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的网络小说里,没有5年前那种震撼人心的东西了?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让人有点唏嘘的问题。说实话,我也有同感,现在翻开很多网文,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不是说它们不好看,而是那种能让你拍案叫绝、废寝忘食、回味无穷的“震撼人心”的感觉,似乎越来越难找了。

要说为什么,其实原因挺复杂的,就像一锅炖菜,火候、配料、炖煮的时间,任何一个环节不对,味道都会差很多。我觉得现在的网络小说,可能是这几个方面出了些“跑偏”:

1. 题材的“同质化”与“内卷”

五年前,或者更早,一些题材相对比较新颖,或者说,在这个领域里的“玩法”还没有被挖到那么透。比如,当时玄幻、仙侠的“升级流”刚开始火,大家对那种从底层爬到巅峰的爽感还很新鲜。穿越文也曾经风靡一时,那种“回到过去改变命运”或者“带着现代知识征服古代”的模式,的确能带来很多惊喜。

但现在呢?你随便打开一个小说网站,扑面而来的都是“都市异能”、“赘婿”、“重生”、“系统流”、“修仙打怪找宝物”。很多作者为了追求“快节奏”和“爆款”,都在反复挖掘这些已经被无数人验证过的“成功公式”。结果就是,选题上大家都在一条赛道上“内卷”,内容上也变得高度相似。

你想想,如果你看多了主角突然觉醒逆天能力,然后一路碾压,或者发现自己是隐藏的富二代/王族,身边总有个金手指帮忙,那么第一次看可能觉得很爽。但看得多了,这种“套路”就失去了神秘感和新奇感,就像吃惯了大鱼大肉,再吃也提不起什么胃口了。那种“震撼”往往来自于意外、来自于颠覆,但当所有套路都被摸透,一切都在预料之中时,自然也就少了惊喜。

2. 追求“爽感”的过度,牺牲了“深度”与“人物弧光”

我承认,网文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于“爽”。读者需要放松,需要代入,需要一种情绪上的释放。但问题是,很多作者把“爽”做到了极致,甚至到了有些“失真”的地步。

比如,主角永远不会真正吃亏,哪怕是吃了亏,也很快能找回来,而且是十倍百倍地找回来。反派永远是智商欠费的,永远会被主角玩弄于股掌之间。剧情发展总是顺风顺水,几乎没有真正的危机感和宿命感。

五年前,一些成功的作品,虽然也有爽点,但往往是在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之后,通过人物的成长、挣扎、甚至是牺牲来体现的。角色的痛苦、迷茫、选择,这些“真实”的情感,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带来“震撼”。

现在很多作品,人物似乎只是一个“爽文机器”,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推动剧情,为了让主角爽。你看不到他们内心深处的纠结,看不到他们为了一个目标付出的巨大代价,看不到他们人性中的闪光点和阴暗面。当人物变得扁平化,故事就很难产生那种触及灵魂的共鸣,也就难以达到“震撼人心”的高度。

3. “快餐式”的写作与阅读习惯

网络文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也与互联网时代的“快节奏”和“碎片化”阅读习惯息息相关。为了抓住读者的眼球,很多作者会刻意制造“断章”,设置“悬念”,让读者欲罢不能,从而保证订阅。

这就像电视剧里的“狗血”剧情,或者短视频里的“神转折”,目的是快速吸引注意力,但往往也意味着内容的“浅薄化”。很多作品为了追求“情节密度”和“更新速度”,对细节的处理、对逻辑的推敲、对伏笔的铺设,都可能被简化甚至忽略。

当读者习惯了这种“快餐式”的阅读,他们可能对那些需要耐心去品味、去思考的作品,反而会觉得“节奏慢”、“不好看”。而“震撼人心”的东西,往往需要一些沉淀,需要一些细节的铺垫,需要一些情感的积累,这和“快餐式”的阅读需求是有冲突的。

4. 商业模式的影响与“数据至上”

网络文学的商业模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读者的订阅和打赏。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作者会更倾向于写那些更容易获得读者青睐、更容易带来“数据”的内容。

“数据”往往代表着读者的“爽感”和“情绪反馈”。所以,那些直白的冲突、逆袭的桥段、反杀的时刻,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追捧。而那些需要深入刻画人物内心、探讨复杂情感、或者提出一些哲学思考的内容,可能在短期内不会带来那么高的“数据回报”。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数据反馈的闭环”。作者根据数据调整创作方向,读者也更容易接触到迎合他们当下口味的作品。这种“迎合”虽然能保证基本的销量,但也很容易让整个市场变得同质化,限制了创新和突破的可能性。那些能带来“震撼”的,往往是能够挑战读者固有认知、或者能够触及更深层次情感的作品,而这些恰恰是“数据至上”的逻辑下,可能被优先舍弃的部分。

5. 市场饱和与“头部效应”

