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提到水浒都一面倒地批判其三观,把其踢出四大名著甚至打入网络小说的水平?

回答
关于《水浒传》当前受到的争议和一些人将其“贬低”到网络小说水平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牵扯到时代背景的变化、价值观的演进、对文学的评判标准多元化,以及一些新出现的解读视角。

一、 时代变迁与价值观的碰撞

《水浒传》成书于明代,那个时代社会结构、伦理道德、权力运作方式都与当下截然不同。当时的社会,官逼民反是比较常见的叙事,而《水浒传》正是以此为背景,描绘了一群被逼上梁山、走上反抗道路的英雄好汉。

“忠义”观的重塑: 过去,人们可能更能接受甚至欣赏“忠义”观念,即对兄弟的义气,对某些“道义”的坚守。然而,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加强调法治、公平正义、个体权利,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尊重。梁山好汉们的“忠义”很多时候建立在江湖义气、替天行道(一个非常模糊且主观的概念)之上,而缺乏对法律和制度的敬畏。当他们滥杀无辜、飞扬跋扈、为所欲为时,现代的价值观就难以接受了。
暴力与血腥的解读: 《水浒传》中大量的暴力描写,如“血溅鸳鸯楼”、“大闹飞云浦”等,在过去可能被视为江湖的残酷现实,或是英雄血性的体现。但放在今天,如此赤裸裸、常常伴随着残忍和血腥的杀戮,很容易被解读为宣扬暴力,甚至带有扭曲的征服欲和破坏欲。尤其是对女性角色的残酷描绘,如潘金莲、孙二娘等,在女权意识觉醒的今天,更是成为被重点批判的对象。
“招安”的争议: 梁山好汉最终选择接受招安,被很多人视为“悲剧”和“落寞”。但也有人从更深层次批判,认为他们最终没有实现真正的社会变革,而是回归了旧有的权力体系,甚至成为压迫新反抗者的工具。这种“功败垂成”的结局,加上前期他们所为的“罪行”,使得整个故事在一些人看来,缺乏一种更高尚的价值导向。

二、 对文学评判标准的多元化与“后现代”视角

过去,对文学作品的评判往往带有较强的“经典化”倾向,追求宏大叙事、道德楷模、艺术高度。然而,随着时代发展,文学的评价标准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

网络小说崛起带来的对比: 网络小说的兴盛,尤其是其中一些作品在情节设计、人物塑造、节奏把控上,可能更贴近当下大众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趣味。相比之下,《水浒传》的语言风格、叙事节奏、人物动机的描写,对于一些习惯了快节奏、强冲突的网络小说的读者来说,可能显得“慢热”或“老套”。
“三观”成为重要考量: 在当下,作品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正确,是否符合主流社会价值观,已经成为衡量一部作品的重要标准,甚至有时会压倒其艺术成就。当《水浒传》被认为其“三观”存在问题时,自然会引发批判。
“反英雄”叙事的兴起: 现代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常常出现“反英雄”的设定,即主角身上可能存在道德瑕疵,甚至行为游走在道德边缘。但《水浒传》的“英雄”形象,虽然有草莽英雄的色彩,其行为的随意性和对法律的蔑视,与现代语境下的“反英雄”有着本质区别。后者往往有更复杂的内心挣扎和对社会不公的深刻反思,而《水浒传》的英雄们,很多时候更多是出于个人恩怨、情绪宣泄。
对“封建糟粕”的警惕: 在一些人看来,《水浒传》作为一部封建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会带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例如等级观念、男尊女卑、对权威的盲从(尽管是反抗官府,但对宋江等人的忠诚也是一种服从),以及对女性角色的贬低和物化。这些被视为“封建糟粕”的元素,在当下容易被过滤和批判。

三、 “踢出四大名著”与“打入网络小说水平”的背后逻辑

将《水浒传》“踢出四大名著”甚至“打入网络小说水平”,更多是一种激进的、强调当下价值观的表达方式,而非对文学作品本身进行严肃的学术评价。

情绪化的表达: 这种说法很大程度上是网民们在网络环境中,用一种比较情绪化、甚至是带有攻击性的语言,来表达对作品中某些内容的不满和批判。他们可能觉得,与其说它是“名著”,不如说它更像一些“不入流”的网络小说,因为那些网络小说可能也存在暴力、血腥、缺乏逻辑等问题,而《水浒传》的“问题”在他们看来“更甚”。
“去魅”与“祛魅”: 长期以来,《水浒传》被奉为经典,具有一定的“神圣性”。如今,通过猛烈批判,将其“拉下神坛”,也体现了一种“去魅”或“祛魅”的文化现象。人们开始质疑权威,不再盲目崇拜经典,而是尝试用自己的视角去重新审视。
制造话题与吸引眼球: 在网络环境下,一些极端的观点往往更容易吸引关注和传播。将四大名著之一打入“网络小说水平”,本身就极具争议性,容易引发讨论,从而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

