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几年前沸沸嚷嚷的臭氧层空洞、一次性筷子等环境问题,最近几年反而销声匿迹,很少听到了?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敏锐,也触及到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变化这一重要现象。确实,曾经沸沸扬扬的臭氧层空洞和一次性筷子等问题,在近些年似乎不再是媒体和大众的焦点。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

一、 问题的成功解决或得到有效控制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尤其是对于臭氧层空洞。

臭氧层空洞:从“危机”到“修复”的进展

曾经的恐慌与科学共识: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了平流层中臭氧浓度异常下降的现象,特别是南极上空出现的“臭氧层空洞”。这引起了全球的极大恐慌,因为臭氧层是地球的天然“防晒霜”,可以吸收大部分紫外线。紫外线辐射的增加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皮肤癌、白内障)、损害生态系统(农作物减产、海洋生物影响)并影响材料。
《蒙特利尔议定书》的伟大胜利: 面对这一全球性威胁,国际社会迅速采取行动。1987年签署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环境公约之一。该议定书成功地在全球范围内逐步淘汰了消耗臭氧层的物质(ODS),主要是氯氟烃(CFCs)和哈龙等。
显著的成效: 事实证明,《蒙特利尔议定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几十年来,科学家们监测到,全球臭氧层正在缓慢但稳定地恢复。根据联合国的评估报告,到本世纪末,臭氧层有望完全恢复到1980年之前的水平。
从“热点”到“常态”: 由于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臭氧层空洞从一个紧迫的“危机”变成了一个正在“解决”的“常态”。虽然监测和研究仍在继续,但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反复呼吁公众关注其威胁性,因为问题的根源正在被拔除。媒体的报道也随之减少,从“警示”转向了“进展汇报”,关注度自然下降。

一次性筷子:环保意识的提升与替代方案的普及

曾经的争议焦点: 一次性筷子之所以成为环保焦点,主要是因为其生产过程消耗了大量森林资源,并且使用后产生大量不可降解的垃圾,增加了环境负担。特别是在一些推广“一次性文化”的地区,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普遍提升,消费者和商家对一次性产品的环境影响有了更深的认识。
替代方案的出现与普及:
可重复使用筷子: 竹筷、木筷、金属筷子(不锈钢、钛合金)、陶瓷筷子等可重复使用的餐具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和使用。许多餐厅开始提供洗净消毒后的可重复使用筷子,消费者也更愿意自带餐具。
生物可降解筷子: 一些环保材料制成的一次性筷子(如竹子加工等)也开始出现,虽然仍是一次性,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环境压力。
宣传和政策引导: 一些地区也出台了限制一次性餐具使用的政策,或通过宣传引导消费者减少使用一次性产品。
从“争议”到“常识”: 对于一次性筷子,它更多地成为一个关于“消费习惯”和“个人选择”的问题,而非像臭氧层那样迫切的全球性灾难。随着环保行为的普及,选择非一次性餐具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常识”或“习惯”,媒体的关注度自然就转移到更紧迫或新的环境议题上。

二、 新的、更紧迫的环境问题的出现

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关注是有限的,当出现新的、更具威胁性或更直观的环境问题时,媒体和公众的焦点就会转移。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 这是当前最突出、最广泛的环境议题。从极端天气事件(热浪、洪灾、干旱、强风暴)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到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系统性的,并且其紧迫性和灾难性远超过去的臭氧层问题或一次性筷子问题。气候变化涵盖了碳排放、能源转型、经济发展等多个层面,是复杂且难以解决的挑战,因此需要持续的关注和讨论。
塑料污染: 尤其是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乃至人体健康造成的威胁,已经成为新的环保焦点。海洋垃圾、塑料微粒的广泛存在,视觉冲击力强,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很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和担忧。
生物多样性丧失:物种灭绝的速度不断加快,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人类的生存基础构成严重威胁。这方面的讨论虽然不如气候变化那样“热门”,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区域性): 在许多城市和地区,空气和水污染仍然是影响居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也持续吸引着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三、 媒体报道的周期性和关注点转移

