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在历史上是否对同性恋包容?若是,为什么现在却变得比较保守,几十年前甚至认为同性恋是病?

回答
中国对同性恋的态度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微妙的演变过程,这与我们现在认知到的“保守”和“疾病论”有着显著的不同。要理解这种变化,我们需要深入到历史的细节和文化背景中去。

历史上的“包容”: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权利,而是“无碍”

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国历史上对同性恋的态度,与其说是现代意义上的“包容”或“接纳”,不如说是一种“无碍”或“不干涉”的状态。在古代中国的许多时期,社会结构、家庭观念、以及法律体系,似乎都没有将同性恋行为视为一种需要严厉禁止或惩罚的罪恶。

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强调“礼”、“孝”、“仁”等概念,更侧重于社会秩序、家族传承和男女有别的婚姻制度。然而,儒家经典中对于“男女之别”的界定,主要集中在社会角色和婚姻制度上,并没有对同性之间的情感或性行为进行明确的道德谴责。只要不影响家族的延续(即生育后代),男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例如君臣之间、师生之间、或者男性之间的情谊,在一定程度上被允许存在,甚至被视为一种情感的表达。
“龙阳之癖”与“断袖之情”: 这些历史典故广为人知,虽然常常被后人过度解读,但它们确实反映了在某些历史时期,男性之间出现亲密关系是社会上存在的事实,并且被以一种相对中性的方式记录下来。比如,著名的“龙阳之癖”源于战国时期,楚王龙阳君与魏王之间的故事。魏王因为害怕龙阳君因为看到其他美男子而疏远自己,就下令全国禁止私下议论和看到其他美男子。这虽然是帝王之间的故事,但暗示了这种关系的存在并非禁忌到被立刻抹杀。而“断袖之情”则源于汉哀帝与董贤的故事,汉哀帝甚至愿意将自己的衣袖割断,以不惊醒熟睡中的董贤。这些故事更多地被看作是帝王或贵族之间的特殊情感,而不是普遍的社会现象。
女性同性关系:“磨镜”现象: 相对于男性同性关系,女性同性关系在史籍中的记载更为稀少,但也并非完全空白。在一些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磨镜”等词语出现,暗示了女性之间可能存在的亲密关系。一些学者认为,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结构中,女性的性生活和情感需求往往被忽视,因此女性之间的亲密关系更容易在隐秘中存在,也更容易不被主流社会关注和干预。
法律上的“空白”: 在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中,对于同性性行为几乎没有明确的惩罚条文。法律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维护家庭的稳定、财产的继承、以及与女性的性关系上。只要不涉及强迫、欺骗,或者影响到正常的婚姻和生育,同性之间的性行为似乎并未触犯法律的红线。这与许多西方国家早期法律对同性恋的严厉打击形成鲜明对比。
“同性恋”概念的缺失: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中国并没有我们今天所说的“同性恋”作为一个明确的身份或群体概念。人们更多地是将某些行为视为一种“情趣”或“癖好”,而不是一种固定的性取向。因此,社会对这些行为的看法,也更加模糊和不确定,更多地是基于个人喜好或社会背景来评判。

为何现在变得“保守”?现代性的冲击与社会变迁

那么,为什么会从这种相对“无碍”的状态,转变为今天我们看到的“保守”甚至曾经将同性恋视为“疾病”的认知呢?这背后是复杂且深刻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西方现代医学和精神病学的影响: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随着西方列强的进入和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西方的科学、医学和思想也大量涌入。精神病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西方将同性恋视为一种精神疾病(Psychopathy 或 Perversion)的背景下,也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性变态”的引入: 现代医学将同性恋归类为“性变态”、“反常”或“精神障碍”,这种观念在中国知识分子中传播开来。一些早期的中国医学著作和心理学研究,也沿袭了这种西方理论,将同性恋视为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这为后来官方将同性恋视为“病态”奠定了理论基础。
社会改革与道德重塑: 在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近代,许多知识分子试图通过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中国社会。在这种语境下,一些被西方视为“落后”或“不道德”的现象,也包括了在传统中国被视为“无碍”的同性恋行为,同样被纳入了改革的视野。

