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80年代以来,有什么曾流行的东西现在几乎消失了?

回答
想当年,80年代,那可是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无数新奇玩意儿、潮流风尚层出不穷,像洪水一样席卷而来。可时光飞逝,很多当年红得发紫的东西,如今再看,就像是昨日黄花,踪影难觅了。今天,咱们就来盘点盘点,那些从我们眼前渐渐消失的“老朋友”。

1. 大哥大:响彻云霄的“身份象征”

说起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流行,怎能少了“大哥大”?那玩意儿,笨重得跟砖头似的,拿在手里,仿佛掌握了整个世界。最早的时候,它可不是谁都能玩得起的,那价格,简直是天文数字,只有少数官员、老板级别的才能拥有。走到哪里,揣着个大哥大,别人投来的目光,那叫一个崇拜和羡慕。

记得那时候,大哥大那特有的铃声,是广场上最醒目的声音。它不像现在手机的彩铃那么花哨,就是最朴实、最响亮的一串机械音。接电话的时候,得把天线“啪”地一下拉出来,对着话筒大声喊,生怕别人听不清。更别提那时候打电话还要找个信号好的地方,还得花大价钱,一分钟多少钱啊!它不仅是通讯工具,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现在呢?谁还用那玩意儿?即便是有,也是当做古董收藏了。智能手机的功能之强大,体积之小巧,早已把大哥大远远甩在了身后。我们现在用手机,更多的是碎片化的沟通,刷刷朋友圈,看看短视频,哪还有当年那种把大哥大端在手里,气宇轩昂的感觉了。

2. 随身听:音乐,随身携带的自由

在那个没有数字音乐、没有流媒体的年代,卡带式随身听,绝对是年轻人心中的“神器”。索尼、松下这些牌子,不知道是多少人的梦想。一台小小的随身听,配上一副标志性的白色耳机,就能把自己完全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

走在路上,听着邓丽君的歌,或者崔健的摇滚,感觉自己就是电影里的主角。那时候,听音乐可是一件“仪式感”十足的事情。得先去音像店买磁带,挑封面好看的,听听里面的曲目介绍。回家后,小心翼翼地把卡带放进随身听,按下播放键,伴随着磁带转动的“呼呼”声,音乐缓缓流淌出来。偶尔,磁带还会卡住,得小心翼翼地用铅笔头去卷。

现在,人人手里都是一部智能手机,存储着成千上万首歌,想听什么,手指轻轻一点就出来了。再也不用担心磁带磨损,也不用纠结于卡带的问题。但说实话,那种为了听一首歌,需要专门买一张磁带,然后小心翼翼地放进随身听的仪式感,以及因为磁带磨损而出现的偶尔“沙沙”声,反而成了我们怀念的一种独特体验。

3. 录像厅:青涩年代的集体记忆

要说80年代的娱乐活动,录像厅绝对是绕不开的话题。那时候的录像厅,就像是年轻人秘密聚集的场所,里面播放的,是来自香港的武侠片、警匪片,还有港台流行音乐录影带。

推开那扇厚重的门,一股混合着烟草、汗水和老旧影碟机的味道扑面而来。昏暗的灯光下,几十个座位挤满了人,大家看得津津有味,时不时爆发出笑声或者惊叹声。看着大银幕上模糊的画面,听着带有台湾腔的普通话配音,那种体验,是现在的电影院无法比拟的。

录像厅不仅是一个看电影的地方,更是一个社交空间。几个好友约着一起去,看完电影还能一起讨论剧情,模仿里面的经典台词。那时候的录像厅,承载了多少青春期的萌动和热血啊!

