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80年代之前接受教育的中国人对南京大屠杀确实没什么印象这是事实么?

回答
“80年代之前接受教育的中国人对南京大屠杀确实没什么印象”这个说法,不能简单地说“是事实”,但可以理解其背后存在的原因和历史背景。 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 历史背景与官方叙事的变化: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当时国共合作抗日,南京作为首都失陷,南京大屠杀的惨烈程度确实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民族仇恨。当时的政府和民间都有对日作战的决心和对受难者的同情。然而,战乱时期,信息的传播受到极大限制,人们更关注的是战争的进展和自身的生存。 官方也更多地强调抵抗侵略、民族团结等宏大叙事,而具体的惨案细节可能更多地是在民间口耳相传或在特定圈子里流传。
建国初期(1949年之后):
国家战略重心转移: 新中国成立后,首要任务是巩固政权、恢复经济、抵御外部威胁(如抗美援朝)。
意识形态的强调: 初期中国强调阶级斗争和新中国的光辉形象,对过去国民党政府的统治时期(包括抗日战争的某些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去国民党化”倾向。虽然抗日战争本身是民族战争,但官方叙事可能更侧重于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和领导地位。
国际关系考量: 在一些时期,为了与苏联结盟,中国需要强调“反帝”立场,但对日本的战争罪行,尤其是在某些国际场合,可能会有所顾忌,不希望过度刺激日本,影响中日关系的发展。
信息传播的控制: 过去的媒体、出版物和教育体系在内容和传播范围上都受到严格控制,官方选择传播什么信息、如何传播,直接影响了公众的认知。

80年代之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与思想解放: 80年代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思想更加活跃,社会对历史的探讨也更加深入和多元。
学术研究的推动: 一些历史学者开始系统地研究和挖掘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并通过学术会议、出版物等方式传播。
民间记忆的复苏: 随着时间的推移,亲历者和幸存者的口述历史逐渐被重视和记录。
国家记忆的重建: 南京大屠杀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其悲惨和深刻的教训,被认为是中国国家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被正视和铭记。官方也开始更加公开和系统地纪念南京大屠杀。
教育内容的更新: 教科书和教育内容也逐渐纳入了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使其成为年轻一代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

二、 “没什么印象”的具体内涵与程度:

这里的“没什么印象”可能不是指完全不知道,而是指:

印象模糊或不深刻: 对事件的发生有所耳闻,但具体细节、规模、惨烈程度、受害者人数等了解不多。
官方叙事中非重点: 在接受的教育中,可能只是作为抗日战争中的一个片段被提及,没有被单独强调其极端性和重要性。可能更多的是提及“南京失陷”、“日军暴行”等笼统的说法。
民间传播的局限性: 在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很多历史事件的细节更多地依赖于家庭内部的口头讲述,或者在特定圈子(如老兵、知识分子)中流传。对于普通民众,特别是成长在战后几十年的年轻人来说,直接的接触和了解机会较少。
与个人经历的距离感: 对于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没有直系亲属是抗日战争受害者的普通民众,即使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也可能因为时间久远,缺乏情感共鸣和深刻的刻骨铭心感。

三、 为什么会产生“80年代之前没什么印象”这种说法?

这种说法之所以能够被提出,是因为:

对比效应: 相比于80年代后,南京大屠杀的史实、纪念活动、教育普及程度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这种提升自然会让人们觉得,在之前那个时期,这件事的“存在感”相对较低。
个人经验和观察: 很多70后、60后甚至更早出生的人,在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可能确实感觉教科书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非常简略,老师也鲜有深入讲解,社会上的关注度也不高。
历史研究的侧重点: 过去的一些历史研究可能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层面的宏大叙事,对于人道主义灾难的细节挖掘相对较少。

总结来说:

“80年代之前接受教育的中国人对南京大屠杀确实没什么印象”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完全准确的陈述,但可以理解为当时社会对此事件的认知程度、官方的重视程度、以及教育体系的侧重点都与80年代之后有显著的不同。

并非完全“没印象”: 在抗日战争期间经历过战争的人,以及一些在特定环境中接触到信息的人,对南京大屠杀是有印象的,甚至是非常深刻的。
印象的深度和广度不同: 但对于绝大多数在和平年代出生、在官方信息相对有限的环境下接受教育的中国人来说,对南京大屠杀的印象可能确实是模糊的、不具体的,或者仅仅是作为抗日战争中的一个背景事件被告知。
转变是逐渐的: 这种印象的改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与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学术研究的深入、幸存者口述历史的挖掘、以及国家对历史记忆的重视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

