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我们的生产力比父辈有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工作时长却没有明显下降?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现象,也是许多现代人普遍的困惑。从表面上看,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力飞跃似乎应该让我们拥有更多闲暇时间,但现实却是许多人依然在长时间工作中奔波。究其原因,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交织的社会经济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生产力提升的具体表现与局限性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生产力提升”体现在哪些方面:

自动化与智能化: 从农业时代的体力劳动到工业时代的机械化,再到信息时代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机器和软件承担了大量重复性、危险性或高精度的任务。例如,一台现代化的生产线可以替代数十甚至数百名工人的工作量;软件可以处理复杂的计算、数据分析和信息传递。
信息技术与沟通效率: 互联网、智能手机、即时通讯工具、云协作平台等,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获取、传播和处理速度。过去需要书信往来数周才能完成的事情,现在可以通过邮件、即时消息几秒钟内完成。
知识获取与技能提升: 在线课程、海量数据库、便捷的搜索工具使得获取新知识和提升技能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这理论上能让人更快地掌握新技能,适应新岗位。
交通与物流: 高速铁路、航空运输、现代物流系统,使得商品和人员的流动效率大大提高,支撑了更广泛的生产和消费活动。

然而,这些生产力提升也存在局限性,并且并非直接转化为工作时长的缩短:

“提速”不等于“减负”: 效率的提升往往伴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例如,过去可能需要几天完成的市场调研,现在可能要求在一天内完成,以便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新技术带来了新工作: 自动化和智能化虽然淘汰了一些旧工种,但也创造了新的工作岗位,例如软件工程师、数据科学家、AI训练师等。这些新岗位往往对技能要求更高,也可能需要持续学习和投入更多精力。
复杂性和精细化: 随着社会发展,很多行业的服务变得更加复杂和精细化。例如,客户服务需要更个性化、更细致的沟通;产品设计需要更精密的工程和用户体验研究;金融行业需要更复杂的风险管理和分析。这些“更上一层楼”的需求,消耗了额外的劳动时间。

二、工作时长未明显下降的关键原因

尽管生产力大幅提升,但工作时长未能相应下降,主要有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原因:

1. 期望的提升与“帕累托前沿”的移动:
物质生活期望: 我们的父辈可能满足于基本的温饱和有限的物质享受。而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发展和信息传播,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不断被激发和放大,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更高,这包括更好的住房、教育、医疗、旅游、娱乐等。要实现这些更高的期望,就需要更高的收入,而更高的收入往往与更长的工作时间或更高强度的工作挂钩。
社会竞争的加剧: 生产力的提升也意味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创新、提高效率、争夺市场份额。员工为了保住工作或获得晋升,也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种竞争是动态的,当生产力普遍提高时,竞争的“门槛”也会随之提高。
“帕累托前沿”的移动: 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帕累托前沿”,代表了在现有技术和资源条件下,无法在不损害一方利益的情况下改进另一方利益的状态。当生产力提升时,这个前沿整体会向外移动,意味着可以实现更高的产出和更好的生活水平。但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或社会共识来分配这些“增量”,那么新的“前沿”状态下,人们可能会选择将一部分生产力转化为更高的产出(即工作时间不变,但产出更多),而不是直接转化为更短的工作时间。

2. 信息过载与沟通的碎片化:
即时通讯的“陷阱”: 虽然即时通讯提高了沟通效率,但也打破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邮件、微信、Slack等工具使得工作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员工可能在下班后、周末收到工作信息,导致“随时待命”的状态,变相延长了实际工作时间。
信息过滤和决策成本: 互联网虽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但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问题。员工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筛选、分析、验证信息,并做出决策。处理海量邮件、参加各种线上会议、阅读大量报告,这些都消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3. 工作性质的改变与“脑力劳动”的特性:
从体力到脑力: 许多现代工作不再是纯粹的体力劳动,而是以脑力劳动为主。脑力劳动的产出往往难以用统一的标准衡量,且很多时候需要持续的思考、创意和解决复杂问题。这使得“完成工作”的概念变得模糊,加班常常是为了“思考到位”或“确保万无一失”。
“专注时间”的稀缺: 开放式办公室、频繁的会议、即时通讯的打断,都在不断消耗员工的“专注时间”。为了完成需要深度思考的任务,员工可能需要在工作时间之外寻找更安静的环境或更长的时间段来完成。
“价值创造”的模糊化: 很多工作中,员工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其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而不是简单地按时计费。这使得企业更倾向于让员工保持“高可用性”和“高投入”,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或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4. 制度与文化因素:
劳动法规的滞后或执行不力: 尽管许多国家有法定工作时长限制,但实际执行中可能存在灰色地带,或者企业通过各种方式鼓励或强制员工加班。
“勤奋文化”与内卷: 在某些社会或行业中,存在一种“越努力越成功”的文化,加班被视为敬业和忠诚的表现。当很多人都这样做时,就形成了“内卷”,不加班反而可能被视为落后或不积极,迫使人们在竞争压力下延长工作时间。
经济结构的变化: 服务业在现代经济中占比越来越高,而服务业往往需要更强的互动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这可能导致工作时间的弹性增大,但总量增加。
共享经济与零工经济: 虽然这些模式可能提供更灵活的工作方式,但也可能导致一部分人为了多赚钱而长时间工作,或者工作时间不稳定。

5. 技术带来的“边际效应递减”与“时间陷阱”:
新技术的学习成本: 即使有更先进的工具,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本身就需要时间。
不断涌现的新需求: 生产力的提升也催生了更多新的需求和产品,例如更丰富的数字内容、更个性化的服务等,这些新的活动也需要时间投入。
“时间陷阱”: 有时,效率的提升并没有让我们获得更多时间,反而让我们习惯了更快的节奏,并在此基础上承担更多任务,形成了一个“时间陷阱”。例如,你可能在一天内完成了过去需要一周的工作量,但老板可能会因为你效率高,把更多原本属于其他人或新项目的工作都交给你,最终你的工作总量并没有减少。

三、总结

总而言之,尽管我们的生产力比父辈有了飞跃性的提升,但工作时长并未明显下降,是一个由 期望提升、竞争加剧、信息技术带来的双刃剑效应、脑力劳动的特性、制度文化以及技术本身的边际效应 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产力的提升为我们提供了实现更高生活水平和更多闲暇时间的可能性,但最终能否转化为实际的工作时长缩短,则取决于 社会如何分配这些效率红利、劳资双方的博弈、个人如何在竞争环境中权衡以及技术如何被更合理地应用。目前的现实是,大部分情况下,这些效率红利更多地被转化为更高的产出、更快的节奏和更广泛的消费需求,而非普遍性的工作时长缩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农民的后代。现在将近四十岁,深圳南山区高新园码农,996最夸张的地方。

