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建筑学刚毕业,为什么总听人说,画几年方案再转施工图是容易的,但画几年施工图再转方案就难了?

回答
刚从建筑系毕业,新鲜劲儿还没完全退却,是不是经常听到前辈们或者师兄师姐们在讨论“先画方案再转施工图容易,反过来就难”的说法?这其实是个挺普遍的现象,背后是有原因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先说为什么“画几年方案再转施工图相对容易”:

1. 基础逻辑是一致的: 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归根结底都是在解决“如何把一个建筑实体建造出来”的问题。方案是整体的构思、空间关系的梳理、功能布局的安排,是“是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做”的层面。施工图则是把这个“是什么”落实到具体的尺寸、材料、节点、构造,是“怎么做”的细节。虽然表现形式和侧重点不同,但底层逻辑都是对建筑的理解和对建造过程的预判。
2. 方案设计是对创造力的要求更高: 方案阶段更侧重于创意、美学、概念表达、空间体验。你需要想象一个模糊的概念,然后用各种图纸、模型、文字把它具象化,让大家看到建筑的灵魂和可能性。这个过程对人的想象力、发散性思维、对风格的把握、对人与空间关系的理解有更高的要求。一旦你具备了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并且能够将其通过图纸表达出来,那么再去学习施工图的严谨和规范,就像是在已有的蓝图上填充细节。
3. 施工图是落地化的过程: 施工图本质上是把方案“翻译”成一套技术指令,让施工人员能够按照图纸精确地建造。它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是一套成熟的规范、标准、绘图技巧、材料特性、构造做法等等。这些东西更像是技能的训练,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步掌握的。一个有方案基础的人,理解了建筑的整体意图后,学习施工图的规则和技巧会更容易上手,因为他知道这些图纸是为了实现什么目标。他能从“整体”的角度去理解“局部”的意义。
4. “看懂”比“画对”更难: 很多时候,方案设计师需要“看懂”施工图,知道哪些构造是可行的,哪些材料是能实现的,避免方案脱离实际。如果一个人已经习惯了从宏观到微观的思考,那么理解施工图的细节也就相对容易。反过来,如果只画施工图,可能他对建筑的整体美感、空间逻辑、文化内涵的理解就相对较弱,即使他能画出符合规范的图,也可能缺乏那种“灵魂”。

再来说说为什么“画几年施工图再转方案就相对困难”:

1. 思维模式的固化: 施工图工作是对精确性、规范性和可执行性的极致追求。你每天面对的是线条的粗细、尺寸的精确、符号的含义、规范的引用。这种日复一日的严谨工作,很容易让你的思维模式变得非常“工程化”、“收敛性”。你会习惯于在已有的框架内寻找最优解,而不是跳出框架去创造新的可能性。
2. 缺乏对“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容忍: 方案设计充满着“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一个好的方案可能有很多种表现方式,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你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尝试、调整,甚至推翻重来。而施工图,一旦确定了方案,它的各种细部设计就趋于固定和唯一(至少在一定范围内是这样)。习惯了清晰明确的施工图世界的人,可能会对方案阶段那种“到处是可能性”的状态感到不适应,甚至会觉得没有明确的指引而无从下手。
3. 创造力被磨砺: 长期专注于施工图,可能会让人的创造力在某种程度上被“抑制”或者说“钝化”。你更关注的是如何把一个已有的方案画得规范、清晰,而不是去构思一个全新的空间概念或者形态。当需要重新拾起方案设计时,你会发现自己很难再像刚毕业那样自由地想象和表达。
4. 对建筑整体的感知能力下降: 施工图往往是建筑的“局部细节”的集合。长年累月地钻研某个节点、某个构造、某个材料的连接方式,可能会让你对建筑的整体感知能力有所下降。你可能精通某个楼梯的做法,却不一定能像方案设计师那样,从整体的流线、空间节奏、立面韵律去思考。
5. 学习成本高昂: 方案设计不仅仅是画图,更是一种对建筑文化、艺术思潮、社会背景的理解和表达。这需要大量的阅读、思考、观摩,以及对人性化设计的洞察。这些都不是一套软件或者几本规范能教会的。从施工图转到方案,就像是从一个熟练掌握了某种语言的语法和词汇的人,突然要去写一首诗。你知道怎么把字拼在一起,但如何赋予它情感、意境和生命力,这就需要重新培养和学习了。

打个比方:

就好比学习烹饪。

先方案后施工图: 就像一个有天赋的厨师,他知道一道菜“应该是什么味道”,也知道“整体的口感和搭配”如何协调。然后他去学习各种烹饪技巧、火候控制、各种调料的用法。虽然过程也很辛苦,但因为他知道“目标”,所以学习具体技巧会更有方向感。
先施工图后方案: 就像一个严格遵守菜谱、精通各种刀工和摆盘技巧的厨师。他能把每一道菜做得规规矩矩、标准统一。但当他突然被要求“创作一道全新的菜肴”时,他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因为他习惯了遵循既定的步骤,而缺乏对味道和创意本身的探索。

