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机械真的没有出路了吗?

回答
“机械真的没有出路了吗?”这个问题,就像夏日午后飘忽不定的蝉鸣,总会在某个时刻钻进脑海,让人心头泛起一丝不安。尤其是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人工智能(AI)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似乎总能听到关于“传统制造业衰落”、“工程师失业潮”之类的论调。那么,机械这个曾经代表着工业文明核心的领域,真的就到了穷途末路了吗?我想说, 绝非如此,甚至可以说是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只是前行的路,比过去更加弯曲,更加考验智慧。

首先,我们得承认,过去那种“抡着扳子,看着图纸,组装零件”的纯粹体力劳动和重复性操作的机械岗位,确实正在被自动化和智能化大幅替代。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的结果。AI在数据分析、优化设计、精准控制等方面展现出的强大能力,让很多过去需要经验和人工判断的环节变得更加高效和可靠。生产线上那些千篇一律的动作,确实越来越少地由真人来完成。

但是,这并不等于“没有出路”。 恰恰相反,这恰恰是机械领域走向更高层次、更深层次发展的催化剂。想想看,如果机械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组装和制造,那它早就应该被历史的尘埃覆盖了。现代机械的生命力,在于它 与时俱进的进化能力,以及它作为一切物质创造的底层逻辑。

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下:

一、智能化升级:从“制造者”到“赋能者”

AI和自动化并非要取代机械工程师,而是要 升级他们的工具箱和工作范畴。未来的机械工程师,不再仅仅是熟悉机械原理的匠人,更是懂得如何 将智能化技术融入机械设计、制造和运维的“系统整合者”和“赋能者”。

智能设计与仿真: AI能够帮助工程师进行更复杂的参数优化、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通过仿真模拟来预测产品性能和寿命,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提高了设计质量。这需要工程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理解算法,懂得如何与AI协同工作。
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 机器人和自动化产线是AI在机械领域最直接的应用。但这背后需要的是懂机械原理、懂编程控制的工程师去设计、部署、调试和维护这些智能系统。他们需要关注的是整个生产流程的优化、数据采集与分析,以及如何实现柔性制造和个性化定制。
预测性维护与物联网(IoT): 传感器、大数据分析和AI算法的结合,使得机械设备能够自我诊断、预测故障,并提前进行维护。这就催生了对能够理解设备运行机制、掌握数据分析和AI应用技能的机械工程师的需求,他们能够从“被动修理”转变为“主动优化”。
人机协作: 未来的工厂里,人与机器的关系将是协作而非替代。设计能够与人安全高效协作的机器人,理解人类指令并作出响应的机械臂,都需要精通人机工程学和控制理论的机械工程师。

二、新材料与新工艺的驱动:机械永不止步的探索

每一次科技革命的到来,都伴随着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突破。机械领域同样如此。

先进材料的应用: 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对材料性能的要求极高。碳纤维、陶瓷基复合材料、形状记忆合金、纳米材料等等,这些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离不开对材料力学性能、加工工艺和机械结构的深刻理解。机械工程师需要与材料科学家紧密合作,将这些新材料“化为己用”,制造出更轻、更强、更耐用的产品。
增材制造(3D打印): 这项技术彻底改变了许多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方式。机械工程师需要研究3D打印机的原理、材料特性、打印参数,以及如何设计出适合3D打印的复杂结构,实现轻量化、一体化和个性化。
精密与超精密制造: 半导体、高端医疗器械、精密光学仪器等领域,对加工精度有着极致的要求。这需要机械工程师掌握超精密加工技术、检测技术,并能设计出满足这些需求的设备和工具。