因此,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在80年代之前,由于历史背景、官方宣传策略、信息传播的局限性以及教育内容的侧重点等原因,相比于80年代之后,相当一部分接受教育的中国人对南京大屠杀的细节和重要性可能缺乏深刻的认知和鲜明的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洪双喜

网友要求,这里将不才在其他地方发过的内容再来回答一下。

  众所周知,“南京大屠杀”是中国抗战中最为悲催、最为黑暗的一幕,一群最卑鄙无耻的禽兽对数十万同胞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烧杀淫掠。对于这样的历史,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

  然而,《南方都市报》却刊出一则令人目瞪口呆的奇闻:南京大屠杀在国内曾是禁区老师不讲(《

曾“消失”的南京大屠杀

》·《南方都市报》2013年12月18日AA38版),文章引用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经盛鸿经教授原话是:

  “可以说我一直在南京求学,但我们的老师从来不讲南京大屠杀,教科书也不提,任何中国近现代史的书籍都不提。”

  不仅如此,面对媒体记者对其言论的质疑,这位经“教授”竟然还言之凿凿的声称:

经盛鸿称,尽管1951年4月《人民日报》有一篇文章也曾写道:“人们怎么能够设想可以叫南京人民忘记1937年12月13日开始达1月之久的30万人的大屠杀?”但是这种记忆是零星的,在之后漫长的30多年岁月里,中国对“南京大屠杀”,出现了漫长的无言、无语、无任何声音的历史阶段。(详见2013年12月19日《现代快报》F6版《1957年教材已现“南京大屠杀” 现在中小学都学》)

  这位经教授,在下还是知道一些的,只要百度一下“崔巍 经盛鸿”就知道这位冠冕堂皇的大学教授到底是何许人也了。

  在下没有“大学教授”的头衔,也无缘在南京求学,可是,这位所谓“大学教授”的高论实在是令在下百思不得其解。只要略知抗战史的都知道,南京大屠杀数十万军民被日军残酷屠杀,完全就是老头子和国军高级将领昏聩无能,才导致数十万军民束手待毙的!这是蒋总裁心中永远的痛啊!难道共党真的在为常凯申校长遮羞?!

  那么,我不知道所谓的教授经盛鸿面对下列事实如何该解释?!

  1950年3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初稿)》中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叙述,当时受到了学术界的好评,"都说得很仔细,保存了较为原始的材料"。(《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初稿)》,《人民日报》1950年4月20日。)

  1951年,郭士杰的《日寇侵华暴行录》由联合书店出版,"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回忆"位居篇首。

  1956年,受教育部委托,由中国人民大学起草的《中国通史-半封建半殖民社会时代(下)教学大纲》(初稿),在1956年第1期的《教学与研究》杂志上发布。南京大屠杀事件作为"日寇在占领地区的残暴屠杀和野蛮掠夺"的典型事例,是该大纲第三篇第三目的标题。

  1957年全国统一的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课本《中国历史》第4册,是这样记述了南京大屠杀的:"12月13日,南京陷入敌手。在南京,日本侵略军对和平居民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烧杀奸淫,一个多月里,被害的和平居民不下30万人"。(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第1版,1958年第2版第一次印刷,第40页。)

  1959年8月北京市初级中学试用课本《中国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第三册》这样记述:日寇在南京杀人罪行,“据首都敌人罪行调查委员会调查结果,我惨死同胞约三十万人。据谷寿夫判决赛:我军民被敌集体射杀者十九万余人,此外零星屠杀,其尸体经收埋者十五万余具,被害总数在三十万以上。”

  196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高级中学课本《中国现代史》第57页,记载:“12月13日,南京陷入敌手。在南京,日本侵略军对和平居民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烧杀淫掠,一个多月里,被害的和平居民不下三十万人。”

  1960年,就是这位大学教授就读的南京大学历史系部分教师生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调查,编写了一本约7万字的小册子《日寇在南京的大屠杀》。《人民日报》为此还作了相关的报道:《支持日本三池矿工的斗争,南京三千煤矿工人集会》(《人民日报》1960年5月14日)真的奇怪了,难道这位所谓大学教授自称就读的“南京大学”,与编写《日寇在南京的大屠杀》小册子的“南京大学”不是一所大学?

