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几十年前农民占比高,每天早出晚归,全国依然普遍吃不饱饭,如今农村空心化但粮食却仿佛吃不完?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变化。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

一、 几十年前农民占比高、早出晚归但吃不饱饭的原因:

这个时期主要指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以及改革开放初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核心原因在于:

1. 低下的农业生产力与技术水平:
耕作方式: 仍然以人畜力耕作为主,机械化程度极低。锄头、镰刀、犁耙是主要工具。
种子和化肥: 优良的种子品种尚未普及,化肥的生产和使用量也远低于现代水平。许多农民仍然依赖传统的农家肥,其肥效有限。
灌溉和排水: 农田水利设施薄弱,依赖自然降雨,遇旱则旱,遇涝则涝,抗灾能力差。
病虫害防治: 防治技术落后,病虫害对农作物产量影响巨大。
劳动效率: 即使“早出晚归”,但单位劳动力的产出非常低。很多时间耗费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上,而非高效的生产管理。

2. 落后的生产组织方式与激励机制:
人民公社制度(改革开放前): 强调集体劳动,但存在“大锅饭”现象,劳动积极性不高。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未能有效激励勤劳致富。
生产指挥和计划性: 生产计划往往由上级统一安排,可能脱离实际情况,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
缺乏自主权: 农民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和生产决策的自主权较低。

3. 有限的农业投入与科研支持:
国家资源分配: 国家发展战略早期侧重重工业,对农业的投入相对有限。
农业科研力量: 农业科研机构和技术推广体系尚未完善,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知识难以迅速、广泛地传播到基层。

4. 人口压力与增长:
人口基数大: 在全国范围内,即使人均产量不高,庞大的人口基数也意味着总产量需要满足的口粮量巨大。
农村人口比例高: 大部分人口都直接或间接依赖农业生产,这意味着即便农业总产量能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但平均到每个人头上就显得非常紧张。

5. 产品流通与分配的限制:
计划经济下的粮票制度: 粮食实行国家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保证了城市居民的基本口粮供应,但对农村的生产积极性有一定抑制,也存在地区间、城乡间的分配不均。
交通运输限制: 当时交通运输能力不足,粮食的跨区域调运效率不高,导致某些地区即使有余粮也难以运出,而其他地区缺粮也难以获得及时支援。

6. “吃不饱饭”的定义:
需要区分“吃不饱”和“吃不好”。在当时,很多人可能温饱线边缘,即能填饱肚子,但营养不良、种类单一。而在极端情况下,如自然灾害频发,确实会面临饥荒的风险。

总结来说,几十年前的“吃不饱饭”是由于农业生产力低下、组织管理不善、技术水平落后、人口压力大以及流通分配机制僵化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虽然农民辛勤劳动,但效率不高,产出有限。

二、 如今农村空心化但粮食却仿佛吃不完的原因:

这个时期主要指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关键性的改变在于:

1. 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式提升:
农业科技革命:
良种改良: 经过几代育种专家的努力,培育出了大量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农作物品种(如杂交水稻、小麦、玉米等),极大地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化肥和农药的普及与高效使用: 现代化学肥料和农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土壤肥力,有效控制了病虫害,大幅度减少了作物损失。
机械化和智能化: 大型农业机械(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的普及,实现了耕、种、收等环节的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无人机植保、精准农业等智能化技术也在逐步推广。
水利设施完善: 大中型水库、灌溉渠系等水利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田的抗旱防涝能力,保证了作物稳产。
科学的耕作管理: 精准施肥、合理灌溉、轮作套种等先进的耕作技术被广泛推广应用,最大化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

2. 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与激励机制的建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初期): “包产到户”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拥有了劳动和收益的自主权,种什么、怎么种、收益归谁,都由自己决定。
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合作: 尽管农村空心化,但耕地正在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这些主体更倾向于采用先进技术和机械化作业,提高了经营效益和生产效率。
农业补贴和支持政策: 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持续增加,通过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种粮直补、最低收购价等政策,保障了农民的种粮收益,鼓励了粮食生产。

3. 人口结构变化与城镇化:
农村人口减少(空心化): 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农村人口结构老化,青壮年劳动力减少,这是“农村空心化”的表现。
粮食消费结构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对肉、蛋、奶、果蔬的需求增加,对纯粮食(大米、小麦)的相对消费比例有所下降。
人均粮食产量大幅提升: 尽管农村人口减少,但农业总产量的增长远超人口的消费增长。特别是粮食单产的提升,使得粮食总产量能够轻松满足全国人民的需求,甚至有盈余。
城市人口对粮食的需求: 虽然农村人口减少,但城市化进程也意味着大量人口集中在城市,他们依赖国家和市场提供的粮食。而恰恰是农业现代化和高效生产保障了这一需求。

