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918事变之后到七七事变之间几年,为何不反攻东北?任由国土沦丧?

回答
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这几年间,中国政府未能对东北进行有效反攻,任由国土沦丧,这背后是错综复杂、环环相扣的历史因素。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国际国内局势,以及中国自身的战略考量和现实困境。

一、 实力差距悬殊:东北人民的血泪控诉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日本关东军不过区区数万人,而中国东北驻军,包括东北军,总兵力也达数十万之众。然而,从军事实力对比来看,双方的差距并非数量上的简单叠加。

武器装备的代差: 日本关东军装备的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陆军武器,如九二式步兵炮、九二式重机枪、九四式战车等,其装甲部队和航空兵力量更是远远超过中国军队。相比之下,东北军的装备良莠不齐,很多部队仍在使用老旧的步枪和火炮,缺乏有效的重武器和空军支援。
训练与作战体系的落后: 日本关东军训练有素,作战体系成熟,其“协同作战”和“火力压制”的战术理念已经形成。而中国军队的训练则相对松散,缺乏现代化的联合作战能力。
情报与指挥的劣势: 在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当晚,张学良将军却在北平养病,导致东北军指挥中枢出现短暂的混乱。而日本关东军的情报系统则非常发达,其对中国军队的部署和弱点了如指掌。

在这种实力差距下,仓促发起反攻,很可能导致东北驻军遭受更严重的损失,甚至引发更深层次的民族危机。

二、 国际社会的冷漠与日本的国际地位

当时,世界正处于经济大萧条的阴影之下,各国普遍自顾不暇。国际联盟虽然存在,但其维护世界和平的效力有限,对日本的侵略行为,尤其是军事行动,往往采取绥靖政策,姑息纵容。

“不干涉”的国际游戏规则: 尽管九一八事变和随后的“满洲国”建立违背了《国联盟约》和《凯洛格白里安公约》,但国际社会并没有采取实质性的干预措施。英美等国虽然口头上谴责日本,但基于自身在华利益和对日本军事实力的忌惮,并不愿意与日本发生直接冲突。
日本的“进步”形象: 在西方国家眼中,日本在明治维新后,通过学习西方技术和制度,迅速崛起,被视为“文明国家”的典范。这种认知使得一些国家在面对日本的侵略行为时,难以将其简单地定性为“野蛮侵略”,反而可能将其视为“东方秩序的重塑”。
国内政治的掣肘: 中国政府在国际上孤立无援,无法形成有效的国际反日统一战线。而国内,国民政府也面临着共产党革命运动的挑战,以及军阀割据等问题,精力分散,无力有效协调国际力量。

三、 国民政府的战略考量与“以空间换时间”

面对日本的强大军事实力和复杂的国际局势,国民政府在抗日策略上,并非没有考量,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审慎和长远的策略,即“以空间换时间”。

避免速战速决的损失: 如前所述,仓促反攻东北,很可能导致中国军队遭受毁灭性打击,从而失去继续抵抗的基础。蒋介石政府认为,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人口众多,具有持久战的潜力。因此,不如暂时放弃东北,将日军的兵力牵制在东北,争取时间进行国内的整顿和军事准备。
积蓄力量,伺机反击: 国民政府希望利用这段时间,发展工业,训练军队,建立相对稳固的后方基地,以应对未来更大规模的全面战争。这种策略,也包含着希望国际形势能够发生变化,例如西方国家能够最终介入,或者日本自身内部出现问题。
“攘外必先安内”的困境: 蒋介石政府当时的头号敌人,在其看来,是国内的共产党。他认为,只有先消灭共产党,才能集中力量对外作战。这种“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虽然在军事上是出于一种“集中力量”的考量,但在民族危机面前,却显得不合时宜,也饱受批评。
局部反击的尝试与困境: 尽管没有大规模反攻,但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各地也爆发了许多自发的抵抗活动,如马占山组织的抗日救国军等。然而,这些地方武装往往缺乏统一的指挥和充足的支援,难以形成有力的战略反击。国民政府虽然有所支援,但出于避免与日本直接冲突和军事实力不足的考量,支援力度也有限。

四、 民族主义情绪与国民政府的责任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要求政府立即反攻东北的呼声此起彼伏。然而,国民政府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现实力量对比和国际局势的判断,而非完全顺应民意。