不管是我和我父辈比,还是他们自己现在和过去比,工作时长明显下降了。

从评论区的留言可以看出来:只有极少部分前几十年的既得利益者的后代,他们和他们的父辈相比,体验是下降的。但这就是随着历史发展社会更加公平的表现,如果他们体验不下降,那才是不公平。


以前每天凌晨起床,带着饭和水,趁着天不亮还不太晒就开始干活。基本上没什么休息。

早上地不热,适合浇水,中午太阳毒,除草最快,除下来马上就可以晒死。晚上回家天已经黑了,还要点着灯做在家里可以做的活。

春天不断的除草,浇水。夏天收割,打麦,晾晒,晾晒麦子一定要等中午最热的时候装袋子,可以保证干燥不会坏,夏天全家睡院子或者屋顶,一旦下雨马上冲到麦场去盖塑料布,淋了雨一年白干,麦子吃的时候,要洗,洗完了晒,晒完了磨,磨完了才能吃。收完麦子要犁地,把地深翻一遍,深翻完了要耙地把地耙平,平了要种夏粮,玉米,大豆,芝麻,花生,红薯,棉花之类的。玉米花生棉花种的时候不能太近,要手工一锄一个坑,丢两粒种子,后面长起来了还要剔苗,保证一坑只有一颗。玉米长大了,半夜要去巡逻,防止野猪和獾破坏,棉花要到地里一颗一颗的打顶,红薯要在家里育苗,然后用放进水桶,挑一两公里到地里,一颗一颗往地里栽,长大一点要翻秧,保证没有散根。

地里活做完了,要割草,喂猪,喂牛,砍柴,挑水,菜地里捉虫,掏粪坑,挑粪,和牛粪一起做粪堆,发酵了以后一车一车拉到地里去,再一铁锨一铁锨撒到地里,没有口罩,裹个毛巾就算不错了,干完全身都是粪末,几天都洗不干净。秋天收秋,收完了玉米要剥,要吊。花生要打,要晒,炼油前要手工一个一个剥开。芝麻要锤,大豆要打,棉花要晒,要拣要弹。地里活也不能停,犁地,耙地,耕小麦,错过了时间就种不上了,公粮可不管收不收一点不能少。只有耕完了小麦入了冬,稍微有点空。

这时候,男人要无穷无尽的铡草,一米多的大铡刀,一捆秸秆伸进去用力一压,铡成一寸长的小段,给牛吃,牛一天要吃将近一立方,几乎天天铡,刚开始放假磨得两手泡,老人们手上都是很厚的茧。冬天还要无穷无尽的劈柴,把一根树锯短,劈成八瓣,一顿饭要烧十几根,晚上烤火也要烧,一冬天要烧一面墙那么多,全靠手工劈。秋天收的红薯,入冬在冰冷的水里洗了,切成片,晒干,磨成粉,全村一起弄个大锅搅,做成红薯淀粉。大豆要磨碎了,煮,煮完了做豆腐。墙皮要年年修,把稀泥和干草拌在一起,用脚踩,踩匀了糊在墙表面,不修会风化,久了房子会塌。房顶要年年补,不补会漏水。房子旁边的水渠,几个月就要挖一次,不然下雨泡墙角。

女人们要纺线,要织布,要纳鞋底,要做鞋,要缝衣服,补衣服。哪怕是村口聊天,也是手里带个线锤,不停的做事。

一年到头,除了冬天稍微不辛苦,全年几乎都是五点多起床,晚上干到看不到,收获季节要开灯干到九点十点。

下雨有下雨的事,刮风有刮风的事,大太阳有大太阳的事。

动不动就挑着一百来斤的担子走几公里,拉着几百斤的车走几公里。就算有牛,手工控制方向也很难,牛要放,要喂,脾气上来还顶人。

灰尘下一身灰,麦芒玉米叶一拉一个口子,只要衣服盖不住的地方全是口子,泥泞两脚泥,一步一打滑,粪坑搞的身上比厕所还臭,烟火前熏得脸通红眉毛都要没了,这种环境全年各种轮回,一干就是几天,从来就没有休息过。星期天是什么?从来没听过。空调房,地铁公交车,不知道是啥。天气自有他的作用,得专门顶着太阳干活呢。

全家人,男女老少,四五岁小孩到七八十老人,只要能动,都得干活。我记事起,下课,周末,放假根本不可能有多少时间玩,全是干活,割草,砍柴,播种,撒化肥,剥玉米,剥花生,割麦,收粮,牵牛,放牛。六岁就学会了做饭,搬个板凳站在锅台边烧饭,不会点火,熏得一脸黑,做一大锅,饭烧糊了还得挨骂。

我的认知里,工作时间是越来越少的。

哪怕是加班最厉害的时候,早上八点到晚上十一点持续几个月,跟种地一比时间和强度,简直就是享乐。

还有前三十年真正在拼命干活的工人,改开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哪个不比现在的年轻人工作更辛苦?

你的父辈如果当年工作时间比现在年轻人还少,那我想说,那是有占比90%的农民还有大量的基层工人在替他负重前行。

对于大多数底层来说,现在的中国,是有史以来最轻松,最富足,相对最公平的时代。

特别是农业税取消,农机降价,这几年扶贫之后,生活更加轻松富足了。哪怕是在外面打工的,和过去的农民及一线工人比,确实还没那么苦。

现在这个时代,他固然有他的问题,和某些发达国家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可以想办法去推动解决,推动改变,但这决不是鼓吹过去的理由。

关注现在可以解决部分问题,期望未来,可以让人充满斗志。但崇古,吹捧一个并不存在的美好过去,只会让人陷入绝望和焦虑,并且给精神种下牢笼,让人故步自封。

中国因为崇古,动不动“圣人之言”,反对“奇技淫巧”,已经原地打转了几千年。崇古这种糟粕,绝不能再出现。

降低欲望,减少非必要消费,控制压力。积累了实力,就可以积极反抗,要求企业遵守劳动法。

不然一边给最恶劣的消费类资本家送钱,信用卡花呗欠着债,下月不上班就还不上,拿什么抵抗。

user avatar

我换个角度来说一下这个问题吧。

不说什么资本、剥削之类的问题,在一个正常运转的现代工业社会里,维系社会运转最关键的东西不是“生产力”,而是整个系统的稳定性。而工业社会的问题,就是为了维系这个系统的稳定运行,基本上所有的岗位都必须随时处于待机状态。

好比说一个电信营业厅,一周之内的所有业务加起来,不摸鱼的话可能一天就能干完。但是用户不可能每周就赶这一天去办业务,对企业来说,付一个月的房租每周就开四五天门也是不合算的。所以,营业厅就必须基本每天都开着,等待消费者上门办业务。尽管谁都知道这中间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无效的等待时间,但没有人会就一周只让员工工作一天。

