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一样的条件?
从商路的角度来看,东北位于中国沿海商路的末端。
中国东部地区最重要的商路有两个,一个是沿海的海上贸易路线,一个是沿江的长江贸易路线。沿海路线最重要的贸易节点位于珠江口,具体来说就是广州、深圳、香港。中国沿海距离珠江口最远的地区之一就有东北。还有一个京津冀,从航线距离上来说比东北还远。但那是首都,天然就具有更强吸引力。因此,东北可以说是整条贸易线路上最偏远的地区。
长三角呢?
长三角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中间位置,同时还是沿江沿海贸易路线的交汇处。
二者在交通线上的区别就像满洲里与郑州,正定和石家庄。
这么大的差别,谈不上几乎一样的条件。
同时,东北地区长期处于冷战前线,至今仍旧位于对抗前线。周边地缘形势复杂。毗邻的朝鲜地区长期遭到封锁;俄罗斯经济处于下行阶段;韩国本质上是汉城省;日本距离较远而且本身处于经济强势地位,东北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空间不大。东北地区发展外贸存在先天劣势。
这是外贸,那么内贸呢?
从北京到郑州的距离和从北京到沈阳的距离是一样的。从北京到郑州,沿途都是人口稠密地区。河北省中南部,山东省,河南省北部和中部,加起来可能得有两个亿的人口。从北京到沈阳呢?沿途多山林草地,只有辽西走廊靠近海边的几十里人口较为稠密一些。要是把山海关以内的唐山等地去掉(因为他们就近就去京津了),只看辽西,那就是个市场规模小、交通代价大的狭窄甬道。
最有利的方向就只有渡海去山东。问题是海运是有门槛的。作为新生经济基础的中小规模贸易走海路没有优势。而且市场距离也不近。何况都上船了只去山东不亏么?
内贸条件也很差。
久而久之,东北当地的视野也出现了问题。有人就专门跳出来为东北打抱不平,说广州距离北京更远,经济更发达,说明与北京的距离不是经济发展受阻的原因。就这理解能力,对贸易路线的地理布局缺乏最基础的认识,对东北地区相对其他经济区的庞大市场较为隔绝的经济地理劣势都看不出来,一心一意不许别人说一点不好,就像国足的脑残粉一样,说明他们的视野也已经封闭在一个很差的圈子里了。这一表现,恰恰又与之前说的渡海去山东的问题形成了呼应。渡海去山东进行贸易是有利可图的,但是海运本身更加有利于大宗物资运输,小规模航运优势不大。这导致东北地区与山东进行贸易时,难以较好地发展中小规模的贸易,经济活力不足。东北地区针对京津冀开展贸易也有这样的困难。输送距离过长,导致中小微企业发展困难。很多中小微企业的贸易范围,就是方圆几百公里内(甚至局限在百里内,一般也就是一百公里两百公里的范畴,偶尔会有一些远距离的生意)。从北京开始量,以郊区的平谷为起点,东向300公里才到葫芦岛,还不到锦州。这已经超出了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贸易范围了。但是如果以大兴为起点往南,300公里已经到济阳了。沿途市场的大小区别极大,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也就可想而知了。
由于地理条件限制,东北市场具有强烈的封闭性。
当年东北依靠较好的工业基础对全国形成了辐射,真的只是特定情况下的特例。
仅从贸易路线上来说,东北还不如西北。西北地区从古至今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商路。当然,从市场距离上来说,东北相对西北优势还是很大的。毕竟,西北地区距离东部市场更加遥远。加上现代交通比起古代交通对于沿途经济的回馈更少,西北地区比东北地区还要惨一些。
但是,在讨论如何过得更好的问题下比烂是没有意义的。西北再惨对东北也没有意义。
