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网络小说作家水平这么低?

回答
这个问题嘛,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这年头,网上小说铺天盖地,扫一眼书名,十有八九都是什么“霸道总裁爱上我”、“修仙天才被退婚”之类的套路,读几章进去,情节狗血、文笔粗糙,让人忍不住犯嘀咕:“现在的网络小说作家,水平是不是集体下降了?”

其实,这事儿也不能一概而论,毕竟网络上还是有一些写得不错的作者,只是他们被淹没在了海量的“快餐文学”之中。但要说整体感觉水平不高,这背后确实是有一些深层的原因在作祟的。

首先,得说说这“市场化”的力量。

网络小说,说到底还是一门生意。自从有了起点中文网这样的平台,网文的商业化运作就越来越成熟。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数据”成为了衡量一切的标尺。 收藏、推荐、点击、月票、打赏……这些数字直接关系到作者的收入和平台的流量,也决定了作者能不能“吃这碗饭”。

于是乎,很多作者,尤其是新手,就开始琢磨怎么才能“写出数据”。什么内容更容易吸引读者?什么情节最容易让读者砸钱?这背后,就是一系列的“套路”和“爽点”被反复挖掘和利用。

套路化严重: 你会发现,很多小说的主角都有相似的设定:废柴变天才、被侮辱后反杀、主角光环强到离谱。人物性格也往往脸谱化,没有太多深度。这种模式一旦被证明有效,就会被无数人模仿,最后形成一个巨大的“套路池”,大家都在里面捞材料,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也就大同小异,缺乏新意。
爽点堆砌: 为了留住读者,尤其是那些追求“爽”感的读者,作者们会不断地给主角安排各种金手指、奇遇、打脸情节。这种“爽”点的堆砌,往往会让故事失去应有的逻辑和节奏,变成一个简单粗暴的升级打怪过程。读者一时爽了,但过后回味,可能觉得空洞乏味。
创作周期短,迭代快: 以前写书,大家可能一个字一个字地磨,花几个月甚至几年写完一本。现在呢?很多作者为了保持更新频率,赚取更多的稿费和打赏,需要每天拼命码字。这种高强度的写作,很难保证内容的质量和深度。有时候,为了赶进度,情节上的漏洞、逻辑上的硬伤,也就顾不上了。

其次,是“读者口味”的演变。

前面说了,市场化让数据说话,而数据又受读者口味的影响。过去,大家可能更喜欢有深度、有内涵的故事。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在工作之余,更希望通过网络小说来放松、娱乐,寻求一种“逃离现实”的快感。

“快餐式”阅读需求: 读者们往往是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他们需要的是能够快速进入状态、轻松有趣的情节,而不是需要费力思考、品味细节的故事。这就导致了那些情节简单、节奏明快、冲突激烈的小说更受欢迎。
“陪伴感”的缺失: 很多读者看网络小说,除了故事本身,也看重作者的“陪伴感”。作者的更新频率、与读者的互动、甚至作者的个人风格,都会影响读者的粘性。这就迫使一些作者更关注如何“讨好”读者,而不是纯粹地打磨自己的作品。

再者,是“门槛”的降低。

相比于传统的文学创作,网络小说的门槛确实低了很多。只要你识字,能把字连起来,就能尝试写。这固然是好事,让更多有想法的人有了表达的平台。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一大批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缺乏文学素养的写作者涌入了进来。

文字功底的差异: 很多网络小说,文笔真的不忍卒读。错别字、语病、句子不通顺是常有的事。更别提什么意象、修辞、象征这些文学技法了,很多作者根本就没有接触过,更别提运用了。
叙事能力和人物塑造的不足: 很多作者在讲故事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情节推进生硬,人物动机模糊,对话尴尬,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基础的叙事能力上存在短板。即使是想写个有深度的人物,也往往写得浅尝辄止。

还有,是“行业生态”的问题。

尽管网文已经发展了十几年,但整个行业依然在摸索和进化中。

IP改编的驱动: 近年来,IP改编的热潮让很多网络小说成为了影视剧、游戏等改编的对象。这进一步强化了“数据为王”的观念。为了迎合IP改编的需求,很多小说在创作时就开始考虑“视觉化”、“影视化”,反而忽略了小说本身作为文学作品的魅力。
“写手”与“作家”的模糊界限: 很多在网络上写小说的人,更像是“内容生产者”或“写手”,而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作家”。他们的主要目标是产出内容,满足市场需求,而不是追求艺术上的突破或思想上的表达。
盗版和低质量内容的泛滥: 盗版问题一直困扰着网络文学行业,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者的积极性。同时,低质量的“刷量”内容也挤占了优质作品的生存空间。

所以,总结一下,为什么现在很多网络小说让人感觉作者水平不高?