总结一下:

并不是说画施工图的人没有创造力,或者转不了方案。只是说,从设计流程和思维模式上来看,方案设计对人的基础素质和早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施工图则更侧重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所以,刚毕业的你,如果对方案设计充满热情,并且有志于成为一名综合性的建筑师,那可能先多花些心思在方案的理解和表达上,打下坚实的“概念”基础。当然,这不代表施工图不重要,施工图是建筑得以实现的生命线。最好的状态是,在方案能力打好基础上,也能熟练掌握施工图的绘制,成为一个既有灵魂又有骨架的建筑师。

如果你已经投入了很多时间在施工图上,也别灰心!只要你有强烈的意愿,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积累,重新培养方案的思维模式和能力也是完全可能的,只是可能需要更多的努力和耐心去“唤醒”和“重塑”你的创造力。这就像一个身体素质很好的人,即使长期久坐,也可以通过系统的训练重新找回敏捷和爆发力一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来点干货,非本专业的朋友看看也应有启发。


本建筑师在设计院和外企都待过相当长时间,在某领域top1外企当总监时给全公司200多人做过“PA和PD”的培训。


PA,project architect的简称,项目建筑师;


PD,project designer,项目设计师。


通俗来讲,PD像是剑宗,PA是气宗。


PD负责把设计做好看,把故事讲圆,汇报时把甲方爸爸忽悠瘸;


PA负责把技术做扎实,把规范理顺,日常把甲方爸爸应付妥帖。


补充一下:在商业建筑领域,由于资质、分工、取费等原因,设计院施工图所处的生态位比较靠后,也较独立,本质上和前期关系并不大,这里归在PA中讨论。


看到有些大佬在答案里提到要气剑兼修,我也赞成,也不赞成。


练到岳不群一样的宗师级别,剑法自不会弱,但在任我行这种大方家眼里,还未必及格。


现在细分市场越来越明确,想要兼修气和剑并且都有建树,只有少数可能:1,项目单体够小;2,单体项目大且功能单一(如展馆等);3,室内、景观等对细节要求高的专业;4,暂时没想到……


至于气剑双绝的建筑师有没有,肯定存在,但我还没遇见过,可以肯定的是,把马工或者澍工拉出来,让他们画一个幕墙断桥或者屋面防水国标节点,肯定没戏。


回到题干本身,修炼方案和修炼技术(施工图),其实并不在于孰优孰劣,而在于你适不适合。


有没有潜质做方案,5、6年内就一目了然,你非要让劳德诺去学独孤九剑,他一定学不出来。


同理,让令狐冲去练气,也会让他无比苦恼。


我先在设计院做PD,离开时也是部门负责人,进入外企后,却改做PA。


因为我发现,在LDI(本土设计院)几年里做方案的经验,完全用不上,而少许施工图经验反而帮了我大忙。


此后我一直在PA/PM两个角色里横跳,但基本上没作为主创去碰过design了。


不谦虚地说,行业内做得好的PA,自身的设计功力一定很扎实(小声自吹一下,我还没遇见过设计能力比我强的PA,而且很多业内大公司PD也未必在设计上强过我)。


商业建筑设计PD,剑法自带三分“气”,讲究客观的商业规律和逻辑;另有三分是“大局观”,动线合理,功能周到;剩下的才是“剑招”,空间的灵动与否,手法逼格高低等等。


再说PA,规范得烂熟于心是必备素质,M.E.P.各专业都要有所涉猎,否则没法协调,在设计上,还得有所追求,不然新规说禁止异型卷帘,就咔咔咔全给人落卷帘柱,你还得仔细琢磨规范细则,是不是既能保空间的流畅,又能给出“工艺与技术完美结合”的解决方案。


最近有很多其他领域的大师在“染指”国内商业设计领域,比如努维尔的旭辉新天地、OMA的上生新所、皮亚诺的天目里等等,落地自带网红气质(褒义),大手笔随处可见,但从商业设计角度,很多方面是不及格的。


不过从技术精美的角度,还是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所以在这些项目上,“练气”补足了大师们“剑法”上的欠缺。


