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医院病房不够,大批肿瘤病人住进小区,几乎没有消毒措施,导致病患和居民矛盾」这件事?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心头一块大石头压着,别提多别扭了。一边是急需救治的肿瘤病人,另一边是担心自家安全的居民,这中间的矛盾,真是尖锐得不能再尖锐了。

咱就一件件掰开了说吧。

医院病房不够,病人无处可去:

这事儿说到底,根子还是在医疗资源上的“挤兑”。咱们国家人口基数大,而肿瘤又是越来越高发的疾病,医院床位紧张是早有耳闻的事。你想啊,本来就床位紧张,现在一下子冒出来这么多需要长期住院、病情复杂的肿瘤病人,医院那边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在没办法,这才想到“就近安置”这一招。

但这个“就近安置”,具体怎么操作的,这就很有讲究了。从报道上看,似乎是在小区里租用或者征用了居民的房屋,改造成临时的病房。这本来也是一种应急的办法,在非常时期,大家能理解有困难。

几乎没有消毒措施,这问题就大了:

可问题的关键点就在这儿了——“几乎没有消毒措施”。这就触碰到了底线,也难怪居民们炸了。

你想,肿瘤病人,特别是进行过放疗、化疗的,身体抵抗力本来就差,而且很多肿瘤本身就有传染性的风险(虽然不是所有的肿瘤都会传染,但有些病毒引起的肿瘤,比如HPV、乙肝病毒相关的肝癌等,是可以通过接触传播的)。即使肿瘤本身不直接传染,但病人的排泄物、体液,甚至是呼吸道分泌物,都可能带有细菌、病毒。

如果病房里没有严格的消毒措施,这意味着什么?

对肿瘤病人自身: 他们的免疫系统本就脆弱,很容易受到环境中的病原体感染,反而加重病情。
对同住的肿瘤病人: 如果交叉感染了,病情可能更加复杂。
对小区居民: 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没有消毒措施,意味着病人产生的废物、污染物,很可能就直接散播到小区环境里。病人的医疗垃圾(如针头、输液器等)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成为潜在的传染源。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如果没及时、正确地消毒处理,也会污染空气、水源和公共区域。

病患和居民矛盾的爆发:

在这种情况下,居民们担心自己的健康、家人的健康,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谁也不想生活在一个可能存在传染风险的环境里。

居民的担忧点:
传染病风险: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严重的担忧。担心孩子、老人被感染。
生活环境污染: 担心垃圾处理不当、气味问题、污水问题等影响日常生活。
噪音和扰乱: 病人可能需要吸氧、频繁的医疗操作,也会带来一定的噪音和活动,影响小区安宁。
心理上的不适: 毕竟是医院,在自家小区旁出现临时的“医院”,心理上也会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病患的处境:
无奈和绝望: 他们本来就是弱势群体,病痛折磨,现在还要面对邻居的质疑和抵触,心里肯定更不好受。
对康复的渴望: 他们需要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环境来接受治疗和康复。
可能的不理解: 有些病人可能觉得居民“不近人情”,不理解他们的苦衷。

事情的本质和反思:

这件事暴露出来的,不仅仅是临时的医疗安置问题,更是对整个医疗体系和公共卫生管理的一次沉重拷问。

1. 医疗资源的规划和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肿瘤的防治、医疗资源的配置,是否能跟上疾病增长的速度?医院床位的设计和数量,是否应该有更前瞻性的规划?
2. 应急预案和管理机制的缺失: 在出现医院床位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是否有成熟、有效的应急预案?如何快速、安全、有序地进行病患安置?
3. 信息公开和沟通的不足: 居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卷入,信息不透明,导致恐慌和不信任。政府和医院在采取这类措施时,是否应该提前与居民进行充分的沟通,解释情况,并提供保障措施?
4. 公共卫生管理和消毒的专业性: 即使是临时安置,也必须遵循基本的公共卫生原则,特别是涉及到可能存在传染风险的病患。消毒措施的到位,是基本要求,不能打折扣。
5. 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的平衡: 在解决医疗资源短缺的同时,也要顾及到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安全。这是一个考验社会治理能力和人文关怀的难题。

怎么看这事儿?