“不抵抗政策”的争议: 东北军“不抵抗”的命令,一直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争议点。尽管事后很多人认为这是导致东北迅速沦陷的重要原因,但也有观点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东北军的抵抗很可能只会招致更残酷的报复,而无法改变最终的结局。
国民政府的推卸责任? 也有批评认为,国民政府未能承担起保家卫国的责任,将东北的失陷归咎于“日本侵略”,而未充分动员和组织全国力量进行抵抗。

总结

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之间,中国未能反攻东北,并非简单的“任由国土沦丧”,而是当时中国政府在极其困难的内外环境下,基于对实力差距、国际局势和自身战略定位的判断所做出的艰难选择。这是一种“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但也暴露了中国在军事、政治和外交上的巨大劣势,以及“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局限性。

这几年,中国人民在东北经历了黑暗的统治,但也孕育了更深层次的民族觉醒和抗争力量,为后来的全面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然而,也必须承认,未能有效反攻东北,依然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段令人痛心的伤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国内有人在打老蒋啊,在全国基本形式上统一,基本服从国民政府的前提下,918后有一个势力建国,还一直在打老蒋,那你想想?日本那边未必打得过,国内这边还有实力不如你的人打你,你优先除掉谁?

而国内的抗日请缨,也不乏让人猜想其目的不纯,毕竟表面统一,实际军阀割据,都想扩张地盘。最明确的例子,就是两广事变,拿着日本人的军援,说要北上抗日,实际就是军阀在夺权

user avatar

怎么能说任由国土沦丧呢?