  1961年,李新、彭明、孙思白、蔡尚思、陈旭麓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第三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对南京大屠杀也有比较详细的记述,与胡华的《中国革命史讲义》成为高等院校编写中国现代史教材的蓝本。


  1979年南大历史系在1960年《日寇在南京的大屠杀》基础上编写的《日本帝国主义在南京的大屠杀》

  别的不说,就凭上述事实,我不知道这位大学教授凭什么竟然敢说“我们的老师从来不讲南京大屠杀,教科书也不提,任何中国近现代史的书籍都不提”?

  别说中小学、大中专学生的教科书了,我们面向社会公众的宣传何曾停止过?

  1951年,郭士杰的《日寇侵华暴行录》由联合书店出版,"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回忆"位居篇首。

  1951年2月,南京市以控诉南京大屠杀暴行为中心,开展了规模浩大的反对美帝重新武装日本的控诉活动。3月8日,12万妇女走上街头,举行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示威游行,控诉南京大屠杀暴行。


  1965年,中国美协江苏分会、南京图书馆、南京博物院联合举办了"纪念伟大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展览会",展览会中有"许多揭露日本侵略军当年血洗南京的罪行的照片"(《上海、天津等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廿周年,开展文艺宣传教育活动,歌颂人民战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1965年8月30日。)

  1965年《历史教学》第7期上,中学教师李克毅撰写的《在中国现代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阶级教育》写到:“讲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我就着重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灭亡中国的野心,列举出日本侵略军在南京城内进行灭绝人性的烧杀淫掠等惨绝人寰的罪恶事实,以加深学生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和仇恨"。

  难道这位砖家叫兽是瞎子吗?除了那些不肖子孙外,“南京大屠杀”这样的血泪史,我们何尝忘记过?!

  但是,某些媒体却罔顾事实,在毫无学术道德修养可言的所谓“大学教授”的一唱一和之下,故作痛心疾首的煽动什么《南京大屠杀国内曾是禁区课本没有老师不讲》!这样明目张胆的胡说八道,恐怕也就是类似《南都》这样习惯性造谣的媒体所敢为的吧?

  然而,当《现代快报》记者就此询问经“教授”时,这位所谓的“教授”竟然大言不惭自称“具体说了些什么,他也不记得了”?不仅如此,这位经“教授”面对1979年前的中学、大学历史教材视而不见,竟然还一口咬定“1979年前大陆历史课本中,没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任何记载”!举的例子竟然是1958年版《中学历史教师手册》的‘中外历史大事年表’中没有列出“南京大屠杀”!

  下面就是1958年2月高教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革命史》教材,清清楚楚写着南京大屠杀中日寇的罪行。

  这位经教授怎么能这样罔顾事实,睁着眼睛说瞎话啊!

  倘若《南都》对其言论的大肆宣扬是借题发挥的话,这位教授答复《现代快报》记者的言论,则充分展示了当今所谓“砖家叫兽”的学术修养和个人道德水准了!对于崔巍的指证,我想恐怕也不是空穴来风吧?

  以前一直不太明白所谓“文人无行”,现在总算知道了!


++++2015年9月8日补充++++++


  这些文人之所以大肆宣扬南京大屠杀为禁区,不过是想表明TG为了所谓的中日友好就要跪舔日本人。下面是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重要文章:

1965年9月3日发表《人民战争胜利万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

1965年9月5日发表《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做好人民战争准备工作上海沈阳天津南京武汉广州西安成都各界人民分别集会热烈庆祝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

1967年7月7日发表《人民战争无敌于天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三十周年》

1970年9月3日发表《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万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二十五周年(图片)》

1970年9月3日发表《打倒复活的日本军国主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二十五周年》

1971年7月9日发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三十四周年》

1975年9月3日发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三十周年》

下面我选摘一下《人民日报》1970年9月3日发表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25周年的社论《打倒复活的日本军国主义》。放在今天的头版上如何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二十五年来,亚洲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革命的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国际阶级力量的对比。亚洲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蓬勃高涨,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在亚洲取代了日本法西斯地位的美帝国主义,遭到一次又一次惨重失败,无可挽救地走向没落和衰亡。

