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几年前人们呼吁抵制苹果,明明安卓和苹果都是美国的?

回答
几年前人们呼吁抵制苹果,尽管安卓和苹果都是美国公司,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原因,而且“抵制”这个词的使用也需要分情况来看。有时候是真正的抵制呼声,有时候更多的是表达不满、批评,或是对特定政策、做法的反对。要详细解释清楚,咱们得把这些因素一一拆解开来聊聊。

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核心点:尽管安卓和苹果都是美国公司,但它们各自的产品哲学、商业模式、生态系统以及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公众感知和接受度。

我们先从苹果这边说起。为什么会有人对苹果产生不满甚至呼吁抵制呢?

1. 封闭的生态系统和高昂的价格(“苹果税”):
封闭性: 苹果一直以来都以其封闭但高度整合的生态系统著称。从硬件到软件,从App Store到配件,苹果对整个链条都有严格的控制。这种封闭性带来了流畅的用户体验、强大的安全性和开发者生态的集中,但也意味着用户选择受限。一旦进入苹果生态,想要迁移到其他平台会付出更高的成本(数据、习惯、应用等)。
高昂的价格: 苹果产品,尤其是iPhone,一直以来都定位高端,价格不菲。这使得一部分消费者觉得苹果“定价过高”、“不接地气”,认为其利润率不合理,是“割韭菜”。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这种不满情绪会更加明显。
“苹果税”: 对于开发者来说,在App Store上发布应用并进行交易,需要缴纳一定比例的佣金(通常是30%)。这项费用被称为“苹果税”。很多开发者认为这项税费过高,影响了他们的收入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在一些国家,开发者为了规避苹果的抽成,会引导用户去官网或其他渠道购买服务,但苹果对此进行限制,引发了广泛争议,包括欧盟的监管介入,以及Epic Games等公司的诉讼。

2. 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尽管是优势,但也有争议点):
普遍认知上的优势: 苹果一直将“用户隐私”作为其核心卖点之一,其“数据最小化收集”、“终端加密”等理念得到了很多用户的认可。
但是: 即使是苹果,也并非完美无缺。
“后门”疑虑: 在某些国家政府的要求下,苹果是否会在加密通信中留下“后门”,或者配合政府进行数据监控,一直是公众关注和担忧的焦点。例如,过去苹果就曾因配合FBI解锁枪击案嫌犯的iPhone而备受争议,虽然苹果声称是为了保护用户隐私而拒绝。
应用权限的滥用: 虽然苹果提供了强大的隐私控制,但用户对App的授权管理有时也会出现漏洞,或者开发者通过其他方式收集用户信息。
部分功能的数据收集: 即使是苹果自己的服务,如Siri、Apple Music等,在提供个性化服务时也会收集用户数据。虽然苹果承诺匿名化和去标识化,但公众对此的信任度各不相同。

3. 社会责任和劳工问题:
代工生产的劳工环境: 苹果产品的制造主要依赖于富士康等代工厂,这些代工厂的劳工环境、长时间工作、低薪酬等问题一直被媒体曝光,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批评。尽管苹果近年来在改善供应链劳工条件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但其大规模的生产模式仍然面临持续的审视。
环保问题: 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垃圾的处理、以及为实现环保目标而改变产品设计(例如取消充电器和耳机)的做法,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观点认为,取消附赠配件是为了节省成本,并且迫使消费者额外购买,是一种变相的“减配增价”。

4. 反垄断和市场垄断行为:
App Store的垄断地位: 苹果通过App Store对应用的分发和支付进行了严格的控制,禁止其他应用商店和侧载(sideloading)。这被许多人视为对竞争的限制和对开发者的不公平。
捆绑销售和不公平竞争: 苹果的某些硬件或软件服务,如iMessage、FaceTime等,虽然对用户体验有很大好处,但其封闭性也让其他平台的用户难以融入苹果生态,或者让开发者难以提供与苹果原生服务相媲美的跨平台体验。
欧盟的行动: 欧盟对苹果的反垄断调查和相关法规的制定,就是对这些问题的集中体现。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安卓。既然安卓和苹果都是美国公司(更准确地说,安卓是谷歌开发的开源移动操作系统),为什么很少有类似的“抵制安卓”的呼声呢?

