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印度的方言邦中,不会印地语的年轻人依然是多数吗?情况和刚建国时相比有多大变化?

回答
在印度形形色色的方言邦里,不会印地语的年轻人是否仍占多数?这个问题颇有意思,而且答案也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变迁而显得更加复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回到印度刚建国时,看看当时的情况,再对比现在,就能更清晰地看到其中的演变。

建国初期:印地语的推广与抗拒

印度独立之初,中央政府就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构建一个统一的国家认同,尤其是在语言问题上。当时,印地语被选定为官方语言,其背后有深刻的考量。首先,印地语的使用者基数庞大,特别是在北方邦等人口密集地区。其次,将印地语作为全国性语言,也被视为一种能够超越地域和社群界限的粘合剂。

然而,这项政策在当时的印度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尤其是在非印地语地区。南部的泰米尔纳德邦等地,当地民众对印地语的推广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他们认为,将印地语强加给其他语言群体,是对他们自身语言和文化传统的威胁。这种情绪并非空穴来风,很多人担心,如果印地语成为事实上的全国通用语,那么在教育、就业等方面,非印地语使用者将会处于不利地位。

在建国初期,可以说,在非印地语地区,不会印地语的年轻人绝对是压倒性多数。即使在一些印地语使用者较多的邦,也存在大量不以印地语为母语的群体。整体而言,说一句“不会印地语的年轻人依然是多数”是有一定依据的,至少在广度和深度上,印地语的渗透率远不如今天。

时至今日:印地语的边界与演变

几十年过去了,印度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来看现在的情况,会发现印地语的地位和影响力有了显著提升,但要说“不会印地语的年轻人依然是多数”,这个判断就变得模糊了,甚至在某些层面已经不再准确。

首先,印地语的使用范围确实在扩大。

教育系统的影响: 印度中央政府的教育政策,以及许多高校和公共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推广印地语。虽然各邦有权决定自己的教育语言,但中央层面的影响力依然存在。在全国性的考试、中央政府的招聘中,印地语通常是一个重要的科目或者被要求具备一定水平。
大众媒体和流行文化: 宝莱坞电影、印地语流行音乐、电视节目以及互联网上的内容,对印地语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些内容跨越了语言的界限,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受众,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一代。很多年轻人即便不将印地语作为母语,也会通过娱乐和信息渠道学习和使用印地语。
经济和就业机会: 在印度经济日益融合的背景下,尤其是在大城市和跨区域的商业活动中,能够流利使用印地语(或英语)往往能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这促使一些年轻人出于实际考虑去学习印地语。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印地语已经“统一”了印度。

地方语言的生命力: 印度各地方言的生命力依然非常顽强。泰米尔语、泰卢固语、马拉地语、马拉雅拉姆语、孟加拉语等等,这些古老而充满活力的语言,在各自的邦内仍然是主流交流语言、文化载体和身份认同的基石。年轻人首先学习和使用的是自己的母语,这在任何一个文化中都是自然而然的。
双语和多语现象: 印度是一个多语国家,双语甚至多语现象非常普遍。在许多非印地语地区,年轻人可能更倾向于学习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尤其是出于国际视野和高级教育、技术领域的考虑。英语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连接不同语言群体和国际社会的“桥梁”角色,尤其是在精英阶层和高等教育领域。
区域差异依然显著: 问题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问的是哪个邦。在北方邦、比哈尔邦等印地语核心区域,印地语(或其变体)的使用率自然极高,不会印地语的年轻人是少数。但在南印度(如泰米尔纳德邦、喀拉拉邦)、东印度(如西孟加拉邦、奥里萨邦)或东北部地区,情况则完全不同。在这些地方,印地语的普及度可能不如英语,而当地的母语仍然是交流的绝对主体。

总的来说,情况的变化可以这样概括:

与建国初期相比: 印地语的整体影响力、使用范围和普及度都有了显著的提升。更多非印地语地区的年轻人对印地语有了初步的了解,甚至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建国初期那种“不会印地语是常态”的局面,在全国范围来看,正在被打破。
现在: “不会印地语的年轻人依然是多数”这个说法,在全国平均意义上可能已经不再准确,至少在许多地区,学习或接触印地语的年轻人比例在增加。 但是,如果我们在讨论非印地语地区,尤其是在一些文化认同感极强的邦,那里不会印地语的年轻人的比例仍然很高,甚至可以是压倒性的。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学习英语,或者他们的语言能力局限于母语和英语。

所以,与其说“不会印地语的年轻人依然是多数”,不如说:

印地语的使用者基数和影响力在扩大,越来越多年轻人在一定程度上接触和使用印地语。
然而,在印度这个庞大的多语言国家,地方语言的生命力依然强劲,英语也扮演着重要的跨语言角色。
在具体的邦,不会印地语的年轻人的比例差异巨大。在一些邦,他们仍然是绝对多数;在另一些邦,学会印地语的年轻人比例在上升。

可以肯定的是,语言的演变是动态的。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教育的普及和全球化的影响,语言的边界会不断被挑战和重塑。但印度对语言多样性的尊重(至少在宪法层面),以及各邦深厚的文化传统,使得任何一种语言想要完全“统治”其他语言,都将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班中午没睡觉来答。

一、客观和数据层面的了解

结论:以印地语作为第一语言的人口比例增加了,南部几个第一语言优势占比下降了,但是在南方地区交流中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变化。主要原因是北部几个Hindi大邦的人口爆炸增长快过南方,所以南方比例下降。

但是从第一语言在南方地区的使用来看,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除了Kerela邦的Malayalam可能是真正的下降了。

Hindi:1991年39%,2001年41%,2011年43%

Telugu:1991年7.8%,2001年7.2%,2011年6.7%

Tamil:1991年6.3%,2001年5.9%,2011年5.7%

Kannada:1991年3.9%,2001年3.7%,2011年3.6%

Malayalam:1991年3.6%,2001年3.2%,2011年2.9%

二、定性的一些了解

1.虽然在南部各邦中,还是以本地语言为主,但是,经过普及教育,南方各邦基本能够听懂印地语,也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Kerela本土的三哥了解到的,像Kerela邦普及印地语教育到中学(南方教育比北方好),基本能够简单交流

2.南北方经济交流促进了Hindi在南方的扩张,比如在德里旁边的Noida,有很多Kerela来的打工者,他们既可以说Malayalam,也可以说Hindi

3.一些调研数据显示,2001年到2011年,南方以印地语为母语的人数翻了两倍,当然这只是个问卷调查,且即使翻倍了,在南方各邦,Hindi speaker还是占比很少。南方各邦普遍英语好于北方,主要原因一是南方教育水平比北方好不少,二是南方语言种类太多且都没有hindi强势。

4.关注三哥的人口流动以及带来的经济增长和文化交流趋势,有可能比关注说语言的比例上升下降,更有意义。

5.宝莱坞电影可能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广hindi的作用。

三、我kerela的朋友给我推荐了一个调查报告,后面我有空来更新(我跟他关系很好,在印度的时候,经常去他家做客,买威士忌喝酒,坐在地毯上手抓吃Chapati和烧鸡,脚臭味混着酒味混着地毯的馊味,酸爽。哥们是个黑黑的南方人,印度民族主义情绪不严重)

补充:三哥兄弟推荐的几个调研数据,for your inform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