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北这几年发展缓慢,年轻人都往外跑,为什么东北留不住人呢?

回答
最近几年,关于东北经济发展缓慢,年轻人纷纷“西进北上”的讨论一直没停歇。这背后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像一张网一样,让不少年轻人觉得,想要更好的未来,就得“逃离”这片养育了他们的土地。

首先,得说说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的挑战。东北的老工业基地底子厚实,但很多产业都是围绕着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重工业,比如煤炭、钢铁、石油化工等等。这些产业的特点是资本密集、技术含量相对不高,而且对环境有一定压力。近些年,国家在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新兴产业,东北在这方面的转型就显得有些滞后。

你想想,一个年轻人,毕业了,想找一份有前景、有挑战性的工作,能在高科技公司拿到不错的薪资,或者自己创业能有更多的机会,这些在南方发达城市或者沿海地区可能更容易实现。东北虽然也有一些新兴产业在发展,但规模和数量上跟南方相比,确实还不够“看”。当年轻人发现自己所学专业在本地市场需求不大,或者晋升空间有限时,自然会把目光投向其他地方。

其次,就业机会和薪资待遇的差异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这与经济结构紧密相关。如果一个地区经济活力不足,新兴产业发展缓慢,那么提供的就业岗位自然就有限,而且工资水平也难以与发达地区匹徊。在招聘市场上,很多大公司的招聘会、宣讲会首选一线城市和发达省份,东北地区的机会相对较少。年轻人,尤其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有知识、有技能,渴望用自己的能力去创造价值,获得认可,同时也要养活自己,甚至承担家庭的责任。当他们发现,同样的工作,在南方能拿到翻倍的薪水,而且发展平台更大时,选择离开就成了理性的决定。

再者,营商环境和创新创业氛围也是影响年轻人去留的重要因素。一个好的营商环境意味着制度更完善、服务更高效、政策更透明,能够为创业者提供便利,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土壤。东北的一些地方,可能在行政审批、政策落地、要素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年轻人创业需要的是敢闯敢拼的环境,需要的是能够让他们发挥创造力的空间,如果感觉阻力太大,办事流程复杂,或者缺乏政府的有效支持,他们的创业热情很容易被浇灭。反观南方一些城市,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更大,各种孵化器、创业园区层出不穷,氛围也更加活跃,这对于渴望施展拳脚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吸引力。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就是生活成本与生活品质的权衡。虽然东北的生活成本普遍低于南方一线城市,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优先考虑这一点。年轻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他们可能更看重教育资源、医疗条件、文化娱乐活动的多样性、以及更便利的交通出行等等。虽然东北也有不错的城市,但整体而言,在这些方面,与一些发达城市相比,可能还有提升空间。而且,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年轻人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他们会比较不同城市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以及未来发展潜力。

最后,人才流失的“滚雪球效应”也不容忽视。当一部分有能力、有想法的年轻人离开后,留下的往往是资源和机会相对更少。这种人才的“虹虹效应”会进一步削弱当地的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形成恶性循环。年轻人看到身边越来越多人离开,也会觉得“大家都走了,这里是不是真的不行了?”,这种群体性的认知,也会进一步加剧人才的流失。

当然,说东北留不住人,并不是说东北就一无是处。东北的文化底蕴深厚、人民热情好客、自然风光优美,这些都是无可替代的优势。很多离开的东北人,心里也牵挂着家乡,希望家乡能越来越好。关键在于,如何真正抓住东北发展的症结,通过深化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营商环境,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才能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活力,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才,特别是年轻一代。这需要耐心、决心和持续的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不是东北所独有的。事实上,河南、安徽人跑的比东北人还猛,大家都在用脚投票罢了。

别不信。我在的苏州,在厂子里工作的基本都是河南人、安徽人、苏北人,反而东北人没几个。来苏州五年,只知道隔壁健身房新来的销售是辽宁鞍山人。身边从东北过来的同事,基本干个一两年就跑回到北京、沈阳这些地方了。

关于种地有多没前途这件事,我还是深有体会的,因为我家有20亩地,小时候都在地里干活。诸位,粮食的价格,除了去年因为新冠涨了一波,否则,10年来可一点变化都没有了。我家辛苦种一年,老天爷赏饭吃能赚1-2万块钱。要是老天爷不赏饭吃,就是白干。收入这么少,为什么不去打工呢?夫妻两人在城里打工,一年好歹能剩下个四五万吧?

