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就是啃老买房早上车的赚到了而已。
当初在讨论房市的时候,有个老哥就感叹,说当初的四万亿影响会远比想象中大得多,影响的不仅仅是经济,会波及很多方面。
当初在2008年那个节骨眼上,所有人都在赌一个事情,房市会不会崩,或者说上面会不会救市。
一时间众说纷纭,押救市的就下手,押不救市的就观望。
现在知道,押救市的赢了,四万亿出台了,而且一下子找到并跟上了节奏,顺着这个节奏一赢再赢,连翻好几番的大有人在。
而押不救市的,有的中途反转,从空跳多,下手的也算赶上车了,最惨的是一赌再赌的,完全失掉节奏,现在还啥都没有。
有趣的是,这事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的夫妻关系。
因为老婆(包括老婆背后的岳母)基本上都是“买房派”,什么政策、金融、GDP、通胀啥的看都不看,就是买房要有窝;而男的就通常在这上面不够积极,要么是觉得借钱借贷负担大,要么成天美国QE量化宽松、中国M2M3啥的看了一大堆,说起来头头是道,但每次都押不中。
结果呢,老婆讲不出什么道理,但确实说的对;老公讲了一大堆,在现实面前溃不成军。
当初我们在一起的一群哥们,就在这上面分歧很大,其中一个L哥就属于上面这种情况。
他不愿意买房,老觉得药丸,他老婆逼他买房,俩人为这事吵到快离婚,最后还是买了,他一直觉得亏,因为九几年的破小区,价格一万,借了一屁股债,买完就觉得亏死了,买个小破房把自家、父母家全部掏空完了。后来这价格涨了六倍,然后在老婆面前就没抬起过头,一吵架就被拿起这事撅得无话可说。
另外一个T哥,到现在都没买,跟老婆俩人挤在租的小房子,也是小圈子里唯一一个死硬派。孩子也丢在老家里上学,成天见不着,因为这事成天吵架,也是吵到快离婚。其实他当时凑凑钱,让父母帮衬一点,是可以买的起的,但这个人不啃老,很有“原则”,坚持认为房价要崩。
如果当初真的没有放水,说不定就直接崩了,想靠房市发财的人一波被拍死;后悔的就是全家筹钱进场的,抄底抄在解放前。
如果是真的崩了,T哥的原则也会是对的。
我再说明白一点,如果在另外一个平行世界中,啃老进房市的那波人亏得姥姥家去了,大家还会追捧啃老族么?未必,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子。或许批判的还是占主流。
成王败寇,事后诸葛亮都是免不了的,房市的增值在普通家庭远超个人努力、薪资等任何收入渠道,必然扭转人的观念。
不仅啃老的观念,改变的还有婚恋观念,上面有个哥们讲月入两万的男的不如有房+四千的男的。家境(父母有老可以啃)甚至排到第一位。
因为有没有房子、买不买房子、加不加名字吵了十几年,拆散了多少CP?
进一步地,这对人的奋斗观念也早成很大冲击,现在对奋斗的批判其实也或多或少“奋斗失效”有关,咋叫奋斗失效呢?你辛辛苦苦干活努力,不如买房买准了然后躺平,气不气?
