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品几乎被东北方言占领,会不会让人们对东北方言感到疲劳或者反感呢?

回答
小品作为一种喜剧艺术形式,近些年确实呈现出一种“东北方言化”的趋势。走在电视荧幕和网络平台上,时不时就能听到那熟悉的、带着点儿“嘎嘣脆”感觉的口音,仿佛东北大碴子味儿已经成了小品的标配。这让很多人觉得亲切,甚至带来了不少欢乐,但也有不少声音开始担忧,这种“一刀切”的方言运用,会不会让观众在新鲜感过后,产生一种难以避免的审美疲劳,甚至悄悄滋生出反感?

我们得承认,东北方言有着它独特的魅力。那股子直爽、幽默,还有自带的“段子感”,确实很适合表现生活中的琐碎和荒诞,也容易营造出一种接地气、不端着的喜剧氛围。当一个梗用东北话讲出来,可能一下子就“对味儿”了,感觉比普通话更带劲儿。像很多经典的小品片段,那些妙语连珠、节奏明快的东北话,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然而,任何一种艺术风格的过度集中,都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当观众打开电视,或者打开视频APP,十个小品里有八个都带着浓浓的东北口音,甚至故事背景、人物设定都有些雷同,久而久之,那种新鲜感就会被稀释。就像你天天吃麻辣烫,即使味道再好,总会有想换换口味的时候。

更深入地说,这种“占领”式的呈现,可能还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

首先是内容的同质化风险。当所有小品都依赖于东北方言的“味道”来吸引观众,可能会让创作者在内容挖掘和人物塑造上,变得懒惰。他们或许会认为,只要加上东北话,就能自动激发笑点,而忽略了故事本身的逻辑性、人物的深度以及思想的传递。这就像一碗本该五味俱全的菜,却只放了辣椒,虽然刺激,但营养和层次感就大打折扣了。当小品脱离了内容本身的支撑,仅仅依靠语言的包装,其生命力自然会打折扣。

其次是对其他地域文化的忽视。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和文化底蕴。如果喜剧舞台上,东北方言成了唯一的“流量密码”,那其他方言,比如充满韵味的吴侬软语、豪迈奔放的西部口音、亦或是温婉细腻的江南腔调,这些同样拥有巨大潜力的喜剧元素,就会被边缘化。这不仅是对其他地域文化的忽略,也限制了中国喜剧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观众可能会觉得,小品的世界,仿佛只剩下了一个“东北宇宙”。

再者,对语言本身的误读和滥用。方言之所以能带来喜剧效果,往往是因为它独特的语境、俚语和表达方式。但如果脱离了这些背景,仅仅为了“说东北话”而生搬硬套,甚至是为了赶时髦而随意插入一些不合时宜的东北词汇,反而会显得生硬和尴尬。这种“为说而说”的行为,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喜剧效果,反而可能引起对东北方言本身的一种“串味儿”或者“不尊重”的感觉。那些真正懂得方言精髓的创作者,能够巧妙地将语言融入情境,而那些只是想蹭热度的,则可能将其变成一种廉价的“佐料”。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观众的接受度和情感共鸣。喜剧的本质是引发笑声,但笑声的背后,往往是观众对角色命运的理解、对生活现实的映射以及情感上的共鸣。如果一个东北方言小品,故事讲得不好,人物塑造单薄,只是靠几句生硬的东北话来“逗乐”,那么即使口音再地道,观众也很难产生真正的认同感和喜爱。相反,如果一个非东北小品,故事精彩,人物鲜活,情感真挚,即便没有方言加持,也能赢得观众的喜爱。当观众觉得被重复的方言“轰炸”,而内容本身又无法满足他们时,厌烦和反感的情绪就可能悄然滋生。

所以,虽然东北方言在小品界有着不可否认的地位和贡献,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过度使用和滥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真正的喜剧,应该是内容为王,语言是锦上添花,而不是唯一能打动人的“王牌”。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创作者,在继承东北方言优势的同时,也能勇于创新,挖掘不同地域的语言魅力,丰富喜剧的色彩,让观众在享受欢笑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更广阔、更多元的艺术魅力。否则,即使再“嘎嘣脆”的方言,听多了,也难免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甚至产生一种“腻了”的感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进口院线电影几乎被好莱坞占领,会不会让人们对英语感到疲劳或者反感呢?