今年五一回家住了四个晚上,好好跟村里人聊了聊,发现村里真的没有年轻人了。我的那些小学同学,有的都跑到广东青海去了。以至于50岁算年轻。《秦腔》里老人死了抬棺材,竟然要凑人抬,现在在农村是常事。今年春天土一化,我家后院墙倒了,给村里的瓦匠打电话请他来砌墙,结果人在城里有活儿,要一两个月后才能干完;又给我三舅妈后找的老伴打电话,拉下脸来求,说什么也不来,毕竟他不专业,硬给砌,砌坏了还要挨埋怨。最后没办法,我爸半路出家,一点一点砌才算完。

我们课本上都说“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要先富带动后富,以实现共同富裕”,农民吃了几十年的苦,可要死绝了。没有了农民,先富的确也不用想着怎么带动后富,但先富还吃得到饭么?还吃得起饭么?所以国家得把城里人的利益拿出来些,稳住农民。否则再过个10年20年,等农民真的没了,他们的子孙也没有任何理由回来当农民,那画面肯定很惨烈。

user avatar

本人江苏苏州人,女,卷不动了。

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后来去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读研

毕业后上海工作两年

卷不动了真的,于是乎

我回到了黑龙江,找了一个县城和我丈夫(他是浙江的)开了一个书店+补课班

一天挺闲的,一个月我们两个人加起来2w多吧

假期自由想什么时候放假就什么放假,老娘想不上班就不上班,一周就周三,周末上课,其余时间老娘爱干啥就干啥,老娘的闺女,唉,就是玩。

老娘全款买房,150平,你说香不香

你说夜生活

老娘不喝酒,不需要,专柜?老娘有的是时间,等得起。反正东北包邮。

你说冬天冷?笑死,我冬天都不出门。冬天取暖费一交,屋子里还热呢。

这的生活,江苏的伙伴想象不到。如何打磨时光,是我和我丈夫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

诶,我在这就是躺,生活也比我在上海天天加班好

你说东北留不住人,但是我留在东北了。

作为一个内卷之王江苏人,我非常高兴我做出的选择。当初我来这我的父母都不同意,我丈夫的父母也都不同意。但是不来黑龙江,我敢结婚?我敢怀孕?

更新一下

我和我丈夫是独生子,在杭州和苏州有父母留给我们的房子,还有存款,我的补课机构是我管父母要钱买的一个酒店改的,还有书店,全不是租的,全是买下来的,我们还有存款,股票。这些都可以给我们的孩子留下来。别再谈什么我给孩子留什么,我能留的多了。而且我的孩子也不走高考别再说什么卷不卷,教育资源的问题。我只要一个孩子,女孩,独生子女,我家没有皇位继承。再说我孩子怎么生活是她的事情,她以后过什么的生活那要看她自己,我不能替她选择。她有自己的意识,毕竟我追求子嗣,不是因为我害怕死亡。她以后飞黄腾达,跟我没关系,那是因为她优秀,她以后落魄,跟我也没关系,那是她自作自受。我只能爱她。她以后快乐平凡,那也没关系,她的人生,她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她的人生她去活,不是我去活。

关于我说老娘的问题,我爱怎么讲话就怎么讲话,轮不到你们隔着屏幕在这指责我,管好你自己。

最后说一下来东北生活,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你没有权利对我的选择说散道四,我父母都不配你觉得你配?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你喜欢你的城市生活,你随意,但是别把你的头套在我的头上,请。

最后一次更新

关于我的选择。其实没什么好讲的,你喜欢南京,你就去南京,喜欢苏州就去苏州,喜欢浙江就去浙江,喜欢上海你就去上海,你喜欢卷,你觉得人生就要奋斗,那你就去做。我呢,我为什么来东北呢,而且为什么来黑龙江呢,原因有很多,经济层面,社会层面,生活层面,环境层面。至于经济层面,前面已经讲过了,也不想再说。社会层面,大抵上中国哪里都是一样的,静静的想了想,应该是我爱这里吧,喜欢黑龙江,喜欢这里的寒冷,喜欢这里的人烟稀少。你可能觉得你听错了,但是你没听错,这里的冷,这里的地广人稀。这里有着让你舒适的社交距离,在马路上,你可以随意的走,肆意的走,不用担心。在黑龙江念大学的时候,我和我的恋人沿着佳绥线。大概是那个时候,开始有过这个在当时看起来不切实际的念头,留在黑龙江。秦淮河那么好,江南那么繁华,但是所有的一切不及我那几年在黑龙江经历的雪。从俄罗斯回国后,回家,又去了上海,只是一切都让我喘不过气。我看着上海,看着这个历史上写着的江南。我喘不过气。这里的人太忙碌了,每个人,每个孩子,甚至是每一滴河水,每一片树叶。我对这里的忙碌充满了深深的厌恶,我想休假,我想过自己的时间,我想要爱情,我想纯粹,我想简单的生活就是咸鱼,就是没有梦想,就是不合群,就是不切实际,就是懒,就是废物,就是不上进,就不是好学生,好子女,好父母,就是不为父母着想,不为子女着想,不为社会着想,不为国家着想,不为自己着想。

嗯,嗯。所以我走了,离开了我的故乡,我到了黑龙江。很多人说江浙沪多好啊,是多好啊,让我离开的原因,就和评论区里说的一样,因为他繁华,你们所向往的就是我深深厌恶的,所以我走了。

