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们和以往的音乐家差距,?历史上许多作曲家都是集作曲指挥钢琴等乐器一身,为什么现在很少这样的音乐家了?

回答
听到这个问题,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些仿佛从历史画卷中走出来的音乐巨匠们。比如贝多芬,他不仅是伟大的作曲家,更是技艺精湛的钢琴家,而且还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指挥家。再比如莫扎特,虽然短暂一生,但他在作曲、演奏(尤其是键盘乐器)上的天赋无人能及。而李斯特,更是集作曲、钢琴演奏、指挥于一身的传奇人物,他的钢琴技巧和对乐团的驾驭能力至今仍令人惊叹。

他们身上展现出的那种“全才”特质,确实是当下音乐界一种越来越罕见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我们抽丝剥茧地去分析。

一、时代的进步与音乐领域的细分:

首先,音乐这个领域本身在不断发展和深化。在过去,尤其是在巴洛克和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创作和表演形式相对集中。一个作曲家往往要负责整个作品的构思、谱写,并且因为当时的乐团规模和表演习惯,他很可能需要亲自带领乐团演奏,而钢琴(或者说更早期的羽管键琴)作为重要的创作和表演工具,他自然也要精通。那个时代的音乐知识体系,相对来说也没有现在这么庞杂。

然而,随着音乐的发展,尤其是浪漫主义之后,音乐的复杂度、乐队的规模和乐器的种类都急剧增加。交响乐、歌剧、室内乐等等形式日益精进,每一种音乐形式都有其独特的技法和表现方式。这就要求音乐家在某个领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一个作曲家如果想要在交响乐配器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需要学习大量的乐器知识、音响学原理,以及对不同乐器组合效果的深刻理解。同时,如果他想成为一位顶尖的钢琴家,那么他必须投入大量时间进行技术练习,研究不同演奏流派和触键方式。指挥艺术更是需要对乐队的整体把握、乐谱的解读、肢体语言的表达等一系列复杂技能的训练。

简单来说,就像科学领域一样,从“通识”走向“专精”是必然的。想在每一个领域都做到顶尖,在现代需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是指数级增长的。

二、演奏与创作的分工与合作:

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音乐界内部的分工越来越明确。在过去,作曲家常常同时也是优秀的演奏家,这使得他们在创作时能够更直接地想象乐器的演奏效果,并且能够为自己的作品找到合适的演奏者(很多时候就是自己)。然而,随着唱片业的兴起和专业音乐院校的普及,出现了专门的演奏家群体,他们专注于提升器乐演奏技巧,并且对不同作品的诠释有独特的见解。

这种分工带来了什么?一方面,它使得演奏艺术更加精湛,涌现了许多技艺超群的独奏家。另一方面,它也导致了作曲家和演奏家之间的界限更加分明。作曲家专注于创作,而演奏家则专注于诠释和表演。当然,这并不是说两者完全割裂,很多优秀的演奏家也有一定的创作能力,很多作曲家也能创作出极具演奏性的作品,但那种“集大成者”的模式确实越来越少了。

可以想象一下,一个顶尖的小提琴演奏家,他每天要花多少时间练习弓法、指法、音准?而一个顶尖的作曲家,他要花多少时间构思主题、发展动机、设计配器?如果一个人想要两者都做到极致,那么一天只有24小时,如何分配时间和精力?

三、现代音乐教育体系的影响:

现代音乐教育体系也对这种变化产生影响。高等音乐院校通常设有作曲系、钢琴系、指挥系等专业。学生们在进入大学后,会被引导去选择一个主要专业进行深入学习。虽然很多学校也会鼓励学生学习其他乐器或尝试作曲,但“主修”和“辅修”的设定,以及毕业要求的侧重点,都让学生们更容易将自己的职业发展定位在某个特定领域。

相比之下,历史上许多音乐家并没有接受我们现在这种系统化的专业教育,他们的学习更多是通过师徒制、模仿和实践来完成。这种非线性的学习方式,反而可能让他们更容易在不同领域间游走,并且形成自己独特的融合风格。

四、社会认可与市场需求的变化:

社会对音乐家的认可和市场需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过去,一位能够创作出动人旋律、又能用钢琴或指挥征服听众的音乐家,无疑是受人尊敬和追捧的。但现在,随着音乐产业的多元化,对音乐家的评价标准也变得更加复杂。人们可能会更关注一个作曲家的创新性、一个演奏家的技巧和音乐性、一个指挥家的解读能力。