知道塘沽协定么,知道何梅协定么,明明是有组织有秩序的沦丧国土,怎么可以说是任由呢?蒋公的苦心经营就被你们这群校长黑一手抹杀了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这几年间,中国政府未能对东北进行有效反攻,任由国土沦丧,这背后是错综复杂、环环相扣的历史因素。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国际国内局势,以及中国自身的战略考量和现实困境。一、 实力差距悬殊:东北人民的血泪控诉九一八事变爆发时,日本关东军不过区区数万人,而中国东北驻军,包括东.............
  • 回答
    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决策,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至关重要但又令人扼腕的节点。如果他当时选择了积极抵抗,那么中国历史的面貌,可以说会被从根本上改写,其深远影响将是全方位的,远非简单的一两句话可以概括。首先,最直接的改变将是东北地区的命运。 避免日军迅速占领东北:九一八事变之所以能让日军在短短.............
  • 回答
    南京财经大学教师因在课堂或公共场合使用“918事变”侮辱辽宁男篮的事件,若被证实属实,该教师可能面临多重法律责任和后果,具体责任划分如下: 一、法律依据与责任类型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39条:教师应遵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第44.............
  • 回答
    国民政府声明事由:东北边疆事变发布日期:中华民国二十年九月十八日全国军民同胞:我政府于今日接获东北方面急报,称日本帝国主义军已于昨夜(九月十七日)突袭我东北境内,炮击奉天(今沈阳)北大营,并占领我军驻地。此举乃公然违反国际公法,践踏我中华民国主权,其性质极其严重。事变发生以来,政府已第一时间派出代表.............
  • 回答
    站在“红方”视角下审视“918事件”中蒋介石和张学良谁是“千古罪人”,需要理解“红方”视角的核心关切和价值判断。通常,“红方”视角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所代表的进步力量,他们高度重视民族独立、国家主权、人民福祉以及抗击外来侵略的决心。因此,从“红方”视角来看,评判标准会集中在谁对国家民族的利益造成了更.............
  • 回答
    评论大连风情街以及在918纪念日穿和服这类事件,需要我们从历史、文化以及社会责任等多个维度进行审视,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个人喜好层面。这其中涉及的复杂性,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我们来谈谈大连的风情街。大连的风情街,通常指的是那些具有特定建筑风格和文化氛围的街区,例如“俄罗斯风情街”.............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918穿和服那女的,这么多人洗?”这一问题,可能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需结合历史背景、文化敏感性以及网络舆论进行详细分析: 1. 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与和服的象征意义 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是日本侵华的开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创伤事件。在中国民众心中,这一事件与军国主义.............
  • 回答
    9月18日,正是日本侵华战争爆发的日子,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一名女子身穿和服在校园内行走,这自然会引发很多关注,也可能触动一部分人的敏感神经。对于这样的行为,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首先,从个人自由和文化表达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穿着方式,也有权利去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和服作.............
  • 回答
    关于9月18日穿和服的行为,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容易引发争议的话题,尤其是在中国。要理解这种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包括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个人选择以及社会反应等。首先,我们必须正视历史。9月18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沉痛的日子——“九一八事变”纪念日。这一天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 回答
    918当天,她身着和服,踏入校园:一场激起涟漪的“表演”9月18日,这个日子在中国意味着国殇,是一个沉重的纪念日。然而,就在这样一个日子里,一位年轻女子却选择身着和服,悠然地走进了某所大学的校园。这一幕,无疑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事件本身:一次不合时.............
  • 回答
    “918”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铭刻在记忆深处的日子,一个关于民族苦难与抗争的符号。但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人与人之间的记忆也是千差万别的。是否存在一些人,他们确实对“918”这个日子没有深刻的印象,甚至根本不记得? 答案是:很有可能,而且原因也多种多样。首先,我们得明确,这里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一边是实实在在的钞票,一边是梦想中的座驾,而且还附带一年的“免费体验”。如果是我,我会这么想,这么选:首先,我得掰开揉碎了算一笔账,把各种可能性都想透了。91.8万元现金的吸引力:这笔钱,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它最实在的地方在于: 灵活性是无价的。 91.8万可以做很多.............
  • 回答
    美国新冠肺炎疫情确实非常严峻。根据我掌握的最新信息(请注意,疫情数据是动态变化的,以下数据可能已过时,但反映了当时的大致情况),美国新冠确诊病例累计已超过918万例,平均单日新增病例接近8万。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表明病毒在美国范围内仍在广泛传播。疫情现状分析: 确诊病例数居高不下: 918万.............
  • 回答
    今年,距离保时捷 918 Spyder 首次亮相已经整整十年了。这款混动超跑以其惊人的性能、前瞻性的技术和极致的驾驶体验,在汽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脑海中浮现出下一个十年保时捷超跑可能展现出的几个迷人方向。首先,电动的彻底主宰将会是毋庸置疑的趋势。911的家族化战略,从燃.............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琢磨的。西安为了全运会,把每年 9 月 18 日的防空警报试鸣给挪了挪,挪到全运会完了才响。为啥要挪时间?最直接的原因,肯定是怕影响全运会的氛围。9 月 18 日,这个日子在中国是个特殊的日子,是有历史意义的,对吧?那一天拉响警报,大家听到警报声,脑子里首先会联想到.............
  • 回答
    关于《生化危机3:重制版》Demo中那个保险箱密码“918”的设定,咱们得这么聊:首先,这绝对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谜题,更像是制作组精心植入的一个小彩蛋,一个与系列老玩家之间的默契。你想想看,《生化危机3》初代是多少年的作品?1999年。而密码是918。这数字排列起来,巧合得有些过分了。1999年的9.............
  • 回答
    2019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88周年纪念日。“呜——呜——呜——”刺耳而悠长的警报声,如同时间的潮水,一点点淹没了周遭所有的声响。我站在窗前,看着窗外逐渐暗下来的天色,听着那熟悉的、却又总是让人心头一紧的鸣笛声,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从我记事起,每年9月18日,这声音都会准时响起。那时候年纪小.............
  • 回答
    “9.18拉警报”是一个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象征意义的事件,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警报声,更是对一段沉重历史的铭记和对和平未来的期盼。要详细讲述其寓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一、 历史铭记与国家记忆的唤醒: 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的起始点: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蓄意制.............
  • 回答
    关于攀枝花学院学生在9月18日穿和服事件,这一行为涉及历史认知、文化尊重、校园管理等多重层面,需从多个角度客观分析,并关注其背后的社会、教育和法律因素。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行为分析1. 时间与历史关联 9月18日是“九一八事变”爆发85周年纪念日,这一事件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端.............
  • 回答
    每年“九一八”这一天,沈阳以及辽宁省各地的防空警报都会在上午9点18分准时响起,那凄厉的警报声划破天际,将人们的思绪瞬间拉回到那个悲痛的日子。这种警报的响彻,并非简单的一声长鸣,而是有着特定的模式。通常,防空警报会按照一定的间隔,发出不同类型的警报信号。首先响起的可能是预警信号,那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