媒体的报道策略和受众的兴趣点会随着时间和事件的发展而变化。

事件驱动和“新闻价值”: 媒体报道往往具有“事件驱动”的特点。当某个问题达到“危机”或“重大突破”的程度时,容易引起媒体关注。一旦危机得到缓解或问题变得常态化,其“新闻价值”就会下降。臭氧层空洞在初期是“危机”,得到控制后就变成了“进展”,新闻性减弱。
话题的“新鲜度”: 媒体和公众的注意力容易被新的、更具话题性的内容吸引。当气候变化、塑料污染等议题不断涌现,它们自然会抢占媒体版面和公众的注意力。
公众的注意力疲劳: 对于长期存在的议题,即使重要,公众也可能产生“注意力疲劳”,除非出现新的重大事件或转折点。
宣传策略的转变: 环保组织和相关机构的宣传策略也会调整,将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当前最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上。

四、 问题本身的性质差异

臭氧层空洞的“远程”和“全球”性: 臭氧层空洞的威胁相对“抽象”,它不是直接发生在脚下,而是影响全球的紫外线辐射。虽然影响深远,但其初期感知不如“看不见摸不着的碳排放”或“污染了的水源”那样直观。然而,一旦公众被科普了其严重后果,并且看到国际社会联合行动的成功,这种关注度就会转化为对成功案例的认可。
一次性筷子的“日常”和“微观”性: 一次性筷子的问题更多地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相关,属于“微观”层面的环境问题。它与垃圾分类、个人消费选择紧密相连,虽然重要,但相比于气候变化这种“宏观”层面的生存威胁,其紧迫性和话题性相对较弱。

总结来说,几年前沸沸扬扬的臭氧层空洞和一次性筷子问题,其关注度的下降并非意味着它们不再重要或被遗忘,而是由于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1. 臭氧层空洞: 由于《蒙特利尔议定书》的成功实施,臭氧层正在逐步恢复,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从“危机”变成了“进展中的常态”。
2. 一次性筷子: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和可重复使用替代品的普及,以及相关政策的引导,一次性筷子已成为一个相对普遍的环保消费选择问题,其紧迫性被新的环境议题所超越。
3. 新的环境焦点: 气候变化、塑料污染等更具紧迫性、更广泛或更直观的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吸引了媒体和公众的注意力。
4. 媒体报道周期和公众注意力转移: 媒体的报道遵循新闻时效性原则,公众的注意力也会随着新的议题出现而转移。

目前,我们正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复杂、更严峻的环境挑战,如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因此,公众和媒体的焦点自然会聚焦在这些更具紧迫性和广泛性的问题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臭氧层问题是80年代发现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是氯氟烃类的大量使用,特别是在电器,发泡剂,化工等领域,还有作为冷媒。

冷媒方面后来都换成了臭氧层破坏性相对较小的氢氯氟烃(R22 R23)作为替代品到2020年,同时继续研发新产品;

另外含氟发泡剂和泡沫板比较便宜,当时国内还有很多用这种工艺生产的,没法一下限制,只能是先搞一个规定到2010年彻底停用这些,然后广泛宣传,让各个企业对着手准备。

你看到的宣传臭氧层破坏问题的正是在这一宣传阶段,要让所有人形成广泛共识;

再后来共识形成的差不多了,旧技术也淘汰了就不需要这么宣传了。只有你关注相关领域才能看见其实还是一直都在做:

09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承诺逐步减少氢氯氟烃制品生产和加工,2013年之后上市的空调都是使用r32等新冷媒。

而且现在各国也都在实时检测CFC类物质的含量,同时研究催化分解办法。


至于一次性筷子...并不是原木,大部分是用竹子或者速生林做的。

真正破坏森林的是实木家具,特别是红木。

顺便高赞说的很对,随着外卖和网购的普及导,现在塑料垃圾(胶带,餐盒,塑料餐具,塑料软包装)已经泛滥了。

塑料垃圾在彻底降解之前会被阳光,水流,风力等外力作用分解为微米级别的的塑料残渣。微塑料颗粒极小,被称为水中的pm 2.5,很难过滤,会渗入土地,流入河流与海洋,再被动物吞下,最终通过进食或饮水在人体里走一圈,然后开始下一个循环。

user avatar

因为更加严重且近在咫尺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就没人关心之前是否仍然存在的问题了。

比如今年的滚滚热浪,异于常年的高温,就是温室气体连续39年排放超标且只增不减的结果,还会产生钟摆效应,在我们感叹热天更加炎热的时候,今年冬天,我们国家的某些地区会变得比以往更加寒冷。

除了气候问题,我们国家超过75%的地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64%的地下水被污染,37%的土地面临风沙的威胁,这些都还不是最紧迫的问题。

更恐怖的问题是塑料污染,因为人类的无知和傲慢,现在丢弃在海洋里的塑料垃圾是超出你想象的多,很多鲸类都是因为吃了太多的塑料垃圾致死的。解剖尸体以后,在它们的肠胃里都是消化不了的塑料垃圾。而且再过些年,海洋里的塑料会超过鱼类的数量。

全球还有超过10亿人连电都用不上,更别说那些生活在动荡地区,被恐怖主义威胁,每天都生活在人道主义危机的阴影下,连最基本的一日三餐都没有保障的人了。

你觉得比起这些,臭氧层空洞、一次性筷子还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吗?