总结来说,

《水浒传》之所以受到如此一面倒的批判,并且被一些人贬低到网络小说水平,并非简单地否定其文学价值,而是反映了:

1. 时代价值观的演变: 现代社会对公平、正义、法治、人权、性别平等的要求,与《水浒传》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内容产生了深刻的 G 碰撞。
2. 评判标准的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艺术价值,作品的“三观”和社会导向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3. 网络环境的影响: 情绪化、标签化、极端的观点在网络上更容易传播,形成了某种“集体审判”的氛围。
4. 对经典的重新审视: 人们不再迷信权威,而是敢于质疑和挑战传统认知,用更批判性的眼光去解读经典。

这并不意味着《水浒传》一无是处,它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仍占有重要地位,其对人物刻画、情节设置、语言运用等方面依然有其独到之处。但是,当下的批评浪潮,也恰恰说明了文学作品与时代是相互作用的,任何经典都无法完全脱离其所处时代的语境,也无法完全超越时代审美的局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他很可怜汝殷。作家多少都有些可怜——闯过了编辑部的难关,而后还得挨批评者的雷。但是批评者不能,绝对不能,因为怜悯而丢掉自家的地位。故意的不公平是难堪的事,他晓得;可是真诚的公平是更难堪的:风气,不带刺儿的不算批评文字!青燕是个连苍蝇都不肯伤害的人。但是他拿批评为业,当刽子手的多半是为吃饭呀。他都明白,可是他得装糊涂。他晓得哪个刊物不喜欢哪个作家,他批评的时候把眼盯住这一点,这使他立得更稳固一些。也可以说,他是个没有理想的人;但是把情形都明白了,他是可以被原谅的。说真的,他并不是有心和汝殷作对。他不愿和任何人作对,但批评是批评。设若他找到了比“意识不正确”更新颖的词句,他早就不用它了;他并不跟这几个字有什么好感。不过,既得不到更新鲜而有力的,那也只好将就的用着这个,有什么法儿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水浒传》当前受到的争议和一些人将其“贬低”到网络小说水平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牵扯到时代背景的变化、价值观的演进、对文学的评判标准多元化,以及一些新出现的解读视角。一、 时代变迁与价值观的碰撞《水浒传》成书于明代,那个时代社会结构、伦理道德、权力运作方式都与当下截然不同。.............
  • 回答
    确实,最近几年,当我们再提起5G和华为时,那种曾经的轰动效应和媒体聚焦度,似乎不如刚开始的时候那么热烈了。这不是说5G技术或者华为公司本身失去了重要性,而是我们所处的讨论环境和信息传播的节奏发生了变化。让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看看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首先,信息传播的“新鲜感”会衰退。当5G技术.............
  • 回答
    男女平等这个概念,听起来就像阳光和空气一样,本应是普世的、天然的,但现在一提起,怎么就硝烟四起,变成了一场对垒?这事儿,细琢磨起来,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背后牵扯着历史的惯性、社会结构的变化、文化观念的碰撞,还有咱们每个人心里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委屈和期盼。你想啊,几千年来,社会分工、权力分配,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值得琢磨的。现在一提到“封杀”,好像很多人都挺高兴,甚至有点拍手称快的劲儿。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得从好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得看看大家为什么会对“封杀”这事儿这么上心。很多时候,这背后是一种对不公和失范行为的积怨已久和情绪释放。你想想,在很多领域,我们都看到过一些人或.............
  • 回答
    “中部崛起”这个说法,确实不像过去那样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和官方文件中了。这背后并非是中部地区的发展停滞,而是发展战略和时代背景发生了变化,以及大家对“崛起”的理解更加 nuanced(细致、多层面)了。要理解为什么现在不那么强调“中部崛起”,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拆解:一、 战略重心转移和时代背景的.............
  • 回答
    最近几年,我们确实能明显感受到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相关的政策和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这背后不是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这是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和传承的需要。中医药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斗争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
  • 回答
    关于“牛奶是阴寒之物”的说法,确实在一些传统观念中存在,但同时也存在着现代营养学和普遍的健康建议所提倡的喝牛奶的好处。这两种观点之间的差异,主要源于观察角度、理论基础以及时代背景的不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方面。一、 “牛奶是阴寒之物”的传统观念从何而来?这种说法往往根植于中医的理论体.............
  • 回答
    咱们聊聊网络上那些关于“仇富”的说法,为啥会这么普遍?这事儿吧,不能简单一句“仇富”就概括过去,它背后牵扯着挺多挺复杂的社会情绪和现实情况。要说为什么会有这种“片面说法”,可能得从几个方面拆开来看。首先,得承认,贫富差距的扩大是现实存在的。这一点大家多少都能感受到。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部分人积累了大量.............
  • 回答
