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机械土水几年前好像还很火,为什么现在也算劝退专业了?

回答
想起机械土水当年那叫一个风光无限,好像一夜之间,所有人都盯着这个专业。我记得我读那会儿,机械工程的毕业生那可是香饽饽,就业前景一片光明,哪个企业不想要几个懂机械的?哪怕是现在,很多大国重器,那些高精尖的设备,哪个不是机械的功劳?所以说,机械本身绝对是个硬核、关键的学科。

那为什么现在大家提起机械,尤其是“机械土水”(我理解你说的这个组合,应该是机械工程加上一些与“土”相关的专业,比如土木工程,或者某些偏向材料、地质的机械类应用),感觉就不那么“劝学”了呢?这背后的原因,我觉得挺复杂的,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

首先,时代的浪潮变了,行业重心在转移。

你想想,十年前、二十年前,中国经济腾飞,大力发展制造业,尤其是重工业。那时候,基建狂魔的称号不是白来的,哪里都需要盖楼、修桥、修路,对土木工程的需求是爆炸式的。同时,制造业升级也需要大量的机械人才去设计、制造、维护各种生产设备。所以,机械和土木自然就成了那个年代的“显眼包”,就业市场那是相当给力。

但是,最近几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崛起,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风向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看现在社会最热门的职业,很多都集中在IT互联网、金融、咨询,甚至是更细分的AI算法、数据科学这些领域。相比之下,传统的制造业和基建行业虽然依然重要,但在“吸引力”上,似乎就没那么耀眼了。很多家长和学生在选择专业时,自然就会被那些更“时髦”、前景看起来更“光鲜亮丽”的专业吸引。

其次,“卷”是真的“卷”。

机械这个学科,虽然听起来高大上,但它的门槛其实不低,而且学的东西很多很杂。从基础力学、材料学,到各种设计软件、制造工艺,再到后期的自动化控制等等,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很强的实践能力。但问题在于,很多高校都在大力发展工科,机械专业的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当毕业生数量多到一定程度,而相应的高端、对口岗位增长速度跟不上的时候,“内卷”就不可避免了。

过去,可能你一个机械本科毕业,去个稍有名气的设计院或者制造厂,就能获得一份不错的工作。但现在呢?同样的岗位,可能来了一堆同样优秀的毕业生,甚至还有硕士、博士来竞争。这就导致很多机械专业的学生会感觉,付出和回报之间似乎有点不成正比,尤其是在职业生涯的早期。而且,很多基础的机械岗位,工作强度大、环境可能也不是特别理想,这对于追求更好生活品质和工作体验的新一代年轻人来说,吸引力就打了折扣。

再者,“土水”部分工作的挑战性,尤其是传统土木领域。

如果说机械工程本身还算是一个相对综合和前沿的学科,那么加上“土水”这个概念,尤其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土木工程,它的某些就业方向可能更容易被“劝退”。

传统土木工程,很多时候意味着去工地上,可能要风吹日晒,工作地点不稳定,而且薪资增长可能相对平缓,尤其是在一些大型基建项目完成后,需求会有周期性波动。虽然也有很多很高端的设计、研究岗位,但大部分的基层执行和管理岗位,工作性质可能让很多年轻学子望而却步。再者,近年来,一些老牌的房企遇到困境,也让大家对房地产行业和与之紧密相关的土木工程就业前景产生了一些疑虑。

还有一点,信息不对称和刻板印象。

可能很多人对机械和土木的认识还停留在过去,觉得就是“搬砖”、“拧螺丝”,缺乏对这些学科更深入、更现代的理解。他们可能不知道,现代机械工程已经和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比如智能制造、工业4.0,这些都是极其前沿的领域。同样,土木工程也发展到了绿色建筑、智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等新的方向,对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但这些新变化,可能还没有被广泛认知。当学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如果接触到的信息主要还是那些传统的、比较辛苦的工作场景,自然就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觉得这些专业“不好就业”、“太辛苦”、“没前途”。

