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十几年前很多人批判啃老族,现在却少有人提及?

回答
十几年前,“啃老族”这个词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剖析着社会中一部分年轻人的生存状态,引起了轩然大波。当时的舆论场上,充斥着对这类现象的批判、挞伐和担忧。然而,时至今日,当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会发现“啃老族”这个标签的使用频率明显降低了,仿佛它成了一个过时的词汇,被更新的社会议题所取代。

这其中的原因并非简单到只是一句“风向变了”,而是多方面社会因素交织、演变的结果。要理解为何“啃老族”曾经声名狼藉,而现在似乎“销声匿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十几年的变迁。

一、 十几年前,“啃老”为何成为众矢之的?

在那个年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的红利让许多家庭实现了财富的积累,父母那一辈人,他们经历了物质匮乏的年代,更加渴望为下一代提供更好的生活,也更看重“自力更生”、“勤劳致富”这样的传统价值观。

与此同时,社会对成功的定义也相对单一: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能养活自己,并在此基础上成家立业,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才”的标准。在这种背景下,“啃老”的行为,从道德和经济层面,都显得格外刺眼。

道德审判的锋芒: 传统观念中,“养儿防老”是子女的责任,而“啃老”则颠倒了这种父慈子孝的顺序。被贴上“啃老族”标签的年轻人,常常被视为缺乏独立性、责任感,甚至是不孝的象征。家长为子女提供经济支持,本是出于爱,但在舆论眼中,一旦这种支持变成了长期的依赖,就容易被解读为父母溺爱过度,也反过来让“啃老族”背负了道德上的污点。
经济压力与竞争: 当时,虽然经济在发展,但就业市场也开始出现竞争。一些年轻人可能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或者找到的工作薪资微薄,难以独立生活。在这种情况下,经济上的不独立,使得“啃老”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但这种选择,在强调个人奋斗的社会氛围中,很容易被视为能力不足的表现。
代际价值观的碰撞: 父母那一辈人,他们通过自己的辛苦努力才获得了今天的物质基础,对“付出才有回报”深信不疑。而他们的子女,在相对优渥的环境中长大,对生活的期待可能更高,但同时也可能对付出的艰辛感受不深。这种代际间在金钱观、奋斗观上的差异,使得“啃老”行为容易成为父母和子女之间产生矛盾的焦点,也容易被外界放大,成为社会批判的对象。
媒体的放大效应: 媒体在塑造公众认知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啃老族”作为一个带有贬义的标签,容易吸引眼球,成为报道和讨论的热点。各种负面案例被挖掘和传播,进一步固化了人们对“啃老族”的负面印象。

二、 为何现在“啃老族”的批判声少了?

十几年的时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从根本上动摇了当年“啃老”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的土壤,也使得人们看待这类现象的视角发生了转变。

1. 经济环境的巨大变迁与“内卷”的深化:
房价飙升与生活成本压力: 十几年前,虽然房价也在涨,但远未达到如今令人绝望的程度。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的高房价,使得年轻人即使工作多年,也难以通过自身收入负担首付,遑论买房结婚、独立生活。高昂的房租、教育成本、医疗成本,更是让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倍增。在这种情况下,“啃老”不再是简单的“不愿努力”,而是很多年轻人难以摆脱的生存困境。
就业市场竞争加剧与“内卷”: “内卷”一词的流行,恰恰反映了就业市场的严峻。学历贬值、岗位僧多粥少、加班文化盛行,使得年轻人即使拼尽全力,也可能只获得一份勉强糊口的薪水。在这种环境下,指责年轻人“不努力”显得苍白无力,因为许多人已经在尽力而为,但结果却不如人意。父母为子女提供经济支持,也更多地被理解为帮助他们减轻一部分压力,让他们有机会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至于过早出局。

