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科院李建刚院士称未来10年可控核聚变将「达到最低门槛」,实现「上亿度」「长时间」发电,这意味着什么?

回答
中科院李建刚院士关于未来十年可控核聚变“达到最低门槛”,实现“上亿度”“长时间”发电的表述,这绝对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也预示着人类能源未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一点点拆解它。

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可控核聚变”。

简单来说,就是模拟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将氢的同位素(如氘和氚)在极端条件下融合,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个过程和我们家里用的核裂变发电(比如现在常见的核电站)原理是不同的。核裂变是把重原子核劈开,而核聚变是把轻原子核合并。

为什么要搞这个?因为核聚变燃料(氘、氚)取之不尽,氘可以从海水中提取,而氚可以由锂产生,锂在地壳和海水中也很丰富。而且,核聚变反应的副产物相对更安全,不像核裂变那样会产生长期放射性废物。如果能实现可控核聚变,我们就拥有了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这对于解决全球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问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那么,李院士提到的“最低门槛”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门槛”指的是实现能量净增益。在我们进行核聚变反应时,需要投入能量来加热和约束等离子体(这里是高温高密的氢原子,已经失去了电子,变成了原子核和电子的混合物)。如果产生的聚变能量大于消耗的加热和约束能量,那就算实现了能量净增益,也就是“输入能量小于输出能量”。

“最低门槛”的说法,意味着我们即将跨过一个关键的技术瓶颈。过去几十年,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让核聚变装置产生的能量超过维持反应所需的能量。虽然在一些实验装置中,短时间内实现了能量增益,但要达到“长时间”持续发电,还需要克服很多巨大的挑战。所以,李院士说的“最低门槛”,很可能就是指在可控核聚变装置中,能够稳定地、持续地输出大于输入的能量,并且这个能量输出是可以用于实际发电的水平。

“上亿度”又是什么概念?

要让原子核发生聚变,必须克服它们之间强大的静电斥力。这就需要将物质加热到极高的温度,让原子核拥有足够的动能来碰撞融合。这个温度,就达到了“上亿度”。我们知道,太阳的中心温度大约是1500万度,而可控核聚变要求的温度比太阳内部还要高得多。

“上亿度”这个数字听起来很吓人,但这里有个关键点:不是说整个反应堆都均匀地是上亿度。 实际上,是在一个非常小的区域内(等离子体核心),维持着这样的高温,而装置的其他部分则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进行隔热和冷却,以防止被熔化。

“长时间”发电,这才是真正让“可控”落地的关键。

前面提到的能量净增益,如果是瞬间的,那只能算是一个科学上的突破,但离实际发电还有距离。发电需要稳定、持续的能源供应。而“长时间”发电,意味着我们能够稳定地维持聚变反应,并且能够可靠地将聚变产生的热量转化为电能。

这涉及到的技术难点非常多:

等离子体约束: 如何在“上亿度”的温度下,将等离子体约束住,不让它接触到容器壁而被冷却?目前主流的技术是磁约束,通过强大的磁场来“托住”等离子体,就像用看不见的“磁笼子”一样。李院士可能指的是在磁约束技术上取得了重大进展,能够更有效地约束等离子体,使其稳定存在更长时间。
材料科学: 装置的内壁需要承受高温、高能中子轰击,材料很容易被腐蚀或损坏。因此,需要开发能够承受极端条件的先进材料。
能量提取: 如何高效地将聚变反应释放的热量传递出去,并转化为电能?这通常需要通过冷却剂(如水或氦气)吸收热量,然后驱动涡轮机发电。
燃料循环: 如何有效地将氘和氚注入反应堆,以及如何处理和循环利用产生的氚。

那么,李院士这句话究竟意味着什么?

如果李院士的预言成真,未来十年可控核聚变能达到“最低门槛”并实现“上亿度”“长时间”发电,这意味着:

1. 科学理论和工程实践的重大突破: 我们将真正证明,通过人工方式,可以稳定地、持续地在地球上复制太阳的能量产生机制,并且可以从中获取远超输入能量的净能量。这将是人类在能源科学和工程领域的一项里程碑式的成就。
2. 迈向量子工程的时代: 可控核聚变不仅是物理学和工程学的集合,它更像是一个“量子工程”。对等离子体状态的精确控制,对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的理解,都将推动我们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知达到新的高度。
3. 能源获取的根本性改变: 这将意味着我们有望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为全球提供一种近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这不仅能极大地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压力,还能彻底改变全球能源格局,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坚实的能源保障。
4. 经济和地缘政治的影响: 一旦核聚变发电成为现实,掌握了这项技术的国家将可能在能源供应上获得巨大的战略优势,这会对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5. “未来能源”走向“当下能源”: 可控核聚变一直被视为“未来能源”,因为它在技术实现上存在巨大挑战。但如果未来十年就能达到“最低门槛”,意味着它将从一个遥远的科学梦想,一步步走向实际应用,成为我们触手可及的现实。