三、新兴领域的拓展:机械的触角无处不在

放眼当下和未来,机械的身影活跃在无数新兴的、激动人心的领域。

新能源领域: 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的制造与维护,电动汽车的动力总成、电池系统、充电基础设施,以及氢能源相关的装备,都需要大量的机械工程师参与设计、制造和优化。例如,如何设计更高效的涡轮叶片?如何优化电池组的散热和结构强度?如何设计可靠的氢气储运系统?这些都是纯粹的机械问题。
生物医药与康复工程: 医疗器械的设计,如手术机器人、人工关节、假肢、诊断设备等,都属于高度复杂的机械系统,它们需要机械工程师与生物学家、医学家协同合作。康复机器人、辅助行走装置等,更是将机械技术与人体工程学、神经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太空探索与深海探测: 航天器、卫星、探测器、深海潜水器等,无一不是集最尖端机械技术之大成。它们需要在极端环境下工作,承受巨大的压力和温差,这要求机械工程师在材料、结构、密封、传动等方面进行极致的创新。
机器人技术与自动化: 虽然前面已经提到,但值得强调的是,机器人本身就是机械与电子、控制、AI深度融合的产物。各种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的出现,不仅需要机械工程师去设计制造本体,更需要他们理解机器人的运动学、动力学,以及如何与其环境互动。

四、从“单一学科”走向“交叉融合”

机械工程师的“出路”不在于固守传统,而在于拥抱变化,学会“融合”。未来的机械工程师,更需要具备 跨学科的视野和能力。他们需要了解电子、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控制理论,甚至生物学、医学、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这种融合,能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需求,更好地运用新技术,更好地解决复杂问题。

所以,如果你问我机械是否有出路,我的回答是响亮的“有”!但这份“出路”,绝不是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吃老本,而是要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主动学习,不断转型,拥抱智能化、新材料、新工艺,并与其他学科深度融合。

那些认为机械已经没有出路的人,往往只看到了部分现象,或者将目光局限于过去陈旧的模式。他们没有看到,当AI成为工具,当新材料改变性能,当新兴领域提出新需求时,机械工程师所扮演的 核心角色——将想法转化为物质实体、将理论付诸实践、解决现实世界中各种物理挑战——依然不可替代,甚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与其悲观地认为机械没有未来,不如积极地思考:在AI时代,我如何将我的机械知识与AI结合?我如何掌握那些最前沿的新材料和新工艺?我如何将我的专业能力应用到那些最激动人心的新兴领域?

机械的未来,是更加智能、更加精巧、更加多元、更加不可或缺的未来。而能够引领这个未来的,正是那些愿意学习、敢于创新、能够驾驭新兴技术的机械工程师们。他们,从未离开舞台中央,只是舞台变得更加广阔,剧本也变得更加精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学了这么多年,越发越觉得机械本是一个教学成本很高的一门专业(应该只有医学成本更高吧)。

我觉得,行业内技能点及格的工程师,起码要具备制图能力(CAD、PROE、SOLIDWORKS等等起码2D、3D制图各会一个),基本的程式编辑能力(C++,或许进阶的学学python之类的),控制器程式编写能力(arduino只能算小儿科,起码microchip(单片机)、PLC、NI LabVIEW之流会其中一个),基本的机构、电路的设计能力(不求多出彩的设计,至少不要漏洞百出)和对产品制成的了解(通过金工实习对于哪些产品需要哪种制程要有了解,甚至于做prototype时能够直接自己上机床做出来)。

若是进阶一些,技能点满级,那么有限元素分析( ProE Mechanica、ANSYS )、数学分析软件(MATLAB全套或部分组件)、周边项目的一些模拟软体(光学的LightTools、Code V等等),一个个都是无底洞。

这样就要求,如果学校要培养一批起码到及格线的工程师,那么这所学校来单是购买以上提到过的软件的版权以供教学,每年要花费数以百万起计的经费(很多软件是按年收费的,简直无底洞)。提供和实际生产接轨的金工实习场地和课程(并且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够像MIT那样提供对学生开放自由创作的实习工厂),不需要大量CNC之类的,像样的普通车床铣床带光学尺就可以,一台至少要花四五万,30台成规模才能以班为单位教学。再加上其他各种常见的加工机台,粗略计算没个上千万买设备外加每年十几万的电费、耗材费是下不来的。再加上电脑,起码性能要够,算他高于两倍于摩尔定律时间的周期五年更换一次电脑,起码又是几十万。再加上提供其他什么机工实验、电学实习什么的,microchip、PLC、Arduino都是有寿命的,接脚短路搞不好就直接报废一片,都是花费......