2. 价值观的多元化与社会容忍度的提升:
对“成功”定义的重新审视: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成功”的定义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成家立业”。安于现状、追求精神富足、或者选择一种不那么世俗化的生活方式,也逐渐被一部分人所接受。即使是暂时依靠父母,如果他们有自己的规划和追求(比如创业初期、进修学习、或者从事非营利性工作),也更容易获得理解。
“丧文化”与自我解嘲: 年轻人群体内部,由于对现实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更深刻的体验,出现了一种“丧文化”。在这种文化下,人们更倾向于用自嘲、调侃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困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批判。父母为子女提供支持,在年轻人的视角下,也可能被解读为一种家庭内部的“互助”,而不再是单纯的“啃老”。
家庭观念的转变: 许多父母辈也经历了市场的洗礼,他们更理解子女在当今社会面临的压力,也更愿意以一种更温和、更具支持性的方式与子女相处。家庭内部的沟通模式也在变化,父母可能更倾向于与子女共同面对经济压力,而不是单方面地指责。

3. “啃老”的内涵与外延的模糊化:
“扶持”与“啃老”的界限: 现在,家庭成员之间的经济互助变得更加普遍和常态化。比如,父母帮助子女付首付、承担一部分生活开销,或者子女经济宽裕时反哺父母,这些都属于家庭支持的范畴。与十几年前那种鲜明的“无条件依赖”相比,现在的“啃老”似乎变得更加模糊,很多时候难以明确界定是正常的家庭支持,还是不健康的依赖。
“啃老”的升级版:“啃少一代”? 有时,甚至出现的是父母在退休后依然需要子女的经济支持,或者子女成年后依然需要父母的“全方位服务”。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使得“啃老”这个词汇在描述当下社会状况时显得不够全面。

4. 媒体关注点的转移:
新的社会议题层出不穷: 近十几年,中国社会涌现了太多新的社会议题,比如“996”、“内卷”、“躺平”、“职场PSTD”、“生育焦虑”等等。这些新的热点问题,更容易吸引媒体和公众的注意力,从而挤占了对“啃老族”的讨论空间。
“啃老族”标签的负面效应: 媒体也逐渐意识到,过度妖魔化“啃老族”可能加剧社会对年轻人的偏见,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更具建设性的报道,会去探讨导致“啃老”现象背后的社会经济原因,以及如何构建更健康的代际关系。

总结来说, 十几年前,人们对“啃老族”的批判,很大程度上源于当时的社会价值观、经济结构和媒体环境。那是一个强调个人奋斗、物质积累和传统道德的时代,对不符合这些标准的行为,自然会予以严厉审视。

而如今,社会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年轻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和竞争挑战。同时,社会价值观也趋于多元,家庭关系更加灵活,媒体的关注点也发生了转移。在这样的背景下,“啃老”这个标签,其尖锐性和攻击性被削弱了,更多的是被一种对复杂社会现象的理解和包容所取代。

与其说“啃老族”消失了,不如说它被更庞大、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困境所稀释和重塑。现在人们更多地是在讨论“内卷”下的生存困境,讨论年轻人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寻找出路,而对具体个体的“啃老”行为,则可能更多地被视为这个宏大叙事下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批判的焦点也随之转移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白了,就是啃老买房早上车的赚到了而已。

当初在讨论房市的时候,有个老哥就感叹,说当初的四万亿影响会远比想象中大得多,影响的不仅仅是经济,会波及很多方面。

当初在2008年那个节骨眼上,所有人都在赌一个事情,房市会不会崩,或者说上面会不会救市。

一时间众说纷纭,押救市的就下手,押不救市的就观望。

现在知道,押救市的赢了,四万亿出台了,而且一下子找到并跟上了节奏,顺着这个节奏一赢再赢,连翻好几番的大有人在。

而押不救市的,有的中途反转,从空跳多,下手的也算赶上车了,最惨的是一赌再赌的,完全失掉节奏,现在还啥都没有。

有趣的是,这事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的夫妻关系。

因为老婆(包括老婆背后的岳母)基本上都是“买房派”,什么政策、金融、GDP、通胀啥的看都不看,就是买房要有窝;而男的就通常在这上面不够积极,要么是觉得借钱借贷负担大,要么成天美国QE量化宽松、中国M2M3啥的看了一大堆,说起来头头是道,但每次都押不中。