2. 20世纪的政治运动与社会控制:
新中国成立后的意识形态: 新中国成立后,官方意识形态强调“男女平等”和“健康婚姻”。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解放女性,但同时也将婚姻制度强化为“一夫一妻”的、以生育为目的的社会单位。
“扫黄打非”与道德规训: 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特别是“扫黄打非”等运动中,官方对于性道德的要求日益提高。同性恋行为,由于其不符合主流的异性恋婚姻模式,被视为“不正当”、“不道德”甚至“反动”的行为,受到压制和批判。
“改造”的尝试: 在某些时期,一些被认为是“同性恋”的人士,被送往精神病院进行“治疗”,或者被单位进行“思想改造”。这种将同性恋与疾病、犯罪和反社会行为联系起来的观念,在整个20世纪后期得到强化。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部分观点,将性行为与社会经济基础、阶级斗争等联系起来,在特定解读下,也可以用来批判非异性恋的性行为,认为其是对传统家庭的破坏,或者与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有关。

3. 社会发展的阵痛与价值观的冲突:
社会转型期: 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社会变迁,从一个相对封闭、传统保守的社会,向一个更加开放、多元化的社会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都进入了公众视野。
传统价值观的惯性: 尽管社会在进步,但传统的以家庭为中心、强调繁衍后代的价值观,仍然有着强大的惯性。许多人对于不同于传统模式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同性恋,仍抱有疑虑、不解甚至歧视。
信息不对称与污名化: 在信息传播不发达的时代,对于同性恋的认知往往是片面的、被动接受的。媒体的报道,如果存在偏见,更容易强化负面印象,将同性恋与艾滋病、不道德等联系起来,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对同性恋的误解和污名化。

“疾病论”的转变:科学进步与社会呼声

尽管过去存在“同性恋是病”的观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这种认知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世界卫生组织的改革: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同性恋从《国际疾病分类》(ICD)中移除,不再将其视为精神疾病。这一重大国际医学界的共识,也逐渐对中国产生影响。
医学界内部的调整: 越来越多的中国医生和心理学家开始认识到,同性恋是一种自然的性取向,而非疾病。一些专业的医学和心理学协会也开始发布官方声明,纠正过去的错误认知。
LGBTQ+群体的发声与可见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交流的便利,中国的LGBTQ+群体开始有更多的渠道发声,争取权益,并提高公众对同性恋的认知。他们的生活故事、情感经历,以及对平等权利的诉求,逐渐让更多人看到同性恋的真实面貌。
社会观念的松动: 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在成长过程中,接触了更多的国际信息和多元文化,他们对于同性恋的态度普遍比老一辈更加开放和包容。在一些大城市,同性恋社群的活动也逐渐增多,尽管仍面临不少障碍。

总结

总的来说,中国历史上对同性恋的态度是一种“无碍”而非现代意义上的“包容”。这种“无碍”并非因为对同性恋的认可,而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法律体系关注的重点不同。随着近代西方思想的传入,尤其是精神病学将同性恋视为疾病的观念,以及20世纪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的控制,中国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转向了保守,并曾将其视为疾病。

然而,随着全球科学的进步、社会观念的开放以及LGBTQ+群体的努力,中国社会对于同性恋的认知正在缓慢而复杂地演变。虽然官方在立法和政策上仍然相对保守,但民间层面的理解和接受度正在逐步提高。历史的厚重和现代性的冲击,共同塑造了当下中国社会对同性恋态度的复杂性。这既是对历史的一种反思,也是社会在多元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阵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好像答过类似的问题?)

