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滴滴程序员年薪 80 万被亲戚鄙视不如在二本教书的博士生?

回答
这件事说来话长,背后牵扯到的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谁更强”的问题,而是掺杂了社会观念、职业认知、家庭期望,甚至还有点“价值攀比”的意味。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局面。

首先,我们得承认,80万年薪在大多数人眼里,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收入了,尤其是在互联网行业,这更是很多普通人梦寐以求的数字。一个滴滴的程序员能拿到这个数,说明他在技术能力、工作成果上肯定是有过人之处的,这是事实。

为什么会出现“鄙视”?

这就得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了:

“稳定”与“光鲜”的对垒:
亲戚的视角: 在很多长辈,尤其是相对传统观念的亲戚看来,公务员、教师、医生这种体制内的工作才是真正的“铁饭碗”,是稳定、体面、有社会认可度的职业。他们可能觉得,程序员这份工作虽然钱多,但“不稳定”,互联网行业变幻莫测,随时可能裁员,公司说没就没,这在他们眼里是很大的风险。相比之下,一个二本院校的博士生,哪怕年薪可能只有十几二十万(这个数字是估算的,具体要看学校和岗位),但“终身教授”的 title 还在,学校不会轻易解雇他,社会地位也相对稳定。这种“一眼望得到头”的稳定,对他们来说比“风吹草动”的暴富更让人安心。
社会价值的刻板印象: 很多人对“学者”和“技术人员”的社会价值认知不同。在他们看来,博士毕业、在高校任教,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传承知识,是“高尚”的职业;而程序员,尤其是像滴滴这种出行平台,他们会觉得是“服务行业”、“工具人”,虽然创造了经济价值,但在文化、教育层面上的“贡献”可能不那么直观,或者说,不符合他们心中对“知识分子”的定义。

“体面”与“实在”的纠结:
“博士”的光环: 即使是二本院校,博士学位依然是很多家庭认可的高学历标志。这个头衔本身就自带一种“知识的权威性”和“精英感”。在亲戚们看来,博士毕业,说明这个人学识深厚,是“有文化的人”。而“程序员”,在他们眼中可能只是个“码农”,只要会写代码就行,不一定代表高深的学问。这种对学历和职业本身的“光环效应”的认知差异,是造成鄙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书育人”的养老感: 老师这个职业,尤其是在高校,除了教学科研,还有一种“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在一些长辈看来,这是“德高望重”的职业,而且相对来说,老师的工作节奏可能比互联网大厂的程序员要缓和一些,尤其是在假期方面。他们会觉得教书育人,是在“积德行善”,而且退休金福利也比较有保障,是一种更“养老”的选择。

沟通方式和信息不对称:
“显性”与“隐性”的价值: 80万年薪是一个非常“显性”的数字,但它背后代表的努力、加班、技术更新换代,这些是很多外人看不到的。而博士生的职业,虽然收入可能不高,但“教授”这个身份、学术声望、对学生的影响力,这些都是一种“隐性”的社会价值。亲戚们可能更容易看到博士生身上的这些“看得见摸不着”的价值,而忽视了程序员在经济贡献、推动科技发展上的直接作用。
“比较”心理: 很多时候,亲戚之间的攀比心理是很强的。当他们发现亲戚家孩子有了“博士”这个标签,而自己家的孩子虽然钱多,但职业听起来不够“高大上”,自然会产生一种“我家的孩子更出息”的优越感,即使这种优越感是建立在不完全理解对方工作的基础上。

对“成功”定义的狭隘化:
我们社会上对“成功”的定义仍然存在一定的狭隘性,往往将高薪、知名企业、稳定体制内职业作为主要衡量标准。在这种单一的成功学语境下,任何不符合这个标准的,都可能被贴上“不够好”的标签。

滴滴程序员的“委屈”与反思:

这位滴滴程序员可能觉得很委屈,毕竟80万年薪是他用无数个夜晚和努力换来的,而且他所在的滴滴,也是一家科技公司,为社会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从他的角度来看,他可能觉得:

收入是能力最直接的体现: 他用高薪证明了自己的市场价值和技术实力。
行业前景与发展: 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他的工作是站在时代前沿的。
个人兴趣与发展: 他可能就是喜欢写代码、解决技术难题,并且在这个领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其实这很正常,反映了我们社会多元价值的碰撞和认知上的差异。