而这也就意味着,即便生产力提升得再快,但所有人都必须为了维持这个系统而继续工作,只不过工作强度可能没有以前那么大了。

就比如说现在很多的普通白领岗位,像一些文员、行政之类的,比起当年要耕田喷农药或者是在工地上搬砖的父母来说,肯定是轻松了的——要是有人说坐办公室比搬砖累的,那赶紧去搬砖就行了——但作为公司的一部分,却有没办法降低工作时间。

就像是这个电信营业厅的营业员,不管生产效率再怎么提升,她一周也得上这么几天班。

在当下的工作中,很多人喜欢把自己的工作比喻为一颗螺丝钉。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恰恰说明了问题所在。对于一个机器来说,只要它还在继续运转,那么这个机器中的任何一颗螺丝钉,也都必须处于工作状态。即便机器运行的时候,这个螺丝钉是用不到的。但只要机器不停止工作,螺丝钉也没办法从机器中脱离出来。

相对来说,某些自由职业会好一些,因为自由职业只需要把规定的任务干好,其他的时间都是自由的。不过,自由职业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他不稳定,且缺乏工业体系带来的保障。目前来说,虽然很多人说上班要加班,但大多数工作至少都还有个规律的上下班时间,而绝大多是自由职业的工作状态就是不规律,这其实是很伤害身体的。另外,因为自由职业也面临着很多风险,所以大多数自由职业者工作时也是战战兢兢,也不敢进行太多的超前消费。

有些人可能觉得,未来生产力继续提升了,人们的工作时间就可以变少了。但问题在于,生产力越是提高,其实整个社会系统的复杂度就会提升越快。

我们也不妨做这样的假设——好比说你是一个公司的老板,你们公司已经半个多月没接到业务单子,但你会给员工说,因为没有业务单子,所以你们不用来公司了么?肯定不会的。万一几个小时后就有了客户来咨询,你肯定得把员工集合起来开会布置任务,而不可能是那边客户来咨询了,你临时再把员工叫到公司里——万一还有员工在外地旅游,你这业务说不定就黄了。而对员工来讲,他们要面临的,也是公司没什么业务,整天到办公室就是闲坐着,却也必须打卡上下班的现实。

如果想缩短工作时长,唯一的办法就是强制立法执法,用行政力量来缩短工作时间。但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政府不断缩短工作时长的核心目的,还是为了增加就业。换言之,如果缩短工作时长,个人的收入是会下降的。(目前全世界主要国家一般都规定有最低小时工资标准,如果工作时间缩短,则对应的每月最低收入肯定也是要降的)

所以,如果既想不降低收入,还想缩短工作时长,这其实是比较难实现的。即便是未来进入一个高度智能化的社会,维系这个智能系统的运行,也同样需要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换言之,智能化可以通过生产力的提升来释放出每一个系统内部的生产力,但却会创造新的系统。只要你生活在这个系统里,局面就无法改变。

user avatar

恭喜你,发现了我们国家崛起的原因。

user avatar

废话,因为你还要发展呀。

就算按最简单的数学逻辑看。你的生产力发展了,你的工作时间就缩短,那么你的总量就不变或者缓慢发展,对吗?只有保持原工作时长,但你的生产力发展了,你才能事实上发展,对吗?

你低头看看你吃的穿的用的,比父母那时候进步了多少?如果你不发展,维持的还是那时候的水平,那你说的对,你的确可以在现有生产力下少工作。

第二,你和你父母做的根本不是一样的工作。比如在你父母年轻的时候,打字员司机这些都是专职工作,今天你还见过很多专职的打字员吗?

关换句话说,如果你做的还是那个时候的那些类型的工作的话,用现在的生产力技术你的确可以少工作,可你不是啊。

user avatar

因为指导思想不是你干多少活,创造多少价值,就是你付出多少劳动时间。

打个比方:生产力低的时候,付出十八小时,生产价值一。

生产力高了,你付出一小时,就能生产价值一。

但指导思想不是你干八个小时,生产原来八倍,就得到夸奖。

而是你必须干十八个小时……

所以生产力提高与否,都必须干十八个小时,没法不累。


简而言之,榨汁的制度下,请永远健康。

user avatar

因为,人类的欲望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一样膨胀了,而且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现象更明显了。

做个类比吧,有一个村子,有100口人,靠种地一年平均每人生产100单位的粮食,这个村落的社会财富需要就是100x100=10000单位的粮食。

如果你认为生产力提高了, 工作时长应该下降,那实际上有一种假设,就是社会需要的社会财富是恒定不同的,至少需要的增长不要太快,也就是,如果生产力发展了,村子里平均每人一年能够生产200单位的粮食,依然只需要100000单位的粮食,那就只需要50个人全职种地了,或者说,100个人村民都参与种地,但每人只需要花一半的时间。

真的有这样理想的情况吗?

当然没有。

实际情况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资源分配,有资源分配的地方就会有政治,有政治的地方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就会寻求更大的社会财富。

实际在这个村子里会发生的事情是,能够生产10000单位的粮食之后,村民对于生活的要求会更高了,他们不满足于填饱肚子,他们要享受生活,就算有一些村民满足于温饱,但是肯定有一些村民想要小康,他们愿意消耗100单位的粮食换取1单位的美酒,这1单位的美酒依然是社会财富,但是消耗起来可比100单位的粮食快多了,当然也爽多了。

也就说,即使每年生产20000单位的粮食,村民整体会消耗10000单位粮食作为基本生活需要,另外10000单位的粮食会转化为其他生活资料,用于提高生活质量,这就产生了新的工作,不光有种地的,还有酿酒的。

不光种地的生产力会发展,酿酒的生产力也会发展,当村子里每年生产30000单位的粮食的时候,10000单位用来吃,10000单位的粮食被酿酒,还有10000单位呢?

社会必然会找到消耗社会财富的方式,多余的社会财富,要么用来挥霍浪费,要么用来创造其他的社会财富。

看看我们周围,我们下馆子吃的一顿饭,在几千年前可能连王侯都难以企及,我们住的一次宾馆,其体验在古代连帝王都无法想象,这些,都是长时间生产力提高的结果,都是用最基本的社会财富不断浓缩优化才带来的变化。

总之,生产力无论如何提高,社会财富无论生产多少,都会被人类变着法地消费掉。

能不能停下来呢?

不能,因为任何人之间存在竞争,别人能够享受的好东西,我为什么享受不了?

社会财富分配本来不均,每个人都想要自己获得别人也能享受的东西,这样的竞(pan)争(bi)是人之本性,是无法阻止的。

所以,每个人的工作时长是不会减少的,不增加已经阿弥陀佛了。

还能怎样呢?