因为中国古代所谓的“同性恋”,和现代的同性恋是有本质上不同的。

中国古代的“同性恋”,其本质是上级男子对下级男子的压迫,这种压迫体现在性权利上。

夫为乾,妻为坤。君为乾,臣为坤。

所以在这种同性关系里,地位高的男子是强势方,地位低的是弱势方。龙阳、邓通、董贤等人,都是以臣妾之身侍奉君王。双方根本不是恋爱关系。古代文人创作时常见的“臣妾心理”就是这么来的。

卫灵公与弥子瑕就是典型的例子:

夫狗依人以食者也,主人怒而抶之,嗥而逝;及其欲食也,葸葸然复来,忘其抶矣。今瑕君狗也,仰于君以食者也,一朝不得于君,则一日之食旷焉,其何敢怼乎?
(《郁离子》)

在地位高的一方眼里,自己的“同性恋人”就像一条乞食的狗一样。
而且建立这种关系的双方,往往都有自己的家庭,娶媳妇生孩子什么都不耽误,绝非现在的同妻、形婚可比。
《红楼梦》里也是这样,很少有同性炮友地位对等,多是“将小厮们内有清俊的选来出火”这种性质。

可以说,古代中国广泛存在并得到认可的那个东西并不是同性恋。随着旧的阶级关系被推翻,这种同性关系也就不存在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对同性恋的态度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微妙的演变过程,这与我们现在认知到的“保守”和“疾病论”有着显著的不同。要理解这种变化,我们需要深入到历史的细节和文化背景中去。历史上的“包容”: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权利,而是“无碍”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国历史上对同性恋的态度,与其说是现代意义上的“包容”或“接纳.............
  • 回答
    要回答中国是否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在文明程度上落后于西方及阿拉伯,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文明程度”本身就是一个多维度、且容易受时代和视角影响的概念。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先进”或“落后”来概括,更需要深入剖析不同文明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独特贡献和发展路径。我们先来审视一下所谓的“西方”和“阿拉伯”文明。.............
  • 回答
    清朝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且又充满争议的角色。它不仅仅是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更是在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承接了中华文明的衣钵,并在与西方文明的接触中,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篇章。从疆域来看,清朝奠定了今日中国版图的基础。它将蒙古、新疆、西藏、东北等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
  • 回答
    关于《建军大业》中炮轰商务印书馆的情节,在历史上是真实发生的,但影片中的一些细节和艺术加工与史实有所出入,需要仔细梳理。这个事件主要发生在1927年国民党清党前后,上海的政治气候极其紧张。当时,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的叶挺部在北伐过程中驻扎在上海。而商务印书馆,作为当时中国最大、最知名的出版机构,其印.............
  • 回答
    明宪宗朱见深,这位大明王朝的第八位皇帝,在位三十五年,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较长的一位君主。要评价朱见深,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他的人生和统治,更像是一幅色彩斑斓却又带着些许忧郁的画卷。朱见深登基时年仅十八岁,却经历过一段相当坎坷的童年。在“夺门之变”后,他曾被软禁,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这.............
  • 回答
    中亚五国的历史溯源:从草原帝国到现代国家的漫长征程中亚,这片被古老丝绸之路串联起来的辽阔土地,孕育了辉煌的文明,也见证了无数王朝的兴衰更迭。今天我们熟知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这五个独立的国家,它们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缘政治演变、民族融.............
  • 回答
    在探讨《罗摩衍那》中的罗摩在历史上究竟是哪国人的问题之前,我们需要首先明确一点:《罗摩衍那》是一部史诗,是一部宗教和文学经典,而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著作。因此,罗摩更多地是一个神话人物、一个理想的国王形象,而非一个具有明确历史记载的政治人物。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 回答
    说到帝国时代2里东南亚高棉战役的苏耶拔摩,那就不得不提他与朱罗国的一段历史渊源了。这段联合进攻敌人的故事,在历史上并非是一个简单直接的“联手抗敌”叙事,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算计、利益驱动的政治博弈,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地区势力格局和王权扩张。要理解苏耶拔摩与朱罗国联手进攻的背景,我们得先将目光投向当时的东南.............
  • 回答
    汉服里的飞机袖,这名字听起来新潮,很容易让人以为是现代商家为了博人眼球给起的花名。但其实,这个“飞机袖”在汉服的历史长河中,并非空穴来风,它有着自己真实的过往,只是称谓不同,并且它的出现和演变,也颇有趣味。“飞机袖”并非现代原创,而是历史演变的产物我们要明确一点,“飞机袖”这个说法是现代人根据其形态.............