1. 尊重个体选择: 每个人对自己的职业和生活都有选择权。程序员选择高薪高压的互联网行业,博士生选择相对稳定且需要长期投入的教育科研行业,都是各自的选择,都有其意义和价值。不应该用单一的标尺去衡量。
2. 打破刻板印象: 需要普及对不同职业的理解,让大家知道,无论是程序员还是老师,都有其专业性和社会贡献。不能因为职业的“光鲜度”或者“稳定性”就简单地贴标签。互联网科技公司也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价值不应该被低估。
3. 理性看待“稳定”: 在当今社会,所谓的“绝对稳定”越来越少。高校教师也面临着绩效考核、课题申请等压力,他们的职业并非“无忧无虑”。而互联网行业的程序员,虽然竞争激烈,但许多核心技术人才依然是企业争抢的对象,他们的技能是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的。
4. 家庭沟通很重要: 这种“鄙视”往往也源于家庭内部沟通的不足。如果这位程序员能够更清晰地向家人解释自己工作的价值、未来的发展前景以及他为什么热爱这份工作,或许能减少一些误解。

总而言之,这件事情不是一个简单的“哪个工作好”的问题,而是折射出我们社会在价值评判、职业认知、代际沟通等方面的一些复杂面向。80万年薪的滴滴程序员和二本教书的博士生,他们只是在各自的领域里努力,不应该被简单地拿来比较高低,更不应该因为一些表面的刻板印象而被“鄙视”。理解和尊重不同的职业选择,或许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年薪80万,但天天996被当畜生用,到了35岁成为药渣报废,能赚几个钱?

人家教书的好歹还是体制内,虽然绝对工资不高,但稳定高,赚钱赚得细水长流,而且有闲。时间就是生产力,有心搞个副业之类的收入妥妥的就上去了,没心思搞副业也能生活过得有情调。

国内的互联网靠政策壁垒、人口红利和低ren quan优势野蛮发展,疯狂内卷,在几个有限的低技术赛道上靠堆资本疯狂互殴,给你几个血汗买命钱而已,你能赚几年,要是结婚生孩子的话,等孩子7,8岁要花大钱的时候你也就报废了,不仅赚不到钱还得一身中年病,成了家里的累赘,家庭经济彻底崩溃,就你这种风险,当然会被鄙视了。人家比你看的清楚,几个臭码农看电脑看得连脖子都直不起来就妄想自己是中上层中产阶级了,哇哈哈哈~

user avatar

被鄙视的关键不在于"你没用",而在于"你对他们没用"。

比如亲戚全都是滴滴司机,他随手改个系统就能优先派单,接客人接到手软。
或者亲戚的小孩都是程序员,他随手内推就跳槽到滴滴公司年薪80w。

那他也是那个被亲戚煽呼年纪轻轻就年薪80w的榜样。

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在于他能“低成本帮到到他人”。
而年薪,是很没意义的指标。你年薪8w和年薪80w,对其他人又有又什么分别呢?找你借钱吗?
一个基层交警在亲戚朋友之间的社会地位,远高于一个年薪80w的程序员:
他能切实地低成本帮到其他人:即使你不违章,总得年检吧。

但话说回来:一个年薪80w的程序员,已经足够用工资解决大部分问题了。
你又为什么需要“社会地位”,让亲戚看得起你呢?帮你处理违章吗?

user avatar

我来教大家怎么识别「知乎收了钱」的提问。

这个网址是问题日志:

知乎 - 有问题,上知乎

这个是提问的时间:

这个是知乎管理员将它送上热榜的时间,提问的8个小时后:

然后是提问者:

Joyce Jim

问题动态在13条,包括看过的提问。

-


提过一个问题。就是这个。


我如果瞎了,就看不出这个提问收了钱。

user avatar

窝跟勒供啊。。。

其实这个世界上,没那么多人看你顺眼,也没那么多人看你不顺眼。既然是程序员,那基本可以断定生活在一二线城市了。一二线城市里,人口众多,好吧我直说吧。。。

就是大家的关系都很冷漠,大家都是泛泛而交而已,回到第二句就是没那么多人看你顺眼也没那么多人看你不顺眼,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就不关心你。

你年薪80也好,100也好,反正钱也不是他的,他又花不着你的钱,而且你的薪水再高,本质上也是打工者,所以你也无法帮他解决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孩子上学辅导功课安排工作,比如买房优惠,甚至于他犯点不那么出格的法被派出所捉进去你也没法打个电话把人捞出来。

