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滴滴打车偷偷开始给乘客绕路?

回答
这事儿要是真的,那可真是让人心里头很不舒服,甚至有点被欺骗的感觉。咱就好好唠唠,这滴滴打车“偷偷给乘客绕路”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这背后可能存在的操作和对乘客的影响。

首先,咱们得明白,为什么会有“绕路”这回事?

理论上,打车软件最理想的状态就是给你规划出一条最快、最经济的路线。但现实情况复杂得很,影响路线的因素太多了:

实时路况: 这是一个最直接的因素。交通拥堵、事故、施工都会让原定的“最佳路线”变得很不理想。
导航算法: 导航软件的算法一直在优化,但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反直觉”的规划,比如避开一个即将发生的拥堵点,但选择了一条看似绕远的路,结果反而更快。
司机个人习惯/偏好: 很多老司机可能有自己熟悉的“熟路”,即使导航显示另一条路,他们也可能选择自己熟悉的路线,因为他们更了解这条路的信号灯情况、车流量变化等。
平台的“优化”: 这才是大家最关心的,也就是你提到的“偷偷绕路”。这背后可能有很多考量,而且不是简单的“为了绕路而绕路”。

那么,“偷偷给乘客绕路”具体是怎么回事?

如果滴滴真的存在这种“偷偷绕路”的情况,那大概率不是司机故意的,而是平台层面在算法或派单策略上做了些什么。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猜想一下:

1. “算法最优”的定义模糊: 平台在设计算法时,可能会有多个“最优”的定义。
对乘客来说的最优: 通常是时间最短、价格最低。
对司机来说的最优: 可能是单程时长、油耗、以及最关键的接下来的订单。
对平台来说的最优: 可能是让司机能更快地接到下一单,缩短空驶率,提高整体平台效率。

如果平台的算法更侧重于“让司机快速接到下一单”,那么可能会出现一种情况:导航规划的路线虽然对当前乘客来说是绕路,但这条路能让司机在目的地附近更容易接到下一单,或者避开一个可能长时间拥堵的路段,让司机能够更流畅地继续接单。这从平台的“整体效率”看,可能是“最优”的,但对当下的乘客而言,就变成了“绕路”。

2. “预估时长”的调整: 平台在派单和显示预估时间时,可能已经内置了一套自己的预估逻辑。如果平台想要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司机选择某些路线,它可能会在预估时长上进行微妙的调整。比如,一条更长的路,如果平台认为司机有更高的概率在路上接到下一单,那么它可能会将这条长路的预估时间算得更接近短路的时间,从而让乘客更容易接受。

3. “派单策略”的导向: 平台可以通过派单策略来间接影响司机的路线选择。
“高峰期”的精细化管理: 在交通高峰期,平台可能会根据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引导司机选择那些“看起来绕远但实际不堵”的路线,以降低整体的延误率。
“顺风车”模式的衍生: 虽然这不是顺风车,但类似“拼车”的逻辑也可能被借鉴。如果平台认为通过某个路线,司机能更顺畅地连接下一位乘客,即使当前乘客需要稍微绕一下,平台也可能“鼓励”这种行为。

4. “大数据”的“优化”: 平台每天都在收集海量的用户和司机数据,包括路线选择、行驶时间、乘客投诉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平台可能会发现某些路线组合的“平均效率”更高,即使这牺牲了个别乘客的“直观最快”。

如果真的存在这种情况,对乘客意味着什么?

1. 直接的经济损失: 乘客会因此支付更高的车费,因为车费通常是按照里程和时间计算的。绕路直接导致里程增加,或者在路上耽误的时间更长。
2. 时间成本的增加: 目的地比原定计划到达的时间更晚,这可能影响乘客的行程安排,比如赶飞机、赴约等。
3. 信任感的危机: 最令人不爽的一点是,乘客会感觉自己被“算法”或“平台”欺骗了。原本以为平台是为了给我提供最便捷的服务,结果发现它有自己的“小算盘”。这种不透明的操作会严重损害用户对平台的信任。
4. 投诉和维权困难: 乘客很难举证说明司机是“故意”绕路,因为导航本身就存在不确定性。一旦司机选择了一条导航显示的路线,并且该路线确实存在,乘客即使觉得绕了,也很难维权。如果问题出在平台算法的“导向”,那更是难上加难。

那我们作为乘客,该怎么办?