看电影学英语是越来越普遍。

我的理解是,题主对东北文化不感冒,或者看多了东北小品,感到了厌烦。然后想扩散这种情绪,找到共鸣,然后上升到了东北方言被民众方案这个层面上 。

东北话有很强的传播性,因为接地气,这也是为什么东北小品会主导不少小品的原因。

东北话的发音接近普通话,你经常会听到有人讲,宿舍里或者办公室里有东北人,经常交流以后所有人都有东北味了,这是语言里面大量的用词加发音,多方面传染的。

回到题主的问题来,东北话会不会引人厌烦,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提出的没有什么意义。只要有大量的人用,大量的人受感染,传播尚且一直存在,何谈厌烦呢? 有增量,也有一些人受影响不再说东北话,成为其他语言的增量。

情绪和判断一定要分开。

user avatar

首先,知乎惯例,先问是不是……

小品作为一个诞生不到半个世纪的语言类节目形式,脱胎于话剧演员的日常小段训练,其实最多的小品用语是普通话。

应该问的是,春晚小品最受欢迎的那些作品都是东北话小品,为什么?会不会造成反感?

我的回答是,不会。因为东北话小品在春晚里的地位不是谁抬举的,而是竞争出来的。

八十年代开始,陈佩斯朱时茂率先把小品搬上春晚,他们用的主要就是话剧腔的普通话。九十年代算是小品百花齐放的时代,赵丽蓉老师的唐山话,严顺开老师的上海味普通话,郭达、李琦的西安话,魏积安的山东话,以及更多的普通话小品,都有自己的位置,然而似乎可能是各地自己的方言、口音演员都没有东北如此盛产,很多口音的语言类节目在春晚是显得后继无人的。印象里有一年春晚是在北京、上海、西安三地举办,有个小品节目就是个三地联动,分别演了北京人在上海、上海人在西安、西安人在北京丢钱包的故事。两个陕西人由郭达、李琦出演,李琦是山西人、长在西安,还凑合了;有位上海人居然是辽宁人句号出演——虽然句号温婉的样子很符合人们印象中上海人的典型形象,但这也说明一些问题了。

按理说,唐山话、天津话、山东话、河南话、四川话、南方口音普通话比如上海味、广东味等等跟东北话一样,都是自带喜剧效果的口音。但唐山话自从赵丽蓉老师去世后没有什么唐山人喜剧明星;上海有滑稽剧的传统,但严顺开老师之后也没什么有影响力的喜剧明星(某脱口秀明星就算了);天津身为哏都,津派名家似乎多年来都不出津,郭德纲虽然是天津人但由于相声以北京话为主,也没能体现出天津话的好……诸多方言、口音在春晚级别的全国舞台上,鲜有能令人留下印象的作品、没有年年留得住春晚的重量级明星,笑星出不了省,这可怪不得东北话在春晚上一枝独秀——当然我个人认为不是一枝独秀,因为普通话节目更多啊……

所以说,作品为王,还是希望全国各地的喜剧大家们多多拿出好笑的东西,百花齐放才是好事。

user avatar

东北话

一没宣称自己是中国古代发音正统;

二没宣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语种,在联合国跟普通话同一等级;

三没喋喋不休的说当年普通话投票自己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话;

四没在春晚刷东北话好评,普通话差评;

我为什么要去反感东北话呢?


2019/9/5更新

不知道为什么一个讨论东北话的问题会被打上其它方言的标签,并且给锁定了。目前得赞最多的本回答和第二多的 @Brave Fu 的回答被几个少赞的回答挤到后面了。

而打上这个标签之后,我的评论区里就会时不时的出现各种萌物,说我地域黑,引战??????