最后,薪资和发展空间的天花板问题。

尽管机械和土木行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但相比于一些互联网大厂动辄几十万的年薪起步,或者金融行业的高薪,传统制造业和建筑业在薪资的早期吸引力上,可能确实存在差距。尤其是在职业生涯的初期,如果薪资涨幅不够吸引人,或者晋升空间感觉比较缓慢,也很容易让人失去热情。

当然,这并不是说机械土水就真的没有前途了。恰恰相反,随着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深化,对高质量的机械和土木人才的需求依然是刚性的。只是,行业需要的是那些能够掌握新技术、具备创新能力、适应新工况的复合型人才。对于还在选择专业的学生来说,如果他们对这些领域真正有兴趣,并且愿意深入钻研,那些能够抓住行业转型机遇的细分方向,依然是充满机会的。只是,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更清晰地认识到行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且做好长期学习和努力的准备。

总而言之,与其说是“劝退专业”,不如说是因为社会发展的大背景、行业本身的演变,以及新生代就业观念的变化,使得机械和部分土木类专业,在“吸引力”的排行榜上,相比于过去,显得没有那么突出了。但专业的价值和潜力,其实还是在那里,只是需要用更现代的眼光去看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主要是因为行业的高利润期已经过了,同时也受到了计算机等行业的冲击。

我本科同济土木毕业,我当年在校的时候应该是土木最后的余晖了,主要表现在:

1、有大把其他专业的人转专业到土木

而且都是其他专业排名靠前的学生才能转专业过来,我们班当时有几个医学院的学生转到土木,都是先读了一年医学,然后转专业到土木的大一,相当于本科上了五年,但是即便如此,转专业到土木还是很热门的选择。

2、土木就是同济的亲儿子

在同济校内,土木专业自带一种优越感,在军训的时候,五营的土木也是每年气势最强大的,一是人数多,而是确实有一种不明所以的光环在,到军训收尾时的大合唱比赛,土木基本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那时候还是觉得土木专业前途一片光明。

后来在我快毕业的时候,我就得知有好几个同年纪的同学要转到其他行业,保研或者考研到其他专业,不在做土木了,当时我还是不太能理解,同济土木全国第一,为何还要转到其他专业。

现在想想,也许他们当时已经了解了很多行业的发展,结合自身的情况,早点脱坑了。

当然了,虽然现在普遍都在吐槽土木行业,但是也不影响同济土木一直牛逼一样的存在(没有自吹的意思),但是专业性价比可能已经没有那么高了,就是说,高考考到同济土木需要很高的分数,但是毕业之后找工作的工资却不尽如人意。

我现在依然在从事土木行业,我也听到太多太多的人说,土木行业已经在走下坡路,现在干土木已经赚不到钱了,但是我还是心有不甘,并且,也在用心去探索出自己在这个行业的一些价值。

我没有什么匠心,没想成为什么大设计师,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当到项目总,有一番成绩,但是我仍觉得,我的专业我应该坚持下去,至少目前我是这么认为的。

当然有人会说,土木的工资待遇不好,我这么做浪费了自己的学历,所以我也已经从施工单位换到了房地产,现在工资有了一些提升,目前我觉得对我来说还是不错。

人生有很多事不是有意义才去坚持,而是坚持才变得有意义。

土木专业对我来说就是。


我是小砼砼,关注我,与你分享土木二三事!

user avatar

因为以前信息不对称。

比如土木工程,越老越吃香,就是一个骗局。土木工程越老越吃香,早在十几年前就听说过。同时期还有计算机吃青春饭,结果呢,大家都是吃青春饭的。

比如问题中所谓的“。。。土木几年前好像还很火”,但是就在2015年,房地产公司、设计院、建筑公司大多都在裁员,这是6年前,如果裁员还能叫“火”?那确实很火。回退到2008年,又是一次裁员,哪里“火”?