4. 高效的流通、加工与分配体系: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 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等立体交通网络覆盖全国,大大提高了粮食的运输效率和降低了成本。
发达的粮食加工业: 粮食加工企业能够将原粮加工成各种形态的食品,满足了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完善的市场化流通: 市场在粮食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粮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跨区域、跨省份的流通和调运。
粮食储备和进口: 国家建立了充足的粮食储备体系,应对市场波动和突发事件。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也是重要的粮食进口国,进口一部分粮食可以优化国内的粮食结构,稳定国内粮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5. “吃不完”的理解:
“吃不完”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浪费,而是指国家粮食总产量能够完全满足人民的日常食用需求,并且有能力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同时还存在一定的库存和市场流通余量。它反映了国家粮食安全水平的显著提高和农业生产能力的强大。

总而言之,如今的粮食充足是农业生产力革命、科技进步、政策支持、市场机制、交通物流以及人口结构变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农村空心化带来的劳动力转移,反而为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和现代化提供了契机。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更加高效、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能够以更少的劳动力投入、更少的土地面积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粮食。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是一个观察中国社会经济变迁的绝佳切入点,它揭示了中国从一个靠天吃饭、普遍贫困的农业国,如何通过一系列深刻的改革和发展,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巨大飞跃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除了技术的进步以及化肥等的使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了,中国可以通过进口来改变国内的粮食生产结构。

放到几十年前,中国的农业基本上可以说是自给自足的,从主粮到水果再到各种肉类,都必须靠自己解决。这样一来,中国的耕地就必须留出大量的面积用以种植除主粮之外的东西。

那么,当时中国靠进口来解决问题行不行呢?答案是不行,因为当时的中国实在是太穷了。

我之前举过一个直观的例子,2000年的时候中国的人均GDP是900多美元,而当时国际市场上一吨小麦近200美元,中国人辛苦一年也只能从国际市场换来5吨小麦,更不用说从国际市场进口小麦比中国自己种植小麦的价格还要高很多。但后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农业成本不断升高,现在很多农产品的进口价格已经变得比本土生产价格还要便宜。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政策就是确保主粮安全,划定耕地红线,其它的则可以逐步用进口来替代。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豆。在中美没有贸易战之前的2016年,中国的大豆产量是1600万吨,然而早在1990年代,我国的大豆产量就已经达到了这个数字。与此同时,我国的粮食产量却从上世纪90年代的4亿多吨上涨到了如今的6亿多吨。

如果以中国大豆亩产250斤计算,那么中国在2020年进口的1亿吨大豆,相当于节省了2000亿/250,也就是8亿亩耕地——而中国的耕地红线是18亿亩。此外,中国在2020年还进口了千万吨玉米、千万吨肉类等各类农产品。现在中国人日常的食物里,除粮食外其实已经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国外的了。

中国现在疯狂地增加主粮产量,核心就是粮食安全。而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进口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非主粮的消费需求。再加上化肥和各种新技术的应用,粮食产量增加也就是自然而然地事情了。

user avatar

种、肥、农机、进出口,都有人说了,说得很全面,很合我意,我就说下别人说不到的部分。

治水

就是水利设施建设

治黄治淮治长,收拾黄泛区,疏通大运河,开凿红旗渠之类的事,我家离得远,具体情况也不熟,也只能说说我身边的情况了。

我家在西南山区,住在一个很大的狭长山谷盆地里,类似的山谷盆地我们叫坝子,就算是现在,从坝头开车到坝尾,都需要四个小时。

但是这个地理条件在过去并不好,坝子在一条大江的下游,每年都发大水,解放前,三年两涝一绝收,村庄和老县城都是依山而建,再不行都得坐落在一个大的丘陵上面,不然绝对被水冲。水大的时候在山上望整个坝子,就是一片浑浊的大湖,三月不退的水都是常事。

和大水一起来的是泥石流和山体垮塌,垮塌的山石和泥土阻塞河道,助长水势,滔天的浊浪又加剧了对山体的冲刷,带来了更多的山体垮塌和泥石流。泥助水势,水借泥威,解放前的坝子里面没法住人,人只能往山上走,强势的民族住山头,弱势的民族住山脚,最弱势的民族住山腰,就为了躲水和泥。