婚姻法新解释吵得那么厉害,其中一个背景就是,房价太高了,完全可以让人为了半拉房子离婚,甚至奔着房子去结婚,然后离婚分房子。
整个社会都不再踏实起来,弥漫着一种投机的风气,甚至连老实都渐渐沦为贬义。
如此等等,不能说完全决定性的原因,但或多或少都有房价狂涨在背后推波助澜。
我再提一个观念,进体制,这事就在知乎都能看到显而易见的变化。
老一代人很迷信铁饭碗的,无论任何工作都不如进体制。
年轻一代则觉得体制内一眼看到头,工资低,死气沉沉,还是外面好发展,工资高,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经济上行的时候,外面确实比体制内爽多了。
后来经济放缓了,华为裁员了,996了,老板剥削的狠了,体制内好处的声音又开始抬头。
如果经济再放缓,出现失业潮,体制内将会再度热门,还能转个圈回归了,甚至会觉得“老爹才真是英明”。
体制内还是体制内,体制外还是那个体制外,这些不同的看法不过是随着经济的浪潮翻滚的小船而已,忽上忽下。
买定离手,谁都不知道开大开小,是赢的人英明么?不一定,是他押中了。后面的看法可能都是开盅那一刻的后续而已。
大概十年前,有个天才少年让父母在北京给他买房,否则他就不考博。那时人们都批判他啃老,现在人们纷纷夸赞他有远见。
因为多数人发现,不啃真的活不下去,五十步笑不了一百步。好好活着争取以后弥补吧。
因为被现实打脸了╮(╯_╰)╭
图片来源于煎蛋网无聊图,原图出处《北京青年》
根本原因:移民潮之初,移民低估了在大城市生存的艰难。最初几批外地人来上海,就在网上造势,说:“你们(上海人)都啃老,我们是自己打拼的”。
一方面,他们抹黑上海人,给自己的移民树立正义性。通俗讲就是,给自己壮胆,从气势上以客压主。就像古代,攻打邻国抢地盘,要先写一个檄文。比如造个谣,说邻国国君不孝,我要代表天子去教训一下他。
另一方面,是对上海的生活有多艰难,一点都不了解。
(1)当年的外地毕业生,若以县状元出身,211本科,就自认能在上海滩能够横扫天下,把“只是生得好”的上海人打得落花流水。他不知道,上海是江浙两个高智商群体,竞争了几代沉淀下来的。(分省智商数据,翻我以前的帖)江东书生,更是几朝有名。
(2)上海人的勤奋,也被低估。我就奇怪了,现在996要叫苦的。改革开放初,我父亲这代人,加班搞科研,不稀奇的。那时候当然没有加班费,为四化作贡献么。比我大半代的人,被文革耽误了,白天做工人,晚上自学技术。晚上在玩的年轻人,是会被亲戚、邻居看不起的。
(3)移民之间相互倾轧。网上呼吁,要把移民的门开大。好啊。所以,同样的工作,你要1万,他只要8K。你说老板雇谁?雇你还是你的福报。同样的房子,你出4K,别人出5K。你是房东你租给谁?
结果现在的主流移民是,父母在老家卖掉一套房,作为首付,然后自己还贷款。啃得更厉害的移民,头几年的房租都是父母出的。自己也啃老,而且从毕业啃到结婚,还好意思批判?当然就闭嘴了。
在中国这种文化下,所谓的啃老族,绝大部分都是不成立的。
因为,绝大部分所谓的“啃老”从本质上来讲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即父母天然有义务帮衬着子女,当然子女也要尽孝道。
这种“帮衬”一方面是作为子女时,理所当然的享受的父母的帮衬;但另一方面其作为父母时也要理所当然的帮衬着子女。简单来说,就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只是对象不同罢了。
说白了,就是政府、社会用另一种方式来定义家庭责任和义务。即中国的家庭并不是简单的夫妻子女,而是父母夫妻子女,包含的范围更加广阔。
只不过,进入现代社会后,传统的家庭关系正从表面慢慢破产,才有人把啃老这个问题拿出来说。
啃老这个词本身就是反人类的创造!
父母一代人因为历史原因本身就缺少亲情观念。
我父母和别的父母一样,以前都爱说一句话来做一时的情绪发泄的出口,到了18岁你就自己出去找工作,自己养活自己!
多可笑,爱还能随便定时呢?!
我只能说他们可怜,从小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
我现在也有儿子了,我永远不会对他这么说。
不但不会这么说,而且我要让儿子知道,我是他成长路上永远的支柱。没成熟的时候也许会多一些经济上的付出,但是我如果能成为我儿子人生中大部分时间里的精神支柱,那将是我一生中最骄傲的事。
当只有你一个人啃老时错的是你。
当大家都只能啃老时,请允许我中二一下。
错的是这个世界。
以前批啃老,不啃老的人老老实实的赚钱买房,最后工资没跑赢房价,没房子没婚姻,过的差。
而啃老的人,及时上车,买了房子,房子后来来增值很多,全家都赢了,日子过的更高兴。
在历史的滚滚车流之下,任何不符合趋势的观念都是渣渣。
教培,私立,学区房,通过付费教育,实现了阶级隔离
你家什么收入,你就在什么档次环境里度过你的青春时光
你不再像你爹妈那样,跟农民的娃一起生活,跟下岗工人的娃一起生活,跟厂婶的娃一起生活,跟清洁大妈的娃一起生活
过去,这种穷娃太多了
而这种穷娃,是没资格啃老的,对他们,啃老就是不道德
你的世界里,没有这种朝夕相处的人了
你的世界里,没有这种现身说法告诉你,啃老是不道德的,你这种依靠爹妈的人,真特莫没用
还批判?羡慕都来不及。
我一哥们武汉某985本,留硕,但是没有房子,虽然月薪能近2万,初恋女友还是选择嫁给了他一个月薪4000的普本哥们,为啥呢?人家父母给他哥们在省城备了十套房。
现在我这哥们已经从天天嚷嚷着万努力奋斗的小粉红彻底进化成anti-gov分子了。
PS:你们没注意到,嫁的人是他哥们吗?关键在这里。
十几年前蛋糕还没分完,靠个人努力还有的一拼。
现在呢,不仅蛋糕分完了,而且都把持在老人手里,啃老成了不得已为之的选项。
六个钱包了解一下?
