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80年代,西德陆军将旅下的一个营设置为装甲兵+装甲掷弹兵联兵营,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回答
在八十年代,西德陆军将旅下辖的营改编为装甲兵与装甲掷弹兵混合编制的联兵营,这一举措背后有着深刻的战略考量和战术演进。这并非简单的编制调整,而是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冷战局势,尤其是来自东方集团的庞大装甲洪流,并最大化地面作战力量的效能。

深层战略背景:东强西弱的军事格局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当时冷战的大背景。华约集团在数量上拥有压倒性优势,尤其是在坦克和步兵战车方面。西德陆军作为北约在欧洲前线的关键力量,其核心任务是阻止或迟滞华约部队的进攻。这意味着,西德陆军的战术和编制必须能够最有效地利用其有限的资源,发挥技术和训练上的优势,与数量上占优的敌人周旋并最终击败他们。

在过去的军事理论中,装甲部队和步兵部队往往是相对独立的,需要通过协同作战来完成任务。然而,实战经验,尤其是二战后的冲突和演习,都表明了装甲部队在缺乏有效步兵支援时所面临的困境。坦克虽然火力强大,但其对付反坦克武器(如反坦克导弹、步兵携带的火箭筒)的能力相对有限,尤其是在复杂地形和城市环境中。同时,步兵在独立推进时,也缺乏应对敌方装甲目标的有效手段。

联兵营的优势与必然性

将装甲兵和装甲掷弹兵整合成一个营级单位,即装甲掷弹兵营(Panzergrenadierbataillon),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装甲旅(Panzerbrigade)下辖的装甲兵+装甲掷弹兵联兵营,其核心意义在于提升了基层部队的独立作战能力和协同效率。

具体来说,这样做带来的好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优化火力与机动性结合: 联兵营的核心是装甲步兵战车(如西德的“黄鼠狼”BMP)和主战坦克(如“豹1”和后来的“豹2”)。装甲步兵战车不仅能搭载步兵,还能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包括机关炮和反坦克导弹。而主战坦克则提供了强大的反装甲能力和对固定目标的压制火力。通过将这两者整合成一个营,可以确保在任何作战方向上,都有火力与机动性高度融合的单位能够快速响应和投入战斗。这意味着,当装甲部队发起进攻时,他们能立即得到步兵的火力支援和战场清理,反之亦然。

2. 提升协同作战效率: 在传统的编制下,不同兵种之间的协同往往需要更高层级的指挥和协调。联兵营的模式将两种关键的地面作战力量整合在同一指挥链下,大大缩短了信息传递和指令下达的距离。装甲掷弹兵可以更紧密地伴随坦克作战,及时清除坦克无法应对的威胁,如反坦克步兵、反坦克壕等,同时利用其步兵优势占领和控制阵地。反过来,坦克也能为装甲掷弹兵提供强大的火力掩护和压制,使步兵能够安全地机动和展开。这种“手心手背”般的协同,极大地提高了战场上的反应速度和作战效能。

3. 增强战场生存能力: 战场上的生存能力是衡量一支军队战斗力的关键。联兵营的编制确保了步兵与装甲车辆的“唇齿相依”。步兵在装甲车辆的保护下机动,减少了暴露在敌方火力下的风险。装甲车辆在步兵的支援下,也能更好地发挥其火力优势,并减少被敌方步兵反坦克武器偷袭的概率。特别是对于装备了先进步兵战车的西德陆军来说,这些车辆本身就能为步兵提供重要的防护,并拥有一定的反装甲能力,进一步增强了整体的战场韧性。

4. 灵活的战术运用: 联兵营的编制使得部队在战术上更加灵活。它可以根据任务需求,调整装甲兵和装甲掷弹兵的配比和部署方式。例如,在突破敌方防线时,可以加强坦克的比例;而在巩固和防御阵地时,则可以增加装甲掷弹兵的单位。这种灵活性允许指挥官根据瞬息万变的战场态势,快速重组和优化作战力量,以应对不同类型的威胁。