后来解放了,剿匪结束后,党和政府首先就着手治泥,水泥等关键建材运不进来,先修一条盘山公路走汽车。没有工程机械,就家家出徭役。水泥不够用,各族群众人背肩扛建起水泥厂和配套的水电站。工程关键的几年周边县市的基建项目都要停工,派出数万的民夫支援。用这种人定胜天的意志和少量现代工业技术的支援,硬是在70年代中期把这条没法用的大江治成了类似尼罗河的状态,发大水时已经不会出现连续三月不退的情况了,大水都是随着季风来,跟着雨季走。虽然不能保证坝区水田旱涝保收,但是每年一季粮已经能保障了,全县总算实现了每年的粮食自主供应,徭役也轻了很多,主要是农闲时的清淤和疏通几条泥石流易发的山沟。治水徭役一直持续到90年代末,我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每年扛锄头出义务工修农田水利,一直到高三上学期。

接下来是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治水,用上了钢。当时全县也就县委县政府办公大院出于防土匪考虑是砖木结构,家属院依然全是土坯房。但是运来的钢筋,全部用来修江堤,土石江堤升级成了钢筋石笼坝,大堤从三年一决口升级成了十年一决口,现在逐步全面升级成钢筋混凝土江堤。坝子更是成了数万倾的良田,成了名副其实的商品粮基地县。

没有一个稳固的中央政权,这个政权没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只靠我们县自己,根本没法治好水,修建如此规模的水利工程。至于规模更为宏大的江淮黄治理,没有党中央的领导,无法想象。

user avatar

几十年前,大约是六十年代的样子,每个村都有一个大队,大队下面再分为若干小队。

这些小队是按照村民土地区域划分的。

按照集体用地的规定,村集体的大队率领各小队参与国家建设项目,诸如堤坝、水库。上级发来用工需求,大队召集各小队队长下派任务,村民前往参与建设。

由于不是在村集体用地上工作,通常参与国家建设项目的村民是没有工分的。

而挣工分就要去田野进行劳动,或者执行大队委派的任务,比如养驴、喂猪、洗马、除粪之类的。

换言之,村子里所有的事情,大队是可以一锤定音的。

了解了这个前提,就能了解我们这边为啥粮食少了。

其实也很简单:每年只种一个季度。

小麦、花生、玉米轮番种植,但每年只能种一个季度。

拿小麦来说,夏天收割小麦后,田野里是不允许种粮食的,必须等待来年开春种玉米或者花生或者其他什么食物(一般是红薯之类的)。

那么农民们干嘛呢?去地里把麦茬、玉米秸秆、杂草之类的清扫干净。

比如小麦收割后,众人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把小麦脱粒、晒干、收仓后,就去田间地头住着吧,——把麦茬从干燥的土里拔出来。

从祖母的回忆里来看,那些年田野里光秃秃的特别干净。村民就问大队,为啥每年不种植两季粮食呢?

队长回答说,人都知道休息,种粮的地就不知道了吗?累到了怎么生产粮食?

其实,就是没有化肥、农药,灌溉也不方便。

化肥、农药的问题,是整个国家缺少必要的厂房、技术、产业链问题,也就是生产力的问题,在当年无解。

灌溉问题也相当严重,一开始是人力,就是一桶水一桶水手提肩背,艰苦程度可以想象;后来就是大队从上级手里得到了一台柴油机,成为了我们村富裕的象征。

使用方法就是打一口井,水泵下潜(十几米的水井就行,当年河北的地下水位非常的浅),再把柴油机抬到井边,用一条搭配的皮带连接好,摇把儿开机,水就源源不断的出来了。

不过,那都是七十年代的事情了,属于父辈们的记忆。

总结:当年的中国穷困,还没有工业化的能力,各种产业链尚未完备,粮食需要的各种产品都没法实现自我生产,导致粮食产量不高。

祖母说,她印象最深的是,某年有几块地每亩打了六百斤粮食,大队派人把这几块地就给保护了起来,指定几个人老实又肯下苦的人去打理,我祖父就是其中之一。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我手上倒是找到了一篇文章,感觉蛮不错的,因而特地转载过来。简单来说,我朝前三十年之所以让人感觉吃不饱饭,主要是因为李德胜时代的生活保障足够好,导致人口增长快,将粮食产量的增长淹没,使得粮食产量虽然在增长,但终究难以让群众满意。现在把原文放出来,,供诸君阅读。

中国人是怎样吃饱饭的——史说新中国的粮食产量

整理者:老老狐狸 原载于 @乌有之乡 转载请获 @乌有之乡 的同志们同意。

吃饱喝足的夜晚,正好整理1949至2013年的粮食生产数据,是为记!