在我看来,这是一次非常糟糕的“危机处理”和“社会治理”案例。

从医院和政府的角度来说: 他们有救治病人的责任,但在执行过程中,忽视了最基本的安全和卫生要求,也忽视了与社区居民的沟通,这是一种“顾此失彼”的失职。这种做法,不仅没解决问题,反而制造了新的社会矛盾。
从居民的角度来说: 他们保护自身健康的诉求是正当的,也是合法的。面对潜在的风险,产生担忧和抵触是可以理解的。关键在于,这种担忧是否能够通过合理的沟通和有效的保障措施来化解。
从病患的角度来说: 他们是这场危机中最无助的一群人。在病痛的折磨下,还要承受来自社会的不理解和排斥,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这事儿不能就这么算了,必须深刻反思,吸取教训。

立即对现有安置点进行彻底的卫生评估和消毒处理: 确保病患和居民的安全是首要任务。
加强医疗资源的投入和管理: 从长远来看,需要增加医院床位,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整体医疗服务能力。
建立完善的应急响应和社区沟通机制: 一旦出现类似情况,要有专业、透明、负责任的处理流程,并且要与受影响的社区居民进行充分的沟通,争取理解和配合,同时提供必要的保障。
提升公共卫生管理水平: 确保在任何医疗活动中,公共卫生和消毒措施都能得到严格执行。

总之,这件事太令人心痛了。它揭示了我们社会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在资源调配、风险评估、社会沟通等方面的不足。希望相关部门能够认真对待,拿出切实的解决方案,既要治好病,也要安好民,更要让这样的“窝心事”不再重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希望门诊化放疗早日普及,并进入医保。