结果呢,老婆讲不出什么道理,但确实说的对;老公讲了一大堆,在现实面前溃不成军。

当初我们在一起的一群哥们,就在这上面分歧很大,其中一个L哥就属于上面这种情况。

他不愿意买房,老觉得药丸,他老婆逼他买房,俩人为这事吵到快离婚,最后还是买了,他一直觉得亏,因为九几年的破小区,价格一万,借了一屁股债,买完就觉得亏死了,买个小破房把自家、父母家全部掏空完了。后来这价格涨了六倍,然后在老婆面前就没抬起过头,一吵架就被拿起这事撅得无话可说。

另外一个T哥,到现在都没买,跟老婆俩人挤在租的小房子,也是小圈子里唯一一个死硬派。孩子也丢在老家里上学,成天见不着,因为这事成天吵架,也是吵到快离婚。其实他当时凑凑钱,让父母帮衬一点,是可以买的起的,但这个人不啃老,很有“原则”,坚持认为房价要崩。

如果当初真的没有放水,说不定就直接崩了,想靠房市发财的人一波被拍死;后悔的就是全家筹钱进场的,抄底抄在解放前。

如果是真的崩了,T哥的原则也会是对的。

我再说明白一点,如果在另外一个平行世界中,啃老进房市的那波人亏得姥姥家去了,大家还会追捧啃老族么?未必,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子。或许批判的还是占主流。

成王败寇,事后诸葛亮都是免不了的,房市的增值在普通家庭远超个人努力、薪资等任何收入渠道,必然扭转人的观念。

不仅啃老的观念,改变的还有婚恋观念,上面有个哥们讲月入两万的男的不如有房+四千的男的。家境(父母有老可以啃)甚至排到第一位。

因为有没有房子、买不买房子、加不加名字吵了十几年,拆散了多少CP?

进一步地,这对人的奋斗观念也早成很大冲击,现在对奋斗的批判其实也或多或少“奋斗失效”有关,咋叫奋斗失效呢?你辛辛苦苦干活努力,不如买房买准了然后躺平,气不气?

婚姻法新解释吵得那么厉害,其中一个背景就是,房价太高了,完全可以让人为了半拉房子离婚,甚至奔着房子去结婚,然后离婚分房子。

整个社会都不再踏实起来,弥漫着一种投机的风气,甚至连老实都渐渐沦为贬义。

如此等等,不能说完全决定性的原因,但或多或少都有房价狂涨在背后推波助澜。


我再提一个观念,进体制,这事就在知乎都能看到显而易见的变化。

老一代人很迷信铁饭碗的,无论任何工作都不如进体制。

年轻一代则觉得体制内一眼看到头,工资低,死气沉沉,还是外面好发展,工资高,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经济上行的时候,外面确实比体制内爽多了。

后来经济放缓了,华为裁员了,996了,老板剥削的狠了,体制内好处的声音又开始抬头。

如果经济再放缓,出现失业潮,体制内将会再度热门,还能转个圈回归了,甚至会觉得“老爹才真是英明”。

体制内还是体制内,体制外还是那个体制外,这些不同的看法不过是随着经济的浪潮翻滚的小船而已,忽上忽下。

买定离手,谁都不知道开大开小,是赢的人英明么?不一定,是他押中了。后面的看法可能都是开盅那一刻的后续而已。

user avatar

大概十年前,有个天才少年让父母在北京给他买房,否则他就不考博。那时人们都批判他啃老,现在人们纷纷夸赞他有远见。

user avatar

因为多数人发现,不啃真的活不下去,五十步笑不了一百步。好好活着争取以后弥补吧。

user avatar

因为被现实打脸了╮(╯_╰)╭

图片来源于煎蛋网无聊图,原图出处《北京青年》

user avatar

根本原因:移民潮之初,移民低估了在大城市生存的艰难。最初几批外地人来上海,就在网上造势,说:“你们(上海人)都啃老,我们是自己打拼的”。

一方面,他们抹黑上海人,给自己的移民树立正义性。通俗讲就是,给自己壮胆,从气势上以客压主。就像古代,攻打邻国抢地盘,要先写一个檄文。比如造个谣,说邻国国君不孝,我要代表天子去教训一下他。