愿老祖宗保佑吃饱了饭的后辈,老祖宗同样保佑吃喝讲究的后辈。

——整理者言

一、1949~1952,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49年,中国全年粮食产量1.13亿吨,仅及1936年(1.5亿吨,建国前最高产量)的75%,人均粮食产量208kg,扣掉种子、饲料等,人均原粮不及1天1斤,这一年,中国人的预期寿命是35岁。

49到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期,农村进行了土改并开始组建互助组,粮食生产快速恢复。

52年的各主要工农业指标都超过了建国前最高水平,粮食总产量达到1.64亿吨,是36年的109%,人均粮食产量达到285kg。

三年间,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13.14%,人均粮食产量年均增长10.94%。

二、1953~1958,集体经济发展时期

1953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这一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村开始推行合作化,农民拿出土地组建起初级合作社、高级社,到了56年,合作化基本完成。

58年开始了狂飙突进的公社化运动,仅半年时间,全国绝大多数合作社都变成了“人民公社”。

56年粮食产量1.93亿吨,人均粮食产量307kg,这是第一次突破300kg大关,基本达到了热量安全线。

57、58年,粮食总产量小幅增长,58年达到1.98亿吨,但同期人口增长更快,58年人均粮食产量回落到300kg以下,为299.5kg。

六年间,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3.17%,人均粮食产量年均增长0.82%。

1958年,留在国人记忆里的是“大跃进”、“大炼钢铁”、“放卫星”等,这一年粮食虽然有所增长,但不到2亿吨被吹到3.5亿吨,错误的数据带来错误的决策,加上收粮不及时带来的损失,为接下来的三年困难埋下伏笔。

三、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

1959~1961年,是极为困难的三年,粮食产量连续大幅下降,61年,粮食总产量1.37亿吨,低于51年水平,人均粮食产207kg,更是回落到解放前。

三年间,总产量年均减产11.61%,人均产量年均减少11.54%。

这三年,怎一个饿字了得!

四、1962~1965,三年调整恢复时期

面对持续三年的巨大困难,chen云向中央建议实行“包产到户”,他估计,不包产,恢复期至少要8年,包产的话,只需一半时间,4、5年就够了。

李德胜的判断要乐观一些,他认为,62年上半年已有开始恢复的迹象。

全国人民齐心协力,62到65年,工农业生产得到快速恢复,65粮食总产量达到1.95亿吨,与58年基本相当,人均粮食产量回升到268kg。

四年间,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9.26%,人均粮食产量年均增长6.25%。

五、1966~1978,集体经济巩固发展时期

1966到1978年,稳定实行人民公社体制,13年间,虽有文革、主席去世、粉碎四人帮等大事件,农业生产波动并不大。74年,人均粮食产量再次突破300kg线。7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05亿吨,是58年的157%,人均粮食产量达到317kg。

十三年间,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3.51%,人均粮食产量年均增长1.28%。

客观地说,老百姓对改开前的吃饭问题是不满意的,即便是人均粮食占有量最高的78年,316.6k较56年的306.8kg,22年只增加不到10公斤,老百姓不满意,太正常了。

建国已经29年,曾经向地主交过租子、被军阀预征过田赋的老一辈逐渐离去,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又是一代人。

具体分析这22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停滞不前的原因,并非粮食总量增长慢,主要是同期人口增长快,人口增加了53%,吃掉了总量增长。

1978年,中国人的预期寿命是68岁,识字率、入学率、预期寿命、受教育年限等社会发展指标在发展中国家里名列前茅。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粮食产量增加→营养改善→人均寿命增长→人口快速增加→人均粮食占有量停滞,这种情况好像比较普遍,平稳度过这个阶段后,人均粮食占有量才会进入比较快速提高的新阶段。

六、1979~198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体制改革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9到1982年,是公社体制到包产到户的过渡期,这四年年成不错,8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55亿吨,人均粮食产量达到349kg。

1979年1月11日,国家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决定把粮食征购数量降低,提高粮食征购价格20%。计划外收购价格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50%。

四年间,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3.85%,人均粮食产量年均增长2.44%。

七、1983~2013,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经济解体时期

1982年以后,全面进入包产到户的新时期了,1996年,人均粮食产量412kg,这是第一次突破400kg的营养安全线,当然首次突破未能保持多久,就再次跌入300kg区间,2003年是1996后的最低谷,为333kg,2003至2013,粮食产量持续保持增长,2010年,人均粮食产量再次突破400k。2013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02亿吨,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42kg。

这三十一年里,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1.72%,人均粮食产量年均增长0.77%。

2012年,中国人的预期寿命是74.83岁.