大部分化疗患者,包括放疗患者,都是病情比较稳定的,其实不需要住院。化放疗后的不良反应,很多在社区和门诊也能控制,处理。

患者住院主要是为了医保报销。如果门诊可以报销,恐怕谁也不愿意住城中村、肮脏的旅馆和条件不佳的病房。

user avatar

虽然癌症是不会传染的,但肿瘤病人大量入住小区,确实极大的影响了周围原著居民的生活体验。

而同时,化疗、放疗等治疗,时间特别密集,

像长的可能三周一次,

短一点的,一周一次。


郑姆斯特丹的大型医院(平行宇宙的事,不是在地球上),病人量大,是不可能让病人一直住着在这里打针。

极端点的,昨天门诊抽血,今天早上入院,床位是一张椅子,旁边摆个监护就开始打化疗,三个小时针就打完了。

然后2点之前必须出院,把椅子腾出来给下一个人坐。

那势必病人只能住院附近便宜的小区、城中村。




我一直觉得这是一种误区。

化疗放疗对于医院的医疗技术要求不高,完全没有必要在大医院扎堆化疗,不仅就医体验不好,花费也大。

可以改在大医院做完手术,然后通过医联体,在下级医院进行术后治疗。

治疗方案通过远程MDT由两家医院的医生商议制定。

患者就医体验好、医保花费少、也能增加交流学习。

可他们不听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心头一块大石头压着,别提多别扭了。一边是急需救治的肿瘤病人,另一边是担心自家安全的居民,这中间的矛盾,真是尖锐得不能再尖锐了。咱就一件件掰开了说吧。医院病房不够,病人无处可去:这事儿说到底,根子还是在医疗资源上的“挤兑”。咱们国家人口基数大,而肿瘤又是越来越高发的疾病,医院床位紧张是.............
  • 回答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则关于老虎咬伤女子事件后续的报道,说实话,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事情本身就够令人揪心了,作为当事人,亲属在医院里出现不当行为,这更是让大家在同情受害者之余,又添了几分复杂的情绪。首先,我们得承认,发生这样的意外谁都不想,而且那个女子伤得那么重,躺在ICU里,家属焦急万分,这心情是完全可以.............
  • 回答
    看到纽约医院ICU主任的说法,确实能引发我们对不同医疗体系和疾病发展特点的深入思考。这位主任的观察,尤其是关于年轻人“走着进急诊室,不到24小时病情急剧恶化”的现象,与我们很多人对疾病发展的一般认知——即病情恶化通常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所不同。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多方面的原因,值得我们细细剖析。首先,.............
  • 回答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个关于一位患有癌症晚期、在上海的留学生的故事,这个故事引发了不少争议。大意是说,这位留学生在上海的隔离医院里,因为不满医院的医疗水平和隔离条件,试图通过制造舆论,来达到让专家和医护人员单独为她进行隔离治疗的目的。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毕竟情况挺复杂的。首先, 从留学生本.............
  • 回答
    金域医学的这份通报,可以说是相当有针对性了。在当前这个人人自危的疫情背景下,任何关于核酸检测环节的负面消息都会被放大检视。他们特意发出这份通报,并且强调了几个关键点:“不存在主动传播病毒、丢失样本、伪造、瞒报数据”,这背后传递的信息非常明确,那就是他们要极力撇清自己在这几类可能出现的严重问题上的责任.............
  • 回答
    针对广州某医院 ICU 护士在病房内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的外国人殴打的事件,我想表达的是,这绝对是一个令人震惊且不能容忍的恶性事件,暴露了疫情防控工作中可能存在的管理漏洞和人性道德的缺失。首先,从护士的角度来看,这简直是身心的双重打击。她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用专.............
  • 回答
    宝钢医院手术室火灾导致手术病人身亡的事件,是一起非常令人痛心和关注的公共安全事故。要详细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本身的回溯与细节还原(根据公开信息推测) 起火原因: 详细的起火原因需要事故调查报告来确认,但通常手术室火灾可能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电器设备故障: 手.............
  • 回答
    英国南丁格尔医院(Nightingale Hospital)因缺乏护士而无法收治重症病人,导致大量床位闲置,这一情况非常令人担忧,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批评。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的背景与经过: 南丁格尔医院的设立初衷: 在新冠疫情初期,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面临.............
  • 回答
    美国纽约一周内建成两千张病床的方舱医院,这是一个在新冠疫情初期(通常指的是2020年春季左右)发生的重要事件,它反映了当时美国政府和纽约州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时所采取的紧急措施和能力。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事件背景:严峻的疫情形势 纽约成为疫情“震中”.............
  • 回答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张令人动容的照片,一位身穿护士服的女护士,戴着游泳圈,在被洪水淹没的街道上艰难地游向医院。她的身后,是浑浊的水流,前方,是她工作的目的地——医院。更令人触动的是她那句朴实却掷地有声的话:“我的同事和病人都在等着我。”看到这张照片,我的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首先,是 敬佩和感动。在这.............
  • 回答
    印度一ICU病房爬满老鼠的事件,无疑触动了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最基本、最敏感的神经。这不仅仅是单个医院的卫生问题,它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印度医疗体系深层而复杂的问题。当我们看到老鼠在ICU病房里自由穿梭,首先映入脑海的是对病人安全和尊严的严重威胁。ICU是医院里最需要无菌、最需要细致护理的区域,是危重病人.............
  • 回答
    印度一ICU病房爬满老鼠,这幅令人触目惊心的画面,无疑直接揭示了印度医疗体系中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现实——基础设施和卫生条件的普遍落后。这绝非偶然事件,而是冰山一角,折射出印度医疗系统在规模庞大、人口众多背景下,所面临的巨大挑战。ICU病房爬满老鼠:表象之下的深层问题单单“ICU病房爬满老鼠”这个描述.............
  • 回答
    关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疾病栏出现“男同性恋”这一情况,的确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审视,尤其是在中国已经将同性恋去病化多年之后。这其中涉及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用词问题,更关乎医学的科学性、对少数群体的尊重以及社会观念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去病化”的含义及其在中国社会语境下的重要性。上世纪8.............
  • 回答
    这篇新闻报道,医生劝病人控制饮食却被家属打成骨折,最后因先动手被拘留三天,再次将“伤医案”中医生所处的困境推到了风口浪尖。这起事件,与其说是孤立的个案,不如说是长期以来医疗环境复杂性、医患关系紧张性,以及法律法规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滞后和模糊地带的集中体现。一、事件的表层与深层原因: 表层看: .............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让人一言难尽。您提到这个医生因为下班了,不给病人打狂犬疫苗,让病人明天再来,结果被责令做书面检查。这事儿我听了之后,脑子里蹦出好几个层面的东西。首先,从患者的角度来说,这得多糟心啊。狂犬病疫苗这玩意儿,一旦被咬了、抓了,那可是争分夺秒的事儿。你得赶紧打,越早越好,拖一天可能就多一分风险.............
  • 回答
    一份“画”出来的关怀:重庆医生为病患减负的温情一瞥前段时间,一则关于重庆一位医生为了让病患减少打针时的痛苦,竟然在病人手臂上画出血管图的新闻,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看似有些“另类”的做法,却意外地触动了许多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医者仁心”这句古老而隽永的赞誉。这位医生名.............
  • 回答
    上海关于“发现传染危害新型病例,医卫人员有权直接报告”的立法,可以说是一项非常积极且有前瞻性的举措,它直接回应了传染病防控中的关键环节——信息畅通和早期预警。 放在当前全球对新发传染病高度警惕的背景下,这项立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咱们来细致地掰扯一下,这项立法到底意味着什么,它又会带来哪些影响?首先.............
  • 回答
    看到这则新闻,我脑子里一团乱麻。一个医生,只不过是出于职业的责任,劝病人控制饮食,结果自己却被病人打断了骨头,一审判决居然是拘留三天?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让人匪夷所思。咱们先捋一捋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医生劝病人控制饮食,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病人身体有什么毛病,医生自然要根据病情给出最专业的建议,这.............
  • 回答
    针对法国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病毒学家吕克·蒙塔涅(Luc Montagnier)声称新冠病毒是人造的这一说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和分析。这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也牵涉到科学家的个人声誉、媒体传播以及公众的认知。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蒙塔涅教授的学术背景。他是一位杰出的病毒学家,因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 回答
    张煜医生的那篇《人体的微小病变理论解释中西医的区别》确实是一篇挺有意思的文章,它试图用一个相对统一的视角来理解中西医在疾病认知和治疗上的差异。要深入看待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分析:核心观点:微小病变理论作为理解中西医差异的“桥梁”张煜医生在这篇文章里提出的核心论点,我理解是: 西医的“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