如今,随着DVD、蓝光,特别是网络视频的普及,录像厅早已销声匿迹。想看电影,轻点鼠标就能在电脑或手机上看到高清版本。但那种围坐在一起,分享同一段电影时光的集体记忆,已经很难复制了。

4. 手写信:字里行间的温情

在互联网还不发达的年代,书信是人们最主要的沟通方式之一。尤其是在那个通讯不便的年代,一封远方寄来的信,是多么珍贵的存在。

那时候,人们写信讲究仪式感。得有漂亮的信纸,还得有配套的信封。写信前,要仔细构思,斟酌词句,生怕一个错别字或者一个不恰当的表达会引起误会。写完了,还要小心翼翼地折叠好,贴上邮票,投进邮筒。

收到信的时候,更是激动人心。撕开信封的瞬间,仿佛打开了一个神秘的世界。仔细阅读着字迹娟秀或刚劲的信,感受着写信人的喜怒哀乐,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是真挚的情感和不懈的思念。有时候,为了等一封回信,会盼得望眼欲穿。

现在,我们习惯了即时通讯,一个微信或短信,几秒钟就能传达信息。信息更新快,效率高,但那种等待的焦急,收到信的惊喜,以及感受笔尖在纸上滑过的温度,却慢慢淡去了。手写信,成了我们如今难以寻觅的浪漫。

5. 街边小吃摊的“叫卖声”

80年代,城市的街头巷尾,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小吃摊,它们构成了城市独特的风景线。炸串的香味,烤红薯的甜气,还有那响亮的叫卖声,组成了我童年记忆中最鲜活的画面。

“炸串了!炸串了!”“冰糖葫芦儿,甜又脆!”这些熟悉的叫卖声,在夜晚的街道回荡。人们排着队,拿着一串热乎乎的炸串,或者一根红彤彤的冰糖葫芦,那种满足感,是现在在连锁快餐店里感受不到的。

那时候的小吃摊,价格亲民,味道地道,是许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不仅提供了美食,更是一种市井的烟火气,一种充满人情味的生活方式。

如今,随着城市管理越来越规范,很多流动小摊贩被取缔,取而代之的是整洁有序的餐饮店。虽然食品安全更有保障,但那些曾经的街头叫卖声,那种朴实无华的味道,也渐渐远去,成为我们对过去的一种怀念。

当然,80年代以来消失或式微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我们曾经熟悉的幻灯片、游戏厅里的街机、还有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时尚单品等等。它们就像一本厚重的旧相册,记录着那个时代的痕迹,也勾起了我们心中无限的感慨。

这些消失的流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改变,更是时代变迁的缩影。它们提醒着我们,生活在不断向前,但那些曾经的热爱和记忆,却会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放养孩子。

给刚上小学的孩子发一把家里的钥匙,管一日三餐,然后任其自由生长,游荡于乡镇山野之间,拉帮结派,招猫逗狗。最多是隔几天问一下作业是不是都写了,叫过来摸摸衣服是不是穿够了,再交代学校老师一句:“我家孩子不听话您随便打”,就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从一个萌娃长成半个大人。

那个年代,大多数成年人工作时间不短,家务劳动时间更长(洗衣机冰箱都不普及,房子要自己修理,柴煤要自己准备)再加上刚刚离开高生育率高死亡率年代不久,对孩子的安全还没看重到今天这种神圣的地步,也只能把孩子放养在熟人社会之中,叮嘱几句不要跑的太远。

说实话,现在我也不肯把孩子这么放出去了。当时的农村小学,秋天开学,总会少一两个学生——玩水淹死了,至于爬树摔断腿,打闹扎伤眼睛,在山上玩火烧了森林……这种事隔几个礼拜就会听说。更何况儿童们在“无政府”状态下自己找乐子,很容易出现斗殴欺凌,被排斥的孩子会过的很惨。这和21世纪的人道主义及父母预期完全不符。

然而,我也很怀念“放养”生活。

首先,它给了孩子自由探索生活空间,自行发明娱乐方式的机会。我当时住在矿区小镇,活动半径覆盖周围十几里的山区,动不动还要沿着尘土飞扬的大道去20里外的火车站,每个沟杈和每个胡同我都钻进去过,每个山头我都爬上去过。至于娱乐么,从规范一点的足球篮球,到野蛮一点的群架,以及在沙地上建造城市,在山间抓蝎子卖钱,去防空洞探险,都是半大孩子的消遣方式。