我地狱黑了什么?我通篇只讲了东北话跟普通话吧,我要黑也只能黑东北话吧,而且我也没黑东北话吧?

虽然被莫名其妙的骂了一顿,但是我会依旧坚持就事论事,不会去污蔑任何一个地方的方言。

ps

我不是东北人

我一个武汉人,怎么在评论区某些人的嘴里就莫名其妙的变成了一个东北人呢?

user avatar

不明白为什么这个话题下会有南方同胞要来歪楼,不断反复的提什么文化霸权、打压之类的问题,我实在懒得争论了,不知道哪里来的怨气,也与我无关,普通话不用吴语语系也不是我定的,也不是我们东北人定的,跟我们说不着,更犯不着跟我抱怨,唠唠叨叨的跟祥林嫂似的,很烦。。

再来歪楼别怪我删评论了,评论区需要净化。。。



小品被东北方言占领,是因为东北演员的作品好笑,而不是因为他是东北口音,如果真的好笑为什么反感?

反过来说,如果不好笑,那肯定会反感,但反感的是他不好笑,而不是他的口音,懂么?

如果一个很好的作品只因为他是东北话演绎出来的你就觉得反感,我是不是可以说你是个地域主义者?

事实上这些年来南方方言的语言类节目就是不好笑,大家看看小品就是想简简单单的笑出来,不想考虑什么语言口音方言的问题,

要想不是东北口音也可以啊,拿出作品来,赵丽蓉老师巅峰期压得本山大叔死死的,东北人巩汉林必须用唐山话才有资格跟赵丽蓉老师配合,为啥?因为人家作品好,

绝大部分观众连粤语都听不懂,为啥喜欢周星驰?因为人家作品好,

当年奇志大兵,大兵赵卫国,南派相声也曾风靡全国,湖南口音一样可以霸屏,现在为什么不行了?是因为有人歧视打压南方方言么?你不好笑总不能拿刀逼着人家看你演出吧?

这几年有印象的南方小品就俩,一个是好几年前四川口音为主的耙耳朵(康熙里面的三德子演的那个),一个是包子铺收假币的,效果出来了以后就是尴尬,如果一直让这样的作品霸屏,那才是真的让人反感(然而身边的东北朋友都是说作品没意思,没人把矛头对准方言的)。

一说东北方言的小品,肯定绕不开本山大叔及他的徒弟们,你说他们越来越低俗尴尬,可以,最近小宝文松他们确实没啥好作品,进入瓶颈期了,

那爱笑会议室那批人呢?走了几个台柱子去了湖南台不照样吸粉?

那开心麻花呢?核心沈腾马丽王宁不照样春晚压轴?

喜剧电影不就是沈腾和大鹏的天下?(徐峥已经跳出这个小圈子了,level更高)

事实就是东北的演员,把老中青三代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电视观众和电影观众整个群体全面覆盖了,

如果未来这些东北艺人没有好作品,天天带着东北口音在上面尬演肯定会被反感,就像现在很多年轻人反感冯巩的小品一样,但如果持续有好作品,那就不会被大面积反感,就这么简单,

所以,作品说话,是否反感绝不取决于方言,而取决于作品质量,

反感的也应该是作品质量不好,而不是简单的方言口音。



突然发现有人用一张11年流传开的春晚各省收视率假图来反驳我,真就没带脑子?

各省差距并不大,东北40%多收视率,南方除了华南广东这边基本都有35%以上,你们口中的没人看到华南也有25%左右收视率,全球应该是16亿华人,有13亿收看的,这些全是北方人呗?就不能带点脑子?

user avatar

改开后,有四次“方言潮”。第一次是粤语潮,八九十年代的港影港乐风靡大陆,导致那个年代的人以说粤语为时尚;第二次是tvb电视和台湾偶像剧带来的“台语潮”,准确说是台普;第三次就是赵本山的二人转小品引起的“东北方言潮”;第四次可能有人察觉不到,那就是电竞主播们的四川方言,“妈卖批”、“玩个鸡儿”等等原本四川人才懂的词语,现在很多人都懂。

