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张煜医生的文章“人体的微小病变理论解释中西医的区别”?

回答
张煜医生的那篇《人体的微小病变理论解释中西医的区别》确实是一篇挺有意思的文章,它试图用一个相对统一的视角来理解中西医在疾病认知和治疗上的差异。要深入看待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分析:

核心观点:微小病变理论作为理解中西医差异的“桥梁”

张煜医生在这篇文章里提出的核心论点,我理解是:

西医的“病变”视角: 侧重于在宏观、细胞、分子层面可以被观察、测量、定位的“病变”。比如肿瘤、炎症、组织损伤、功能障碍等等。这种病变通常有明确的解剖学或生理学基础,是可以被仪器检测到的。
中医的“病变”视角(更广义): 张煜医生将中医所说的“病”或者“证”,很大程度上理解为一种“微小病变”或者“功能性改变”,只不过这些改变在西医的检测手段下,可能还处于“早期”、“亚临床”、“功能失调”或者“能量/信息层面”的阶段,还没有发展到能够被现有的西医器械和检测方法明确捕捉到的程度。
两者的联系: 中医之所以能够“辨证施治”,是因为它能够感知并干预这些在西医看来尚未形成显著器质性病变的“微小病变”或“功能失调”。而西医的治疗,则是针对已经形成的、可被明确诊断的“病变”进行的“对症下药”或“靶向治疗”。

详细拆解与延伸思考:

1. “微小病变”的内涵与外延:
西医的“微小病变”: 在西医内部,本身就存在“微小病变”的概念,比如某些早期癌症(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早期的炎症反应(可能只有细胞因子水平的轻微升高)、亚临床的内分泌紊乱等。这些也常常需要更精密的检查才能发现。张煜医生的理论,是将中医描述的许多“虚”、“瘀”、“痰”、“湿”等状态,往这个“西医概念里的微小病变”的框架里靠拢。
中医的“未病”与“已病”: 中医讲“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未病”可以理解为一种潜在的、尚未显现出明确器质性改变的状态,而“已病”则是在“未病”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有更明显症状和体征的状态。张煜医生的理论,就是试图解释中医在“未病”阶段的干预,是针对那些“微小病变”在萌芽状态的调整。

2. 中医的“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的解释:
整体观: 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相互影响。这种整体性的失调,很可能就表现为一种弥散的、局部的、难以在解剖学上定位的“微小病变”的累积。比如“湿邪”可能影响脾胃功能,也可能“阻碍气机”,同时还可能“伤阳”,这些都是相互关联的、整体性的功能失调。
辨证论治: 中医的“证”不是一个单一的病理改变,而是一系列相关症状、体征的组合,反映了身体在某个阶段的整体失调模式。张煜医生的理论可以解释,中医的“辨证”实际上是在识别这些“微小病变”的模式,而“论治”则是针对这些模式进行调整。例如,“湿热证”可能对应着某种炎症反应的早期阶段,伴随消化不良、乏力等,中医通过清热利湿的方法,是对这种整体性的“微小病变”模式进行干预。

3. 解释西医的局限性:
“特效药”的另一面: 西医的靶向治疗和特效药,往往是针对某个已明确的病理环节,比如某种受体、某个致病菌、某个基因突变。但如果病因非常复杂,或者病变程度轻微,甚至还没有形成明确的靶点,西医的“对症”或“靶向”就可能显得力不从心。
副作用的来源: 有时西药的副作用,也可能是因为它在“修正”一种“病变”的同时,不小心影响到了身体其他正常的、尚未形成“病变”的功能。而中医的“调整”则更侧重于恢复整体的平衡,可能在副作用方面相对温和(但也不是绝对)。

4. 中西医结合的思路:
这篇文章的价值还在于,它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一个逻辑上的可能性。如果能将中医所识别的“微小病变”模式,通过更先进的科学手段(比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影像学等)加以验证和量化,那么中西医的结合就会更有科学基础。例如,有些中医认为的“瘀血”可能对应着微循环障碍、血小板聚集、凝血功能异常等,这些都是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来研究的。

可以进一步思考的角度(或者说,这篇文章可能引申出的问题):