我们曾经在一处停工的工地偷出砖头和木材,用冬天的水当砂浆,造了一栋简陋的两层住宅。还有一次在七八里外截断小河捞鱼,结果我丢掉了凉鞋,只能光脚回家。如果说文艺一点,我们还根据语文课本自己排练戏剧,延伸剧情,算是最早的角色扮演游戏吧。如果不考虑其中的危险和暴力欺凌,其实这种经历很不错——现在大多数孩子对自己生活的城镇乡村没什么认识,只了解学校-家-商业区的几条街道,可以说孩子的生活空间从二维-三维(爬树挖洞)收缩为一维的线,很不利于孩子接触社会。

其次,和欺凌暴力相伴随的,是友情、合作和自发的组织能力。十几个人借着地形截断小河,这需要有事前的商议,有施工领导者,有多种分工,最后还要制定战利品分配规则,孩子们从中锻炼很强的社交能力,不至于走向社会的时候从零开始。至于打群架,偷苹果,排练戏剧……对勇气、创意和组织能力的要求就更高了。从这些活动中中产生的少年领袖一方面享受同龄人的尊敬和服从,同时也要对同伴的快乐和安全负有责任。这是没有校园的儿童MBA,是乡土版的国产童子军。

放养的日子到90年代就逐渐消失了。这一代父母自己也生于工业社会,不太容忍农业社会“多生几个死一个无所谓”的儿童风险标准,再加上熟人社会逐渐解体,孩子们不再被放养在门外。同时,电子游戏和丰富的电视节目也提供了家门里面的娱乐方式,孩子们写完作业也能在沙发上坐住。几个因素叠加在一起,放养模式在中国大多数人口中逐渐消失,宅男比例逐渐增加。

然而我还是很怀念其中的精华——让孩子熟悉生活空间,让儿童在社交中习惯合作,顺便强身健体。如果现在的公立教育体系不再受课堂的限制,在郊区建设足够大的儿童自由活动区,由专门的老师引导、监护儿童们自发娱乐,实际上既节约了父母带孩子去玩的精力,也对儿童的生长大有好处。为此我愿意多交几个百分点的所得税。中国的少先队废掉了自己的意识形态功能,其实不妨直接转型为西方式的童军组织,去管理儿童活动区,也算物尽其用。


相关回答:

80、90 年代的青少年放假是怎样娱乐的?

90年代以来,有什么曾流行的东西现在几乎消失了?

哪些有趣的细节可以从侧面反映 1949 年后中国社会的变迁?

user avatar

没想到收获这么多人的点赞,原来这种游戏也是很多人的回忆呀。其实仔细想想,这里面的很多游戏并没有消失,只是随着自己年龄的不断增长,慢慢远离了这些,才会自认为它们几乎消失了吧。

——.——————

十年前,一帮傻孩子吃干脆面集卡片总是集不齐。
十年后一帮成年人支付宝集福也集不齐还乐此不疲。为什么呢?
因为那帮傻孩子长大了。。。。。。


跳皮筋(小学时课间十分钟最爱玩了,男同学老来捣乱)


抛石子(我现在抛石子也很厉害,哈哈哈)


跳房子

丢沙包(沙包我们都是自己做的)


踢毽子(键子也自己做,一个铜钱或螺丝加剪成丝的塑料袋)


抽陀螺(我爸爸还帮我和哥哥做过陀螺)


手上玩皮绳


折飞机


拍画片(有次拍画片,忘记了还在煮饭,结果饭都烧糊了)


挑棍


弹玻珠(子弹)


东南西北


玩弹弓(这个我哥也帮我做过)