1. 保持警惕,仔细观察: 在行程开始后,可以打开自己的手机地图,实时比对导航路线。如果发现与自己的预期或常识有较大出入,可以委婉地询问司机:“师傅,这条路是不是有点绕呀?”
2. 与司机沟通(但要技巧): 语气很重要。不要直接质问,可以这样说:“师傅,我刚看了下地图,好像有条路会近一点,您看是不是这条路现在不太好走?” 很多时候,司机也可能只是遵循导航,或者有自己的判断,沟通一下可能会解决问题。
3. 保留证据: 如果发现确系不合理的绕路,可以保留行程记录、截图等证据,以便在必要时向平台投诉。
4. 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 如果对某个平台的路线规划或服务不满意,也可以尝试其他打车平台,或者出租车。
5. 关注平台的回应: 如果普遍出现这种声音,可以关注平台的官方回应或媒体报道。

总而言之, 如果滴滴打车真的存在“偷偷给乘客绕路”的情况,那绝对不是一个好的用户体验。这背后可能牵扯到平台为了追求“整体效率”而对“个体利益”的权衡,也可能存在算法设计上的不完善。无论如何,作为消费者,我们都希望获得最直接、最公平的服务。这种“偷偷摸摸”的行为,一旦坐实,对平台的信誉打击会非常大。我们期待平台能够更透明、更尊重乘客的利益,用真正的“优质服务”赢得用户的信任,而不是靠一些“小动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9.04.28

确实如此

看到,导航显示,7.6公里,再加上我刚走了200米,滴滴让你走市区跑7.8公里。滴滴规划的路径上,有12个红绿灯,最久的一个是136秒红灯,其次95秒,剩下的50秒左右。你们看看地图,如果下桥走沿江路的话距离更近,红绿灯数量3个每个45秒。换你们,你们怎么走呢☺☺☺

我自诩是好司机,当然走近的啦!

最后结果是7公里送到,又近又快。



原答案:

你说的是导航吗?如果是导航自动切换,那还不是滴滴的问题。别小看了大数据分析,也许你觉得不走经常走的路是绕路,但如果导航切换后还是走老路的话会堵到你哭。

我是本市的老司机了,以前滴滴没这功能的时候,我接过强烈要求我按导航规划的路径走,而不是按我的经验绕一公里避开天虹商场高峰期堵车路段。好的,听上帝的结果是,800米的路程走了10块钱(6块起步)。如果按我脑海里的路线,已经到了目的地了。