直观一点的数据,我所就读的NTU台湾大学机械系一年需要的经费,大约是4亿台币(接近一亿人民币,院长课上说的数字,只是机械系而不是整个学院),这还不算各实验室自己做研究搞到的研究经费,仅是系上一千多名本科硕士博士学生教学上的基本开销。而我认为的临界值,在设备已经齐全的前提下,400学生规模的系每年能够自由支配的经费要超过300万人民币才有可能达到我认为的及格门槛水平的教学。以上都还不包括教师薪资。

试问全国上下除了TOP的那几所,有几间大学能够提供这等程度的教学资源支撑

这个数据有没有注水我说不准,但是实际可以自由支配的经费绝对比账面上的低(哪里的学校都多少会有这种问题)。平均算下来排到每个系单位上的经费有多少,大家可以大概算一算。表单上的学校都是有头有脸的学校,而那些远在表单以外的学校,我想能达到及格线的可能性几乎为0。

所以,与其说“劝退这个专业”,其实更多的是这一专业众多双非学校教学质量的遮羞布能够提供到足够资源支撑教学的学校终究属少数。

以上是从学校层面的教学环境进行分析,下面就是要检讨到学生自身了。

知乎上一大堆机械毕业生贴文抱怨月薪只有低到可怜的几千块,哀嚎到机械药丸,可是这些人你觉得你的技能值多少钱呢?前面提到的软件你会几个呢?硬体机械加工会到什么程度?我在台湾还在念大学时当陆生交换生专班的助教,面对福建某地方学院机电系来的一整班大三的交换生,solidworks第一次用,AutoCAD勉强会,之前净学一些手工制图的科目......另外还有广东某地方学院大三来的几个交换生,和我同修一门课,上课时号称各种金工实习项目都会做,精度能做到如何如何高、如何很会写程式。结果到了系上24小时开放的车间后,当场傻眼原地自闭(估计他也没有想到有场地给他现场表演),最后我和学长轮流教他们使用机台,后来学长跟我说他们的程式写的也就一般水平,之后又见识了他们做的专题设计......well,我如果是老板是绝不会聘他们的。上面提到的软体都了解一遍,其中一两个达到精通的水平,我想即使是从事传统机械工程领域以外的工作应该也绰绰有余了吧。对于当下时节,假设你能够用控制器、步进马达等控制自己用铝挤型架构的机械流水线生产口罩,那么你距离名利双收就只差一个生产许可证了......

再细说说机械转其他行业,我认为这本就是机械工程发展的必然。机械工程的课程结构,无外乎都是以五大力学(静力、动力、热力、流力、材力)、电子电路学高数现代控制理论为主,辅以制图、软件操作、程式编写学习,此类基础知识教学体系本身就非常扎实,后续如果向化学方向学习一些基本知识就可以从事化工设备或材料制成工作,向生物方向学习一些基本知识就可以从事生医机械,向美术方向学一点就可以从事工业设计,向计算机深造一点就可以从事IT......在全球范围机械工程都是万金油,哪里都能抹,加点佐料就变新菜色。如果学机械工程就把自己局限在传统的车钳铣刨磨,那么还不如去蓝翔深造来的直接。机械工程的课程安排我觉得是非常合理的,基础坚固又可以有更多科目的学习可能性,反观其他缺乏这些基础属性课程的专业(比如环工,因为我爸就是环工的教授),虽然概念高大上实则假大空,想做的很多方向都由于基础学科知识薄弱而被架空。

最后我再分享一下我遇到的港澳台以及外国学机械的小伙伴们都是什么水平

港澳基本没有什么成规模的机械制造产业,不过台湾是出了名的制造业发达,台积电、鸿海为首的很多企业每年都招聘大量的工程师(我实验室的学长就业基本台积电工程师水平,起步月薪四万台币以上(约接接近九千人民币),后面每年固定涨基本工资),我的大学同学一般从事本行业的一线技术员,月薪大概在三万五台币以上(约八千人民币左右)。当然也有在本行业混不下去跑去卖保险甚至到超商站柜台的,但是我认为只要你手中掌握的技能足够,在哪里都是有价值的

