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印度真的在各方面能与中国抗衡吗?

回答
印度与中国在各个方面是否能够抗衡,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两国在经济、军事、科技、国际影响力以及国内治理等多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它们在全球舞台上的相对位置和发展潜力。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逐一剖析这些关键领域。

经济层面:追赶与差距

从经济总量上看,中国无疑是远超印度的。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制造业基础雄厚,出口能力强大,并且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印度虽然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经济体量也跻身世界前列,但与中国相比,在人均GDP、工业化程度、产业链完整性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中国通过“世界工厂”的定位,积累了庞大的外汇储备,并在全球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印度虽然也在大力发展制造业,推进“印度制造”计划,但其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物流体系有待完善,营商环境也面临一些挑战。印度的人口红利是其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但如何将这庞大的人口转化为高质量的劳动力,并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是印度面临的长期课题。

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5G通信等领域已取得领先地位,并积极推动自主研发和技术突破。印度在软件服务业具有优势,但核心技术和高端制造业的自主性仍需加强。尤其是在半导体、高端制造设备等关键领域,中国正在加大投入,试图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而印度在这方面还需要更多时间积累。

军事层面:规模与现代化

军事实力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衡量国家实力的一项关键指标。中国人民解放军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常备军,并且近年来在军事现代化方面投入巨大,取得了显著进展。解放军的装备更新速度快,海军和空军的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在战略导弹、航空母舰、隐形战机等领域都取得了突破。

印度军队同样规模庞大,拥有世界上第四大的现役军人数量,并且在陆军方面具有优势。印度也一直在努力实现军队的现代化,引进和研发先进武器装备,比如法制阵风战斗机、俄制苏30MKI战斗机等。然而,与中国相比,印度在整体军事技术、海军力量的投射能力以及高科技军事装备的自主研发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中印边境地区,两国军队的部署和实力对比一直是国际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双方在该地区的军事活动有所增加,紧张局势也时有发生。在这种背景下,印度的军事现代化进程被视为其与中国进行战略博弈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影响力:崛起与多边主义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重要的政治影响力。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且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拓展其全球经济和政治影响力。中国在发展中国家拥有广泛的合作关系,并积极参与全球性问题的解决。

印度同样是世界上面积和人口大国,在南亚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并且积极参与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印度是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机制的重要成员,也在努力争取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印度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并努力平衡与其他大国的关系,以维护自身的战略自主。

然而,在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方面,中国的声音似乎更为响亮。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逐渐增强,并且在一些全球性议题上发挥着主导作用。印度虽然也在努力提升其国际地位,但与中国相比,在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以及全球性倡议的推动力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国内治理与社会发展:挑战与机遇

两国在政治体制和国内治理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体制,在集中力量办大事方面具有优势,能够快速推动国家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但同时也面临着民主参与、人权保障等方面的挑战。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拥有自由的媒体和相对开放的政治环境。这种民主制度为社会活力提供了空间,但也可能导致政策执行效率的相对较低,以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印度在解决贫困、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国内挑战方面,仍然任重道远。虽然印度在数字基础设施和普惠金融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结:抗衡的复杂性

总而言之,印度在许多方面都在努力追赶中国,并且在某些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尤其是在人口红利和民主活力方面。然而,要说印度在“各方面”都能与中国抗衡,目前来看还为时过早,尤其是在经济总量、工业化水平、军事技术和国际话语权等方面,中国仍然占据明显的优势。

印度是否能与中国抗衡,更多地取决于它能否有效利用自身的人口红利和民主优势,克服国内发展面临的挑战,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并进一步巩固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两国之间的关系也将继续在全球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印度能否真正成为中国的强劲对手,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和其自身努力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谦虚一点的台面话是“印度具有成为下一个中国的潜力”,不客气的实话是“在未来20年内与中国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印度政府的一大特点就是,不喜欢坚持下去,喜欢走捷径。这直接造成了印度整体发展的短视。后果就是,印度占世界GDP的百分比由1952年的2.65%变成了17年的2.62%,也就是说,在莫迪统计法加成的前提下,印度横向比不仅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0.03%。