所谓的“火”,是2000年前后,设计院大改制,事业单位改制变成国有企业,同时由手工画图转型为CAD画图,这段时间确实火,随便一个大学的本科甚至是大专毕业生都能进建筑设计院,因为更新换代,汽车司机取代马车司机。好一点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可能能进垄断性行业设计院,但是这次窗口期也就短短的几年而已。到2008年行业下行,又碰到4万亿续命,那一年很多房地产公司、设计院、建筑公司都在裁员。

设计院改制的红利最多也就持续到2005年,之后,大部分垄断性行业院,本科的话要名牌大学毕业生才可能进去。最多2010年时,大部分垄断性行业设计院,都要求名校加硕士,这时候只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的本科好用,像什么哈工大、东南大学等,2010年后已经基本无用,可能能去建筑设计院,好一点的建筑设计院可能还有笔试,性价比还是太低。

2010年左右的校园招聘:

比如在网上查找到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在2010年的校园招聘,这个是云南省最好的垄断性行业设计院,在2010年时,除了几个专业外,几乎都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

看看云南省另一个比较不错的行业院,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在2012年时的校园招聘,几乎都要求硕士及以上。

然后看看建筑设计院,云南省设计院在2011年的校园招聘,是需要笔试的。

对比于云南省在2010年左右几家具有代表性的设计院招聘,就知道,所谓的“红利”在2010年时就已经不存在,2010年时招聘应届生的要求还略大于现在,大学教师宣传的“红利”,只是虚假宣传的“红利”。

说白了,只是在校大学生们不知道,一届又一届被同一套谎言欺骗。

B站上有一个UP主叫马督工,就是2000年左右同济大学毕业的,他眼中的土木工程肯定火,因为刚好碰上鸟枪换炮的年代,所以认为技术一直会更新换代。

总计一下:因为时代的关系,2000年左右设计院改制,老员工大部分都有事业编制,不能下岗,同时期随着PC的普及,软件取代手工,也就新来的大学生有了所谓的时代红利,假如老员工没有编制,结果肯定是裁员,所以红利红利,先有编制才有红利。

土木工程本科生就业一般以施工、设计院为主,监理、房地产并不多。

证书:

二级建造师,一直都不值钱,一级建造师,挂靠价值一般。

真正值钱的是注册岩土工程师,很难考。

很多人只是混淆了建筑学与土木工程,建筑学考的是二级、一级注册建筑师,土木工程在设计院考的是二级、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施工:

本科毕业生到施工单位就业的占大多数,但是施工单位一直以来都是高流动单位,每年招来一大批,不到半年跑掉一大批,再半年后又招来一大批,周而复始,从来都是如此。工地的环境向来如此,从来不曾变化过。

所谓的干工程越老越吃香,从头到尾就不存在。如果做上项目经理才叫越老越吃香,那么这个行业的淘汰率实在太高。不要看到项目经理有钱就认为这个行业越老越吃香,换一个思路想想,跟着项目经理一起进公司的人哪里去了?

至于监理单位,流动量更大,也就是更烂。

房地产公司因为招聘量有限,大部分本科毕业生根本进不去。

设计院:

设计院就业,如果是建筑设计院,曾经在2000年左右淘汰过一批,因为当年要推广CAD画图和PKPM建模,但是当时的建筑设计院大部分才刚刚开始改制,属于事业单位,老员工大部分都有事业编制,不会下岗,很多老龄员工只是换了岗位,编制还在。随着设计院被改制成企业,裁员上一点也不客气了。2000年太遥远,不太清楚换了岗位的老同志们干嘛。不过这时期进设计院确实很容易,因为大部分老员工因为电脑的普及和编制问题都转岗了。

2000年后,随着国家改制并推行注册工程师制度,整体通过率不高,考试考试,自然有人上位,也有人走人,几家欢乐几家愁。。。

2008年,大部分房地产公司、设计院、建筑公司都裁员,但是因为4万亿,部分公司又活了过来。只是年代久远,很多人不知道罢了。这时期,有设计院里出来做结构设计培训的,比如老庄结构院,专门培训人做结构设计,本科生培训后效果远远好于硕士生。