我只能借用郑渊洁老师的那句话——人如果没有欲望,就得不到进步;人如果有欲望,就会痛苦

user avatar

别说你了,凯恩斯也没想明白。

1928年末,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写了一篇短文,题为“经济发展为我们的后代创造的可能性”。在这篇展望未来的文章中他大胆地预测,一百年后,即2028年,欧洲和美国的生活水平将有大幅提升,以至于大家不必再疲于奔命地去赚钱。凯恩斯还预测“我们的后代”每天工作的时间大约在三小时左右,而即使这么短的工作时间也意味着整个社会劳动力的供应仍会超过实际的需求。

今天,我们离凯恩斯预测的2028年只有10年之隔,但只要稍稍回顾一下近90年的发展,几乎无人胆敢做出像凯恩斯那样的大胆的预测。对大多数人来说,人类不仅没有在向“闲着没事做”的方向迈进,而是越来越疲于奔命。

有几位经济学家在书中指出凯恩斯对人的本性把握不准:他假设人在物质和体验上的追求是有上限的,而事实证明人的欲望是节节上涨的。在经济学家Gary Becker和Luis Rayo看来,人天生无法得到满足,在新的目标达到后,他们又会去追求新的刺激。


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oseph Stiglitz看来,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在的社会。在1970年代,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和美国人每年平均的工作时间差不多,但后来,欧洲人开始更注重享受闲暇,以至于到今天,美国人每年平均比英国人多工作140小时,比法国人多300小时。

美国人类学家、伦敦经济学院的教授David Graeber也注意到了凯恩斯对未来的预测与实际相差甚远,但他认为,现代人比以前更忙是因为一大批没有意义的工作被源源不断地创造了出来,他称此类工作为“狗屁工作”(bullshit jobs)。他充满怜悯地写道,欧洲与北美越来越多的人每天都在非常痛苦地干着这种可有可无的工作。

这些工作的收入并不低,Graeber发现自己无法解释这个问题:为什么以利润和效率至上的私人公司会创造这些让人无所事事的岗位?他写道,虽然公司每次裁员都会涉及一线员工;

“但不知什么原因,那些按月拿工资的文员们却是有增无减。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他们虽然表面上是每周在干40-50小时的活,但实际的工作时间就像凯恩斯预测的那样只有15小时左右,因为他们其余的时间是浪费在参加励志的讲座、更新自己的脸书简介和下载娱乐视频上。”

格雷柏将狗屁工作分成几类,其中就包括为了让自己上级感觉重要的“马屁精”(flunkies),比如宾馆门童、电梯操作员以及某些无事可做的前台接待员,他认为这是类似封建残余的工作;另一类是让下属感觉自己不重要的任务大师(taskmaster),他们负责分配以及监督狗屁工作;还有富有侵略性甚至有害性的“打手”(goons),这包括电话销售、广告、公关和公司法务,他们需要帮助教育顾客产生需求,再诱使人们为此买单。有意思的是,格雷伯对于公关的讽刺极为强烈,他说不知道牛津大学为什么需要聘请公关部确保“最好大学”的地位,如果公关能让牛津大学地位不保,这才能证明他们工作的力度,但这同样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这三类工作之外,还有为系统本不应有的错讹而存在的“胶带型工作”(duct tapers),他们要跟在上级和其他更重要的人后面收拾烂摊子;以及循规蹈矩的“勾框型工作”(box tickers),要求别人勾选表格按流程办事就是他们的工作,虽然他们明明知道完成表格并不能实现单位声称的目标。当然,这些狗屁工作类型也可以彼此混合的形式存在。

格雷伯试图论述的正是,感受到工作的目的并且去做,就是最大的自由,而“摸鱼”“无实物表演”“装作自己在忙”的工作事实上是最大的无尊严和不自由。这与人们以往基于功利主义的人性假设——作为理性人,人性本能地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无所事事还有收入是理想工作——完全不同。

但是有些技术却是服务于特定主体的,它已经把主体的意志内嵌入技术的研发之中。所以马克思提醒我们要区分技术和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

例如流水线,它是现代管理技术的成果,但其目的是最大程度的将工人去技术化、让工人的劳动彻底程序化,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从而造就驯服的工具。这种技术背后贯彻的无疑是工厂主的意志,但这是不人道的意志,因为它把工人当成了和机器配件一样的东西。

同样,钉钉贯彻的也是企业主的意志,让老板对员工有着全面的掌控,让员工随时处于待命的状态。这首求饶歌的一句歌词某种意义上也暴露了钉钉的心态:“我也不想牵连老师和你们(即小学生)”。

言下之意就是,钉钉只是服务于企业管理,让让企业主实现对员工的全面管控,从而提升工作效率。但是我们之前说过,这种彻底取消员工自主性和自由的设计只会妨碍劳动生产率,甚至引起员工的反感和抵抗。小学生毕竟涉世未深,当他们成为钉钉的受害者时,用这种带有卢德主义色彩的行动来发泄他们的不满也可以理解。

对于中国的劳动者来说,不稳定的工作似乎是更恰当的概念。毕竟,零工经济主要指:1.劳动者作为独立承包人从雇主那里接受任务或项目,并且按照任务或项目收费,如三和大神的日结零工;2. 劳动者通过网络平台,为消费者提供某种服务,从而按单收费,如快递,接送或打扫卫生等。后者当然是最为常见的零工经济形式。这种劳动形式的特点是不承认雇佣关系,因为劳动者被认为是独立承包人。没活就意味着没收入,如疫期期间的快车司机。但在中国绝大多数劳动人口都是没有劳动关系、不受劳动法保护的,他们的社会保险也微乎其微。

在中国的舆论场中,对于劳动者收入保障的讨论是缺失的。那些呼吁尽早复工的人,是担心经济衰退会造成更多穷人的死亡。复工可能会感染致死,不复工可能会饿死,这的确是两难选择。但我们从没有想过,在不能复工的时期(这段时间应该持续多久,需要各方面的共同论证),也可以为那些无法工作的劳动者提供收入保障。这些收入是要投入到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有助于够维持社会生产的正常运转。

user avatar

因为国家需求的产值总量提升了。此题结束。

user avatar

因为原来重复操作的工作被取代之后,老板有了新的要求。比如说原来记账是用手写的,有了电脑之后,出货之后自动录入了销售额,比原来方便多了,但是老板又有了新的想法:你给我分析这个月的销售额,和去年同时期对比,然后做销售计划,并且还要给出原因。


我在日企的时候,有一份工作就是整天折腾这种东西,天天捣鼓excel算数,算出来的数字又没意义,如果不是自己会一些公式,迟早被老板玩死。那些不会公式的人,只能加班了,产品还是原来的产品,销售还是原来的销售,物流还是原来的物流,为啥要加班做excel数据呢?无他,缓解老板焦虑而已。