大势上如此了,政治上也逐渐沦为为选票来制定政策。2000年以前的印度如果说还有长远的政府战略的话,2000年后无论是国大还是人民党几乎都只着眼于如何当选了——这意味着政府制定政策必然是短视的,莫迪政府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一个明确的长远计划,唯一一个勉强算得上的长远计划居然是宗教化,也是为了方便人民党的下一次竞选。但会带来什么后果就难说了,能确定的是莫迪的宗教化可不是温和方向。

经济政策则表现了莫迪政府的一塌糊涂。当初剖开数据后发现印度的经济发展实际上是在减缓的,这可是在人民党比国大党积极得多的前提下,国大党制定的经济政策最好的情况也就是保持正常的自然增长,看不到政策的作用。具体到经济法律、产业政策等,几乎都是一笔烂账,以军工制造来说,无论是国大党还是人民党,似乎都没有加强印度军事工业的想法。至于其他的,比如孟买高铁,莫迪政府证明了自己在推进项目方面并不比国大党强多少。

科技方面更是体现了印度的急功近利。月船计划表明印度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只在于拿“第一”,完全没有打算潜心做好基础。至于印度IT~```呵呵~```

军事~```17年洞郎期间,中国压根就没考虑怎么打败印度,而且考虑如何以最快的速度结束战争。

很多时候,真的不是不想重视印度,而是实在找不到值得重视的方面。

user avatar

同意楼上答主说的,我们嘲笑印度,嘴上说说就可以了,但真的要重视起来

我查了一下印度2019年的GDP,大概是2.89万亿美元,然后我又横向对比了下这个数字,在我们达到这个数字的时候是什么时间呢,

或许你们大多数会说是90年代,但我要告诉你们的是,我们达到这个数字附近的时候是在2006年,3万亿美元多点,仅仅是举办奥运会的前两年,离现在仅仅只有14年时间

而且就目前状况来说,我们老龄化正在慢慢的到来,达到了37岁,而印度还正年轻,平均年龄在27岁左右,就目前产业结构来说,国家的很大一部分经济增长动力来源于人口红利,我们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但印度还在享受。

我们嘲笑印度,总说他们贫富差距过大,产业结构不平衡,脏乱差,贫富差距大,这个问题好像不单单印度独有吧?各国都有存在,前两年我们很多二三线城市还存在很多城中村呢,和印度贫民窟有太多的相似。

印度的脏乱差我认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居住面积少,人口密度过大,印度的生活水准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标准,各种从业者混居在一起造成的,如果我国吧各行各业的人安置在一起,比如农业从业者和城市职工混在一起,那我们也不会干净多少。

目前印度的产业结构正在完善,我查了下资料,总结了下:工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自给能力已经不成问题。其工业主要包括制造业、电力、矿业、纺织、食品、精密仪器、汽车制造、软件制造和航空等行业,印度在天体物理、空间技术、分子生物、电子技术等高科技领域都已达到较高水平。此外,印度的旅游业和服务业也比较发达,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最后说下,印度和我们不是隔海相望,是和我们领土接壤的近邻,就国土和生存空间问题,无疑印度威胁要比欧美大得多。有些人无休止的嘲笑印度,不是坏就是蠢。

补充回答说 一下------------------------------------------------------------

我只是回答一下,没想到许多人评论(花式怼)了我的回答,最多的是说我是印吹,俺呢,在这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我真的不是在鼓吹印度,你可以拿着放大镜找,我的回答根本就没印度可以跟我们抗衡或者超越我们的这些话,因为我表达的不是这个意思。

我原本是指,印度近年来发展的也很快,工业基础也在完善,我们应该重视起来,对印度不要大意。印度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没有抗衡的能力,但挑衅我们,给我们惹麻烦的能力还是有的,尤其目前印度国际关系中有美俄日等支持,之前洞朗对峙事件,让我们恶心的不行,当时由于我们不够重视,准备不足,前期一直处于被动。

第二个关于人口红利问题,它是经济学术语,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

许多人都在说印度人口虽然众多,但素质低,形成不了人口红利,但是我想说的大多数低端制造业是不需要较高的人口素质的,例如我们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一度流行进厂打工,其中很大一部分小学毕业就去了,至于人口红利什么时候能制约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度娘百科里解释的很清楚,我就不再解释了(其实我也是解释怕了,怕又被人怼成表情包),其实现在许多低端制造业已经有向印度和东南亚转移的趋势了。