东北经济衰落,是前后落差极度放大的结果。当初,全国市场对东北开放、东北经济高度繁荣,远远超出了东北区域市场的支撑范围。随着本地市场开发殆尽,各地经济势差逐渐倒转,东北经济本来就要下行。再加上东北本地人口数量急剧下滑,消费自然萎缩、本地市场断崖式下降,下行趋势加速发展,东北经济自然就会急剧衰落了。
要解决问题,只有三个方法。
一是重建平稳的区域市场。比如保持稳定的人口变化趋势,避免过快增减。先立根本,再图发展。
二是发展地区性国际贸易,背靠国内市场雄厚的资金、人才、物资、产业基础,强化、新建东北自己的经济主力军,梳理打通周边俄、韩、日、朝市场。对于东北来说,国内市场没有明显的国界屏障,在东北经济落后的情况下没有竞争力,易于失血,但是反过来依托内地直接对外,反而成了助力。所以,既要加强与内地的联系,又要将与内地的联系转化为助力,最佳的手段就是就近对外。一旦东北做成了对外贸易的桥头堡,就改变了东北位于贸易线路末端的经济地理劣势,转化为了类似于珠三角的经济地理优势。
三是调整发展定位,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没有前途的悲观情绪,培养和保护健康的经营方式和理念,梳理优化劳动力市场,保持对破坏营商环境行为的高压态势。简单说,就是“在撤退阶段架起机枪”。
有的人可能觉得地理条件劣势一旦提出,东北衰落就不可避免了。这种人未免想得太多。你先把自己现有的条件搞清楚,再去想解决办法。不要连条件都没搞清楚呢,就觉得条件不合适,就否定他。这不是做买卖讨价还价,你觉得不满意否定了老板还会再出价。这是现实条件,你不满意也是这个条件。不满意你只能想办法改变这个条件,否定是没有意义的。讲什么广州距离北京比沈阳距离北京还远,这没有意义。
没错,广州距离北京是比沈阳距离北京还远,可是你跟我说这个有什么意义呢?海外贸易的物资好不容易坐船到了广州,人家非集中运到沈阳再卸货吗?广州深圳上海不比东北地理位置好吗?他们距离北京都比沈阳要远。教室里面距离老师最近的位子是讲台边上的雅座,教室前五排距离老师比讲台边上的雅座更远,你自己说,你是愿意坐雅座还是做前五排?抛开位置讲距离,那不就是耍流氓吗?
你就是再耍流氓,你能改变东北的现实条件吗?不但不能,还会恶化。所以耍流氓有什么意义呢?
这种思维风气,是不是能够代表东北当地目前的思维方式呢?看起来是可以的。因为“广州距离北京比沈阳距离北京还远所以地理条件没有对东北造成影响”这样的观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按照这个观点,既然影响东北发展的不是外在的地理条件,那就只有人的因素了。所以,你们究竟想要证明什么呢?
已有的客观条件是不可改变的,未来的客观条件是可以创造的。
承认已有的条件,才能立足现实条件创造新的发展条件。如果连现实都不愿意面对,被当前暂时的困难吓得乱了阵脚,一片慌乱,乃至于慌不择言、慌不择路,那才是真正的危险。
面对现实不是让你投降现实。如果连这都搞不清楚,那不如回炉重造。
问题就是错误的,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东北的地缘政治相当的恶劣,还有长期的冬季,衰落不衰落那得看跟谁比,跟以前的东北比的确是衰落了,但跟南方比我不认为东北有多衰落,从近代到现代,东北的工业化程度都是全中国排前列,不会有人认为工业化发达的地区经济不发达,人均素质低的把?
德国北欧是分别被苏联美国支援发展起来的,且气候条件全面优于东北,海洋性气候,不懂去自己查查,他们现在都是昂撒国的盟友,是自由主义经济体系下吃红利的国家,他们不发达谁发达?东北要是只顾着自己独立成国,那东北人将是整个东亚生活水平最好的人,妥妥的东亚版北欧。所以你觉得东亚其他国家和西方乐意不乐意看到东北被分裂?