从1949年到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13亿吨增长到6.02亿吨,年均增长2.65%。

64年中,有48个年头的粮食总产量较上年有所增长,其中,增长幅度超过10%的有8年,增速最高的是1952年,当年粮食总产增长了14%。1950、1952、1962、1963、1964,都是恢复性增长,正常年景里增幅上10%的,只有1966、1970、1973年。

另外16年则是减产年,减产幅度大于5%的有6年,除了大家熟悉的那三年,还有1985、2000、2003年,这三年的减产幅度都超过了1961年,但不及1960、1959年。

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很多,粮食产量年际波动比较大。分阶段来看,除了49~52、62~65两段属于恢复期外,78~82年体制过渡期的年均增产率是最高的,其次是1966~1978年、1953~1958年、1983~2013年,59~61则是连续三年减产。

为便于比较,剔除1949~1952、1959~1961、1962~1965三个异常段,以1953~1958这六年年均增长3.17%为标本,对1966~2013这48年的增长率作六年移动几何平均,最高的是1978~1983年段和1970~1975年段,年均增长都超过5%,从1983~1988年段起,年均增长降到2%以下,96~2001段出现负增长,直到进入新世纪,2001~2005年段的年均增长才开始恢复为正。

从2004年起,中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10年保持增长,10年年均增长3.4%,超过53~58年。

原文链接:

user avatar

一个是技术的进步

美国这么良好的条件,上个世纪30年代,玉米的产量一亩地也就两三百斤

那时候美帝已经初步机械化和有化肥和良种了

而现在,我们玉米产量,新疆甚至能达到900,括号,公斤


一个是大规模土地流转

以前包产到户的时候,一个村子五百亩地,一百个人,一个人伺候五亩地

这时候技术在进步,一个人也只有这五亩地

随着土地流转到几个人手里

这些人靠着大机械,一个人伺候一百亩地都没问题

比如雷锋提到的他以前在国营农场开拖拉机

这个国营农场几千亩地,是不会用几千个人的

其实在70年代,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公社,下来的知青都不下地的,都被社办企业抢光了。大部分劳动力也都分流到企业里了


一个是化工产业

朱元璋当年规定裙子要短一寸

因为裙子短一寸,节省下来的棉花,就有几十万亩耕地不用种棉花而是用来种粮食

我们现在化工产业的发达,比如我们80后的一个词“的确良”的衣服

就是化纤衣服,

可以让大量的土地不用来种棉花,而是去种粮食

当然,也要加上棉花产量和质量的增加


一个是进口

比如

2020年中国大豆进口数量为10033万吨

一般大豆亩产量是200-300公斤,我们为了方便计算,按250公斤计算

那么,4亩地,产1吨大豆

一万吨大豆,就是4万亩地

进口的1万个一万吨大豆

就是需要一万个4万亩,也就是4亿亩耕地

就算是一年两熟,也要两亿亩

而这2亿亩土地,可以不用来种大豆,而是拿来种粮食

除了大豆,还有别的很多农作物



一个是养殖

六十年代,我们的科学家解决了四大家鱼的驯养问题

加上海洋养殖

而吃肉的能量是大于吃碳水化合物的

你吃肉撑死吃一斤,碳水化合物就吃的多了



一个是油脂

80后可能有印象,小时候油水很少 ,吃的东西很多

七八个馒头、四五碗 米饭、一大盆面条

都是经常发生的

随着花生油大豆油和动物油等等的逐渐增多

吃的粮食就少了

user avatar

每年近亿吨的大豆进口,绝大部分是进入到人体营养循环了,当然是以油脂、红白肉、脂肪、膳食乳制品等常见形式,这部分属于高热量的营养物,导致谷物类的需求就降下来了。

上世纪大兴水利的时候,男性劳动力一天可以干掉2斤米,还不经饿。现在2斤米可以供三口之家午餐+晚餐,这种巨大的变化就是人们常说的油水重了,对主食的需求就下降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