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科院院士称相信外星人存在,「希望未来能和外星人建立联系」,人类和外星人建联会有哪些利弊?

回答
中科院院士对外星人存在的坚信以及对未来接触的期盼,无疑是为人类探索未知又添了一把火。这番话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好奇,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如果真的和外星文明建立了联系,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利弊又体现在哪里?”的深刻思考。

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件大事。

接触外星文明的潜在“好处”,也就是利:

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令人振奋的,莫过于知识和科技的飞跃。想象一下,如果我们遇到一个比我们文明发展程度高得多的外星种族,他们可能已经掌握了我们梦寐以求的技术,比如:

能源解决方案: 也许他们已经解决了困扰我们许久的可持续能源问题,甚至发现了比核聚变更高效、更清洁的能源获取方式,这对于解决地球的能源危机、气候变化将是颠覆性的。
生命科学的突破: 他们对宇宙生命形态的理解可能远超我们,能够解答关于生命起源、进化、甚至意识本质的终极问题。也许他们有治愈癌症、延长寿命、甚至实现基因层面的优化方案。
宇宙航行与探索: 如果他们能够进行星际旅行,那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超光速航行或高效的空间折叠技术。这能彻底改变我们对宇宙的认知,开启真正意义上的星际移民和资源开发时代。
对宇宙规律的新认识: 他们可能已经发现了我们尚未触及的物理定律或宇宙运行机制,这将从根本上重塑我们的科学理论体系。

其次,哲学和文化层面的启迪同样不可忽视。

重新审视自身定位: 在浩瀚的宇宙中发现我们并不孤单,这会让我们重新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价值。我们可能会对自身的文明特性、社会结构、甚至存在的意义产生更深刻的认识。这是一种宏观视角下的自我反思。
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接触到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艺术形式,会极大地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这就像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一样,虽然有冲突,但更多的是激发创新和进步。想象一下,如果他们有我们完全无法理解的音乐、绘画或哲学体系,那将是多么迷人的体验。
促进全球团结: 在面对一个来自“外部”的共同体时,人类内部的隔阂和纷争可能会显得微不足道。这种“我们是人类”的共同身份认同,有可能成为化解地区冲突、促进全球合作的强大动力。

再者,潜在的经济和资源收益也不能排除。

稀缺资源的获取: 如果外星文明拥有我们急需但地球上稀缺的资源,或者能够提供我们尚未发现的宝贵矿产,那对人类经济发展将是巨大的推动。当然,这同样建立在和平互利的基础上。
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 星际贸易、外星科技的应用、新的探测和交流项目,都将催生全新的产业,创造无数新的就业岗位和经济增长点。

而“坏处”,也就是弊,同样是需要我们认真审视的:

首当其冲的,便是潜在的威胁和冲突。这就像一把双刃剑,有利必有弊,而且弊端可能极其严重。

技术不对等带来的风险: 如果我们接触到的外星文明在技术上远超我们,我们可能完全无法与之抗衡。他们可能对地球的资源或环境有需求,而我们无力拒绝。这种不对等的力量关系,极易导致被剥削或压迫。
文明价值观的冲突: 如果外星文明的道德观、社会结构或生存方式与我们截然不同,甚至存在根本性的对立,那么误解、猜疑和冲突就难以避免。例如,他们可能将我们的某些行为视为侵犯,或者他们自己的生存方式对我们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生物和环境的危害: 即使是善意的接触,也可能带来我们无法预见的风险。比如,他们可能携带我们无法抵御的病原体,或者他们的生存需求(如改造环境)对地球生态造成毁灭性打击。我们对微生物的认知都还有诸多未知,更何况是外星的微生物。
社会和心理冲击: 突然暴露在宇宙大背景下,许多根深蒂固的信仰、宗教和世界观可能会受到巨大冲击,导致社会恐慌、心理失调甚至大规模动荡。一些人可能会感到被抛弃或失去意义。