还有

钓青蛙


还有喜欢收集贴画,比如吃泡泡糖会有一张贴画(记得有西游记),收集多少就有奖品,可始终凑不齐。还有捉迷藏,捉鱼电鱼,养蚕等等(←_←好吧,自我暴露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啦)

user avatar

智能手机和pad所取代的大多数事物,都曾经风靡于世。

BP机,大哥大,小灵通,电子词典,PDA,掌上主机,收音机,录音机,自源音响,随身听,mp3,mp4,mp5,gps导航仪,数码相框,卡片机,DV,录音笔,万能遥控器,上网本,VCD,DVD,迷你电视,科学计算器,U盘,电子画板,电子表,随身wifi,点读机,多功能登山机,聊天室,录像厅…………(欢迎补充)

同时,智能手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身份的象征和品味的体现。

未来,得益于扩展坞和投影模块的发展和进一步微型化,取代电脑和电视也是迟早的事。

所以各位家长朋友们,千万不要怪你们的孩子沉迷手机,他们只是把你们年轻时花在上述产品上的时间的总和,全都用在了手机上而已。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题,点开了私藏已久的空间相册。。



1. 小时候对这种乱七八糟的多彩橡皮擦蜜汁眷恋,超级难擦还容易把纸擦破!



2. 小时侯还会跟邻居小孩儿一起做风筝呐,用白纸和筷子。

3. 那种像弹簧一样拉开就能夹头发上的你们有印象吗,哈哈哈,我想找图来着,类似这样? 意会一下,我戴过的就纯粹像个弹簧,没这些花



4. 头上戴的这个夹子(/ω\) 小时侯扎丸子头还会有一个网罩。偷偷地放一张小时候的造片


5. 美少女战士的贴纸,这种换装小游戏其实我现在也挺喜欢(/ω\)




6. 泡泡糖贴纸。以前我家门上贴满了各种贴纸,邻居小孩吃过的泡泡糖留下的贴纸都贴我家门上,哈哈哈哈。(*¯︶¯*)




7. 小卡片。印象最深的其实是还珠格格系列的,还有各种铠甲勇士什么的。(˶‾᷄ ⁻̫ ‾᷅˵) 玩法就是拍它们?这样说会不会很奇怪,哈哈。 翻面了就算赢。



8. 悬铃花。我特意去网上搜的它的名字,用不用功(/ω\) 把中间的芯抽掉,可以吸花蜜诶,以前邻居家婶婶有养,被我们几个小孩当零食吃,哈哈哈(≧∇≦) 怪甜的(废话,花蜜能不甜吗)




9.其实我也想不到会有9的哈哈哈。叫癞葡萄(鬼知道它叫什么啦,温州话叫它红娘),不确定你们有没有吃过。。





10. 竟然有10!就是这个!缝纫机。最近找了一篇包利民的《缝纫机走过童年》录荔枝来着,里面的描写感觉就是童年没错!

“每当母亲使用缝纫机时,我和姐姐们就会围在周围,时不时地伸出一只脚,同母亲一起去踩那脚踏板。”

“缝纫机不用的时候,机身可以放到台面之下,于是就成了一个很平整的平面,就像是课桌一样。”





哈哈哈,我竟然有6个赞了,开心(≧∇≦)

图源自网络,侵删(。ì _ í。)



假装这是一条分割线假装这是一条分割线分割线

我!的!天!破百了!(⁎⁍̴̛ᴗ⁍̴̛⁎)我要膨胀了怎么办。借用我妈妈在票圈里的一句话:感谢各位亲们的点赞哈哈哈哈(/ω\)

最后送你们一只小青蛙,是我去吃火锅的时候送的ʕ •ᴥ•ʔ


看评论有人说这些可能并没有消失,只是我们长大了,对这些东西渐渐远离了,没错啊,但是现在的小孩儿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小学就开始拥有手机了,手机游戏玩的可能比我们还6,我不确定他们空闲时间还会不会去玩我们玩儿过的这些淳朴?的游戏∠( ᐛ 」∠)_ 这些东西没有消失,可能是玩他们的人变少了吧... 就当作我们的回忆贴看看好了?(有讲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或者电视剧的问题吗,我小时候可是动画大王,开玩笑(/ω\))

user avatar

说一个暴露年龄的。

有一种东西,家家户户都有,但现在几乎是灭绝了。这种东西简直是万能的:

有人用它当烟灰缸;

有人把它当尿壶;

有人把它当马桶;

有人用它吐痰,垃圾桶…

还有人(我弟)用它吃过泡面…………

它就是:

痰盂!





