的网络小说作家,水平是不是集体下降了?”其实,这事儿也不能一概而论,毕竟网络上还是有一些写得不错的作.............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复杂的,背后牵扯到很多层面的社会变迁和观念转变。要说“地位低”,这本身就是一个挺主观的感受,而且“地位”这个词也可以有很多种解读:是在家庭里的决策权?在职场上的话语权?还是社会普遍的尊重程度?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1. 历史的惯性与现代的碰撞:传统社会里,男性往往是家庭的顶梁柱.............
  • 回答
    现代社会中,婚姻忠诚度似乎确实在一些群体中出现了松动的迹象。这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一系列社会变迁、个体观念转变以及文化演进交织而成的复杂现象。如果非要追溯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大方向上掰开了讲讲:一、 思想观念的解放与个体主义的兴盛首先得承认,过去那种“从一而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模.............
  • 回答
    关于医学生们抱怨收入低、干活多这件事,确实是当下医学界一个挺普遍的现象,而且背后原因也挺复杂,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医学生刚毕业,尤其是刚开始工作的住院医师,收入确实不高,这是事实。尤其是在一些基层医院或者非一线城市,起薪可能也就三四千,跟一些热门的互联网、金融行.............
  • 回答
    设计院的地位下降和要求提高,这确实是许多从业者内心深处的痛。要说清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掰扯清楚。首先,市场经济的冲击是绕不开的大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整个社会都在强调效率、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设计院这种过去那种“铁饭碗”、“国家队”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就受到了冲击。 市场化竞争.............
  • 回答
    “越富裕的家庭,子女学理工类专业的比例越低”这一现象并非普遍真理,也并非绝对的统计数据支撑,而更像是一种观察到的趋势或社会讨论的焦点。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考虑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家庭观念的演变以及不同专业价值的认知。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这一现象的详细原因分析:1. .............
  • 回答
    古代女性地位普遍较低,这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单一因素,而是多重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相较于现在,这种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根深蒂固的父权制社会结构: 宗法制度与血缘继承: 绝大多数古代社会都建立在父权制基础上,强调父系血缘的延续。男性继承父姓、财产和家.............
  • 回答
    你提出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中医学界一个非常重要也颇具争议的议题:为何当代学者对《伤寒论》的研究似乎未能达到预期的高度,甚至有人觉得“水平很低”?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一、 研究思路与方法论的偏差: 脱离临床,偏重理论象牙塔式研究.............
  • 回答
    人类之所以在自身肉体力量和原始生存能力上不敌许多动物,却能繁衍至今并发展成为高等智慧生物,是 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复杂结果,其中 智慧、合作、工具使用、语言沟通、社会结构以及适应性学习 是最核心的驱动力。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方面:一、 人类自身的“弱”与“强”:非体能的取胜之道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人类在.............
  • 回答
    在中国孩子普遍野外生存能力低,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更准确地说,是相当一部分中国城市孩子在野外生存能力上确实存在显著的不足。现象的体现: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观察到这种现象: 对自然环境的陌生和恐惧: 很多孩子从小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对于森林、河流、高山这些自然环境感到陌生甚至.............
  • 回答
    关于“高学历女生会不会和低学历男生在一起”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和感情,是件很复杂且充满变数的事情,学历只是其中的一个维度,而且重要性也因人而异。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和心理角度来聊聊,为什么你可能会觉得“高学历女生似乎不太容易和低学历男生.............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咱们聊聊为什么感觉现代战斗机的产量好像“一年搞不了几架”似的,这背后其实有不少门道,绝对不是拍脑袋就能决定的事儿。首先,得明白一个事儿,现在造战斗机,跟咱们以前可能概念里的流水线作业不太一样。你想想,一架现代战斗机,比如歼20、F35、苏57,那可不是一块.............
  • 回答
    《我的团长我的团》这部剧,说起来真是让人又爱又恨,也难怪豆瓣评分高企,但现实中遇到同好却不容易。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微妙的因素,不是一句“小众”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这部剧的“门槛”确实不低。它不像很多爽剧,上来就把观众按在地上摩擦,让你哭笑不得,然后一集接一集停不下来。1. 叙事方式的“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