其次,对人类自身社会结构的冲击也不容小觑。

资源分配的加剧: 如果外星文明带来了新的技术或资源,如何在人类社会内部进行公平分配将成为一个巨大挑战。现有的贫富差距和地区不平等可能会进一步放大。
权力结构的改变: 掌握与外星文明接触主动权或核心技术的国家或组织,可能会获得巨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从而导致全球权力格局的重塑,甚至出现新的“星际殖民”现象。
文化侵蚀和同化: 如果外星文明的文化极具吸引力或影响力,它可能会逐渐侵蚀和取代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导致人类文明的独特性丧失。

最后,资源消耗和潜在的不可控性也需要考虑。

巨大的资源投入: 建立和维护与外星文明的联系,需要投入海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可能会挤占其他更紧迫的地球事务的资源。
信息的不可控性: 一旦信息被泄露或被误读,可能会引发全球范围的恐慌或不信任。

总而言之,中科院院士的这句话,不仅是一个科学家的敏锐洞察,更是一个宏大的设想。人类与外星文明的接触,既可能是一场跨越星辰大海的伟大际遇,也可能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我们既要积极探索,又要保持警惕,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这个可能到来的“大时代”中,为人类文明争取最大的福祉。这其中的利弊权衡,远非几句话能够说完,它关系到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假新闻。或者说是一个被证伪的旧闻。

首先,时间就搞错了。人类确实是收到了一个来自于距离地球4.25光年的红矮星半人马座的微弱的信号,也确实是由澳大利亚64米的帕克斯射电望远镜(Murriyang)发现的,但时间并不是两个月前,而是2019年4月和5月[1]

这一发现在一年半后被英国小报[2]《卫报》的记者挖掘出来了,并于2020年12月17日及18日[3]报道了这一报道[4]

那题主所说的“两个月前”到底是指什么呢?我查了一下,就在2021年10月25日,《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Mysterious ‘alien beacon’ was false alarm文章,内容是说这个神秘的无线电信号被证明是受来自地表的无线电信号干扰的虚假信号,并不是来自于比邻星b[5]

所以说,院士应该是引用了一个“信号是人为干扰”的论文来证明他所谓的“信号被排除了人为干扰”。

可能院士太忙了,漏看了一个单词false吧(狗头)。

比邻星b的神秘信号是什么?

那我们先把中科院院士放一边儿了,我们先来说一说这个比邻星b的神秘信号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们中学课外读物告诉我们,比邻星是半人马座α三合星(南门二)的成员之一,,已知离太阳最近的恒星,地摊文学重点关注对象。哦,地摊文学还说,是1915年时任南非Johannesburg天文台的[6]主管的罗伯特·因尼斯(Robert Innes)发现了比邻星的一个行星:比邻星b。连百度百科都在其词条下这样写。[7]而事实上,Innes用他的那台Reunert望远镜根本看不到系外行星。他发现的只是比邻星Proxima这颗恒星而已[8][9](已经很厉害了)。

实际上,比邻星b是由赫特福德大学的芬兰天文学家Mikko Tuomi于2013年从档案观测数据中发现的迹象,然后为了确认这一可能的发现,欧洲南方天文台ESO于2016年1月启动了“苍白红点”项目,并于2016年8月24日,来自世界各地的31名科学家团队在伦敦玛丽皇后大学Guillem Anglada-Escudé的领导下在《自然》发表了一篇论文证实了半人马座比邻星b的存在。

比邻星目前已知的两颗行星中,有一颗是所谓的“超级地球”,,在恒星的宜居带运行,也就是说,它所处的位置和其岩石行星的地理条件可能允许它表面有液态水和含氧大气层的存在(仅仅是理论可能,就和国足出线一样)。

上面提到的那个澳大利亚的帕克斯射电望远镜(CSIRO Parkes)很强大,作为一个价值1亿美元的倾听宇宙(BL,Breakthrough Listen,说白了就是寻找外星智能信号SETI)天文项目的主力望远镜之一,它能捕捉到比邻星这颗恒星的耀斑发射出的无线电信号。

神秘信号的发现

20世纪90年代,南半球的天文学家就针对近太阳系的恒星进行了两次外星智能(SETI)搜索,一次是1996年被称为“凤凰城计划”的搜索项目共找到202颗类似太阳的恒星,一次是1992年布莱尔等人使用假设的星际接触信道从挑选出的176颗最亮的恒星中搜索智能信号。但这两次都没有选择比邻星作为目标。