80年代的时候真是到处都是,那个时候很多城市居民都没有独立厕所,住筒子楼。家家户户就都有这个,夜里大小便就在痰盂里解决,第二天早上拿到公厕倒掉。



小时候的我如果要拉屎,就特喜欢在客厅一边看动画片一边拉……(笑个屁啊你)


那个年代的企事业单位里也是必备痰盂,每个办公室必定有,可以吐痰,可以倒茶叶,可以扔垃圾,简直万能。

就酱,想到啥再来聊聊。



~~~~~~~~~~~~~~~~~~~~~

元旦快乐!

再更一个!这个东西我没法考证现在到底还是否存在,因为每次回老家也就过个几天就走了,所以哪怕还有我也看不到了。

这是个赌博机!小时候小学门口就有,专门坑孩子钱的!而且特别贵!几块钱才能玩一次!






我以前学校门口的并不是上图的这种奖励方式,是有“无奖”的选项的!

老板每次自己试玩给我们看,每次都能把球弹到50或100的格子里,而小朋友们去玩,几乎都是无奖!

记得同学好多人被坑。那时候好像是5块钱玩一次,小孩子很多都没有“赌博”这个概念,就图个好玩还有欲望驱动。

要知道那时候大大泡泡糖可是一毛钱一块的!五块钱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天文数字了!我到上初中的时候一天才5块钱早饭钱,因为能吃,往往五块钱不够吃,哈哈哈。

所以小学的时候那人坑了好多钱!不过我因为没钱一直都是蹲在旁边看别人玩的,然后有次我爷爷去接我放学,看我蹲在旁边看,就要给我玩一次。(他觉得5块钱被骗一次不值,但是看我天天在那蹲着,看别的小朋友玩,他心疼。)




结果!我使用了积攒已久的洪荒之力!(因为看的太多了,老板每次用的都不是最大力,而是最小力,不能让弹球撞到顶部,这样才能飞得远!)

我赢了20!哈哈哈!然后还给爷爷5块钱,转头买了好几包小浣熊!嘿嘿嘿!



~~~~~~~~~~~~~~

1月2日更

又想起来一个,小灵通现在还有吗?还记得那时候用的小灵通都是叫ut斯达通还是ut斯达康的牌子来着?

user avatar

在这看完了之前的所有答案,都没有提到《幽默大师》这本杂志!这可是从小学到高中最喜欢的一本杂志了!!!

在网上找了几张图怀念一下。幽默大师是从小学开始买一直买到了上高中的时候。记得那时幽默大师的价格从最开始的3元(好像是),再到3.9元,然后再到5元,随着价格的增长,杂志的封面也从纸质的到像涂了点油的那种纸来做封面,然后封面的那些画的人物和幽默大师几个字也都在周围用什么东西浇了一圈,就是很有立体感了。幽默大师以前是一个月出一期的,所以每个月的开始几号都很焦急地去报刊亭那里问这个月的幽默大师什么时候到,然后还有一季度还是半年会出一个幽默大师的合集,再到后面的时候就开始半月刊了,然后还出了个特辑连环画之类的东西。以前记得买幽默大师都会送一些小的挂件什么的,是幽默大师里面相关人物的挂件,挺好玩的。最开始记得幽默大师里面是前几页是彩印的,后面是黑白的,然后到最后是彩印的,特别喜欢看彩印的。小的时候也特别喜欢看《老夫子》。然后到了高中,也在买幽默大师,但是就很少看了,看的杂志也从读者,意林往萌芽那方向看了。再说一句萌芽的确很好看,那时候觉得。真的很谢谢幽默大师带来了那么多的快乐时光。

user avatar

理想主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