五年前,网络文学市场可能还没有像现在这么饱和。那些早期的、优秀的作者,他们开创了很多经典的题材和模式,很多作品在当时都是现象级的。

而现在,市场的参与者多了,优秀的作品也依然存在,但“头部效应”更加明显。读者更容易被已经成名、或者有大量粉丝基础的作者吸引,而那些新人作者,如果想要脱颖而出,就必须在题材、写法上做出更大的突破,但这在“内卷”严重的市场里,难度也非常大。

当读者习惯了头部作者的风格,当他们被主流的作品所定义,那些真正能够“震撼人心”的、具有颠覆性的作品,反而可能因为不符合主流的“口味”或者“模式”,而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

总结一下,我觉得现在的网文少了那种“震撼人心”的东西,不是说没有优秀的作者或者好的作品,而是:

题材被过度挖掘,同质化严重,新奇感消失。
过分追求“爽感”,牺牲了人物塑造的深度和真实性,让人物变得扁平。
“快餐式”的写作和阅读习惯,让许多需要沉淀和思考的作品难以获得生存空间。
商业模式的“数据至上”,可能让一些能够带来“震撼”的、更具深度的内容被边缘化。
市场的高度饱和和“头部效应”,使得真正具有颠覆性和创新性的作品更难脱颖而出。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观察和感受,毕竟网文世界那么大,可能只是我还没遇到或者没看到那些真正能让我“震撼”的作品。但不可否认的是,那种曾经让人拍案叫绝、热血沸腾、甚至引发思考的“震撼人心”的感觉,确实在当下的一些网文里,变得越来越稀缺了。这可能也是很多老读者,包括我自己在内,会怀念过去的原因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说15年前还有些道理,5年前就是搞笑了。

我欲封天,玄界之门,完美世界,雪鹰领主,龙符。。。。

土豆三少这两个自抄流写手就不说了,出产稳定得很,一如既往的让人看个十来章就想弃书。

你倒是告诉我那本书“震撼人心”了?