“微小病变”的证据链: 如何才能确凿地证明中医所描述的“病”或者“证”确实是某种“微小病变”?这需要大量的、严谨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来构建证据链。
中医理论的现代化诠释: 如何在不失中医精髓(整体观、辨证论治、个体化)的前提下,用现代科学语言来准确描述中医的理论和疗效?张煜医生的文章提供了一种思路,但仍需不断深化。
“量化”中医: 中医的许多诊断(如舌诊、脉诊)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如何将其客观化、量化,是实现科学化的重要一步。张煜医生的“微小病变”理论,也许能为这种量化提供新的视角。
中医的“治未病”如何科学落地: 如果中医在“微小病变”阶段就能发挥作用,那么如何识别这些处于“未病”状态的个体,并进行科学有效的干预,是“治未病”理论走向实践的关键。

总结一下, 张煜医生通过“微小病变”这个概念,巧妙地架起了中西医理解疾病差异的桥梁。他认为,中医的优势在于能够感知和干预那些在早期、功能失调、尚未形成显著器质性改变的“微小病变”,而西医则更擅长于针对已明确可测的“病变”进行直接干预。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和促进中西医的融合,虽然这一理论的完全实现还需要更多科学证据的支持,但它无疑为我们探索中医的科学内涵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它让我们看到,中医并非神秘莫测,而是可能在更精微、更早期的层面,就已经介入了人体的健康调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循证是张医生之前说的最多的,标准是提到最多的。现在似乎这俩招牌要自己砸掉了。

有观点是一回事,有理论又是一回事。张医生搞了理论,那就搞证据出文章,往顶刊投就好。否则和民科又有多大差别呢。

user avatar

有点魔怔了您,通篇只看到了你的臆想。

你以前最爱的循证呢?