5. 降低对高层协调的依赖: 在战时,信息可能不畅,指挥链也可能受到干扰。将装甲兵和装甲掷弹兵整合在一个营内,意味着营级指挥官就拥有了执行更复杂任务所需的全部关键要素。这意味着,即使在战术层面上,他们也能在没有更高层级详细指示的情况下,独立完成更广泛的任务,从而减轻了对战术层指挥官的压力,并提高了整体部队的独立作战能力。

对当时军事思想的影响

这种编制模式的出现,标志着西德陆军在军事思想上的一种重要转变。它不再将装甲部队和步兵部队视为孤立的作战单位,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性的战斗系统。这种“联合作战”的理念,在冷战时期尤其重要,因为与华约集团的潜在冲突被认为是全面性的,需要步兵、装甲兵、炮兵、空军等所有兵种的紧密协同。联兵营的出现,正是将这一理念具体化在基层部队编制上的一个成功范例。

总结来说,西德陆军在八十年代将旅下的营改编为装甲兵与装甲掷弹兵联兵营,是为了在数量劣势下最大化其战斗效能。通过将火力最强的装甲单位与机动性强、近战能力突出的步兵单位整合,提高了部队的协同效率、战场生存能力和战术灵活性,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华约集团的装甲威胁,是冷战时期西方军事战术与编制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种编制模式的成功,也对后来许多国家军队的编制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80年代西德陆军的装甲/装甲掷弹兵旅下辖4个战斗营而不是3个。

西德陆军的合成营(各战斗旅下属的番号为xx1的战斗营)编成是在1981-1991年的联邦国防军陆军第四期编制表(Heeresstruktur 4)期间。

当时的联邦国防军和其他北约国家陆军比如美国陆军一样,以营作为基本战术部队。营在投入战斗时会和其他战斗营互换一个连,构成营战斗群(=营特遣队)投入战斗。对一个装甲掷弹兵旅而言,共有4个装甲连8个装甲掷弹兵连,恰好够编成4个由1个装甲连和2个装甲掷弹兵连构成的营战斗群(但现实中不一定会这么编组,这一点美军的营特遣队也一样);装甲旅正好反过来,不必多说。

但是xx1营的状况是这样:这个营是一个半现役营,其战斗连队(2、3、4连)是现役的,但是指挥连,即1连(包括勤务分队)是预备役,平时不存在。在演习时,xx1营的指挥连由其他单位抽调组成;战时或紧急情况时,通过征召预备役人员迅速编组这个连队。

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因不明,我的猜测是,联邦国防军从第三期到第四期陆军编制表的改编过程中,每旅战斗营的数量从三个提升到四个,又考虑到人员培养和经费困难无法扩充更多的常备营指挥机关,因此采取这种半动员的策略。

但既然如此,xx1营就面临一个问题:这个营无力保障本营的战斗部队。因此xx1营的三个战斗连队由该旅的2、3、4营代管:

  • xx1营的2连由xx2营代管;
  • xx1营的3连由xx3营代管;
  • xx1营的4连由xx4营代管。

那么,为了方便平时保障和训练,1营的这3个战斗连队的编装和2、3、4营是相同的。也就是说:

  • 在一个装甲掷弹兵旅如第31装甲掷弹兵旅里:
    • 第311装甲掷弹兵营2连(装掷)由第312装甲掷弹兵营代管;
    • 第311装甲掷弹兵营3连(装掷)由第313装甲掷弹兵营代管;
    • 第311装甲掷弹兵营4连(装甲)由第314装甲营代管。
  • 在一个装甲旅如第33装甲旅里:
    • 第331装甲营2连(装掷)由第332装甲掷弹兵营代管;
    • 第331装甲营3连(装甲)由第333装甲营代管;
    • 第331装甲营4连(装甲)由第334装甲营代管。

于是我们就看到,出现了第311装甲掷弹兵营和第331装甲营两种“合成营”。

和80年代初的美军ROAD师相比,第四期陆军编制表下的西德重型师:

1、战斗营更多(17vs11);

2、每营战斗连队数目一致(3v3);

3、连队规模小于美军(比如坦克连的坦克数:17vs13);

4、预备反坦克火力和美军相当,车载反坦克火力强于美军(米兰vs龙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