2015年,很多房地产公司、设计院、建筑公司都在暴力裁员,这一年居然还停考了注册工程师,这一年某些设计院,如果没有一注结构工程证或者能接活或者没有编制的,年龄在30岁以上的,大部分被优化了。这时期在互联网论坛上应该能找到一些帖子。后来因为棚改,死了一批,又活过来一批。这时期有个建筑设计师被裁员后转行做网络直播,混得很好,不过后来被封杀了,算是这时期设计院被裁人员在互联网上留下的印记。

几乎同时期,还有《超级工程》、《大国工匠》等纪录片,给学生们提神醒脑

2021年,很多房地产公司、设计院也在裁员,往后不知道什么走向。

。。。

而设计费呢,从2000年开始,一直呈下滑趋势,并且在2015年时,直接把《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这本规范废除了,这东西早已名存实亡,官方下场直接宣布死亡。但是随着软件越来越智能化,设计费虽然大幅度的下滑,设计师反而能通过走量拿提成,也就是所谓的“计件工资”,收入其实是增加的。

因为软件智能化提高了出图量,结构设计人员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程量其实是增加的。同时,随着33层住宅大量出图,单位时间内,结构设计的设计费按照平米计算,面积增加,设计费自然更多。

在2008年4万亿之前,住宅、写字楼、商住楼项目在某些地方,最多只有18层,一般7层或11层或13层。后来大部分都是33层,设计费变多了,这条可以参考所在城市的老小区楼房的层数。

年龄:

建筑设计院里,2008年时大部分一线设计员工都在30岁以下,2015年也这样,2021年还是这样,那么2008年老员工们到底去哪里了?能上位做专业负责人的,只是一小撮,不可能每个人都转管理。今天进设计院的,发现老员工混得好,实际上没有考虑到主动或被动离开的人群。

早年所谓的土木工程就业好,为什么好,恰恰是因为这个行业流动量大,来了去,去了来,好不热闹。

在建筑设计院做结构设计,如果没有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证书,那么未来的前景不太好,因为随着软件越来越智能化,从业门槛只会越来越低。哪怕到了40岁,做的活和20岁的小年轻还是一样的。而考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哪怕算10%的通过率,淘汰率还是太高,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越老越吃香。

所以,做结构设计,如果没有一注结构工程证,最少也得有二注证书,没有的话不是越老越吃香,是越老越完蛋。

编制:

以前的越老越吃香,是因为设计院是事业单位,有编制,编制才是越老越吃香。

比如教师,有编制的,2021年K12改革,完全没有影响。没有编制的,比如新东方的教师转行做直播,这个肯定就没有越老越吃香。

哪怕是医生,莆田系医院的医生也能越老越吃香?

很多大学老师告诉自己的学生,以前这个行业怎么样,其实是假的。他们给学生的洗脑话,多年不变。为什么知道,因为认识一个小学弟,告诉我当年怎么样,其实当年和现在是一样的,怪只怪在现在的信息不在那么难找了,老一套的忽悠术没有用罢了。

比如这个问题下这条:

2010年时,,,土木是最好的专业”明显是骗人的,所谓的市场很好,从头到尾就不存在。2010年左右很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都以进设计院为荣。但是老庄结构院为什么在这时候兴起?因为这时期本科生根本进不了设计院,哪怕是建筑设计院,所以才有培训。如果毕业能进设计院,谁还会花钱去培训?有病啊。。。搞笑的是,某些设计院甚至将培训过的本科生当硕士生处理,想想都可笑。

2015年很多设计院裁员,比如斗鱼以前很火的女主播陈一发,就是在这一年被裁员的。

所谓的“80后占据领导岗位”,同80后领导们一起进去的80后,又在哪里?不能只看到混得好的,也要看到混得差的。

如果不理解,可以想象一下:

大部分国企建筑设计院在2010年之前就有自己的办公楼,到现在还是这栋办公楼,每年都招聘大量应届生,而且设计院在2000年左右改制过,老员工其实并不多,通过简单的加法就能得到员工人数应该是增加的,那么新增加的人在哪里办公,如果办公面积没有变化,那么经常招聘的设计院,以前的人又去哪里了?