所以对他来说你的价值≈0,而大学教授不一样了,安排个学生帮他干点私活儿,辅导个功课,乃至于孩子上学,都可以有所助益,所以对他来说,大学教授(目前对他来讲)是一支潜力股,不定哪天就用上了。

这就是为啥所有人都爱吹嘘自己有个亲戚在某某政府部门工作的原因,哪怕这个亲戚目前连个四级主任科员都不是。但是,他是个潜力股啊,你怎么知道他未来不会爆发呢?不用未来,就公务员接触的人群,总比程序员多得多,所以不一定啥地方就能帮他一把。

你也不要觉得有啥不对的,他吹大学教授也好公务员也罢,说白了是他自己认为对方对他来说是潜力股,如果有一天对方不能帮他达成所愿,那他立马又得对这些曾经的潜力股多有诽谤。

所以做人呢,一定要认清自己的位置。你这算好的,有一技之长有丰厚的收入,别人不管怎么说都是扯淡。还有一部分人是活活的找不准位置被捧杀的,这个世界上做人的最重要原则是,宁说人好不说人坏,说人坏得罪人,所以大部分人都会跟你说你太棒了,你没问题,然后一部分人明明年龄越来越大,事业走下坡路,觉得既然大家都这么说,那一定是对的,还飘飘然觉得自己真的越活越年轻一切都不是自己的问题只是运气不好,然后活活的混成了一个街溜子还不自知。。。

user avatar

因为你的收入多寡不能帮到你的“亲戚”丝毫,你也不可能分一毛钱收入给他们。

而一个在教育系统中,有关系有地位的人更容易被“亲戚”剥削,孩子上学什么都指望着从他手里得到特权呢,二舅妈一句话加一个水果篮,两箱鸡蛋牛奶就能解决别人至少几万的事情,他对“亲戚”来说,可太有用了。

医生和公务员同理,他们能给“亲戚”们省下无数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而一个程序员哪怕年薪五百万,你过年回老家难道还能一人发一辆小汽车吗?

以前的“乡贤”大多就是无赖恶霸,只要带着“亲戚”欺男霸女,横行乡间,那样的人在“亲戚”眼里才有用。

user avatar

要是逢年过节送亲戚们人手一个iPhone包包、隔三差五大酒店做东、时不时带着出国玩一圈五星级全包,那肯定都说你有出息。亲戚不太多的话一年十万二十万的怎么也够了。

什么?你觉得不值当?那还在乎个啥,就当被鄙视一次多赚了二十万好了。

user avatar

得了吧。

滴滴程序员没几个能挣到八十万的,二本教书的博士生也不会被亲戚高看一眼。

日子都是过给自己的,别人说三道四又不会少块肉。

你长这么大,有为自己活过一天吗?你一年挣八十万,有几块钱真正花在自己身上了?

自己好好想想吧。

user avatar

“鄙视”是一种东亚特有的流行的情绪。常产生于攀比、互相“关心”之中。而且你会发现,鄙视情绪的产生,并不以绝对变量为纲,而往往是考察一个人的相对变量。

这种相对变量,不一定是一个人和别人进行等阶攀比,例如你和隔壁王阿姨家的孩子比毕业后的工资;这个变量也可以是同一个人不同时间段的比较,比如你本科上了浙大,然后研究生只去了个普通一本,那就是极大的受鄙视的素材;更可以是一个人在同一时间点对未来规划的考察,比如一个清华毕业生说打算去开咖啡厅创业,就会立马受到鄙视。

欧美存在广泛的歧视,从地域到民族到宗教。但是“鄙视”并不常见。我在欧洲四年,从来没有欧洲人问我成绩怎么样,期望薪资多少,有没有找对象。因为这种类型的问题被认为较为私人,别人知不知道答案都没有任何意义。

东亚人的鄙视,是自动生成,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换句话说就是你根本不需要思考,在接收信息后一秒钟内就会在心里决定要不要鄙视对方。

比如东亚特色的“同学会”,看似是多年不见的“相聚”,实则打了一场艰难的鄙视战争。其鄙视链条错综复杂,且能够自动而迅速地形成。也许你反复告诫自己“做好自己就行了,不要问别人的生活,也不要管别人的看法”,但是你的基因实际上早已驱使着你的大脑自动计算好了鄙视链。