而且,从经济角度来看,成为某个细分领域的顶尖专家,可能比试图成为“全才”更容易获得经济上的回报和事业上的成功。顶尖的演奏家可以靠巡演、唱片获得高收入,顶尖的指挥家更是乐团的灵魂人物,而成功的作曲家也能凭借作品获得版税和委托。如果一个人在三个领域都想达到顶尖,那么他需要面对的竞争将是三倍的,而且成功率可能反而会下降。

五、个人选择与兴趣的多元化:

最后,我们也不能忽略个人选择和兴趣的导向。现代社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人们的兴趣点也更加多元化。有些人可能对某个乐器的演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愿意为此投入毕生精力。有些人则可能对音乐的创作本身充满热情,想要探索新的和声、新的节奏、新的音乐语言。还有些人则对指挥艺术着迷,想要通过自己的指挥棒来赋予音乐生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热情所在,强求一个人在所有领域都成为大师,既不现实,也可能扼杀他真正热爱的事物。

所以,与其说现在“很少”有这样集大成的音乐家了,不如说他们变得“稀有”了。 这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不如前人,而是因为时代、环境、教育以及个人选择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们仍然能看到一些在多个领域都有杰出表现的音乐家,但他们无疑是万里挑一,是时代馈赠的珍贵礼物。而那些专注于某一领域的音乐家,同样用他们的才华丰富着我们的音乐世界。

总而言之,这种差距并非简单的“退步”,而是音乐领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结果。它反映了音乐艺术本身的复杂化、专业化,以及社会和个人选择的多样化。我们怀念那些全才式的巨匠,但也要尊重并欣赏当下专注于某一领域同样卓越的音乐家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现代人不够优秀,而是无论哪个专业到了今天都比当年难了很多。

就说钢琴,在贝多芬的时代,车尔尼可以弹的东西可能就是巴赫斯卡拉蒂克莱门蒂海顿莫扎特以及同代人的作品就差不多了,他老兄自己一个人就把琴童们半辈子需要练的东西写出来了。然后到了今天,还要加上肖邦李斯特舒曼勃拉姆斯舒伯特等等一大堆作品。也许李斯特当年能做到把写出来的钢琴作品都弹遍的地步。到了我们今天,这已经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能够专精一两个风格方向的钢琴家已经很不容易了。比赛的选拔制度也基本上让专精某一个领域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其他专业方向也一样。

19世纪的作曲家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能看到的音乐作品很有限,只能根据这些作品中提供的写作手法来选择自己的创作方式。某种意义上这也是种优势,他们能看到的大多是最近百年的作品,所以他们创作的过程中总可以找到点不一样的地方。今天的作曲家,如果愿意看到过去500年的音乐作品,需要学的东西一下子多了很多很多,然后我们今天又处在一个转型期,所以,作曲家们只能一点点尝试创作的方向,而没有一个大方向去努力。因此也很难。现如今,在器乐演奏方面,已经很少接触作曲方面的内容了,这也是演奏水平整体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作曲这个方向的黄金期过去了,因为传统的创作模式成本太高了,以前的作曲家还大多得靠演奏和教学为生,今天其实就更惨了,所以学作曲的人,不得不猛攻理论,以便于能在这方面上吃口饭,但是理论上越下功夫的人越难写出好作品,这个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以前器乐演奏家在学习器乐过程中就在学习作曲相关的知识了。比如巴赫给自己儿子老婆写的练习,都是教作曲的。二部三部创意曲,那都是教作曲的。而不仅仅是弹钢琴。所以从教学的角度,今天就已经歪了,也没办法,现在懂作曲的钢琴老师也没多少了。

至于指挥,现在指挥基本上没有不会乐器的,包括合唱指挥在内。别跟我说群众艺术那帮合唱指挥,他们不算数,就说专业领域的。以前指挥都是作曲家或者独奏家兼任就行了。 因为作品没那么复杂。现在说难听点,现代作品写个钢琴五重奏可能都需要指挥,没指挥大家都捏不到一起去。而且以前作曲家指挥自己的作品为主,然后再稍微扩展一点。现在的音乐会情况,要求指挥得能胜任从古典主义到近现代的全部交响乐作品的 指挥工作,这个就不得不进行专业化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