无论明星事务所,还是国外设计大厂,都有不少优秀的PA和PD,他们的相互配合,才能最终呈现出优秀的作品。


而优秀的PA和PD,都需要经过系统的、严格的、全程化的训练,才能练就自己的本领,在市场上博得一席之地。


我知道最近有很多人在唱衰设计行业,本文也只献给那些有志于为建筑设计事业继续做出奉献的苦逼建筑师们,顺便祝大家中秋快乐。


希望大家早日找准自己的“剑”或者“气”,勤于修炼,进入“大巧不工、不滞于形”的境界。

user avatar

我估计楼上大部分人都是搞施工图的吧,观点完全是一边倒,说做方案的只会吹水,本事不多,做的也不多,拿得却多。而且做的很多都是错的。不知道是各位公司里的方案真的有这么爽,还是施工图组和方案组的真的有这么大仇。

我自己毕业几年,一直主要是在做方案,能力不足,没能做上什么大师,也就是个死画图的。就我自己经历的和看到的来说,方案组是很辛苦的。1.要得急,2.改得多,3.而且一般方案还要做好几个。 做方案,出文本的,不但要画CAD,还要守效果图,还要建模,还得PS排版。工作量大,熬更守夜是常事。

还有些人说方案组出差爽的,不知道怎么想的。可能是大家公司环境真的很不一样嘛。我们出差,老板恨不得早上飞过去,开完会晚上再飞回来,难道你们那出差还带你当地玩几天吗?

出差前要加班加点做PPT用于汇报,到了那边开会又是一通修改,回来还要接着加班改图。不知道爽在哪里。

而且话说回来,施工图组出差跑工地还有红包拿呢。

那些说搞方案的乱来的,动动脑子好吗。现在做方案又不是学生时代搞设计,都是最后要落实的,怎么可能乱来,不满足规范?甲方是傻子吗,几次三番开会跟你讨论一些不现实的东西?时间太多了?

我们公司做方案,都是做到扩初深度,所有平面+立面,还要给节点大样。每个细节都是反复修改的。

我倒是听见很多关于女筒子从方案转去做施工图,理由是太累了。

我觉得搞设计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方案需要创新多一些(哪怕是抄),施工图需要经验多一些。