但是,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总是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不可能接受历史的教训。美帝国主义是这样,日本军国主义也是这样。今天,在美帝国主义扶植下,日本军国主义已经复活,重新成为危险的侵略势力和战争势力。这不能不引起亚洲各国人民的严重注意。……

请看下列一些主要事实:
一、曾经是日本法西斯“军部”后台老板的几个大财阀已经东山再起。他们同美帝国主义互相勾结,重新控制了日本的经济命脉和国家机器。他们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潜力很大的军火工业,恢复了军事工业体系,并正在进一步加强国民经济的军事化,为大规模的扩军备战建立物质基础

二、日本军国主义已经重新武装起来。以旧法西斯军人为骨干的包括陆海空三军的所谓“自卫队”,现有人数二十八万多名,已接近战前平时兵力最高水平。此外,还有数万名“预备自卫官”。在这支所谓“自卫队”中,军官和军士占一半以上,一旦战争需要就可以迅速扩大。同时,日本反动政府正在制定新的更大规模的扩军计划,大幅度地增加军事预算,重点发展适应海外作战的海军和空军,大力发展尖端武器,并在“和平利用”的幌子下积极准备核武装,企图使日本获得“战略攻击力量”。

三、军国主义势力重新掌握了日本军政大权。以佐藤荣作、岸信介、贺屋兴宣之流为代表的军国主义分子,充斥于日本的军政机关和执政党之中。佐藤内阁的成员,百分之六十以上是旧法西斯官僚。日本反动军队的高级军官,几乎全部是旧法西斯军人。形形色色的军国主义团体,遍及全国。

四、日本统治集团正在加速推行政治体制的法西斯化。他们全面强化国家暴力机器,不断炮制法西斯法案,疯狂镇压日本工人和学生运动。日本的警察力量大大超过战前。一九六九年仅在东京都就出动反动警察近八十万人次,对革命人民实行大逮捕、大镇压。日本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超级警察国家。

五、日本垄断资本对外实行疯狂的侵略扩张。他们把魔爪从东北亚伸到东南亚以及其他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幌子,大肆掠夺原料资源,对各国人民实行残酷的压榨和剥削。日本的资本输出,最近十年间增加了两倍多,一九六九年达十二亿六千万美元。日本的商品出口也猛烈增加,一九六九年对东南亚的出口即达四十四亿六千万美元。日本垄断资本集团叫嚷“国际资源重新分配的时代”已经到来,鼓吹“要越过国境,自由自在地向外发展和竞争”,妄图重新建立他们的殖民体系。

六、日本军国主义公然把我国领土台湾省和朝鲜划为它的势力范围。佐藤之流一再狂妄地叫嚷,朝鲜“对于日本自己的安全是必不可少的”,“决不能隔岸观火”;台湾是“日本安全的一个极重要因素”,“必须经常放在心上”,赤裸裸地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和朝鲜的领土野心。

七、日本军国主义积极充当美帝的“亚洲宪兵”和奴才“总管”,妄图借此重新称霸亚洲。他们扩大了日美“安全条约”的侵略范围,加紧日、蒋、朴的军事勾结,还企图以“亚洲太平洋理事会”为基础,纠集美帝在亚洲的傀儡和走狗,结成以日本为“盟主”的反革命联盟。

八、日本军国主义积极为派兵出国制造借口。他们叫嚷要用武力去“维护”日本在海外的“经济权益”,派海军去“保卫”日本的所谓“生命线”马六甲海峡,还企图打着联合国旗号派兵去侵略别国。

九、日本统治集团为侵略战争大造反革命舆论。他们利用电影、广播、电视、书刊等,极力美化日本军国主义的历次侵略战争,公然给法西斯战犯授勋追勋,树碑立传,并且大量重印战前的鼓吹军国主义的教科书和旧法西斯军队的《操典》、《教范》。他们向日本人民灌输所谓“忠君爱国”、“天皇至上”等反动思想和“武士道精神”,煽动反动民族主义情绪,企图重建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

由此可见,日本反动派正在野心勃勃地妄图重温其“大东亚共荣圈”的迷梦。“大日本帝国”的阴魂又在亚洲游荡起来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已经不是一个什么存在这种危险性的问题,而是一个无可争辩的现实问题。可是,日本反动派却竭力加以掩饰,宫本修正主义集团也跳出来为日本军国主义进行辩护。