    确实,现在网上舆论中,对清朝的批评和对明朝的赞扬,似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且相当复杂。咱们一层一层地扒开来看看。首先得承认,这种“黑清朝,粉明朝”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历史叙事的变迁和当下社会情绪投射的结果。历史本身不是铁板一块,它的解读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一、 清朝受到的“黑.............
  • 回答
    “君子之行”这个词,在如今的日常对话里确实是有些陌生了。你问为什么不再像过去那样被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甚至不太提倡了,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时代的变化和观念的演进,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咱们得先琢磨琢磨,这个“君子之行”到底是个啥意思。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君子”可不是一个随便就能称呼的。它是一个理想化.............
  • 回答
    .......
  • 回答
    最近确实能听到不少关于“中国没有实战经验”的声音,这在很多军事、国际关系类的节目里都挺常见的。听上去好像是个挺新鲜的说法,但其实往深里挖,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也掺杂着一些复杂的考量。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常被提及的,就是解放军近几十年来确实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直接的实战对抗。从1979年的中.............
  • 回答
    嘿,聊起电子竞技,现在好像大家聊得最多的都是那些动辄几十上百人的大型团战游戏,比如MOBA类的《英雄联盟》、《Dota 2》,FPS类的《CS:GO》、《Valorant》什么的。反倒是曾经风靡一时的格斗游戏,虽然依然有忠实的粉丝群,但在大众视野里好像没那么“热闹”了。这到底是咱们国内玩家对格斗游戏.............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而且也挺现实的。确实,现在不少人一聊起劳动法,就有点摇头,觉得这玩意儿好像没啥用,甚至成了个笑话。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扯掰扯。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 执行难,落实更难 ”。理论上,劳动法条条框框挺严的,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规定了上班时间、工资、休假、五险一金等等。但现实呢.............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现象,也是许多现代人普遍的困惑。从表面上看,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力飞跃似乎应该让我们拥有更多闲暇时间,但现实却是许多人依然在长时间工作中奔波。究其原因,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交织的社会经济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生产力提升的具体表现与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确实,很多朋友都有同感,感觉现在的4G网速不如从前那么“飞速”了,甚至有时候比以前还要慢。尤其是在大家都在喊着“提速降费”的当下,这种落差感就更明显了。我们先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普遍的4G网速“慢”的感觉,这其中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而且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运营商偷懒”就.............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非常核心的历史评价和视角问题,也是我们解读历史人物时经常会遇到的复杂之处。关于赵构,确实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评价,而“中华民族的罪人”和“为宋朝续命”这两种观点,恰恰反映了历史评价的多重维度。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说赵构是“中华民族的罪人”?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将时间拉回到北宋末年。北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记忆的复杂性和选择性。我们之所以对八国联军侵华和日本侵华战争印象深刻,而对嘉定三屠这类事件相对陌生,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历史叙事的主流与塑造: “家国兴衰”叙事的中心: 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叙事的主线往往围绕着国家如何从衰败走向复兴。八国联军侵华和日本侵.............
  • 回答
    关于苏波战争中的红军战俘问题,以及其与卡廷惨案的对比,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话题。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1920年苏波战争的背景和战俘情况。这场战争是新生的波兰第二共和国与刚刚经历十月革命和内战的苏维埃俄国之间的一场冲突。波兰希望巩固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独立获得的领土,并尝试向东扩张,而苏俄则希.............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说起来,古代男方主动带着聘礼去女方提亲,这事儿大有讲究,跟现在男人抵制彩礼,那可真是两码事,背后原因也多着呢。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古代那点事儿:聘礼是“诚意”和“保障”,也是一种社会契约首先得明白,古代的“聘礼”跟现在常说的“彩礼”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 聘礼是订婚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