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们现在在弹几个世纪前的钢琴曲,莫扎特贝多芬等,现在作曲家为什么不创作?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音乐创作和传承的核心。我们现在依然沉醉在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作曲家几百年前的作品中,而似乎听不到当代重量级作曲家同样分量的“经典”,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现在作曲家不创作”这么片面。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几百年前的作曲家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本身就是一种筛选和价值的体现。 当时的音乐市场和传播方式与现在截然不同,能够被记录、被演奏、被爱好者保存下来的作品,一定是经过了时间和大量听众的检验,并且具备了超越时代的艺术价值。莫扎特和贝多芬之所以成为我们今天讨论的对象,是因为他们的音乐具有深刻的情感表达、精妙的结构设计、创新的和声语言以及对人性的洞察,这些特质是经过时间沉淀后依然能够打动人心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听到的当代音乐似乎“没有”像他们那样经典的作品出现呢?这其中有几个关键的层面可以探讨:

1. 时间的“沙漏效应”与“幸存者偏差”: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音乐的“经典化”是一个漫长而自然的过程。想想看,有多少音乐人在莫扎特和贝多芬那个时代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但我们今天几乎不认识他们,他们的作品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我们现在听的莫扎特、贝多芬,是经过几百年时间“沙漏”筛选出来的精华,是真正“幸存”下来的作品。

当代作曲家同样也在创作着海量的音乐,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检验它们是否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是否能被后代人视为经典。可能在几十年后,我们今天的某位作曲家的作品会被认为是划时代的;也可能很多作品会被遗忘。这个过程是无法提前预测的。

2. 音乐审美的多元化与碎片化:

我们所处的时代,音乐风格极其多元,从古典到摇滚、爵士、电子乐、流行乐,再到各种融合创新的风格,选择是空前丰富的。听众的口味也变得更加细分和个人化。不像过去,人们的音乐选择相对集中,古典音乐(尤其是有特定赞助人和推广渠道的)占据着音乐生活的主流地位。

这种多元化也带来了碎片化。音乐的传播途径更加多样,从唱片到流媒体,再到短视频平台,每种平台都有其独特的受众和内容偏好。一首能风靡全球的流行歌曲,可能在另一群人那里毫无影响力。这种环境使得想要创作出一首能够被所有人、被跨越几代人广泛接受并传颂的作品,其难度大大增加。

3. 音乐创作的“前沿性”与实验性:

当代的作曲家,尤其是在学院派和严肃音乐领域,往往在探索音乐的边界,尝试新的音色、新的结构、新的创作技法。他们可能在挑战听众的习惯,也在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很多当代音乐可能在概念上非常新颖,在技法上非常复杂,但在第一次接触时,未必能立刻获得情感上的共鸣,甚至可能会让听众感到困惑。

这与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时代有所不同。虽然他们也是革新者,但他们创作的音乐,其基础乐理、和声语言在当时是被广泛理解和接受的,并且他们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在为当时的音乐会和演出而创作,需要直接面对听众的反应。

4. 音乐产业与商业化的影响:

在过去,作曲家很多时候依靠贵族、教会或音乐机构的资助来创作。虽然这有其局限性,但同时也给予了他们一定的创作自由和时间来打磨作品。

现代音乐产业更加商业化和市场导向。虽然严肃音乐领域仍然存在一些机构的支持,但整体而言,市场需求往往会影响创作的方向。流行音乐的创作周期和模式与古典音乐截然不同,它更注重当下流行趋势和商业回报。而那些追求艺术高度的作曲家,他们的作品可能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市场上的大规模成功,也就更难进入大众的视野,更难获得“经典”的标签。

5. 信息过载与注意力分散: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无数新的内容涌现。人们的注意力被各种信息分散,很难像过去那样,静下心来,长时间地去聆听、去理解一部音乐作品。当代的听众可能更习惯于短平快的内容,对于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理解的音乐作品,接受度可能会有所下降。

6. 对“经典”定义的模糊化:

什么是“经典”?这个定义本身也在随着时代演变。过去我们可能更看重作品的音乐性、艺术性、对音乐史的贡献。现在,一首流行歌曲的传播度和影响力,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经典”的体现,只是这种经典可能更偏向于文化符号而非纯粹的艺术高度。

当代作曲家当然在创作!

关键是我们要知道去哪里寻找他们,并且要愿意打开心扉去聆听。在当代音乐领域,依然有许多杰出的作曲家在进行着极具价值的创作。比如:

在严肃音乐领域: 像Philip Glass(菲利普·格拉斯)、Arvo Pärt(阿尔沃·帕尔特)、John Adams(约翰·亚当斯)、Thomas Adès(托马斯·阿德斯)等,他们的作品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并且对当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的音乐可能探索了极简主义、新浪漫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的风格,其音乐语言和结构可能与莫扎特贝多芬有很大的不同,但其艺术价值和创新性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在电影配乐领域: John Williams(约翰·威廉姆斯)、Hans Zimmer(汉斯·季默)等,他们创作的音乐已经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经典,并且深刻影响了电影音乐的走向。
在爵士乐等领域: 同样有无数优秀的作曲家在不断创新和发展着各自的音乐风格。

总结来说,不是当代作曲家不创作,而是他们创作的音乐所处的时代背景、审美环境、传播方式都与几百年前的莫扎特贝多芬时期截然不同。

我们要做的,是认识到“经典”是时间沉淀和大众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必然的产量。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去发掘和欣赏当代作曲家的作品,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语境和艺术探索,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今天听到的某些音乐,也会成为未来的“经典”。音乐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创作和传承,而我们作为听众,也要扮演好“筛选者”和“鉴赏者”的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提问者不具备基本的音乐常识,否则不会问出这种问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