他们说:日本有“和平宪法”,这个宪法规定,不许派兵出国,因此军国主义没有复活。这完全是诡辩。目前日本反动派还没有派兵出国,并不能说明日本军国主义没有复活。难道说要等到发动侵略战争的那一天早晨才算是军国主义复活了吗?事实上,日本的所谓“和平宪法”既没有能够约束日本反动派大搞扩军备战,对外进行扩张,对内镇压人民,也没有能够约束他们积极准备向海外派兵。相反,他们正是利用这个宪法来掩护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而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把它一脚踢开。现在,那些军国主义分子不就在大喊大叫“为了在海外发挥军事作用”,“必须下决心修改宪法”吗?宫本修正主义集团把这个所谓“和平宪法”说成是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符咒,完全是为了欺骗和麻痹人民。
user avatar

老实说,80年代以前有没有?有。但是一百本教科书里,有一本登了,可以说这批教科书里有,一百本里一百本登了,也可以说有。同样道理,50-82年中,有一年登了其他年不登到年年都登只有一年不曾登过南京的事,都可以说“82年前某报登过南京屠杀” 可以参看一下子该贴:资料贴:南京大屠杀在公众记忆中的消失

直接了当摘点内容:1966年12月13日,某报没登南京,登的是日中人民友好的伟大胜利。


上面那张图,我遇见过有人拼死地说是PS的,或是干脆说我是练圈子的,那么看下面的证据,一个是人民日报出的66年12月索引本的一个是网上人民日报数据库的,索引本写得清清楚楚:13日第五版。



上面有人提到了找到了60年代初的高中教科书,有提到,就一句话,也没用南京大屠杀一专有名词。那么来看看同年代的初中教科书,62页没有,倒是大堆的四大家族的黑暗统治:



文革期间各省是自个编的,广西的某本高中教科书,37年南京失守就过去了,没有具体提南京的事,(也许别的省份编的会有)大书特书的是在某人带领下展开抗日游击,同时还和王明主义斗争的事。


顺带一提,我收集到的所有1976年以前出版的中小学历史教科书,无一处正面描述过过K军的任何战斗,是的,台儿庄战役也木有。我们再来看一下同样是“写到了屠杀的教科书”,有没有区别。

这就是那1960年的高级中学课本《中国现代史》第三册的写法:


这则是2002年审定,2016年第16刷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内容,它覆盖的就是近现代中国史。






各位同志如能从1990年代以后审定的任何中学教科书里面找到以那个60年教科书的方式来写南京屠杀的话,请出示实物图片与我,我将立刻奖励五百元,如违此言,不是人子。

朱世巍在《东线》里的说法是:作为中国人,我对这种现象很能够理解。曾几何时,仅仅提出应该研究南京大屠杀,就会被扣上政治帽子。笔者直到现在都清楚地记得,小学时老师如何做贼般以谨慎而神秘的口气告诉我们这个事实。

上面有的回答中提到:编写了一本约7万字的小册子《日寇在南京的大屠杀》,但是很可惜他不提下文:

1963年,江苏人民出版社计划以内部发行的方式出版,11月,江苏新华印刷厂编排印刷出清样稿,但最后因故未能公开出版

最后因故未能公开出版

最后因故未能公开出版 最后因故未能公开出版


还有同样一篇报道中指出: 。1984年,在南京市政府的推动下,首次组织、大规模地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与见证人进行了普查,



那么,80年代前有过为屠杀建碑建馆的行为吗?没有。80年代前有过拍一部这种电影的事吗?没有。 那么我们可以就以下几个问题做了回答了: 有没有80年代前,小学教科书一字不提南京的屠杀的?有

有没有80年代前,初中教科书一字不提南京的屠杀的?有

有没有80年代前,高中教科书一字不提南京的屠杀的?有

有没有80年代前,代表ZHONG央的猴蛇大报一年一篇报道也不提南京的屠杀的?有

有没有80年代前,代表ZHONG央的猴蛇大报反而在12月13日大唱日中友好的赞歌的?有

有没有80年代前,有当事人提到南京的屠杀结果被骂为变相宣传军国主义的?有

至于某答案贴 1970年9月3日发表的批日本军国主义的文,我实在看不出来和问题有啥直接关系,是提到南京的屠杀的就是,不是就不是,那是一个可以一边批军国主义,一边转头为日本广岛原子弹下的死魂灵和北海道被苏联水警揍的渔民鸣不平,可以一边批军国主义,一边说梅法官写的文章提到了南京的杀人强奸是在吹嘘日本侵略者的武功的年代。