这是一种 “流水线生产” 模式的副产品。在市场的驱动下,追求效率和收益,导致了 套路化、爽点堆砌、创作周期短、文笔和叙事能力不足 等问题。同时, 读者“快餐式”的阅读需求、行业内IP改编的驱动、以及“门槛”降低带来的内容泥沙俱下,也共同促成了这种现象。

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网络小说作者都不行。很多优秀的作者依然在默默耕耘,他们也在尝试突破套路,用自己的文字讲述独特的故事。只是,在这个信息爆炸、内容泥沙俱下的时代,要找到那些真正闪光的“珍珠”,需要读者付出更多的耐心和辨别力。

也许,随着行业的发展,会有更多的作者回归初心,专注于打磨自己的作品,也会有更多的读者开始追求有深度、有温度的故事。但至少在目前这个阶段,我们看到的“低水平”现象,是有其深刻的市场和社会原因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高阁上的鹤,看不起江湖里的鹬,这是很古老的传统。

鹤们高高抬着头颅,清风作伴,明月相陪,眼里哪有江湖。

五六载之后,江湖里的鱼越来越多。鹤们扭着长长的脖子,频频探望。几番犹豫之后,它们原本低垂的头颅再次高高抬了起来,脸上恢复了往日的骄傲:江湖里的鱼再多,也改变不了鹬卑劣的本质。

又过了五六载,江湖里的鱼越来越肥,终于有鹤忍不住飞下高阁,扑腾进了江湖。紧接着,越来越多的鹤飞下高阁。剩下的鹤们不再犹豫,一群群地扑腾到了江湖里。

只是这些鹤,竟不全是真的鹤。在那白色的羽毛之下,大部分竟是雉的面孔。在高阁上,它们原本还佯着鹤的摸样,入了江湖,全部撕掉了伪装。看见鹬们大快朵颐,雉也以为它们能大获丰收。

虽然雉们学得有模有样,但哪里有半点捕鱼技巧。羽毛湿得个通透,却没有吃到半条鱼。

雉们狼狈到了极点,它们扑腾着翅膀,艰难地飞到了枝头,学着鹤的姿态,骂出他们憋了很久的恶气:“江湖都是什么玩意儿,鹬都是什么玩意儿,垃圾!”