想起以前做企划的时候,用的最多excel技能就是数据透视表了,这个可以说是非常基础又常用的excel功能。但是在这份工作之前,却没见过有人用过。多年前头一次看到时,还是挺震惊的。这个功能首先很直观地就可以把那些复杂,重复的数据给整理出来,方便统计。比如说一份销售数据,同样的产品在不同的时间卖出多少件,销售额多少。

使用数据透视表计算起来就很方便了,比起公式的提取关键字合计要方便。这个基础知识,可以看下山竹excel表格教学的视频↓

https://www.zhihu.com/video/1483961138459533312

视频搬运自抖音职场博主山竹Excel表格教学(ID:SZEXCEL),他的excel教学非常实用,全是干货,都是用具体实际案例进行演示,让大家可以很直观地通过视频步骤讲解了解excel公式的使用方法,不管是入门还是进阶的都有。

user avatar

受教育程度上来了,生育率不可避免下降。比起少生和不生,对生育率影响更大的是晚生。

一个女性35岁才结婚,38才生第一胎,你很难想象这个女性还会有二胎。

当初我国提倡的晚育,也不过是把平均20岁的生育年龄推迟到25岁,然而今天25岁结婚生子的都已经是早育了。大家都学过,如果20岁生育与25岁生育,每五代人当中就会少了一代,少了的那一代才是社会老年化的关键。

中国男人平均寿命不到80,按80算。

A家庭五代人,分别是0,20,40,60,80岁,平均年龄40岁。B家庭五代人分别是0,25,50,75,100(超过平均寿命,假设还在世),平均年龄就是50岁。A家庭中有20,40,60,三个劳动力,B家庭只有25,50,两个劳动力。

然而现实更加严峻的是,30岁之后才生育比重飞速上升,算四代人,就只有0,30,60,90(超过平均寿命。)同样的模型再过十年,就是10,40,70。也就是说20-35的青少年会出现断层。也就说我们常说的“韭菜”不够用了。

……………………分割线…………………………

这问题一开始问的是人口老龄化,怎么变成了生产力去了?

user avatar

先说个挨骂的结论——总体收入是明显上升的

这里不讨论枯燥的通胀模型和实际收入购买能力换算。

就说自己的亲身经历。

北方工业小城市,我爸当年35岁时,我已经六七岁,懂事了。

当时家里住的是单位筒子楼,已经算不错的条件了,因为是楼房。

所谓“筒子楼”,就是没有厨房、厕所的开间,20平米左右,放一个双人床,一个大衣柜,一个电视柜就没什么地方了。

家里吃饭都是坐在床边上。

吃饭大部分是见不到荤腥的,因为每次大人炒菜炼油渣都是孩子们嘴快乐的时候。炸的焦糊的油炸撒几粒盐,就是小孩子才能吃到的美味了。

直到我上高中了,才吃到肉丝炒的蔬菜。

家里最时尚的是托人买的电冰箱,噪音极大,夜里启动的声音时长把睡在旁边的一家人吵醒。

但也是全楼道少有的了,大多数人家都是剩菜放在公用厨房的纱橱里,小孩子们晚上有时饿了会偷吃一两口谁家的剩菜,大人们也不是特别计较。

我一直到上高中,印象里父母的工作时间都是非常饱和的。因为我小时候脖子上始终挎着一个家门钥匙,因为丢钥匙还挨过几次打。

早晨一般父母会天蒙蒙亮就去单位,我大多数是自己攥着几个钢镚坐公交上学的。当时的公交车很挤,司机旁边会有个发动机的大包,我喜欢坐在那里,孩子才不会挨骂。

放学大约是17:00点左右,到家天已经擦黑,照例是看不到父母的,自己开门写作业。有时候饿的不行,会找个干馒头,掰开去公共厨房找猪油、麻酱、白糖等等任何能夹在里面的东西,夹着吃。