这随手一写的文章还能引申出为什么人的注意力容易被转移的话题吗?

注意力这玩意可能是现在最值钱的东西了。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人类只愿意去关心那些和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也就是只关心自己眼前的事情,暂时还没影响到自己的事情是不会主动去关注的。所以很多环境事件,当它们呈现在公众眼前的时候,已经是一堆烂摊子了。

何为人性?举个最简单的栗子,你脱口就能说出漫威那些超级英雄的名字(或者女优的名字),可你压根就不知道一个叫 克莱尔·彼德森 的人干过些什么。

要知道,现实生活中你遇到的几乎所有人都是被自己的思维控制的。要阐释这个问题,可不是几个钟头就能解决的,我只能捡大概的说。

思维控制能够制造出小我,从而产生逐利而行的行事方式。

思维控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就是它让一个人只相信自己脑海里认定的东西,这种认定和现实状况无关。他的思维相信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然后他要表达的也就是他选择看到的东西。

思维会用每个人的过往经历,所处的生活情境、所从事的工作、身份地位以及和他人的关系来创造出一个自我的形象,这个形象就是小我。

小我非常贪婪,随时处于焦虑和不同程度的恐惧之中,且无时无刻不在维护着由思维创造出来的看似坚固的形象,只要受到一点点威胁,它就要反击,所以生活中有大量的冲突发生。

它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需要不断地制造痛苦来喂养自己,巩固自身的感觉,如果不制造些冲突,它就会缺乏存在感。因而你会发现生活中有的人会故意制造一些戏剧性的事件来表现自己。

大家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会有杠精这种生物,以及他们迫切想要怼别人的上瘾症。虽然会戳中很多人,但我也愿意把实话说出来。

我们大可不必责怪他们,伴随着思维控制长大的人,他们根本就意识不到,是思维代替他们活着,他们甚至都不是真正的自己,思维是大脑这部生存机器的产物,它借由这些人活出了它本来的面目。

这就是你和别人发生争论的时候,永远没有赢家的原因了。由思维创造出来的小我不能接受失败,对于它来说,争论不过别人或者承认错误就等于死亡。因为思维是大脑这部生存机器的产物,它继承了生存机器的本能,会竭尽全力避免死亡。也就是说,发生争论的时候,即便对方表面上认同你的看法,他的心里也会有激烈的斗争。

思维控制产生的逐利而行,体现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与人类相关的所有环境问题都是逐利而行导致的结果,想要聚敛财富,要想打败对手,想要主宰自然。

最矛盾的地方是,作为这个星球上最具智慧的生物,我们人类对于周遭的环境问题都看在眼里,也明白问题的严重性,而且我们完全有能力去改善甚至去解决好这些问题,但我们的选择是不以为然,漠视一切的同时攫取自己的利益。

也许人类是自私的,只想过好自己这一辈子,不去想子孙后代的事情。

但部分人类还是愿意挺身而出,肩负起自己的职责,尽力扭转目前不利的局面。

所有问题的本质原因就是思维控制,也许我们每天都应该集中注意力来关注自己的内心,问问那个真正的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user avatar

臭氧层空洞的问题现在还有,不过现在已经开始在缓慢的恢复中了。


南极臭氧层被消耗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到2020年,南极平流层底层的臭氧会增加5%-10%,到2060-2075年会恢复到1980年的水平,比以前的预测可能还要晚10-25年,主要因素是气流变化可能导致氮氧化物被吹到平流层上层,再有是发展中国家对消耗臭氧层物质使用的不确定性[52]


至于一次性筷子,现在好像都是专门种植的速生林来做了,没谁真的拿天然林的几十年几百年的木材来做了。就算真的有这样的木材,做成一次性筷子能卖几个钱?拿来做家具不赚钱得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