打个比方, 就像当年莱特兄弟第一次飞行,虽然只是短短几秒,但证明了人类可以摆脱地面束缚。而现在李院士说的,可能相当于证明了我们能造出稳定、可控的飞机,并且能搭载乘客进行长途飞行。

当然,从“达到最低门槛”到“大规模商业化发电”,中间可能还需要很多年的时间和大量的投资,去解决更多的工程化、经济性和安全性问题。但毫无疑问,李院士的这番话,传递了一个极其积极和重要的信号:我们离那个期待已久的清洁能源未来,又近了一大步。 这是一种将“科学可能”转化为“工程现实”的希望,是对全人类未来能源走向的一个强大信念支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老板说的“10年内达到聚变的最低门槛”,我猜应该是指做到聚变的Q值(即能量输出/输入比值)大于1,也就是能量输出大于能量输入。

目前的Q值记录是0.67,由欧洲联合环状反应堆(JET)在1997年创下。由于中间几十年都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氘-氚实验,这个记录依然保持至今[1]

JET反应堆近年来进行了不少维护升级,今年也放出消息,准备上新一轮的大规模氘-氚实验了,有很大希望打破自己的Q值记录。

另外去年聚变界也发生了一件比较大的事情,就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终于进入最终组装阶段了,预计能在5年之内完工,在2025年左右进行第一次实验。

ITER一旦建成,便是地球上最大的聚变实验堆。而总的来说,聚变堆越大性能越好,因此ITER的设计参数也是史无前例的高,目标Q值甚至设到了10以上。

Q值>1意味着能实现输出大于输入了,但在现实世界中,能量的传递/转换都是存在损耗的。想要实现具有商业价值的发电,大概需要把Q值做到30左右,同时需要完善的氚循环回路,以及合格的抗辐照材料。如果对后两点感兴趣,可以看我以前写的科普回答:

