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虚一点的台面话是“印度具有成为下一个中国的潜力”,不客气的实话是“在未来20年内与中国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印度政府的一大特点就是,不喜欢坚持下去,喜欢走捷径。这直接造成了印度整体发展的短视。后果就是,印度占世界GDP的百分比由1952年的2.65%变成了17年的2.62%,也就是说,在莫迪统计法加成的前提下,印度横向比不仅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0.03%。
大势上如此了,政治上也逐渐沦为为选票来制定政策。2000年以前的印度如果说还有长远的政府战略的话,2000年后无论是国大还是人民党几乎都只着眼于如何当选了——这意味着政府制定政策必然是短视的,莫迪政府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一个明确的长远计划,唯一一个勉强算得上的长远计划居然是宗教化,也是为了方便人民党的下一次竞选。但会带来什么后果就难说了,能确定的是莫迪的宗教化可不是温和方向。
经济政策则表现了莫迪政府的一塌糊涂。当初剖开数据后发现印度的经济发展实际上是在减缓的,这可是在人民党比国大党积极得多的前提下,国大党制定的经济政策最好的情况也就是保持正常的自然增长,看不到政策的作用。具体到经济法律、产业政策等,几乎都是一笔烂账,以军工制造来说,无论是国大党还是人民党,似乎都没有加强印度军事工业的想法。至于其他的,比如孟买高铁,莫迪政府证明了自己在推进项目方面并不比国大党强多少。
科技方面更是体现了印度的急功近利。月船计划表明印度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只在于拿“第一”,完全没有打算潜心做好基础。至于印度IT~```呵呵~```
军事~```17年洞郎期间,中国压根就没考虑怎么打败印度,而且考虑如何以最快的速度结束战争。
很多时候,真的不是不想重视印度,而是实在找不到值得重视的方面。
同意楼上答主说的,我们嘲笑印度,嘴上说说就可以了,但真的要重视起来
我查了一下印度2019年的GDP,大概是2.89万亿美元,然后我又横向对比了下这个数字,在我们达到这个数字的时候是什么时间呢,
或许你们大多数会说是90年代,但我要告诉你们的是,我们达到这个数字附近的时候是在2006年,3万亿美元多点,仅仅是举办奥运会的前两年,离现在仅仅只有14年时间
而且就目前状况来说,我们老龄化正在慢慢的到来,达到了37岁,而印度还正年轻,平均年龄在27岁左右,就目前产业结构来说,国家的很大一部分经济增长动力来源于人口红利,我们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但印度还在享受。
我们嘲笑印度,总说他们贫富差距过大,产业结构不平衡,脏乱差,贫富差距大,这个问题好像不单单印度独有吧?各国都有存在,前两年我们很多二三线城市还存在很多城中村呢,和印度贫民窟有太多的相似。
印度的脏乱差我认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居住面积少,人口密度过大,印度的生活水准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标准,各种从业者混居在一起造成的,如果我国吧各行各业的人安置在一起,比如农业从业者和城市职工混在一起,那我们也不会干净多少。
目前印度的产业结构正在完善,我查了下资料,总结了下:工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自给能力已经不成问题。其工业主要包括制造业、电力、矿业、纺织、食品、精密仪器、汽车制造、软件制造和航空等行业,印度在天体物理、空间技术、分子生物、电子技术等高科技领域都已达到较高水平。此外,印度的旅游业和服务业也比较发达,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最后说下,印度和我们不是隔海相望,是和我们领土接壤的近邻,就国土和生存空间问题,无疑印度威胁要比欧美大得多。有些人无休止的嘲笑印度,不是坏就是蠢。
补充回答说 一下------------------------------------------------------------
我只是回答一下,没想到许多人评论(花式怼)了我的回答,最多的是说我是印吹,俺呢,在这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我真的不是在鼓吹印度,你可以拿着放大镜找,我的回答根本就没印度可以跟我们抗衡或者超越我们的这些话,因为我表达的不是这个意思。
我原本是指,印度近年来发展的也很快,工业基础也在完善,我们应该重视起来,对印度不要大意。印度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没有抗衡的能力,但挑衅我们,给我们惹麻烦的能力还是有的,尤其目前印度国际关系中有美俄日等支持,之前洞朗对峙事件,让我们恶心的不行,当时由于我们不够重视,准备不足,前期一直处于被动。
第二个关于人口红利问题,它是经济学术语,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