当年也没有双休,周六是上班的。

到了后来,才有周六半日上班一说,然后是“大礼拜”,“小礼拜”最后是双休。

当年周二会放学比较早,但电视里没有节目,都是调试信号,所以很无趣。

经常有小朋友的父母临时调班,上晚班什么的,就会到邻居家蹭饭,我也经常一样。

家里有个饼干桶,里面会放一些现在孩子都不吃的硬饼干、江米条什么的。

我印象深刻,因为吃江米条曾经崩掉一颗松动的乳牙。

后来到初中,家里条件好了,父母会买牛皮纸盒子的大盒威化巧克力,散装的那种。

像现代的有防水包装的饼干,最早吃到是高中以后了,乐之、富力,就这俩牌子。什么康师傅三加二,奥利奥都还没有。

熟肉不到家里来客人或过年是不会买的,去副食店,大块的酱牛肉或猪头肉,店员用刀切,你说够了就停,放在托盘秤上按两来卖。然后用马粪纸包裹,纸绳捆好,带回家。

鸡蛋都是散装的,倒是常能吃,而且很有鸡蛋味道。

挂面有一阵算是奢侈品,上夜校的姐姐才能吃,晚上九点多到家妈妈会给她煮,补身体。

家里来客人会带罐头,黄桃、龙眼、橘子,大致是这三种。肉类的很少见。部队工作的叔叔过年会拿一些回来,都是全家打开倒在盘子里当作过年大菜的。

鱼很少吃,河鱼几乎不做,反而是带鱼、马哈鱼的冻鱼冬天有时候卖。依然是副食店,地下一溜纸盒子,里面切好块的,买了拿绳子穿着挂在车把上拎走。

冬天还有一个印象深刻是买大白菜,每家一辆百斤,几分钱一斤,大人孩子都上阵搬运刀楼下,自己垛好一堆,用旧棉被盖着。

淘气的孩子冬天外面玩,冲雪覆盖的棉被撒尿什么的,一定会挨打,糟蹋粮食是那个时候最不容忍的事情。

家里是舍不得烧开水的,煤气罐换一次很多钱。都是大人晚上回家时候,从工厂单位用暖壶或者塑料桶拎回来。一桶正好够全家洗脸、洗屁股、洗脚。

对,上面的顺序是依次,一盆水要完成三件事。而且很可能大人、孩子是一盆。孩子和女人先洗,然后是男人。最后热水也不会浪费,脸盆放在屋里脸盆架上,留着第二天冲尿盆。

为什么有尿盆?因为夜里的公共厕所太冷了。哪怕在楼里,都能冻得人上不出来。

对不起,又聊偏了,我们还是说工作时长。

那个时候不但没有双休日,也没有小长假。端午、清明、中秋这些也不放假的。

五一、十一记不清了,因为印象里孩子们只有六一是放半天假的。第二高兴的是教师节。老师们房价,而我们只要早晨去学校帮老师擦自行车,到中午就没事了。

单位的幼儿园都当时是有整托的,也就是小孩晚上也睡在幼儿园,因为很多双职工父母到家太晚。

六七岁以上的孩子还能照顾自己,对于幼儿园的孩子,独自在家太危险了。

暑假,为了不出意外,家长都是把孩子反锁家里去上班。但大一点的孩子,有各种方法偷偷跑出来。

包括不限于:翻窗、爬墙、门缝递钥匙、纸片卡门、钢尺冲锁舌、铁丝开纱窗插销等等。具体不说了,放在现在都是潜在的社会不安分子。

跑出去干啥?那就更让现在的孩子惊讶了。

爬烟筒、翻水塔、上煤山、河沟游泳、消防梯上房顶、工厂捡废料、垃圾站找废品换钱。反正能命大不死到今天,回头看都是奇迹。

总体来说,当年的大人工作时长和我们今天差不多,因为家家都是六点左右到家做饭,七点看新闻联播。

但当时的宿舍、家属楼都和单位很近,基本就是自行车5-10分钟,接送孩子也就在路上。

对比今天来看,一样的工作时间,实际收入的购买能力是不如现在的,也就是全家温饱。

而且,以上所有举例都是城市中的知识分子家庭了。因为我只知道自己家里的情况。

但能想象的,在小县城或者农村,一定是过的更辛苦的,工作时长也会更长的。

总体来说,我们的工作换取的收入和父母那辈人比,应该算幸福吧。

user avatar

资本并不是真正的权力,虽然可以买到东西,却还有很多事无法办到。

比如你想让一个人吃屎,如果此人生活轻松衣食无忧,你可能要花很大代价才能让他吃。

如果此人自尊心比较强,有可能你无论花多少钱也无法让他吃屎。

但如果这个人每天都奔波劳苦,却收入微薄勉强糊口,每天都生活在绝望的超时劳作中。只要花点儿钱就能让他吃屎,甚至他可以为了这些钱专门去你家申请吃屎。

如果这样的人很多,你甚至可以让他们互相压价,竞争吃屎。

让一部分人累死累活只能勉强生活,让另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与花钱结交官府一样,是资本转化为权力的唯二法门。不同之处只是一个对上一个对下罢了!

user avatar

我靠,看前半句以为你想问“但是工作收入却没有明显改善”

结果你后半句问工作时长,直接给我看不懂了

我的父辈跟我差不多大的时候是1990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89万亿元人民币,折合美元3609亿。

现在2022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14.37万亿元人民币,折合美元17.77万亿。

也不细化分析了,就按最简单的数学来算吧,人民币计价的生产总值翻了60倍,假使你跟父辈是同样的工作效率和强度。那生产力也得翻60倍,才能保证你和父辈的工作时长相等。

但凡生产力没有翻这么多倍,你也得比父辈更加努力才能维持住现有增速

中国的崛起是和平崛起,不靠霸权掠夺,也不靠战争侵略。这从侧面也就证明了中国人民绝对是全世界最勤劳的人,用最拼命的方式让国家的整体生产水平领先于世界

user avatar

不觉得,我倒觉得明显下降,而且生活品质明显改善,我感觉提问的人肯定是95后了,知道有个东西叫单休么,现在单休的人明显少了,然后现在平时去商场可以看到人流明显比以前多多了,以前工作日商场几乎没人好么

user avatar

难道不需要先看看对不对,再问是不是吗?

我爸种田的,工作时间是早晨5点到夜里21点不等,除开深冬。夏秋最忙的时候能晒脱皮。

工作环境是室外,收入完全看天。

亲哥打工的,工作时间是早7点到下午5点,中间有休息,一天干8.5h。一个月零保险。收入么厂子不倒还算能养他们自己一家人。

除了挤破脑袋往一线二线里头挤的没家底农民子弟,好像基本单位生产力以及收入都在提升,并且工作时长真没大涨吧。

喔,忘了,勿以恩小而不谢。

我爸有自己的生产资料,两拢田都算。亲哥没有,亲哥有老板盯着干活哈。

以上

user avatar

因为你爹是工贵啊…

user avatar

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就不要去脑洞了

以前机关晚来早走的都市田园生活是极少数的幻想

许三观那样才是你父辈的常态,而且许三观的儿子还是许三观。

可能有人不知道许三观吧,那是,毕竟天天赢了的小将们不需要知道这些历史。

user avatar

因为你父辈那个时代,中国有9亿人不算人。

这9亿人过去只能种地,现在他们为了能和城里工人过上一样的生活,无所不用其极。

城里人就很奇怪,明明原来我只要看看报纸,在办公室里扯扯淡,就能过得很好了。

为啥现在天天996还是当不了人上人?

因为还有更多想要你这个位置的人,一个月给他们1万,他们007都能接受。

中国过去40年的经济发展过程,就是农民逐步破除枷锁,变成新工人的过程。

所以投资驱动型经济,依赖大量的产业工人,发展钢筋水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人口红利在哪儿?农民进城,变成了红利。

而中国下一个十年的增长,靠什么红利?

靠工程师红利。

大量农二代变成了大学生,他们变成了下一代的红利。

所以你发现,为啥只有大厂能赚到钱,其他人虽然读了大学,在办公室,却连个房子都买不起?

因为这些新城市人口,不甘心只伺候城里人,他们也要坐办公室,他们也读了大专,专升本,大学,硕士,在跟城市里的老城市人口抢工作。

为啥卷?为啥到处卷?

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萎缩,但是工人太多了。

因为互联网产业在萎缩,房地产产业在萎缩,金融在萎缩,教育在萎缩,医疗在萎缩。

但是大学生太多了。

绝大多数行业都在萎缩,大学生当不了老板,也当不了个体户,所有人都觉得给人打工才是最安全的,所有人都在往死里卷有限的几个岗位。

这种情况,莫要说企业不用强迫加班,哪怕是国家明天通过劳动法第三版,敢加班就枪毙,也会有大把的人把工作带回家,或者广泛开展第二职业,到另一家公司继续卷。

这是国家大势,这是潮流,你可以不接受,但是你逃不脱。

中国要打破这个魔咒,只能坚定地推动产业升级,推动创新,构建良性营商环境,让当老板、当个体户变成一件风险没那么高的事情。

这样大量的劳动力才能释放出来,劳动者才有底气跟傻逼老板说,老子他么不伺候了。

你上午拍了老板桌子,下午夜宵摊子就能支起来,照样养活自己。

而这还只是表面,深层次的根源,是我们必须解决,中国怎么赚钱的问题。

中国必须升级产业,是因为必须用更高新的技术,更好的商业模式,更好的产品,去征服全世界的市场。

这样我们才能持续地产生高利润,我们才能持续地给工人发高工资。

这是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构建创新驱动型经济的最终目的。

没这玩意儿,你总量就那么多,光靠杀几个资本家,屁用没有。

user avatar

因为有的人负责制造通胀,钱随便印,挥舞着钞票买资产,所以他们资产荒。

有些人负责给通胀买单,卯足劲生产提供货币的锚定价值,但是劳动的速度很难跟上印钞机的速度,所以他们总是资金荒。

搞懂了这一点,其实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国家统计局2016年发布的数据里,我们的劳动生产率从1996年的人均1535美元,到2015年提高为7318美元,增长了接近5倍。