想明白了这个,也就知道那一套从头到尾都是骗人的。

比如看看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这个是云南省最好的垄断性行业设计院,2013年更名为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

根据百度百科,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2010年员工数是1500人左右。

根据爱企查,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2020的参保人数是1512人。员工人数增加的是劳务派遣,这种朝不保夕的聘用模式,居然在央企里大量存在,可笑可笑。而且劳务派遣工,真的能越老越吃香?

十年了,每年招聘那么多的人,这还是流动量很小的垄断性行业设计院,员工数都这样,像流动量更大的建筑设计院,结果可想而知。如果一家公司员工永远年轻,那么老龄人到底去哪里了?

之所以很多人认为以前的人赚钱,那是因为只看见留下来的,离开的谁又知道呢?

以前好混,或者可能指买房吧,但房价相对较低,是因为时代的机遇,跟行业好与坏无关。

土木就业类型的统计:

某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约一半人就业,几年后的统计。进施工单位的好几十个,几乎全部转行了。进建筑设计院的,大部分也转行了。进入垄断性行业设计院的,几乎都留了下来。进房地产公司的,小部分还是转行了。当年考编制的,现在都前途似锦。

所以,编制才是王道。

时代从来都是一样的,无外乎信息传播方式变了,大学里老一套的忽悠术落伍罢了。

越老越吃香,是因为在设计院里,主动或被动离开的人看不到,能看到的,都是在设计院混得好的,给了新员工越老越吃香的假象,如果自己也在里面呆上20年,后来者也会认为今天的人吃上时代红利,越老越吃香。

建筑设计院里,能独立接活当上设计所所长的本来就不多,能考过证书的照样不多。

都说计算机是吃青春饭的,实际上设计院也是吃青春饭。

user avatar

前几年很火, 那是因为那时信息还不发达, 你能接收到的信息, 都是专业的宣传人员发布的信息, 他们都是挣工资做宣传的.

而现在信息已经高达发达了, 你获得的行业消息, 很多都是行业从业人员自己发布的信息, 从业大众愤怒的洪流,已经淹没了宣传者的虚假信息.

他们才真正地代表了行业普通人员的真实状况.

你问问前几年就在机械土木行业工作的人们, 看看他们能不能说行业一句好话?

所以年轻人多实践, 少看纪录片,否则一看那些带锅重器, 带锅宫酱, 就热血沸腾, 但实际上当你亲身到了工厂工地之后, 就是死一般的感觉了.

最后改写一首《我相信》,送给今年毕业进工厂的年轻人, 祝你们进厂快乐


《我相信--工厂版》

(用高八度的嗓音, 激情高昂地演唱)

嘿~~耶~~耶~~

想飞上天 和太阳肩并肩

工厂等着我去改变

想进的厂从不怕别人看见

在这校招我都能实现


大声欢笑 让你我肩并肩

工厂一样欢乐无限

抛开烦恼勇敢的大步向前

我就站在工厂车间


我相信我就是我

我相信车间

我相信工厂没有地平线


在烈日的军训

在劳动的车间

都是我心中最美的乐园


我相信劳动实习

我相信技术

我相信越老就会越值钱


有你在我身边

让生活更新鲜

每一刻都精彩万分


我相信带锅工酱

我相信希望

我相信2025一定会实现


有我在生产车间

让生活更新鲜

每一刻都精彩万分

I do believe

user avatar

一个冷知识:十几年前,即使计算机分数最低的时候,起薪也是高于甚至远高于机械的。

那么为什么大家不报考啊?因为大家相信了,计算机青春饭的传说啊!