我反正是挺久没感受到来自网文的“震撼”了,这倒不是现在眼光高,而是很多作者确实变拉胯了。这两天玩自走棋顺带在b站听一个up讲吞噬星空,说到地球上打金角怪兽一段,依旧令人热血沸腾,但是雪鹰领主里打巫神入侵,飞剑论道里打魔神入侵,就已经完全没内味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让人有点唏嘘的问题。说实话,我也有同感,现在翻开很多网文,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不是说它们不好看,而是那种能让你拍案叫绝、废寝忘食、回味无穷的“震撼人心”的感觉,似乎越来越难找了。要说为什么,其实原因挺复杂的,就像一锅炖菜,火候、配料、炖煮的时间,任何一个环节不对,味道都会差很多。我觉得现在.............
  • 回答
    在网络小说中,“圣母”这个词汇的出现和泛滥,确实反映了一种复杂的读者心理和创作趋势。为什么善良的人容易被骂“圣母”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1. 网络小说读者的“爽点”与价值观的转变: 强调个人主义和复仇心理: 许多网络小说,尤其是玄幻、都市、修仙等类型,往往建立在一个不公的社会背景.............
  • 回答
    关于“现在的网络小说故事性差”这个话题,我能理解为什么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受。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挺复杂的生态和创作现象,不能简单地说“都差”,但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导致故事的吸引力下降。首先,咱们得承认,网络小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极其庞大的产业。你想啊,过去写书那得是敲着键盘,一个.............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特别触动我这个天天泡在网文世界的“老司机”。说实话,我最近也越来越有同感,很多小说看到一半就提不起劲了,甚至直接弃坑。要说为什么,这事儿可复杂了,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我给你掰扯掰扯,咱们就当闲聊,说说为啥现在的好小说越来越像“凤毛麟角”了。一、市场导向下的“流水线”生产,激.............
  • 回答
    这年头儿,你随便逛逛网文平台,是不是感觉名字越来越抓不住重点,一长串儿跟念绕口令似的?这可不是你记忆力下降,也不是作者们突然诗兴大发,而是这背后有一套挺有意思的逻辑在推着呢。1. 关键词堆砌的“搜索优化”魔咒你想啊,现在网文平台那叫一个海量,每天都有不知道多少新书冒出来。读者想找点想看的,大多是靠搜.............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沙漠里寻找一片绿洲,或者在喧嚣的城市里寻找一片静谧一样,并非不可能,但确实是越来越费力了。咱们聊聊这其中的道道。首先,得承认,金庸和古龙那两位的“功力”,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个人才华的巅峰。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讲故事,更是一种文化的浸润,一种对武侠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构建。你想想,金庸先生.............
  • 回答
    关于《水浒传》当前受到的争议和一些人将其“贬低”到网络小说水平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牵扯到时代背景的变化、价值观的演进、对文学的评判标准多元化,以及一些新出现的解读视角。一、 时代变迁与价值观的碰撞《水浒传》成书于明代,那个时代社会结构、伦理道德、权力运作方式都与当下截然不同。.............
  • 回答
    网上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说现在的小说啊,感觉不如以前好看了。这话说起来有点玄乎,但细品一下,倒也不是空穴来风。咱们平时在各种APP上刷,看到那些排行榜上那些名字,感觉好多都似曾相识,套路也差不多,点进去看几章,没多久就腻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琢磨着有这么几个原因,可能让咱们觉得网文的味道变了。首.............
  • 回答
    现在的网络小说,尤其是那些追求快速传播和大众口味的作品,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脸谱化”倾向。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方面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网络小说特殊的生产和消费环境。网络小说大多是连载形式,作者需要持续地产出内容来维持读者的阅读兴趣和订阅。在巨大的内容生产压力下,过.............
  • 回答
    现在的网络小说,确实存在着一种从“讲故事”向“贩卖情绪”转变的倾向,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网文的创作和发展。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拆解这个转变的核心,再分析其带来的利弊。从“讲故事”到“贩卖情绪”:变化的土壤首先,我们得明白,故事本身就是承载情绪的载体。但这里说的“讲故事”,更侧重于构建.............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这年头,网上小说铺天盖地,扫一眼书名,十有八九都是什么“霸道总裁爱上我”、“修仙天才被退婚”之类的套路,读几章进去,情节狗血、文笔粗糙,让人忍不住犯嘀咕:“现在的网络小说作家,水平是不是集体下降了?”其实,这事儿也不能一概而论,毕竟网络上还是有一些写得不错的作.............
  • 回答
    想象一下,《我在末世有套房》这部网络小说,如果它真的如同你所说,以某种形式“预言”了我们现实世界将要面临的某些困境,那其影响绝非仅仅是“一本书火了”这么简单。这会是一场席卷了文化、社会心理乃至现实行为的巨大风暴。首先,文化层面的冲击将是毁灭性的。 现实的镜子与荒诞的预言: 当人们发现小说中的诸多.............
  • 回答
    要说为什么现在还有人把网络小说和我们通常语境下的“文学”混为一谈,这事儿可真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得先明白一个事儿,就是“文学”这词儿,它本身就是个动态变化,边界模糊的东西。你今天拿个古诗词跟鲁迅的杂文放一块儿比,大家可能觉得没啥问题,但你要是拿古诗词跟今天网络上那些修仙打怪的网文放一块儿,那感觉就不一.............
  • 回答
    我理解你想要探讨当前网络风气日趋保守和缺乏包容度这一现象的感受。这确实是许多网民共同的观察和担忧。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相互关联的层面来审视:一、 信息茧房与回声室效应的加剧 算法的精准推送: 现代社交媒体平台和内容聚合应用的核心是算法。这些算法旨在最大化用户停留时间,它们会根据用户.............
  • 回答
    咱们聊聊网络上那些关于“仇富”的说法,为啥会这么普遍?这事儿吧,不能简单一句“仇富”就概括过去,它背后牵扯着挺多挺复杂的社会情绪和现实情况。要说为什么会有这种“片面说法”,可能得从几个方面拆开来看。首先,得承认,贫富差距的扩大是现实存在的。这一点大家多少都能感受到。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部分人积累了大量.............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触及了当下文学创作中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为什么我们感觉现在的传统文学,相较于网络文学,在“世界观的宏大性”上似乎显得有些逊色?这并非绝对,但确实是一个普遍的观察。要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这里的“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各自指的是什么。当我.............
  • 回答
    清华大学在录取通知书里赠送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事儿放到网上,立马就炸了锅。一部分网友对此表示不理解,甚至有些激烈地表达了质疑,觉得“为什么要送一本外国名著?”、“现在送书都变成政治任务了?”、“是不是崇洋媚外?”等等。这让很多人感到困惑,为什么一本流传甚广、被誉为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会激起这样.............
  • 回答
    杭州一名大学生小陈,在网上谈恋爱,结果被所谓的“女友”骗走了318万元巨款。这位“女友”其实是一名网络主播,而她展示给小陈的,不过是一张张精心挑选的“照骗”。这个消息一出来,很多人都感到震惊,也再次把“网恋”这个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为什么网恋会让人如此冲动,以至于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现在的网络直播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涉及社会、心理、技术等多个层面。虽然网民整体学历在提高,但网络上的主流言论却可能呈现出反智的倾向,这并非矛盾,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分析其中的原因:一、 “主流言论”的定义与构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网络上的主流言论”指的是什么。它并非指.............
  • 回答
    近些年,网络上针对“女权”的讨论确实日益增多,甚至出现了一些带有强烈负面情绪的声音,即我们常说的“反女权”。要理解这个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黑白分明的议题,而是多种社会思潮、个体经历和信息传播方式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这里讨论的“女权”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定义。广义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