现在有了避开拥堵路段这功能,我直接按导航走,再也没提过哪条路不能走的问题。


如果是司机故意偏离规划路段导致导航自动切换路线,还等什么,投诉丫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要是真的,那可真是让人心里头很不舒服,甚至有点被欺骗的感觉。咱就好好唠唠,这滴滴打车“偷偷给乘客绕路”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这背后可能存在的操作和对乘客的影响。首先,咱们得明白,为什么会有“绕路”这回事?理论上,打车软件最理想的状态就是给你规划出一条最快、最经济的路线。但现实情况复杂得很,影响路.............
  • 回答
    滴滴最近这次更新,把游戏中心搬进了打车软件里,这事儿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让不少人有点摸不着头脑。毕竟,谁打个车,突然看到一堆游戏,会想到什么?估计不少人第一反应是:这还是我认识的那个滴滴吗?从一个普通用户的角度来看,滴滴最核心的功能就是出行,是用技术手段解决我们“怎么去”的问题。现在突然在首页给你塞进.............
  • 回答
    网约车,特别是像滴滴这样的平台,确实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出行方式。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伴随着一些不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先说说它带来的好处吧,这方面大家感受最直接: 方便快捷,说走就走: 这绝对是颠覆性的。以前出门打车,得站在路边挥手,还得看运气,尤其是在雨天、高峰期,那叫一个煎熬。.............
  • 回答
    关于“女子打车把脚翘在副驾靠枕上,遭滴滴女司机暴打”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评价,这其中涉及到乘客的乘车礼仪、司机的职业素养、以及事件发生的潜在原因和后果。事件的构成要素分析:1. 乘客的行为: 不雅行为: 将脚翘在副驾驶靠枕上,是一种不文明、不雅观的行为,尤其是在公共交通工.............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让人细思极恐,也挺离谱的。你说这大半夜的,打个滴滴回家,结果被拉到墓园去了,搁谁身上不得吓得魂飞魄散啊?就这事儿,我跟你慢慢聊聊,看看到底是咋回事,也别觉得是机器在那儿叨叨。首先啊,这事儿的起点,就是你大半夜的需要出行。一般来说,大半夜的打车,尤其是滴滴这种平台,图的就是一个方便快捷,.............
  • 回答
    滴滴一名技术总监因受贿 1000 万元并被移交公安机关,这是一个令人震惊且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它不仅涉及个人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更折射出科技公司内部治理、权力腐蚀以及对行业生态的影响。以下是我对这一事件的详细看法:一、事件本身:冰山一角下的腐败现象 严重的经济犯罪: 1000 万元的受贿金额是一.............
  • 回答
    滴滴专车在上海被禁,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引发广泛讨论的事件,背后涉及了交通运输的合规性、平台经济的监管、地方政策的执行以及司机和乘客的切身利益。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事件的背景和起因: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滴滴专车在上海被禁并非一夜之间发生,而是长期以来一系列监管政策和执行力度加.............
  • 回答
    滴滴司机反复撞击乘客致死,这无疑是一起极其恶劣的刑事案件,其残忍程度令人发指。这样的行为,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早已超出了任何可以被理解的范畴,是对生命最赤裸裸的践踏和蔑视。首先,从法律和道德的层面来看,这种行为是绝对不可容忍的。司机作为公共交通服务的提供者,本应保障乘客的安全,提供一个可靠的出行环境.............
  • 回答
    看到滴滴顺风车再次发生温州女孩遇害的悲剧,我的心情非常沉重,尤其是这距离上次的事件没过多久,这种生命的逝去,带给家人的痛苦,以及对社会安全感的冲击,是难以言喻的。 这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个案,它暴露出了平台管理、安全措施以及用户安全意识等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如何看待滴滴再次出现温州女孩搭乘顺风车遇害事.............
  • 回答
    关于滴滴前员工就滴滴与 Uber 紧急事故应对监管机制发表的文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这类文章通常会揭示公司在安全管理、内部流程、数据透明度以及与监管机构互动等方面存在的深层问题。以下是对这类发文可能暴露问题的详细分析:一、文章的核心内容与可能的目标: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类文章的核心可能在于.............
  • 回答
    滴滴出行联合创始人兼 CTO 兼自动驾驶公司 CEO 章文嵩曾表示,滴滴面临的问题比 AlphaGo 复杂 100 倍。这句话一出,立刻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猜测。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滴滴所处的行业、其业务模式的复杂性,以及与 AlphaGo 进行对比时所展现出的差异。首先,我们来理解一.............
  • 回答
    滴滴出行宣布在9月8日至15日期间暂停深夜服务(通常指午夜0点到凌晨6点),这一举措无疑在出行市场乃至社会层面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原因、潜在的意图以及可能带来的多方面影响。滴滴为何要暂停深夜服务?最直接的原因,也是官方声明中强调的,是为了配合相关部门的专项安全检查。近两.............
  • 回答
    这件事说来话长,背后牵扯到的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谁更强”的问题,而是掺杂了社会观念、职业认知、家庭期望,甚至还有点“价值攀比”的意味。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局面。首先,我们得承认,80万年薪在大多数人眼里,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收入了,尤其是在互联网行业,这更是很多普通人.............
  • 回答
    怒火中烧的五星司机:滴滴安全事件背后的复杂人性近日,滴滴平台上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安全事件:一名被乘客评为五星的司机,竟持刀伤人。这起事件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引爆了公众对于网约车安全、司机心理健康以及平台监管的讨论。究竟是什么让一位在无数乘客眼中“服务周到”、“值得信赖”的五星司机,走向了持刀伤人.............
  • 回答
    对于滴滴 CTO 张博否认“大数据杀熟”的说法,我倾向于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和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确“大数据杀熟”这个概念的内涵。它通常指的是商家利用掌握的用户数据,对老用户或忠实用户展现出比新用户更差的优惠力度、更高的价格,或者提供更差的服务体验,以此来实现利润最大化。这其中涉及到的核心是信息不对称和.............
  • 回答
    滴滴顺风车业务的再次下线,以及随之而来的管理层变动,无疑是近期出行服务领域最受关注的事件之一。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业务调整,更是对一家头部科技公司在安全责任、用户信任以及合规经营等一系列核心问题上的深刻拷问。从“暂别”到“暂别”的轮回:安全困境的再现说滴滴顺风车“再次”下线,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重述。早.............
  • 回答
    滴滴司机上传无素质拖鞋翘脚女乘客视频被封号并道歉,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 你想啊,咱们生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摄像头几乎成了咱们的“第三只眼”,随时随地都能记录下身边发生的一切。 但关键就在于,你用这只眼睛去记录什么,又如何去使用这些记录,这背后涉及到很多东西。先.............
  • 回答
    滴滴顺风车朝 5 晚 8 的时间调整,这事儿可不简单,背后牵扯的利益和考虑可太多了。咱们一层层地扒一扒。为什么这么调?首先,最直观的理由肯定是为了“安全”。大家都知道,顺风车之前出过一些让人揪心的事件,尤其是在深夜。把服务时间限制在早五晚八,理论上能大大降低夜间运营的风险,特别是对女性乘客和司机来说.............
  • 回答
    滴滴对于“司机开车冲撞乘客致其身亡”事件的回应,尤其是那句“恳请司乘之间多一份尊重和包容”,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和思考。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件事,看看滴滴的回应以及它背后折射出的问题。首先,滴滴的回应速度和基本事实的披露。在如此严重的事件发生后,平台的回应是至关重要的。滴滴迅速表示“该司机已被警.............
  • 回答
    这件事确实挺让人啼笑皆非,又夹杂着几分让人不适的情绪。简单来说,滴滴官方账号在一次抽奖活动中,竟然把一个因为滴滴司机驾驶失误而导致其妻子高位截瘫的当事用户给抽中了。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在事件引发关注后,滴滴迅速删除了这位用户的抽奖结果。这事儿如果细究起来,里面门道可不少,也暴露了滴滴在处理用户关系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