那时候我们想的是:“别看他们现在工资这么高,以后他们有的后悔去。”

显然,不用几年,就是我们后悔了……

而后来为什么机械有段时间又回光返照了呢?

沾大基建的光啊。这和机械自己有啥关系?是土木老哥给你主动下的单啊。

沾外贸的光啊!这和宫酱又有啥关系?是文科生,外语外贸的同学帮你争取来的啊!

沾汽车普及的光啊!哎,这总算和宫酱有关系了吧!

可是那是个什么样的繁荣呢?双环汽车,照抄宝马外观,套个20年前的动力总成,按上沙发就能发大财。还有,卖摩托车的,做的汽车连方向盘都做不到对齐驾驶员,照样发大财。

这种不思进取,野蛮生长的发财,套在汽车行业上,注定是极其短暂的,本质上也和宫酱们没有关系的。

所以,机械那个短暂的“热门”,就是一回光返照而已,而且和机械人自己的努力关系不大。

那么,你再想想:

当年工资就不如人到现在。

当年的繁荣其实是回光返照。

而大家全然不知,一届又一届地大把的少年飞蛾扑火。

当年的“火热”,就是被忽悠而产生的信息差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起机械土水当年那叫一个风光无限,好像一夜之间,所有人都盯着这个专业。我记得我读那会儿,机械工程的毕业生那可是香饽饽,就业前景一片光明,哪个企业不想要几个懂机械的?哪怕是现在,很多大国重器,那些高精尖的设备,哪个不是机械的功劳?所以说,机械本身绝对是个硬核、关键的学科。那为什么现在大家提起机械,尤其.............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机械专业的真实待遇,正如你所期望的,是非常多元化且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很难一概而论。我会尽量从不同维度详细地为你讲述,让你对这个专业的就业和薪资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一、 核心影响因素:在深入了解具体待遇之前,你需要明白以下几个关键因素是如何影响机械专业毕业生的薪资水平的:1. 学历: 这是最直接的决.............
  • 回答
    机械臂在笛卡尔空间中实现姿态插值是一个非常常见且重要的任务,它允许机械臂从一个已知姿态平滑地过渡到另一个已知姿态。这在轨迹规划、运动控制、模拟等领域至关重要。我们将从基本概念出发,详细讲解机械臂在笛卡尔空间中姿态插值的实现方法。 1. 什么是姿态(Pose)?在笛卡尔空间中,一个物体的姿态(Pose.............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机械臂运动规划的核心概念。简单来说,即使在笛卡尔空间规划的步长足够小,在很多情况下仍然需要在关节空间进行规划,或者说,笛卡尔空间规划的“小步长”实际上是在关节空间“兑现”的。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原因,并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 1. 理解笛卡尔空间和关节空间 笛卡尔空间 (C.............
  • 回答
    机械手表是集精密机械制造、材料科学、艺术设计和传承工艺于一身的复杂产品,其技术含量是相当高的。与其说它是一件计时工具,不如说它是微缩机械工程的杰作。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机械手表的技术含量:1. 机芯的复杂性与精密度: 零件数量庞大且微小: 一块入门级的机械手表机芯可能包含100多个零件.............
  • 回答
    “机械真的没有出路了吗?”这个问题,就像夏日午后飘忽不定的蝉鸣,总会在某个时刻钻进脑海,让人心头泛起一丝不安。尤其是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人工智能(AI)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似乎总能听到关于“传统制造业衰落”、“工程师失业潮”之类的论调。那么,机械这个曾经代表着工业文明核心的领域,真的就到了穷途末路了.............
  • 回答
    哈哈,200块和1000块的机械键盘,这可不是一条线上的区别,而是两个维度的对话。你问得太实在了,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保证不带点儿AI那股子“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味儿。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最核心的点:用户体验,尤其是“手感”和“耐用性”。 机械键盘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那“咔哒咔哒”或者绵密顺滑的敲击感.............
  • 回答