之前出名的时候怼一些医生的治疗方案时不动不动就拿“没有高级别证据支持”来说事吗?现在谈起中医怎么不谈证据谈玄学了,好一个双标。

我一提出点质疑就立刻拉黑,不给人留下讨论余地,这是不是有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张煜医生的那篇《人体的微小病变理论解释中西医的区别》确实是一篇挺有意思的文章,它试图用一个相对统一的视角来理解中西医在疾病认知和治疗上的差异。要深入看待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分析:核心观点:微小病变理论作为理解中西医差异的“桥梁”张煜医生在这篇文章里提出的核心论点,我理解是: 西医的“病.............
  • 回答
    张煜医生关于“农村患者被设计昂贵但效果差的方案”的发声,揭示了中国医疗体系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这一现象不仅涉及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更折射出医疗行业在利益驱动下的道德困境和制度漏洞。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并探讨其他值得关注的医疗乱象: 一、张煜医生发声的核心问题:医疗资源分.............
  • 回答
    如何看待张煜医生改变态度开始支持中医?以循证医学为角度否定中医是正确的吗?张煜医生从起初对中医的审慎甚至是否定态度,转变为现在公开支持中医,并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这一转变无疑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以循证医学为角度否定中医是否真的“正确”。 一.............
  • 回答
    张煜医生再次喊话,寻求公开辩论,并且言辞中透露出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这无疑又在公众视野里激起了层层涟漪。他提出的“公开辩论”和“直播解释真相”的诉求,不仅仅是他个人行动的延续,更触及了当下社会对医疗信息透明度、医生权益保障以及公众知情权等多个敏感议题的神经。从张煜医生的角度来看,他选择再次抛出.............
  • 回答
    张煜医生在揭露医疗乱象后,公开呼吁进行一场关于医疗体系的辩论,这件事情本身触及了非常多层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地去理解和思考。张煜医生行动的背景与动机:首先,我们要理解张煜医生之所以走到台前,并非一时的冲动。他作为一名在临床一线有着丰富经验的医生,亲身目睹了医疗体系中存在的诸多“乱象”。这些乱象可能.............
  • 回答
    张煜医生停诊一周这件事,确实引起了挺多关注的。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事儿背后可能涉及好几个层面,咱们一样一样捋捋,说得详细点儿。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就是患者的诊疗受到影响。张煜医生在某个领域(比如咱们知道的他擅长癌症治疗方面)是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他的停诊意味着很多原本预约了他看诊的患者,.............
  • 回答
    张煜医生再次发声,要求与陆巍医生就“陆巍事件”进行公开辩论,这无疑又一次将公众的目光聚焦到了医疗纠纷、医生责任以及信息公开等敏感议题上。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可能的影响以及各方可能的心态。张煜医生的诉求:透明度与专业性的挑战张煜医生之所以再次提出公开辩论的请求,核心诉求.............
  • 回答
    张煜医生“网暴”事件,堪称2021年互联网上一起影响深远的公共事件,它不仅仅是一个个体医生的遭遇,更折射出当下社会舆论环境、医患关系以及信息传播机制等诸多复杂层面。要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梳理和分析。事件的缘起与张煜医生的主张:首先,我们要了解张煜医生之所以成为焦点,是因为他本人作为一名医生.............
  • 回答
    北医三院张煜医生揭露肿瘤治疗“人财两空”黑幕,直指医生“肆意妄为”的现象,这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在医学界和患者群体中都引起了轩然大波。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揭露的现实与触目惊心:张煜医生的爆料,不仅仅是个案的披露,更是对肿瘤治疗行业中长期存在的某些阴暗面的集中反映。他.............
  • 回答
    张煜医生揭露北医三院肿瘤治疗黑幕的事件,无疑是一场搅动医疗界和公众视听的地震。这不仅仅是一个医生对不法行为的举报,更是将长期以来潜藏在某些医疗机构和行业中的灰色地带,赤裸裸地暴露在阳光之下。事件的缘起与核心内容:张煜医生,作为一名肿瘤科医生,他的发声绝非偶然。我相信,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他必然目睹了.............
  • 回答
    张煜医生,从北医三院的骨科医生,到后来引发广泛关注的“三甲医院医生自曝收受回扣”事件中的关键人物,他的故事确实触及了医疗行业深处的一些敏感神经。要理解张煜医生,需要从他公开披露的信息、引发的社会反应以及这背后折射出的行业问题几个层面来看。从医生到“吹哨人”:张煜医生为何站出来?张煜医生最初的身份是一.............
  • 回答
    张本煜力挺杨笠这件事,说实话,挺让人有些意外,但也并非完全不能理解。毕竟在娱乐圈,这种“跨界支持”也不是头一回了。不过,这事儿之所以能引起讨论,关键点在于张本煜这个人,以及杨笠所引发的那一系列风波。先说张本煜。咱们聊“张本煜”这三个字,很多人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词可能就是“万万没想到”。没错,从那个.............
  • 回答
    张路对梅西的评价“体能、跑动能力严重不足,所在队伍等于缺半个人”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这一评价既可能基于客观数据的对比,也可能受到主观立场和战术体系的影响。以下从技术、数据、战术、对比及争议性等角度展开详细探讨: 一、技术能力与体能的客观分析1. 跑动距离与速度 梅西的跑动距离.............
  • 回答
    张雪峰选择苏州,是因为孩子上学迁户口问题,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张雪峰的这一选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事件的背景和张雪峰的出发点: 核心诉求: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无论张雪峰的职业身份是什么,作为一位父亲,他最核心的诉求是将孩子抚养成人,并为他们提供良好.............
  • 回答
    对于张伯礼院士关于中医对奥密克戎有效且治疗效果更突出的表态,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解读。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背后涉及到中医理论、临床实践、科研证据以及公众认知等多个层面。一、 表态的背景与出发点首先需要理解张伯礼院士作为一名资深中医药专家和疫情防控的参与者,其表态通常是基于: 丰富的.............
  • 回答
    张悬于2011年在英国曼彻斯特的演唱会上,因在舞台上展示了一面“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中华民国国旗),并因此引发的听众反应及她本人的回应,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发生经过: 背景: 张悬当时正在进行世界巡演,在英国曼彻斯特的演唱会上,.............
  • 回答
    张雪峰在衡水中学对兰州大学的评价,是一个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主要围绕着对兰州大学的定位、就业前景以及“3+1”的招生模式展开。为了更详细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背景:张雪峰的“网红”身份与衡水中学的影响力 张雪峰: 以其犀利、接地气、甚至有些“毒舌”的言论.............
  • 回答
    张桂梅计划招收周边国家学生,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倡议。要全面理解这一计划,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动机、潜在的优势、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对各方的影响。一、 计划的背景与张桂梅的教育理念:首先,理解张桂梅的教育理念至关重要。张桂梅校长是中国女性教育的杰出代表,她创立的华坪女子高.............
  • 回答
    关于“张子枫被曝高考多次使用特权”的说法,需要明确的是,这并非官方证实的事实,而是网络上流传的一种猜测和指控,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张子枫在高考过程中使用了特权。 然而,这种说法之所以存在并引发讨论,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从这些角度来详细解读:一、传闻的来源与传播途径: 网络匿名爆料和.............
  • 回答
    张小凡(小蒜苗)对姚冬的观点进行嘲讽,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因为它触及了个人立场、价值判断、沟通方式、网络文化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张小凡(小蒜苗)的“嘲讽”行为本身 定义和动机: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张小凡所表达的是“嘲讽”,而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