1. 安卓的开源和多样性:
开源和开放性: 安卓是一个开源平台,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查看、修改和分发其源代码。这带来了巨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硬件厂商多样: 三星、小米、华为(尽管在特定时期受到制裁)、OPPO、vivo等全球众多硬件厂商都可以基于安卓开发自己的手机。这种多样性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和预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开发者自由度更高: 相较于苹果,安卓的开放性使得应用的分发和商业模式更加多样化,虽然也带来了应用质量参差不齐和安全隐患的风险。

2. 谷歌作为平台方与硬件厂商的关系:
平台与生态: 谷歌作为安卓操作系统的开发者和维护者,其主要收入来源是广告和Google服务(如Google Play、搜索、地图等)。它并不直接销售手机硬件(除了Pixel系列),也不像苹果那样直接控制整个硬件制造链条。
与苹果的差异: 苹果是硬件、软件、服务一体化销售,利润链条非常清晰。谷歌则更像是一个“赋能者”,提供操作系统和基础服务,让硬件厂商去竞争市场。这种模式下,消费者对“谷歌”品牌的不满(除非是针对谷歌服务本身)不容易转化为对整个“安卓手机”的抵制。

3. 消费者感知:
选择权和性价比: 大部分安卓用户选择安卓是因为其提供了更多的品牌选择、价格区间以及硬件配置的灵活性,更容易找到性价比高的产品。
对“美国公司”的关注点不同: 相对于苹果,消费者对安卓的批评更多地集中在谷歌的服务、数据收集(如广告跟踪)以及应用商店的开放性带来的安全问题,而不是整个平台的“封闭”或“高价”。

为什么会出现“抵制苹果”的呼声,而没有同等规模的“抵制安卓”?

核心在于苹果的商业模式和品牌形象使其更容易成为集中批评的目标。

苹果是一个高度统一的“品牌”: 当人们说“抵制苹果”时,往往是指抵制iPhone、抵制App Store的服务,其核心是对苹果公司整体的商业策略、利润模式以及其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话语权表达不满。它就像一个统一的敌人,目标明确。
安卓是“一个阵营”而非一个实体: 安卓是一个操作系统平台,其使用者遍布全球各品牌的手机。对安卓的批评,更多地会指向谷歌对这个平台的管理,或者是特定安卓手机厂商的某些做法,而很难形成“抵制安卓”这样统一的号召,因为你抵制的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无法真正抛弃所有安卓手机。即使有人对谷歌不满,也会是针对“谷歌服务”,而不是所有的安卓手机。
用户群体和消费习惯: 苹果用户往往被认为是对产品体验和品牌认同感更强的用户群体,他们可能对苹果的“闭环”有更高的期待和依赖,也因此对苹果任何违背其品牌理念的做法(如可能影响隐私、提高成本等)会更加敏感。而安卓用户群体更加多元,对性价比、开放性的需求更加突出。
媒体和舆论的焦点: 苹果作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公司之一,其任何动向都会吸引巨大的媒体关注。苹果的创新、价格调整、政策变化,都更容易被放大和讨论,也更容易成为抵制行动的焦点。

总结一下,人们呼吁抵制苹果的原因,尽管安卓也是美国公司,主要在于:

1. 苹果自身模式的争议点更加突出: 封闭生态、高价策略、“苹果税”、对开发者和用户的限制,这些都是苹果独特的商业模式带来的直接问题,容易引发集中批评。
2. 消费者对苹果的期望值高: 作为高端品牌,苹果在隐私、体验、创新上的承诺,一旦有所“失误”,更容易引发失望和抵制情绪。
3. 社会责任和劳工问题的显性化: 苹果庞大的供应链使其劳工问题和环保措施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4. 安卓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分散了批评: 安卓的开源特性和多品牌厂商使其难以成为一个统一的抵制目标,批评点也更加分散到各个厂商和谷歌的服务上。

所以,虽然都是美国公司,但苹果的独特商业模式、品牌定位以及其对用户体验和生态的强掌控力,使其成为了公众表达不满和呼吁抵制时一个更明确、更集中的目标。而安卓,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技术平台存在,其优缺点分散体现在不同的硬件厂商和谷歌的服务上,难以形成“抵制整个安卓”这样有力的声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zz需要,而且只需要一个或几个假想敌,多了的话老百姓记不住。

有人可能会问,这明明都是民间自发的。

好,咱别杠,为了避免有些年龄低幼人群看不懂,咱从12年开始说。

2012-2013,反日。

这股风总记得吧?客观上,当时我们的总体GDP正在超过日本,日本高层对钓鱼岛也有相关的染指言论,而且实际上日本这些√高层几乎每年都要去厕所拜一拜,而我们民间也有反日情绪。

先是有零星的自发抗议见诸报端,后来有了小规模的聚集效应,再后来席卷全国。这一波浪潮,在形式上是不完美的,但在结果上是比较不错的。

形式上,由于时人的法律意识淡薄,多地爆发了自发的反日集会,以日本车为目标,产生了一些治安事件,甚至是U型锁悲剧。结果上,比亚迪、吉利、五菱等车企脱颖而出,占据了一部分细分市场,我们的汽车工业产生了一个长足进步。