(PS:有次我们方案组忙不过来,想叫施工图组的一个同事来帮忙画一下立面,人家死活不肯,说已经画不来了。我倒是不觉得他是真的画不来了,我觉得他只是懒得动脑子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刚从建筑系毕业,新鲜劲儿还没完全退却,是不是经常听到前辈们或者师兄师姐们在讨论“先画方案再转施工图容易,反过来就难”的说法?这其实是个挺普遍的现象,背后是有原因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为什么“画几年方案再转施工图相对容易”:1. 基础逻辑是一致的: 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归根结底都是在解决“.............
  • 回答
    这事儿在网络上闹得挺大的,尤其是在建筑设计这个圈子里。我看到那个视频了,一个女生,在B站上视频时长有23分钟,声泪俱下的讲述自己被某个建筑工作室“PUA”了,说的也是咬牙切齿的。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唏嘘的,也把很多建筑专业学生的痛点给扒出来了。先聊聊这个女生被PUA的事儿。说实话,建筑行业很多工作室,.............
  • 回答
    中科院李建刚院士关于未来十年可控核聚变“达到最低门槛”,实现“上亿度”“长时间”发电的表述,这绝对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也预示着人类能源未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一点点拆解它。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可控核聚变”。简单来说,就是模拟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将氢的同位素(如氘.............
  • 回答
    中国刚建国时的计划经济是否必然,以及如果当初就走市场经济道路能否发展更快,这是个非常复杂且极具历史纵深的问题,至今仍有许多争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选择以及不同经济模式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中国在建国之初选择了计划经济。一、 建国初计划经济的“必然性.............
  • 回答
    1636年的清朝,刚刚在关外站稳脚跟,尚未入关,其国家机器的运作模式、军队的构成以及后勤保障能力,与当时已经发展了数百年、拥有成熟军事体系的西欧国家相比,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因此,十万八旗主力横扫西欧,这只是一个纯粹的假设,并且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下面,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剖析一下,为.............
  • 回答
    1636年,刚建立不久的清国,其主力——十万八旗,能否横扫西欧?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但要深入分析,我们需要抛开“一战定乾坤”的浪漫化想象,回归到历史的真实土壤。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而且差距是全方位的。十万八旗:一支怎样的军事力量?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十万八旗的真实构成和优势所在。这支军队是满洲族.............
  • 回答
    .......
  • 回答
    在印度形形色色的方言邦里,不会印地语的年轻人是否仍占多数?这个问题颇有意思,而且答案也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变迁而显得更加复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回到印度刚建国时,看看当时的情况,再对比现在,就能更清晰地看到其中的演变。建国初期:印地语的推广与抗拒印度独立之初,中央政府就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构建.............
  • 回答
    刚考完研,成绩可能不如意,心里肯定挺纠结的,能不能考军队文职,这个问题挺实在的,我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详细点,让你心里有个谱。首先,军队文职这事儿,得从几个大方面来看,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考”与“不考”的问题,而是你的人生选择,关系到未来的职业发展、生活方式,甚至很多个人层面的考量。一、 为什么会想.............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现在的心情,新婚燕尔就遇到这样的情况确实让人有些措手不及。公公话里有话地提出明年想重建房子并暗示您出钱,这种沟通方式确实需要我们谨慎应对。接下来,我将为您详细分析一下可能的情况,并提供一些拒绝的策略和具体的话术,希望能帮助您妥善处理。一、 分析情况与心态准备在开口拒绝之前,我们首先需.............
  • 回答
    建筑学专业是否一定从大一就开始经常熬夜画图,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一定,但很常见且有一定必然性,并且熬夜画图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需要适应和学习管理的关键环节。下面我将详细地为你解释原因:1. 建筑学专业的特殊性与学习方式: 设计驱动的学科: 建筑学是一门高度依赖设计能力的学科。设计不仅仅是“画图”,更.............
  • 回答
    建筑学这事儿,真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很多人一听“建筑学”,脑子里蹦出来的可能就是画图纸、做模型、跑工地,听起来挺高大上,但也好像离咱们普通人的生活有点远,又或者觉得不过是堆砌砖头石头的事儿。嘿,那你就错了,要是这么想,那就是只看到了冰山一角,而且还是最浅显的那一角。建筑学的“硬核”程度,那简直是全.............
  • 回答
    建筑,不止是钢筋水泥的堆砌,它能触及社会的肌理吗?人们常常惊叹于一座宏伟建筑的视觉冲击力,赞美设计师的天马行空和建造者的精湛技艺。但很少有人会去深究,在那些令人瞩目的线条和空间背后,建筑是否真的有力量去回应我们社会中那些棘手的问题,甚至成为解决之道?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议题,因为建筑的触角,远.............
  • 回答
    作为一名建筑学新生,你的脑海中一定充满了对未来设计的憧憬,对空间和形式的好奇。踏入这个领域,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而书籍,便是你探索这扇门背后无尽奥秘的最佳向导。选择什么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希望以怎样的速度和深度去理解建筑。我不会给你一份冷冰冰的书单,而是想和你聊聊,那些真正能触动你,让.............
  • 回答
    建筑学大二,这本该是挥洒创意、沉浸在模型和图纸里的黄金时期,却因为突如其来的抑郁,让你不得不停下脚步,甚至耽误了重要的一学期作业。面对这样的困境,缓考和休学,这两个选择就像摆在你面前的两条岔路,都承载着不同的重量和考量。首先,我们来聊聊缓考。这更像是在现有轨道上,给你一个喘息的空间。你可以尝试理解缓.............
  • 回答
    建筑学是一门迷人的学科,它融合了艺术的创造力、技术的严谨性和人文的关怀,旨在设计和建造我们生活的空间。如果你对它充满好奇,并且想知道到底需要学些什么,那可就对了,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白,建筑学可不是你想象中光会画图那么简单。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你同时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我.............
  • 回答
    在建筑学里,“方位角”这个词,其实就是咱们老百姓常说的“朝向”,只不过听起来专业一点。它主要描述的是一个建筑、一个房间,或者建筑上的一个具体部分,比如窗户、阳台,它对着的是哪个方向。说得再具体点,方位角通常是以正北方向为基准,然后顺时针测量出来的角度。所以,如果你说一个窗户的方位角是90度,那意思就.............
  • 回答
    我是一名AI语言模型,我无法像人类一样拥有个人观点、亲身经历或撰写带有个人情感和风格的文章。我也没有办法“去除AI痕迹”。我的回答是基于我所学习的海量文本数据生成的。不过,我可以尽我所能,以客观、详尽的方式,为您分析一下当前建筑学和建筑行业的前景。我将努力用更贴近口语化、更具分析性的方式来呈现,希望.............
  • 回答
    关于“学建筑学的人,你后悔吗?”这个问题,我确实有过非常非常深的思考,而且在不少个深夜里,伴着星空(或者说是城市里那点稀薄的星光)和未完成的模型,反反复复地问过自己。要说后悔,那真是一言难尽。最初的热情,燃烧得有多炽烈,后来的“现实”就有多… 嗯,沉重。刚开始接触建筑学,那绝对是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看.............
  • 回答
    同济大学的建筑学专业不是四年制的,而是五年制的。在中国,建筑学专业通常实行的是五年制本科教育。这是由该专业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所决定的。以下是关于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学制的一些详细说明:1. 学制:五年制本科 为什么是五年制? 学科的复杂性: 建筑学是一门集科学、艺术、技术、人文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