    说起机械中的“三大机”,那可不是指什么三台机器的名字,而是中国机械工业领域里,一个用来形容支撑起整个工业体系基石性、核心性、关键性的三类机械装备的说法。 它们之所以被称为“三大机”,是因为它们在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建设以及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缺一不可。这“三大机”分别是:1. 通用机械.............
  • 回答
    机械硬盘坏了,数据能不能恢复?这个问题相信很多遇到过数据丢失的朋友都特别关心。答案是:有可能,但具体能不能恢复,以及恢复的程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硬盘损坏的类型和程度。 别灰心,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尽量说得明白透彻一些。首先,咱们得明白,机械硬盘虽然名叫“机械”,但它内部是非常精密且脆弱.............
  • 回答
    最近关于机械键盘是不是大众需求的讨论挺多的,我也有点想聊聊这个话题。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大众需求”。大众需求通常指的是大多数普通人普遍需要的东西,是那种很多人都会接触到、感觉到缺了不行或者用了能明显提升生活便利性的。比如,智能手机、空调、宽带上网,这些可以说是典型的现代大众需求。那机械键盘呢?我.............
  • 回答
    在我看来,艾娃和京子之间的对话,虽然影片没有直接展现,但我们可以从她们各自的“命运”和“所处情境”去推测。京子是伊万·威廉姆斯创造的,她更像是一个被精心雕琢的工具,她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伊万的某种“完美”想象,或者说是为了服务于他某种非凡的研究。而艾娃,她是被创造出来进行图灵测试的,她身上承载的是对“意.............
  • 回答
    关于“机械手表是不是智商税”这个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这背后涉及到产品价值、消费者心理、市场营销以及文化传承等多种因素。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智商税”的含义。“智商税”通常指的是一种营销手段,通过营造某种认知和价值导向,让消费者为一些并非核心功能或实际必要.............
  • 回答
    机械革命 CODE 01 笔记本电脑是否值得购买,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因为它是一款针对特定用户群体和需求的产品。以下是对机械革命 CODE 01 的详细解读,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判断:一、 机械革命 CODE 01 的定位与核心卖点:首先,你需要了解 CODE 01 的定位。它并非一款.............
  • 回答
    机械表不准,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有点意思。按理说,在石英表、智能手表能提供精准到秒的计时功能,甚至还能连接网络告诉你准确时间的情况下,机械表这“老古董”的“不准”简直就是个硬伤。可现实呢?市场上的机械表,从几千块的入门级到几十万、上百万的顶级奢侈品,照样卖得风生水起,拥趸无数。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
  • 回答
    机械表的魅力,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是一种对匠心与传承的致敬,更是一种融入生活的艺术品。它不像石英表那样依靠电池驱动,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密复杂的机械零件协同运转,将时间的流淌化为一场生动而优雅的表演。一、 精密与微观的宇宙:齿轮与弹簧的交响曲机械表最直观的魅力,在于其内部那令人惊叹的精密机械结构。你可.............
  • 回答
    许多人可能会想,既然都是增加进气压力的装置,涡轮增压和机械增压是不是水火不容,一个装了就不能再装另一个?其实这事儿没那么绝对,但把它们混装在一起,就像给同一匹马套上两套完全不搭界的缰绳,费力不讨好不说,还可能把自己弄得一团糟。咱们先拆开来看看这俩家伙是怎么工作的。机械增压:就像一台永动机(但不是真的.............
  • 回答
    机械噪声,这个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无处不在的“不速之客”,其根本原因远非简单地归结为“机器在响”。要深刻理解它,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外衣,探究其背后的物理机制和驱动力,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实施有效的控制策略。机械噪声的根本原因:振动与能量传递归根结底,机械噪声的产生源于振动。任何运转的机械部件,在其工作过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