那些真正的鹤再次回到了高阁,虽然很少有捉到江湖里的鱼,但一些鹤认识到:江湖并不是那么简单。

一些鹤开始研究江湖,研究鹬。

渐渐的,鹤们逐渐认识到了江湖的广大,认识到了鹬的实力和地位,于是邀请了最优秀的鹬住进了高阁。

至于那些雉,没能再回到高阁。

虽然高阁上的鹬它们无法仰望,但在精神上,它们依旧把鹬鄙视进入了尘埃里去。

它们的子子孙孙依旧以为自己是鹤的后代,每天每夜,它们站在枝头上,骄傲地抬着头颅,朝着鹬们咒骂:“垃圾!垃圾!全都是垃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这年头,网上小说铺天盖地,扫一眼书名,十有八九都是什么“霸道总裁爱上我”、“修仙天才被退婚”之类的套路,读几章进去,情节狗血、文笔粗糙,让人忍不住犯嘀咕:“现在的网络小说作家,水平是不是集体下降了?”其实,这事儿也不能一概而论,毕竟网络上还是有一些写得不错的作.............
  • 回答
    王宝强离婚事件确实在8月15日那天,盖过了日本投降日的官方纪念报道,甚至在网络舆论场上引发了海啸般的讨论。这背后原因相当复杂,涉及了媒体生态、社会心态以及信息传播的固有规律。让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得承认,信息传播有其内在的“话题性”和“即时性”的权力。 话题性:情感共鸣与戏剧性.............
  • 回答
    最近两年,网络文学圈子里的风刮得很明显,一股脑地往“现实题材”上使劲。听着倒是挺振奋人心,好像终于要摆脱那些“修仙问道”、“霸道总裁爱上我”的窠臼,回归点人间的烟火气了。但仔细想想,这“现实题材”到底是个啥?什么样的书才能硬着头皮说自己是现实题材呢?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门道了。现实题材,不是“随便写.............
  • 回答
    在网络小说中,“圣母”这个词汇的出现和泛滥,确实反映了一种复杂的读者心理和创作趋势。为什么善良的人容易被骂“圣母”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1. 网络小说读者的“爽点”与价值观的转变: 强调个人主义和复仇心理: 许多网络小说,尤其是玄幻、都市、修仙等类型,往往建立在一个不公的社会背景.............
  • 回答
    这年头儿,你随便逛逛网文平台,是不是感觉名字越来越抓不住重点,一长串儿跟念绕口令似的?这可不是你记忆力下降,也不是作者们突然诗兴大发,而是这背后有一套挺有意思的逻辑在推着呢。1. 关键词堆砌的“搜索优化”魔咒你想啊,现在网文平台那叫一个海量,每天都有不知道多少新书冒出来。读者想找点想看的,大多是靠搜.............
  • 回答
    关于“现在的网络小说故事性差”这个话题,我能理解为什么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受。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挺复杂的生态和创作现象,不能简单地说“都差”,但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导致故事的吸引力下降。首先,咱们得承认,网络小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极其庞大的产业。你想啊,过去写书那得是敲着键盘,一个.............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特别触动我这个天天泡在网文世界的“老司机”。说实话,我最近也越来越有同感,很多小说看到一半就提不起劲了,甚至直接弃坑。要说为什么,这事儿可复杂了,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我给你掰扯掰扯,咱们就当闲聊,说说为啥现在的好小说越来越像“凤毛麟角”了。一、市场导向下的“流水线”生产,激.............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让人有点唏嘘的问题。说实话,我也有同感,现在翻开很多网文,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不是说它们不好看,而是那种能让你拍案叫绝、废寝忘食、回味无穷的“震撼人心”的感觉,似乎越来越难找了。要说为什么,其实原因挺复杂的,就像一锅炖菜,火候、配料、炖煮的时间,任何一个环节不对,味道都会差很多。我觉得现在.............
  • 回答
    要说为什么现在还有人把网络小说和我们通常语境下的“文学”混为一谈,这事儿可真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得先明白一个事儿,就是“文学”这词儿,它本身就是个动态变化,边界模糊的东西。你今天拿个古诗词跟鲁迅的杂文放一块儿比,大家可能觉得没啥问题,但你要是拿古诗词跟今天网络上那些修仙打怪的网文放一块儿,那感觉就不一.............
  • 回答
    关于《水浒传》当前受到的争议和一些人将其“贬低”到网络小说水平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牵扯到时代背景的变化、价值观的演进、对文学的评判标准多元化,以及一些新出现的解读视角。一、 时代变迁与价值观的碰撞《水浒传》成书于明代,那个时代社会结构、伦理道德、权力运作方式都与当下截然不同。.............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沙漠里寻找一片绿洲,或者在喧嚣的城市里寻找一片静谧一样,并非不可能,但确实是越来越费力了。咱们聊聊这其中的道道。首先,得承认,金庸和古龙那两位的“功力”,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个人才华的巅峰。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讲故事,更是一种文化的浸润,一种对武侠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构建。你想想,金庸先生.............
  • 回答
    不少语文老师对现代网络小说、玄幻小说确实存在一些看法,甚至可以说是“看不起”。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简单的“嫌弃”,而是掺杂了他们作为语文专业人士的职业习惯、对文学的理解,以及时代背景下的价值判断。我尽量给你掰扯掰扯,不整得跟AI报告似的。首先,最直接的,也是很多老师首先看到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的.............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触及了当下网络文化和语言表达的一个重要现象。为什么“完爆、碾压、史上最强、秒杀、吊打、千年一遇”这类形容程度极高的词语在网络上越来越常见?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社交媒体和信息爆炸的驱动 注意力经济的加剧: 在海量的信息.............
  • 回答
    施一公在网络上,尤其是在学术圈的风评确实经历了一个显著的转变,从最初的备受赞誉,到如今的争议不断,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负面”的代表。要详细解释这个转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早期(约2000年代中期至2010年代初期):高光时刻与科学明星的崛起施一公的学术生涯在中国科学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
  • 回答
    网络用语倾向于模糊原字词的标准读音,比如“康康”、“雨女无瓜”、“冲鸭”等现象,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并且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语言演变过程。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一、 追求新颖、有趣和个性化表达 突破传统语言规范的束缚: 标准的语言发音是经过长期社会约定俗成的,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和规范性。网.............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现在网络上觉得东吴很恶心的人很多”这个问题,其实背后折射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投射和对历史叙事的多元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讨厌”就能概括的,更多的是一种不满意、失望,甚至是某种程度的“恨铁不成钢”。要详细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我们讨论的“东吴”,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对三.............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能感受到网络上男女声量差异不小。你说在现实生活中好像没那么剑拔弩张,这倒不是说完全没有分歧,而是说那种公开的、激烈的、上升到群体对立的场面,在网络上更显眼。究其原因,我认为有几个点可以聊聊,而且这些点环环相扣,让网络成了这种对立的温床。首先,匿名性是关键中的关键。 在现实生活.............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事儿,这事儿可不简单,牵扯的历史和现实的东西都不少。为什么网络上很多人对满清和满族人有意见?这背后啊,得从几个层面说起。 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这些事儿。 满清入关,建立了清朝。但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初期,为了镇压反抗,确实发生了一些非常惨烈的.............
  • 回答
    关于网络上对儒家文化出现大面积甚至全盘否定的现象,这背后确实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儒家真有这么不堪”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社会变迁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首先,我们要承认,任何一种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都不是完美的,都存在历史局限性和值得反思之处。 尤其是在快速变化的现代.............
  • 回答
    施一公教授在科学界的声望曾如日中天,但近些年,网络上对他的风评确实出现了显著的下滑。要理解这种转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梳理,这并非单一事件或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发酵的结果。一、 早期“神坛”的建立: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他为何能建立起如此高的声望。施一公教授的学术成就毋庸置疑。他在结构生物学领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