许多人都在说印度人口虽然众多,但素质低,形成不了人口红利,但是我想说的大多数低端制造业是不需要较高的人口素质的,例如我们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一度流行进厂打工,其中很大一部分小学毕业就去了,至于人口红利什么时候能制约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度娘百科里解释的很清楚,我就不再解释了(其实我也是解释怕了,怕又被人怼成表情包),其实现在许多低端制造业已经有向印度和东南亚转移的趋势了。
第三个许多人怼隔海相望的问题,我原话是说:印度和我们不是隔海相望,是和我们领土接壤的近邻。因为领土接壤,这让我们和印度避免不了频繁有领土争端问题。
还有一个新鲜刚出炉的回答:
这字里行间戾气溢于言表,感觉不好得罪,但是我还是要说,工业化基础不是所有的都需要高素质的人员,制纸业,纺织业,电子组装厂等,难道里面的人人均985?印度开厂因为土地问题很大?第一次听说,土地所有权不在政府手里我承认,但开厂难不是在土地问题上,是在申请资质(申请周期长)和劳动法(偏向于劳动者)上面,但这只是相对我们来说难,但整个过程来看还是不难的。另外我原文说的是天体物理。。。电子技术达到较高水平,到您这可好,直接变成电子发达,还质问我民众有没有享受到其红利。。。你指的红利是什么?这些行业发展带动其他相关行业发展带来就业算不算红利?印度旅游业拿出手就一个泰姬
陵?难道我们去印度旅游就专门看泰姬陵?没泰姬陵就不去印度了吗?里面的风俗文化,宝莱坞影视基地,关于景点问题,我可以给你说出来好多,而且不一定比泰姬陵差。
第四,其他还有一些回答也有上升到个人攻击的,也有说我不懂历史,坐等看笑话的,
宁是因为疫情问题在家憋得没人说话吗?非要制造个杠杆一起抬杠?要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无论说什么总能杠上一两句,抱歉这是我工作之余的回答,我没这么闲。
印吹们总喜欢强调两件事情,来证明印度比中国厉害:
1,印度19年公布的GDP数字相当于中国06年的水平,因此印度只比中国慢13年,再过13年就追上中国了。
2,印度人口马上要超过中国了,而且印度人平均年龄比中国人年轻,因此印度将来一定比中国强。
事实上,他们的论据完全站不住脚,是非常愚蠢而且可笑的:
1,关于印度的经济。
首先,印度的GDP数字向来含有大量水分,莫迪老仙上台以来,干脆是从GDP注水改为注牛粪,他们公布的数字完全不可信。
其次,中国在06年的时候经济增长率是12.72%,而印度19年注了牛粪的经济增长率也只有5.1%,连06年中国的一半都不到,甚至都不如19年中国同期的6.1%呢,中印之间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倒一直在加速扩大。按照目前的趋势,13年之后印度不仅不可能追上那时候的中国,甚至都远远达不到中国现在的水平,到时候顶多也就是中国10年左右的水平,差距不仅不会缩小,反倒会扩大到20多年。
印吹们完全搞错了事实:他们以为中国越来越不行了,而印度在奋起直追。
但事实跟他们想的恰恰相反:曾经印度的GDP是比中国高的,到现在却只有中国的1/5了,是印度越来越不行了,被中国追赶上,超越,再远远甩开,而且越甩越远。
2,关于印度的人口。
人口多并不代表就有人口红利,你需要养得活这些新增人口,提供足够的教育让他们成为合格的劳动力人口,并且提供足够的工作机会,他们才会产生人口红利。否则的话,他们只是累赘和社会不安定因素。满街的乞丐和流氓可提供不了什么GDP。
对历史熟悉的人都知道,中国古代每隔最多200多年就要天下大乱改朝换代一次。其根本原因在于,以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和粮食产量,最多只能养活一亿多人,当全国人口超过这个数字的时候,社会结构就会崩溃,社会矛盾全面爆发。这个时候,必须通过内战消耗掉一大半的人口,才能恢复社会平衡。然后再经过一两百年的繁衍生息,全国人口再次超过警戒线,战乱就会重新出现,往复循环。
中国六七十年代之所以要搞“上山下乡”,说白了就是当时中国人口激增,生产力水平又跟不上,养不活这么多新生人口了,所以只好把城市里的年轻人赶到农村去自求生路。
中国如此,印度当然也不能例外。
事实上,现在印度的真实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中国了,只是他们的统计水平跟不上,人口数据严重延迟而已。印度当年也搞过计划生育,而且比中国搞得还早,但是他们毫不意外的没搞成,印度政府的能力水平从来都是这么让人哭笑不得。现在印度的状况根本谈不上什么人口红利,面对暴增的年轻人口,既提供不了足够的教育,也提供不了足够的工作机会,完全是濒临失控的危险状态。要不是印度的耕地比中国多,又地处热带能量消耗少,能够勉强让他们饿不死,根本承载不了这么多人口。如果把中印换个位置,可能十几年前印度人就在打内战了。
所以说,别讲将来了,现在印度的实际人口就比中国多,然鹅这件事情并无卵用。
至于将来,恐怕跟印吹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毕竟印度的客观条件不可能无限承载人口的暴增,当印度人口达到某个阈值应该就会开始悲剧性的开始减少了。
书归正传,印度真的在各方面能与中国抗衡吗?