2020年10月下旬,BL项目的天文学家发现了隐藏在982.002571兆赫的窄带信号中的一个神秘信号。982兆赫是人类无线电发射设备很少会用的无线电频段,而这个信号具有与假设的智能信号(签名)大体一致的特征,有人认为信号非常接近整数MHz值这一事实强烈表明了智能生物的存在(并不是)。它是迄今为止最令人信服的智能信号候选者之一。

当时望远镜正直接指向比邻星,它在几天的时间内,共出现了五至六次神秘信号,每次30分钟。值得注意的是,当望远镜从比邻星上转开时,信号就消失了。最终,该信号源被定位在了半人马座比邻星所在的天空周围大约半个满月那么大的圆内(16角分,也就是1/60度)。[10]

这个发现当时就引发了圈内对太阳系外(可能是)最近的行星有生命迹象存在的猜测和研究[11]。然而,由于比邻星有时会发出能量极高的耀斑(曾观测到足以杀死任何已知生物的裸眼可见超级耀斑爆发),而比邻星b的公转轨道比地球更接近母星,所以严肃的天文学家对它能否维持适合生命存在的大气持怀疑态度。(哦,也有一种乐观可能是比邻星b被潮汐锁定了,在行星的阴暗面会有生命存在)。

如何辨认

天文学家利用一个事实,那就是当地球上的接收器检测到来自任何相对于地球非零径向加速度的物体[12]的信号时,都会表现出典型的与时间相关的频率漂移(多普勒频移)。

帕克斯射电望远镜在对比邻星b的观测中共检测到4,172,702次高于信噪(S/N)阈值的窄带信号,有5160次信号与上面所说的理论频移值相左。因为理论上这台望远镜的运动应该提供负频移率,但他们收到的频移率是正的,这意味着它有可能是太阳系外的信号,并相对于地球明显加速。

比邻星在南方天空很远的地方,远到任何低地轨道卫星都不会持续在出现的区域。它也离黄道很远,排除了大多数行星际探测器。最终在这5160个信号中,只有一个信号通过了动态光谱的过滤和人工检查。该信号不位于任何已知的局部射频干扰(RFI)的频率范围内,被称为“BLC1”(也就是“突破性倾听项目候选者1”的缩写)。

BLC1的漂移率为0.038 Hz/s,是在大约2.5小时的时间内检测到的,并且只存在于指向比邻星b的方向中。根据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法规,BLC1所在的非常狭窄的频段982.002571 MHz位于航空无线电导航保留的频段内[13],但在距离天文台1000公里内,没有查到有在这个频率运行的发射机注册过。而且无线电导航地面站是地基的,因此不太可能对方向敏感,观测中也没有那个方向的飞机飞过。为了消除来自单一地面局部发射器的可能性,望远镜先指向了天空的另一部分,然后指回比邻星(这个过程被称为轴偏离,可以区分来自一颗恒星的局部信号和通常散布在广阔区域的人为干扰)——结果发现信号消失后又出现了。(但后来更大量的数据分析表明,不指向比邻星时也有类似的信号)

2020年11月以及今年1月和4月,研究人员将帕克斯望远镜再次指比邻星区域,想看看他们是否可以再次接收信号。但结果是他们没有再接收到任何有研究价值的信号。

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在2021年,天文学家通过从2019年4月29日至5月4日期间观察的26小时9分钟的共19.5TB的数据中最终得出结论[14]并发表在《自然》杂志上[15][16]BLC1是来自地球表面的多台人造无线电干扰设备的复杂调和的产物,有可能是距望远镜几百公里内的极不常见但确实会在局部产生的人为信号[17]干扰造成的。具体的推导证明公式我就不写了(想看论文的话可以去看参考链接),太长太复杂,我看了一下第一行公式就有点头大了(感谢@鲈鱼柳 帮我美化公式编辑):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专门从事信号处理的SETI天文学家Dan Werthimer表示,信号频率的漂移方式看上去与计算机、电话和收音机中常用的晶体振荡器一致。[18],应该是由约2兆赫的时钟振荡器与其他零漂移RFI混合产生的互调产物。