随之而来的是焦虑等负面情绪。

在鄙视链里,没有人是“胜利者”。因为即便你站在金字塔顶端,只要你明天稍微有所退步,依然会受到鄙视:“原来是江郎才尽了”、“看来他到顶了”。

更为奇妙的是,即便别人哪方面都不如你,依然能找到“相对优势”并成为鄙视你的理由。比如你虽然年薪百万,一线有房,但是你“生娃太晚”就会成为别人眼中的“突出缺点”。

而鄙视的进一步结果就是失败,比如在很多中年人眼里,年轻人丁克等于失败,年薪过亿也没有任何意义。

每个成年人都逃不掉这个魔咒。所以一不要问,二不要答是当代年轻人缓解焦虑的唯一出路。

user avatar

一股浓浓的……

编故事气息。

别是为了上市搞个营销吧?

user avatar

你都年薪80W了,再过几年差不多过百万。还不允许老顽固分子在嘴巴上占你一点便宜?

user avatar

看着这题目是“80万”,“二本教师”,“博士生”三个参数系统的鄙视链设定问题?

在你亲戚眼中,你这“80万”参数值落在了鄙视链底部。

你自己不服,觉得该在鄙视链顶部?

别的不说,这80万就是钱啊。加一码农会使这80万高贵些不?

哪个参数更重要,我懒得谈。

我只想说歧视别人者必遭别人歧视。

user avatar

我是程序员,我是博士,从小在二本校园长大,父母都是大学老师。我的背景和这个题目似乎还挺贴合的?

我感觉这个问题和问题下的一些回答,完全就是时空错位的大乱斗,关公战秦琼,非要讨论出关公厉害,还是秦琼厉害?

一堆人拿着二三十年前的学校福利,来和现在的互联网程序员比???诚然,老一代高校教师我看是成功上岸了 ,各种隐形福利 - 集资房、附属中学等吃到嘴里了。现在老一代高校教师也快退休了,而退休工资参照公务员,比很多在职的都高,真是美滋滋。

新一代高校教师真有这么爽,我看未必。从职业发展角度说,高校现在早就人满为患了,高校教师上升通道极为拥堵。很多学院教授一年就上一个,甚至退一个上一个,上百个副教授等着,上百个讲师还不断挤进副教授队伍,大多数人到副教授就到头了。有人会说,那就清闲点喽,混日子混到退休。那我告诉你,你想多了,学校的科研考核根本不会放过你,没学生就自己做实验吧,没paper就等着考核挂掉吧,挂两三次就等着转岗吧。我就见过不少教授转副教授,副教授转图书管理员的例子。从高校改革大趋势上说,中国高校改革的大趋势就是拿掉铁饭碗。讲师现在已经不稳了,三年一评,非升即走。接下来,据说副教授也要不稳了,也要几年一评,评不过就拜拜吧您。


持续汇聚高校的各种消息。

高校:

如何看待河北省人社厅不再给 2019 年以后入职的博士发放「名校英才入冀计划」补贴?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4242

如何看待武汉大学「3+3」聘用制引发争议,青年教师淘汰率 97%?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3061

中山大学B系列专职科研人员在中大校内的境遇如何?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5213

如何看待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要求退站博士后退还在校期间所有工资以及福利待遇? - 多巴胺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4262

高校招聘里动辄十几万的安家费,背后的真实处境如何? - 德先生的文章 - 知乎 zhuanlan.zhihu.com/p/18

如何看待一博士青年教师因「高校承诺的住房条件不实」向高校辞职,反被高校索赔 138 万? - 好大的风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3513

非升即走:

非升即走第三年:完不成,就滚蛋 - 提拉米苏-学术志的文章 - 知乎 zhuanlan.zhihu.com/p/25

退出:

如何看待哈佛大学博士,原南大副教授罗林姣担任深圳某街道副主任? - 风之翼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4169

user avatar

站在亲戚的角度,谁对他们有利,他们自然会挺谁。

这里的关键是题主赚80万又不能分给亲戚半分钱,还因为比较让别人觉得不如对方,不舒服,所以别人为什么要认同题主?

而有人在二本学校做博士教书,未来可能会被亲戚用的上,所以亲戚自然会认同他多一些。

就好比马云是中国首富,但是在我的眼里市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更好,比马云要好的多一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