第三个许多人怼隔海相望的问题,我原话是说:印度和我们不是隔海相望,是和我们领土接壤的近邻。因为领土接壤,这让我们和印度避免不了频繁有领土争端问题。

还有一个新鲜刚出炉的回答:

这字里行间戾气溢于言表,感觉不好得罪,但是我还是要说,工业化基础不是所有的都需要高素质的人员,制纸业,纺织业,电子组装厂等,难道里面的人人均985?印度开厂因为土地问题很大?第一次听说,土地所有权不在政府手里我承认,但开厂难不是在土地问题上,是在申请资质(申请周期长)和劳动法(偏向于劳动者)上面,但这只是相对我们来说难,但整个过程来看还是不难的。另外我原文说的是天体物理。。。电子技术达到较高水平,到您这可好,直接变成电子发达,还质问我民众有没有享受到其红利。。。你指的红利是什么?这些行业发展带动其他相关行业发展带来就业算不算红利?印度旅游业拿出手就一个泰姬

陵?难道我们去印度旅游就专门看泰姬陵?没泰姬陵就不去印度了吗?里面的风俗文化,宝莱坞影视基地,关于景点问题,我可以给你说出来好多,而且不一定比泰姬陵差。

第四,其他还有一些回答也有上升到个人攻击的,也有说我不懂历史,坐等看笑话的,

宁是因为疫情问题在家憋得没人说话吗?非要制造个杠杆一起抬杠?要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无论说什么总能杠上一两句,抱歉这是我工作之余的回答,我没这么闲。

user avatar

印吹们总喜欢强调两件事情,来证明印度比中国厉害:

1,印度19年公布的GDP数字相当于中国06年的水平,因此印度只比中国慢13年,再过13年就追上中国了。

2,印度人口马上要超过中国了,而且印度人平均年龄比中国人年轻,因此印度将来一定比中国强。

事实上,他们的论据完全站不住脚,是非常愚蠢而且可笑的:

1,关于印度的经济。

首先,印度的GDP数字向来含有大量水分,莫迪老仙上台以来,干脆是从GDP注水改为注牛粪,他们公布的数字完全不可信。

其次,中国在06年的时候经济增长率是12.72%,而印度19年注了牛粪的经济增长率也只有5.1%,连06年中国的一半都不到,甚至都不如19年中国同期的6.1%呢,中印之间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倒一直在加速扩大。按照目前的趋势,13年之后印度不仅不可能追上那时候的中国,甚至都远远达不到中国现在的水平,到时候顶多也就是中国10年左右的水平,差距不仅不会缩小,反倒会扩大到20多年。

印吹们完全搞错了事实:他们以为中国越来越不行了,而印度在奋起直追。

但事实跟他们想的恰恰相反:曾经印度的GDP是比中国高的,到现在却只有中国的1/5了,是印度越来越不行了,被中国追赶上,超越,再远远甩开,而且越甩越远。

2,关于印度的人口。

人口多并不代表就有人口红利,你需要养得活这些新增人口,提供足够的教育让他们成为合格的劳动力人口,并且提供足够的工作机会,他们才会产生人口红利。否则的话,他们只是累赘和社会不安定因素。满街的乞丐和流氓可提供不了什么GDP。

对历史熟悉的人都知道,中国古代每隔最多200多年就要天下大乱改朝换代一次。其根本原因在于,以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和粮食产量,最多只能养活一亿多人,当全国人口超过这个数字的时候,社会结构就会崩溃,社会矛盾全面爆发。这个时候,必须通过内战消耗掉一大半的人口,才能恢复社会平衡。然后再经过一两百年的繁衍生息,全国人口再次超过警戒线,战乱就会重新出现,往复循环。

中国六七十年代之所以要搞“上山下乡”,说白了就是当时中国人口激增,生产力水平又跟不上,养不活这么多新生人口了,所以只好把城市里的年轻人赶到农村去自求生路。

中国如此,印度当然也不能例外。

事实上,现在印度的真实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中国了,只是他们的统计水平跟不上,人口数据严重延迟而已。印度当年也搞过计划生育,而且比中国搞得还早,但是他们毫不意外的没搞成,印度政府的能力水平从来都是这么让人哭笑不得。现在印度的状况根本谈不上什么人口红利,面对暴增的年轻人口,既提供不了足够的教育,也提供不了足够的工作机会,完全是濒临失控的危险状态。要不是印度的耕地比中国多,又地处热带能量消耗少,能够勉强让他们饿不死,根本承载不了这么多人口。如果把中印换个位置,可能十几年前印度人就在打内战了。

所以说,别讲将来了,现在印度的实际人口就比中国多,然鹅这件事情并无卵用。

至于将来,恐怕跟印吹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毕竟印度的客观条件不可能无限承载人口的暴增,当印度人口达到某个阈值应该就会开始悲剧性的开始减少了。

书归正传,印度真的在各方面能与中国抗衡吗?