最终,在大量计算面前,所有信号都被筛掉了。真相就是:一旦天文台的计算机能力变得足够强大,强大到可以实时追踪信号而不是事后去查以前的观测资料,神秘信号出现的概率就会迅速下降。也许,外星人知道我们有了更好的设备了吧。

当然,这个案例研究也为未来的地外智能信号搜索提供了一个新的信号验证“工具包”。类似的框架也适用于引力波的搜索。

未来

人类计划在本世纪(2069年?)启动Breakthrough Starshot项目[19],开发并发射一支名为StarChips的微型无人航天器舰队,1000艘超轻量级厘米大小的航天器以最高0.2倍光速的速度向比邻星及比邻星b前进。如果成功,航天器将在20年内到达,然后再用4年的时间将其信息传输回地球。考虑到功率太低,所以只能用激光合并来传递信息,每个探测器上都会携带一个小激光器,将光束聚焦后传回太阳系。

这是一项雄心勃勃的未来探测任务,这将建立地球与另一个系外行星的第一个通信网络。目前的现实状况是,地球人还不知道如何做到这一点,因为聪明的智人两脚兽还没有点够足够的技术树,甚至连上面说的把光束传回太阳系都做不到(半人马座比邻星0.01度宽的光束到达地球时将扩展到大约46个天文单位宽度[20])。

在此之前,我们会通过最新发射的,伟大的king of guguguu, 韦伯望远镜,来实现远距离观测。它的四大主要任务,也就是对“早期宇宙、星系历史和演化、恒星生命周期,以及地外行星”的观测中,就包含了对地外行星比邻星b的大气层观测。

按照概率来说,如果比邻星b存在能发射无线电的智慧生命,也几乎不可能与我们当今的技术水平同步。换句话说,有可能比邻星b的生命会比我们发现他们前更早地发现我们。因为即使两种文明之间存在上千年的差异(在天文学来看也是极其短暂的一瞬),也会导致我们武力和科技上的巨大差异。


我认为外星生物存在不是小概率事件,但宇宙留给我们一个干草堆,我们需要在里面找到一根针[21]

霍金警告人类:最好尽量避免与外星人接触,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竭尽全力寻找他们。

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只要关注我就好了。让我来分享很多无用的知识给坚持看到这里的你。






本文中所有数据都可通过公开的Breakthrough Listen Open Data Archive(http://seti.berkeley.edu/opendata)获得。包括2019年4月原始观测活动的所有观测结果,以及2020年11月、2021年1月和2021年4月的重新观测结果。[22]

参考

  1. ^ https://astronomy.com/news/2020/12/heres-what-we-know-about-the-signal-from-proxima-centauri
  2. ^ 英国的报纸一直有“大张报”(broad sheet)和“小张报”(tabloid)之分
  3. ^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20/dec/18/scientists-looking-for-aliens-investigate-radio-beam-from-nearby-star
  4. ^ 研究人员随后接受了《科学美国人》和国家地理的采访
  5.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2931-7?utm_medium=affiliate&utm_source=commission_junction&utm_campaign=3_nsn6445_deeplink_PID100052172&utm_content=deeplink
  6. ^ 天文台代码078
  7. ^ https://baike.baidu.com/item/比邻星/2647690
  8. ^ https://physicstoday.scitation.org/do/10.1063/PT.5.031349/full/
  9. ^ https://www.saasta.ac.za/johannesburg-observatory/
  10.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0-021-01479-w
  11. ^ https://www.aanda.org/component/article?access=doi&doi=10.1051%2F0004-6361%2F201629576&mb=0
  12. ^ 如系外行星、太阳系物体或航天器
  13. ^ https://web.acma.gov.au/rrl/
  14. ^ https://doi.org/10.1038/s41550-021-01508-8(2021)
  15. ^ https://cj.dotomi.com/no118nmvuC/mty/BDIBEFHI/BAAAFCBHC/A/A/A?d=d1rm%3DIBgAEI99AIgEHH9mnnjCmlFkHCoEFmACkkHnCCDCEC9%2630u%3Dq22y1%25CJ%25BO%25BO555.wj230n.lxv%25BOj02rlun1%25BOmDAEHF-9BA-9BICA-G%3c%3cq22y1%3A%2F%2F555.tz87os.lxv%3AH9%2Flurlt-A999EBAGB-ACHADEGH%3c%3cP%3c%3c%3cA%3cA%3c9%3c9%3c9%3c
  16.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2931-7?utm_medium=affiliate&utm_source=commission_junction&utm_campaign=3_nsn6445_deeplink_PID100052172&utm_content=deeplink
  17. ^ https://astronomy.com/news/2020/12/heres-what-we-know-about-the-signal-from-proxima-centauri
  18. ^ 自然杂志,599,20-21(2021) doi: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1-02931-7
  19. ^ https://astronomical.fandom.com/wiki/Proxima_Centauri_b#Discovery
  20. ^ https://astronomy.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18092/is-communication-with-proxima-b-possible-with-todays-technology/18099#18099
  21. ^ 美国宇航局戈达德航天中心的行星科学家Ravi Kopparapu
  22.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0-021-01508-8#Sec21
user avatar