而人民币广义货币量,自1996年7.6万亿,飙升到2016年155万亿,膨胀了20倍。

所以你知道为什么都996了,老板却老是觉得你懒了吧?因为你干活的速度赶不上印钱的速度了。

与此同时,美国广义货币量,自1996年5万亿,到现在2016年16万亿,仅仅3.2倍。美元对人民币明显有升值空间。但是汇率怎么能够稳定在6.5左右?因为外汇管制和房地产蓄水池。

房地产蓄水池一用,那房价的提高就和你工资增长没啥关系了。

—————2022.3.16—————

居然快500赞了,让我觉得有必要把评论区一些好的问题整理补充一下。

Q:先说是不是,再问为什么,为什么你认为工时增长了?

A:很好理解。广义货币增加了,社会上需求的商品总价格也要相应增加,商品总价格=劳动生产率*工作时长*需求。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要技术积累,很难精准操控;提振社会需求,需要改善分配,会触动先富的蛋糕,阻力很大。

所以提高工时就成了最简单粗暴的选择。早在996成为社会热点之前,是“斜杠青年”,表面上看他们身负多项技能很酷,但是实质上是打好几份工,也是一种超时劳动。

从整个社会范围来看,评选先进劳动者总离不开“加班加点”,说明工时加长是时代需要。

Q:都2022年了,为什么还用2016年的数据?

A:23-35岁的年轻人是87年-99年出生,以一个劳动力黄金年龄30年来算,父辈的工作时间应该为1990年到2020年。再考虑到1994年我国转向外向型经济,用外汇锚定基础货币,1997年香港回归,外汇开始从香港大量流动进入国内,可以视为前一个时代结束;2017年后贸易战开打,我国货币逐渐摆脱外汇锚定,可以视为新时代的开始。

掐头去尾,1996年到2016年的数据差不会太多。

Q:货币汇率受诸多因素影响,为什么说人民币汇率被高估?

A:美国在贸易战时期提出人民币汇率被低估,这个前两年已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冶研究所副所长张斌驳斥过,但是也没下结论。这个问题太复杂,细化起来完全超出我的知识积累,不敢评价。我说当时美元对人民币明显有升值空间,仅是基于M2的角度来进行对比,来直观对比货币增量。

Q:房地产到底是蓄水池,还是印钞机?

A:在我看来,即是蓄水池,也是印钞机。

基础货币通过放贷产生广义货币,所以产生了大量贷款的房地产是印钞机。

还是从1994年开始,我国开始转向外向型经济,发行基础货币的依据以外储为标准。从2001年开始到2015年,基础货币从1万亿增长到23万亿。这也是广义货币暴涨的原因之一。

最后就是印钱了,印钱可不止四万亿,甚至还包括当年某些银行的千亿单位的定向增发。

因此我认为,天量的货币供应不仅以房贷的形式创建,还包括外汇为锚和印钱刺激。

回到蓄水池的问题上。2015年广义货币就达到了生产总值的两倍,但是物价却没有对应地大幅上涨。

从费雪交换方程的角度,货币供给*货币流通速度=物价水平*交易量,在流通速度和物价水平没有大规模上涨的前提下,货币供给上涨必然带来交易量的上涨。但是人没有变异成一天吃6顿饭,再加上分配不均,先富们的总消费需求提升有限却积累了大量货币,为了资本增值只能寻求保值资产,那么只能是房地产交易量大幅度增加。这就是房地产蓄水池的由来。

user avatar

如果你在负重前行,必然有人在替你岁月静好

user avatar

他们的资本也比我们的父辈时期涨了好多倍

user avatar

你看富豪榜碾压全世界了,这都是996乃至007的人民艰苦奋斗的果实啊!

user avatar

我在知乎上算是年纪比较大的人,所以对于父母辈的记忆应该比很多人年代还要久远。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全国还是六天工作制,按全国平均工作时长来说,必然比现在的工作时间多。同时,我母亲是国营厂矿的会计,我小学的时候也就是96年以前,电脑并没有普及,几乎没到月底都会看到她把一大堆凭证拿回家,一边用算盘,一边记账,通常会工作到11点以后。

那个时候尽管生理方面会因为加班长时间工作而疲乏,但在精神层面不会有过多的抱怨,因为尽管改革春风已经吹遍了神州,然而大家在物质层面的差距还没有拉大,各阶层之间的信息还未如现今般透明。

时过境迁,如今的贫富差距已经形成各阶层之间的鸿沟,以至于现在基尼系数不再统计和公布,这会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这种不公平感会扩大到劳动者对于工作的认知,比如普通人996的工资,比不上富人资本的增值的速度。

所以我们自己感觉到辛苦劳累,并不是因为工作时长,而是对从小培养的朴质劳动价值观,被现实击碎后的无力感和愤怒。

user avatar

为什么工作时间长?是因为主动选择卷。

为什么主动选择卷?是因为卷似乎能带来更好的未来。比如阶层跃升什么的。

如果卷也白卷的话就没人愿意这么辛苦了。

user avatar

房价涨多少倍了?降低工作时长能维持房贷吗?