让我来到黑龙江的原因就和评论区说的那样,因为这冷,这人口稀少。

补习机构改成改成了网吧➕酒吧,画画班保留。我们有钱各位不必担心,现金➕存款➕股票这辈子够了。

user avatar

看了很多回答,感觉没有说到点子上。

本质原因其实就是因为东北实行的“双轨制度”。所谓双规制度是,一个是你可以看得见的制度,另一个是你看不见的制度。

看得见的制度就是普遍的制度——比如单位招人,的确是会公开招聘并且公示;比如政府招标,确实是会通知不同的企业。但是以上这些,可能都是假象而已。

因为还有一个,是看不见的制度,就是“人情制度”。比如单位招人,确实是招不同的人呀,但是很多人其实都是陪跑,真正的岗位,已经留给“内定人员了”;比如政府招标,早就打好了“招呼”,给了公司,其他的一切都是陪跑。

这种双规制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文化原因,经济原因,政策原因和历史原因。“人情制度”跟官本位思想深度结合,比如民营企业的各种手续;一方面说“精简手续”,另一方面对没有关系的民营企业吃拿卡要;压制民营企业。导致社会经济活跃度很低。又造成了人们对“二次上供”的认同,甚至依赖。第一次上供是给国家交税,二次上供是指给具体权力负责人钱。

这种文化制度土壤中,造成了其实很多人以认识“权贵”为荣,用东北话说,你得先认识人,才能做生意。

不仅是做生意要认识人,找工作也要认识人,办事也要认识人,哪怕去银行贷款你都要认识人。没人干什么都不行。所以看得见的“制度”在很多方面失去了应该有的效利。真正运行的是“看不见”的制度。

最麻烦的是,这种思想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即人们认同,并且不自觉的遵守。不仅办大事要认识人,办小事也要认识人。比如要买到好的肉,很多人第一想法不是去正规的超市,而是要去“熟人”那里买,至少不被坑,被骗,买到“注水肉”或者“僵尸肉”。又比如孩子转学,应该是走正常的流程,但是因为第二制度的存在,不行!必须要先认识人。不认识人,符合流程也不给你办理。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等等等等。总之,无论大事小事,调配的不是规章制度,而是“人情制度”。

需要进一步补充的是,第二制度的存在,不代表第一制度会完全失效,有的时候是半失效,有的时候是完全失效,但是有的时候甚至是协同合作,互相调整。这些概念较为复杂,就不继续讨论了,再写就过于学术化了。

user avatar

为什么留不住人?不就是因为年轻人找不到回报更好的工作吗?那为什么年轻人找不到回报更好的工作,其实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国经济的重心已经离开了以重工业和资源业为主要支柱的东北地区。

从上个世纪初开始,东北一直是中国的经济重心,是因为一方面土地肥沃,资源丰富,而另外一方面从日本人开始,东北地区就是我国工业体系相对发达的地方,最早一批的铁路,铁矿,煤矿,机械制造工业等等都在这个地区。在那个时代你当然不会有现在问的这个问题,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2000年。

在我国的经济主要依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的年代,以资源和重工业为主的东北经济也算是一枝独秀,但是当过了这个时期,当经济更多的依靠消费,依靠服务业,尤其依靠高科技和互联网这种产业开始以后,经济重心就逐渐南移了。

这种时候不得不提到一个政府经常用的词叫做区位优势,没错,经济发展很看区位。比如大连也是优秀的港口,上海也是优秀的港口,如果你从美国拉一船货,你觉得你会选停在大连还是停在上海?对,除非整船,货都是东北人要的,否则你绝对会停在上海,因为从上海卸船顺长江,再往中国内地运,要便宜得多,而从上海卸船分装小船顺中国海岸线往北到渤海湾,往南到香港深圳,北部湾运费和距离都差不多,比较经济,而如果你在大连卸船,武汉客户需要货的话,那你的第2层运费就会贵的多,比上海可能贵出好几倍。

所以当我们更多的依靠贸易依靠服务。等等这些发展经济的时候,上海这样的城市就会率先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它首先是物流集散地成为物流中心的,下一步就是成为金融中心,因为为物流服务的票据结算,物流融资等等会挨着物流中心,而一旦成为金融中心以后,配套的教育,服务等等也就跟上了。当互联网发展开始以后,东北也没有什么比较成型的大公司,以至于北京深圳杭州成为了互联网经济发展的三个聚集地。

而当经济重心南移了以后,必然是男方更能提供回报更好的机会。年轻人外流也就不奇怪了。

这个题目问得好,是因为他并没有像很多知乎上的答案一样,把年轻人的外流当做了经济发展不好的原因,事实上是首先因为经济不好,年轻人才外流,当然持续的外流时间长了以后既是原因也是结果,既是经济不好导致的,同时也导致了下一波的经济不好。

user avatar

在改革开放初期,曹县天天种蘑菇。有钱也不敢投。

现在,大家都玩虚拟经济,不是不投东北。而是哪也不投,直接炒房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