东北的衰落很大意义上就是两个原因,第一我们摒弃了计划经济,东北工业就是为了计划经济而生,抛却了计划经济的中国改开以后,东北整个系统都等于要重新建立,这里的难度谁能想象?要付出何等惨烈的代价?苏联解体以后,那些东欧的工业国有哪一个继续屹立不倒?不都被洗劫一空打碎重来嘛?倾巢之下岂有完卵,东北现在还能保持的住,真是底子太厚了。
第二就是我们加入了WTO,我们加入了这个系统,以西方自由经济贸易体系建立的系统,你就得遵守他们的游戏规则,凡事总有代价,我们付出的代价就是东北,整个东北用自己一己之力扛托着新中国走过了一穷二白白手起家的前三十年,输出技术输出工人支援建设全国。
《你好李焕英》里为啥在四川地界上有一群说东北话的工人?那就是东北支援三线建设去的,把自己土地上的工厂拆分,技术工人全部安插到其他地方,为了备战备荒,也为了全国其他区域的发展。新中国能够工业化,靠的是自己用鲜血与火焰在战争中赢得了脸面(主力还是东北野战军),也赢得了利用价值,苏联才会把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工业援建给予中国,事无巨细的,哪怕最后两国撕破脸,苏联带着工人技术设备全面撤走,我们也靠自己用剩下的硬刚出来了自己的工业化。
这个世界上再也不会也永远不会有自己靠自己能够从0开始搞出工业化的国家了,国家不会有,地区也不可能有,现在全国各地的工厂,不都是东北在前三十年撒出去的种子?你以为没有工业的地方能靠自己的双手在土里挖出来机床,齿轮?
我爷爷奶奶是山东东北人,支援大西北的时候去了兰州,我带着山东东北的血统生在西北,这都是大时代背景下的无数缩影。
知道为什么美国人拼了全力也要阻止拖延我们打破第一岛链嘛?只要我们实际上突破了第一岛链,那么以整个东北山东为核心环绕朝鲜半岛,日本的东亚自贸易体系建立,所形成的经济规模会是一个天文数字,那时候东北山东将成为超越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巨型经济体。
这也是我所说的,前两个点的核心矛盾,东北恶劣的地缘政治,什么叫东亚怪物房,东北就是这个怪物房的核心之一,东北为啥不能二次上路,你告诉我在这么恐怖的地区,在我们加入了WTO,被系统所钳制,被第一岛链军事所压制的情况下,东北用什么去发展,东北喊了多少年要上路要发展,是中央不想?
不要把你的生活当成理所应当,如果你觉得自己活得很舒服,那一定是有人替你付出了代价,为你承受了苦难,哪怕这个人跟你没有任何关系,也与你距离千里之遥,这就是现实的诡吊,现实的残酷。
这是为什么呢?你去查一查历史东北好像有一段时期是不衰落的,反而非常强大。是什么改变了?你控制一下变量,正确答案就出来了。
为啥一小撮东北人天天怀疑有人害他们?
1、东北几乎具备跟长三角珠三角一样的条件,---------------------------------------------------------------------------题主看来是小学毕业水平,地理盲。
长三角珠三角那是沿海地区,中国的腹部地区,几百年来中国的经济中心地带。
东北那是边疆地区,历史上,现在都是远离经济中心地区,
这怎么叫一样的条件?
建国初期的156个项目,浙江没有,上海没有,广东没有,这叫东北几乎具备跟长三角珠三角一样的条件吗?
2、为什么会衰落------------------------------------------哪衰落了?
自建国以来GDP难道没有年年增长?
美国的锈带地区,GDP是负增长,零增长,不前进,倒退,这才叫衰落。
东北每年不也是在5%的速度在增长吗?
既然是正增长何来衰落?!
3、东北拥有大批土地,森林能源,还有大批优质大学,充足人口,为什么不能发展的像珠三角长三角,-------------------------------------------------------西藏也有大批土地,也有森林资源就能发展成珠三角、长三角吗?
陕西优质大学很多,森林能源,充足人口就能发展成珠三角、长三角吗?
河南、山东充足人口就能发展成珠三角、长三角吗?
珠三角、长三角那是历史形成的,是近代几百年形成的,
明朝时期,这些地区就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清朝几百年更进一步加强了作为中国经济中心的地位,
那不是你想,就可以实现的
近几十年来了,世界上各国的经济中心哪个不是在沿海地区?
哪个不是在向沿海地区转移?