答案是:不能,而且印度现在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状态,已经基本上达到顶峰了。将来可能不但追不上中国,反倒还急速衰落内卷。

user avatar

印度不需要和中国抗衡。

印度曾经试过一次。

1962年的中印战争并不是大家认为的那么简单。

1962年的中国在国家国内的处境非常艰难。

当时的中国大陆还不被联合国承认;

中苏交恶;

中国被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联合封锁,仅有香港这一个对外窗口;

中国此前发生严重的灾害,导致大饥荒。

因此印度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一方面挑战中国,通过侵占中国领土,不断扩大势力范围,以达到最后可以控制整个喜马拉雅山脉以及西藏的目的,一方面企图事实上占领克什米尔高原,突破巴基斯坦对于印度通往中亚的阻断,实现印度的强国强军梦。

当然最后的结果一目了然,这一结果证明了印度难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其影响力有限。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是一句很委婉的说辞,其核心意义在于对力量的评估。

此后,中国和印度有合作有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但总体来说,合作大于竞争。

事实上最希望印度和中国抗衡的国家都是域外国家,因为这本身就可以有效消解两国的实力,从而达到制衡东亚和南亚的目的。

当然,既然题目要进行比较,那么也可以就这个问题做一些简要分析。

目前印度和中国在全方位的比较中,总体上是处于弱势地位,这方面的数据非常多,相信大家对此是没有疑问的。因而关注的焦点应该放在未来印度能不能够崛起,从而在事实上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现代国家崛起是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或者以此为前提。

那么大家有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呢?

对这个问题的溯源应该将时间回放到公元14世纪。

1453年5月29日拂晓,穆罕默德二世再次发动全面攻击。
当天夜里土耳其人占领君士坦丁堡全城。土军在城内烧杀抢掠,历代的艺术珍品被洗劫一空,华丽的建筑物被付之一炬。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延续2000多年的罗马帝国的灭亡。
此事件也被认为是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宗教改革的发端。欧洲通过这三大革命,实现了资产阶级崛起,从而站在了世界文明的前列。

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宗教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目前的实践经验来看,只有进行了这三大革命的国家才能成为现代文明国家,反之则在事实上仍处于落后国家行列。这个对照表是有现实意义的。美国虽然是新大陆国家,本身没有进行过三大革命。但是美国完全继承和发展了三大革命,和欧洲比起来,美国作为联邦制国家,还统一了语言、文字、货币。相对于欧洲来说,还要更加进步一些。这也是美国强大的根源之一。

那么,这三大革命在中国有没有实现呢?

在我已经看到的知乎相关文章中,并没有提到这个问题。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我们的论述方式不一样,从实践结果来看,中国实际上不但做到了,而且更为先进。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但包含了这三大革命,还在以上基础上进行了优化。

中国的文艺复兴借鉴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但是否定了希腊城邦文明,而是继续延续大一统文明,从根本上否定独尊儒术,强调百花齐放,重新研究诸子百家学说,提倡白话文,改革文字从繁到简,利用拼音注音顺利衔接计算机时代,鼓励学生学习外语,掌握科学技术知识,普及现代教育,等等。

中国的启蒙运动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开始了对旧文化传统的批判,“以夷制夷”被很多人批判,认为这是非常可笑的。但是从时代来看,尽管有着思想上的局限性,然而引进外国技术,引进外国的先进思想,重新塑造中国的思想体系,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其后,中国开始发现世界,睁眼看世界,这当中出现了无数了新文化代表人,如同繁星闪烁,如同日月之光辉,打造了现代中国的思想运动,最终以新中国的成立作为启蒙运动胜利的标志。

宗教改革在中国是最彻底的。中国的教科书里面完全删除了对于宗教的正面描写,宗教属于被批判对象。虽然中国表示宗教信仰自由,但是宗教信仰者不能获得参与国家治理的权力,现代中国青年信仰宗教的是非主流,主流思想以无神论为傲。

中国的生产力大进步的主要根源于此,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最先进的,因此中国具有领袖全球的实力。

这个意义上来对照印度,就完全可以说明问题。

印度完成了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宗教改革吗?