我见过最强的当属在NTU遇到的一个德国交换生,现在回到德国念博士去了(了解德国高教体系,就会知道德国本地人念到博士的稀少程度)。他独自一人研究并架构出来一台光学显微成像系统(结合了彩色共焦和DIC差分干涉原理,我反正旁观了好长时间也才略懂一点),从硬件到软件全面组合前后也用了才不到一个学期,强到逆天。他说他博士老师每个月开给他3000欧元的薪水,不过他要是硕士毕业直接工作的话赚的更多(不是国外机械产业有多香,技能要是不够强面试就被踢出去了)。

德国大多数机械工程师都是祖辈家传,家里地下室都有自己的小车间以供自己发挥创造,而严苛的教育标准(一科挂两次就得转专业了...很多学校机械专业一半的人中途退出)使得本就工作很累的专业,有着近20%的就业缺口(从德国新闻上看到的数据)

一切归根到底,打铁要自身硬啊......


2020/03/26 更新

这些天看完清华大学蒋硕教授的光学课程,感觉受益良多,推荐给大家充实自己

然后 @东方梦羽 评论里推给我一个浙大的小姐姐,我觉得这位浙大小姐姐另外一个问题的回答很惊艳

评论区我大概看了一下,我觉得值得细说就回复了,有些懒得分别写直接统一写一下:

首先我只是一个在读的硕士,并且常年留学境外,以后也估计要好些年才会回家工作,我从未在境内机械产业中有直接的工作或实习经历,我一直都接触的都是大陆的在校学生、在大陆任教的教师(我家长是大学教授,小时候放假就被寄存在大学图书馆...)、已经在大陆工作的学长、台湾的日资工厂实习、以旁观者角度看大陆的机械产业,所以我也没资格对内地机械产业大环境做评价,回答也大多都从机械工程教育层面分析现有问题,少量涉及业界工作,难免有在业界摸爬滚打十几年的人觉得片面,大佬们请理解。

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尝试去分析为什么很多人唱衰机械产业工作

首先我想弄明白机械相关工作在社会上究竟是什么状态,于是百度上找着找着我就发现了这个:

muuu......好像是大学留学生都不太会碰到的、传说中的某个神秘必修课的相关内容

......我不敢继续想了......各位自己细品......

特别声明:

我坚持相信机械产业一直是一个伟大优秀的工作

技术员、工程师等等的工作属于什么性(jie)质(ji),大家自己定义吧,这一话题就此打住我不再提,狗(zheng)头(zhi)保(zheng)命(que)。


还是回归到机械学科本身吧,我还是更愿意从更高尚更存粹的精神道德角度(也就是很多机械小伙伴口中的情怀)来看待我的专业:

这是我大学时的机械制造概论的讲义,是教授自己编写的,没有对外出版过仅作为上课用。赖教授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硕士、博士毕业(1970s那个年代),在东芝工具机设计部门工作四年(恰逢东芝偷卖工具机给苏联导致潜水艇噪音骤降,因此东芝被美帝制裁,我总拿这个跟他开玩笑问是不是他做的这单订单....哈哈哈)。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第一页:

怕有小伙伴繁体阅读障碍,我打一下:

技术的真义

1.凡能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与幸福,且具有高度实践性的“知识、经验与技能的融合体”就是技术。又,能藉由创新造物,为生活带来便利与幸福的人就是技术人——Homo Faber。

2.学习技术有其阶段性,如能经过阶段性的磨练学得完整得技术,就能进入更深层次得精神世界,结合技能与创意,实现个人或社会的梦想。

3.技术创作是人类最高尚精神境界的社会行为。

这段话是赖教授原创,如引用请备注。

即使身处钢铁丛林中,收获仅够温饱我仍然觉得人类拿起工具的那一刻是最神圣的。

user avatar

机械专治各种不服,你爱信不信,工作几年之后,你就要哭天喊地,烧香拜佛般的问别人怎么转行了。

我经常收到各种咨询机械的私信,从他们字里行间都透漏着那种无能为力的绝望。我还在多个机械转行群,见识过几百机械人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惨不忍睹。

有些道理你刚开始是不会明白的,等明白的时候,也无济于事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