别多想了,银河系只有四个类人文明。

怎么可能就在隔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科院院士对外星人存在的坚信以及对未来接触的期盼,无疑是为人类探索未知又添了一把火。这番话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好奇,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如果真的和外星文明建立了联系,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利弊又体现在哪里?”的深刻思考。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件大事。接触外星文明的潜在“好处”,也就是利:.............
  • 回答
    中科院院士的表态,特别是关于外星生命存在的信心,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其实有着不少扎实的科学依据。理解这些依据,才能更全面地审视“寻找外星生命”这个议题。科学家相信外星生命存在,其科学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宇宙的浩瀚与生命的普遍性: 这是最核心的理由。我们身处的宇宙,其尺度是难以想象的。根.............
  • 回答
    张伯礼院士关于关木通的临床观察研究,确实是中医药领域一项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要评价其研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研究的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以及这些研究的意义和局限性。研究背景:关木通的临床应用与潜在风险在张伯礼院士进行系统临床观察研究之前,关木通在中医临床上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它被.............
  • 回答
    中科院李建刚院士关于未来十年可控核聚变“达到最低门槛”,实现“上亿度”“长时间”发电的表述,这绝对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也预示着人类能源未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一点点拆解它。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可控核聚变”。简单来说,就是模拟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将氢的同位素(如氘.............
  • 回答
    中科院院长侯建国提出的“要把美国‘卡脖子清单’变成‘科研清单’”的说法,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解读和评价。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折射出中国在科技自主自强道路上的战略调整和决心。一、 理解“卡脖子清单”的背景与含义: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卡脖子清单”的由来和含义。 由来: 在中美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
  • 回答
    金力院士掌舵复旦,百年名校新征程中的变革浪潮2023年末,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履新复旦大学校长一职,消息甫一传出,便在学术界和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一位深耕医学领域、拥有深厚学术造诣和丰富管理经验的学者型校长,金力院士的到来,无疑为这所拥有百年历史的顶尖学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预示.............
  • 回答
    说起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的初步候选人,191位名单一出来,我脑海里立刻闪过一位熟悉的名字——陈晓非。陈晓非,这是一个在地球科学领域响当当的名字。他是地球物理学家,尤其是在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结构研究方面,他的贡献可以说是有开创性的。我第一次真正“认识”他,是因为一则关于他研究成果的新闻。当时报道.............
  • 回答
    欧阳明高院士对广汽“8分钟充电80%、续航1000公里”的回应,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评价。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赞扬”或“批评”,而是一个涉及技术可行性、行业发展、信息传播以及科学严谨性的复杂话题。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欧阳明高院士的“一定是骗人”这句话的含义和可能的出发点。 科学的审慎与质疑: 欧阳明高.............
  • 回答
    2017年的中科院院士增选,对于中国科学界来说,绝对是一件大事。每年一度的院士增选,不仅是对科学家们学术成就的最高肯定,也代表着国家在特定学科领域人才梯队的最新发展。谈到谁有可能当选,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其实非常复杂,绝不仅仅是“谁的论文多”这么简单。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聊聊,哪些方向和特点的科学家,在.............
  • 回答