另一方面,是对上海的生活有多艰难,一点都不了解。

(1)当年的外地毕业生,若以县状元出身,211本科,就自认能在上海滩能够横扫天下,把“只是生得好”的上海人打得落花流水。他不知道,上海是江浙两个高智商群体,竞争了几代沉淀下来的。(分省智商数据,翻我以前的帖)江东书生,更是几朝有名。

(2)上海人的勤奋,也被低估。我就奇怪了,现在996要叫苦的。改革开放初,我父亲这代人,加班搞科研,不稀奇的。那时候当然没有加班费,为四化作贡献么。比我大半代的人,被文革耽误了,白天做工人,晚上自学技术。晚上在玩的年轻人,是会被亲戚、邻居看不起的。

(3)移民之间相互倾轧。网上呼吁,要把移民的门开大。好啊。所以,同样的工作,你要1万,他只要8K。你说老板雇谁?雇你还是你的福报。同样的房子,你出4K,别人出5K。你是房东你租给谁?

结果现在的主流移民是,父母在老家卖掉一套房,作为首付,然后自己还贷款。啃得更厉害的移民,头几年的房租都是父母出的。自己也啃老,而且从毕业啃到结婚,还好意思批判?当然就闭嘴了。

user avatar

在中国这种文化下,所谓的啃老族,绝大部分都是不成立的。

因为,绝大部分所谓的“啃老”从本质上来讲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即父母天然有义务帮衬着子女,当然子女也要尽孝道。

这种“帮衬”一方面是作为子女时,理所当然的享受的父母的帮衬;但另一方面其作为父母时也要理所当然的帮衬着子女。简单来说,就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只是对象不同罢了。

说白了,就是政府、社会用另一种方式来定义家庭责任和义务。即中国的家庭并不是简单的夫妻子女,而是父母夫妻子女,包含的范围更加广阔。

只不过,进入现代社会后,传统的家庭关系正从表面慢慢破产,才有人把啃老这个问题拿出来说。

user avatar

啃老这个词本身就是反人类的创造!

父母一代人因为历史原因本身就缺少亲情观念。

我父母和别的父母一样,以前都爱说一句话来做一时的情绪发泄的出口,到了18岁你就自己出去找工作,自己养活自己!

多可笑,爱还能随便定时呢?!

我只能说他们可怜,从小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

我现在也有儿子了,我永远不会对他这么说。

不但不会这么说,而且我要让儿子知道,我是他成长路上永远的支柱。没成熟的时候也许会多一些经济上的付出,但是我如果能成为我儿子人生中大部分时间里的精神支柱,那将是我一生中最骄傲的事。