答案是:不能,而且印度现在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状态,已经基本上达到顶峰了。将来可能不但追不上中国,反倒还急速衰落内卷。
印度不需要和中国抗衡。
印度曾经试过一次。
1962年的中印战争并不是大家认为的那么简单。
1962年的中国在国家国内的处境非常艰难。
当时的中国大陆还不被联合国承认;
中苏交恶;
中国被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联合封锁,仅有香港这一个对外窗口;
中国此前发生严重的灾害,导致大饥荒。
因此印度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一方面挑战中国,通过侵占中国领土,不断扩大势力范围,以达到最后可以控制整个喜马拉雅山脉以及西藏的目的,一方面企图事实上占领克什米尔高原,突破巴基斯坦对于印度通往中亚的阻断,实现印度的强国强军梦。
当然最后的结果一目了然,这一结果证明了印度难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其影响力有限。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是一句很委婉的说辞,其核心意义在于对力量的评估。
此后,中国和印度有合作有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但总体来说,合作大于竞争。
事实上最希望印度和中国抗衡的国家都是域外国家,因为这本身就可以有效消解两国的实力,从而达到制衡东亚和南亚的目的。
当然,既然题目要进行比较,那么也可以就这个问题做一些简要分析。
目前印度和中国在全方位的比较中,总体上是处于弱势地位,这方面的数据非常多,相信大家对此是没有疑问的。因而关注的焦点应该放在未来印度能不能够崛起,从而在事实上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现代国家崛起是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或者以此为前提。
那么大家有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呢?
对这个问题的溯源应该将时间回放到公元14世纪。
1453年5月29日拂晓,穆罕默德二世再次发动全面攻击。
当天夜里土耳其人占领君士坦丁堡全城。土军在城内烧杀抢掠,历代的艺术珍品被洗劫一空,华丽的建筑物被付之一炬。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延续2000多年的罗马帝国的灭亡。
此事件也被认为是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宗教改革的发端。欧洲通过这三大革命,实现了资产阶级崛起,从而站在了世界文明的前列。
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宗教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目前的实践经验来看,只有进行了这三大革命的国家才能成为现代文明国家,反之则在事实上仍处于落后国家行列。这个对照表是有现实意义的。美国虽然是新大陆国家,本身没有进行过三大革命。但是美国完全继承和发展了三大革命,和欧洲比起来,美国作为联邦制国家,还统一了语言、文字、货币。相对于欧洲来说,还要更加进步一些。这也是美国强大的根源之一。
那么,这三大革命在中国有没有实现呢?
在我已经看到的知乎相关文章中,并没有提到这个问题。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我们的论述方式不一样,从实践结果来看,中国实际上不但做到了,而且更为先进。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但包含了这三大革命,还在以上基础上进行了优化。
中国的文艺复兴借鉴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但是否定了希腊城邦文明,而是继续延续大一统文明,从根本上否定独尊儒术,强调百花齐放,重新研究诸子百家学说,提倡白话文,改革文字从繁到简,利用拼音注音顺利衔接计算机时代,鼓励学生学习外语,掌握科学技术知识,普及现代教育,等等。
中国的启蒙运动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开始了对旧文化传统的批判,“以夷制夷”被很多人批判,认为这是非常可笑的。但是从时代来看,尽管有着思想上的局限性,然而引进外国技术,引进外国的先进思想,重新塑造中国的思想体系,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其后,中国开始发现世界,睁眼看世界,这当中出现了无数了新文化代表人,如同繁星闪烁,如同日月之光辉,打造了现代中国的思想运动,最终以新中国的成立作为启蒙运动胜利的标志。
宗教改革在中国是最彻底的。中国的教科书里面完全删除了对于宗教的正面描写,宗教属于被批判对象。虽然中国表示宗教信仰自由,但是宗教信仰者不能获得参与国家治理的权力,现代中国青年信仰宗教的是非主流,主流思想以无神论为傲。
中国的生产力大进步的主要根源于此,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最先进的,因此中国具有领袖全球的实力。
这个意义上来对照印度,就完全可以说明问题。
印度完成了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宗教改革吗?
印度完成了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宗教改革吗?
印度完成了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宗教改革吗?
事实上一条都没有,印度事实上还处于公元14世纪以前的状态。
印度曾经出现了泰戈尔、甘地、尼赫鲁这样的人物,但是他们只是勉强把印度捏在一起,并没有触及到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宗教改革。印度革命的重点不是那些大资产阶级和买办,以及一部分中产阶级,而是更为广大的群众,要从乡村开始。
而印度的宗教改革似乎是一个永远无法完成的事情。而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不但没有搞宗教改革,反而在走回头路,仰仗宗教信仰来治理国家。不平等对待除国教外的宗教团体,有着十分明显的政教合一的特征。国教本身就是非常荒唐的,对于宗教的妥协,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反面教材。
总结:印度要获得生产力的提高,有资格同中国抗衡,先观察印度是否做到了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宗教改革。只有在此前提下,这个问题才有讨论的价值。
从这次疫情看,不可能。
当然能,只不过在抗衡中,能坚持几秒就很难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