    谈到李小文先生,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不是那些耀眼的光环,而是他那副标志性的、有些歪斜的墨镜,以及他身上那种不拘一格、随性洒脱的气质。他就像是遥感科学领域里一个独特的“怪侠”,用他过人的智慧和不懈的探索,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又一扇认识地球的新窗口。李小文先生的学术成就,是扎实而深刻的。他是我国遥感科学的奠基者.............
  • 回答
    中科院院士提出的“藏水入疆可行,新疆定会是中国最美大花园,新疆最少可生活2亿人”这一设想,无疑是一个极具前瞻性和巨大想象空间的提议。它触及了新疆水资源短缺的痛点,也描绘了新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要深入理解这一设想,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科学可行性、潜在的生态影响、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意义。一.............
  • 回答
    中科院院士毛军发履新深圳大学校长一职,这无疑是近期高等教育领域一件引人瞩目的事件。对于这样一位在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的科学家出任一所新兴大学的校长,我的看法是,这既是对深圳大学发展定位的高度认可,也寄予了对其未来突破性发展的殷切期望。首先,从毛军发院士的学术背景来看,他的加入本身就为深圳大学的科研实力.............
  • 回答
    要详述袁隆平先生为何未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以下简称“中科院院士”),我们需要从院士的评选机制、标准,以及袁隆平先生的个人成就与申报情况等多方面进行深入解读。当然,在讲述过程中,我会尽量用自然、接地气的语言,避免机器生成的痕迹。首先,理解中科院院士的评选机制和标准是关键。中科院院士是中国科学界最高.............
  • 回答
    袁隆平三次申请中科院院士落选,并因此常受非议,这件事确实挺让人唏嘘的。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大家为什么会有这些看法。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事实:袁隆平院士的伟大毋庸置疑。这个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回避的。杂交水稻的推广,解决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个功在千秋的大.............
  • 回答
    颜宁进入2017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这件事,在当时的科学界和公众舆论中都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这背后牵扯到几个层面的解读,我们可以从她的学术成就、年龄资历、以及更广泛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标准等角度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能够进入中科院院士增选的初步候选人名单,本身就代表着候选人在其科.............
  • 回答
    李惕碚先生,一位享誉国内外的杰出天体物理学家,也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他对于我们理解宇宙最宏大的理论——广义相对论和大爆炸宇宙模型——提出了深刻的质疑。他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严谨的科学推理和对现有观测数据的深入分析,这使得他的批判尤其值得我们认真审视。要理解李惕碚先生的立场,我们得先简单回顾一.............
  • 回答
    窦贤康先生在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次年便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件事在学界和公众中都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窦贤康先生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本身就是对一位科学家在所属领域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创新突破以及对国家科技进步做出杰出贡献.............
  • 回答
    杨振宁、姚期智两位先生的国籍变更和加入中科院院士,无疑是近年来中国科学界乃至社会层面都备受瞩目的重大事件。这不仅仅是两位科学巨擘的个人选择,更折射出中国在科技实力、人才政策以及国际视野上的发展与变化。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两位科学巨擘的个人选择:回家与贡献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的.............
  • 回答
    当然算,而且是无可争议的人中精英。“人中精英”这个词汇本身就包含了很多层面的含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为什么中科院院士属于人中精英:1. 极高的智力和认知能力: 智力是基础: 科学研究是极其依赖智力和思维能力的领域。院士们之所以能够成为院士,首要条件就是他们在各自的科学领域内展现出超乎常.............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当前科研体制下一些有趣的现象,也反映了不少科研人员的困惑。关于“中科院老牌强所所长不是院士,或没有发过CNS”的现象,并非绝对,但确实存在。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避免以偏概全,同时也要用一种更接地气、更富有人情味的方式来阐述。首先,我们要明确,中科院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