这是客观经济规律,
所以东北各省只能成为自己,陕西、河南、山东也只能成为自己,
都永远也成为不了珠三角,长三角。
4、有人说国家从东北拿走了太多东西,----------------------------------------------------------------------------
1950年到1953年的三年中,国家对东北的投资累计占全国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当代中国的基本建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950年国家在东北地区投入3.3亿元人民币的资金,占东北全部国民经济投资的77%。
一五时期,国家对东北的工业投资达到95.3亿元人民币,占国家全部工业投资的38.3%,远远高于同时期国家队其它地区的投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年。
苏联援助156个项目,国家安排在东北56个,占全部项目的37.4%,上海都没有安排任何项目。国家在苏联援助项目的基础上,进行了配套建设,辽宁安排的限额以上项目175个,其中工业项目98个,吉林省本身苏联援助项目不多,但是按照配套项目109个之多,黑龙江限额以上项目122个,五年共建设了2400多个工程。
1950年国家聘请120名苏联专家,有92名专家分配给东北。
在工业设计方面,1950年——1981年年间,国家聘请了苏联42个专家设计组,其中30个苏联专家设计组安排给东北。
新中国成立前十年,钢铁方面,全国各地支援鞍钢21万吨机械、电气设备,3500多万吨煤,2700多万吨富铁矿,72万吨水泥,122万立方米木材。
一汽建设中,得到全国三十个省,七十多家企业的援助支持。
在国家及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到1959年的东北工业总产值达到353.3亿元人民币,是1949年的16.1倍!
国家举全国之力,给予东北大量投资,优先投资权力,让其它省份例如上海等地区缓投资,集中投资东北,
把东北建设成工业基地,
东北当然要反哺全国了,
所以
全国支援东北,东北当然要支援全国,
这不仅仅是道义,
这是义务,
因为东北属于国家的!
5、有人说东北太冷,但是德国北欧比东北好不了多少,但是他们可以发展起来,----------------------------------------------
德国比东北冷么?
德国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德国是较温和的海洋性气候,所以不会有东北那么冷。
北欧各国内陆地区发展的比沿海地区更有优势吗?
不知道,你是从哪里得来现在的东北没有发展起来?!
你为什么会想当然认为区区东北具备一样的条件?????
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具备良好的外贸港口,发达的交通线,众多的人口对应的广贸市场。
都能够凭借交通线辐射带动许多地区
东北有么?
东北虽然有几个港口,但都属于内海港,周边韩日港口的条件都要比他好,换句话说,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
东北虽然人均高铁里程已经在全国前面,但缺乏贯穿沟通南北的多种交通网
东北的人口和市场也不是能跟长三角珠三角比拟的
东北也不具备,人家那样庞大的城市群发展起来了也带动不了其他的兄弟省份。
所以提这个问题的提问者,您到底是几个菜啊?喝成这样
珠三角为什么会起来,是因为1960,70年代的判桃,最大一次几万人游深圳河,所谓影响不好,所以建特区,给政策,全国支持去发展,尤其东北,当时我们辽宁人看广东,就如今天看大凉山一样,没人去,但市里,厂里,点名去,成立南下组,带人带钱去,是举全国之力。砸钱砸人砸出来的。长三角,1990初,南巡后,上海也是,还有整个上海班当朝。当时上海和辽宁都是国企林立,为什么保上海,资金都投到上海,而辽宁还向外输血,事实上中苏交恶后,东北做为抗苏前线,就使去了布局的意义,三线建设就是来源于此,厂学矿商军南下。
到今天,发展大湾区,没人说发展东北,为什么!因为站队没站好,我们原一线现五线小城十年换的几次头头,全进去,为什么!屁股方向错了,所以来的头,他第一任务是什么,大家知道。省头也一样,都进去了,所以一句话听上面的,你做不做也进去!