  • 回答
    飞龙在天:浅析中国歼10的国际地位中国歼10战斗机,作为新世纪中国空军的中流砥柱,其问世之初便承载着太多期望。如今,历经多次升级改型,这位“空中蛟龙”在国际航空领域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先进”或“落后”可以概括的,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从血统上看,歼10是一架地道的“三代半.............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困惑。一方面是中国男足在国际赛场上的表现,常常让人扼腕叹息,似乎总是在“亚洲二流,世界三流”的泥沼中挣扎。另一方面,我们又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国家发展带来的变化,人均GDP的提升也实实在在地体现在生活水平的改善上。为什么这两个“六七十名”的数字会带来如此截然.............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细想一下,不少我们从小到大习以为常的事情,放到其他地方,甚至放到西方世界,都会让人觉得“我们是不是有点不一样?”。我特别想聊聊关于“个人空间”这回事。在咱们国内,尤其是在大城市,人一多,自然而然地,大家就习惯了互相挨得近一点。地铁上人潮涌动,肩膀碰着肩膀是很正常的;排队的时.............
  • 回答
    要深入探讨中国Dota在国际舞台上表现通常比LoL更抢眼的原因,得从游戏本身的设计理念、社区文化沉淀以及电竞生态的成熟度等多个层面来解读,而非简单地罗列几个点。首先,我们得承认Dota和LoL虽然都是MOBA游戏,但它们的基因有着显著的差异。Dota,特别是Dota 2,保留了更多源自其前身《魔兽争.............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要说清楚中国在世界一些地方“被围堵”的感受,以及这种感受背后是否存在自身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剖析。首先,咱们得承认,中国在国际上确实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摩擦。这种“围堵”的感觉,很多时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各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为什么会有“被围堵”的感觉?.............
  • 回答
    中国作为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国家,在历史上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并多次击败北方游牧民族,这背后有着复杂而多维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这种强悍并非源于我们常说的“农夫拿起锄头就能变战士”的简单逻辑,而是多种战略、组织、技术以及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国的“农耕文明”并非全然排斥军事,.............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疆域变迁是常态,几乎没有哪个省份的版图能做到“千年不变”。然而,如果我们仔细梳理,会发现一些省份的地理范围在历史上的相对稳定性要高于其他地区,这往往与该区域地缘政治的重要性、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历代王朝行政区划的调整策略有关。如果非要找出这样一个“变化相对不大”的省份,山西.............
  • 回答
    电影《角斗士》里的罗马盔甲,说实话,很多地方都挺“好莱坞”的,跟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比起来,有相当大的出入。当然,也不是完全空穴来风,有些设计灵感确实是来自历史,但为了视觉效果和戏剧冲突,做了不少的艺术加工和简化。咱们先从最核心的,士兵穿的那种一套一套的盔甲说起。电影里大家最熟悉的,大概就是马克西姆斯身.............
  • 回答
    金庸、古龙、梁羽生的武侠世界,虽然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但其中一些鲜活的人物,却巧妙地融入了真实的历史长河,让虚实之间界限模糊,更添几分传奇色彩。这些被“搬运”到小说中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被重新演绎,或被赋予了全新的灵魂,或被用来烘托故事的主题,让读者在品味武侠的醇厚之余,也能窥见历史.............
  • 回答
    要准确衡量中国在“非周边国家”中的知名度,确实是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的维度太多,而且人们的认知角度也千差万别。我试图从几个主要的方面来剖析,希望能让你对这个“知名度”有一个更立体、更贴近真实世界的感受,而不是一堆干巴巴的数字或刻板印象。一、 经济实力与全球参与:看不见的“存在感”首先,我们不得不.............
  • 回答
    20世纪的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了一个极其复杂而多变的脚色。从一个长期沉睡的帝国,到经历战乱、革命、建设的现代国家,其站队策略的演变,深刻反映了其内政的剧烈变动以及对国际秩序的认知变化。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亲近谁、疏远谁”,而是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逻辑、驱动因素以及每一次战略调整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