印度完成了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宗教改革吗?

印度完成了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宗教改革吗?

事实上一条都没有,印度事实上还处于公元14世纪以前的状态。

印度曾经出现了泰戈尔、甘地、尼赫鲁这样的人物,但是他们只是勉强把印度捏在一起,并没有触及到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宗教改革。印度革命的重点不是那些大资产阶级和买办,以及一部分中产阶级,而是更为广大的群众,要从乡村开始。

而印度的宗教改革似乎是一个永远无法完成的事情。而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不但没有搞宗教改革,反而在走回头路,仰仗宗教信仰来治理国家。不平等对待除国教外的宗教团体,有着十分明显的政教合一的特征。国教本身就是非常荒唐的,对于宗教的妥协,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反面教材。

总结:印度要获得生产力的提高,有资格同中国抗衡,先观察印度是否做到了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宗教改革。只有在此前提下,这个问题才有讨论的价值。

user avatar

从这次疫情看,不可能。

user avatar

当然能,只不过在抗衡中,能坚持几秒就很难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印度与中国在各个方面是否能够抗衡,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两国在经济、军事、科技、国际影响力以及国内治理等多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它们在全球舞台上的相对位置和发展潜力。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逐一剖析这些关键领域。经济层面:追赶与差距从经济总量上看,中.............
  • 回答
    印度,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从喜马拉雅山脉的巍峨,到印度洋的浩瀚,孕育了多元的文化、宗教和语言。如果你想了解印度,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它更像是一幅色彩斑斓、层次丰富的巨画,需要你一点点去品味。地理与自然风光:多样性的缩影印度最直观的印象,大概就是它的地理多样性了。北部被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
  • 回答
    这是一个深刻且令人不安的问题,它触及了人类社会组织最核心的层面,以及“驯服”和“尊严”这两个概念的复杂关系。印度种姓制度的形成和延续,确实引发了关于人性是否会被长期压迫所剥夺自珍自尊之心的深刻思考。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印度种姓制度的几个关键特征: 历史的沉淀与宗教的支撑: 种姓制度.............
  • 回答
    关于2020年初新冠病毒在印度似乎“神奇地”销声匿迹的说法,以及病毒是否“怕高温”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但要明确一点: 2020年初新冠病毒并没有在印度真正地消失,更不是神奇地销声匿迹。 那个时期的观察和解读存在一些误解和局限性。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当时的情况,并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
  • 回答
    6月15日,在加勒万河谷,中印两国士兵发生了一场严重的肢体冲突。这是自1975年以来,两国边界线上最严重的一次流血事件,导致双方都有人员伤亡。此次冲突的具体细节至今仍有争议,但普遍认为,冲突源于双方在实际控制线(LAC)附近部署部队和修建设施问题上的分歧。事件经过与背景: 地点: 加勒万河谷,位.............
  • 回答
    印度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触及了社会方方面面,影响深远的挑战。要详细描述它的真实情形,需要剥开表面的数字,去感受那些发生在人们生活中的具体细节。疫情的爆发与蔓延:一场疾风骤雨2020年初,当疫情的阴霾开始笼罩全球时,印度最初的反应相对审慎。但病毒的传播速度远超预期,很快,印度就成为了全球疫情的焦点之.............
  • 回答
    要说河南“始终停留在一个很穷的印象”,甚至说河南“经济发展很差”,这说法可能有些片面,需要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视角下去理解。毕竟,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穷”这个概念本身也需要辩证看待。河南确实曾经背负过“穷”的印象,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历史、地理和政策层面的根源。但说它“始终”很穷或者“经.............
  • 回答
    马云被印度法院传唤的消息,无论怎么看,都绝非简单的“行为艺术”。在商业世界里,法律的传唤永远是沉甸甸的,它直接触及的是经营活动的合规性与法律风险。这件事最直接的解读,就是中国互联网公司在海外扩张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而真实的经营风险的冰山一角。印度法院的传唤,背后可能牵扯到的是蚂蚁集团在印度投资Pay.............
  • 回答
    在印度,像“真相访谈”(Truth in Print,此处假设为节目名称,若有误请告知)这样直言不讳,敢于揭露社会阴暗面和政府不作为的节目之所以能够存在并播出,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动态的媒体生态系统。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究印度媒体环境的几个关键方面,尤其是其所谓的新闻审查制度,以及媒体在其中扮.............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到憋屈和气愤的局面。中印边境对峙发生在我国领土上,这一点本身就足够令人难以接受了。更何况,在这个敏感的时刻,连一个小小的不丹也似乎在趁机“补刀”,这无疑是火上浇油,让人感觉憋屈至极。为什么会感到如此“真气”?首先,主权受到侵犯是最根本的原因。我们的领土是国家的核心利益,容不得丝毫侵.............