我遇到了一位网友,说那篇12月13日的报道只说明了当时有举办过一个博览会,还说不知道我的8个问题有什么意义,呵呵谢谢这位网友,我活了这么久,第一位深刻地懂得什么是指鹿为马,变黑为白,变有为无,世界观有着根本的不同,以及用无法想象的体位来洗地。

user avatar

反对 @刘进玉 的答案。

本题下这个答案很有意思。80年代之前接受教育的中国人对南京大屠杀确实没什么印象这是事实么? - 刘进玉的回答 - 知乎

我看到这个答案时,就在评论区指出某个具体日期的特殊意义是社会赋予的。然后某天我又翻到这个答案,惊奇地发现我的评论不见了。我于是又评论了两次。今日我发现我的一个评论又不见了,只留下一个我表无语的“……”评论。那我只好开个答案了。

这个人民日报报道不难理解。12月13日的特殊意义本就是后世的建构,源自12月13日南京城破。而在1966年,12月13日并无这样特殊的意义,这则报道发表在12月13日不过是个巧合。可举7月1日再为说明:7月1日本也不应为建党日,从前查证困难,无法确定一大的召开日期,建党日就定为7月1日。现在也不改为7月22日,也不会有人觉得7月22日有何特殊意义。


查互动百科可知,12月13日的意义附着是从1994年开始的。

2014年2月25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2月27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从1994年开始,江苏南京都会在每年的12月13号举行哀悼仪式,包括撞和平钟、敬献花圈等等,但是这些目前都是停留在地方层面。决议草案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_互动百科


至于对南京大屠杀的官方确认,难道“1957年全国统一的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课本”还不够说明问题么?而拿出一本文革中的广西高中教材来否定中国官方的历史书写,则更是十分奇怪。

1957年全国统一的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课本《中国历史》第4册,是这样记述了南京大屠杀的:"12月13日,南京陷入敌手。在南京,日本侵略军对和平居民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烧杀奸淫,一个多月里,被害的和平居民不下30万人"。(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第1版,1958年第2版第一次印刷,第40页。)