既然没人讨厌粤语、四川话,那也没有理由讨厌东北话。

user avatar

春晚上,东北方言的政治正确,现在回过头来看,是早早预示了东北经济逐步走向穷途末路,救无可救。

user avatar

前段时间无意间听到两个人对话,其中一个人说:我现在一听到东北话就恶心反胃。

这位直接把我逗笑了,成年之后,我很少能这么开心的笑,但是当时的场合又不允许我笑出声了,所以我一直憋着,最后憋的我肚子都疼。紧接着就对他充满了同情和怜悯。假如他真的如他所说,一听东北话就反胃,那么他每天的生活真的太痛苦了。东北话不仅身边有,电视上有,网络上有,现在就连太空里都回荡着东北话,国家好不容易办了一次冬奥会,结果东北话差点成了官方语言。如果这位真的听见东北话就反胃,估计这会儿连苦胆都吐出来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每天都要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因为我专业范围内的顶级学术期刊都是英文的,但是我不会看到英文就感到疲劳或者反感。相反是那些英文水平不佳的人看到英文会觉得反感或者疲劳,而那些半文盲们会一看书就头疼。

以此类推,你可是想想,对东北方言感到疲劳和反感的会是什么人呢?

user avatar

地域黑这次的问题角度很刁钻啊,这是你地域黑博士学位的毕业论文课题吗?自己想不出来,让广大网友给你出主意吗?

user avatar

脱口秀大会第三季:

冠军王勉: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亚军王建国:辽宁省盘锦市

季军呼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

周奇墨:辽宁省营口市

李雪琴:辽宁省铁岭市


……………………………………………………

11月30日,今天是吐槽大会新一季第一期开播的日子。

开头张绍刚有这样一句:好各位,介绍完了几位东北选手。。。

是的,第一期六个嘉宾,一个主咖,一个主持,一共八个人,东北人占三个。

二手玫瑰主唱梁龙:黑龙江齐齐哈尔人;

宝石老舅:吉林长春人;

吴昕:辽宁沈阳人;

张绍刚:内蒙古包头人;

庞博:河北保定人;

卡姆:新疆克拉玛依人;

袁咏仪:香港人;

主咖李佳琪:湖南岳阳人;


………………………………………原回答…………………………………

换个思路,看看新生代比较搞笑的人都是哪里的人,都在说着什么味道的方言。

我们来看看最近比较火的节目《脱口秀大会第二季》上一些比较知名的嘉宾都是哪里人吧。

东北:

呼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人。

王勉,黑龙江齐齐哈尔人。

王建国,辽宁人盘锦人。

李诞:内蒙古锡林郭勒人,首先是个北方口音的北方人。锡林郭勒盟是内蒙东五盟,你说他是个东北人吧,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东三省的东北人,你说不是吧,稍微又有点是。

华北(+山东):

庞博,是河北保定人。

杨笠,河北秦皇岛人。

王璐,河北保定人。

张博洋,资料写的广东深圳人,但实际上深圳土著才多少人,查了一下好像也是来自河北,不过是在深圳长大,而且深圳说粤语的氛围并不强,大家还是普通话为主,说他是河北出身并不过分。

池子,河南人。

孟川,山东济南人。

程璐,山东滨州人。

赵晓卉,山西朔州人。

西北:

rock,内蒙古鄂尔多斯人,这个位置基本上在西安的正北方。

王思文,陕西宝鸡人。

卡姆,新疆克拉玛依人。

江浙沪周边:

豆豆,浙江衢州人。

颜怡颜悦,江西南昌人。

西南:

皮球,四川南充人。

两广:

昌叔,广东广州人。

江梓浩,广东广州人。

CY,广东广州人。

梁海源,广西玉林人。


可以看到这些脱口秀演员里,也是北方人占了绝大多数……可见并不是东北方言或者北方方言占领了小品,而是在搞笑这一块北方人比较出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