user avatar

当只有你一个人啃老时错的是你。

当大家都只能啃老时,请允许我中二一下。

错的是这个世界。

user avatar

以前批啃老,不啃老的人老老实实的赚钱买房,最后工资没跑赢房价,没房子没婚姻,过的差。

而啃老的人,及时上车,买了房子,房子后来来增值很多,全家都赢了,日子过的更高兴。

在历史的滚滚车流之下,任何不符合趋势的观念都是渣渣。

user avatar

教培,私立,学区房,通过付费教育,实现了阶级隔离

你家什么收入,你就在什么档次环境里度过你的青春时光

你不再像你爹妈那样,跟农民的娃一起生活,跟下岗工人的娃一起生活,跟厂婶的娃一起生活,跟清洁大妈的娃一起生活

过去,这种穷娃太多了

而这种穷娃,是没资格啃老的,对他们,啃老就是不道德

你的世界里,没有这种朝夕相处的人了

你的世界里,没有这种现身说法告诉你,啃老是不道德的,你这种依靠爹妈的人,真特莫没用

user avatar

还批判?羡慕都来不及。

我一哥们武汉某985本,留硕,但是没有房子,虽然月薪能近2万,初恋女友还是选择嫁给了他一个月薪4000的普本哥们,为啥呢?人家父母给他哥们在省城备了十套房。

现在我这哥们已经从天天嚷嚷着万努力奋斗的小粉红彻底进化成anti-gov分子了。


PS:你们没注意到,嫁的人是他哥们吗?关键在这里。

user avatar

十几年前蛋糕还没分完,靠个人努力还有的一拼。

现在呢,不仅蛋糕分完了,而且都把持在老人手里,啃老成了不得已为之的选项。


六个钱包了解一下?

user avatar

以前我们老师讲个人行为和社会规则的关系时,举了一个案例:

酗完酒在外面砸路灯等公共财物,这个不用说,国家肯定得列为违法行为。

如果你个人只是在家里酗酒砸自己家东西,除非上升为家暴,要不然酗酒本身法律这种社会规则是不会管你的。

但是,如果整个国家有四分之一的人,当然也可以是五分之一或者其他比例,但总之是不少人,在家酗酒砸自家财物,这就成了社会问题了,国家肯定会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

啃老这事比较类似,1999年媒体统计中国有15.6万啃老族,那时候的啃老,主要是指大学毕业之后不愿意去工作,闲在家里吃父母的喝父母的——注意,199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4.76万。

当年对于啃老族,媒体和社会的口径高度一致——指责、批判,让他们抬不起头。

可后来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买房靠掏空“六个钱包”。

2018年的调查显示,90%的年轻人表示在买房的的时候父母给垫付了一部分首付,有的是父母是全款给买的,在这其中有80%的人非常感谢自己的父母,知道父母的辛苦;但是10%的人认为父母有钱,就应该给自己买房子。

因为靠父母的人多了,社会舆论也就变了,几乎所有人都异口同声地说“现在这房价,年轻人不靠父母哪里买得起”“父母的钱自己放着肯定会贬值,凑给我买房,则可以升值”——大家自己屁股沟里有屎,也就不好再指责别人了。

因为一个买房,媒体对啃老闭嘴了,社会大众对啃老的态度,不仅仅是宽容,甚至成了鼓励——靠父母买了房虽然依然是啃老的一种,甚至比那些闲在家里吃喝的人啃得更狠,但因为房价上升了,原先受到指责的事情,现在变成一件让人自豪的事情。

身边偶尔有宁愿错过房价浪潮,也不愿意用父母的钱付首付的,大家都毫不避讳地说他是傻子,会活成笑话。

以上说的是媒体和社会对啃老这件事态度前后矛盾的一面。

再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当年批判在家啃老不去工作的人,是因为这些人闲在家里,让年轻的社会劳动力减少了,对社会是有害的,所以不管通过舆论还是法律把他们赶到社会上都是好事。

而最近几年呢,房地产发展需要资金支撑,社会流动资金不够,那就得想办法让大家把藏在家里的钱掏出来,不管通过舆论,还是形势逼人,让年轻人把“用父母的钱买房”这一行为合理化,都是对房地产发展有利的。

这样来看,当年指责啃老,和现在默认买房啃老,又有高度的连贯性。

因为如此,2015年的时候,山东、吉林、江苏、湖南出台或者修改《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时,都规定,“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经济资助的,老年人有权拒绝。成年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以无业或者其他理由索取老年人的财物。”——从法律层面赋予了父母拒绝被啃老的权力。

但同时,又把“老年人与子女或者其他亲属共同出资购买、建造的住房,按照出资比例或者约定,依法享有相应份额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写进了条例——把买房啃老排除在了啃老行为之外。

与社会现实发展保持了一致。

user avatar

第一,王思聪们有个好爹不叫啃老,叫“国民老公”。

第二,还有人网赌,网贷,欠一屁股债,为了还债,把爹妈的房子,存款全扔进去了。

第三,跟上面这两类人一比,夹在中间那群掏空六个钱包买房,结婚,养娃的,立马显得父慈子孝尽忠报国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