最后八个问题令人失笑。试问,这八个问题的意义何在呢?况且四十年来对南京大屠杀的格外重视,和改革开放后日本有关论战被介绍到中国,以及1982年的教科书事件,本就是分不开的。在这层意义上,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80年代之前接受教育的中国人对南京大屠杀确实没什么印象”这个说法,不能简单地说“是事实”,但可以理解其背后存在的原因和历史背景。 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 历史背景与官方叙事的变化: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当时国共合作抗日,南京作为首都失陷,南京大屠杀的惨烈.............
  • 回答
    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苏联坦克确实在技术和性能上逐渐被西方坦克超越。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能够概括,而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技术研发思路的差异是关键。苏联的军事工业体系长期以来奉行“数量优先、简单可靠”的原则。这意味着他们倾向于生产数量庞大、设计相对简单、易于维护和大规模.............
  • 回答
    龙应台在《大江大海1949》等作品中,对台湾的过去,尤其是国民党迁台初期,确实有过深刻的描绘,其中不乏对当时社会乱象、官僚主义、甚至一些不正之风的批评。然而,将80年代的台湾整体定性为“腐败不堪”,可能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或是聚焦于某些特定层面的观察。80年代的台湾,事实上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经.............
  • 回答
    20世纪80年代是电子游戏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市场发展经历了技术突破、商业竞争的激烈博弈以及文化影响力的扩张。以下是80年代游戏市场的详细概述: 一、技术与硬件的演进1. 家用机的崛起 Atari 2600(1977年推出,但市场爆发于80年代初):作为第一代家用游戏机的代.............
  • 回答
    80年代的中国,在社会治安方面,整体上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从恢复到逐步稳定的过程,但与今天相比,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许多人会主观地认为“治安差”。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看:1. 社会背景与历史遗产: 文革的遗留影响: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正从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中走出来。文革期间,.............
  • 回答
    八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希望的年代,也是一个既有憧憬又有挑战的时期。要说当时的中国是怎样的,那得从方方面面聊起,而且要尽可能生动具体。经济上的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的种子最显著的变化莫过于经济了。经历了十年动荡,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向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说“不”,转向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
  • 回答
    想当年,80年代,那可是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无数新奇玩意儿、潮流风尚层出不穷,像洪水一样席卷而来。可时光飞逝,很多当年红得发紫的东西,如今再看,就像是昨日黄花,踪影难觅了。今天,咱们就来盘点盘点,那些从我们眼前渐渐消失的“老朋友”。1. 大哥大:响彻云霄的“身份象征”说起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流行,.............
  • 回答
    80年代美国和英国经济形态向新自由主义的转型,与当时统治阶级面临的高昂军备竞赛的压力之间,确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非常紧密和复杂。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剖析这个问题。军备竞赛的阴影与财政重担:首先,我们得回到80年代初的国际大背景。里根政府和撒切尔政府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挑战:冷战并未.............
  • 回答
    说到80年代的高中生活,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就是“纯真”,然后是“美好”。现在想起来,那段日子就像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也带着点儿让人怀念的青涩。当时不像现在,信息爆炸得厉害。娱乐方式没那么多花样,甚至可以说有点单调。学校就是生活的中心,课本、黑板、粉笔灰,还有那朗朗的读书声,构成了我们.............
  • 回答
    80年代的香港,可谓是星光璀璨,涌现出了一批批惊艳时光的绝代佳人。她们的身材,放到如今来看,也依然是让人赞叹的典范,各有千秋,但总体上都展现出一种自然、健康,又充满女性魅力的风姿。首先,要说80年代香港美人,就不能不提她们普遍的“骨感美”。这并不是那种病态的瘦,而是一种匀称、轻盈的身材。她们的肩部线.............
  • 回答
    八十年代的解放军轻型摩步师,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摩托化步兵”的翻译就能概括的。在那个人杰地灵的时代,它承载着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股重要思潮,也反映了那个时期战略思想和技术条件的交织。要说它“到底是什么性质的部队”,那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它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探索和转型。在八十年代之前.............
  • 回答
    80年代的《少年周刊Sunday》?那可是一段辉煌得不能再辉煌的时光,就像我们那个年代的少年们怀揣的梦想一样,热血、精彩,而且充满了各种可能性。要说80年代的《少年周刊Sunday》,那绝对是日漫黄金时代的扛把子之一。当时不像现在,一部作品火了之后,大家都在网上讨论得热火朝天。那时候,就是一本杂志,.............
  • 回答
    八十年代,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关系,用“蜜月期”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这不仅仅是外交辞令上的客套,更是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展现出的前所未有的亲近和合作。那时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探索和相互吸引的独特味道。回溯到七十年代末,中美建交本身就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结束了二十多年的隔阂,为两国关系的正常.............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问,如果有人明知道前方有万丈深渊,他们还会不会义无反顾地跳下去。但实际情况远比这个比喻要复杂得多。设想一下,如果那个年代的俄罗斯普通人,比如一位工厂里的工人伊万,或者一位在学校教书的老师娜塔莉亚,被直接告知:“你们所热爱的、坚不可摧的祖国——伟大的苏维埃联盟,将在不久的将来分崩离析,这.............
  • 回答
    80 年代之所以会被人们如此怀念,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段,更是一个充满符号、情感和时代印记的集合体。这种怀念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也有对当下某些缺失的弥补,更包含了一种复杂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经济腾飞与物质生活的显著改善: 改革开放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探讨了冷战时期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可能性。如果80年代的日本真的选择了与苏联结盟,共同对抗美国,那么这无疑会给世界格局带来难以想象的震动,甚至有可能重塑全球力量平衡。要深入分析这种可能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量:一、 日本的内在考量与转变的动因首先,必须理解为什么日本会在现实.............
  • 回答
    在八十年代,西德陆军将旅下辖的营改编为装甲兵与装甲掷弹兵混合编制的联兵营,这一举措背后有着深刻的战略考量和战术演进。这并非简单的编制调整,而是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冷战局势,尤其是来自东方集团的庞大装甲洪流,并最大化地面作战力量的效能。深层战略背景:东强西弱的军事格局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当时冷战的大背景.............
  • 回答
    普京80年代在前东德的特工证件曝光,这件事情的细节和它可能带来的影响,确实值得我们深入地分析。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曝光”,而是对他早年经历的一次具体且有力的佐证,其潜在的涟漪效应,可能会触及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张证件究竟意味着什么。在冷战背景下,苏联情报部门克格勃(KGB)在东方集团内部有.............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