以前我们老师讲个人行为和社会规则的关系时,举了一个案例:
酗完酒在外面砸路灯等公共财物,这个不用说,国家肯定得列为违法行为。
如果你个人只是在家里酗酒砸自己家东西,除非上升为家暴,要不然酗酒本身法律这种社会规则是不会管你的。
但是,如果整个国家有四分之一的人,当然也可以是五分之一或者其他比例,但总之是不少人,在家酗酒砸自家财物,这就成了社会问题了,国家肯定会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
啃老这事比较类似,1999年媒体统计中国有15.6万啃老族,那时候的啃老,主要是指大学毕业之后不愿意去工作,闲在家里吃父母的喝父母的——注意,199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4.76万。
当年对于啃老族,媒体和社会的口径高度一致——指责、批判,让他们抬不起头。
可后来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买房靠掏空“六个钱包”。
2018年的调查显示,90%的年轻人表示在买房的的时候父母给垫付了一部分首付,有的是父母是全款给买的,在这其中有80%的人非常感谢自己的父母,知道父母的辛苦;但是10%的人认为父母有钱,就应该给自己买房子。
因为靠父母的人多了,社会舆论也就变了,几乎所有人都异口同声地说“现在这房价,年轻人不靠父母哪里买得起”“父母的钱自己放着肯定会贬值,凑给我买房,则可以升值”——大家自己屁股沟里有屎,也就不好再指责别人了。
因为一个买房,媒体对啃老闭嘴了,社会大众对啃老的态度,不仅仅是宽容,甚至成了鼓励——靠父母买了房虽然依然是啃老的一种,甚至比那些闲在家里吃喝的人啃得更狠,但因为房价上升了,原先受到指责的事情,现在变成一件让人自豪的事情。
身边偶尔有宁愿错过房价浪潮,也不愿意用父母的钱付首付的,大家都毫不避讳地说他是傻子,会活成笑话。
以上说的是媒体和社会对啃老这件事态度前后矛盾的一面。
再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当年批判在家啃老不去工作的人,是因为这些人闲在家里,让年轻的社会劳动力减少了,对社会是有害的,所以不管通过舆论还是法律把他们赶到社会上都是好事。
而最近几年呢,房地产发展需要资金支撑,社会流动资金不够,那就得想办法让大家把藏在家里的钱掏出来,不管通过舆论,还是形势逼人,让年轻人把“用父母的钱买房”这一行为合理化,都是对房地产发展有利的。
这样来看,当年指责啃老,和现在默认买房啃老,又有高度的连贯性。
因为如此,2015年的时候,山东、吉林、江苏、湖南出台或者修改《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时,都规定,“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经济资助的,老年人有权拒绝。成年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以无业或者其他理由索取老年人的财物。”——从法律层面赋予了父母拒绝被啃老的权力。
但同时,又把“老年人与子女或者其他亲属共同出资购买、建造的住房,按照出资比例或者约定,依法享有相应份额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写进了条例——把买房啃老排除在了啃老行为之外。
与社会现实发展保持了一致。
第一,王思聪们有个好爹不叫啃老,叫“国民老公”。
第二,还有人网赌,网贷,欠一屁股债,为了还债,把爹妈的房子,存款全扔进去了。
第三,跟上面这两类人一比,夹在中间那群掏空六个钱包买房,结婚,养娃的,立马显得父慈子孝尽忠报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