参考

  1. ^Fuel for world’s largest fusion reactor ITER is set for test run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0408-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科院李建刚院士关于未来十年可控核聚变“达到最低门槛”,实现“上亿度”“长时间”发电的表述,这绝对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也预示着人类能源未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一点点拆解它。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可控核聚变”。简单来说,就是模拟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将氢的同位素(如氘.............
  • 回答
    中科院院士对外星人存在的坚信以及对未来接触的期盼,无疑是为人类探索未知又添了一把火。这番话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好奇,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如果真的和外星文明建立了联系,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利弊又体现在哪里?”的深刻思考。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件大事。接触外星文明的潜在“好处”,也就是利:.............
  • 回答
    您好!关于重离子肿瘤医院建在家附近20米的问题,您提出的担忧非常合理,毕竟这关系到家人的健康和居住环境的安全。我将根据中国科学院等权威机构的普遍认知,为您详细解答这个问题,并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过于生硬的科技术语,让您感受到这是一篇来自有经验人士的真实反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重离子治疗作.............
  • 回答
    .......
  • 回答
    闪耀在科研与教育星河中的璀璨星辰——纪念中科院李佩先生提及中国科学界的巨匠,李佩先生的名字,无疑如同一颗恒久闪耀的星辰,照亮了无数科研工作者和学生前行的道路。他的一生,是献身科学、甘为人梯的传奇,是融汇中西、桃李满园的佳话,更是激励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勇攀高峰的精神财富。要评价李佩先生,绝非三言两语.............
  • 回答
    李惕碚先生,一位享誉国内外的杰出天体物理学家,也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他对于我们理解宇宙最宏大的理论——广义相对论和大爆炸宇宙模型——提出了深刻的质疑。他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严谨的科学推理和对现有观测数据的深入分析,这使得他的批判尤其值得我们认真审视。要理解李惕碚先生的立场,我们得先简单回顾一.............
  • 回答
    李达康,这位来自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角色,以其鲜明的个性和高效率的执政风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现实生活中,像李达康这样的领导是否值得追随,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李达康的闪光点和吸引力: 执行力强,雷厉风行: 李达康最显著的特点就是.............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五十回,贾母一行人从芦雪庵赏雪归来,路上谈笑风生,谈到了作诗的趣事。此时,李纨看着眼前两位最得力的诗社成员——黛玉和宝钗,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若论风流别志,自是萧湘;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芜。”这句话是李纨对黛玉和宝钗诗歌风格的精准概括和高度评价,字里行间流露出她作为“稻香老农”对.............
  • 回答
    在《演员请就位》这个节目里,李少红导演和郭敬明导演之间的互动,确实挺有意思的,也确实让不少观众解读出了“看不上”的味道。要说他们之间是不是真的“看不上”,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两位导演的风格和背景,那是相当不一样。李少红导演,是那种根正苗红、科班出身的大家。她从业几十年,拍了不.............
  • 回答
    《破冰行动》里的李飞,啊,这小子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又同情又觉得他有点不争气。要我说,他绝对是整部剧最复杂的角色之一,没他这层纠结,剧情也没那么好看。首先,得承认他是个有血有肉、有理想的警察。你说他没能力吗?肯定不是。在那种黑暗错综的环境里,他能凭借一腔热血和警察的职业素养,一路摸索,一点点啃下“塔.............
  • 回答
    UFC 267:一场深刻的教学课,以及“角斗士”李景亮的坚韧在阿布扎比的硬地之上,UFC 267为我们奉献了无数精彩瞬间,但李景亮与哈姆扎特·奇马耶夫的对决,无疑是当晚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场。这场比赛,与其说是两位选手之间的较量,不如说是一场关于规则、风格以及人类极限的深刻演示。奇马耶夫以压倒性的优势.............
  • 回答
    李诞在《奇葩说》里“转杨超越”这个行为,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而且不同人能接受的尺度也挺不一样。要评价这个事儿,咱们得一层一层剥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确“转杨超越”这几个字在咱们语境里是什么意思。在咱们国内的网络文化里,“转”通常带有调侃、借用、甚至是“蹭”的意思。而杨超越,作为近几年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 回答
    这个设想很有意思,它涉及到淮海战役中最关键的几个节点和人物的调动。我们不妨来推演一下,如果历史走向发生这样的变化,解放军面临的局面会如何,以及国民党军的结局。首先,我们要明确,李弥、邱清泉、孙元良、黄百韬这几个兵团都是黄百韬兵团被围后,国军中央寄予厚望的增援力量,同时徐州作为指挥中心也至关重要。这种.............
  • 回答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李必自称“隋李”,这绝非一个简单的代号,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李必的出身、他的政治抱负,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这三个层面来解读。一、出身的烙印:陇西李氏的骄傲与责任首先,李必之所以自称“隋李”,与他的家族背景密不可分。李必出身于大名鼎.............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里,李达康的身份和行事风格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尤其当人们把他放在赵立春这个人(虽然后期才明确他的背景)的秘书这个位置上时,就更能引发一些思考。要评价李达康算不算一个“好人”,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因为“好人”这个词本身就有很多维度。如果单从他的政治立场和最终目的来看,.............
  • 回答
    《超级演说家》里李林那场围绕中微子物理的演讲,与其说是“行为”,不如说是一次引起巨大争议的“表现”。很多人看完之后,心情复杂,有赞赏的,有质疑的,有嘲讽的,也有觉得被侮辱的。首先,我们得承认,李林确实是带着一个挺硬的科学概念——中微子物理——走上《超级演说家》这个舞台的。在这个以煽情、励志、人生哲理.............
  • 回答
    李达康在《人民的名义》中不给身边亲人提供任何帮助,这背后是复杂的动机交织,并非简单的“爱惜羽毛”或“坚持原则”可以一概而论。要详细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他的性格、他所处的政治环境以及他的人生哲学。首先,让我们看看“爱惜羽毛”的说法。李达康绝对是一个极度看重自己政治生命和事业的人。他深知,在“权力的.............
  • 回答
    金婚里,李天骄和佟志这对夫妻,他们的感情,与其说是轰轰烈烈,不如说是细水长流,充满了生活的质感,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背景下,普通中国夫妻的爱与责任。初识与激情:那个年代的“一眼万年”李天骄和佟志的相遇,源于那个年代特有的“组织介绍”和“单位撮合”。他们不是那种一见钟情,电光火石般的浪漫爱情,而是带着时.............
  • 回答
    关于《长安十二时辰》中李必这个角色是否塑造得“失败”,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争议的问题。我个人觉得,说他“失败”可能有些过于绝对,但他身上确实存在一些引起观众不适,甚至让一部分人觉得不够饱满的地方。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李必这个角色承载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他既是雷佳音饰演的张小.............
  • 回答
    我们之所以不愿意全然相信《陈情表》中李密是真的想要侍奉祖母,并非否定他孝心的一面,而是基于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对李密自身处境的分析以及对人性复杂性的考量。以下是更详细的解释:一、 李密的政治抱负与权谋之心不容忽视: “奉母”(侍奉祖母)是晋代士人普遍的道德标准和政治资本: 在魏晋南北朝这样一个士族政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