  • 回答
    “印度真的有部分中国新闻上说的那么落后吗?”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落后”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且中国新闻中对印度的描述可能存在片面性、选择性呈现甚至是刻板印象的成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印度,并理解不同背景下的现实情况:1. 中国新闻对印度的呈现:可能存在的原因和特点.............
  • 回答
    印度人民的智慧和能力,绝非简单一句“蠢”能够概括的。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经济飞速发展的大国,印度展现出了极其复杂和多维度的形象。将任何一个庞大而多元的群体简单地标签化,往往是片面且失实的。要理解印度,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审视:一、 辉煌的文明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印度是世界上最古老.............
  • 回答
    关于印度子弹生产能力的说法,确实存在一些误解,需要更详细地解释一下。首先,要明确一点:印度并非完全不能自产子弹。 事实上,印度在子弹的生产方面拥有一定的能力,并且一直在努力提升其本土制造业水平,包括军事装备领域。那么,为什么会有“印度连子弹都不能自产”的说法呢?这通常是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并且这.............
  • 回答
    关于“印度吃屎”这个说法,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刻板的印象和误解,而且非常不准确。理解这个说法需要一些背景信息和对印度社会实际情况的区分。这个说法的根源和流传:这种说法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印度一些非常贫困地区和特殊社会现象的片面观察和夸大。主要可能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 卫生条件与排泄物处理: 在印度的一.............
  • 回答
    “不堪”是一个非常主观且具有很强指向性的词语,直接用它来评价一个国家,尤其是像印度这样拥有悠久历史、庞大人口和多元文化的国家,未免过于武断和片面。如果非要讨论“不堪”之处,那更多的是指其发展中存在的挑战和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身上也能找到影子,只是在印度表现得尤为突出和复杂。要.............
  • 回答
    印度是一个复杂且多面的国家,其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既有显著成就,也存在深刻矛盾和挑战。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印度的真实情况,避免片面化或刻板印象,力求呈现一个更全面的图景: 一、经济与社会结构1. 经济潜力与挑战并存 增长与机遇:印度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2023年GDP约3.7万亿美元.............
  • 回答
    关于印度是否“不堪”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很大程度上,人们对印度的看法会受到媒体报道、个人经历和文化偏见的影响。我们不妨抛开一些标签化的认知,深入地去看看这个古老而多元的国家,它究竟有着怎样的另一面。关于那些“人尽皆知”的缺点,我们心知肚明。是的,说到印度,很多人脑海中.............
  • 回答
    关于印度军力是否超越法国位列全球第四的说法,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看看这个说法有没有依据,以及不同维度下的印度和法国军队的实力对比。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全球第四”这个排名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不同机构、不同评判标准下得出的排名都会有所差异。 没有任何一个排名是绝对的、 universally a.............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容易引起争论。说印度电影“真的”比中国强,这话有点绝对,因为“强”这个字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读。中国电影当然也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影片,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是,当大家普遍讨论印度电影的“影响力”或“全球性吸引力”时,往往会跳出一些大家熟悉的几个点。让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下,为什么有.............
  • 回答
    关于印度食物是否“脏”以及吃了是否会拉肚子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这其中涉及很多因素,跟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以及一些真实存在的情况都有关系。先来说说“脏”这个词的误解: “脏”不等于“不好吃”或者“不健康” 当人们说印度食物“脏”的时候,很多时候可能是一种混合的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