中国的财富集中在地产上,美国的财富集中在股市里,你看看美国的股市这么多年涨了多少倍了?然而美国的中产在萎缩,绝大多数的美国人生活质量是下降了的。那么产出的财富去哪儿了呢?你再去搜搜占人口2%的美国富豪占社会总财富增长了多少倍吧。美国如此,其他国家也都是差不多的,无非是个分配比例的问题罢了。

中国已经算好的了,国民整体生活水平是提高的,至少你现在食物质量比你父辈要高得多吧?你看看中国人平均身高都长了。

然而这个世界国家经济稳步增长的在这个世界上是少数的,很多国家基本没增长,还有不少下滑的。

现代化本质上就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然而这两个都需要高效率的劳动维持,工作时长减少牵扯到城市和工业体系的运转效率,目前能实现低工作时长却拥有高生活质量的国家,只有那些拥有高附加值工业体系和高级服务业(比如金融、医疗等)的国家。

很遗憾,中国的工业体系还处于中游中,挣的就是个辛苦钱,就这诸多第三世界国家还在抢呢。

user avatar

我们来推导一下:

金钱 = 权力 =驱使他人做事的能力 = 奴役人的能力

资本的唯一目的就是利润

利润 = 金钱

所以。资本的唯一目的就是奴役人。

所以。父辈社会主义生产的目标是满足人的需求,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目的就是奴役人本身。

user avatar

大学时候总觉得马克思主义啥玩意儿,那么枯燥无聊,等毕业之后,经过社会的捶打,被现实一次次按在地方摩擦,再回头看,才发现老马诚不欺我也!他关于资本剥削的论述,句句都在映照社会现实。

他关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的理论,恐怕很多人都忘了,让我们来温习下。以下内容,除了批注,其他部分均摘录自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1年7月版,读来一点也不枯燥。

一、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价值价值

像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由于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或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是有区别的,所以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特殊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用m表示)。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二、剩余价值的提取和资本家的剥削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而劳动者则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与以往的剥削制度不同,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人身自由基础上的“平等”关系,剥削带有一定的隐蔽性。资本家通过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将出卖了劳动力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进行生产并取得剩余价值。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由此具有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对抗性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为资本家所占有,这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个一定点,就变成了价值增殖过程

马克思指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三、如何测量剥削程度?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尽管不同形式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的形式有所不同,有的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转移,如原材料和燃料;有的是在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如机器、厂房等,但是转移的总是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量。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这部分资本叫作不变资本(用c表示)。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部分资本的价值是一个可变的量,因此叫作可变资本(用v表示)。我们可以把资本主义商品的价值构成用公式表示:

W=c+v+m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这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批注:这个结论非常重要,明白了这一点,就明白了一切,“资本家那么有钱了为什么还要剥削工人?”“为什么普通劳动者那么努力,还那么贫穷?”“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奋斗一辈子,连个房子都买不起?”这些问题都有了答案——因为资本所设计的社会,需要靠你的劳动来推动运转,如果让你有钱到可以不劳动了,这制度就玩不下去了,所以必须要想尽各种办法让你一直不得不去劳动。

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由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而仅仅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因此,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应该用剩余价值和雇佣劳动者的可变资本相比,而不应该把它去同全部资本相比。用公式表为:

m'=m/v

在该公式中,m'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由于工人的必要劳动是用来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或可变资本的价值的,而剩余劳动则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因此,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或者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这两个公式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示同一个关系:前一个公式是以物化劳动的形式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后一个公式则是以活劳动的形式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四、资本家如何加大剥削程度?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或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就越高。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叫作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批注:这不就是国内大厂都推崇的996吗?

为了让工人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除了使用延长劳动时间的方法以外,资本家还使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迫使工人更加紧张地劳动,让他们在同样长的劳动时间内比以前耗费更多的脑力和体力,这和延长工作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通过提高劳动强度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样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批注:钉钉、微信、OA等所谓的提供办公效率的工具,不就是在努力加大劳动强度,让你上班8小时无时无刻不在高强度劳动吗?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生产技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资本家增加生产主要靠增加劳动量来实现,因此延长工作日就成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由于那个时期无产阶级还没有成长为一支自觉的政治力量,难以与资产阶级相抗衡,所以资本家能够凭借经济关系的强制力和国家法律的支持来延长工作日。在英国,从14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这段时期,政府就曾经颁布各种劳工法令,强迫工人延长工作日。在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上半叶,资本家依然强迫工人每日劳动12、14、16个小时,有的时候甚至达到18个小时以上。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度延长劳动时间给工人阶级带来的损害作出这样的抨击:“资本主义生产一一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剩余劳动的吮吸——通过延长工作日,不仅使人的劳动力由于被夺去了道德上和身体上正常的发展和活动的条件而处于萎缩状态,而且使劳动力本身未老先衰和过早死亡。它靠缩短工人的寿命,在一定期限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或提高劳动强度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受到工作日时间长度的限制,也容易引起工人阶级的反抗。为了在工作日长度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剥削程度,资本家在调整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上下功夫,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叫作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资本家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竞争。某个企业釆取先进的技术,其他企业也会竞相采用新技术。当先进技术在部门内部普及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此时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减少,商品价值就相应下降。当生活资料以及有关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用于补偿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就会降低,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减少,而生产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时间则会相对延长,由此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

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改善管理的主观动机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但其客观后果则是整个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导致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和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资本家主要依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来提高剥削程度。随着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改进和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延长工作日的斗争力量的增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就日益突出了。

【批注:这就是题主所问的问题的答案——因为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财富增加,大部分都被资本家拿走了,所以普通人类的工作时间并没有明显的减少。

五、自动化生产让剩余价值理论失效了吗?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生产自动化主要表现为:一是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和利用,代替了工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部分脑力劳动;二是自动化生产线的广泛使用,使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工人大大减少,甚至出现了少数所谓的“无人工厂”。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根据这些情况,宣称技术和科学“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它们在参加产品的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总体工人”中脑力劳动者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生产力日益提升,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总之,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它的普遍采用会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六、工资、利润进一步掩盖了剥削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表现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在这种制度下,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人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这种假象,就是雇佣劳动和历史上其他形式的劳动的不同之处。”

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除此之外,资本家还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血汗工资制度,其特点是利用“科学的劳动组织”,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从他们身上榨取更多的血汗。这种工资制度的典型形式,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的“泰勒制”和“福特制”。关于血汗工资制度的实质,列宁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它的实行“意味着榨取血汗的艺术的进步”。

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过程的复杂化和脑力劳动作用的加强,工人的实际工资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但是与其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增长幅度相比,实际工资提高的幅度还是较小的。只要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基本经济关系不变,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就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是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剩余价值率也转化为利润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反映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则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反映的是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利润。为了得到尽可能高的利润率和尽可能多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大量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按照平均利润率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作平均利润。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体现着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要求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产业资本家得到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得到商业利润,银行资本家得到银行利润,农业资本家得到农业利润,这些不同部门的资本家瓜分到的利润只是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表明,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每个资本家所得利润多少不仅取决于他对本企业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还取决于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资本家之间在瓜分剩余价值上固然有一定程度的利害冲突,但在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以榨取更大量的剩余价值这一点上,有着共同的阶级利益。

user avatar

一切权利要靠自己争取,

而不是靠别人的怜悯,

以前美苏争霸,

都要体现自己体制的优越性,

所以都给普通人众多福利!

后来苏联都没了,

做给谁看呢?

目前世界是美国主导的,

而美国都是被资本控制的,

美国自己都要被资本玩死了,

贫富差距拉大,

更别说被美元吸血的其他国家,

所以,

如果不超越美国,

改变这个世界的秩序,

普通人永远就这样了→_→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