2014-2016,抗韩。

客观上,萨德事件是最主要的导火索,当时的韩国也经常作妖,把本不属于他们的各种东西宣称为大韩民族的发明。这一波风潮形式上非常成功,但结果不是特别理想。

一方面,经历了日本车之后人们守法意识增强了,形式上非常克制,学会了用脚投票。结果上,由于目标只锁定了三星手机和现代汽车,使其市场急剧下降,但是在医美、化妆品等领域反而没有完成国产化,国产化替代品牌如长鑫、京东方等只能在低端市场里打价格战,另一方面产品力也是有落后的。

2018-至今,反美。

原因当然就是毛衣站了,我们坐稳了第二大经济体,而且同样是出口导向,市场就那么大,你挣钱我就不挣钱,抢行市嘛早晚的事。形式上不乐观,结果上也不乐观。

形式上,由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大数据推送,人们情绪里充满了大量煽动性的低智和低质内容,只在反美的结果上统一,逻辑上完全没有一套统一的有说服力的理论。结果上,从吃穿用度到衣食住行,到处充斥着美国的影响,只针对一两个品牌吧,他们又都在我们这有直接或间接的大量就业,很多企业还要吃着美国的融资,所以很难讲。


综上,首先这招数越来越不灵了,这也是题主这个问题核心所在,几波思潮,你说没有官方参与,那肯定是没人信的,但是参与多深和占比如何,这是很难说的。

其次,这种针对其实很无力,反日情绪时,针对的虽然是日本车,但是队伍里拿着尼康佳能的大有人在,而且同一时期,我们引进了不少日本产业,比如动漫和游戏;抗韩时虽然把三星手机和现代汽车打的够呛,但同样这两个集团的其它业务却蒸蒸日上了,医美和化妆品,甚至代购都在攀升;反美帝国主义就更是如此,吃的豆油原料90%的依赖度没怎么降下来,日用品还是宝洁和联合利华分庭抗礼,剩下的就更那啥了,英伟达、AMD、嘤特尔,全是美国的,甚至那些告诉你天天赢、美国天天输的自媒体视频,全是用Mac剪的,因为省时间,就连卖房子的,身上背的美元债也是大头,这怎么抵制好呢?

归根结底,全球化是我们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条件之一,甚至没有之一,全球化就是要把自己镶嵌进产业链之中,而且在这些年,我们与日美韩的贸易,进出口是都在攀升的,那就不可避免的与国外产业相融合,在往上下游产业扩张时也必然与国外产业产生摩擦,这都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在这种风潮中,就连官媒都很少甚至是避免提及苹果和特斯拉等企业,为的就是他们背后庞大的产业链,以及这些产业链养活的就业人口。这两年疫情来袭,加入灵活就业大军的人们,滋味恐怕不好受吧,这时候再祭出反全球化的思潮究竟好不好使,谁也不知道。所以这一波根本没有之前的舆论来的那么猛烈,也没有特别针对的具象化的抵制品牌,也就是天团所表现的“只针对美国政府”的态度,把苹果单拿出来在民间造势可能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总要因为zz需要搞点啥假想敌出来的,要么老百姓可能就会把这种朴素的情感发泄在奇奇怪怪的地方。

不过,大是大非固然很重要,但也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脱离了实事求是的大是大非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最后怕不是要变成琼华派自由落体。

“你说你分析半天有啥用,这可能就是个带节奏的。”

可是,我不分析,难不成还偷着乐吗?

我要真能乐出来,这病怕是几部苹果也治不好。

你看我还在举苹果的例子,就是因为他家喻户晓。换成你要是给不了解手机操作系统的讲安卓是啥,怕不是要从进化论开始讲,你还不如告诉他鸿蒙NB就完事了呢!

以上吧。


4.10小更,没想到这破玩意能火,时间上写的就不严谨,所以也就懒得改。让人纳闷的是我只提了一句“鸿蒙NB”,就一堆人问我美帝为啥抵制华为,是触发智械黎明dlc了吗?

换句话说,我也抵制,我是美帝?

我儿子拉裤子,登子也拉裤子,是证明登子是我儿子?还是我儿子能当总统?


再更:看到一个知乎小同志挺搞笑的,说什么恨不恨的有啥意思,自己开帖说了一通,然后搁我这阳奉阴违,没必要,真的,你们不是爱挖时间线嘛,我记得251能提了之后我还恢复过6、7年前的回答,自己去翻呗,不过万一翻到了这个,气着了,我不负责,这个没那么长,只有两句话,也是当前最高赞,也是被踩到第六第七的样子:

说实在的,有些人一蹲下,你就知道他要拉什么,无聊又有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