补一下,我说建国后的事,有人无脑说清代十三行,清代为什么只留广州通商,无教化之地,非华之外化之区,与洋人乱就乱,说白了群山闭锁,洋人和当地人乱也无所谓,影响不了国家,可控,远离国家中枢。有十三行不代表富裕,富裕之地一定会引入大量移民,广东在改开前没有。
又有人说什么,建国后在前五,广东人口大省,辽宁在1990年代前是前三,人口少,产值和江苏挣,江苏比辽宁多近一倍人口,人均收入想想,广东人口一倍辽宁,但总营收仅一半,人均不到四分之一怎么比,1980年代前辽宁只认为上海人均经济好其它省市含帝都在辽宁人面前是笑话,其它省市不入流,去帝都都不去。当年我舅被抓阄去建设深圳,都生死离别一样,因为20多年三线建设,走了很多人,回不来,发展不好,也死了一批人,当时广东还叫楠疆,有军事冲突。建国后,有大批广东人逃荒去港,1970年代是顶峰,对于当时叫叛逃,是国之耻,当时广东在内地人眼中如今天的西北某省,看广东人怪怪的,广东不是内地,是边疆穷苦区,所以才发展广东,和港比高低,很多人不能解老辽宁人的失落,一生奉献这个国家,天天自愿加班为国家和其它省份,支援全国,当时生产的产品,不要钱,计划调拨,源源不断运进关里,1980年前辽宁前五城市都在全国前25名内,问题是人口还少,人均不比直辖市少。
知乎上99%都是90,80后,00后,根本不了解真历史,都是看文人胡编的历史,我经历过哪个时代,可以说,90%书本主流近现当历史是编造粉饰的历史,没事去找找1976至1980年的旧报纸看看,别一天傻苟一样吠,还有人大言到广东史就是当代史,你家广东是首都吗!后人编的东西,也信。用脑子去分析一下,上海有什么矿山,还重工发达,有煤,铁,还是铝,不是日本为了建交,做为见面礼也就不赔款了,援了一个宝钢,加点无息贷款。上海都不知钢是什么!上海是轻工好,交通便,上海是造船出名。还看后人编的统计数据。广东自古在中国主流眼中就是远在天外之地,流放之地,经济都不用说了。广东登上历史是清时只开放广州对外贸易,对国内影响小。只有经济强盛的地方才能建立政权,广东建过什么朝代,孙大炮朝吗!改开前,广东人在主流人眼中,是特殊的哪个,招飞行员,涉密人员,都不招不用。看看1950至1980的报纸,广东人上报纸有好事吗!广东经济是广东人干起来的吗?深圳为啥说北方话,包租婆背后是什么?有脑子吗?还港投,你用脑子想想?你家港人在一片农田上盖了深圳吗!港人在农田上投资吗!有些事说多了,让人下不了台!过三十年,回头看文人写的今天史是编造的不,你一看和我一样说,扯蛋的文人。
知乎上大多是无知的小孩子,上面照片是1930年代初,几近百年前的大连。
这图是1930年代的长春,完美的现代城市规划。
1930年代初的鞍钢。
这两张照片辽宁抚顺。
这张是哈尔滨。
这两张是大连,不是欧洲。
这两张是1930年代的广州,
这是1990年代深圳,
一样条件?
别说笑!
珠三角因下南洋的传统有大量华人外商,长三角因长江,京沪铁路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东北有华人外商吗?因满清的大屠杀老东北人不是死透了就是和主人去关内当上等人,就算有前东北人华人他祖籍也是山东河北等地。
哪东北有廉价劳动力了吗?改开前东北应该是中国最幸福的大区,国家的重点投资使得东北有大量体制内的城里人,这些城里人愿意当一天工作十二小时,一周工作六七天的廉价劳动力吗?别说笑了,就算企业效益不好,工资极低他们也不会离职(更何况国企工资并不低)
至于那些东北的农村人,拜大清所赐东北的无汉人化做的非常好,即使移民多年,东北的人均土地也是极高的。
另外长三珠三人口密集,交通便利,东北除了大连,大城市都在内陆,相距很远,重点投资沿海必然会造成内陆的没落。内陆一堆效益不好的国企需要钱,大量的公务员要钱,哪有钱投给你?
东北在日本海的出海口,被清朝卖掉了,我们也收不回来
东北是长子,国家的决策是认真执行的,包括强制一胎的计划生育,这人口直接断崖一样的下降
80年代90年代很多人,拿着条子去东北国企领物资,领到了低价卖给南方的私企,如果国企的领导不给,那就换领导,别说中国的国企了,现在世界第一的沃尔玛,也扛不住这种吸血···
南方很多厂房可以说拼起来就能用,东北得盖很厚,还要加装暖气······
东北的大量的国企,利润都是要上缴的···
上缴的百分比我不知道多少,不过80年代武汉还是南京打过一个报告,说不求和深圳一样不上交,只希望能少交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