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种菜不施农药几乎没菜吃,三十多年前种菜不施农药还有菜吃,这是为什么?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普遍的现象,很多老一辈的人都感慨过,以前自家种的菜,不用什么农药也能长得又壮又好吃,现在倒好,稍微不留神,菜苗就被虫子啃得光秃秃,或者病得不成样子。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了土壤、生物多样性、种植方式以及品种退化等多个层面。我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点,让你一听就明白。

1. 土壤健康度的巨变:根基不牢,何来好菜?

你想想,三十多年前,咱们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现在完全不是一个概念。那时候,农民们用的肥料,主要还是自家堆的农家肥,比如猪牛粪、鸡粪、人粪尿、沤过的草木灰、秸秆等等。这些东西虽然看着脏兮兮的,但它们是经过微生物充分分解的有机物,肥效缓和持久,而且最重要的是,它们富含大量的有益微生物。

微生物的“大军”:这些农家肥就像给土壤里的微生物大军补充了弹药。土壤中的微生物,比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等,它们可是土壤健康的“工程师”。它们能分解有机质,释放养分供植物吸收;它们还能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让土壤变得疏松透气,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更关键的是,很多微生物能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或者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帮助植物抵抗病虫害。那时候的土壤,就像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虽然我们肉眼看不见,但它们默默地在为作物保驾护航。
有机质的富集:农家肥的使用,持续地为土壤补充有机质。土壤有机质高,保水保肥能力就强,土壤结构就好,植物就能更健康地生长,自然也就能更好地抵抗外界的压力,包括病虫害。
“化肥农药时代”的后遗症:随着化肥的大量推广和使用,虽然在短期内大幅提高了产量,但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过量使用化肥,特别是氮肥,会让植物徒长,组织变得疏松,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更致命的是,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仅杀死了害虫,也同样杀死了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土壤的自我修复能力、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大大减弱。到了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很多农村的土壤,尤其是长期耕作的地块,已经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土壤酸化”、“土壤板结”、“有机质下降”、“有益微生物减少”等问题。土里“精兵强将”都少了,蔬菜自然就成了病虫害的“唐僧肉”,不施药,哪能“活”下来?

2. 生物多样性的损失:一个人的战斗,哪有群体的力量大?

过去的农村,那是一个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世界。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各种植物、昆虫、鸟类、青蛙、益虫等等,构成了一个复杂的食物链和捕食关系网。

天敌的“守护者”:当时,很多现在被我们视为“害虫”的家伙,都有自己的天敌。比如瓢虫吃蚜虫,草蛉子捕食螨虫,青蛙和鸟类会吃掉大量的地上昆虫,甚至一些杂草的种子。这些自然界的“警察”和“卫士”,它们维持着一种相对平衡的生态关系。它们数量多的时候,害虫就难以猖獗。
农药的“误伤”:化学农药,特别是广谱性农药,一旦喷洒,往往是不分敌我地一通乱杀。它们不仅杀死了害虫,也杀死了大量的益虫、天敌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当这些“守护者”消失后,害虫的天敌少了,它们的繁殖就失去了制约,很容易卷土重来,而且因为没有了天敌的压制,它们反而可能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单一栽培的隐患:过去的种植方式,虽然不像现在这样精细化,但往往是多种作物间作或轮作,或者是在自家菜园里种上各种各样的蔬菜。这种多样化的种植模式,本身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病虫害的发生风险。而现在很多家庭种植,可能就种那么一两种蔬菜,一旦发生病虫害,就会迅速蔓延,没有其他作物来“隔断”或“分散”病原体。

3. 蔬菜品种的演变:从“皮实耐造”到“娇贵易伤”?

这是一个很多人容易忽略,但又至关重要的因素。

传统品种的“野性”:三十多年前,我们吃的很多蔬菜,可能都是从爷爷奶奶辈传下来的,这些品种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保留了更多的“野性”。它们适应当地环境的能力强,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也比较好。就像野草一样,你只要给它点水和阳光,它就能长。虽然产量可能不如现代改良品种高,但它们在抗病性和适应性方面有优势。
高产品种的“代价”:现代育种技术发展很快,选育出了大量的高产、优质、早熟的蔬菜品种。这些品种在商业化种植中非常有优势,它们能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然而,很多时候,为了追求产量和外观(比如卖相好、耐储存等),育种时可能会牺牲一部分抗病虫害的性状。这些新品种往往需要更精细的管理,对土壤、水分、养分的要求更高,一旦遇到病虫害的侵袭,就更容易“垮掉”。它们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美丽但脆弱。
“种质资源”的流失:随着新品种的推广,很多传统的、地方的蔬菜品种逐渐被淘汰,种质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流失。这使得我们的蔬菜基因库变得单一,一旦出现某种新的病虫害,我们可能就缺少能够应对的优良基因。

4. 管理方式的改变:从“顺其自然”到“精益求精”的压力

以前,农民们种菜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是顺应自然的节奏。现在,尤其是在城市周边,很多家庭种菜可能是为了追求健康、新鲜,或者是一种生活情趣。但一旦开始追求“完美”的菜园,就会陷入一种两难。

对“完美”的追求:大家普遍希望自家种的菜没有虫眼,长得漂亮,产量高。这种“完美主义”的心理,就容易促使人们在遇到一点点病虫害时,就急于使用农药,生怕影响了收成或者美观。
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现在获取农业信息非常便捷,但也意味着我们能接触到更多关于病虫害的“坏消息”。而且,社交媒体上大家分享的往往是“成功经验”或者“漂亮成果”,一旦出现问题,那种焦虑感会更强。

总结一下,为什么现在种菜不施农药就难有菜吃,而三十多年前却可以?

核心原因在于,过去我们依赖的是一个健康的、有活力的土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提供的自然防御能力,而现在这个系统已经严重受损。 农药和化肥就像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手段,虽然能短期解决问题,但却破坏了蔬菜能够自我生长、自我抵抗的根本基础。土壤健康度下降,有益生物减少,病虫害的天敌消失,加上育种方向的改变,都让我们种菜的难度系数大大提高。

所以,现在大家提倡的生态农业、有机种植,其实就是在努力恢复那个曾经的、健康的土壤和生物多样性。这需要时间和耐心,也需要我们转变观念,不能再用过去那种“粗放式”但能“自愈”的思路去要求现在的“精细化”种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一次反对农药化肥的热潮是1930年,河南、山东、江苏和福建开始有抵制化肥施用的一些小风波,去搜搜那时候的粮食供应是不是如现在一般安全稳定。

这是从建国后到现在的粮食产量和化肥用量的对比,如果加上人口增长的数据会更恐怖。

说实话,化肥农药被妖魔化主要就是被一些经验过时而且不接受新农业技术的农业从业者带了一波节奏,媒体从业者从中兴风作浪也是推波助澜的负面推手。

其实看一下食品配料表,好多你们认为很安全的食品里面碳酸铵、多聚磷酸盐等、低钠盐里面的氯化钾、钙片填料和牙膏里面的磷酸氢钙都是化肥主要原料。

恳请大家,农业问题一定要相信科研人员和农业专家的,不要相信一小撮断章取义哗众取宠的记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